參禪悟道究竟會對現實生活有多大的指導意義?


謝邀。

《陰符經》曰: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實物文理哲。

參禪悟道是在「無」上「空」上做功夫,而現實生活是「有」是「色」的物質層面,假若二者不能對接,不能運化,那麼全是煩惱,全是障礙。故而《道德經》講「有無相生」,《金剛經》講「空色不二」。你的精神境界再高,也要和現實對接,讓精神和現實達到同一高度。

古人講: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這個道理。你所有的感悟,所達到的境界,在現實中無法印證。曲高和寡,陽春白雪。固然清雅,大夥聽不懂。所以參禪悟道要分兩步走,一是明心見性,把事情想明白了,把世情看明白了,二是悟後起修,把事情做透了,圓融無礙。《紅樓夢》一幅對聯就把問題說明白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道德經》講:被褐懷玉。我的境界我的思維超越了眾人,是超凡入聖,那麼如何跟現實對接,讓眾人認可,則要隱聖顯凡。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開啟智慧,讓你獲得自在自由,而不是活在慌亂恐懼不安之中。

參禪悟道,你可以睡個好覺,有個平安的心。


具體可以參考王陽明的傳記。

禪定是個很好的工具。

一切問題在禪定中都會有答案。


何謂參禪?禪是指靜慮心,就是清凈心。那麼眾生的心清凈嗎?不清凈啊,貪嗔痴一大堆,天天想著財色名食睡,這都是眾生惡業習氣,由此產生殺盜淫妄酒等惡行,造諸惡業。然後隨業受報,惡有惡報產生無量的煩惱痛苦。所以讓大家參禪,參究清凈自心的道理,嚴持戒律,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一切惡,就會沒有煩惱災禍的無常果報,修一切善,就積累福慧善因,生活工作,就會順利無礙,幸福美滿。

悟道是悟什麼道?道者通途無礙。你想在生活事業上,順風順水,一路暢通。就要悟這個道,想要自己生活順利,就不要起貪嗔痴心,不能去障礙別人,少一些得失心,少一些是非人我。少給他人設障,常利益他人。別人就是會給你讓道,關鍵時候就會幫你一把。這就是因果定律。要悟透這個」道「,你的一生都會暢通無阻,自在快樂。

參禪悟道,不是什麼深不可測的東西,就是要修行人,證得清凈本心,消除一切煩惱障礙,得究竟解脫。


可以看看《海爾兄弟》,或許會有啟發。


悟道之後,一切坦然,不再焦躁


有很大指導意義。


我有一個比方,孔家店是糧食店,人人非吃不可。道家是個什麼店呢?藥店。藥店一定要有嘛,生病去買葯吃,不生病不需要買。佛家開的什麼店?百貨店。什麼都有,你高興可以去逛一逛。

----------南懷謹


對生活沒什麼實際意義。

參禪悟道,追求的是出世間,是追求生命,不是生活。

如果你想對生活有點幫助,你去看點雞湯文。參禪悟道,跟生活是相悖的。

禪師,大多出家。你想找他們學生活的智慧,基本上是搞錯了方向。你可以直接去看馬雲。


瀉補藥,沒有指導意義。

你要是真在參禪,問這個問題禪師一定會敲你一下告訴你沒有指導意義←_←

如果你想參禪,禪師說不定會告訴你有各種各樣的好處……

好吧,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處在什麼階段。


會不再迷惑(明心見性),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麼(主人翁)。想要什麼,會得到什麼(因果)。最後求仁得仁,能夠知行合一。我個人認為,悟道之人不該有轉生凈土的執念。這個結果是自然而然的,不用去求去想。反而,要重視當下,重視過程,重視每時每刻每事。


宗教理論和今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息息相關,解釋未知,對科技和哲學的進步有指導作用。有些理論不能用今天的科技證實,會被一些人看做迷信。但說回來所有理論都有瑕疵,都在進步中完善,也不要否認宗教理論沒有瑕疵和糟泊。辨證看就可以了。


真要去參禪悟道,怎會問這個問題。

倘心有所欲,連參禪悟道都要問有什麼用,怕是悟不出來吧?

我是個俗人,我得承認。

諸法空相,無所謂生滅垢凈,也沒有苦集滅道。


個人體會來說。

能改變以前不好的習慣和想法,開闊思維。


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大多都沒有資格回答吧


至少可以治病,情志病尤甚。

當然齊家治國也沒問題,論語就在那裡,有人半部治天下,有人怕是只能當手紙。


瀉藥。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很多東西只怕要究極一生才能理解。

但是那時候就要感嘆人生苦短了。

所以了解的越多,理解的越多,就能坦然接受很多事情。

好壞各半吧。

引用一句忘了從哪兒看到的話。

他們修小乘,我修大乘,他們修虛空,我修圓滿。


哎呀我去,看我我只能胡編亂造了


非常感謝各位的高見,特別感謝@過路卜者的幫助,可否這樣理解,空無是先驗性的,是世間萬物運行的高度概括抽象的規律。但讓我困惑的是:不在"有"在"色"中沉浮很難領會空無,空無有色是否應該螺旋纏繞,"有色"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嘗試用適用所有人的高度概括的"空無"去解釋不同命運版本經歷、不同領悟能力的人,或者讓其嘗試這種感知,是否是一種簡單化的徒勞的嘗試,這種「空無」除了心理安慰或者向善的說教,到底能給具體的不同的生命個體怎樣的指導呢?聖人們無法體會每個個體在世間沉浮的具體遭遇和心境,用高度抽象化的空無就可使其解脫平靜么?謝謝各位


推薦閱讀:

斯賓諾莎的思想是不是非常接近道的思想?
人沒有慾望會怎麼樣?
怎麼學做人,做人的道理,可以汲取的書籍和觀點?
為何好人要經歷那麼多苦難才能成佛,壞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TAG: | 佛教 | 大乘佛教 | 佛教文化 | 佛教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