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醫思維方式有很大差異,比如中醫把人與自然看成一個整體,強調天人合一,西醫強調部分。再比如中醫用藥會取象比類,有種吃啥補啥的思維,而西醫則是從葯的化學成分出發……可以系統地講一下中西醫思維方式的差異嗎?可以舉很具體的例子,謝謝了
現在的西醫也開始整體觀念咯,吃啥補啥是一種民間思路而已吧,取象比類也是就藥物本身的功效來的,難道核桃長得不像大腦,腰果長得不像腰子,花生杏仁等就不潤肺滑腸了么?(有什麼関系?腎主納氣主二便主骨生髓充腦開竅於耳啊)中醫其實也講科類屬種,化學成分,只是沒有現代研究這麼高大上而已。
從本質來說大概是這樣:中醫是從五行木火土金水出發去看五髒心肝脾肺腎(五行下的蛋),西醫是直接去看五臟(本身),這就導致中醫在面對一些問題的分析時,可以從五臟回到五行上去用純粹的理論去分析推理,而現代醫學很難回到一個什麼東西上,所以就會出現,病變了就是病變了,相對的,針對性也就很強,這既是優點也是不足。深層次甚至政治意義就是:醫師作為一個工作,創造經濟效益肯定是目的之一,不要說什麼非盈利的話。但是中醫師還會創造出很大的文化價值,這一點是現在的西醫很難做到的。當然,早期的傳教士教給我們醫學的同時,也是懷揣文化侵略,居心叵測的。
最後多說一句:作為醫療隊伍內部的人,或者X醫粉,面對一些高端黑居心叵測誘惑性極強的信息時,不要被反而利用哦。「中醫現代化會變成西醫」「中醫必將亡於中藥」但是還是沒有中醫說中醫現代化會變成現代醫學或西醫,張其成這流人研究文化利益還可以,都不上臨床,和他父親那一輩僥倖拿個國醫大師的差不多。紙上談兵算本事的話,不如明確的學西醫。
是故意懟我的么?中醫是重視整體,但不能說西醫重視局部。我認為根本區別是——時間和空間的兩種角度。
關於這個問題,打算緊扣題目來回答一下,而不談其他。
對於這個問題,本人認為中醫和西醫並不存在所謂「思維差異」。對於一個患者,不論中西醫,肯定都是對患者的癥狀體征進行判斷,中醫「望聞問切」,西醫「視觸叩聽」,當代當然應用了多方位的診斷方法,影像學,體液中的各項化驗檢查,病理等等,對患者進行診斷,進而進行治療,只是採取的診斷方法,治療方法不同。
有些人可能說中醫在診斷時更看整體,西醫頭痛醫頭。其實筆者作為西醫醫生,在第一次接觸臨床科室的時候,老師說得第一句話就是,作為一個醫生一定要整體評估患者,做醫生一定要全面思考。記得有這麼一個病例,在醫院和一個老太聊天,她說起來在幾年前曾經得過肺癌,但早期發現給切除了,我很驚奇,說肺癌發現一般都比較晚,她說,在之前她腿疼,然後看了骨科,查不出具體問題,這邊大夫就建議做一下肺部的檢查,沒想到結果發現了腫瘤,及時做了手術。總之,治病嘛,無非就是根據癥狀體征進行診斷進而進行治療,這一點在中西醫都一樣。不談思維,談差距!無論是什麼思維,邏輯思維是必須的也是統一的,看兩者的產生和對比,這個課題非常大,就說一點:西醫強調客觀檢查,中醫強調主觀感受,客觀檢查與主觀感受兩者同樣重要!具有密切聯繫,也有明顯差距!
現代醫學跟其他所有古代醫學最大的不同就在於:
現代醫學:患者好轉/痊癒可能跟我的處理無關,我的處理甚至可能有害。古代醫學:只要在患者好轉/痊癒的過程中有我插手,那功勞就是我的。中醫治人,西醫治病
說完
如果你指的是「編個理論來圓已有的療法」,的確看起來中醫重整體西醫重部分,然而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去編,反過來編也一樣編的圓——解釋確定範圍的已有的東西對於一個理論來說是一個很低檔次的要求。但是如果你指的是「編個理論來指導開發新的療法」,比對這些年來西醫和中醫新療法開發成果,只能說要麼中醫那一套理論是徹頭徹尾的辣雞,要麼做中醫相關研發的都是菜雞,前者下這個理論沒有解讀的價值,後者下你幾乎不可能見得到能給你解讀這個理論的人,所以這個問題沒什麼意義。
西醫的檢查手段是用各種儀器給出的資料來分析,檢查出來是病,檢查不出來的話不少病是無從下手的
中醫認為,只要不舒服,那就是病,比如吃得少,大便不成型,口水多,手腳心熱,出汗多,喜歡嘆氣等等西醫治療以治病為主,發炎了抗炎,血管堵塞了疏通血管,頭疼了止疼,簡單直接,所以見效很快
中醫治療以治人為主,人為什麼感冒了?為什麼中風了?為什麼肚子疼了?把「為什麼」抓住,然後趕走,這就比較複雜有人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西醫見效快,中醫見效慢,這句話其實錯的很,西醫治本也很出色,某些病也不一定見效快,中醫也可以治標,如果病人比較痛苦會優先治標的,某些病也不一定見效慢我這篇文章並沒有任何抬高中醫降低西醫的意思,而且我也建議各位,外科找西醫,內科可以的話盡量找中醫,西醫在外科方面豐富的手段比我們強很多,內科方面我們分化的更加細緻,而且經驗比較豐富
就寫這些吧,吃飯去了,評論里除了真正的西醫來過來質疑的,其他外行瞎1313的一律拉黑中醫從整體角度思考,而西醫真實只思考局部。
不說大了,不談什麼天人合一之類,這些說了也沒有意義,沒多少人能體會到天人合一是怎麼回事。就說說情志病,在西醫的分類里,這應該屬於心理學方面的問題,但是在中醫看來,七情六慾出了問題,同樣會導致五臟六腑出現問題,情緒,感情問題沒有處理好,同樣會導致器質性病變。但是西醫上好像並沒有看到相關的研究,畢竟西醫講究的是科學,科學的本意有分科而學,也就是說,西醫走科學的路線就是把各個器官相關的問題或者各種疾病分門別類的管理和學習,相互之間是否有聯繫,在研究到一定程度之前是很難發現的。而西醫對這些情志病的處理方法到了最後不過就是用藥物抑制這些無法控制的情緒,讓人感受不到這些感情帶來的痛苦,僅此而已。
然後,氣血。西醫不過就說說高血壓,低血壓,貧血而已。但是在中醫,氣血的知識體系已經比較完善了。打個比方,減肥。按照西醫來看,減肥無非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堅持,結果體重下降,但是一旦不控制飲食,體重立馬反彈。而中醫,先看你的身體情況,讓你調整作息規律,好吃好喝的就讓你瘦下來了,瘦了十幾二十公斤之後,不反彈,或者反彈最多一兩公斤。而且,中醫方式調整身體完全可以不用藥,理解了中醫的思路,減肥什麼的根本不用考慮什麼毅力的問題,只要你做的不暴飲暴食,按照中醫提供的作息方式和調理方法,減肥只是時間的問題。我現在成功減肥15公斤,飲食上沒有刻意做什麼改變,從開始減重到現在減下15公斤不過半年多的時間,這完全是在我弄清了減肥的思路後得出的結果。
對我們外行來說,他們內行的一些核心的思維會滲入到生活用語中。我簡單舉一個例子:
中醫的核心叫辨證論(施)治 (這個東西不是我一個外行講的,是中醫教材都會重點提到的東西,好奇的,可以隨便買本人衛出版的中醫教材看看,或者百度 中醫詞條,中醫特點第一行就有提及。)辨證論治用通俗點的話怎麼講呢,叫對症下藥。古代症證通假,論治和下藥也差不太多。對症下藥這個詞啊,在中文環境中是個褒義詞。表示一個人解決問題對路,技術高超。
英文有個相似的東西,叫cure the symptoms(治療癥狀)。是個貶義詞,表示這個人技術糟糕,只能解決表面問題。
那西醫治什麼呢?治病。
那為什麼西醫不和中醫一樣治癥狀呢。那是因為他們不小心發明了海洛因。把東西一下肚,胳膊也不疼了,腳也輕便了,什麼痛都沒有了,什麼癥狀都消失了,就是警察叔叔要來了。西醫知識不紮實,單說點中醫的。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
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五臟一體觀,形神一體觀,精氣神一體觀。所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是這個道理。脖子落枕,針灸可以扎腿,一個簡單的例子。2:人與自然界的整體:自然環境對人身體有影響,自然環境對人體疾病產生影響。天冷了風寒束表,惡風惡寒鼻流清涕,就是這個道理。3:人與社會的整體:人在特定環境中,必然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環境動蕩,情緒緊張,精神壓抑,危及健康。中醫的整體觀念在於此。辨證論治:
首先中醫「證」「症」等是什麼?
癥狀:主觀感受的不適,異常反應和臨床表現體征:客觀的臨床表現,醫生髮現的異常徵象
疾病:病理全過程證:證候,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中醫研究病情發展,觀察目前狀況,不是從宏觀角度因為什麼病就開什麼葯,而講究陰陽平衡,邪正盛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要把當前的陰陽平衡調理好,病就會自然好轉。看中的就是目前的「證」。所謂辨證就是辨別當前的證型,根據證型開始論治。虛證則補,熱證則寒,就是這個道理。
在辨證基礎上,還需要弄明白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同病異治:同為感冒但分風寒風熱;異病同治:「O」型腿和囟陷都為先天不足,腎精虧損。
以上。中醫停留在哲學層面,引用哲學語言,想發現宇宙統一理論對應人體,務虛。現代醫學已在科學層面,探究病理藥理本質,務實。
然治病大多是需要務實的,中醫望聞問切,嘗藥草。然後為了理論掛鉤,就弄出所謂的溫平寒熱。其實治病的並非這些嚴謹的理論,而是經驗方葯,然後華美理論給病人信心和身體機能曾經聽到這麼一段對話:
「你了解中醫嗎?」
「不了解!」「那你相信中醫嗎?」「不相信!」「那你了解西醫嗎」
「不了解!」「那你相信西醫嗎?」「相信!」隨著西醫傳入中國,
中醫日益式微,這是不爭的事實。連魯迅也說過:
中醫不過是一個有意或無意的騙子。我們經常能看到新聞說,
某某領域又做出了重大突破,研製出了救死扶傷的新葯,好像感覺人類又朝著長生不老邁進了一大步。然而,
進步不正意味著不足嗎?反過來看中醫好像沒有任何進展。
其實並不是因為中醫理論落後,而是中醫在很多領域都大大的超前。中醫就像道家,儒家一樣,
是人類文化的早熟品,這話不是我說的,這個觀點是由近代學者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他同時也是梁啟超的老師。為什麼理論超前了,
臨床治療卻並不理想?問題只是出在中醫對於理論的認知上。我之所以深信這一點,
是我從一些看到的治療案例中得到佐證,但是我知道這種一面之詞的描述可能略顯蒼白,那不如從另一個角度舉例來說。20世紀,
相對論的創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於宏觀和微觀世界的看法,認識上的改變,導致技術應用的翻天覆地,比如原子彈的研發。傳統和現代科學最大的一個差別之一,
應該就是缺少了技術中介那什麼是技術中介呢?就像是錢學森研究出了導彈,
不需要他親自去造導彈;電腦專家發明電腦後,也不需要他一台台去造電腦,技術中介可以幫助他們完成這個過程。所以,在現代科學面前,精英是可以複製的。
但是,
在傳統領域裡就無法實現,一個理論再好,如果你不能掌握的話,還是等於零。就像我們拿到相對論,
如果你搞不出什麼原子彈,是否能說明這個理論太落後,愛因斯坦太愚蠢呢?中醫就是中庸之道
中國文化有一個特點,
那就是怎麼說都對。胡蘭成說過,任何一個成語對面都有一個也符合道理的成語,比如兼容並蓄是對的,一心一意也是對的;難得糊塗是對的;足智多謀也是對的。為什麼看似矛盾的雙方卻有合理的一面?
在我看來,就是因為有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最早是由孔子提出,
中庸並不是碌碌而為的意思,而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兩個原則沒有任何一個是對的,
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正好中間的那個點才是對的。你能說在紅綠燈的路口我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嗎?
中醫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其偏性,
有寒有熱,有溫有涼,人生病了,就是體內的陰陽氣血經絡平衡被打破,產生了偏頗。用中藥之偏來糾正人之生命之偏,讓人回到陰陽平衡的那個中心點上,就是治病之道,也就是中醫之道。或者說就是中庸之道。所以黃帝內經有一篇叫做《異法方宜》
就是闡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一個人就是一個小宇宙。生於東南西北各地,長於四時寒暑,春秋交替間,每個人都應該辯證的看待自己。把握陰陽的平衡。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中醫並不是不讓你抽煙,喝酒,吃炸雞、而是讓你知道這個度在哪裡中醫秉承道家的玄學和哲學,
通過自身的體驗感悟和對天地人的觀察,標註出了更為詳細精確的節點。生命有大節奏,
一年有四時五季,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一天分晝夜有十二時辰。生命有小節奏,
人有十二條正經,還有奇經八脈心跳,呼吸吐納,氣血流淌,消化,排泄都有各自規律。大節奏由自然掌握,
小節奏被人自己的心神掌握。節奏一亂,
人就會生病,是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個道就是自然的規律。飛機日行八萬里,
地球也是一樣,只要跟它在一起,不瞎折騰,你在裡面是相對安全的,不會受到它速度的損傷。關於「發燒」
西醫認為發燒是病毒性感冒引起的,
我們周圍的空氣存在大量的細菌,病毒和微生物,那為什麼其他人沒有事就只有你發燒了呢?因為人是具有免疫力和調解功能,
當這些能力下降時,空氣中的的細菌和微生物才能夠有機可乘,導致疾病的產生。那如果感染已經發生了,殺菌治病總是對的吧?
讓我們,
打個比方。一個人把你打得血流不止,
你說你是先止血,還是去殺打你的人?有些人可能屬於熱血青年,
屠龍的勇士,覺得士不可以不弘毅,老子就是要和你拼了。但是稍微有理智點的人也會選擇先止血吧。
病毒就像是打你的人,
止血就是調解自身的免疫系統,所以西醫多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將病毒殺死,抗生素的副作用大家也應該都知道。如果讓中醫來治,
他就會以恢復人體的體溫平衡為出發點,增強正氣(抵抗力),把身體多餘的熱排出去。整個中西醫治病思路大體如此,
我只是以小見大,以發燒為例子來做比較。關於「智慧」
為什麼科學到最後變成了一門無比複雜的學問?
因為分科而學,他強調的是某個領域的專業性,強調的是事物的不同,就像西醫有腦科主任,
耳鼻喉科主任等等,這叫「Profetional」這叫做「智」,在越分越細的過程中,
好像某一方面變得非常厲害了,然而統合起來就會顯得非常困難。在西醫治療上,
往往會出現病人因為肺癌住進的醫院,但是可能死亡證明上會寫因為肝癌去世,這是因為放化療之後癌症擴散了。而古人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他們發現還有一個東西是超越「智」的,叫做「慧」。慧是強調事物的相同,有兩個詞
我認為能夠很直觀的反應兩者的區別一個叫「急中生智」一個叫「靜能生慧」為什麼去看中醫,
不管你哪裡的問題,都是去問一些看似不相關的問題,去開一些針對五臟六腑的葯。我明明是眼睛疼啊,喂!
一壺水燒不開,
你換再多的鍋也沒用,只是因為火不夠大。而中醫就是看到了這麼一個共通的東西。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其實或許孔子早就告訴我們答案了。最後,照舊來一波走心的宣傳,「關注公眾號 愛好和平的Ray雷,朋友圈的和平還遠嗎?」差異是全方位的,誰干誰知道。說說道理沒啥意思,拿來治病立刻自己深有體會。我感覺自己給病人治病的時候就是醫師、營養師、雞湯大師的超級結合體,雖然功力尚差,但是該做的努力還是要做。
你吃飽了撐的在知乎問,還寫論文?篩選有用的信息所花時間還不如出去玩玩換換心情。
中西醫各不相同。無論是思維模式 還是認識問題的角度都有差別的。中醫理論和中藥是我們老祖先經過很多年的得出的經驗和認知。其實對於現在任何事物,我們都會有一個認知的程度,從外觀 從發展規律,等等。但是有一些問題是可以通過外觀上看到的,但是有很多是無法通過外觀看到內在的東西。例如我們看到水,有的山泉水是甜的,有的是帶苦澀的味道的,我們無法通過外觀看到,必須通過品嘗得出結論。但是目前西醫就是這樣的觀察病情,而缺乏了一個重要的環節-----品嘗。就如同有的人乏力。有的人雖然有這樣的病情,但是經過醫院的所有的儀器檢查後,各個項目都正常。既然檢查結果是正常難道說這個人就是健康人????西醫無法解釋,由此二誕生了一個新的概念亞健康。我在想健康就健康,不健康就不健康,怎麼還多了一個亞健康,這到底是健康還是不健康???現在很多西藥是通過小白鼠做實驗,我再想當小白鼠感覺乏力的時候,我們能通過什麼方式知道它有這樣的感覺???心慌這樣的情況很常見,有的西藥用身上後患者會出現心慌,這個心慌很多時候是無法通過儀器檢查出來的,而是通過患者的描述出來的。。。如果之前用小白鼠做實驗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問問小白鼠用藥後是否有心慌的感覺??????不可以的,不現實的。
而我們的中藥,都是老祖先親自品嘗總結出來的作用以及四氣五味等等。中醫理論也是實踐摸索出來的。
老祖先留下來的中醫書籍,是一門文學 也是一門技術。就相當於現在風水學一樣。很多人說住宅都一樣,但是內涵卻很多。住宅不好,就容易影響戶主的身體和很多方面不順利。反之會讓戶主生活的很好。很多人不相信。但是我相信。
西醫也重視"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西醫也強調"以人為中心"來分析疾病,警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限性思維,"三級預防"這一塊西醫一直都在認真踐行,並沒有遜色於中醫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思想多少。
在疾病分析上,中醫是根據觀察到的生理病理現象來進行橫向的取象比類後判定其本質,西醫則是縱向剖析探討生理和病理現象的原因和機制,因此,中醫側重宏觀現象,描述也抽象,而西醫側重微觀實質,描述也具體,這源於其對於解剖的研究的差異。(中醫的臟腑概念建立在機體的一種"功能態"上,而西醫的臟器概念則建立在結構基礎上)
中醫因為古代思想封建而難以發展人體解剖學,清朝的王清任則非常重視解剖,主張"業醫療病,當先明臟腑"。他閱讀前人有關臟腑的論述和繪圖發現"處處自相矛盾",卻"嘗有更正之心,而無臟腑可見"。好不容易30歲的時候到灤州稻地鎮碰到傳染病流行,死了很多小孩,有機會觀察小兒屍體,後來根據對觀察受刑處死者內臟情況繪製了"親見改正臟腑圖",並且在1830年撰成兩卷《醫林改錯》。然而正巧1840年鴉片戰爭拉開近現代序幕,打打鬧鬧這麼多年,中醫再也沒有什麼創新發展,徹底吃起了老本來,加上現代化的西醫勢頭正甚,中醫一度被打壓地毫無還手之力,廢醫存葯的呼聲年年高漲。
現在這兩卷《醫林改錯》裡面很多活血化瘀的方子已經成為了中醫學界的名方,裡面的解剖學觀點卻依舊被選擇性忽視。中醫仍舊抱著老思想說我的"心肝脾肺腎"和西醫的"心肝脾肺腎"就是不一樣,我的心就主神明,我的腎就主生殖,這樣固執真的讓當年那麼努力付出的王老先生很心痛呀……
中醫裡面確實有不少好東西,但這麼故步自封卻真不是一回事兒,真正的西醫早就被現代醫學碾壓地屍骨無存了,現在的中醫仍然能佔有國內一席之地殊為不易,再不審視自身的弊端,被淘汰基本上就是時間的問題。
老祖宗都給你們鋪好路了,就照著這條路把五臟六腑理清楚理明白,讓中醫現代化就好了,天下醫學皆是為人服務,都是朝著醫學現代化的目標前進,非要分中醫西醫那麼清楚幹嘛?我想看到的是替代醫學為現代醫學的完善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不是自己把自己圈在一個小角落裡等著被淹沒在歷史塵埃里。這個問題本身就有一種誤導性。
科學之所以從哲學裡獨立分化出來,就是因為科學不再依靠某種哲學思辨去研究事物。現代醫學也是同理,在科學上若比較「思想境界」,這已經搞錯重點了,因為科學研究的出發點不在這,而在於「事實」。
因為注重事實,科學才形成了「證實」,「證偽」之類的科學方法論,而不是倒過來。這種倒過來是很危險的,這讓很多人執迷於中醫理論體系的「深奧」,當事實和理論不符合的時候,這些人永遠不會承認理論錯了,他們只會說「我們使用理論的方式不正確」「我們沒有正確的理解古人的理論」。這樣就沒有可證偽性了。
思辨哲學努力想獲致一種關於普遍性的、關於支配宇宙的最普遍原則的知識。這樣它就被導致去構造一些哲學體系,在這些體系中包含著那樣一些章節,那我們今天必須認為是想建立一種包羅一切的物理學的幼稚企圖,在這種物理學裡是以簡單的類比法和日常生活經驗來代替科學解釋的功能的。它企圖用一種類似類比法的方法來說明知識方法,知識論的問題則用圖像語言而不是用邏輯分析來回答。
......
對古人的適當尊敬不應使我們看不見我們自己時代的成就。要在傳統哲學遺留給我們的那些含混概念和獨斷言論中發現少數幾個真問題,是需要有獨立的判斷和尖銳的批判力的。只有透徹理解現代科學方法才能使一個哲學家具備能解答那些問題的工具。《新哲學和舊哲學》賴欣巴哈
若真要比較,中醫思維不應該跟現代醫學相比,而應該和真正的「西醫」比。
西醫同樣不喜歡「信巫不信醫」的:他們用迷信來掩蓋自已,詭稱這種病是神聖的,為的是他們不漏馬腳。——希波克拉底。
西醫也看重人體的「平衡」,他們認為人體生病是由於四體液之間的關係被破壞了。西醫還有四性、四味:冷熱乾濕、酸甜苦辣,健康是四性、四味的平衡狀態。
還有西醫的整體論:「整個機體被分成各部分,各部分相結合構成整體」
「各局部形成一個整體,但各自在自己的部位上,共同起作用」
「軀體的每一部分,一旦患病,會迅速導致身體其他部分產生疾病」
-《希波克拉底文集》
我也多說一句,「中醫現代化會變成西醫」,這不是中醫黑髮明的,這可是很多中醫痛心疾首,憂心於「醫將不醫」的論點。
這方面最早的爭論可能見於1999年北中醫張其成發表的《中醫現代化悖論》:
那就是中醫學要現代化就要科學化,就要丟棄自己的特色;而不現代化在現代科學技術面前又難以保持自己的特色。20世紀末的中醫就處在這種兩難的尷尬境地。
21世紀過去十多年了,我看中醫還沒解決上面這個問題。
----------------------------------
問題和提出的人無關,只要這個問題能成為問題。
準確的說,中醫不會去說現代化=西醫化,而是說現代化不能西醫化,這本身就含有了中醫現代化會成為西醫化的可能,這種說法的起源怎麼也算不到中醫黑的頭上。
我很願意回答你所提的問題,中醫的形象說法也就是五行說法把人的整體以臟腑比喻金木水火土來認識它的具體作用。這種屬性就是五臟六腑的功能,這種五臟六腑的功能就是相剋相生,協調人體的陰陽平衡,至於用藥就是非常巧妙了。用藥屬於中醫的配伍,它是根據相生相剋的原理進行調理五臟六腑,西醫用的是直接導致病所發生的因素,再按排泄的產物來分析病的成份直接消除它。而中醫的治療則是根據臟腑的新陳代謝原理從側面調理它,這才是中醫與西醫的治療根本不同。中醫很奧妙,有直接祛病的那是庸醫,從側面治療的才是良醫。
推薦閱讀:
※最早的中醫是如何通過望聞問切之類的辦法得出應該吃什麼中藥的?
※天麻在《本草備要》中記載為「有風不動,無風自搖」,此現象是否屬實?
※用中醫理論如何解釋乳糖不耐受?
※關於黃芪的一點疑問,求解答?
※中醫模式的本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