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四大皆空」的概念對年輕人是不是有消極作用?
佛教教人放下自在,一切皆空,不再執著於「色」。那麼,對於一個希望信仰佛教的年輕人,正在追逐的年紀,是否會產生避世,不追求名利的影響,這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是否就是消極的?
人就活一個心態,電腦配置都差不多。但是xp還是win10就不一樣了。苦就來源於奢求和得不到。夠不到名利難受啊,夠不到女神難受啊。佛道教你的是自悟,四大皆空不是懈怠。而是卸掉本該丟掉卻捨不得的包袱。甩掉身上的零碎,你才是本來的你。甩掉包袱跑得快嘛。跟殺毒一樣。不消極。還是要結合自身的。真讓你戒色你不行也就放棄。
強迫的東西也是新包袱。
佛教既然是教就是灌輸,灌輸是為了傳播,以模式逼人,沒給多少自悟的機會。像高考里篩好學生。佛道就不一樣了,像上了一桌好菜,喜歡吃哪個吃哪個。吃哪個都長腦子。佛教要教是為了逼人放下執念,不苦已經是高級。過份追求四大皆空,形式主義的閉世就是教條了。如果你已經感覺快樂。幹嘛還去回頭找不苦呢?當然你能悟到的才是自己的,別人給你的不消化都不行。我總結的佛道就八個字。行善積德,愛咋咋地。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己所欲 慎施於人
傳授道理要慎 如貨郎 我攤開來給你看 你要哪樣自己拿
咱們不說四大皆空 說四大皆有呢 是否每個人會活得完滿而積極 我想不會 不僅不會 照樣還會引起一些人的反彈
但這個世界如果沒有佛所說法 也沒有四大皆空這句話 人照樣會做出符合這個道理的事情
就如同
一伸手綽起倒滿開水的玻璃杯 哎喲一聲就會放下 為什麼 因為他知道燙
所以對色相的執著 知道燙 他就知道放下 就知道四大皆空
那時候 還分什麼老年人少年人呢 領悟就是領悟 領悟之前 都是口頭禪
超前的擔憂 不過是糾纏未有之境 徒生煩惱耳四大皆空,四大是地火水風,代表世間的五欲六塵。皆空是要空掉眾生對五欲六塵的執著心,不執著於貪嗔痴的清凈心。空是指離一切煩惱緣的清凈心,不是事物。
正在追逐的年紀 ,要看你在追逐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追逐善的倒罷了,如果追逐殺盜淫妄酒,財色名食睡這些惡業因緣,將來肯定要有果報的,你還要追嗎?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避世幹什麼? 產生避世是你修錯了,吃藥不對症。
如果一個人因追名逐利出了問題, 這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才是消極的 。看看《人民的名義》,就是知道對名利的追逐,其害對一個家庭產生的消極影響有多大。
四大皆空壓根兒就不是大家理解的那意思。
所謂四大皆空,五蘊皆空,真正的意思是:四大五蘊是被第八識空性如來藏造出來的,剎那變異無常,本身並沒有真實的自性。或者說,都是第八識空性如來藏的功能。
知道了這個,繼而去斷我見,乃至去明心見性,豈不美哉?豈不積極哉?
南無佛法僧
謝邀
你對佛的理解還不夠。佛教義講究一個字:空。你並不需要去強調,或執著於是否需要「不執著於色」。
同時在這裡,我覺得需要提醒你的是:永遠不要忘記自己學佛、信佛,是為了什麼。你需要非常確切、明白地知道這一點,銘記著它。
然後再回到你的問題。至於這個「四大皆空」,對年輕人是否會有消極作用,這個並不可一慨而論。如果你真的有心信佛,那麼應當不去介懷消極與否,因為你所謂的「消極」,如若沒有估計錯誤,只是世俗觀念上的與「積極」相對立的一個東西而已,既出世,則不應持在世觀以觀世。
反之,如若閣下是希望信佛能給自己的內心帶來些許寧靜與滿足,多一種處世待人之觀念,那麼請回去看我第一句加粗的話。如果自己更加消極,則是自己沒有好好地感悟佛道,沒有正確地理解與運用佛家之道
以上答案均在強調「空」的價值意義,卻沒有正面回答題主,題主強調「對家庭的影響」,說明他擔心自己責任的缺失讓家人失望和痛苦。「四大皆空」再牛逼,再能讓題主開心,卻無法改變題主家人的擔心,所以諸位根本沒有答到點子上。以下是正文:
稍微對佛教系統有完全了解的人,都應該明白:
在大乘的語境下,信仰佛教是充滿積極意義的。
是的,佛教讓眾生不執著於成功,但這不妨礙我們追求成功。
不僅如此,一旦頓悟「四大皆空」的道理,心中會有無邊願力,這讓你相比隔壁汲汲於功名的老王,更容易取得成功。
推導過程如下:
1.若我們領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就彷彿井底之蛙,擁抱了銀河,是無比的超脫和自由。
2.這種遠超快感的無上自在,一人獨享實在可惜,難道不應該讓世上之人都得以品嘗么?
3.我們很想告訴世上人自己的心得,但如果只是個loser,連基本的責任都盡不到,別人會覺得你說的都是痴人誑語,不加理睬。因此,必須具有俗世的影響力,才能幫助更多的人擺脫痛苦,積累善行。
4.於是此時,取得成功成為了普度眾生的手段。不同於之前的汲汲於功名,此刻的我們,享受當下、不患得患失、擁有無遠弗屆的理想,無比篤定的步伐。當目標超脫了個人的慾望時,才能做到專註、虔誠、用心,而這些品質,都是成功學書籍總結的優秀素質。
佛教說「萬法皆空」,說「不要執著」,不是說世俗意義的成功有什麼不對,而是說當境況遭遇變化時,要直面現實並欣然面對,如果不能接受變化,就會墜入煩惱的深淵。
佛法有出世間法,亦有入世間法,菩薩入俗世而顯化為仁王、企業家、學者,名相不一而足,本質卻都是度世間人以至彼岸。
舉個例子,喬布斯,一個典型的成功者,就是一位堅持了49年的修禪者。
17歲,當Reed College的紈絝子弟們沉迷於迷幻藥和性時,喬布斯找到了年輕時代的寄託——禪。
緣起是當時一本很火的書——《Zen Mind,Biginner"s Mind》,日本禪師鈴木俊隆所著。
18歲,他追隨日本禪師乙川弘文學習曹洞宗的禪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為洞悉佛學,他19歲離開San Francisco前往印度,幾個月後失望而歸,卻在美國找到了他一生的禪學導師,日夜隨之修行。漸漸地,佛教塑造了他不同於眾的人生觀。
佛教的方法論是「戒定慧」,喬布斯親身履行,戒葷食,修禪定,時常拷問內心;
佛法講究「一切唯心,萬法唯識」,喬布斯早早摒除了生命中的雜音,找到了內心驅動的事業;
佛教的修行成果之一是願力,喬布斯身上就體現出了這種「現實扭曲力場」,「有他在的時候,現實都是可塑的,它能讓任何人相信幾乎任何事情」,這不就是「心生萬法」么?
最終,喬幫主給世界帶來了更美的通訊工具,連他的發明也充滿了禪的意味:將心注入,力求簡單。與佛法中的less is more異曲同工。
偉人的路程大幾率不可複製,說這個故事不是為了鼓勵題主一步步復刻,而是證明,一個有願力的人,在事間亦可精進如此。
總結一下:佛教說的空,不是無,而是介於有無之間的東西,我們要不執著於「有」與「無」,自然能平衡好「入」與「出」,於塵世間存一顆出離心。
但願自己能踐行,各位加油
四大皆空,意思是說所有東西,包括生命在內,本質上都可以拆解成最小的基本元素。
不同的屬性,只是因為組合的方法不一樣。把基本元素按照特定組合結合起來,就形成了生命或種種物質;將組合瓦解,該生命或物質就會被分解成基本元素。
所以是「空」——這個「空」的意思不是指沒有,你可以想像成「虛擬」(virtual)。
這種說法,教科書不知道講多少年了。科學界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經知道,水是 H2O;然後每一種元素,本質上都是不同數量的質子及中子組成。
現在我們已經把質子及中子拆解到夸克的層次。然後懷疑夸克還可以再拆解成更小的單位。
四大皆空,就是萬物都是元素的集合體,變易不定。
初中物理知識,換個說法,你就消極了?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只是滄海桑田,短暫存在。
比如眼前有一幢大廈,在幾十年前也許是塊空地,幾百年前也許是個宅院,幾千年前也許是片樹林。當這幾千年的時間以非常快的速度一晃而過,發現,一切就像泡沫一樣,曾經存在過的東西,轉瞬即逝。所以「空」不是消極,也不是積極,是時間帶來的不可逆轉的事實。萬物變遷,無論換了什麼樣的環境,這個世界依舊充滿著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看透了這一點,就明白了「空」的其一。地風水火及虛空,心與世界的聯繫等等,需要理解心物一元,才能真正證得「空」。空這個概念對於初學者來說是非常難以理解的。空應該是接近於宇宙混沌的那種狀態,這種高級的境界其實很難用人類這種低級文明的語言來概括的。所以金剛經裡面就用類似,空非空,非想非非想這樣的語句來描述。所以佛說不可思議。意思就是境界低了想不通的,語言文字也描述不出來。跟什麼消極不消極,完全不搭界。
相反修行不僅不消極,反而需要極大的積極投入。想想看,要想領悟宇宙級別的境界和智慧,一個人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達到呀!
對照東南亞中南半島,何止是消極,簡直是毒藥
四大皆空是一個哲學問題。
為啥說它是個哲學問題?因為它概括了客觀世界的本質,它是形而上的。四大皆空啥意思?1、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地、水、火、風本質上都是無自性的」。也就是說地的本質不是地,水的本質不是水,火的本質不是火,風的本質不是風。2、從義理上理解,「地水火風」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地水火風,它代表了事物的四種能力,即「質礙性、滲透性、熱性、動性」。世間萬物無外乎都由這四種能力組成,由四種能力的組成量不同則事物各具各的特點,並且這四種能力可以相互轉化,但本質上就是沒有本質。你看,這跟什麼年輕人失去進步的動力有個毛線關係?你要問既然物質世界這樣,那麼精神世界呢?佛教又有一句話叫「五蘊皆空」,義理就是物質的本質不是物質,精神的本質不是精神。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
四大皆空, 啥事面對就做 , 做完就放下, 有啥消極的
問:佛教中「四大皆空」的概念對年輕人是不是有消極作用?佛教教人放下自在,一切皆空,不再執著於「色」。那麼,對於一個希望信仰佛教的年輕人,正在追逐的年紀,是否會產生避世,不追求名利的影響,這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是否就是消極的?
答:
1,請題主舉出一個【沒有消極作用】的概念,讓我們作為參考,對比。2,再請題主註明【年輕人與老年人】的臨界點,也好讓我判斷一下我處於哪個階段【追逐或者被追逐】。
3,題主的【避世、不追求名利,對於家庭有消極作用】這種擔心,是出於【什麼目的】?【為了自己老而無養?是為了一張老臉掛不住?是自己的家族沒有後續,也就是沒有一個孫子跟你喊爺爺?】或者是【這個世界沒有進步、這個宇宙缺少光明、人類社會,文明會消失?】,或者是【希望年輕人也要象你這種,大多數沒頭腦的過來人,一樣,被統治者當作牛羊驅使一輩子?也要如你一般,酸甜苦辣咸,地走完一生?最後死不瞑目,憂惱痛苦下三惡道?】
4,他喵的,自己都是一個爛貨,卻希望年輕人跟他一樣爛一輩子。什麼老東西?宗教是反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會有撫慰人的心靈的作用,也就是精神鴉片,看你怎麼用,對老年人肯定是有用的,年輕人過早出世,並不是太好,當然不是一概而論的,本人家庭內也有信彿的,內心平和也很好
四大不空,你又能積極多久?
剷除雜念,注意力集中,心無旁貸的生活態度,一心一意的做事精神。 消極作用? 不存在的。 還是消極了? 打開方式不對!
四大皆空的意思是祝福別人死前「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的感覺都可以消除,你現在就是死前了,因為你還沒死,只是死的時間有點長而已。
意思是隨緣,看到美女就追,看到快樂就快樂,傷心就傷心,祝大家都能過著這種瀟洒的人生,這不好嗎?其實四大和五行不衝突,四大是道家的「陰陽」之間產生的交互。
我說過了,五行,能量爆發是火,能量上漲是木,能量沉靜是水,能量下降是金,能量處於中間是土。四大其實就是陰陽,陰就是水,陽就是火,而風就是陰陽互相激烈碰撞,地就是陰陽互相拉扯沉靜下來。我們可以發現,道家傾向於問題背後的原理,佛教傾向於解決產生的問題,道家是讓患者得到個人品德的提升,佛教則直接治療患者。所以其實佛教的醫術是比中醫高明的。但是佛教的醫術對於世界缺乏了善意。簡單地說,道教遇到疾病會和疾病(病人)溝通一下,說出你的故事,佛教遇到疾病就是一頓揍。道家講究治未病,佛教講究無視一切直接揍。但是佛教的醫術有個缺點,就是不成系統,這就沒擴展性,所以佛教的醫術是無法和現代醫學兼容的,其實本來我可以去研究藏醫的,可惜我被困於此,沒法解決問題,否則佛教和道家還有現代科技會徹底兼容的。只有我才能理解藏醫系統,其他人都是現代人。道家是這樣的,一切順天而行,治病和做人的教育一致。
佛家是這樣的,治病是治病,做人的教育另外做。假如你學道家的東西,你任何一個角度進去都一樣。假如你學佛家的東西,世俗的東西和佛家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甚至相反的。我沒法形容,它們雖然我這樣描述好像完全不同,但其實它們都是一樣的,只是比例問題。所以為何佛教會在中國興起?因為它對世俗的部分簡直就是隨便惡人去做,在成功之前的惡太多了,很好地切合了皇帝追求長生得到更多利益的想法,而且醫術高明,不要求對象做好。而道家則是要求人從自己做起,這對那些追求利益玩樂,顛倒夢想的皇帝是不爽的。你想想就知道了,道家的意思是別作死否則我懶得救,我的藥方都不做這些方子,佛家的意思是你儘管作死。我死的時候就沒經歷過四大的折磨,只有空,因為我本來就比較笨,所以像狗一樣沒什麼想的,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四大的折磨,那一瞬間的感覺就好像自己變成了空氣,挺不錯,軀殼上的傷痛突然全部消失了。四大——地水火風屬於物質色法,是由第八識如來藏具備之大種性自性,籍因緣而出生,也是緣生法,故不離無常、苦、空,所以說四大皆空。當然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在此不展開。
滿嘴胡話你也信,怎麼說都是他有理
推薦閱讀:
※學佛後煩惱不降反增怎麼辦?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是否就像道教和道家的關係一樣?
※「一合相」究竟該如何理解?
※如何達到「見諸相非相」的境界?
※《心經》的作者是不是舍利弗尊者?
TAG:禪 | 佛教 | 宗教 | 佛學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