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紀錄片《鏡子》?

4.19-4.21央視播出的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


這部紀錄片,是我朋友圈中一個媽媽發的,她的孩子和我的孩子是小托同學。我作為一名家長理所當然的打開看了一番。看裡面的孩子聲嘶力竭,看裡面的家庭瀰漫硝煙,看一顆顆受傷的心靈在掙扎。我想問,為什麼本該是溫暖 港灣的家什麼時候變成了你死我活的戰場!

親子問題早已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通觀歷史,親子問題應該是個歷史問題了吧。不論是從棍棒教育 ,還是各種各樣歷史故事或劇都在顯示著這個問題。你看,紅樓夢中賈寶玉最怕的還不是他爹爹,因為屁股總是被打開了花,他還不能反駁,因為爹爹也是因為他不成器麽。

在中國似乎有著一種暗地裡的規律,只要是老子的看法都是對的,你不要問為什麼,只管去 做就好了。這種不成文的想法擱在過去還算是有點作用的,費老在&<鄉土中國&>里曾提到過這一段,大意是說,古代的在中國環境變化不大,幾百年事情都是那些事情,所以解決事情的辦法變成經驗一代代的傳了下來,所以,在過去,話都是長老說了算,解決辦法都由長輩來制定。倘若我們人類就這樣一成不變的活下去,這個暗暗的約定俗成的規律倒是個不錯的辦法。可惜人類卻是以跳躍式的狀態進步著,改變著,特別是中國。

中國這幾十年來的改變已經不是跳躍能形容了,可以用上飛躍這個詞了。我們的生活發生著巨大的改變,我們的環境是日新月異的改變著,可是大部分人的觀念卻固化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鐵飯碗最牢靠」至少在我的少年時期還是掛在父母嘴上的常話。

依稀記得兩年前,我的父親曾有次在飯桌上說到他同事家的兒子陷入網癮,家裡的人想盡了辦法,卻收穫甚微,然後又把網路批評了一番,最後總結一句網路不是個好東西,少上網。結果,今年教會他老人家網上摜蛋和購物以後,他也一頭扎進了網路這個浩瀚大海。不知道,當年那個被定上網癮病的孩子現在痊癒了沒。

扯的有點遠,回頭再來說說&<鏡子&>,紀錄片里,嫌棄孩子早戀,不上學,不好好讀書,家長們充滿了焦慮,孩子們充滿了怨氣。高中時代的孩子想談戀愛,生理上來說這太正常了呀,就像長個長頭髮一樣,難道我們能阻止孩子長個子?不能,當然不能,不但不能,還要讓孩子使勁的長。可是怎麼一到談戀愛就是洪水猛獸了,況且,人都有一點叛逆,你越是不讓,他越是要干。就像是三歲的娃娃,你不讓他去碰裝滿熱水的玻璃杯,你對他說:"不要碰,碰了打你哦!」你話音剛落一秒,"啪"玻璃杯碎了,還燙傷了寶寶,做爹媽的心裡那個氣更是蹭蹭的竄上來"你看,我說你不聽,我說你不聽!"其實,我們為什麼不把碰了裝滿熱水的玻璃的後果提前告訴他,當然不是指"打一頓」這個後果,而是會受傷害這個結果。說到這裡,我要把我的母親的一個小方法告訴大家,我媽媽在為我身上在她孫子身上都實驗過了,很有效果,就是真的倒一玻璃杯燙水(注意不是沸水),拿過我兒子的小手啪的覆蓋在杯子上說:"寶寶,燙不燙,這個感覺叫燙,以後熱水不能摸,冒煙的鍋也要離遠點"我家寶寶先是一愣然後把手縮回去,兩眼淚汪汪的看著我媽媽可勁的點頭。就這樣,我的兒子從來沒有去碰過什麼危險的東西。

說這個故事,我想說,對於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教他學會承擔自己行為導致的結果,有些事情我們要先把導致的結果的種種告訴他,告訴他一件事情最糟糕的可能是什麼,對自己對他人會有什麼樣的傷害,這些種種孩子可以承擔嗎!但這些種種越是小的時候越是有效果,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真的一點懶都不能偷呢!

最後再說一點這個紀錄片叫"鏡子"真的很貼切,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個個完美的小天使,不知對錯,不知人情世故,不知道高尚與低俗,他慢慢長大,變成一面鏡子,把父母的認知,把父母對這個世界理解反照出來,但是孩子,你需要知道的是,你不是生而只為了做一面鏡子,打碎他做自己,才是生而為人的理由和目的!

---------------------------------------------------------------------------------------------------2017.05.10


一開始看的時候想的這部片子應該是清新脫俗比某形計高端很多,但是發現其實片子真心剪輯的很碎片,沒有清晰的路線。

其次,校長在第一集就有對孩子的父母說很多問題還是在你們身上,說明這個紀錄片在一開始就已經站在了孩子的立場去批判家長,但家庭的矛盾永遠不可能是一方造成的,節目組不能只改變家長不改變孩子啊。

再次,在對孩子進行輔導時,老師們很多都是鼓勵他們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讓家長聽到他內心的聲音然後譴責家長做出改變,但是卻沒有讓孩子明白他們自己對於家長的重要性,孩子自身又需要做出哪些改變,比如去上學、尊重父母、不打架等等。

最後,在第三集的時候,有對三位家庭的後期生活進行記錄,之前家明同學在鏡頭前的嘶聲吶喊確實讓人心痛,所以他父母也做出很多改變,抽時間陪他,讓他養狗等等,但是在父母滿足了他之後他卻沒有對父母做出相應的回報,反而後來繼續沉迷遊戲,也不再照顧小狗。而張釗同學在沒看到父母的改變時就先主為上聲稱對父母已經死心,雖然報名參加了高考但仍然和女朋友晚上壓馬路。所以從他們倆人身上就可以看出其實他們並沒有發生什麼改變,只是借這個平台把自己的心裡話說了出來讓父母對自己愧疚,自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

綜上,這個節目比較失敗。


家長有問題嗎?有!而且很大。從我們最開始接受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中就可以得出答案「人之初,性本善」 通過培訓學習這些問題孩子也確實得到了一些改變,家長也得到了改變。紀錄片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個場景是家長們去看正在訓練的孩子,孩子們向後轉面對家長整齊的向家長們敬著軍禮,此刻家長們哭了,為什麼會哭?是看到孩子們長大了,改變了,看到孩子不在是以前自己眼中一無是處的樣子,還是看到孩子在這裡受苦而心疼亦或是想到了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欠妥決心改變······孩子們此刻也顯得很堅定、很有骨氣和力量,他們是在向家長們證明「你們是錯的,我不是你們想像的那樣,你們不應該這樣對待我」。我相信此時此刻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都下定了決心要改正,特別是家長,事實也是這樣的,家長們做了很多的改變,那麼孩子呢?孩子也在改變,最起碼在訓練的時候是在改變,改變了懶散、改變了不能跟身邊的人溝通的毛病,跟培訓老師的直接溝通跟記者的直接交流跟家長的書信和視頻對話都可以說明這一點,但雙方都在改變的情況下為什麼結局沒有達到人們想要的,或許這個本來就是在探討一些問題,結果當然不能像電影一樣皆大歡喜(如果是那樣就真的有在做廣告的嫌疑了)。其實對比下在訓練營中和在家中的環境就可以得出結論,是否有必要的「約束」,人本性不但有善的一面也有「懶」的一面,在訓練營有教官的約束,有同學們的帶領,身為其中的一份子不可能不丟掉自己的懶和惰,反觀在自己的家中,我不好說家長是不是有點「矯枉過正」,但沒有了訓練營中的約束或者說生活中必要的約束,人的懶惰和逃避就又會侵蝕這些年少的心靈,不光是這些孩子們,我們大人們又何嘗不是呢?那麼怎麼來「約束」,用什麼來約束?難道非得把孩子一直丟在訓練營中嗎?當然不是!影片沒有給我們答案,它僅僅是將這個社會現實更加明確的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而最終的解決方案還需要你我每個社會成員每個家庭成員,每個為人父母為人師長要考慮的問題。


導演製片太渣,價值觀扭曲。把孩子送到集中營,還口口聲聲為了孩子好。

現在物質文明是上去了,但是在思想上很多人都還處於荒蠻階段。裡面的孩子很可憐,現在他們是家庭的問題,將來就是社會的問題。現在他們被野蠻對待,將來他們會野蠻對待他人。最終將是我們所有人為這些孩子買單。


高端又新型的非正規教育機構進入央視的軟廣告!看了幾分鐘心裡就想,這家機構真牛啊,居然能進央視了,還可以還以紀錄片形式播出,央視也有想抗衡湖南衛視的《變形記》來的這一出吧。教育孩子的問題,難道只有家長來背鍋嗎?這個社會就沒有一點責任嗎?老師、官員們有沒有樹立好榜樣?媒體有沒有傳播正能量的東西給這些年輕人看過呢?每天的新聞都在說些什麼?打開新聞就是娛樂版、官員包養情婦,貪污被抓、老師體罰學生、醫師搞死病人……片中有家長是沒太多文化的,他們不知道怎麼說道理給孩子聽,也不知道怎樣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難道他們就有錯了嗎?社會有關心過、幫助過這些問題孩子嗎?整個教育界和社會,有過什麼好的政策來幫助過這些成績不好的孩子嗎?一個大型的社區,連足球場、游泳池、籃球場都沒有,網吧到是隨處可見,孩子們怎樣才能揮灑青春的汗水。在日本,地方再小,一個社區都會有個棒球場,學生一放學就在打棒球。我們的國家呢?這些問題真的不是家長的個人問題,社會也應該參與進來,真正幫助、照顧好每個孩子,不能讓分數差的孩子就變成廢材!


片子不夠深刻,也沒有有效的方法。所提出的問題是大家都知道並認同的,最關鍵的解決辦法沒有,日積月累的問題絕不是心理輔導可以解決的。

把孩子出現問題的責任更多的壓在父母和家庭上的這個答案本身就有問題。之所以父母會這樣做,社會的壓力、教育體制的問題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中國社會除了上學、考學、找工作這條路還能讓老百姓公平競爭外,其他途徑並不是一般老百姓任性得起的。這是和國外孩子們自由選擇最大的不同。最起碼人家人少競爭小,咱們這裡,你不參賽,有的是大把孩子是佼佼者,人數與就業機會太不均等。

家長們又何嘗覺得壓迫孩子學,花錢費力花精力是好過的呢?


感情是要表達的。你不讓他合理地表達,它就要極端地表達。小孩子是這樣,大人也是這樣。社會也是這樣。

前幾天,我的一個大學同學跟我推薦了一部紀錄片,《鏡子》。第一集網址在此http://tv.cctv.com/2017/04/20/VIDELlhePbFKK34pODAbLXgD170420.shtml,感興趣者可以自己去看。這個鏡子是討論家庭中親子關係的。一共三集,每集30分鐘,不長。我今天下午看完了。覺得很震撼,引人思考。

震撼於什麼呢?震撼於幾個方面:一是孩子們那種叛逆的情緒表達之極端,他們內心深處渴望呼喚愛而家長們沒有回應時的無助。二是震撼於家長們生活之累,以至於心裡對愛接近於麻木,不想表達、不會表達了。三是震撼於這種情況可能並不是幾個少數的個案,而是普遍存在於千千萬萬個家庭之中。反觀自己的家庭,又哪裡一點沒有這些問題呢?程度沒有這麼極端罷了。你我都是普通人,這樣「缺愛」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又有多少人重視了呢?

通過這個片子,我感覺到愛的首要前提是:尊重。沒有尊重,就不會有愛的產生。無論哪種愛都是如此。在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中,一般來說家長是處於強勢的一方的;家長如果沒有給予孩子尊重,則孩子心中即使有愛也不能正常地表達。澤清希望跟父母好好溝通。然而他的家長對他並不重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這讓他覺得自己心中的愛得不到回應,故而不得不用一些極端的行為來引起家長的重視,比如沉浸在電腦里下軍棋、甚至毆打自己的媽媽。由於父母對佳明缺乏尊重,哪怕是自己像契約一方那樣完成了自己那部分契約然而父母仍然單方面撕毀契約,讓他傷透了心,然後輟學在家幾個月,以此來抗爭。

當張釗面對高中的極大的壓力而向父母傾訴時,換來的不是安慰而是父母的詰責:別人怎麼能受得了的?接著得到的是父母的奚落:這孩子沒種。然後他就做各種「有種」的事情給爸媽看。說到底種種行為還是要贏得父母的一聲讚許和尊重。

中國傳統的家庭里,任何人與人的地位都是不平等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種不平等,就造就了不同角色之間很難有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地位,如果沒有有意識地糾正這種不平等,那麼尊重就無從談起。沒有尊重,就沒有愛。小孩子天生有愛,而家長如果因為對於孩子缺乏尊重,則不會有愛的表達。孩子想要表達愛,但如果看不到家長的愛的回應,他就感受不到愛,進而覺得不被尊重,進而就要用一些極端的行為去引起家長的重視,去呼喚家長的尊重。因此,紀錄片開頭就提到,孩子是家庭的鏡子,一個什麼樣的孩子能夠反映出一個什麼樣的家庭。這也是這個紀錄片叫《鏡子》的寓意。

順著這個邏輯往下講,那是什麼造就了家長們的「不知尊重」?剛才說了,傳統如此。傳統是哪裡來的?三綱里,除了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外,還有君為臣綱。如果說父子、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話,那麼君臣關係則是社會關係。也就是說,由於社會上、文化上我們這個社會是崇拜權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平等的關係,因而缺乏尊重,那這種缺乏尊重的狀況投射到家庭里,就是家庭中成員間缺乏尊重。孩子是家庭的鏡子,而家庭就是社會的鏡子。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也在不斷變化。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是變得更加平等、相互尊重了呢,還是更加不平等,缺乏尊重了呢?依我看,這種狀況是更加惡化了。傳統文化在式微,形式上的人與人的不平等在減少,不存在誰見了誰要下跪、明黃色衣服只能皇帝穿等等的這種情況的不平等。但在思想深處並反映到行為上,人們屈服於權力、屈服於財富的情況是加重了。芮成鋼以認識官二代富二代為榮,祁同偉可以為領導的父親哭墳。試想,無數男人,在社會上為他人摧眉折腰,不受尊重;等他回到家,還能平心靜氣地尊重孩子嗎?

看起來,是孩子病了,實際上是家庭病了。看起來是家庭病了,實際上是社會病了。冰山向來只露一角,而winter,卻真的快要coming了。


其實我自己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廣告。(畢竟是社會與法頻道播出的嘛)

我認為,裡面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 家長面對所謂「問題孩子」,動不動就花錢找「機構」,真的好嗎?
  • 機構的人一開始採用暴力手段對待孩子,是否合理?
  • 大部分家長認為當今社會,學習是唯一出路。這種對教育的看法是否正確?
  • 經過訓練營,家長和孩子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了嗎?而後是否有好轉?
  • 訓練營回來後,部分孩子對家長過度索取,家長也似乎接受了。那麼,這種一時的過度索取會給親自關係帶來積極影響,還是會一路縱容孩子、「破罐破摔」、對孩子產生更大的消極影響?
  • ……

其實有些問題可以在紀錄片中找到答案:

  • 出來後,有些孩子報了高考,而有些孩子沒有返回學校。(如果是廣告的話,何不全列舉出營後全返校的例子呢?)
  • 訓練營對一部分孩子有用,而另一部分收效甚微。

而有些問題,則是我們都關注的問題。

  • 紀錄片里的心理諮詢師認為,學習不是唯一出路。但是,仔細想想,假如你不讀書,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如果不依賴父母,你能幹些什麼?


看了這個記錄片,雖然很多人說不能只怪家庭教育,主要怪體制,怪社會。可是我們能主宰的無非只有我們自己的家庭。我們的家讓孩子感覺是一個溫暖的港灣,孩子的內心才會強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孩子吧


以孩子們在集中營機構的改造故事來說明中國很多家庭親子關係不和諧。本片是個廣告片。


把所有責任都推到家長頭上,這個鍋家長真的不背,也背不動!

只能說會有所改善一些親子關係,但是這背後的一些國家的教育體制建設的不完善卻讓這些悲劇一再重演!家長也無法改變!

現實就是如此,孩子你不讀書,以後非常大可能性只能窮困潦倒……試問哪個家長願意?迫不得已,只能逼迫你念書。

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體制的缺失,而不單純只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1、有軟文的性質

2、教育方式簡單粗爆

3、必須讓家長參與家長學堂,這是進步的

4、當家長沒有辦法後,接受了一些家長學堂的建議,但孩子對他們的信任似乎已經很難恢復了。

5、孩子是家長的鏡子,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這樣一些血淋淋教育案例,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學習和反思,不要等到問題出來了,我們再上什麼家長學堂,也許那時候已經太晚太晚了


片子的目的和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很遺憾,拍的不好,甚至有些渣。每集的時間太短,難以很全面的感受到一個事例的全過程;

其二,素材、剪輯碎片化;雖然片中集中關注了3個孩子,但是對、造成孩子的這些問題,家庭中父母都有那些教育不當的行為,在教育過程中缺失了什麼、方式方法有什麼不妥等要素並沒很細膩的記錄下來,而恰恰就是這些才應該是觀眾想關心的問題,也應該是本片的主題和思考的東西。

再次,本片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些問題孩子來到這家教育機構,如何通過各種手段讓他們聽話,讓他們至少看起來乖了那麼一點,如何在最後賺取家長的眼淚。可能本片的初衷並不是所謂的廣告片吧,但全程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一點。既然想通過孩子來反映父母教育中的弊端,為什麼不能更多的記錄每位父母在認識到問題後一點一滴的思想鬥爭和自我突破和轉變呢?其實這才是最有意義的。

最後一點,一個健康陽光的孩子一定是在一個樂觀、包容的的環境中長大的,馴服只能繼續培養機器,思想永遠都會處於迷茫。


並沒有感覺貼切的分析出孩子是父母鏡子的主題,也沒有深刻的分析,看後感覺比較失望


這部紀錄片這幾日在朋友圈中刷屏了。不可否認紀錄片的講述的故事並不是個案,而是實實在在在我們生活中的。以下這篇評價我發在百年樹人公眾號的文章,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思考。

央視紀錄片【鏡子】直擊國人心靈! 別等到跟孩子成為仇人, 才後悔沒早些看到這個~

百年樹人作者:劉芮含原創,轉載申請授權

最近這樣一條新聞刷遍朋友圈:

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

第二集視頻▼

視頻封面鏡子----央視紀錄片(二)_騰訊視頻v.qq.com視頻

第三集視頻▼

視頻封面鏡子----央視紀錄片(三)_騰訊視頻v.qq.com視頻

看完這個片子,小編N次落淚,我相信無論身為家長還是普通觀眾,都會有許多感觸,許多共鳴,引發許多思考,想要說些什麼,這個片子反映出了一些客觀存在的現實,這個現實不是少數,甚至越來越不同程度的普遍,小編結合12年從業教育的經歷談談以下幾點觀點:

01

背後是信仰的缺失

引用片子里家長和孩子的一部分語言:

「他如果是這麼消極的,那麼我活著也沒有希望了」

「我給自己找一個動力能支撐到高考,從父母那裡是得不到希望了,如果我再沒有了女朋友,我就真的一無所有了」

「我又花了1700,我一按手指,就花了1700,我就是想花錢」...

這些語言是他們心裡真實的寫照和表達,這背後就是信仰的缺失。

父母把孩子當成了活著的希望,子女把人生全部的價值認可寄托在父母的身上,當滿足感安全感沒有得到時,就用金錢和物質去填補,惡性循環。

易中天在一次大學演講中,對信仰有過定義:對超自然超世俗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信仰是唯一的和超功利的。很顯然,我們的大環境,嚴格的說,是沒有真正的信仰的,那麼會引發什麼?就是對眼睛看得到,感官體驗到的物質世界充滿了倚賴和盲信,具體表現就是崇拜金錢,名利,把人生的希望和目的寄托在某個人或事或物的身上,導致心靈極度空虛,無法與自己好好相處,就很難與其他人相處,更不要說幫助別人和形成一個互助的社會環境。

反觀猶太教育智慧的來源,依託聖經為根基,對上帝有篤定的信仰,猶太教育的精髓在於:先實現自己,才能幫助別人。

猶太人的智慧認為:賺錢是一個自然而來的結果,賺錢不是終極目的,前提是要先學會做好人。By Raphael Genis

家長普遍沒有真正的實現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式,於是靈魂深處沒有被滿足的部分,就希望讓孩子去實現自己對人生還沒有實現的渴望。這是一種殘害,也是信仰缺失的結果。

02

每一個孩子都是原創

片子里有句話說:「沒有人願意活一個別人的人生,哪怕這個別人是自己的爸爸。」

有信仰為前提,人才能有一個正確認知:每一個孩子都是原創。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個人,有基本醫學基礎的人都知道,即使是同卵同精的雙胞胎的基因也不是完全一樣的。

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猶太教育智慧是用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對待孩子。

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式。

教育是要讓孩子成為最棒的自己,而不是別人希望他達到的樣子。

孩子出現的一切問題100%都是家長的問題。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俞敏洪看紀錄片後的評論。

十年前,從事教育,我們就提出「家長合格證」的概念,教師有教師證,醫生有執業醫師證,會計有會計證,都需要學習,考試,訓練再上崗,可是,若選擇了做家長,這個角色是持續一輩子的,卻沒有任何學習直接裸奔上崗,家長需要提升學習和改變的地方太多了。

「我認為,在我家的情況中,我不需要改變,至少我不需要很多改變」

「他們越說我不敢幹的事情,我都幹了個遍」

「他們說了陪我從來沒做過,對我就像逗小孩子一樣」

「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我的身上」

這些都是影片里的原話,家長不願意改變,用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一個生命的傀儡,有著獨立的身體,卻沒有機會擁有獨立的靈魂,承載了家長太多的錯誤期望和想法。

言傳不如身教,言行一致是一個家長給孩子做到的基本榜樣之一,那麼請思考,你自己在哪些事上真的做了正面榜樣了呢?

03

愛是什麼?你真的懂得愛嗎?

第三集結尾處,有這麼幾句話:「愛就是控制,因為我愛你,所以我控制你,我怎麼不控制別人呢?正是這種對愛的認知的錯位,把孩子當成了私人物品,把人物化,導致了滿滿的愛變成了滿滿的傷害。」

基於信仰根基的人類族群,都知道:孩子是上帝賜給人的產業,不是屬於父母的,是屬於上帝的,父母有責任有義務去管教照顧養育孩子,但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他們是獨立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不是你的私人物品,TA不屬於你。

那麼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愛是完全按照他的本相去接納,

愛是遇到問題共同找到解決方案,

愛是尊重,欣賞,理解,包容,

愛是恆久忍耐永不止息。

【聖經·哥林多前書13:8】

如果你不想自己的家庭成為上面影片中的樣子,如果你不希望自己有一天跟孩子成為了敵人,那麼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提升自己,做一個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提升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在北京,您將有機會跟TED特邀嘉賓Raphael Genis,簡稱Rafa 頂級猶太教育專家學習猶太財商智慧猶太思維猶太家庭教育系統課程,Rafa老師全程講授,為您解密猶太人獲得巨大成就背後的秘訣。

Rafa說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視頻封面Rafa有話說——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_騰訊視頻v.qq.com視頻

Rafa先生是一位以色列和德國混血猶太人,在一天的講授過程中,討論猶太人的財商智慧、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創新智慧結晶,生活方式,猶太家庭教育的經驗,揭示猶太人獨一無二的成功因素。

優惠席位火熱搶購中

18501089910 小獅子電話微信同步

你還在等什麼,快來報名享受優惠,獲得收益吧

掃碼備註:我要報名

http://weixin.qq.com/r/SCsuNtDE2o2lrZRV935a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其實我就想知道一個事。

為什麼第一集的時候,有一個男孩已經報警表示自己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了,警察卻不管?

難道我們的法律還賦予了什麼人限制我人身自由的權利了嗎?如果是,那我真的無話可說。

孩子沒違法,家長違法,誰更惡?

別跟我說什麼為孩子好只是方法不對,連方法都不對你怎麼為孩子好?我為你好我乾脆殺了你吧。這樣人生八苦你都不用經歷了直接就往生極樂多好。

《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條規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犯拘禁罪的,從重處罰。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條 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體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發現片子共性的東西,孩子和家長那種真正的穩固的情感紐帶聯結太少。懷疑心理作祟,缺乏深層次的溝通。他們不知道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嘉明,夢想有些不切實際,年齡特有的叛逆,想要流浪輟學,看似理想遠大,實則浪費年華,小小不懂事,不懂得體恤父母。

嘉明的家長,父親對嘉明設限過高期望過滿,望子成龍太過心切,嚴重的懷疑心理讓嘉明喘不過氣來,母親的口吻,不知道礙於鏡頭,顯得有些冷漠,有些不管不問,思想做法,好像全被男人牽著鼻子走。

張釗父母,對孩子的努力缺乏了解,孩子起初那麼努力的在吶喊高考宣誓,。那場人生一次的考試壓的真是心力交瘁,卻對孩子在性上的禁錮,父母簡單粗暴自以為是對的,缺乏合理引導,強迫孩子,貫徹他們的意志卻深有不知,鬧得個武力對抗,殞命家長前。

澤清父母,高級知識分子,夫妻之間推諉懷疑,冷漠疏離。矛盾顯露,有種婚姻破裂的罅隙。

當然作為孩子,不主動與父母溝通,逃避,選擇在非常時期戀愛,下軍旗逃避足不出戶的宅男。

結尾令人唏噓的是,經過封閉式的訓練矯正,雙方家長帶回家後,嘉明依舊沉溺於網路。

嘉明他爸爸依了兒子,買了兒子念叨的狗。

他爸爸做出讓步,狗的開銷大了,兒子卻跑網吧沉溺在網路海洋,兩夫妻的感情好像也淡了。

張釗父母接回家了,開始不斷的花錢尋求滿足,大手大腳,有一個鏡頭支付寶不小心就花出去了,和父母的關係有些不瘟不火。

最後澤清表演,念出,我們是一面鏡子....

鏡子映射出這些萬千家庭都是社會的一面縮影,父母與孩子的教育問題真是一項艱巨的工程。片子的意義讓我們對當今這種現象做一個反思。


觀後感: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孩子是每一個家庭希望的寄託,但這種寄託,應該更多建立在於興趣上面,了解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因才施道。而不是強加於孩子自己的所謂想法和要求,當然,這也有社會體制教育體制的問題。 還有家庭角色的缺失,家庭角色的不到位。作為父母,每個人都應該深深思考自己作為父親作為母親,應該做到的樣子,母慈子孝。 問題孩子的鏡像是問題家庭,問題家庭的鏡像是問題社會。而這,往往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我們自身。 以上


高端一點的變形計,小孩子蠻慘的家長也挺可憐的,家庭教育不可忽視啊,小孩子的心理變化也要多注意


推薦閱讀:

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適當的暴力懲戒教育是必要的嗎,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替代?
有沒有一個錯誤的認識,直到多年以後才意外得知真相?
現代日本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是否會採取體罰方式?
怎麼面對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如何看待「上課遲到被拒進教室 3歲女孩對老師說「我有錢」」事件?

TAG:紀錄片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