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黃芪的一點疑問,求解答?

這個後面說「若其陽強陰虛者,誤用之則大汗如雨不可遏抑」,是為什麼呢?求解答。 這裡的黃耆即是黃芪


知乎中醫版終於有點專業一點的問題了,可喜可賀。

以我用藥的經驗回答一二,有錯漏請其他專業人士指正。

陰虛的人一般都會有一個問題就是相火上炎。就是腎中真陰虧虛,無力制約腎中之火,導致虛陽上越。表現為容易上火,兩頰發紅,五心煩熱,口苦等。

而不巧黃芪有兩個特點對陰虛的人來說是很致命的:

1、黃芪性熱。生用黃芪可能還不覺,可能要用到20克才覺得熱,但用炙黃芪尤其明顯,6克以上熱力就很強大了。

2、黃芪性生髮,與肝氣相應(張錫純的觀點)。黃芪向上提升的力度是很大的,因此黃芪一般用在中氣下陷的病證當中。

結合這兩個特點,如果中氣不虛的人用了(即陰虛但不氣虛),就會導致原本已經上浮的虛火加重。如果確實需要用黃芪,以張錫純的經驗,可以用知母來制衡一下熱力。例如黃芪用10克,知母可以用3克。至於誤用後會不會大汗如雨,我認為沒這麼誇張,但出現口苦苔黃、煩燥不安等上火癥狀就很有可能的。


這句話很清楚的點明了黃芪不能在陽強陰虛的癥狀下使用。

簡言之,張錫純是告訴你,陽強陰虛的患者,亦有「心中怔忡,動則自汗」的癥狀表現,只是這樣患者,脈象上不可能「脈沉遲微弱」,而應該是脈虛大,或脈弦長有力,或寸脈大,甚或上入魚際。

脈沉者,往往屬氣滯血瘀;但兼脈遲,則多屬寒實。

脈微弱,乃氣血不足之症。

合而觀之,患者既無陽強陰虛之脈象,又無寒症,則可判斷患者是氣血虧虛之極,到了大氣下陷的情勢。

這是多種癥狀的出現時候,抓主症,理矛盾,定方向的基本要點,但一定要基礎紮實,才能在臨床迅速做出正確判斷。

黃芪固本,乃陽虛固本固汗。陰虛之汗,需可斂可收可養陰之物,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黃芪補氣,氣有餘便化火,陽強陰虛者,再使用黃芪就會火上澆油,水在人體內有個重要作用,散熱,人體裡面都成炭爐了,還不許人家出汗散熱,想把人燒死啊,


張師的書我看得挺多的。我整理下他的解釋來回答你。

書的560-561頁:

足太陽雖以膀胱為府,也以胸中為府。胸中大氣,乃營衛內部之大都會。營衛虛甚,自汗,固以黃芪升之以固表。這個病案是他大氣下陷門裡的案。

若其陽強陰虛者,誤用之則大汗如雨不可遏抑 :黃芪能夠升,可以助大氣,大氣虛者可用之固表,而陽強陰虛者,浮陽在上,根於陰,而不得回,其人平素便容易自汗,再以黃芪升之,余陽外拽陰以出,則汗出。

張師簡單說了下黃芪可升的道理,我學的時候大概一味葯會看3-4家的說明,鄒潤安說黃芪又作耆,耆者老之最也,為中土補物之最,胃有上中下,胃上焦出中氣(前大氣),中出營氣,下出衛氣,黃芪能幫助脾胃之力,氣體暢達而升。-----我覺得這段也說明了為什麼黃芪可以升大氣。你合起來理解看看?這段在鄒書里的黃芪藥性講解里有。

另外,溫病也可能脈沉,所以用黃芪還是要謹慎的。那一頁我找不到了,是春陽發動之時,病機沒能向外,郁在里了。所以現沉象,張師的病案都是很重「問」的,很多病案都寫了他再三詢問對方病是如何得的。另外還有一頁是寫黃芪可助相火,如果不是寒病,單以黃芪助氣,要用白芍護住相火,不讓相火陡然受溫而大動。


黃芪確實為甘溫之品,與陽強陰虛(陰虛陽亢)體質者不相宜,容易助其熱性而使之汗出,汗出就更耗津液,加重陰虛。對於中氣內陷、氣虛不固、陰陽不太偏虛偏亢的病人確是對症的,補氣而固表。而且個人認為,黃芪也並非不可用於陰虛陽亢的病人,因為陰虛的病人往往兼有氣虛,只要加一些滋陰的葯即可。


黃芪的藥性書上都說的很清楚了 補中上的陽氣 那你陰虛了 陽往上走了 我用黃芪在推一把會是咋樣?


聯繫上下文吧,張錫純的意思應該是黃芪配合解表藥用在氣虛外感的病人身上可以發汗逐邪。黃芪配合解表藥用在陽強陰虛的外感病人身上就會出現大汗不止,理論上會出現,不是單用黃芪致大汗不止,主要是告誡後人謹慎辨證用藥。


說個個人觀點。

所謂黃芪大汗如雨的原因不該歸咎於黃芪的熱性。黃芪味甘微溫,就算是陽熱之人也不容易大汗如雨。

從我用藥的觀察來看,黃芪走表開表的性能反倒好於所謂的溫補性質,提升也不錯。整體的走勢就是向上向外。用黃芪止汗的,如玉屏風散之類,也多是借住黃芪可迅速到達肌表的性質來幫助其它藥發揮功效。黃芪本身固表的說法我始終存疑。

所以文中所說陽強陰弱,陰弱往往是虛火,虛火上炎出汗本就正常,而虛火借住黃芪向上向外,走表開表的效用,猶如本來出軌的高鐵突然找到了鐵軌,那不得好好風馳電掣的跑一跑。

再有,這個如果我沒記錯是張錫純的?當初只掃過一眼可能不準確。對於張錫純,他的一些想法很有新意,但是總感覺他有誇大自己的嫌疑。所以用些黃芪就「如雨」,這個汗出的程度我不是很相信。


黃芪雖有升舉陽氣、外達肌表、固護衛陽的作用,但功偏溫補,易於助火、戀邪。

陽強陰弱也多有心中怔忡、自汗的表現。心主血,陰虛則血虛,所以心中怔忡、自汗。黃芪助火,誤用則陽盛,陰愈虛。反會加重怔忡自汗的癥狀。

若陽強陰虛之人有表邪,用黃芪則陽愈強陰愈弱,表邪愈盛。陽強,陽以氣言,火能助氣,故愈強。陰虛,陰以血言,熱則耗血,故愈虛。血虛則汗液不能收攝如雨淋漓。

陽盛,陽實脈多浮洪,浮大。

陰傷則脈多數細。


說起來那個字才是正字,但是漢字簡化了。黃是顏色,耆是一個長者,黃色又入脾胃生氣之源,所以最能補氣。

比如川芎就是錯字反而對了,川?(音窮)哭暈在草地。

黃芪雖補(陽)氣,然氣有餘化為火,熱蒸汗出,黃芪雖有固表之效,但多是陽虛不能斂汗,若陽已強,以火抑火已是險招,何來以陽抑陽之舉?只怕非但陽不能固,反而陰液盡失。


肝陽旺者,黃芪,芋肉皆為忌用。


黃芪,芪者長也,黃者補也,黃芪本就是補藥之長,又生於西北苦寒乾燥之地,本來就不適合陰虛之人,若是有陽強陰弱,則黃芪大風而妄補本強之陽,便只可汗出不止以透出。

這本是最簡單的道理,根本不用太多解釋,一句話:黃芪是補氣要藥,但是需別陰陽再用


推薦閱讀:

中醫模式的本質是什麼?
為什麼中藥都那麼苦?
如何看待於2016年12月25日通過、2017年實行的《中醫藥法》?
你對哪味中藥有陰影?(氣味、口感、視覺、副作用等)?
如何看待「國家食葯監管總局警示謹慎使用含阿司匹林的中成藥」的消費警示?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