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真的能提高英語水平嗎?


大體上說,出國有助於語言能力提高無疑,畢竟成天接觸這門語言,抬頭低頭也是這門語言。你開車出門,抬頭就是英文的標識語。看多了,你不會說,恐怕也知道意思了。

但是,學語言永遠都有個體差異。一部分人就是比另外一部分人對語言敏感,學得更快,學得更好。

有人到了國外,對語言用心,會刻意通過各種途徑學習,無論是超市,還是車站,還是其他場所,無論是買東西還是日常聊天,各種場所和聊天中碰到的不懂,都願意去學習吸收。那麼,學習速度自然提升,學得好亦是必然。

也有人到了國外,對於語言並無感覺,雖然每天都有無數需要用到語言的地方,他可能盡量避免。有的人甚至只想和中國人打交道,這種情況下,提高十分有限。

我見過在美國呆了五六年,一句完整英文都講不清楚的大陸人,因他只和中國人打交道,只做中國人生意,女朋友是中國人,工作的公司只有中國人。也有剛去三五個月,就已經各種場合都遊刃有餘的人,使勁兒折騰自己,認識各種人,去各種場合,加上本身基礎不差,很快就成了英語高階。

最後,無論個體差異如何,如果出去英語國家,只要用點心,語言還是有大長進的。

謝邀。

更多外語學習話題,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與外語沾邊」。


我覺得取決於兩方面:

一、去之前的外語水平

二、在美國的生活圈子

我個人的經歷是這樣的:

第一次出國,初三畢業在美國參加夏令營。那時候聽力差,別人講話有時候得讓人家重複好幾遍。但在國內同學裡面,算基礎不錯的。

在夏令營兩個月,幾乎只能用英語。大多數營員是美國人,除我之外有一個中國人。還有歐洲人非洲人南美人和其他亞洲人。大家只能用英語。

這種情況下進步就顯得很明顯。到第六七周和別人的交流就比較順暢了。

此外我語法和寫作有一點基礎,還在夏令營的報紙上寫了好幾篇文章。批評美國人不知道中國人姓在前面、批評營地里有一些營員歪曲西藏問題、批評台獨、科普中國歷史。初三剛畢業,年輕,拿起筆來想罵誰罵誰……所以對英語寫作有促進作用的。現實需要嘛,見到有波蘭人指著我鼻子罵「中國侵略西藏」,我不得從唐蕃、元朝開始給他講講?慢慢就逼得自己不會說也得說了。

後來本科畢業來讀研究生,之前的英語雖然比不上在美國讀高中的那些同學那麼自然,但表達上進步已經不小,大一考了四六級之後,準備托福和GRE對辭彙和寫作有不小的提升;還偶爾打工做過口譯。大四去以色列也能用到(我是學希伯來語的,但一直也沒有覺得專業語言在任何時間比英語學得好過;更重要的是那邊除了語言課我們當時的項目好像只能選英語授課,一半老師都是美國人)。

從那之後到美國這幾年,覺得自己除了專業和課堂討論以外英語進步不大。第一因為沒有美國室友,第二因為起點比初三高很多。考慮到年齡和生活方式,進步空間被壓縮了。

不過上面有人說去和外國人撕逼這種事我倒是很喜歡做的,從youtube到facebook上都有我到處惹事的身影。在fb上打臉那些自以為是的「中國通」是我最喜歡的休閑娛樂活動,一般每個月不超過兩次。畢竟上學要讀、寫英文,也愛看脫口秀,雖然廉頗老矣,但應該說跟他們撕,還是撕得起撕得動的。基本上可以談笑風生。

日常生活的確總要用英語,但對水平的影響不大。

但,是不是年紀大了,學語言就慢了,進步也小了。不一定!還是回到第一條:水平越低進步越明顯。

比如我去德國學了兩個月德語,從只能讀啞巴德語,到第八周能給房東的朋友解決其中國簽證問題。我跟那個有拜仁口音的大爺聊了半小時都沒用他重複,當時自己都覺得難以置信。如果我呆的是半年而不是兩個月,我現在德語口語絕不可能忘得那麼多……

但兩個月耳濡目染,的確讓我讀德語論文的水平有了飛躍,不像從前那麼龜速了,我的目的也算達到了。

所以,如果大家在國內英語已經不錯,我想不要奢望飛躍。想再飛躍只能靠時間倒流然後十歲就過來。那真的是質的飛躍。如果大家在國內英語水平一般,到美國呆兩年肯定有很大提高。


謝邀,可以的,而且你會發現這是學習一門技能最為有效的途徑。

我們從小生活在漢語的環境里,所以對環境促進語言學習的作用感觸不深,但當人去到國外,周圍陌生的語言環境就會刺激你的潛能,讓你快速的掌握當地語言。不僅僅是在生活的各處潛移默化地學習各種地道的英語表達,更加重要的是能既讓自己激發出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能看到自己和 native speaker 之間的差距,不會因為英語上的一點進步和成績就沾沾自喜。

具體說來,出國去到英語環境學習有這麼幾點好處:

第一,搞清楚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為了留學,為了出國工作,但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和人進行有效交流,同時了解和學習他們的文化、知識等。我們國人都知道,古詩詞非常難用英文來翻譯,意境和韻味會天差地別,外國人沒法在擁有一定文化基礎之前理解它們,同理可得。對於一些起源於西方的知識體系,我們用原本的語言邏輯和思維體系去學習,就會更加困難和低效。所以,要學會一門語言,在伴隨著文化理解過程中學習,無疑是更高效的,而去當地生活一段時間,是最直接的途徑。

第二,我們能從交流中快速獲得反饋,這也是「學得快」的重要一環。從我的親身經歷來講,自己一旦用錯詞或者語法不對,對方就會露出疑惑的表情,而很多英語學習者這時候就會很慌,不敢再開口了;而我會選擇,清晰緩慢的再講一遍,之後我就會得到反饋,而且這種記憶是很難忘的。記得剛去美國不久的時候,有一次我買一杯咖啡結賬,我張口就說:「check out,please」. (我一直以為這和酒店是一樣的),當時服務員愣住2秒,不過很快反應過來,並給我結賬了。其實正確答案是:Check,please; May I have the check; Can I have the bill please等等,這輩子也忘不了。

對於發音上的糾正更加有效,而且這個幾乎只能考native speaker給你進行比較有效的修正。我也是通過被老美一次一次地「打擊」+「教育」,明白了 r、l 這些音的發音要領,同時還糾正了i/i:和u/u:的發音;後來逐漸意識到幾乎所有的英語母音的發音都是在漢語不一樣的,照著中文拼音的發音方式只能練就一口Chinglish。

第三,文化衝突有助於我們學習英語。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是對文化的融入,在過程中,我們會對之前的知識和觀念有顛覆性的認識。而這種矛盾轉化而成的知識,必然是能留存在腦海中很久很久。比如說我出國前認為:

- 國外讀書會比國內輕鬆很多,整天就是吃喝玩樂不務正業,不用好好學習也能通過;出國後發現自己要起早貪黑的學習,不停的趕Deadline(留學的時候戲稱各種趕due)。

- 出國前覺得國外老師都很人性化,可以上課隨時打斷他,拋出自己的想法,然後他就會很欣賞你;出國後發現,這是建立在長期的信任基礎上才能幹的事,一去就這樣,下場不會比國內好多少。

- 出國前認為領導吃飯都是自己一張桌子,或者不在食堂吃;出國後發現大家都是一樣的。我就是在不斷地矯正三觀的過程中,逐漸融入他們的文化,英語水平當然也水漲船高。

第四,和同行業的老外交流會增強自信。在最開始熟悉環境的時候,我發現和同行業的人溝通沒有那麼難。比如拿我的親身經歷來說,第一次出國之旅是在2006年,那年我大三,大學生讀者可對比一下現在的自己,就大概知道我當時的英語水平;我算是比較幸運,可以去現場參加蘋果的WWDC,之後過程中我驚訝地發現,不管是聽喬布斯演講,還是後來和同行業的老外交流,並沒有之前想像中那麼困難,雖然有很多的形容詞和一些老美才知道的梗我聽不懂,但還是能理解大意,這樣一下子信心也起來了,更大膽地和他們說我的各種想法。這大概就是同行業交流的好處了。

第五,一個只有語言環境才能解決的問題就是:勇敢說話、勇敢實踐。 這是國內的絕大多數老師幫不了你的,況且國內主要的注意力還集中在筆試上。到了國外,終於沒辦法,你只能對老外開口說英語。所以,英語提高的前提是:不要怕,勇敢地開口說,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不要怕多說多措,你要反過來想,你提高的機會也相應變多。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用在這恰當不過。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 love.


(圖片來自網路)身先士卒去美國生活的鳳姐,為這個問題生動、形象、全面的作出了回答。


真的可以


能,別說英語了。我德語是零基礎,真的是零...在奧地利住了半個月,走之前獨自逛街買東西什麼的,和朋友(中國人)去酒吧餐廳之類的基本沒問題......


有句話怎麼說的來著?人都是逼出來的!

還有句話怎麼說來著?DEADLINE就是生產力!

學英語也並不例外啊!

記得我剛入行的時候,五天就把當時還叫DIAC的移民局官網扒了個底朝天。。。為什麼可以這麼高效率呢?因為要上班掙錢啊!

當年上移民法課程的時候,一晚上扒兩個案例,順帶寫陳述也是妥妥的。。。又為什麼可以這麼高效率呢?因為當天要交作業啊!!

所以,英語環境重不重要?當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什麼?是客觀逼迫!

不學就沒班上!不學就要掛科!你看看學不學?

沒有緊迫感,沒有生活壓力,出國留學彷彿旅遊一樣,那英語肯定還是不行啊!

這個道理,我以為經過高考的人都懂呢。。。。


1. 不要找華人房東

2. 卸載知乎、微博、今日頭條,少用微信。

3. 安裝quora,reddit,facebook。

4. 多在quora上答題,答和中國有關的題

5. 多在reddit上灌水討論,和人撕逼。

6. 多用facebook,加你們學校的人,每天把自己做的飯拍照上傳,去任何地方旅遊都要拍照上傳,回復每一條評論。

大概這樣才能提高英語水平。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因為我一條都沒做到啊。


可以的。也不用想一些人說的非要跟漢語使用環境隔離才行。一旦出了國,實用英語場合會暴漲,自然逼著你學好英語。


出國留學的話,具體看個人的態度。

如果平時也不認真寫作業、寫essay,遇到長一點的課題研究第一時間去找槍手,那毫無疑問,英語水平不會有任何長進。反之,如果平時認真完成各類課題研究,寫文章時認真思考,之後深入研究老師的feedback,英語寫作水平會大幅提高,並且,閱讀能力也會隨著閱讀專業文獻的數量而提高。

關於聽力,平時有空看看美劇,上課認真聽,加上與老師交流,基本上會有不錯的進步口語也是。不過難有飛躍式提高,畢竟單向交流為主,這時候有一兩個外國朋友就很有用了(我這麼宅也沒資格說這個啊TwT )。至於一部分人可能會說的「融入外國人的文化」,其實大部分時候就是指去各種party各種high而已,意義不大,而且平心而論,英美的某些party文化並不健康。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麼和老外玩的好,要麼和自己人玩的好,一般人會選擇天堂模式的後者,但選了地獄模式的人進步不是一點兩點。

除非去了加州,溫哥華,澳洲那種全是華人的地方


國外麥當勞,賽百味等快餐店實用英文快速入門介紹:

This,this,this

Yes,yes,no no no this, yes this

Eat, no go

Thank


出國(英語為母語的國家) 和 提高英語水平 之間還有好多其他因素,因人而異。


是有利因素,但非充分條件


如果沒出過國的話,很多準確的表達方式都很難學到。

記得第一次去澳洲的時候,下飛機,然後買了張沒激活的手機卡就乘上去宿舍的大巴。在那之前我也試圖叫店員幫我激活一下(之後到宿舍也請求過宿舍管理員幫我激活),但是澳洲人表面上很友好可是私底下都不願意管閑事,所以很顯然他們都不願意幫我。

沒辦法我只能按照說明書上的步驟給sim卡公司打了客服電話要求激活sim卡。結果沒想到這一打就尼瑪半個多小時,其中有25分鐘我都在跟客服人員確認我聽的對不對......舉個 , 客服人員問我的生日(your date of birth)的時候我完全沒聽懂他在問什麼。一個是因為以前從來沒聽過澳洲口音,當他說your date of birth的時候,我聽到的是「your dite o ber」......完全蒙蔽。除此之外,我們在國內聽到的都是birthday,很少接觸date of birth這種說法,一時沒反應過來再正常不過了。 就因為這個我跟客服問了半天到底這是啥意思,結果搞得客服都笑了......


語感和表達邏輯這兩樣東西是必須要在英語社區生活過才能泡出來的...

比如日常一個會話情景,你想向對方描述某一事件,腦海里是中文邏輯整理信息,然後根據學過的英語語法直譯,然後說出。按這個過程即使零語法錯誤,說話流利還能加點地道口音,只要會話內容一長,對方還是會覺得你的表述方式很奇怪,就是不接地氣. 腦海里的信息直接按英語邏輯整理然後直接說出才貼近自然.

語感我覺得就是對不同情景用合適的辭彙和語氣. 感受到嚴肅的情景就條件反射不去說 whats up之類的口頭語, 平時輕鬆的場合條件反射地broken english運用自如.

以上兩樣你必須要深入了解英語使用者的日常習慣才能掌握好. 中文邏輯然後直譯不吼嗎?夠用就好啦. 道理看起來是這樣,但真正會話時不是你表述出問題而是理解對方意思時出問題,很多尷尬和誤會就是這麼發生,而且還越說越捉急.


謝邀。真的能。


個人經驗是可以。

咱家有時候到澳洲轉轉,不一定每年去,但一兩年可能去一次,以後不排除常住。

很明顯,咱家自己體會,已經丟掉了十來年的英語(2001年過英語六級),只要到了澳洲,多不過兩三個月,少不過一兩個月,語言能力就明顯回升了。

無論是語言流暢的程度,還是對語言的反應的速度,都有很明顯的提高。

當然,前提條件是,你之前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如果你完全不懂,那肯定沒這個效果。


因人而異,舉幾個當面讀研時的例子:

A: 一男孩,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在英國待了2年,研究生繼續在英國讀書,小組討論基本無法參與,論文找人代寫,去餐廳點菜都和服務員描述不清楚,朋友圈子都是中國人。

B: 一女孩,在國內高考成績一般,本科在英國第三年,自己學工科,成績優異,憑實力拿到當地建築事務所帶薪實習一年,與老外交流障礙較小(雖然工作中仍有溝通不暢)。此女孩比較有想法,主動和英國當地人合租,也參與學校社團活動。

C: 一女孩,國內一本大學畢業,外國語高中出身,赴英讀研一年,英語底子較好,在國外中外朋友頗多,小組討論通常發言積極,也頻繁參與社交活動,回國後在知名外企工作,也在某知名網路英語教學平台任教。

幾個片段可能不全面,但個人覺得英語基礎、社交圈子、個人學習動機會影響在國外的英語水平提升,當然也可能不怎麼提升。


可以的

我是在德國,但我們工作語言是英語,一兩年下來都感覺英語有很大提高,而且這是考慮到我們實驗室有很多中國人的情況下。

首先要求你個人英語有一定的底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剩下的主要是臨門一腳而已。

其次是對於各種口音的熟悉。英語有各種口音,我們國內沒有對於口音的訓練。導致出去聽人講英語比較抓瞎。就好像你在國內聽某地方言一樣。

再然後是辭彙量和習慣用法的擴充。這個主要是要有選擇的找資料看。比如情態動詞的用法以體現禮貌和委婉。擺脫中式英語,比如說,「我來了」中國人喜歡說I am coming.其實這在英文里常用於av,意思是高潮要來了的意思。老外一般說 I am on the way.

尤其要注意的是要擺脫阿貓阿狗似的英文。很多人在國外幾年,英文不過於就是去麥當勞點個餐之類的簡單交流。這是完全不夠的,要敢於鍛煉自己談複雜情景的能力。多和別人談談政治經濟文化,實在不行談談八卦也是好的。不要出國一段時間只是懂一點簡單寒暄和局限在很小的專業區域里。

以上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


推薦閱讀:

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留學生看盜版資源?
有什麼在國外是common sense或者說是通識,常識的,是在中國不為人知的?
有哪些是在中國常見,國外不常見的東西?
外國人真的以黑為美嗎?
外國人是如何看待富二代 官二代?

TAG:語言 | 英語 | 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