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現在流行的諧音字文化?

比如最近的的藍瘦香菇,辣雞什麼的。


1.諧音是一種修辭方式,在大眾場域下會形成一種娛樂現象,而且「古已有之」。

2.大家最熟悉的我猜會是《紅樓夢》里人名的諧音,用來表現人物得性格與命運。明清的吉祥紋樣,如馬上封侯、喜上眉梢之類,雖然是圖案,但是也是利用諧音來追求吉祥喜慶。《笑林廣記》中也記載了大量這樣的諧音幽默。例如:

一舉子往京赴試,仆挑行李隨後。行到曠野,忽狂風大作,將擔上頭巾吹下。 仆大叫曰:「落地了!」主人心下不悅,囑曰:「今後莫說落地,只說及第。」仆領之;將行李拴好,曰:「如今恁你走上天去,再也不會及第了。」

再早一些的《太平廣記》《齊東野語》也諧音幽默本文的搜集。

3.除了笑話段子之外,古代猜謎時謎面的設置,也常用諧音法。例如:祝枝山學佛語作叉袋謎云:無佛不開口,開口便成佛。盤多羅,詰多羅,破多剎多,佛多難陀。在吳語中,佛與物、成與盛、盤與襻、詰與結、剎與灑、陀與駝 諧音。破解諧音後,謎面變為:無物不開口,開口便盛物。襻多羅,結多羅,破多撒多,物多難駝。謎底是吳語中的叉袋,翻譯成普通話就是大口袋。

4.綜上,現代網路中流行的諧音,是舊時諧音修辭和諧音娛樂規則的延續,其核心實質是用諧音後文字相對於諧音前文字的不同和變異來表達,然而網路社會和傳統社會文本生產和傳播的不同,則會形成嶄新的諧音現象:

比如輸入法詞序會影響到輸入的便捷度而因輸入方便產生諧音;

比如為了強調對諧音前事物的感情和看法而產生諧音,譬如將人身攻擊(大多數網路環境中認為是非理性的而加以批判)諧音為人蔘公雞;將facebook(由於客觀原因大陸地區看不到此網站)諧音為非死不可,將我一生一世愛你諧音為5131421;比如為了強調網路的非正式環境而產生諧音,譬如將這樣諧音成醬、那樣諧音成釀、知道諧音成造、不要諧音成表。

需要注意的是,諧音能夠被網路社會認同,往往出自一個經典的情境或者段子,廣為流傳之後,大家在表達時剝去原生環境而保留諧音字本身而被認可的。在微博上還存在利用諧音規則來製造幽默的段子手,這部分可以視為是傳統諧音幽默現象在網路社會的延伸,譬如馬伯庸等人。

5.這類的諧音字,起於網路、限於網路,有些甚至屬於小眾含義。我不對這一文化下評論性斷語,因為諧音本身是一種方法,從實際上看,可以很有bigger,也可以很low,完全看使用的環境以及目的。


諧音絕對是坑爹的玩意。

好些年前,我還是只用qq不用微信的階段,qq上按照公司部門、業務類型、社會關係等分了很多組。經常聊天扯淡的朋友建了一個組,取名「基友」。後來因為發生過把葷圖發錯對象的情況,然後就把女性同胞另外建了個組,本來想取組名「基友2」,但感覺容易搞混,就用諧音「集郵」。後來有一天老婆例行查賬,打開我QQ看有沒有人會發曖昧消息過來,然後看到了這個組。

接下來吵架加冷戰了幾個月。

當然,我一回家就百度了一下「集郵」的意思。

真是諧了狗了。


諧音最早是來自於網路和諧吧?

比如在很多遊戲中髒話會被和諧成為**

然後人們故意打錯,避免被和諧。同時,這種諧音語漸漸的與原先的髒話分開,成為了相對而言沒那麼有惡意的俚語。

後來,有些是因為打字速度過快,輸入法自動打出了諧音的字詞,也可能是方言導致。不過其他人可能會覺得好玩,也跟著打錯,跟風形成了「梗」。在圈子裡面,這種「黑話」可以提高認同感,隔離圈內和圈外。比如某個群體裡面,你說支持,肯定沒有說茲磁有認同感。比如玩坦克世界的人很可能會把虎式叫成「護士」

再後來,一個諧音出現,或是無意打錯,或是故意炒作,熱愛跟風的人們馬上就會拿來用在網路交流里。突出自己的新潮,感受時髦的感覺,然後享受這種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要百度一下才懂的快感。


趕時髦嘛……上一代玩剩下的下一代撿起來接著玩,輪迴不止。

英語中的很多聊天縮寫、諧音黑話是源於sms的字數限制。

日語中的很多數字諧音黑話則是源於尋呼時代的文字限制。

中國沒有這樣的歷史背景,而且漢字的特點是信息量大省字數、但難以輸入。所以黑話的產生是另外一個故事。

最早的網路諧音大多是懶得選正確的字、甚至懶得打漢字。「斑竹」就是輸入法詞庫跟不上新興辭彙發展的典型產物,類似的還有「886」。除了別字、數字諧音以外,還有一種更流行的玩意是拼音縮寫,例如GG、MM、BT、YY之類,類似的玩法一直存活到現在。

也有故意模仿外地口音的,例如「葛格」「美眉」「表醬紫」這種就是用台灣腔發嗲的玩法——或許這些別字本來就是直接從台灣傳過來的,總之00~02年的貓撲已經有不少人在跟風了。

另一種來源是「迴避直接表達」,有些羞於直說的詞、人傾向於用諧音等形式婉轉表達。例如「520」「靠」之類。你們可以讀讀Ruth Wajnryb女士的『髒話文化史』(Language Most Foul)一書,雖然我個人覺得這書寫得很一般。

至於「網路和諧」的,其實對所謂諧音文化的助力不算太大。能屏蔽「傻逼」的,就一樣能屏蔽「煞筆」;能屏蔽「操你媽」的,就一樣能屏蔽「草泥馬」。看看「外地」是怎麼變成「硬碟」的過程就知道了——如果真的是被和諧了,最後通常會轉變為截然不同的東西呱,而不是簡單的諧音。

一個因為「沒文化」而被創造出來的東西成為「文化現象」,令人有點哭笑不得。用我們的話說,這東西是「沒品位」的;用現在沒品位的話說沒品位這事,大概叫「low」吧……


比如很多和水有關的成語,經常讓人產生一些誤解


逃之夭夭表示不服,春蠶到死絲方盡表示不服,道是無晴卻有晴表示不服。


題主舉的這兩個例子,來源完全不同啊。

「辣雞」是「垃圾」的和諧版,是為了規避論壇或者遊戲的和諧措施而誕生的。因為新造詞的疏離感,表達的語氣較弱,後來逐漸擴散到其他領域,用來表示好友之間的戲謔。

「藍瘦香菇」來源於網路視頻,講話者普通話不標準,因為視頻比較魔性,「藍瘦香菇」就成了一個符號,用於指代類似視頻里講話者的那種狀態,見到這個詞,講話者一臉苦相如在眼前,比單純的「難受想哭」要生動得多。

同樣是諧音,卻各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你這讓我怎麼評價。


美其名曰諧音通假,實際就是故意而為的錯別字,個人以為是文字的退步,除了自我感覺新潮合群之外,毫無意義,比如影響搜索引擎的效率,想搜有關兒童鞋子,結果前面全是同學的諧音「童鞋」……


語言污染。

雖說語言也是隨著時間不斷地在發展的,但就算髮明創造新的用法也得有基本的邏輯和含義吧?至少要講道理吧?

諧音字什麼玩意?

不好意思,我有心理潔癖,看到不規範用法我本能地感覺難受。

你知道在知乎上有多少好答案就是因為「的地得」用錯了我就贊不下去了?我答案下面的評論,有錯別字的真想叫他們回來刪了重寫!網上這些語言垃圾看得是真噁心。

還有,用中文打字的時候,標點符號一概給我用全形的!


諧音最初是一些886(拜拜嘍),9494(就是就是),大蝦(大俠),斑竹(版主)等等

諧音的最初出現在聊天室和BBS論壇,出現的原因應該是當時的智能ABC打字,打出了錯誤的,同音的詞語。當時也一部分因為好玩,新奇,另一部分是大部分是智能ABC的功能造成的失誤。

後期出現了

圍脖(微博),醬紫(這樣子),草泥馬,稀飯(喜歡),河蟹(和諧),蘭州燒餅 ,內牛滿面(淚流滿面)等等,是由於網路出現了管制,會將很多辭彙屏蔽,禁止,另外也是網路文化的全民普遍性,適應性,創新造成的。

以至於後來產生的

鑫胖,金3胖,金胖子,金胖3,三胖,金三月半,金三肥,金叄胖,金仨胖,金彡胖,金山胖,金3胖,金③胖,已經不屬於諧音了,這是民間的智慧。


防止河蟹


不諧音就等著被和諧


諧音文化一方面是各地方言的原因,另一方面用一些諧音字可以避免直面侮辱性語言。諧音文化當然是從網路開始傳播的,在年輕人群中廣泛傳播,在個人看來有一定的幽默元素,不過對個別人來說,不易接受


一防和諧

二建圈

三玩梗


有幾個方面,很多諧音字並不是源於同一起因的。

1.和諧,早年混跡貼吧,因為某些帶髒的不讓說,導致吧友們無處發泄,於是醞釀出了一些諧音,舉例:百度十大神獸。

2.普通話不標準 , 舉例:這是墜好的,蛤蛤蛤。

3.網路文化的發酵, 舉例:神馬都是浮雲。

4.某些娛樂至死的玩意兒,這個本人一般比較反感,舉例:藍瘦香菇。


蛤蛤蛤蛤蛤蛤,你說笑了


能夠引發聯想並有趣的諧音詞就會,會比較容易流傳開來。

比如題主說的「辣雞」,結合名詞,就能產生比較搞笑的效果:

垃圾售後服務→辣雞售後服務

垃圾遊戲→辣雞遊戲

王老菊→王辣雞(好像不對)

章節→張傑

打完這個張傑,進♂入下一個張傑


沒什麼可評價的。

「存在即合理」用在這裡再合適不過了。

要我說啊,這是好事。


反正在小段子里還是很萌的,

走失的小螞蟻

「你都如何回蟻窩?」

「帶,帶著笑?或是很沉默?」

迷路的長頸鹿

「喂,我迷路了」

「你好我是長頸鹿」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看了這些回到,充分暴露了大家的心理年齡..


推薦閱讀:

國外有像「碎叫」「你造嗎」「灰機灰來了」這樣用錯別字來賣萌的嗎?
為什麼有很多90後使用火星文?這種行為有什麼特殊意義?
怎樣打出「????」這種文字?
iOS 下如何打出 "B?ood of m?y b?lo?od∞" 這樣的英文?

TAG:網路文化 | 火星文 | 諧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