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生物進化的速度是一致的嗎?
地球上有沒有可能進化出比人類更高級的非靈長類生物?
生物進化速度是不一樣的。
按照經典進化論的觀點,影響生物進化速度的主要有兩個因素:繁殖的速度,以及選擇的壓力。
基因突變的概率,對於所有以DNA為遺傳物質的生物基本上是一樣的(以RNA為遺傳物質的某些病毒有著更高的突變率),因此繁殖行為越頻繁,發生突變的概率越高,進化的可能性也越高。這個應該是很好理解的。
但突變大部分是有害的,因此多數突變個體都會被自然選擇淘汰掉;而對於有益突變,當這個物種面臨的選擇壓力不大時,有益突變的優勢不一定能很快體現出來。這要怎麼理解呢?
比如有一群生物,它們在某一個繁殖季繁殖了1000個後代,其中有5個發生了某種有益的突變,但這群生物有很高的存活率,比如50%吧,那麼就有500個幼崽存活,那5個突變的因為有一些優勢全部都幸運地活下來了,其在種群的比例也只有1%,這麼低的比例,很可能在這些幼崽繁殖時被淹沒掉了——突變個體和非突變個體交配,也許正好後代得到的是非突變那部分基因。
而在另一個例子中,同樣是繁殖了1000個後代,5個突變的,但是該種群只有5%的存活率,那麼只有50個幼崽存活,而5個突變個體因為突變優勢都活下來了,則具有優勢的個體比例佔到了10%,其突變被遺傳保留下去的機會就大多了。
所以,繁殖越快,存活率越低的生物進化也越快,比如細菌,病毒。目前已知進化最快的生物是RNA病毒(例如流感病毒)。而進化最慢的是那些長壽命、性成熟晚、生育率低且存活率高的生物,最典型的是人類。
-------------------------------------------------------
關於補充問題:地球上有沒有可能進化出比人類更高級的非靈長類生物?
在人類沒有滅絕的時候,絕無可能,參考:競爭排除原則_百度百科生物進化有兩個維度:宏觀和微觀.微觀進化就是分子進化,根據中性突變理論,每一代的突變率基本一致,所以生殖周期長的物種分子進化率會變慢,一般以百萬年多少核苷酸替換率為衡量標準,比如棕櫚科是 ca 0.003 substitutions/site/m.y. 這在植物中是比較慢的,每年都能開花結子草本植物則會比較快.
然後看更重要的宏觀進化,也就是形態進化.生物形態是由基因決定的,但是最終要在自然界中接受考驗,通過考驗才能個生存下來,這樣使形態進化有時會很快,有時卻又很保守.這裡先介紹一個重要的概念:關鍵創新.很多大門類的生物都有關鍵創新,無論後代怎麼變,這個關鍵創新都會保留,而且是識別這個家族的關鍵點.比如哺乳動物,喝母親的奶水就是個關鍵創新,無論天上飛的蝙蝠還是海里游的鯨魚都要哺乳.在此基礎上很多生物會產生進一步的其它創新獲得生存優勢,比如有蹄類的蹄子,反芻類的反芻功能,但有時會逆轉進化變回祖先的樣子,以適應新的環境,比如鯨魚重新進化出了鰭.宏觀進化的速率很多時候取決於關鍵創新,關鍵創新nb,後代就會在此基礎上獲得更快的形態演變.比如被子植物的花使其迅速甩掉其它種子植物獲得壓倒性優勢.
最後來個進階,微觀進化和宏觀進化並不總是正比關係.如果生存競爭激烈,宏觀進化會受到很大幹擾,造成新形成的物種夭折,最終物種形成的速度會變慢.比如浮萍,一年繁殖幾代,微觀進化率非常高但由於水生環境競爭激烈,白堊紀後期出現至今仍然只有幾十種.反面的例子則是鳳梨,曾經非常苦b,之前幾千萬年的歷史沒留下什麼化石,分子進化率比棕櫚低一個數量級.但由於近3000萬年進化出了水槽,附生習慣,CAM途經的光合作用,高度發達的蟲媒花結構等關鍵創新,現在已經有3000多種了,比世界性分布的棕櫚科還多..---------------------------------------------------下面再說有沒有可能出現非靈長目的人.之前說過了關鍵創新,那麼人類的形態有什麼關鍵創新呢?按時間順序有四樣,首先是新大陸猴舊大陸猴及猿類的共同祖先進化出了手,這在已知樹棲動物中是唯一的,緊接著猿類祖先失去尾巴和猴子分家,這在猴子中也是惟一一次.然後是早期南方古猿開始的直立行走,從猩猩中獨立出來,在古猿中這又是唯一的一次.最後一步是智人開始的大腦進化.產生抽象思維能力.可能仍然是原始人類中唯一的一次.這四個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所以我不敢說一定不會有非靈長目的人類,但產生人類的這些關鍵創新要湊齊太難了.如果人類文明消亡了,不在了(不單單指物質上),或許會出現。不過也得等個五六百萬年吧!
當然,如果人類科技更加發達了,那便可以自己創造新的智慧生物。
整體上肯定是一致的啊!
推薦閱讀:
※是什麼促使人類必須從非洲走出來?
※人類是從一開始就懂得同類相殘嗎?
※中國人對異族的長相的喜愛從生物學或者人類學或者生物進化學上如何解釋?
※如果人類只有動物的壽命會怎麼樣?
※為什麼人身上很多部位的毛都因為進化而退化了,但是某一些隱私部位的還在呢,比如腋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