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科普行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比如每天的工作安排,工作環境等等,還有科普行業的現狀,具體細分的崗位。

自己對科普的認知和感想。

以及有沒有對想要從事科普行業的後來者的建議。


首先聲明,我不是從事於科普的職業人,連擦邊球都不是。儘管如此,我還是很喜歡科普。

我的科普工作是從一次對話開始的。

某次,我到大亞灣核電站進行技術會談。對方是核電的研究員,但卻完全沒有架子,雙方談得很投入。由於談話內容涉及到了大量電學基礎知識,這位研究員對我說:「有沒有考慮做一些電學應用方面的科普?把世界頂級電氣工程公司的技術用淺顯的語言介紹給大家?」。我欣然同意。這位研究員給了我一個知名電氣網站名。從此以後,我就在這家網站上寫了大量的科普文章,並獲得了一定的好評。

雖然我寫的內容絕大多數都與電氣技術有關,但從中也能總結出一些經驗和看法。

我覺得,寫科普的人,知識面應當相對較寬,且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要相對深入才行。也就是說,在寬泛的知識領域,應當多有了解,並且有自己的看法;在專攻的技術領域,應當有深入的理解,事實上就是本行業的專家。這樣,寫起東西來,才能得心應手,作品也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小時候,南京的夜晚特別悶熱,孩子們都跑到馬路上乘涼。在路上鋪一張席子,躺在上面仰望星空。那時的南京,光污染不是很嚴重。儘管路面的餘熱把人烘烤得難受,但星空之美,還是讓我浮想連篇。

學校圖書館有一本《太陽》,是南京天文台的一位研究員寫的。這本書給了我極大的興趣和啟示,而書中的內容,很大一部分不理解。畢竟只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字都認不了幾個。但我想,如果將來我也能寫這樣的書,該多好!

幾十年過去了,我變成了電氣工程師,兒時的夢想自然也煙消雲散。不過,科普的夢卻從未終止。這不,在知乎網上寫幾篇電氣科普文章,似乎還是很受歡迎的。

至於我最喜歡的科普作家,他是——阿西莫夫。一位已經故去很久的美籍俄羅斯人,他寫的科普書籍曾經鼓勵過整整一代地球人,包括當時所有的大學生們和中學生們。

我們來看看題主的問題。

題主的問題是:【每天的工作安排,……】、【對科普的認知和感想】、【以及……建議】。

回答:

1)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班下班,兩點一線。上班的工作就是接無窮無盡的電話,寫海量的郵件,解決各種技術疑難問題。順帶著寫備課課件,為上課作準備。

有空時,到知乎衝浪,給大家寫點科普帖子和文章。

2)對科普很感興趣,也很感激這些科普作者們,為我們大家解惑。

3)至於建議。我認為科普文章不能象當下的文學作品那樣,污濁得很。科普文章應當純潔的,就象出污泥而不染的綠色小苗。

事實上,對於廣大網友來說,要寫科普文章並不難。我們只需要在知乎上認認真真地寫上一篇科普文章就行了。這篇文章也許關注度為零,但那也沒什麼,畢竟這是我們的開始。

某位偉人說過,世界就怕認真二字。

其實,每一位科普作家,都是從零開始的。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和一位科普作家有過一面之交。

那是在西安飛上海的飛機上,我和這位作家鄰座。由於我們的座位在第一排,相對較寬,我就一路打開筆記本做我自己的事。這位作家看到我寫的東西,就這麼攀談起來。因為談得十分投入,以至於下機時雙方已經成為好友。

這位科普作家告訴我:萬事開頭難,關鍵就是自己的第一篇科普作品。不管是書稿,或者雜誌論文,或者只是一篇書信甚至是日記,都應當認真去寫,要對得起自己;寫科普切忌抖機靈。抖機靈可以應付一時,但不能面對一世,更不能用來寫科普;對所寫科普的專業知識一定要精深,否則寫不出像樣的東西;知識要全面,這樣才能眼觀四路,耳聽八方。文章有了一定的擴展面,寫出來的東西自然就能得到大家的共鳴;……。

他告訴我,科普作家不一定是多產的,但一定是認真的。就象他自己,他只出了5本科普書,但這5本書的存活期卻長達近十年。如果沒有認真的寫作精神,和精深的專業知識,以及獨具慧眼的敏銳視角,很難做到這一點。

這些話語聽起來大話無邊,但仔細想來,還是很有道理的。畢竟是著名科普作家,這些話應當是他的肺腑之談。

總之,寫科普不是一件簡單事,但也沒那麼複雜。

在網上寫科普多了,並且有了質量和數量,自然就有出版商找上門,何愁沒有地方出版?

一句話:機會永遠都是給有準備的人預備的。寫科普也是如此。

期望那些有科普愛好的人能如願以償,獲得自己的成果,也分享他的快樂!


再次感謝某過氣網紅邀請,目前從事科普文案策劃工作。

科普,從字面上意思來說,就是科學普及。
弘揚科學精神 普及科學知識 傳播科學思想 倡導科學方法
大寫加粗,銘記於心。#自定義表情-嘿嘿#

一、行業現狀
從事科普的單位一般分為兩種:

1.事業單位
比如科協,學會,組織,研究會,科研機構等等,這類組織大部分都是通過承接科協,科委等等分管國家或地方科普工作的管理部門項目。
這類型的優勢是有科學性保證,有自己的研究機構背景和專家背景,出來的科普產品或者活動更具專業性,但在娛樂性上稍有不足,這也是為什麼獲獎的科普作品大多並沒有受到很大的關注。但是,隨著信息化的趨勢,大家也越來越重視起這個問題,科普融合創作等等項目,會讓這類型的單位發揮更大優勢。

2.承接國家大型科普項目的大型企業
比如騰訊,新華網,光明網等等,這類企業通過競標,承接科協,科委比較大型的科普項目,一般是小公司或者事業單位做不了的項目,比如科普信息化工程里的一些項目工作。資金投入大,支持力度大,當然,媒體做科普行業影響力也會更大。
這類型企業或者機構的優勢就是渠道和資源,更具有娛樂性,更懂得如何把握受眾群體喜好。但是,在科學性上會有所欠缺,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專業。因此,也出現了融合創作,科研機構?媒體的形式也慢慢壯大起來。

要強調是:科普需要科研機構,科學家的科學性保證,也需要媒體的傳播支持,這樣才能「科學+普及」。

二、科普工作主要內容
目前本人在事業單位,主要工作內容就是:策劃科普項目,寫項目書,申報項目。
從事該行業的幾點要求:

1.熱愛科學。
說真的,不愛科學,為什麼要來做科普?科普工作需要對科學充滿愛意,熱情,有好奇心,有想像力。科普是在目前已知知識範圍內,通過形象表達,知識轉換等等,向大眾傳達。

基於前文回答的負能量,是不是應該說點好玩的?

做科普能有各種機會見科學家、作家、網紅,

周一去參加了「科學幻想姬」活動,雨果獎段中篇得主,《北京摺疊》作者郝景芳在啦~

作為媒體方,特權就是預留前三排座位,

還有下周的科技電影展,中國科幻大會,#自定義表情-因吹斯挺#

如果是科學狂熱愛好者,科普工作真的很適合啊!

2.知識面廣。
說到這個,每年申報項目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選題指南,根據選題指南中的申報單位和內容策劃科普選題。大概分為四類,節能環保,健康生活,創新創造,防震減災,( 氣死我了,我有點忘了!!!明天去單位看一下,應該是這個)。so,你需要了解的東西,上到天文地理,下至瓜果蔬菜。
根據十三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重點服務科普對象分為四類,第一類,青少年,深藍深空的知識會比較符合口味。第二類,農民,主要是農民培訓。第三類,城鎮勞動者,還是職業培訓較多。第四類,領導幹部和公務員,黨政教育題材偏多。
so,科普選題不容易!

但是做科普,總需要長見識,所以看展、開會是常有的事科技在前,科技在前科普在後,所以便有非常多的機會接觸到前沿科技,科學愛好者內心再次竊喜
3D列印自己的名字,巧克力做的,最後還是被自己吃掉了!!(並不是說這就是前沿科技哦)

3.能學習。
前面提到了知識面廣,但科學是不斷進步的,意味著每天不斷學習。尤其是策劃項目,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在你的專業所長。學習,不光是科學知識本身,對各行各業,熱門事件,群眾關心的問題,科學傳播的手段方法等等,多看書,多看報,多刷公眾號是常態。(隔壁在吵架,心裡好害怕 )

4.能吹牛。
這不是貶義詞,也不是提倡我們誇大事實。項目都是講業績的,科普項目由於其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所以在效益評估方面,怎麼樣說明項目做的非常漂亮,目前我國在科普項目評價體系方面做的比較少,但是今後會越來越加強科普項目效果評價。這也意味著,項目申請會越來越難,項目實施也會更注重實效。甚至可能出現,項目資金只是初始啟動資金,怎樣能夠自給自足?所以,做科普項目,除了一顆真誠的心,還需要錢,需要成效。

三、崗位分類
數字科普內容包括:視頻、動畫、遊戲、虛擬現實、互動投影、虛擬場館等等一切一切跟數字化有關的內容,以及舉辦科普活動等工作。

工作崗位主要分為三類
1.科普策劃

這個崗位應該是每個科普機構都具有的職位,主要內容就是思考科普什麼、怎麼科普?
策劃方案、申報項目、科普策劃承包了90%的前期工作。
項目申報通過後,做視頻、動畫需要寫腳本、分鏡頭這些,目前這些工作我還沒接觸到。
哦!!還有一項長期重要事項:科普創作!!!就是科普作家類型的工作,看天分。

2.美工、配音
這個崗位主要是做視頻、動畫,配音,合成等等。

3.程序猿
數字科普,遊戲開發、資源包、軟體開發、虛擬場館開發等等都需要程序猿的支撐,但是單純是技術上,因為大部分的內容科普策劃已經承包了。

四、工作發展
體制內是這樣的,按部就班,領導說什麼就做什麼,體制內所詬病的一切一起他都有,但是它的福利也是對應的,食堂、住宿,在北京這樣的地方能解決戶口,那都是相當不錯的。
去企業做科普工作,不是所有企業都是果殼這類專門以科普為生的,科普項目因為其公益性質,經濟效益不是那麼明顯。所以,當你選擇進企業做科普工作,請思考企業做科普項目的目的:
企業把科普放在發展目標里的什麼位置,這是關鍵?通過什麼方式來盈利?效益如何?是否能夠長遠?

重要的事情:地方上科普工作可以不用考慮,不是你想要的。
曾經接觸到一些地方上科協的領導和前輩,都在談一個問題:沒錢!!!!!
以上,個人愚見,反正我不是人生導師,若有問題可知乎私信,期待有所幫助。

ps:網紅說我寫得不有趣,整天感覺身體被掏空的人,你還期待她能寫出什麼? @項棟樑


不請自來的我。

身為中文互聯網上最大的、最靠譜的之一的健康科普平台,丁香醫生的編輯我覺得非常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學醫的,深知「醫生」這個群體自帶的鄙視鏈情節,以及「說人話不能」的毛病,所以,醫學科普就變得異常重要。

我現在所在的丁香醫生團隊,工作環境是和一群朝氣、聰明、熱情、有同樣志向的朋友一起,每天把書上乾巴巴的文字和作者筆下生澀的專業術語,變成大家喜聞樂見的微信文章。

這是個很有樂趣的事,同時也很有成就感。

不說別的,我們自己公司應該有不下十人是看了我編輯的文章後去接受了人生中第一次洗牙。

題主問細分的崗位,主要是編輯和運營,畢竟是新媒體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還是得會吆喝。我作為編輯,也需要參與一定的運營工作,但這個可能每個公司設置不太一樣。

說到前景?有個朋友說,你們剛開始做的時候,朋友圈幾乎沒有人做健康科普,現在,不單是公司,很多政府機構的公眾號都開始認真做科普,包括央視、人民日報等大的媒體,老百姓獲益啊!

當然,我們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好些時候還需要更接地氣一點,所以,如果想做科普,我的建議是,要真的聽聽讀者想知道什麼,這不是 web 1.0 時代,單向輸出了,大家有很多方法和讀者進行互動,要換位,要傾聽,要思考。再結合自己的專業再思考,再講述。

作為編輯本身的職業修養,保持開闊地眼界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就好。

PS:我們還招人,歡迎簡歷砸給我 doctor@dxy.com


謝邀。這個問題我還是很感興趣的。之前曾經在中科院科普部門工作過一段時間。暫且從我自己不多的經驗來說說吧。國內做科普基本是兩條線,一條是專業科普機構,體制內以科協為主,另一條路是科研機構的科普部門。前者比如省市科協部門,後者例如中科院、農科院、氣象局等機構的科普部門。我是在後者工作的,所以先說後者。

先說工作環境吧,跟公司環境一樣,桌子椅子電腦,部門內三五個人,人數不會太多,因為大部分任務都是上級領導布置,我們在基層負責組織實施,所以從上到下就那麼幾個人,每個所負責專職科普的就一兩人,有什麼任務就到處找所里的專家(專家都少,多數是碩博生),出個方案,寫個計劃,拍拍照寫寫報道什麼的,基本也就這樣了。所以基本不存在題主說的崗位劃分的問題,說讓你干你就干,也沒有別人了,總不能讓領導親自上陣吧……加上科研機構其實本身對科普這個事兒不是很重視,這一兩年習大大提過多次,所以有些改善,但是也就那樣吧。

科協體系會好一點,內部人也多,財務的,後勤的,業務的等等,分的會比較細一些了。我們除了受到所里的管理,同時也要受科協機構的指導,比方說科協要做個什麼事情或者項目,會找到科學院主管科普的部門(現在叫科學傳播局),院里把任務對接到下面的所里負責科普的部門,基本就是這麼個流程。

我說說我的感想吧。首先,個人熱愛科普,覺得特別有意義,經常接觸一些科研工作者,聽到很多看到很多,收穫很大。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做什麼?NO,別打算了。且聽我說,科普這個事兒是國家任務,所以基本上都是從上往下的。不管是科院還是科協系統,每年進行的工作都是有計劃的。你可以登錄中科協官網看一看,比如每年什麼時候搞科學月,科普日,什麼時候做大賽,都是定的,提前多久組織,準備,後期宣傳等等,按著日程來走,zf層面的東西都是穩定壓倒一切的,不出簍子就是成功。更何況不管科協還是科普都屬於體制內工作,事業單位編製有多難搞大家也都知道,每年分給各所的科普名額有沒有一個都不知道,反正我們一個部門五六個人只有負責人是有編製的,還是熬了兩年後了。敖不到編製,項目聘用很不划算,掙得有限,雖然有意義,但是畢竟要生活。

北京尚且如此,地方科普工作是什麼樣,想也想得到了。

企業科普看果殼等這樣的科普網站吧,主要是編輯和程序員,跟他們關係也不錯。還有其他類似的,比如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類似的科普雜誌,也都是編輯居多。

最後我的建議就是,如果想真的干點什麼大事兒,算了還是。如果是想學習學習,呆段時間就撤,短時間不在乎錢,而且有熱情,可以。以後也可以在這條路上繼續走。總的來說,去科協養養老還是可以的。

先說這麼多,想到什麼補充的再說吧。


呃,從事科普工作十幾年。

具體講,我是科普雜誌的編輯,也組織點講座、活動之類的。

做這個工作是比較好玩的,如果你有熱情、喜歡各種雜七雜八知識的話。參與科學家的考察,隨走隨問還是不錯的,無限滿足好奇心。

壞處是沒啥錢,科普不是社會主流、不是各種錢的流向地。養活自己是OK的,收入比銀行、企業的朋友少,比中學老師高。

比較有趣的部分:

打飛的追日全食

挖恐龍腳印化石

去雨林找猴子

之類,還是好玩的

這是網紅博物君,他做科普還是滿開心的


不是科普工作者又喜歡強行科普的表示:自己裝出的逼,含著淚也要裝完。


看得我把剛燃起來的激情給澆滅了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我不是科普工作者,但是經常看科普文章……感覺科普工作者真是太辛苦了…………因為一篇科普文章下面的評論大多數是這樣幾類人:

1。噴子:小編懂不懂XXXXX,就這樣還好意思科普,智障

2。民科:愛因斯坦的公式是錯的,如果按照我的理論巴拉巴拉巴拉

3。神棍:尤其是在生物科普這塊,很多類似「達爾文xxxxxxx,是上帝創造了世界」或者一段看不懂但是看起來很牛逼很哲學的話……

4。祖宗牛逼論信仰者:比如引力波那個時候,很多人在那說「老祖宗的太極圖已經預料到巴拉巴拉巴拉~~」

5。無聊刷回復的:「我的兄弟叫順溜之永動機不可能實現」

6。憂國憂民的人:「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不應該研究巴拉巴拉巴拉」

7。愛國但是腦殘的人:「中國人的電腦系統應該全是中文,包括編程也應該用中文編程巴拉巴拉巴拉」……

8。國產科研成果是騙經費的回復

果殼網的文章評論區還好點,今日頭條的評論簡直不能看,每次看今日頭條的文章的評論都感覺頭條的用戶是不是都是小學生=_=

匿了

-----

附幾張圖


建議去果殼網這種公司。

如果你真心想做,一定要去那種可以承接政府項目的互聯網公司,工資稍微靈活點的那種,先能養活自己,沒這個方面考慮的請隨意;

去政府背景太厚的機構很容易養成惰性,官僚化,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推薦閱讀:

汽車加速或者減速的時候,車上的人或物體會前後傾斜,地球運動並非勻速,為什麼地球上的人或者建築不受其影?
關於固體物理中的能帶理論,在實空間中到底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形式存在?
光子是否會發生波色愛因斯坦凝聚?
如何理解化學勢的物理意義?
晶體中電子的德布羅意波長是多少?

TAG:科普 | 物理科普 | 科學 | 科普雜誌 | 科普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