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判斷生物進化次序時,牙齒形態會佔特別大的權重,甚至超過其他更明顯的外觀變化?


不對,在動物中,只有哺乳動物才有多種多樣分化鮮明的牙齒,因而哺乳動物的牙齒在分類的意義格外重要,古哺乳動物學家也被戲稱為古牙科大夫……其他存量很大的牙齒如鯊魚牙、恐龍牙在分類上的意義並不大。


牙齒更容易保存下來。


哺乳動物的之前回復都很充分了,講講別的。

實際上對於現在古生物系統樹,很大時候我們是無法判斷一個特徵的權重應該多大,這個時候通常是平權跑的系統樹,沒有特徵權衡的輕重之分。當然這個是針對找不到分子領域的支持的純粹的形態樹而言的,有這麼個笑話是說現在只有古生物學(尤其是恐龍,這一點最嚴重)能夠用純粹形態樹,而且是甚至會出現大量平行枝的低支持率的純粹形態樹水出一線期刊文章了。

牙齒形態是很容易因為生活習性的差別而出現較大差距的,例如在原始的鳥類,鱷形類和早期翼龍身上都存在著前上頜骨牙齒和後段牙齒形態明顯分化的「假異型齒」,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類群存在系統發育學上必然的前後聯繫,更可能是因為功能接近而趨同演化出來的特徵。


1,牙齒形態的改變標誌著飲食結構的轉變。

2,牙齒更容易保存下來,樣本量更大。

但這不代表牙齒能唯一決定物種的演化分類。


並沒有。

例如靈長類,對這一類群來說,跗骨有著極高的可識別性。

以曙猿(Eosimias)為例,這種存活於始新世的小型靈長類動物,它的跗骨與南美的小型猴類和尼古魯猴有相似性。

此外,曙猿的跗骨還保留了一些特徵,與strepsirhine(狐猴的一類)和haplorhine(狹鼻猴的一類)有不同。能夠做到通過跗骨來區分。

總而言之,曙猿跗骨和小型的南美猴類以及尼古魯猴有類似,與狐猴和猿猴亞目有不同。

於是,類人猿類和始鏡猴科的過渡物種就被發現了。

對暴龍超科的演化過程的分析亦是如此。曾經使用的簡約法是一種過度依賴對頭部形狀的特徵進行分析的研究方式,致使研究產生分歧。


因為中生代哺乳類體型小化石脆弱,大部分能保留下來的只有牙齒


別的都「disappeared without trace」了。


推薦閱讀:

上古生物專業需要在哪些課程上做準備?
三葉蟲能吃嗎?
世界上第一個生命是怎麼產生的?或者說是DNA或RNA是怎麼產生的?
為什麼澳大利亞這麼多古生物化石?
三疊紀有哪些比較常見或者著名的恐龍?各有什麼特點?

TAG:進化 | 史前生物 | 化石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