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和以直報怨哪個觀點正確?
很多人都說,孔子說了,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所以要以直報怨。
把孔子所說的「以直抱怨」很單純滴理解為我想怎樣就怎樣。這叫直么?這叫情商低。孔子還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
如果不明白這句話,不懂孔子的道到底以什麼貫之,
就自然無法懂得孔子所說的以直報怨的直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人信口開河說話不過腦子,美其名曰這叫直心是道場;
有人胡作非為造作惡業,說這叫心平何勞持戒;有人懶懶散散荒廢度日,管這叫不除妄想不求真;有人變本加厲以暴制暴,然後說這叫以直報怨;……拜託自己寡廉鮮恥的時候不要扣老祖宗的屎盆子,可好?
論語里全是疑情,全是機鋒,挑出任何兩句話都可以參啊。
為什麼孔子和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而曾子又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這叫性相一如,理事不二。
這叫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放個水,給個提示:
曾經有個禪師有兩個成就的弟子出門行腳,看到路旁一句死屍,一個留下來埋了,一個徑直走過去了。有人問禪師,您這倆徒弟,誰的做法對。禪師說,都對。埋了他的是慈悲,走過去的是解脫……藉由這個故事看,到底以德報怨和以直報怨哪個對?好好想想,想明白了的舉手,想不明白的點贊……其實我想說的是你們把以直報怨一直都理解錯了
這句話不是說我要以牙還牙,直接報復,而是哪怕我要報復他,我也要用正當正確的手段比如別人找你麻煩你找回去,這不是以直報怨,
別人找你麻煩,你看是你的錯,還是他的錯,如果是他的錯,你才可以做這是在世法,出家人人家是出家,不惹紅塵,所以以德報怨也沒錯
看問題一定要看核心背景
哎謝邀。先說結論,以直報怨比以德報怨好。以德報怨,是一種幻想,從歷史上的先例來看,是沒用的,這會讓人一敗塗地。你希望用善心去喚醒惡人嗎?惡人會把你的善心踩在地下當成他成功的階石。我們中國人的信條是,以直報怨,這是孔夫子教導我們的。
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直」是什麼意思,許多人並不知道。實際上「直」就是正直的意思。以直報怨怎麼操作呢?是不是說別人打你,你也打回去?並不是,「直」是一種品質,一種反思過程。可以參照孔子另一個思想: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縮就是直,用白話來講就是:別人打我了,反思一下自己占理嗎?不佔理,即使他地位卑下我也不能欺負他,如果我占理,那麼正如《亮劍》中的李雲龍說的,都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即使對方再厲害,誰怕誰啊!
那麼中國人是不是得理不饒人呢?也不是。有時候也是可以原諒別人的過錯的。什麼情況下可以原諒呢?那麼現在該聽道家老子的教誨: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人認為老莊是弱者的哲學,這是很膚淺的。恰恰相反,老子的思想是真正的強者的思想。什麼是弱者的思想呢?正如尼采所說,是基督教。尼采把基督教叫做弱者報復無能的怨恨。你打我左臉一巴掌,我把右臉也伸過去。穆斯林炸了歐洲,羅馬教皇給穆斯林洗腳吻腳,以示寬容。難道穆斯林會被感動嗎?並不會。老子也不主張以德報怨。因為怨恨產生說明沒有以德相交,而是以物相交。如果把兩個有怨恨的人讓他們強行和解,他們產生怨恨的根源並沒消失,所以怨恨不會消失。老子認為,只有強者才能寬容。比如諸葛亮抓了孟獲,能夠不計較他,因為諸葛亮是強者。
佛家有以德報怨的主張么?還真不太知道這個出處在哪裡啊。有知道的希望能指點下。對孔子以直報怨的理解是能做到哪裡就做到哪裡。你能接受的,可以的,能夠的去做。後人討論孔子不贊成以德報怨,難道孔子不知道以德報怨是種境界?康有為後來說孔子當然知道知道以德報怨是種境界,可孔子也知道大多數人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拿來當道德標準,當做標準了就會是人們都去做假,高道德標準就會培養出來偽君子。
其實在本質上都是以直報怨。
儒家所言,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什麼是直?就是你本應如何對待此人,那便去如何對待他。打個比方,別人對你有怨恨,出言不遜,但是你作為一個思想健全品德高尚的人,你當然不能罵回來,你知道罵人是不對的,所以你不能罵;你怎麼對待他?就像對待普通其他人一樣對他就可以。他偷了你的東西,你難道還要偷回來?你知道有法律在約束他,其實最根本的是你知道你一旦也去偷,那麼法律同樣會約束你。這是個簡單的道理,罵人,他隨便罵,沒有東西約束他,但是有沒有東西約束你自己呢?有!道德,人品,智慧。
這些東西約束你,但卻不約束對方,想不通的人一著急會打破這種約束;而想通了的人,無論你如何罵,我都不會罵回去的。方方面面,諸如此類。所以,以直報怨的根本,在於自己是否對自己有約束,是否看透了這種約束。所以儒家的思想是
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以直報直以德報怨,在本質上也是以直報怨。
因為佛家講求以德報所有人。以德報德以德報直
以德報怨以德報任何人、任何事還是同樣的道理,內心有個約束佛家的直就是德所以佛家的思想也可以是
以直報德以直報直以直報怨由上,我們可以看出儒家特地把德拿出來,單獨分類
從某種程度上說,儒家思想是不如佛家的,至少在感化心靈方面,佛家更加純粹、徹底。至於何以抱怨,儒家和佛家給出的答案其實只有一個:以直報怨。以德報怨不是佛教的觀點。
蛇蠍纏身應還招,我佛慈悲亦懲惡
謝邀,^_^它們並不是獨立的兩條觀點,而是分屬各自龐大體系的一部分。
佛家求終究解脫,何況一世一時之恩怨。
儒家為國家養士,士有氣節綱常,不輕怨不輕恕。
還有補充下,佛家怎麼對待傷害自己的人,可以參見歌利王的故事。
1.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這大恩,如仇啊!無法報還,只得殺之。歷史上這事兒不計其數。2.以直報怨,還有直心。仍然不夠妥帖。
3.故,學佛之人,在於無怨可報,無辱可忍。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麼。這是原文:《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夫子說的是,以直報怨。
道家也沒有以德報怨的說法。
這裡的正確與否是個價值判斷,只有主觀答案,沒有客觀標準,如果硬要分對錯,就要準備撕逼。
儒家最擅長的就是,把一切問題都引導歸結為價值判斷,就如同當年有些人給草和苗賦予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屬性一樣。事實上,人的價值取向千奇百怪,聖母有之,凡人有之,粗人有之,他們回答這個問題時,價值判斷是不可能一致的,具體遵行時,對不同的情景人物,同一個人的價值判斷也會漂移反覆,於是必然撕逼無處不在,各自劃分君子、小人,除了有利於內訌、拉幫結派,看不出有任何實質意義。
由於道家的沒落,很多名詞的定義權被儒家、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拿去,扭曲了原本意思,比如道德、空無、清真等等。
「德者得也」
道家裡的「德」字,和儒家、佛教表示善良寬恕的品性概念沒半毛錢關係,從《道德經》看,德所指的是「合乎天道的眾人得益」。
實際上,這一大段話,都是講做事方法論的,是講如何解決問題於無形,防患於未然的。再看另一段:"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報怨以德",在這裡怎麼也看不出跟聖母有啥關係。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很明顯,「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說白了就是「扶植弱小、抑制豪強。給怨恨不公的人們增加所得」,也就是反人之道,從天之道,這才是聖人該有的做事方法。——漢初黃老道家當權時,就是這麼做的,所謂霸王道雜之,漢初為了抑制豪強,實際上是忽視豪強們人權的。
儒家恰恰相反,講究人之道,在漢元帝面前,為豪強們爭取人權,主張對世家大族寬鬆刑罰,廢除「遷天下豪強守陵邑」的漢初成法,最終成功地讓儒家原教旨主義者王莽同志顛覆了漢朝政權。
對儒家,要聽其言觀其行,別被《論語》那種價值觀雞湯文給忽悠了。老子說:以德報怨
孔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莊子說:以自由報德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當然,有人認為老子的以德報怨可能是錯簡,因為這句話很突兀,聯繫到後面「和大怨必有餘怨」「有德司契,無德司徹「「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等言論,也許老子的本意是:不管恩怨如何,按合同辦事才是正道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魯迅
儒家講的是聖人之道,所以呢?什麼意思。那就是不要以為很容易很輕鬆。雖然他也說人皆可成堯舜,可那萬萬不是容易的意思。
我看到某個答案說的是以德報怨都是以直報怨,以直報怨就是按照對普通人那麼做。字面上的意思沒錯,可後面的例子那是大錯特錯,把對普通人那麼做,解釋為沒有怨發生的普通人,那是完全錯誤,後面又來什麼道德只對自己作用,那我只能說你特么完全一點點都不了解孔子,禮法禮法,禮就是法,這點都不知道。
說了很多,其實這個和中庸很像,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
首先我們來孔子反對的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反對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反對那些聖母。這是基本。那到底怎麼做。同上面的例子來說,對普通人一樣對待他,可這不是像沒發生一樣,而是對待像發生了怨的普通人。很絞吧。簡單的說就是給怨的人以他應有的懲罰。至於什麼是應該有的懲罰,我只能說,首先必然是懲罰。那到底是什麼呢?我只能說孔子那麼老了才能隨心所欲不逾矩。一旦以德報怨成為了社會主流價值觀,朋友,你還敢出門嗎?
儒家更注重處理現世的事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會有「以直抱怨」的說法,強調「直」,是一種秩序的體現。而佛、道就不同了,所以無所謂「以德抱怨」一說,即使能牽強附會得出這個結論,這其中「德」的含義也不是儒家那個「德」,所以並沒有比較的必要。
你有實力能讓別人對你的怨不構成威脅,就可以玩以德報怨。其他情況以直報怨比較合適。沒實力去化解威脅和壓力,還玩以德報怨,個人認為是件很愚蠢的事。
論語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什麼是直?直,誠也,就是你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孔子說,以直報怨,意思是以你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去對待怨恨。該生氣就生氣,該憂傷就憂傷。是讓你遵循本心,不是慫恿你去報復。佛家說以德報怨了嗎?沒有。佛家只告訴你什麼是因果,什麼是輪迴。當你知道了此刻的怨有彼時的因,你也就不那麼憤怒了。道家說以德報怨了嗎?老子說:上德無德,是以有德,下德有德,是以無德。你個人有私德嗎?沒有,你只有遵循公道。所以啊,此刻他人的怨是無德。當你理解了他的怨是無德,你也就不會去和他計較了。但是!!!!但是!!!!佛也好,道也好,是你的信仰嗎?如果是,你就好好體會自家學說的本質,而非糾結於他人是不是對你有怨恨;如果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管你丫的,匹夫一怒,血濺五步。
目的不同,比較不了以德報怨是為了成佛,以直抱怨是為了社會運轉正常。不過非要比較,還是以直報怨好一些,因為以德報怨扭曲行為互動的激勵。即不恰當的行為應該受到恰當的懲罰這種反饋,而不是相反。從這一點上說,佛教也講究降妖伏魔,對於小奸小惡,佛教徒感化不了的時候不也認為那你終究會受到報應嘛,只是我不加諸給你報應而已,我還得成我的佛。呵呵。
推薦閱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讀後有什麼感悟?
※什麼是格物?如何做到格物?
※儒家倫理與現代文明有哪些衝突點?
※北大哲學系楊立華老師《四書精讀》的課堂筆記誰有整理匯總過嗎?
※如何理解《論語》中的「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TAG: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