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願生釋迦摩尼佛娑婆世界不求生其他極樂凈土的想法?
感受到本師釋迦摩尼佛的智慧言行的偉大,願求生釋迦摩尼佛的佛國。得知釋迦摩尼佛的佛國就是娑婆世界,心中感慨萬千。只要心清凈,世界就清凈,感覺現在所處就是最好的佛國!感覺生生世世生此佛國力所能及的為眾生做點什麼也特別好!求生其他凈土的心不強烈
如果真的明白「凈土」的成就原理,
這個想法是值得隨喜讚歎的,當然,不得不說,修到這一步,也是艱辛而漫長的……我一直在念叨,如果哪個人有智慧有財力,
能把《維摩詰經》拍成片子,那一定精彩!
《維摩詰經》一上來佛和舍利弗尊者有一段對話。大意佛說我的凈土如何如何殊勝莊嚴,舍利弗尊者看不下去了來叫板,就這娑婆世界五濁惡世這鬼德行,你也好意思叫做凈土?!佛沒說話,拿大腳趾頭往地上一杵,舍利弗尊者借著佛的威神力看到了娑婆世界本來的樣子,我了個去!真他母親的是個凈土!佛教里有一個很基本的理論——「正報莊嚴,依報也莊嚴。」
釋迦佛和阿彌陀佛的正報是一樣的,都是圓滿佛,所以他們的世界也是一樣的。都是極樂,都是殊勝莊嚴的凈土。這是不可能錯的。如果娑婆世界不是凈土,那就是釋迦佛有問題。現在問題來了,
為啥我們看到的娑婆世界,和想像中的極樂凈土不大一樣?!
是世界的問題么?!我們是不是忘了一個人?!——《維摩詰經》一開篇的舍利弗尊者。是凈土不莊嚴么?不是!是我們自己不莊嚴。
因為我們自己不莊嚴,所以我們無法看到莊嚴的世界。因為我們自己的正報不莊嚴,所以依報也不莊嚴。用句大白話說,你長了雙啥樣的眼睛,就能看到啥樣的世界。學佛是治病,治眼睛的病,而不是到外面去找看著順眼的東西。眼病不治,看啥都一個德行……所以回過來還是《維摩詰經》那句話,「心凈則佛土凈」。
眼病治不好,走到哪兒都一樣。《觀無量壽經》里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沒人關注過。
西方極樂世界有鳥——迦陵頻伽鳥,但是沒有三惡道。為啥西方極樂世界的鳥就不是三惡道,而娑婆世界的鳥就是畜生?!有人說西方的鳥是阿彌陀佛的化現來頌讚佛的功德,那為什麼我們的畜生道就不是釋迦佛的化現呢?!這是世界的問題么?這是鳥的問題么?還是釋迦佛和阿彌陀佛的問題?其實,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帶著人我眾生壽者相,就只能看到輪迴苦厄、看到五濁惡世、看到三途苦惱;放下無明,無人我眾生壽者相,看到的就是極樂,就是實報莊嚴,就是常寂光……
不是說極樂世界有多美好,
而是去極樂世界有個門檻,夠了標準才能去。而對於已經達標的修行人,他正報莊嚴,自然依報也莊嚴。所以他看到的自然是美好……如果非要說,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有啥不同?
極樂世界是正法時期,阿彌陀佛駐世,阿彌陀佛親自說法,親自教導。往生到那裡,而且往生品階夠高,可以親見佛陀,可以迅速成就……其實,真放下時間和空間的分別執著也自然知道,楞嚴未散啊……凈土不在外,而在內——心外求法謂之魔,心內降魔謂之佛;
凈土不在他,而在己——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凈土不在迷,而在覺——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凈土不在境,而在心——心能轉境即同如來,心隨境轉即同凡夫。美好來自於治好眼病,而不是滿世界的去找美麗……XY
咱先談談太子吧。咱們太子是古往今來第一奇人。不信你看看那些偉人們,能拋棄名利追求自己志向的有幾人?比如我比較佩服的幾個人,蘇格拉底,在理想國里他渴望建立哲學家當國王的體制。孔子,極度想當個宰相,最後實在沒轍了,只好當校長。牛頓,愛迪生等科學奇才,為了名利他所乾的事也是醉了,懶得一一點名細說。
李白為代表的一幫酸秀才,從小就立志仗劍為國,封了個小官就「仰天大笑出門去」。待到政治夢想破滅才酸酸的說「天子呼來不上船」。…………這茫茫人世,幾乎所有人都在追名逐利,對此太子只說了一個字:切!我們的太子是人中之龍,世間技藝無所不能,如果他選擇繼承王位,可以想像一個強盛印度帝國無可避免的誕生。然而他棄國捐王,毅然決然地玩「行為藝術」去了。
對比一下我國的梁武帝,他也學著棄位出家。可是呢?還是放不下一切,出家了好幾次,被贖回好幾次。再對比一下金喬覺(地藏菩薩),棄國捐王后人家直接出國了。歷史上類似的僧人一抓一大把,不當王子的,不當官二代的,不當富二代的,捨棄絕世美人的……僧人之外,能做到如此從心底無視名利的人,寥寥無幾。這都是釋迦牟尼佛的世界觀方法論所指引的路。所以,你認為崇拜釋迦牟尼佛就要永遠追隨他,這種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佛顯然不這麼想,他連王子都不想當,還在乎多幾個信徒嗎?他向學生們推薦了好幾個凈土。希望大家能去「進修」。唯獨不向大家推薦娑婆世界。因為他的目的,不是為了成為「教主」,不是為了招攬信眾,承受香火。他根本不care好嗎?他的目的是希望自己的學生儘快學到真本事而已。
明白了釋迦牟尼佛的初衷,你就真正了解為什麼他不遺餘力的向諸位宣揚其他凈土了。因為其他凈土容易獲得成功。
我們的娑婆世界,尤其是南閻浮提。是五濁惡世:劫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想要在如此污濁的世界獲得覺悟,是極其困難的。古人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佛希望大家儘快能進入一個周圍都是善知識的環境。
打個比方。現代父母都為子女擇校。就是為了能上個好學校。上好學校的目的是為了能學到真本事,將來有做作為。可是你說,我就是希望在一個排名最差的學校里學習。父母肯定會說:你是不是傻?我們不能否認一個真正強大的人也可以在差學校里脫穎而出。可是這種成功的概率實在是很低。太需要個人的天賦。兩千年里,像六祖惠能那樣的高材生出了幾個?在我看來,就他一個而已。
你說我就是崇拜釋迦,就是要永遠追隨釋迦。就是要陪娑婆世界慢慢變老。忠心可嘉,但是沒什麼卵用。按照概率來說,你有99.9999%的幾率此生不得解脫,繼續輪迴。而來世想要再聞佛法,再有時間修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種可能性佛做過一個比喻,如同茫茫大海上漂浮著一個麵包圈。一個海龜從海底浮上來,頭正好穿過麵包圈。
最後再說一遍,咱們的釋迦牟尼佛不在乎你是不是他的信眾,是不是他的粉絲。他不求點贊,只求你儘快覺悟。
對佛的崇敬放在心底就行了。咱們的佛陀不是教主,是老師。對於老師而言,學生學有所成,才是最有力的回饋。依教奉行,才是最大報答。況且,去了凈土不是就一輩子住在哪裡,不許動了。看看那些典籍,哪一個不是說要「周遊列國」的?讓你趕緊去凈土,是讓你儘快能夠自保。好比你想救落水者,心很好。可是你不會游泳,也沒進行過施救訓練,請問你打算怎麼救?你不得趕緊找個好教練學會游泳先?等你技術好了,你願意去哪裡救人就去哪裡嘛。你發願把娑婆世界度盡那可好得很。彌勒菩薩和地藏菩薩不就是打算干這件事嘛?還是那句話,先學好本事,再說其他的。不然就是妄想、執著。 所以,你還要任性嗎?還想被自己的忠誠感動嗎?那不是忠誠,是幼稚,是愚蠢!人往往會在某一時刻,或者某一對境的時候,發某種心愿,譬如看到可憐人,發了善心,或者看到惡人,發了厭噁心。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有「智慧、智慧、智慧」。實際上很多人,學佛學了那麼常時間,理論知識學了一大堆。但是真正的智慧還是沒有升起。
- 日本的學者研究,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當中、在藏經當中,有一百一十幾部經,講到阿彌陀佛的法門,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處處聖教,唯勸眾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餘諸佛,一切凈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也。
佛經中,為什麼釋迦摩尼佛,處處講到極樂凈土?甚至在華嚴經中,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凈土?為什麼沒有處處勸我們就在此娑婆世界?這是為什麼?這就是「應機說法」。必然是求生極樂凈土,眾生更易成就。
- 你發的這種心對還是不對?要看你這個發心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第一:是不是一時的對境發心,一時的須臾之念?是真正的深心么?是否堅固?第一:是否是建立在正確的「知見」上。
先不說你這個願是否堅固,只說你這個「知見」是否正確?王建林是這樣說的:
對他來說,一億元,的確是個小目標,可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小目標」是一輩子都可望不可及的。
- 同樣的道理你發的這個願,考慮過自身情況沒有?你能否做到,生生世世不失正念?能否真正做到「心凈?無有智慧的「願」,其實更多的是一種邪見。如印光大師言是:「非狂即愚」
- 你說你願生娑婆世界,為此佛國的眾生做事,你是否有這個能力?自己都自身難保,如何渡人?不要「本想渡眾生,反被眾生渡」非但最後自己沒成就,反而墮落惡道。這就是得不償失,至於渡人,更是痴心妄想了。
- 所以佛經中,處處勸你求生西方凈土,不是讓你逃避,而是讓你成就以後可以「迴向娑婆渡眾生」(假如你願意的話)。如何才是真正的為眾生做事?其實《普賢行願品》上講的清清楚楚,如何才是真正的行。也點明了為何要發願求生極樂凈土,讀的時候千萬別空過了:
願我離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凈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 這才是真正的渡眾生,為眾生做事。
- 學佛也要搞清楚自己的程度,不同的階段側重點不同。在凡夫地,首先還是自渡為主。渡人還是等你將來成就後再說。
所以印光大師言:「 擬作粥飯自了僧,不做宏法利生夢 」等你成就了,何愁無眾生可渡?未成就前,還是少做點這種「痴夢」
印光大師: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
所言信者,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娑婆之苦,無量無邊。總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此八種苦,貴極一時,賤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種是過去世所感之果,諦思自知,不須詳說,說則太費筆墨。第八五陰熾盛苦,乃現在起心動念,及動作云為,乃未來得苦之因。因果牽連,相續不斷。從劫至劫,莫能解脫。五陰者,即色受想行識也。色,即所感業報之身。受想行識,即觸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於六塵境,起惑造業,如火熾然,不能止息,故名熾盛也。又陰者,蓋覆義,音義與蔭同。由此五法,蓋覆真性,不能顯現。如濃雲蔽日,雖杲日光輝,了無所損,而由雲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斷惑業,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顯現,亦復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諸苦之本。
修道之人,禪定力深,於六塵境界,了無執著,不起憎愛。從此加功用行,進證無生。則惑業凈盡,斬斷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實難。故須專修凈業,求生極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蓮花化生,無有生苦。純童男相,壽等虛空,身無災變。老病死等,名尚不聞,況有其實。追隨聖眾,親侍彌陀。水鳥樹林,皆演法音。隨己根性,由聞而證。親尚了不可得,何況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樓閣堂舍,皆是七寶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則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樂。至於身則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離當處,便能於一念中,普於十方諸佛世界,作諸佛事,上求下化。心則有大智慧,有大辯才,於一法中,遍知諸法實相,隨機說法,無有錯謬。雖說世諦語言,皆契實相妙理。無五陰熾盛之苦,享身心寂滅之樂。
故經雲,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莫能喻。深信佛言,了無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見,妄生猜度,謂凈土種種不思議勝妙莊嚴,皆屬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實境。若有此種邪知謬見,便失往生凈土實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節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與陳錫周居士書
只要心清凈,世界就清凈
話是不錯,你能證到這個境界再說這個大話也不遲。從古至今,能證到這個境界的,屈指可數。
按圓教的說法,最少也要破無明,你要在這個世界破無明,概率約等於零。舍利弗的公案。舍利弗,還有法華會上很多的聲聞弟子,他們可是在大通智勝如來的時候就已經發了菩提心了,那大通智勝如來成佛以來也是塵點劫啊!非常非常遙遠的往古,當時大通智勝如來下面有十六個王子出家,成為菩薩沙彌。第十六位就是釋迦牟尼,第八位是阿彌陀佛。那麼等到大通智勝如來入定時、入三昧的時候,這十六位王子分別覆講《法華經》。能聽講《法華經》的人肯定是發了菩提心的,那是成佛的法,以一乘法而度脫之的法。在釋迦因地時這些聽法的弟子發心之後,塵點劫以來有很多的就退轉了。直到釋迦牟尼佛這一世,又做他座下的聲聞弟子,其中就有舍利弗。
舍利弗曾經發菩提心,他在十信位的第六信位,大概屬於別教的第六住,圓教的第六信位里,他發了大乘心,說我要度眾生。要度眾生,肯定要到有眾生的地方去度,不能躲在深山裡。他一去要度眾生,結果有個天人就想考驗他,就扮作一個婆羅門的年輕人,一邊走一邊哭,哭得很傷心。舍利弗就想:他肯定需要幫助,我要修菩薩道,看看我能不能幫助他。就跟那個年輕人說,你哭得這麼悲苦,你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那年輕人說:我的母親生了重病,醫生開了個藥方需要藥引子,我看沒有誰能提供這個藥引子,所以我很悲痛。舍利弗就說,你要的藥引子是什麼東西?他說,醫生開的藥方是要發道心的修行人的眼睛作藥引子,母親的病才能治好。舍利弗一想,哎,我正是發了道心的,我也是修行人哪,我可以幫助他。他就說:好!我是發了道心的,我幫助你。這個年輕人看著他把自己的右眼挖下來,等他挖下來以後,他才說:哎呀,醫生說,是要左眼啊!能夠挖右眼出來已經是難捨能舍了。舍利弗說,哎呀。他就責怪自己太心急了,怎麼沒有問清楚。既然要左眼,幫人幫到底,就把左眼也挖出來了,這也是難能可貴啊。難行能行,難捨能舍,他都做到了這兩點了。然而這個年輕人拿著這個眼睛到鼻子前一嗅,說:你這個眼睛是臭的,不能做藥引子。不行。就拋在地上,還用腳踩。這下舍利弗就受不了了,說:這個弊人。眾生難度。這時他就難忍不能忍了,忍不過去了。唉,算了算了,我還是作我的自了漢去。退失道心了。就由這個六信位墮落,塵點劫以來還在聲聞的位置上。
你能做什麼?你要在這個世界生生世世得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須要把五戒十善持的非常清凈,且要保證再得人身不迷惑,這是什麼水平,起碼要斷見思惑吧,你斷的了嗎,就你現在這覺悟。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結尾說,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都告訴你了,在這裡成就太難太難,你還要留在這裡,跟佛抬杠嗎?生死海深,菩提路遠,甚難甚難啊!謝邀!釋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他的弟子陸陸續續都跟著去了,你還留在這幹嗎?趕緊趕上大部隊一起走呀!看你跟釋迦佛這麼有感情,拉下你也說不過去啊。。。
佛告諸比丘。如來於初夜時默然而過。於中夜分安慰大眾令生歡喜。至後夜已喚五跋陀羅而告之言。
汝等應知。出家之人有二種障。何等為二。一者 心著欲境而不能離。是下劣人無識凡愚非聖所行。不應道理。非解脫因。非離欲因。非神通因。非成佛因。非涅槃因。二者 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離。過現未來皆受苦報。比丘汝等當舍如是二邊。我今為汝說於中道。汝應諦聽常勤修習。何謂中道。正見 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 正精進。正念 正定。如是八法名為中道。佛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所謂
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證苦滅道諦。比丘何等名為苦聖諦。所謂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蘊苦。如是名為苦聖諦。何等名為苦集聖諦。所謂
愛取有喜與貪俱悕求勝樂。如是名為苦集聖諦。何等名為苦滅聖諦。所謂
愛取有喜與貪俱悕求勝樂。盡此一切。如是名為苦滅聖諦。何等名為證苦滅聖道諦。
即八聖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此即名為證苦滅聖道諦。復告比丘。如是苦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比丘。如是苦集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比丘。如是苦集滅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比丘。如是苦滅證道。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復告比丘。苦應知 集應斷 滅應證 道應修。如是四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復告比丘。我已知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如是四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復告比丘。我先未見四聖諦。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正智未生。我從證見四聖諦法輪已。心得解脫。慧得解脫。不復退失。而以正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出梵音聲。如是梵音從無量功德之所成就。無量劫來修習真實。不假於師自然而悟。發是妙聲。語憍陳如等言。
眼是無常 苦 空 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命。猶如腐草。雜土為牆危脆不實。如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憍陳如。一切法從因緣生無有體性。離常離斷猶如虛空。雖無作者及以受者。善惡之法而不敗亡。
憍陳如。色是無常苦空無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由愛為水潤漬因緣眾苦增長。若得聖道證見諸法體性皆空。即能永滅如是眾苦。
憍陳如。由彼分別不正思惟而生無明。更無有餘為無明因。而此分別不至無明。
復由無明而生諸行。而此無明不至諸行。乃至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等為世間因。更無有餘能為其因。雖生諸法而因不至法。竟無我人眾生受者。舍於此身而至彼蘊。如理思惟無所分別。即滅無明。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若能如是於蘊界處了悟因緣。爾時得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如是甚深微妙之法。非諸異道所能了悟。
爾時世尊為憍陳如。三轉十二行法輪已。憍陳如等悉了達諸法因緣。漏盡意解成阿羅漢。
即於是時三寶出現。婆伽婆為佛寶。三轉十二行法輪為法寶。五跋陀羅為僧寶。佛轉法輪時六十拘胝欲界諸天。八十拘胝色界諸天八萬四千人。皆悉遠塵離垢得法眼凈。
如果沒有明心開悟,到西方極樂最好也就是上品中生,要一夜後才能花開見佛,但是西方極樂一夜等於娑婆的半個大劫,這個等待時間在娑婆得遇正法,就用不了那麼久,爭取開悟後,直接上品上生,當時花開見佛,迅速入初地再回來,這是捷徑啊。當然留在娑婆會冒險,萬一遇不到正法,走錯了就麻煩,所以要堅定發願,救護眾生,得遇正法,得遇善知識。
我想到公司開始招人的時候
進來的新員工我們都要把它們放到某個部門去歷練,然後他做的不錯了,慢慢的升上去,直到成為大老闆,然後不屬於任何一個部門,而直屬於公司。
不可能一來就直接讓你去做老闆,
你要先熟悉自己,然後熟悉公司,
可能你才來公司的時候,你覺得有些部門是沒必要存在的(污穢的),
等你入了部門(凈土),然後強大自己的過程中,用老闆的思維,從整個公司的角度考慮,你就能理解了,有些痛苦並不是說立場問題,而是你的高度和位置的問題。端正心態,強大自己。
世間不只是有佛經,有佛,還有你。
佛一定不是通過佛經學出來的,是他做自己做出來的。
任何事情堅持的途中,一定是苦惱的,達到了目標,哪怕目標是痛苦的,也會解脫。
然後你可能向部門裡面的老前輩問法,必然因為老前輩的能力和目的不同,對公司和部門工作的評價會有失公允。記得小馬過河不?
是婆娑凈土,還是其他凈土,你總弄得走一遭。你自己親身走一遭,才能明白。
最後,不要過於神秘化佛經,佛經只是某些人為了走成佛之路,寫下來的那些成為佛的人的一言一行。並不是真的法。就如同火和煙的關係。有了火想要什麼煙都可以,有了煙不一定成為火。佛經珍貴也不珍貴。不要花心思去理解別人理解的東西,而是自己理解自己的方式看佛。你要知道你是要看到佛,而不是看到別人眼中的東西。你還不能確定別人就一定看到了,只是他傳下來了。
你才是最寶貴的,最珍貴的,最神秘的。
兩腳書櫥的假和尚長老太多,腳踏實地做自己的真佛很少。
未有了日
看看持地菩薩的故事吧。經曰: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其實,唯心造世界,如 @法嘉宗智 之言,依《維摩詰經》所言,娑婆堪忍眾生所觀察之世界非是佛陀之凈土,而是眾生共業感召而成,若能知曉如此,也就不會有什麼生往何方凈土的困惑了。乃至《法華經》中的提婆達多,入地獄如入三禪,唯佛知其根性。若發菩提心者,當知諸世界根本無有差別。 再想想釋尊與阿彌陀佛同十號具足,憑啥待遇有這麼大差別呢?除了本願不同,只有一個原因,凈土穢土實無差別,眾生心造作是! 你問佛您的娑婆世界怎麼這麼差勁,佛笑了笑:「這屆眾生不行!」
被人誤解太苦了,被人噴太苦了,還有無盡的煩惱太苦了,無休止的輪迴太苦了。
我要逃避,我要給菩薩磕頭,我要嘴巴念經,嘴巴念佛號,希望佛菩薩能感動,能帶我往生極樂世界。這都是錯誤的想法。1.我們想要渡眾生,但沒有能力,怎麼渡他們?
所以我要努力學習,考上一個好的學校,再回來解救他們。那個時候,我們就有智慧了,就有能力了。所以要往生佛國凈土。我師父說他單身不是好多年,而是好多劫,我深深懷疑他是菩薩轉世,乘願再來的。(認真臉)2.還有禪宗法門,我先說個公案:
一次,佛祖在靈山會上說法,只手拈一花,卻不說一字。弟子們大多茫然不解,唯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祖即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矚與摩訶迦葉。「吾有正法」何意?所謂「正法」,就是認為我們生活中所見到的東西,所感受的東西,全都受眼、耳、鼻、舌、意的感觀所影響,是人將自己的意識加諸事物上的結果。世間萬法全部都是空性,沒有人為分辨的好壞、對錯、明暗、上下,是自性永恆的存在。禪用這個理念去體驗人生,而不以自己的主觀感受去體驗人生,這便是正法。這種觀念一般人是無法理解的。因為每個人日常生活里,都是用耳朵去聽,用眼去看。亦即是說一般人從來都是只是用感觀去感受世界,卻從來沒有用心去與這個世界互融互攝,看透世界的真相。從嬰孩因飢餓而叫喊,因吃奶之滿足而破哭為笑開始,人便一直受到感觀控制,具有分別心。而此分別心,正是人類未能超越生死痛苦之業力的根源。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真正理趣。「般若心經」里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即是只要我們看破日常所見所聞,明白一切事物全部是由人的意識所控制,便能明白只要用心去觀察萬物,便會發現萬物其實都沒有喜、怒、哀、樂。就像佛像裡頭沒有佛,佛無一定的形體,他只存在於我們的心中。而正因為如此,佛法才能延續下去。願師兄精進修道,於未來世必定見佛!(請大家不要點贊,我胡說八道的,謝謝謝謝)末學合掌恭敬,隨喜讚歎題主菩薩心量寬宏,悲心廣大。
在娑婆和極樂修行,各有利弊。
末學恭錄善知識開始供養菩薩:南無佛法僧為了釐清求生極樂世界究竟是易行道還是難行道,我們將從不同的角度來將禪與凈土法門作個融合;使菩薩們得以摒棄禪與凈土的難行道和緩行道,擷取禪與凈土的速行道和易行道,使自己佛道的進程能夠更加迅速,而且更為圓滿順利地完成。接下來,我們將分成四個部分為各位說明難行道與易行道之道理所在。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066-070集第70集 什麼叫作易行道和難行道?
事實讓你是失望了,娑婆世界只是釋迦摩尼佛無邊教化區的一個點,是穢土,不是凈土。釋迦摩尼在此示現成佛,是來度化此穢土的惡業眾生的。惡業眾生的清凈心被自己惡業做障礙,根本無法起作用,只能隨業流轉,於六道生死輪迴。你自己也承認,「生生世世生此佛國」 ,生生世世就是做六道輪迴,下一世很難說你要墮入哪一道了。佛國沒有三惡道,眾生是離一切生滅相的,不生不滅,故稱無量壽。
佛要眾生往生佛國凈土,你卻要混在穢土,做六道輪迴,迷啊!
但是,佛祖釋伽牟尼是要求我們娑婆世界的佛弟子們要先去西方凈土,成就後再來娑婆世界度眾生的啊。為什麼呢?
隨喜讚歎題主的勇猛精進之心! 佛佛如一,本無分別,西方凈土極好,阿彌陀佛悲願無邊,縱五逆之罪,但有悔過之心,無不包容普度,殊勝非常。然而其他佛土也是一般殊勝,無有高下(否則諸佛中還有高下,豈不荒繆),佛土各有分別,實際是為隨順眾生不同根器緣分,更好地度化眾生。 欲生娑婆世界,依本師佛修正證,說明題主與本師佛緣分甚深,對紅塵中的修證法門信受奉行,不似他人已為苦,真是福緣深厚。娑婆世界固然五濁惡世,不如極樂世界清凈,但正因此,需要幫助者又多又急迫,可以迅速累積資糧,如信心堅固,成就解脫之速,遠勝他方佛土。當然如果根器不利,信心不固,紅塵之中,誘惑太多,偶有鬆懈,便易退失。 所以往生之事,量力而行。請題主反照己心,謹慎選擇。如果題主成就佛道,我還掙扎在生死苦海,請一定要優先度我啊(手動頓首)
如果能追隨,我也想追隨啊!!!可是在我們這個時空,本師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涅槃了,現在是付囑地藏菩薩在彌勒佛下生之前救度眾生。說起來真的是很悲痛啊,億萬劫裡邊,幾千年其實就是一瞬間,就差一點點,沒見到佛。。。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說起來還是我們業障太重,與佛無緣,甚至屬於佛在世,反而會因為謗佛而入地獄的那一類人,本師釋迦牟尼佛慈悲,才早早入涅槃啊。。。現在佛的形象,在娑婆世界也不多了。。。也只有在大雄寶殿裡邊,看到的佛的形象,當成佛在娑婆世界的最後的示現了。。。
太危險
「凈土」不是目的地,只是個「驛站」而已。
這是世尊的宏願決定的,而且世尊估計也知道了極樂凈土到底是何物了??
我發現樓上都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佛法的力量,只是能想要發揮佛法的力量,自身的意識與行為必須處於永續極樂境界。否則無法將佛法的力量真正連貫起來。
推薦閱讀:
※釋迦摩尼佛為何在人道成佛?
※寺院中的法師應該與世俗斷絕到什麼程度?
※史書記載釋迦牟尼吃變質的食物後患急疾而死,為何佛教徒還堅持認為他涅槃了?
※初接觸佛教的一些疑問?
※釋迦牟尼是怎樣解釋為什麼不讓全天下的女人都成為美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