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任正非在國家科技大會上的發言?
任正非在5月30日國家科技大會的三個戰略預判:1)智能化社會到來是機會也是威脅,一旦西方完成產業化,中國的產業成本優勢不再甚至可能空心化,而與之匹配的人力資源和教育對中國而言尚未準備好,對中國可能帶來顛覆性的威脅2)華為目前的層面還處於物理和數學工程層面,在基礎理論層面正走入無人區,那麼容忍失敗的創新精神是主旋律,而不是結果論英雄,失敗的過程也很重要3)金字塔塔尖的開放宇宙思想加上中國人的勤奮、寂寞的戰略耐力和定力是破解未來中國困局的武器,而軟肋依然是教育,尤其是農村的教育,提出人才先下放到非洲,原因是「管理好世界,才能管好公司」
延伸出來的問題:1:人工智慧與人口紅利,以後是不是不需要人口紅利,傳統的人口紅利理論消失了,因為人口多半是資源消耗者而不是創造者。2:對於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華為這樣的巨頭都在迷茫,那小企業怎麼辦?
3:教育的正確性在哪裡,怎麼才能教育出符合未來發展的孩子?
任總這次說的這些觀點都不是第一次提出了,近幾年任總在很多場合講的都是類似的觀點,核心就是這麼幾點:
1,未來幾十年,技術進步有可能重塑整個社會形態,對應的網路設施形態也可能翻天覆地的變化,任總稱之為數字洪水,需要太平洋管道。2,華為的應對思路就是堅持在網路這個主航道投資,並且越是技術前景迷茫,越是要加大投資,不動搖。這次因為是全國科技大會,就加上了對教育的看法。其實也不是新觀點,讓最優秀的人樂於當老師這個觀點任總應該已經提了至少十年了。
我倒是覺得,以任總的風格,絕對不會主動要做這個發言,很可能是最高層直接點名的。這是不是意味著高層思路有變化?過去幾年搞的互聯網金融,萬眾創業這些都被證明不靠譜。政府是不是打算回到鼓勵科技創新,靠大企業帶動實業的路子上來了?作為一名體制內的科技工作者,看了任正非的講話,真心覺得講得特別好,並且朋友圈裡,大家也都覺得好。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 任正非代表華為彙報發言(附全文)
20160603的股市分析以及20160604的走勢預測? - 股票市場
所以你看,雖然是這麼重要的一個會議,其實還是一頭熱,因為老百姓覺得和自己沒啥關係。特意翻出來2012年的科技創新大會,和今年的對比一下:這是2012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胡總、溫總的講話報道;這是全國科技創新大會 兩院院士大會習總的講話報道;說實話,2012年的講話,都是高大上的語言,我看了半天,覺得這些話放在今天再講也還是對的,似乎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一個朋友在大會堂現場開會,她告訴我,現場的講話並不是照稿子念的,幾位領導都很了解實際情況, 大家真是覺得說的好才鼓掌。目前的新聞通稿,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感覺並沒有現場的語言那麼生動和有打動人的力量。今年習總和總理的講話,有許多內容,對我們這些做具體事的科技工作者,覺得是說到了心裡。比如,習總明確說科技創新要『去行政化』,總理說以前的體制,把科學家逼成了『會計』,聽了都讓人感同身受。這些話,聽著就比只說要推進改革,讓人覺得更真實、更有說服力。
(二)任正非的講話接地氣,讓人能讀得進去我之前沒有聽過任正非講話,不過看過網上流傳的一些講稿,講的都很吸引人。這次的講稿,大家都感覺能看進去,也不長,看了開頭就想讀完。也許是因為不在體制內的原因,語言都很生動,和我們常看到的官面文章,八股文有很大不同。對比網上其它任總的講話,覺得任總的講話稿的風格很一直,應該不是秘書寫的。會議上還有其他國有企業代表發言,這裡就不引述,雖然內容也很詳實,但是明顯還是體制內的語言風格,讀起來實在是沒什麼滋味,很難吸引不相干的人出於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讀下去。再看任正非,他講:『華為進入了三無區,華為以前封閉式的人才金字塔、藍軍也要實體化』,這些語言很形象,很有力。這樣講話在華為內部講正常,但是在這樣級別的會議上發言,一般都不敢隨意講,怕講錯,但是不敢講就很容易講很多大而空,正確但是無用的廢話。看任正非的講稿,不由得想起二本書: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875725/
跟毛澤東學公文寫作 (豆瓣)毛澤東的文章真是寫的好,不論你如何評價他,毛選都非常值得一讀。任正非、史玉柱、周鴻禕等等成功的企業家們為什麼都愛讀《毛選》? - 商業為什麼很多人閱讀《毛澤東選集》就變牛了? - 歷史言之有物,不講空話大話,語言生動,這樣的文章才有人看。
(三)任正非對未來趨勢的判斷在發言中,任正非開宗明義的跑出來自己對未來二三十年社會發展大方向的判斷:人類社會將演變成一個智能社會,但是深度和廣度還想像不到。這個判斷任正非不是第一次講,也不是他第一個講,但是在這個會議上放在開篇講,格局的確很大。因為任正非可不是國家領導人,習總可以將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作為一個企業家發言,通常不會講對人類社會發展大方向的判斷。任總很大膽,而且整個講話都圍繞這個主題展開,這個開篇非常吸引人。任正非在發言中直指,面對未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迷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他講到:華為從事IT產業,玩的是通信和計算機,香農定理指出了給定信道帶寬和信噪比時通信容量的極限,摩爾定律指出了計算機硬體指數發展的規律。任總的這段話信息量很大,其中能看出華為的野心,如果是玩真的,預計未來華為會向基礎理論投入巨資。解決社會發展的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進步,對社會發展大方向做出判斷,這樣再談如何應對,任總站的很高。這個判斷是不是正確?沒有人能回答,但是近幾年,主流的判斷都是認為向智能化發展。在中國未來國運如何? - 社會這個回答里,作者特別好的闡述了科技進步對國家發展的作用: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教學、物理演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
科技進步才是最能促進經濟增長、使社會產生深刻變革的巨大動力。蒸汽機、電氣革命、計算機,哪一個不是促使經濟規模成百上千倍的增長?化肥、農業機械、新作物、轉基因等,沒有這些農業科技,如何能保證持續增長的人口免受飢餓之苦?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遠遠高於前面的「三駕馬車」和人口的增長,是促進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最強大、持久、可持續的動力。繼續看看日本,在最近的互聯網、智能手機等熱潮中,日本似乎也沒有抓住發展的機會。考察經濟發展的5個動力,日本在這20年的時間裡沒有一個是可以稱道的,這才是日本經濟停滯不前的原因。
作者:蘭Sir鏈接:中國未來國運如何? - 蘭Sir 的回答
不管是什麼機器,本質上都是一種工具,工具是人發明用來提高生產力的。但是當工具進步到一定程度,工具本身已經可以智能到完全代替人時,一旦突破了這個臨界點,問題就可能發生本質的變化。當機器人替代人,深度融入到人類社會中,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實在是難以想像。所以任正非也說『廣度和深度還想像不到』。有人認為這一刻還遙不可及,要知道,科學技術發展往往是爆炸性前進的。人類發明計算機並沒有多少年,人類進入太空也是70來年的事兒,幾個月前Alphago還被認為不可能戰勝人類九段高手。
舉例來講,Google等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取得很大進步,完全可以在道路上安全行駛,現在的問題是整個系統的成本還太高。但是,工業品的重要特點是,一旦量產,成本可以迅速下降。特別是人工智慧產品,研發成本最高的往往是演算法和軟體,突破後,邊際成本幾乎可以忽略。北京一台普通的伊蘭特計程車,估計採購價也就是五六萬元,一輛車,兩個司機,一年就算收入20萬元,估計份子錢也要交這麼多,那麼壽命算3年,大概硬體和人力資源成本65萬元,盈利60萬元。如果無人駕駛汽車的成本能夠控制到60萬元,就會非常有競爭力,因為無人駕駛汽車可以24小時不休息,可以更快更安全。那麼,如果Google或者微軟完全搞定了無人駕駛汽車,把成本降下來,中國是否允許使用這些技術?如果允許,可能會有潛在的信息安全問題,如果不允許,那麼整個社會的運轉效率會比美國低很多,長期來看是整個社會的發展受損,類似的問題在3G標準的採用時已經出現過。可是一旦無人駕駛汽車規模化應用,出租汽車這個行業還會存在,但是出租汽車司機可能就不再是一個職業了!推而廣之,工業機器人要簡單的多,現在很多工廠已經接近成為無人工廠。所以,任總擔心:智能機器人技術如果中國落後了,那麼產業向西方迴流,中國競爭力如何保持和提高?這樣的擔憂的確是應該非常慎重對待的問題。任正非講到:未來幾年,華為每年研發經費要提高到100—200億美元。這是啥概念?
通過媒體,我們知道:
過去十年,華為研發投入累計超過2400億元。如此高的投入水平,絲毫不亞於谷歌、蘋果等世界科技巨頭。雖然巨額的投入拉低了華為的短期利潤水平,但是長遠來看,積累了核心技術的華為,將在未來幾年贏得長期投資的回報。
另一組數據更讓人敬佩:
2015年,華為銷售收入608億美元,同比增長37%,約合3950億人民幣,而BAT三巨頭去年總營收合計還不足2500億人民幣。財報表現相對最好的騰訊,其總收入僅相當於華為全年營收的26%。其中,華為去年研發投入1000億元,超過了同期的蘋果、谷歌、高通,凈利潤369億人民幣(57億美元),同比增長33%
即便是營收和利潤最高的皆為騰訊,其2015年總收入也只有1028.63億人民幣,大約等於華為當年營收的四分之一。
過去一年,華為投入的1000多億中,有一半的資金用在了技術研發上。華為2015年研發投入92億美元進行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占銷售額的15%,已經超過蘋果的85億美元研發投入,占銷售額3.5%。
再看看華為對社會的稅收貢獻:上面這些數字都足夠震撼,十年前,大家會覺得聯想、海爾、華為規模和前途都差不多,那麼現在華為已經遠遠的領先了。最後,任正非非常自信能夠在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要超過1500億美元。這是一個非常雄心勃勃的目標,要知道2015年,1500億美元的GDP可以超過科威特,接近伊拉克和紐西蘭,排到全球第58名。(感謝知友提醒,之前受另一篇廣泛傳播的文章誤導,認為這個數字將可以超過韓國,實際上是錯誤的,因為GDP排名的單位是10億美元)。納稅方面,由於2015年數據不全,參考2014年的數據。華為納稅337億人民幣,百度納稅22億人民幣,阿里納稅109億,騰訊納稅70多億人民幣,華為的納稅額比BAT三家加起來還多130億。
天天吼科教興國,可怎麼科教興國從來沒有人敢往深里想。
終於有一位猛士站出來吼:「科技興國的根本是教育!!!我們一定要發展教育,教育興國!」
什麼創新、什麼投資、什麼概念都比不上國家紮實的教育!!!
給任老點贊!!!任總是目前中國最理想主義,但又最現實的人。不急功近利,能坐板凳幾十年,目光長遠,耐受寂寞。看他每一步走來,以最實際的手段,實現最遠大的目標,確實非常人物。
強行裝逼模式開啟:
1,人口紅利的消失是當前國內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必然結果。但這種紅利的消失對於華為這種高科技公司來講,影響應該不是很大。因為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主要針對的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轉化為現實勞動生產力,主要集中在低成本、勞動力集中的製造業等。而華為需求的主要是具有專業技術能力的高新科技人才,而隨著國內大中專院校的普及及國民素質的提高,對於華為的人才需求應該是能夠滿足的。而據報告中任總所提到的,華為真正的人才需求將會是「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世界級優秀科學家。
2,華為的迷茫,屬於一種「學愈進而愈惘」的心理狀態。華為在本行業中所處的領先地位激發著華為對行業未來的思考,而這種思考越來越深入的時候,就會發現越來越不止所措。正如那句經典的心理學名言:當你知道的這個圈越來越大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知道的,相對這個世界上所存在的就越少。對於廣大的中小企業來說,在當下的國內環境,相信他們的迷茫不在於探索未知的世界,而是在於如何能活下去。
3,關於教育的問題,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任總的想法是「先學會管理世界,再學會管理公司」,具體做法是「近期我們在美國招聘優秀中國留學生(財務),全部都要求去非洲,去艱苦地區」。古語有云,「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樣的教育方式,你可以說好,也可以說不好。至少對於我以後的孩子,我還是希望他至少能夠呆在一個安全的地方。
回答問題完畢,再針對報告說一些自己的看法:
1,很佩服任總在70多歲的時候,還對整個公司、整個行業有著自己的思考,有著老當益壯的「狼性」(非貶義)。華為已經領先整個行業,但卻還能居安思危。在迷茫,說明在思考。在思考,說明當前的動力依然十足。相信只要華為能夠從迷茫中走出來,將會到達下一個的爆發點。2,在幾乎所有的公司、行業都在想著如何能夠最大化攫取利潤的時候,華為開始考慮進入基礎理論研究。如果華為能夠真正深入進去,這無疑是國家之大幸。
3,整篇報告幾乎就是華為的人才戰略計劃。
4,華為無疑是一家偉大的公司(跪舔臉~)歪點題,這段話可以看出的問題:
1 企業家和企業盈利意願和社會責任的對立統一。
2 團隊領袖的視野,預判和決策對團隊的影響。
3 科技如何重塑未來產業鏈。
4 如何在70歲保持活力,智慧和開放心態。
對這老頭子好感+1前面的答主都講得很好~看到最後一點,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不能同意更多!!!淚贊~我,一個85後,西部三四線城市出生,小學時代的自然、勞動、思想品德等課是學校看門兼掃地大爺兼小賣部老闆教的…高中才摸電腦…今年國內top2博士畢業……我的高中同學裡面不乏小學語文數學自然體育是同一個老師教的例子,現在他們中也有不少國外名校或國內清北畢業PhD……我真心覺得,中國的孩子不容易,那種教育水平都能培養出不少可比肩國外名校的優秀人才,如果最優秀的人能去教育我們的孩子,民族的未來不可限量。
父親,使命,預言。組織術。
華為的迷惘是缺少預言。
有這四者意味著這個組織已經到了能力最強的時代。
上一個有這四個的是毛時代的我黨。還有成吉思汗的蒙古。穆罕默德的阿拉伯。你們覺得任和毛很像是對的。人家是真正繼承了毛的。你心不誠,就只能學術,而毛的術是最無用的。而任學到了神。
實現了理想和現實的結合,腳踏實地一步步的走向未來有父親作為思想的核心,有華為獨特的工會組織術保證戰鬥力,有華為獨特而統一的使命作為目標。
但是問題是父親總會死的。預言總會看不清,組織術會墮落。使命總會實現或者拋棄,這是每個組織都要面臨的問題。
期待華為在基礎科學上的投資,這才是真的改變人類的東西。。一個組織的使命使命是可以被金錢衡量的但不是金錢。更不是只有短期的金錢謝邀。只談談鄙人對教育這一塊的拙見。未來的教育不應僅僅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應注重對學生學習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這實際上也不是什麼新觀點了,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保羅·朗格朗在《終生教育引論》中就提出終身教育這一理念了。朗格朗認為,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便可以終身應付自如的觀念已經過時。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在於獲得一堆知識,而在於個人的發展和作為連續經驗的結果得到越來越充分的自我實現。現在很多人依舊認為學習是階段性的任務,過了這一階段完成了這些學習任務就全是結束了學習生涯。我以為,學生生涯是有限的,但學習生涯是無限的。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很少是在求學期間獲得足以震撼世界的研究成果的,很多都是在離開學校之後才有所成就。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在離開學校之後依舊有很強的求知慾和學習動力,並不將畢業視作學習生涯的終點,而是將其視作一個新的起點。任正非提到基礎理論領域我國還是很薄弱的,我覺得會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很多學生一畢業馬上希望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能立刻變現,學習功利性較強。當然這一點也無可厚非,不過也折射出某些問題,例如我國對基礎理論領域的研究人員是否提供了足夠優厚的待遇,如果足夠優厚,應該是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到基礎理論研究的事業中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很多人終生教育理念較為薄弱,基礎理論領域是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研究才能有所突破的,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本身也要不斷學習和自我提高,如果沒有這種意識,難有所作為。現如今知識更新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學校里學習的知識用不了多久就會過時,甚至我們目前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就已經不是最新的了,學校所能提供的教育內容更新速度遠遠追不上這個時代更新的速度。所以學校應轉變觀念,所教授的知識本身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擁有終生學習的理念等等才是最為關鍵的。在信息技術這麼發達的今天,得到知識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學生保持持續的求知慾和自我提高意識。高考考完燒書燒試卷這一行為本身,就體現了學生對學習的厭惡,如果我們對學生十幾年來的教育換來的是學生對學習的抵觸,那這樣的教育恐怕問題就很大了。未來的教育不應培養一批天天只等著放學和畢業,而後儘可能遠離學習的學生,未來的教育應培養渴望時時刻刻學到新知識,提高自己,且擁有強大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學生。我覺得好的教育不是在學生十幾年的學習生涯中給學生塞下大量的知識,好的教育應該是在一個人年輕的時候點燃他求知的慾火,且能燃燒至其生命的終點,使之總有活到老學到老的一生。以上就是我對未來教育的看法。至於對人口紅利的看法,我並不覺得人口是負擔,當然,人太多了確實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過如果這些人都是有較高素質的人才,這實際上是一批寶貴的財富。這一問題還是與教育有關,如果大部分的人能接受到足夠優質的教育,這將是一批寶貴的財富。如果說高等教育的普及還有所困難,那就做好基礎教育工作,讓大部分人有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如果這種意識和能力足夠強,即使將來未能接受足夠的高等教育,也能有所作為,歷史上自學成才的人也有不少。再次謝邀。
華為能否走出戰略無人區?
之前寫的太幼稚了,看這裡,看這裡中國再出十個華為,中華民族就復興了。任總是中華民族的功勛。
1、但是消費者還是很重要。
2、中小企業好好跟風跟對老大就行了。
3、培養能獨立自主的成年人,而不是家奴、長不大的巨嬰、社會行為能力障礙者。這個事兒吧(〓 ̄(∵エ∵) ̄〓)
首先,教什麼?遍地國學班也算是教育?其次,怎麼教?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種模式本身就是教育的悲哀。更別提上課什麼都不講,下課補習班各種神招都出來了也算教育?再次,誰來教?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然而最不靠譜的教育資格莫過於早教班。更別提網癮醫療中心。根本的根本,9年制義務教育已經跟不上形勢。整個體制都需要改革。教育的應該歸教育。市場不是萬能葯,介入不能脫離監管。中國從1980年代開始,歷年的M2增速,就至少是GDP增速一倍以上。中國曆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統計(1981-2012)_百度文庫這些的M2,絕大多數都跑到固定資產投資上去了。2015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55萬億,最近5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總和接近200萬億,2015年,中國全社會教育經費目前在3萬多億,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4萬億元。教育經費+研發經費不到5萬億。我不知道,把這些M2,多放一點放在教育、研發上,在經濟學上會產生什麼問題。畢竟,就算要撐大GDP,根據SNA2008的定義,研發經費也要納入GDP計算範疇的。.2012年,中國GDP總量51萬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萬億,固定資產投資超過GDP比例72%.2013年,中國GDP總量56萬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萬億,固定資產投資超過GDP比例76%.2015年,中國GDP總量67萬億,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萬億,固定資產投資超過GDP比例82%.發達國家一般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例是15-20%之間..2015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55萬億,教育經費+研發經費不到5萬億。是否能像催肥固定資產投資一樣,把貨幣供應量對教育經費+研發經費定向放水 ?.中國的教育經費,目前算是及格水平,2014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32806.46億元,GDP總量是63萬億。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是5%。這個比例的世界排名不明。日本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是5-6%,戰後大概持續了40多年。.2015年,中國研發經費達1.4萬億,GDP總量是67萬億,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是2.1%。這個比例的世界排名15.日本3.4%,美國2.8%,韓國4%,歐盟1.98%。中國在世界上,算是很重視研發的了。研發經費的強度碾壓一大批發達國家。
華為的模式本身是不可複製的 ,文章說迷茫,事實是就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時期產業升級適應的陣痛,華為看到了 但不知道怎麼做 只能試探,更多的是連生存都成問題的中小企業的掙扎.機器人解放生產力 石墨烯 混動解決能源問題 這兩個也是我今天盤策里又提到的風口,任正非不是在示弱 而是已有的政策扶持到了瓶頸 接下來的方向上面得明示 哪些雷區 哪些大餅 哪些新產業 格局怎麼分 場內的大玩家已經開始,股權結構鬆散的華為在任老去後 很多事情都要擺到檯面上來扯皮了.這些不靠地產成就偉業的商人 我們都應該給予最高的尊重.
這裡只回答第二個問題:
正是因為巨頭們迷茫,所以新興企業才有機會發展成獨角獸。任正非的高度咱不能比,不過這文字有點空洞,我給總結一下:
1. 預言:未來是智能社會。點評: 我還是喜歡韋爾奇的話,我從來不去預測18個月以後的東西,因為未來根本無法預測2. 我們的技術已經吊炸天了,已經沒有同行很給我們比了
點評:這個可能是事實。華為那麼多工程師拚命加班不領先就奇怪了。3.我們的研發經費很多,同時我們投了不少錢在不能出成果的項目上。
點評: 沒辦法,誰也不是神仙。鑒於已經沒有人給我們領路了,我們也只能這麼搞了。4. 留學生進我們華為要先去非洲。。。
點評: 我們是一個巨型公司了,就是留學生也得先從基層慢慢爬,我們的基層在非洲。。。生活條件是差點,但是風景好啊!還有熱情黑妹等著你哦!對了,要注意防蚊防瘧疾……哦,還有防AIDS。5. 咱們要提防西方人用機器換人,說不定咱們優勢就沒有了。
點評:機器「人」取代人是最近流行的觀點。很多大牛都說了。配備深度學習技術的機器設備可能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這是可能的。但是從現在的經濟發展萎靡不振的狀態來看,沒有足夠的資源去研究並大規模普及這種技術。除非全世界在來一波像70年代那樣的經濟大發展的光景,導致人力成本大幅提高,否則大規模的普及深度學習機器取代人不現實。6. 我們教育系統需要培養高級人才,當然都是高級人才也不行,有人願意當服務員端盤子也是應該允許的。我可不想吃飯的時候,弄個機器來給我傳菜。
7. 謝謝領導提攜。任都上了新聞聯播了,是不是說明了小強的眼圈得再次加深了。
改進教育是異常艱難的, 因為這會觸動統治階級的利益。
對任總的話特別有感觸,我所在的行業是個傳統行業,現在採用的技術依然是幾十年前的技術,而國內普遍情況也是如此。最開始看到他的講話時,覺得我們行業也是走到了無人區,幾十年也沒有突出的技術革新,認為我們也應該在基礎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的經費。但是,現在想法變了,實際上,我們跟美國的差距不在設計,而在工藝,在質量管理。我想對於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還遠沒達到像華為那樣進入無人區,我們還有很多工程問題沒有解決,如果就這種狀態追求理論創新,只可能是空中樓閣,我希望更多的中小企業做微小創新,一小步一小步的前進,不一定需要很多的資金投入,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腳踏實地的科研態度。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任正非在達沃斯論壇談到的華為價值觀?
※如何看待華為離職,任正非卻讓員工離婚?
※你怎麼看待「72 歲任正非機場排隊等計程車」?
※如何評價任正非在華為研發出征大會上面的講話"不破樓蘭誓不還"?
※奮鬥逼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