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出現對於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瓷器傳入國的飲食習慣有何影響?

題主假設:瓷器出現之前人們使用很粗糙的器皿,這樣盛放菜應該並不好吃,等到之後出現了瓷器,於是人們對於菜肴的要求也就會變得越來越高,於是更多的菜式出現,人們的飲食也更加豐富起來。


去年一個知友找到我,說設計了一種可以拼起來的餐具,並且申請了專利,問我有沒有興趣合作生產。

我看了設計圖,非常吃驚,說這怎麼能拿專利?這不就是攢盤嘛,明代就有了,還百度了圖片給他看。我不知道這哥們的心理陰影面積,但肯定這點子是他自己想的,與古人不謀而合。

這就是攢盤,估計也是某個古代工匠靈機一動做出來的,好處很明顯,可以充分利用飯桌空間。但現在攢盤只存在於陶瓷史書里,從來就沒有普及過。所以那知友不知道,專利局也不知道。

So,這就引出了我的觀點:想用器物去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是很難的,恰恰相反,瓷器一直在迎合人們的生活習慣。

開始舉例子,和大部分瓷器一樣,裝酒的梅瓶外表是光滑的,但這個梅瓶有一圈圈的凸起。這是梅瓶的變種,雞腿瓶,目標客戶是遼代的游牧民族。做的凹凸不平,目的是增加摩擦力,插在馬鞍上不會滑落。

這是皮囊瓶,也是遼代的,做成了皮水囊的形狀。馬背民族已經習慣用皮水囊喝水了,怎麼打開瓷水瓶的市場呢?做皮囊型的瓷瓶!我見過一個瓷皮囊瓶,連縫皮子的針腳都仿出來了。

西亞穆斯林喜歡藍色和繁縟的案,青花瓷就應運而生了。元代時的青花幾乎都賣給了西亞,幾至於中國人到民國才發現還有元朝還有青花。穆斯林坐在地上吃飯,要大盤子,這個盤子就做到四十一厘米直徑,這個尺寸的盤子中國是沒有的。插一句,在我悲傷的故鄉,東北,盛菜的盆比這還大。

凈瓶,給穆斯林祈禱前洗手用的,也要放在地上,所以做到半米高。這瓶型最早是模仿印度的水瓶,沒有流,賣給廟裡,叫賁巴瓶。後來又做成小號的賣給吐蕃喇嘛做法事用,叫藏草瓶。

歐洲人喜歡用帶把的杯喝水,所以中國明代時就給他們做馬克杯了。這是清代的,外形和星巴克杯差不多吧。而中國人自己用馬克杯,是民國開始的。

最後重申我的意見:想用器物去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是很難的,所以瓷器一直在迎合人們的生活習慣。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大權獨攬、權傾朝野的良臣?
都說現在國人道德素質低,到底是什麼時候變低的?
穿越類小說是否真的一無是處?
歷史上功高震主的名臣最後得到善終的有多少?

TAG:歷史 | 飲食 | 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