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古生物領域研究成果那麼多,而普通人知道的卻很少?

18日更新:經過各位神的回復,我已深知是自己才疏學淺導致提此疑問的,奈何問題已然無法刪除,讓大家見笑了,願輕責!


中國國土上的恐龍化石一點也不少見,恰恰相反,中國的古生物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問題出在哪裡?出在你不知道而已。

但為什麼你不知道?一方面你不是這個圈子的業內人士。

另一方面我們的媒體很少主動向公眾進行報道。

第三,國內也沒有製作精良的紀錄片讓你了解這些遠離日常生活的知識。

說白了,這事不怪你,並不是你「才疏學淺」,而是中國陽痿的科普圈無形中造就了一大批「孤陋寡聞」的人。

你只是一個受害者,你有資格發出要求改變的聲音。

看看中國的電視新聞和門戶網站新聞,涉及科技的內容都在講些啥你就明白了。

科普的產業鏈極不發達: 學者做科普沒有實質收益,頂多上媒體做做嘉賓混個臉熟,也沒有自發向納稅人介紹成果從而要經費的壓力。媒體目前做科普難掙錢,只能背背官方的重大科研成果的報導,或者給互聯網公司和數碼產品企業寫軟文。老百姓呢,掙口飯錢活著就夠累了,誰還有功夫看那些科普內容?偶爾有幾個介紹科學進展的新聞,評論區一股濃濃的反智主義味道簡直熏死人: 「就為了挖幾個恐龍骨架投資那麼多錢有個屁用/研究**有個毛用,還不如在山區多建幾所小學」。別以為這是網易搜狐的特有待遇,在知乎我都見過這樣的論調,而對方還是一個本科畢業生。

看看我們的國產紀錄片,有幾個和自然科學沾邊的?寥寥無幾。《地理中國》堅持這麼多年真的不容易。

這樣的大環境,發掘個化石命名個新恐龍這種事,能有存在感嗎?別的不說,圈外人有幾個知道北京前幾年發展了一大串蔚為壯觀的恐龍腳印呢。

歐美一些國家的科研—媒體—公眾鏈條是非常發達的,日本的這一產業也比中國強。英國bbc穩定產出大投資大製作各門類紀錄片,更別說國家地理、探索頻道、歷史頻道這些老牌紀錄片大廠。美國幾部侏羅紀帶起了一股恐龍潮,無數周邊產品掙了個爽,而英國拍的《遠古入侵》系列也好評不斷,帶起一股子了解古生物的熱潮。nasa網站科普功能完善,面對不同客戶提供有針對性的內容,中國國家航天局的網站嘛……

其實還是窮啊。人家畢竟發達國家,古語曰的好,飽暖思淫慾。當不為生計發愁的時候,人們才會想折騰點高大上的陽春白雪,想看看不一樣的風景,或者去了解些科學進展。

這一方面體現國家的硬實力:老百姓是否為下一頓飯而奔波,另一方面也反應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是做不出具有全球視角的高水平科學紀錄片的。

現在政府已經開始重視紀錄片產業,從cctv9到各省紀實頻道的開通就可以體現出來。通過紀錄片的方式展現軟實力,從歷史人文到社科自然一步步推進。從政府主導投資拍攝,到逐漸建立完善的產業生態鏈,讓市場自主投資選擇拍攝內容。

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有自己的高質量科學紀錄片,豐富的各門類科學周邊。還需諸君努力呀。

相關資訊:

南風窗網 - 中國紀錄片產業化濫觴?

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報告

政府搭平台 紀錄片融資可眾籌

由《舌尖上的中國》看中國的紀錄片發展


其實是這樣的,我國恐龍化石資源十分豐富,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也成果斐然,但科普工作任重而道遠。

首先是我國的恐龍化石資源和成果:

恐龍是陸地上的爬行動物,因此化石形成於當時的陸地,即所謂陸相沉積,而現今的絕大多數化石發掘也在陸地上,因此恐龍化石資源的豐富需要當時和現今廣泛的時間內均是陸地。而我國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大多都是陸相盆地發育 ,地層連續 ,恐龍化石埋藏豐富,例外也是有的,比如福建地區。

相對而言,北美缺失侏羅紀早期地層及恐龍化石 ; 南美缺少晚侏羅世恐龍化石 ;歐洲中生代晚期是海相地層(即在海里泡著,因此歐洲在白堊紀地層大量發現海相沉積的白堊,這也是白堊紀名稱的由來,但陸相沉積的我國則少見白堊) ,地層不連續 ,化石分布零星 ; 非洲大陸地層雖好 ,但化石點分散 ,而且晚期恐龍化石貧乏。大洋洲和南極洲則部分過於偏遠不易發掘,古紐西蘭又大部分沉入海中。這是地質條件上的優勢。

而細說到具體的區域,我國侏羅紀恐龍的寶庫集中於四川,其中,四川自貢是世界知名的恐龍化石發掘地,自貢恐龍博物館直接建在發掘原址,是世界級的恐龍博物館。

白堊紀恐龍則遼寧、內蒙居多,而在遼寧則發現了一大批恐龍與鳥類演化有關的化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以中華龍鳥(下圖,圖片來源於中國地質博物館,化石收藏並展出於中國地質博物館)為代表的一系列發現。這些世界級的發現極大的拓寬了全世界古生物學對於恐龍與鳥類演化的認識,與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可以並列我國古生物在世界上位居前列的重大發現。

其典型特徵就是化石上覆蓋的羽毛:

鳥類起源和早期演化是古生物學乃至整個地質學和生物學界的重大理論問題之一。該項目在遼西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並採集了數百件保存精美的早期鳥類化石,填補了距今一億五千年萬年至八千年之間鳥類演化的許多空白。

對帶毛恐龍等的研究為鳥類的恐龍起源學說提供了若干至為關鍵的證據;首次從化石證據上使鳥類飛行經歷了四個翅膀階段的古老假說恢復了生機;對早期鳥類和恐龍習性等的研究則有力地支持了一度式微的鳥類飛行的樹棲起源學說;揭示了原始羽毛在獸腳類恐龍中的廣泛分布這一先前不為人知的事實。

來源:科研成果概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我國先後發現的恐龍遺體化石達到100多個屬 ,160多個種 ,佔了世界上已發現屬種的17%,其中蜥臀目(更接近於其他爬行動物,如蜥蜴、鱷魚) 包括:

(圖片來源,剪輯自中國古動物館,我國恐龍館的常設方式,一隻巨型的蜥腳亞目和一隻追逐的獸腳亞目,事實上兩者的確在侏羅紀處於捕食和被捕食的關係)

蜥腳亞目 21屬32種(就是通常的那些個頭最大的恐龍,我國知名的有馬門溪龍、黃河龍、查干諾爾龍等,其中馬門溪龍發現的最早,種類最多,發掘數量多,體型約長20米,是我國各類有古生物化石展出的博物館中的重頭戲,如中國古動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大連自然博物館), 原蜥腳類7屬8種(巨型蜥腳類的祖先,如我國自行發現的最早的一類恐龍,位於雲南的祿豐龍,圖片來源北京自然博物館)

獸腳亞目44屬53種(通常所說的肉食類恐龍,我國知名的有霸王龍、永川龍,也是博物館裡的常客,下圖為和平永川龍,圖片來源 自貢恐龍博物館 );

鳥臀目包含:

鳥腳亞目14屬15種(如巨型山東龍、棘鼻青島龍,前者收藏於中國地質博物館,下圖為後者,1980年位於中科院古脊椎所,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劍龍亞目7屬8種(如沱江龍,圖片來源北京自然博物館),

甲龍亞目8屬8種,角龍亞目7屬8種(我國的鸚鵡嘴龍和原角龍,即各類角龍的祖先的發現數量異常豐富)。

並先後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約為19屬67種, 恐龍足跡化石也已經達到43屬69種,是世界上產出恐龍化石最多的國家之一。

這對於一個自主恐龍考古不過70年的國家,已經是很大的成就了。

接下來是恐龍類的科普,我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展品和實力並不亞於世界其他同行,大型恐龍發掘地,如自貢、汝陽、諸城均建有大型博物館和相關遊樂設施,常州等非典型恐龍場地也有大型恐龍園。不過依然影響力不大。

個人認為有以下一些方面:

1.科研和科普分家,儘管南古北古都有對外展出的部分,但科研明顯與科普過於分離,偏向論文、成果類,並沒有多少科普導向。這與思想方式,資金分配等多方面都有原因;

2.宣傳理念

影視作品上,這些年諸如北古也推出了一些古生物紀錄片,比如上述提到了遼寧的一系列發現,其中的熱河古生物群。不過加工程度仍然有差異,通常的紀錄片以觀眾為出發點,尋找適合拍攝的研究題材,整合起來,面向廣大受眾,而這裡以研究方向為出發點,為此題材拍攝紀錄片,略顯為宣傳而宣傳,使得受眾不夠大,更多的就是面向古生物愛好者。

實體展館旅行設施上,事實上這些博物館和恐龍園大多隻具有範圍不大的區域性影響力,並沒喲開發成一個影響力大的景點。

至於恐龍周邊之類的產品,模型通常都是燒錢的愛好,這與我國國民收入有關,就好比樂高在全世界幾乎一個價格,但對於中國來說還是略顯昂貴;

3.宣傳角度

我所見到的我國的恐龍類宣傳書籍、影片,大多都只講中國的部分,沒有形成完整的恐龍體系架構,沒有去兼容世界各地的恐龍。因此讀取的恐龍知識框架還是歐美的,使得不少人會覺得中國的恐龍知識只是恐龍知乎的一章節或附頁,實則不然;

4.影視產業不足,尤其是紀錄片產業,在我國仍有待提高。

恐龍類紀錄片,由於涉及到的是恐龍,因此以大著稱的才能有影響力,恐龍類的影視作品需要大製作,這裡有的範圍大,涵蓋世界各類恐龍,有的體型大,這也是為什麼蜥腳亞目如此受歡迎,有的場面大,諸如此類。而恐龍類紀錄片又必須虛擬原始場景,且往往需要大篇幅虛擬,而場景取材則又需要大量的收集資料和徵求科研部門意見,製作投入大,耗費時間長,風險卻不小,使得商業難以向此導向,需要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的引導和支持,個人覺得尤其是重大發掘地的地方政府支持;

5.科普的氛圍不好,科普的受眾在經濟實力、科學素養上均有提升的空間;

6.媒體的責任,不少時候媒體更願意去吸引眼球,弄個大新聞,尤其喜歡批判類的,而沒有很好的去引導,尤其對於科研領域的成果,這方面需要相關的專業知識,本身也不易報道;

有時候幾個因素合起來,就成了古生物學科普的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於是更加增加了投入的難度。與之相比,BBC的《與恐龍同行》投入大,請教了眾多專家學者,專家說塞普勒斯的一片森林接近中生代的森林,然後就去塞普勒斯了,拍一系列紀錄片跑了地球各處,拍了好幾年…而眾多的西方恐龍類科普讀物,成為很多人的恐龍知識啟蒙,因此不少人覺得中國這方面比較缺乏吧。

Ref:

[1] 汪筱林. 中國恐龍研究歷史與現狀[J]. 世界地質. 1998 (01)

[2] 徐金蓉,李奎,劉建,楊春燕. 中國恐龍化石資源及其評價[J].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 2014 (02)

圖片來源於各博物館官網。


其他回答都已經說了,中國堪稱恐龍化石最豐富的國家,已發現的恐龍化石種類第一,在恐龍蛋化石、中生代鳥類化石方面更是獨步天下。在遼寧、四川、內蒙、新疆、山東、河南,都有世界級的恐龍化石群。

如果說老一代的恐龍明星如馬門溪龍、青島龍、永川龍、祿豐龍等相比國外(其實主要是北美南美)的巨型恐龍不夠霸氣,那麼近20年來發現的汝陽龍、諸城龍、諸城暴龍和巨盜龍等,在體型方面也足夠傲視群雄了。(另外中生代翼龍和海洋爬行動物的化石也很多,但缺乏特別大型的種類,是個遺憾)

坐擁如此豐富的化石資源,天朝的古生物學研究也是世界第一梯隊,幾乎每年都會在《Nature》《Science》這樣的頂級期刊發文甚至作為封面,董枝明、周忠和、徐星、汪筱林等都是當世一流的恐龍專家。

但這麼多的恐龍化石、這麼強的恐龍研究,為什麼會有題主這樣「普通人不知道中國恐龍研究」的問題呢?對此我不同意 @雲舞空城 「科普做得不夠」的觀點。先佔個坑,下班再說。

(下方已更新)

===============================

首先來說,對於每年重要的古生物學發現,不論中央還是地方的媒體,一般都很樂於報道,甚至能上新聞聯播。隨便百度一下某種國產恐龍的名字,也能搜到一堆都市小報的新聞。而且相比許多學科,國內的古生物學研究者普遍對媒體記者比較友善,樂於協作,那幾位恐龍大牛也經常自己寫科普書,做科普講座。而在科普圖書市場上,恐龍更是最熱門的題材之一。

除了這些,這幾年由於土豪企業的增多,還經常有公園、商家把機器模擬恐龍、恐龍裝架化石(模型)拿過來展覽,珠三角甚至還有「常州恐龍園」這樣的景點……要說「科普不夠」的話,或許從專業人士的角度看怎麼也不夠,但相比其他學科,古生物學絕對沒有資格這麼說。

究其原因,古生物學界其實很清楚——作為對科技進步和GDP沒啥貢獻的偏門學科,古生物學最大的生存空間,就在於儘可能吸引公眾的興趣,從而獲得社會支持。而主管科普的部門,也樂得把吸引眼球的恐龍作為重點推廣對象,通過它們來吸引公眾關注科學。甚至可以說,做「科學推廣大使」,就是古生物學存在的一個重要價值!不論西方國家還是中國,都是如此。我採訪過的一位中科院古脊所(IVPP)著名專家,就這麼跟我說過。

而且在天朝開展恐龍科普,相比歐美國家還有兩大優勢——首先是因為深入人心的「龍文化」,人們對名字裡帶「龍」的恐龍更容易產生興趣和崇拜感。至於另一個,暴龍、劍龍、腕龍……這些恐龍名字很容易記吧?可是歐美小朋友,要面對的卻是「Tyrannosaurus」、「Stegosaurus」、「Branchiosaurus」……這堆拉丁文!估計很多家長都念不出來。

然而即便如此,對恐龍感興趣、知道恐龍知識的成年人,在國內社會中並不常見,這也是事實。問題就在於——在社會普遍意識里,喜歡恐龍是小孩子、尤其是小男孩的興趣!超過10歲還對恐龍感興趣的話,就會被視為幼稚;而喜歡恐龍的小女孩,也往往會遭到父母的反對、小姐妹們的冷落。80後90後的古生物愛好者,或許都有過這種經歷。

正因為如此,國內的恐龍科普書籍,科普節目甚至博物館的展覽,一般都偏低幼風格,很少有面向高中生、成年人的恐龍科普。而這種低幼化的氛圍,又進一步阻止了成年人關心恐龍。

其實類似的問題,在歐美國家也一樣存在。1980年代的《侏羅紀公園》小說里,11歲的小男孩蒂姆因為喜歡恐龍,被爸爸和妹妹嘲笑;《老友記》里的Ross也經常因為自己的專業而被朋友們擠兌(雖然Ross的主要研究方向似乎是第四紀古獸和古人類)。區別或許在於,歐美社會整體上更寬鬆自由一些,喜歡恐龍的成年人雖少,但一般也不會受到過多干涉,可以更自信、更理直氣壯地追求自己的冷門愛好。

最後,要說「常識」,有多少人說不出現任7常委的姓名和座次,多少人說不全所有省份的省會城市名稱,多少人說不全夏商周到元明清的朝代順序……?相比之下,不知道中國恐龍化石的情況,又算什麼呢。我寬容缺少某方面「常識」的人,但也希望身邊的人能寬容我的冷門愛好,僅此而已。


中國古生物的世界級發現吊打其它學科。

古生物口在1999年就給其它領域介紹在nature science上投稿經驗了。

那時,中國本土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的頂級期刊論文也就30篇吧,跟當時的奧運金牌數量差不多。在世紀之交,中國學界行情是一篇NS上院士。古生物在那個時候的發文數量就好比乒乓球的奧運奪冠比例。


作為一個學地質的人,我覺得國內的恐龍確實是非常多的。如果題主您想了解更多的實體化石,歡迎參觀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國家4A級景區,位於武漢魯磨路邊上,59,702,401路公交均可到達。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印象不是懷疑這個問題的真偽,而是原來我國的科普竟這般匱乏。國內遼寧、內蒙、四川、陝西、廣東均有發現恐龍化石,中國的古生物研究,各類層型界限剖面金釘子,確實是世界先進水平。當然,我們的恐龍化石在發現、挖掘過程中,往往會遭受保護不周、盜採等現象。另外,學者對恐龍的研究多是以科研成果展示,而在科普上,因為研究經費、利益引導,這一點做的確實不如國外。國外他娘的隨便一個恐龍蛋蛋都可以搞一集紀錄片,在國內就這麼個東西搞個蛋呀。所以,我們的科學家們意識跟國外學者是很不一樣的,對研究對象的尊重上,我們做的比他們差。當然,題主您也不要因為國外拍了幾集侏羅紀公園,就認為國外到處是恐龍。咱中國以後有閒情逸緻了,作為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我們的古生物素材遠超國外,那時肯定會給大家貢獻更多更優秀的科普、電影、動畫片。


因為你關注的地方不對,如果你關注化石網,化石網論壇,恐龍網論壇之類的幾乎每年都有中國恐龍新發現,隔幾年就爆出重大發現刷刷《自然》雜誌(Nature)封面。中國所發現的恐龍屬種數量一百多個還在不斷增加,目前比美國還多,大概是世界第一。常見的恐龍化石比如鸚鵡嘴龍恐龍蛋之類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在中國哪可以看恐龍化石? - 博物館


因為中國就一個,其他所有地方加起來叫國外。


祿豐龍,永川龍,童子雞(劃掉)孔子鳥,乃至鐮刀龍,就是在我幼兒園到小學這段古生物啟蒙期的時候對本人來說都是如雷貫耳的名字好不,講道理的話,中國內蒙那塊還有戈壁那塊發現的古生物是最多的,隱約記得什麼原角龍群啦竊蛋龍(我覺得全古生物界欠這孩子一個道歉)啦都是在這裡發現的,實際上知名度也特別高,只是古生物還算比較小眾,所以在連理查德歐文是誰都母雞的普羅大眾中沒多少了解而已。順便,馬門溪龍這個因為老教授天朝方言誤讀的名字可是超經典的好不好。

也可能現在的確有衰落吧,我記得以前我特別喜歡上中國古生物網,前幾年發現那邊似乎404很久了,不知道行情,可能快青黃不接了吧。

目前我自己正糾結是選現代犬科行為路線還是走獸腳類研究。。。


給你們看看,只是昆明理工大學地質博物館,位於蓮華校區,照片拍攝於2008年,用諾基亞5230拍的,畫質一般般。

眾所周知,昆工木有古生物專業,但都能收藏恐龍化石,可見中國恐龍化石的豐富程度。

上圖彎腰看化石的是我的好基友。

從下往上看。祿豐龍屬於小型恐龍,但還是很震撼了。

其實我最不能理解的是這個部位。是否擺放錯位置了啊?求教@雲舞空城


難道沒人知道山東臨沂的天宇自然博物館???那才是化石界的大boss


你知道遼西嗎?

中國恐龍化石數量大,品種全,而且很多化石發現都是顛覆人類認知的。比如,霸王龍很可能是長有羽毛的,而不是侏羅紀公園中那個樣子。。

甚至可能是下面這個樣子。。。。


你知道我大諸城嗎?

山東省諸城市,發現過巨大山東龍、巨大諸城龍。


老友記第一季結尾,羅斯因為中國恐龍考古有新發現緊急飛往中國,那應該是20多年前拍的。


自貢恐龍博物館,在世界上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齊名,合稱為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

它是我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後,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

恐龍埋藏遺址有1900平方米,可見到多種恐龍的骨骼錯落交織,分布在近水平狀延伸的砂岩層中,是巨大恐龍墓地的縮影。

在裝架館內,有近10米高的「天府峨眉龍」和多具恐龍的復原骨架組合,以及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

大山鋪發掘的各種恐龍及伴生物化石數以百計,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恐龍動物群」。

最珍貴的是目前世界上發掘最早的中侏羅紀劍龍和首次發現的翼龍,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

遺址在1972年發現,1977 年首次發掘,獲得一具較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骨架,1979~1984 年間先後組織三次大規模的清理和發掘,在約2800平方米範圍內獲得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200多個個體的上萬件化石骨骼標本,從中已研究定名了恐魚類類、兩棲類、龜鱉類、鱷類、翼龍類,似哺乳爬行類等18個屬21 個種。

估計整個化石群集中埋藏範圍約17000平方米,化石骨骼10 萬塊以上, 被譽為「恐龍公墓」。

八十年代中期,在該遺址上修建有我國第一座大型的恐龍遺址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墓地化石藏量巨大、門類齊全、埋藏集中、保存完整。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侏羅紀早-中期恐龍化石材料缺乏的空白。


山東諸城歡迎您!

(圖片為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隨手拍,侵刪)

山東諸城恐龍地質公園有數量巨大且完整的恐龍化石,多到老鄉種地隨便一撅就是一塊……

在暴龍館可以看到一塊一塊的化石躺在地里的樣子,數量尊的很多,一塊腿骨有三個枕頭那麼大,有點壯觀。

化石富集原因可能是天災後恐龍大量死亡,其屍體被後來河流集體衝到了一起。

圖一為一傾角約為45度斜坡,基本沒有分選的很厚的塊狀地層,在該斜坡對面有一個傾向相反的斜坡,兩個斜坡構成一個谷(是人挖的),印象中是顏色很紅,像是河流相(原諒我忘拍了,砂泥二元結構挺明顯的,砂層斷斷續續透鏡體比較多)。

所以我猜有恐龍的那一套地層可能就是沖積扇體辣。

順便安利喜歡古生物的同學,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是一套中新世火山噴發後快速堆積的硅藻土頁岩(又輕又薄又軟),裡面有好多鴨子啊魚啊……還有非常好的植物化石(某寶有賣,很便宜,如果要收藏超過30就不要在現場買辣)。

哦對了,以上兩個景點現在都需要門票。作為旅遊用收費景點因為缺少導遊所以並沒什麼意思。手動滑稽。適合家住在山東濰坊附近的地質狗。


我大天朝的古生物研究世界第一!!!


贊同最高票數答案

確實這得等到老百姓普遍都「吃飽了撐的」以後才能真正有所積極地改變

另外希望那個時候既然國富力強了 就把外蒙古拿下吧

這樣恐龍化石就能超越美國天下第一了


自貢恐龍博物館

是我國第一座專業性恐龍博物館,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 。

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羅紀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

自貢恐龍博物館 百度百科


我家有個景點就叫西峽恐龍遺迹園


其實不怪科研工作者不懂得營銷來「普及大眾」,而是因為這些科研工作不具備普遍的物質意義和娛樂意味。覺得現在國內都是功利主義盛行,陽春白雪和沒有即時見效的物質意義的事物往往不會受喜歡,說難聽點,即便知道一隻恐龍骨架每一根骨頭的學名,這也不能使你在路邊吃的一碗牛肉麵的攤主給你打個九折。現在一般的人都只關注錢,物質和利益。

想起很早之前導師感嘆過,曾經每天晚飯後他會到學校里散散步,因為文科專業嘛,很多導師們都會晚間出來交流一下學術上的新感受,頗有非正規華山論劍的性質,許多新的想法由此誕生。但現在么,沒有人出來啦,都去搞評職稱之類的玩意。畢竟這種論劍沒有任何的物質意義。

不過我對此到並不覺得可悲。國外的精神文明抓得好是因為他們早就沒了物質方面的擔憂,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地區比非洲好不了太多。之前有篇文章不是說普通老百姓其實是和國民老公的爺爺在同一起跑線上,幾代人累積起來的東西很難讓祖上一無所有的人一步到位地趕超。相信再過一兩代,我們的精神文明審美情操也能被培養上來,到時候應該會有很多古文物愛好者。


推薦閱讀:

人類現在掌握的最快的移動速度?
「過不了雙盲實驗就一定是騙人的」這種說法對不對?
如何反駁對「科學的闢謠」的懷疑?
空氣中有沒有氣態鐵原子?
最近蘭州水苯含量超標能不能用來洗臉洗頭?

TAG:紀錄片 | 科普 | 史前生物 | 化石 | 恐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