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瘋狂動物城》要修改導演拜恩原本讓狐狸當主角的原創?

「瘋狂動物城」不該是個和樂融融的烏托邦。相反,這是一座——反烏托邦的黑暗之城。——主創拜恩一直這麼認為。

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不能「和平」相處。城裡大部分是食草動物,為保障它們的安全,肉食動物必須戴上一種「馴化圈」(tame collars)。如果他們情緒失控或者太暴力,項圈就會發出電擊警告。

在最初版本,主角是狐狸尼克·王爾德。

從小戴著馴化圈長大的尼克,憤世嫉俗。尼克開了一間叫做「王爾德時代」(Wilde Times)的地下酒吧,作為肉食動物的秘密樂園。在那裡,他們找到了關掉電擊項圈的方法,放縱野性,享受生活。

動畫師們按照這個路子,開始創作。但隨著故事的深入,他們越來越發現,此路不通。我們想讓觀眾喜歡上這座動物大都會,但如果主角尼克自己都討厭這座城市,觀眾又怎麼喜歡得起來?

當導演們意識到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時,已經是2014年秋天。影片必須在2015年底完工。

時間緊迫。天人交戰了幾個月,他們還是痛下狠心——

改!

——不要歌舞昇平的動物城,還給我黑暗的烏托邦!!!

我喜歡舊版的故事,後來的新版本對原來的舊問題採取視而不見的鴕鳥策略,把陰暗面掩蓋起來就算合家歡了。

舊版本中動物之間的不和諧其實一直都在,新版本為了市場,為了受歡迎,只找出來一個替罪羊就天下太平了。

——狐狸尼克八歲之後的人生有多灰暗?新版本就不管了,沒死就繼續為「好人」效力,最後也受感召,也變成「好人」唄。

問題是尼克本來就是只善良的小狐狸,多扭曲變態的社會才會把它逼成一個小混混。最後還要把人家還改造成好人隊伍里的一隻。

裡面出現兩次小朋友的場景,都是一堆小朋友在欺負弱小的一方。這才是動物城真實的模樣,小朋友不會掩飾,本色演出。

烏托邦的諷刺意味確實濃濃的,掩蓋在可愛的小動物皮毛下,我都差點沒認出來。

——喜歡之前那一版,那才是創作者的心聲。

替罪羊——其實導演們也是沒有辦法折中以後想出來的辦法吧。


主要是因為尼克是一個比較消極的角色,無法推動故事發展。雖然尼克視角更能反映zootopia的社會矛盾,但顯然他並沒有想要改變這一切的意願。同時,尼克在本片的世界觀中,是屬於「弱勢階層」,由他擔任主角會讓故事顯得過於主觀,有過分強調種族平等之嫌。

相比之下,朱迪出場時屬於「弱勢階層」,但在後期卻成了「強勢階層」;她視角里最初「平等完美的烏托邦」,卻輕易因為潛意識中的偏見而被撕下其美麗的面紗——這樣的一系列反轉更能給觀眾帶來震撼。而朱迪頑強積極的性格也可以成為推動尼克性格變化的動力,有利於兩人的共同成長。因此從「講故事」的層面來看朱迪更適合擔任第一主角。

故事的結尾,朱迪也只是阻止了羊副市長想要分裂種群、謀權篡位的陰謀,暫時化解了zootopia面臨崩潰的危機而已。她之後的生活也不過是成為了真正的警察,然後每天追一些或大或小的案子。但種族之間的偏見依舊會存在於一些市民心裡,Mr. Big這樣的社會黑勢力也沒有消失。這也是為什麼朱迪要說「先改變你自己」,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改變整個社會,只能從改變自己做起。zootopia仍隱藏著各種令人擔憂的隱患,但有著朱迪這樣積極向上且能冷靜反思的市民,又留給這個社會一絲希望。

zootopia的製作目的並不是要成為一部《動物莊園》式的政治諷刺作品,只是影射了我們的現實生活——「它並不似烏托邦那樣完美,但也不是一無是處」。有偏見和欺凌,有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但有時也有夢想和努力,有包容和真誠。所以對於「社會的黑暗」只需點到為止即可,更何況這是一直以「唱唱歌就能發生奇蹟」為主打風格的迪士尼推出的作品。把故事寫得那麼黑暗,還要不要賺小朋友們的錢啦。

另,並沒有覺得尼克有被社會扭曲了。人家頂多就是個夢想破碎一怒之下跑去投機倒把的小奸商,沒成為什麼十惡不赦的壞人。有了朱迪的支持,敞開心扉以後自然就重拾幼年的理想了。成為警察不過是為了表現「從此尼克成為了誠實正直的人」的形式,至於他實際在做什麼已經不是重點。只是,「尼克和朱迪成為了拍檔」這種大團圓結局更為觀眾喜聞樂見一些,所以導演才選擇了這個結局(不過結尾里尼克還在吃爪爪冰棍,所以這傢伙說不定還有在偷偷賺外快呢)。


畢竟迪斯尼,不玩正能量合家歡走黑暗路線,那不是砸自己牌子么……

讓家長信任、讓孩子快樂,才是迪斯尼的立身之本,品牌核心價值。


謝邀。

商業片總要保持一個平衡,其最終目的是賺錢。讓狐狸當主角,這部動畫很可能走向小眾。


感覺要是按照原來的故事觀眾就是在消費主角們的悲慘遭遇 。原版中nick必須很狡猾,因為在現實壓力下他除此之外沒有出路。二號主角judy必須很蠢,因為她的理想和現實差距太大。nick的生活必然是悲慘壓抑的,而judy的夢想必然是徹底破碎的,他們兩個的交集就會有很激烈的矛盾衝突和很強的情感起伏。他們就算互相感化之後也註定不能改變這個世界,只能改變自己。這個故事肯定很感人,但是太黑暗壓抑了,未必貼近我們身處的現實。畢竟反烏托邦從本質上來說是科幻故事,包括動物城原先的設計都是有很多奇幻色彩的。

改成現在這個樣子會讓人感到親近很多,原有的矛盾也不是掩蓋了,只是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表現出來了。並且主角更換了,原本從nick的角度看得很明顯的種族歧視問題就朦朧了一些,從judy的角度看到的關於勤奮上進與玻璃天花板的矛盾就比較明顯一些。而且故事中的動物城就像現實中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一樣,固然也有千千萬萬的矛盾,但依然惟民所止,代表著機遇,anyone can be anything就像美國夢,或者大城市裡的中國夢 。還算挺符合現實的,讓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就算不是真的我們也希望是真的~


「如果連主角都不喜歡這個城市,怎麼讓觀眾喜歡呢?」


IMDB上似乎看到過這樣的話:testing audiences(試看觀眾)觀看後稱他們很難與Nick產生情感共鳴,倒是很容易被Judy吸引,所以就換了主角。


我也喜歡反烏托邦劇情,可是那樣迪士尼怎麼賣玩具呀


推薦閱讀:

迪士尼為何要拋棄 Netflix,推出自己的流媒體服務?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在迪士尼(Disney) 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剛看《瘋狂動物城》,我好奇,為什麼西方人和我們都認為狐狸這種動物狡猾,不可信?
上海迪士尼一線員工的晉陞空間?(現實骨感,如何能真正實現理想)
為什麼美國動畫片的主角多是動物或玩具?而日本動畫片的主角多是人或神?

TAG:電影 | 迪士尼Disney | 烏托邦 | 美國電影 | 瘋狂動物城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