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佛說阿彌陀經中說極樂國土要說七重欄楯,七寶池,金沙鋪地?

讀佛說阿彌陀經有這麼一個疑問。既然色即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佛為什麼給諸菩薩講經說法時要著重描繪極樂國土的情形?

七寶池,功德水,寶石鋪地等等。這些不都是虛妄嗎,為什麼還要如此說。是以此告訴潛心修佛的善信,好好修行就可以早登極樂?以此美景為誘惑嗎?

求各位師兄同修幫助

阿彌陀佛


維摩詰經里,佛說自己的娑婆世界是極樂,舍利弗尊者不樂意了,就這五濁惡世,哪兒極樂啊。

佛說,真的咩?!然後大腳趾頭一按地上,舍利弗尊者藉助佛的威神力,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佛有正報,也有依報。正報莊嚴,依報也莊嚴。

換言之,當智慧圓滿成就,用圓滿智慧所感知到的這個世界也自然極樂無暇。

釋迦佛和阿彌陀佛都是圓滿佛。所以西方世界和娑婆世界都是極樂世界。正報莊嚴依報自然也莊嚴。

不是因為娑婆世界不圓滿,而是你沒有把娑婆世界看圓滿的智慧!

這就是舍利弗尊者和佛的差別,也是我們和佛們的差別。

不是因為西方世界本來極樂,而是

西方世界是正法時期,是諸上善人所居處。

所以西方世界在諸上善人的眼裡才極樂。

不是說我們發願往生到一個更清凈極樂的世界去,而是開啟自己證得當下就是極樂的智慧。

佛陀這樣講法,是了義中的不了義,是方便接引,是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

有人能喝中藥湯,有人之能吃藥片,有人必須要吃糖衣片。

不同的人給不同的葯,藥物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內核。

這才是佛的慈悲和智慧。

就像凈土法門不是為了去西方世界躲清凈,而是證得智慧處處都是極樂……


佛祖在《金剛經》里還說了:說法者無法可說,是為說法。

但實際上佛祖弘法49年里講了很多法,這你又該怎麼理解呢?

實際上,佛祖在這裡的意思是說通過語言和名相是不能(精確)講出來佛法的,言語道斷即是此意。但是,弘傳佛法還是要通過語言(佛法化的語言、佛經)才能進行啊。

同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說心外無法,修行不能向心外求法,不能著相。但具體修法的過程卻要借重於名相。對凈土法門來講,成就佛果就必須要通過阿彌陀佛示現的凈土(佛法化的境界、境相)才能達到。

這就是佛法里深刻的智慧和辯證思想。


我們學佛修行必須要通過有相、有為的狀態才能逐步進入最終的無相、無為的狀態。

凈土即是這達至佛果的最後的一站

雖還有相,但這是正路,是終極殊勝的化城。


面對的受眾不同,面對「低端」客戶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佛教不是一天產生的,佛陀傳法49年,其中又有很多階段,不同的階段他說的內容和說法對象也有所不同,並逐漸深入,題主可以去了解「五時八教」。後世根據不同階段佛說的教法形成了不同的法門,對應的受眾當然也有所不同。而且咱們學習佛教要用歷史的眼光結合印度當時的風土人情去學習。

建議去看印順法師寫的《印度佛教史》。

題主可能會比較適合般若類的經典,這是佛陀在他傳法中期與眾生宣說的理論,我們稱為「般若時」。

希望對您的疑問有幫助,謝謝!

﹉﹉﹉﹉﹉五時八教,來源百度﹉﹉﹉

五時八教

分別述之。五時:

第一、華嚴時,謂如來成道最初為大菩薩說華嚴經,如日照高山之時。首談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空有齊彰,色心俱入,湛森羅于海印,現剎土於毫端;小乘學者,如聾如啞,莫能理解。

第二、阿含時,謂佛說華嚴經後十二年,於鹿野等為接引二乘人,說四阿含等經。

第三、方等時,謂佛既說小乘,更演維摩、楞伽等大乘經,令二乘行者,恥小乘而慕大乘。

第四、般若時,謂小乘雖回心向大乘,然其執情未泯,故佛更廣談般若空慧而澄凈之。

第五、法華涅槃時,謂佛見鈍根眾生,機漸純熟,故說法華經、涅槃經,以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稱性而談,令一切眾生,鹹得成佛。這是佛陀五時說教的次第與當機的差別。八教分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合之為八教。

智顗所主張之天台宗教判。即將佛教諸經典之內容加以分類、解釋。從釋尊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從教導眾生之形式方法分為頓、漸、秘密、不定等四種類(化儀四教);又依適應眾生根機而教導之教理內容,分為藏、通、別、圓等四種類(化法四教)。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

化儀者

系就如來教化的機應,有四教:一、為頓教,謂佛為應大乘利根菩薩直說大法,不談小乘,即說華嚴頓入教法;二、為漸教,漸即漸次,謂佛應大小乘鈍根眾生解說阿含、方等、般若等漸進的教法;三、為秘密教,謂佛具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眾於同會中聽法,所聞各異,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隱秘赴機,而各得利益者;四、為不定教,謂佛所具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眾於同會中聽法,或聞小法而證大果,或聞大法而證小果,彼此相知,而得益不定者。

化法者

系就如來教化眾生的方法,有四教:一、為藏教:藏即含藏之義,謂由經律論各含藏一切文理,令眾生由此證入道果,此指佛於阿含時所說的三藏教;二、為通教,謂佛對大小乘根機所說的共通教法,鈍根者聞之,便可通入藏教;利根者聞之,便可通入別圓二教;三、為別教,謂專為菩薩乘所說的教法,別於前面的藏通與後面的圓教;四、為圓教,圓即不偏之義,謂對最上利根菩薩解


那請問「色即是空」的下一句是什麼意思?

色能脫離空而說色嗎?常見!

空能脫離色而說空嗎?斷滅!

學佛應該按照次第,漸次修學,不要用佛果的勝義觀察去檢測其他的善巧方便,不然會越讀越糊塗。


謝邀,小僧惶恐。同意以墨師兄的觀點。補充一點,在面對不同受眾的時候,還有就是每個人修行階段的不同,接受和嚮往極樂的預期不同。小僧只說中國漢傳佛教的例子,在佛教傳入中原時,窮人修的是來世吃飽穿暖的富裕,富人修的是來世或者是死後的幸福。他們對極樂的想像不一樣。佛法都要照顧到,最初接觸佛法的人大部分是窮人,他們希望來世不在吃不飽穿不暖所以有金沙就不足為怪了。等修行到一定程度,也就無所謂金沙不金沙了,不過是沙…手機打字可能表達不清楚,抱歉。沙?金沙?存乎一心


等社會上多混上幾年,心裡充滿慾望,臉上掛滿情緒,做事猶豫不決,遺憾,懊惱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湧現纏繞你時,就會開心感覺信願,智慧,戒律都是那麼清凈那麼美妙那麼令人嚮往,雖然未必能全然做到,但你知道那就是好。


因為偽作《阿彌陀經》的人山寨了《長阿含經》里記載的阿修羅城裝飾:

「須彌山北大海水底有羅呵阿修羅城。縱廣八萬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長阿含經》)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偽經《阿彌陀經》)

七寶只剩下四寶,信了凈土,失了「三寶」。

凈土教信徒實在要詭辯:「怎麼樣,我們家凈土就是這個裝修風格!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好吧,我只能說所謂極樂凈土,連個阿修羅城都比不上,確實夠「殊勝」。


環境太差修不了菩薩道。環境太差是因為福報太差。

在三界中修行菩薩道,需要積攢福報,避免墮落到太差的地方。

菩薩能無條件幫助別人,是因為自己有能力幫別人。自己行有餘力才能幫別人。佛經中也有一些故事,有的人為了幫助別人,最後把自己賠進去了,這種做法並不是佛教所提倡的。

三界中也有和凈土一樣快樂的地方,也就是天人住的地方,或者說神仙住的地方;天上有天堂,人間也有人間天堂。但是,三界中的快樂和凈土的快樂是不同的:凈土是快樂不會影響修行;三界中的快樂是有漏的福報,修行人如果要修行,需要把有漏的福報轉成無漏的福報。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會漏下一些東西的意思,這裡指會漏掉福氣和智慧。

極樂凈土為什麼這麼神奇,因為它是阿彌陀佛法身變現出來的。三界為什麼這麼差,三界是由三界眾生的共業變現出來的。佛是完美的,所以佛變出來的世界也是完美的。三界眾生是不完美的,所以三界眾生的共業變出來的三界,也是不完美的。

凈土宗的意思是,先往生到凈土,再行菩薩道,也就是去好的環境下修學。往生到凈土,相當於現在中國人買學區房。買學區房不一定使孩子將來有大出息,去凈土也一樣。去了凈土,雖然能成功,但是不同人取得的成就是不一樣大的。佛與佛的成就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分割線----------------

凈土宗是從有門而入的,講二有,西方有凈土,凈土有阿彌陀佛。最後達到空有不二境界。

禪宗是從空門而入,講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最後也是要達到空有不二的凈界。

講空和有,只是入門的地方不同,其實兩種說法都是為方便初學者入門。比如去北京,有人坐高鐵,有人坐飛機。坐飛機的不能說坐高鐵到不了北京,坐高鐵的不能說坐飛機到不了北京。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所有的景象都是我們的第八識心變現的啊。試答


因為有眾生需要靠這種說法得度


其實完全不衝突,所謂「真空妙有」是也。行人最易落入斷滅,大家都更容易理解 「空」,雖然我們理解出來的也不是真空,但反觀這大千世界的"有" 卻難以承當。不過,」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句話也不是用我們的妄心所能理解的。

圓覺經中,佛陀對此有精妙的解釋。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輾轉妄相,無有是處。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夢是虛幻的,但看到你們都深陷於痛苦的惡夢中,醒不來,諸佛菩薩在你們夢中建造了一個極樂世界,讓你們可以醒來。


真空妙有。

實相。

一真法界。

也是化現而已。


推薦閱讀:

一個漢地和尚如果被問「你也配姓釋」,會怎麼回答?
打坐腿好痛,怎麼樣激勵自己堅持?有沒有什麼觀想的方法?
玄奘從西方取回的經文對於我們今天世界有何影響?
關於修行的三個小問題?
為什麼漢傳佛教不推薦四念住的修行方法?

TAG:佛教 | 佛經 | 金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