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提問、回答、點贊、感謝、關注、收藏、分享、邀請會不會使你迷戀功名?會不會增長你的所知障?增長貪嫉?
01-09
知乎提問、回答、點贊、感謝、關注、收藏、分享、邀請會不會使你迷戀功名?會不會增長你的所知障?增長貪婪、嫉妒?
你有沒有開啟這些花樣相關的通知?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你覺得知乎這麼多專業複雜的知識問答(即便是大乘佛法),會不會造成你嚴重的所知障?(佛法中的二障之一,另一個是根本的煩惱障)甚至於要接觸與接受到許多邪知邪見?(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作為一名凡夫俗子,知乎也有許多內容會增長你的煩惱障(如性話題、遊戲話題、美女明星話題、災害新聞話題、職場學習競爭話題),你怎麼看法?誰能夠安然若定,只為提問解答而來,了事之後,當即放下知乎,不被知乎擾亂,全身心投入工作修行?
這題答案版權歸釋迦佛。歡迎轉載
增上慢人,遠離淫怒痴為解脫;無增上慢人,淫怒痴性即為解脫。
刀就是那把刀,拿來做飯,拿來殺人,不在刀,而在用的人。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於六塵境界。雖復增長而無放逸。何等為四。
一者 為轉輪聖王化度人民。善觀諸行無常。雖復六塵境界增長而無放逸。
二者 為帝釋天主。化諸天眾。善觀諸行是苦。雖復六塵境界增長而無放逸。
三者 現作魔王化諸魔眾。善觀諸法無我。雖復六塵境界增長而無放逸。
四者 為大梵王化諸梵眾。善觀涅槃寂靜。雖復六塵境界增長而無放逸。
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於六塵境界。雖復增長而無放逸。
1、這才多大點誘惑啊,這都把持不住,遇到軟紅萬丈時咋辦?2、所知障,是說知道的東西太少了,障礙了你,菩薩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學太少了,怎麼能普度眾生呢?如智敏上師說:
所知障,他說你東西學多了,障掉了,最好不要學,所知障就沒有了。這是笑話,這是不懂法相。所知障是依主釋。我們要知道一切,佛是一切智者嘛,一切都知道的。我們這個所知,給障住了,不知道了,這個叫所知障。障我們的所知的,所知的障,依主釋。所知是好東西,但是這個東西給障住了,這叫所知障。
《俱舍論頌疏講記-分別界品第一》
想那麼多還怎麼過日子啊
學佛不要來知乎!誤人誤己不自知!
名利自古就難看破,不到聖人的地步,是難以看破的。我自己現在嘛,反正是看不破,期待以後能看破,呵呵
多的話就不說了,我複製一段一位居士翻譯的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中的《好名》一段,大家一起欣賞欣賞吧:
好名
【原文】 人知好利之害。而不知好名之為害尤甚。所以不知者。利之害粗而易見。名之害細而難知也。故稍知自好者。便能輕利。至於名。非大賢大智不能免也。思立名則故為詭異之行。思保名則曲為遮掩之計。終身役役於名之不暇。而暇治身心乎。
昔一老宿言。舉世無有不好名者。因髮長嘆。坐中一人作而曰。誠如尊諭。不好名者惟公一人而已。老宿欣然大悅解頤。不知已為所賣矣。名關之難破如是哉。【譯文】 人都知道貪求利的害處,而不知道貪求名的害處更大。所以不知道的原因是,利的害處明顯而容易看到;名的害處微細不容易看到啊。所以稍有知道自律的人,便能看輕利;至於名,不是大賢大智是不能避免貪求的了。想出名就會有見不得人的行為;想保住名就要曲意遮掩保名的意圖,一輩子為了名忙忙碌碌沒有空閑,而有空閑調治身心嗎?以前一位老前輩說:「舉世沒有不貪求名的人。」因此發出長嘆,當時在坐有一人起來說道:「確實像您說的那樣,不貪求名的只有您一人而已。」老前輩聽了開顏歡笑非常高興,不知自己也已被他人賣了呢,名這一關是這樣的難破啊。
推薦閱讀:
※我對明心見性這個詞有點了解了。大約是見道之意。但是我現在還是對證道這個詞語很迷糊啊!什麼是證道呢 ?
※佛教有哪些在常人看來極其嚴酷的修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