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不溶於水,葛洪原藥方中用水漬取的方式有藥效么?

另外報道中江蘇高郵地區傳統用青蒿治虐屬實么?若屬實,如何用藥?療效如何?在哪裡可以找到相關資料?

按照相關報道,「青蒿主產分布在重慶酉陽、吉林、遼寧、河北(南部)、陝西(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東部)、貴州、雲南等省區。其中各地青蒿素含量差異較大,最低為0.02%,最高可達1.09%。青蒿素含量高於1%的採樣點多分布於南部低緯度地區,青蒿素含量低於0.1%的樣點多分布於北部高緯度地區」,又「在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區域內氣候條件適宜青蒿的生長,而且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相對較高,青蒿素含量平均值大於0.5%。而熱帶季風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相關研究結果表明,7~9月份區域內溫度過高不利於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積累。我國的海南島以及台灣、廣東、廣西和雲南四省區的南部地區只有在海拔較高的地方,區域內氣候條件才有利於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積累」,取中間值0.5%,按照藥典用量,「口服:先服1g,6~8小時再服0.5g,第2、3日各服0.5g,療程3日,總量為2.5g。小兒每千克體重15mg,按上述方法3日內服完」,每次所需青蒿至少要在百克量級,符合「一握」的標準,但這是在漬取其中全部青蒿素的情況下,而實際上,通過加水絞取的辦法,可能很容易達到要求,也可能完全達不到,我這種簡單計算很可能是錯誤的,如有請指出。其實要做這個實驗可能也不難,我想有兩種方法,一是檢測絞取方式獲得的青蒿素能否達到要求,二是給病人直接服用看治療效果,不過這兩個我還沒有見到,如果有相關資料請告知。不過,從歷史上看,青蒿一直是中國古代難治的惡疾,直到奎寧傳入中國,才知道有這麼個特效藥,但未能普及,是否側面反應這個青蒿藥方在歷史上未能起到運用?現在存世的檔案記錄,清朝康熙皇帝自己得了瘧疾,吃了各種葯沒用,最後是吃了傳教士送上的金雞納霜(奎寧)才痊癒的,康熙的寵臣,曹雪芹祖父曹寅也得了此病,康熙特派人星夜兼程送去金雞納霜,並囑咐不要聽信亂吃其它葯,不過曹寅運氣不好,皇帝的葯還沒送到就病死了。


提醒一下題主,青蒿素含量算的是干物質,不是現割的青蒿,古代想要用青蒿治瘧疾,得解決幾個難點:

1.選對黃花蒿,古代青蒿黃花蒿概念混用。

2.絞汁時青蒿素不溶於水

3.煮沸會破壞青蒿素

4.瘧疾患者吃青蒿時的吸收效率問題

任何一個難點都搞不清楚的中醫拿著個故紙堆里的死方子夸夸其談,簡直搞笑至極。其實想要證明肘後備急方有用很簡單,按照方子吃藥看能不能達到有效血葯濃度就行,然而一堆怕被砸飯碗的中醫吭都不敢吭。


瞎貓碰見死耗子而已

還需要我多講?

幾千年的時間,這麼多人,要是還蒙不對一個藥方,那真是沒辦法。

太雞兒丟人了,你退群吧。

一握青蒿攪碎了泡水喝,能有多大作用,不用我講吧(滑稽)

我看其他藥方也不錯,是不是也能治瘧疾(滑稽)


用水漬取的方式有可能有效。

第一,」純」的青蒿素不溶,不代表黃花蒿中的青蒿素溶解度一定達不到「極微溶」、甚至「微溶」的標準。植物中成分複雜,常有助溶物質存在,與pH近中性的純水不能相提並論。

第二,漬取獲得的汁液多數情況下也不是澄清透明的水溶液。在古代簡陋的條件下,不可能用特定孔徑的濾布或濾紙過濾溶液,漬取得到的應是混懸液,其中包含離斷、破碎的植物細胞,包含粗短的纖維等等,這裡面是可以含有懸浮、包埋狀態的青蒿素的。

第三,「可能有效」不代表「有確切療效」。黃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有波動、「一握」的量不好把握、漬取的效率也可以有很大波動,這些導致漬取液中所含青蒿素的量波動可能會非常大。患者個體的差異、病情輕重等等也會影響到療效。青蒿素後來證實也是有耐藥性的,同一患者反覆使用一種藥方的話,瘧原蟲的耐藥性也會影響療效。

順便說一句,對瘧疾可能有效的古方不止葛洪記載的這一種,只是因為這個效果最好才選定它作了研究優化。


「青蒿一直是中國古代難治的惡疾」。。。題主你先改改你的話。。

關於現代青蒿素的確是難溶於水的。但是古代水漬取的方法更偏向於做混懸液。但是由於劑量問題就會導致一部分人的表達不同。我們現行的血葯濃度標準是以大量試驗後做出的。也就是說存在低血葯濃度治癒的情況。但是非常少。

藥學方向你要明白兩件事,1.劑量決定治癒。2.個體差異的情況有時候比人和豬的差距都大!


不溶於水的東西人體吸收不了嗎。

維生素也有水溶和脂溶,脂溶的不一樣吸收嗎。


來我們先看原文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接著來分析一下幾個字眼 三升,注意這個三升可不是現在的三升,這是古代的計量單位,不細說了,大概也就一斤吧,和青蒿一握相比還是挺少的 再者,絞,這個動作是要把青蒿的汁水榨取出來,然後盡服之。 下面。具體回答一下問題 青蒿素是個倍半萜,不溶於水,。那為什麼葛洪這麼說呢?其實這句話的重點不再水浸上,而在絞這個字上,青蒿素高溫容易破壞,不能水煎,所以絞出來,是低溫操作避免高溫。 青蒿素隨著汁液流出,當然有效。。。所以個人認為不加水,直接絞也可以。

關於治療瘧疾,很多史料都有記載

以上是一些本草綱目,新修本草,證類本草的書,可以看一下。


可以看一下我的文章利用青蒿素的謠言黑中醫?是時候闢謠了! - 知乎專欄

青蒿素雖然是乙醚提取,但《肘後備急方》記載:「青蒿一握,以水兩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也就是說和榨果汁似的把青蒿汁擠出來,然後都喝掉。這裡喝的是水和葯汁,而青蒿素在葯中里一起被服用。然後被人體吸收而發揮作用。這麼說吧,把一碗水裡加上兩勺油,然後喝了它,管它油能不能溶於水,還是被吸收了。

德國LUTZ HEIDE的研究組,在研究Artemisia annua(黃花蒿)傳統煎煮方法口服後青蒿素葯代動力學的摘要中寫道:Artemisia annua(黃花蒿)含有抗瘧葯青蒿素。乾燥Artemisia annua的水煎劑用來治療發熱和瘧疾記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上。14名健康男性志願者服用了9克Artemisia annua葉子泡的茶水1升(兩瓶礦泉水的量,貌似15分鐘內喝完如果不太渴的話可能會有點撐)。作者測定了這9克葉子用開水泡出來的茶含有94.5mg的青蒿素。青蒿素的最大血葯濃度均值為240+/-75 ng/mL。這個濃度是體外試驗中惡性瘧原蟲青蒿素最小抑制濃度(9ng/ml)的26倍。


個人偏向認為青蒿中還存在其他有效成分,這些有效成分之間是協同作用,因此起效不需要達到青蒿素單體的劑量。

實質上絕大多數中藥效用並不是一種成分作用的結果,然而如何論證這些成分之間的作用關係,是中藥研究的難點之一。


關於江蘇高郵的問題,首先,報道屬實。但是有幾個細節要釐清

1,不見得是傳統。高郵治瘧疾用青蒿是在「中醫院運動」中產生的成果。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是上世紀50年代的風格,各種大鳴大放,腦洞大開,當年可是有很多匪夷所思的「科研成果」,比如針灸麻醉。那麼在這之前高郵是否也用此法治療瘧疾呢?沒人清楚。合乎邏輯的推論是,以前應該也有類似的偏方散落民間,而且可能從來沒引起正統中醫的重視,在「中醫藥運動」中這些偏方都被挖掘出來,又因為屠呦呦實際上就負責青蒿這一塊,高郵有青蒿的報道,別人不管她要管,所以才重點到高郵調研。

2,實際的效果不見得好。評價某一藥物確切的療效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隨便治上10個8個就說效果不錯,這種不科學的思維一直統治中國老百姓甚至也包括醫學界,也難怪胡萬林都可以當神醫。打雞血這種明顯扯淡的東西因為沾了蘇聯老大哥組織療法的光和中醫記載也在當時被稱有效,而且治了不止10個8個。

3,雖然現在我們對青蒿素還不能說已經完全了解,但水煮法肯定不夠足夠的藥物濃度。德國有一個在非洲展開的小規模實驗,用傳統水煮法治療瘧疾,結果是雖然當時看起來是有效,但復燃率非常高。治瘧疾治成這樣其實算失敗的。

4,高郵青蒿的案例很可能就是運氣好,更妙的是,還可以和青蒿素聯繫起來。單靠這就可以吹一輩子了


你煮湯時候豬油也不溶於水你還不是喝下去了


有效和無效,跟是否殺蟲,並不等價。感冒藥不治感冒,但感冒,還是得吃藥。

人體自己能殺死虐疾,但是,這病的併發症,對人體的傷害,不容忽視。發熱,會傷害很多內臟器官,發冷更不用說。

如果紅細胞大量死亡,要通過腎排出的話,那腎臟負擔也大。


製造懸濁液吧,直接吃青蒿葉是不是可以同理,再加上量大,恐怕就有治療作用了!!!

我不懂別反駁我!!我就是最近瞎答答題玩玩


這就是現代化學思維方式和中醫得思維方式得差別。古代的時候,考慮的是氣,味。而不是化學成分。如果由青蒿素不融於水,然後就認為青蒿湯無效,這個也是顛倒因果了吧?


題主大概不知道什麼叫做懸濁液、渾濁液、膠體。

沙子不溶於水,你喝口黃河水試試能不能把沙子喝進肚。


沒這個記載,現代醫學一輩子別想
找到青蒿素。


汞不溶於水,來碗水銀湯試試吧


青蒿裡面抗瘧成分不是只有青蒿素一種。


答主,你試試直接將黃花篙吃了看看有沒效就知道了。。


首先,葛洪(古代中醫)所稱的瘧疾是不是現代醫學所定義的由虐原蟲感染導致的瘧疾?古人將具有」寒戰壯熱,作有定時」癥狀的疾病稱為瘧疾,而有反覆高熱寒戰癥狀的疾病有很多,正如古人搞不清青蒿與黃花蒿的區別,古代中醫很可能將其他疾病與真正的瘧疾混淆。加上青蒿劑量問題、傳統炮製方法問題,所以葛洪的青蒿治瘧疾可能是一個非常非常巧合幸運的個案。


首先我沒研究過青蒿,,,所以胡說了別怪我哎,,

水也是溶劑,,,就溶解的時間會比醇醚類溶劑長一點,,而且溶不溶的還看結構,,,

對了,,老祖宗不是還有藥酒這麼個玩意么,,

一把青蒿一瓶酒,,泡它個十天半月的


推薦閱讀:

沒有腎虛的癥狀,能提前補腎嗎?
紅豆薏米粉喝多久見效?
這項研究是否可以看作對中醫某方劑的循證醫學驗證?
如何評價國醫大師朱良春老先生的一生?他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軼事?
古人為什麼會有「疽發背而死」?現在還有人得這種病嗎?

TAG:中醫 | 中藥 | 醫學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青蒿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