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嫡庶之別真的有小說里那麼嚴重嗎?
小說中特別是重生文里,庶女的地位境況往往凄慘無比,這在古代是普遍現象嗎?
現代的網路小說看的不多,但發現普遍有個問題:輕化了妻妾之間的地位懸殊,重化了嫡子和庶子之間的地位差異。
古代不同時期這些關係略有不同,但整體而言,妻妾地位是不容有絲毫違背的。妻在妾面前是主人,妾在妻面前是奴僕。妾的孩子理論上的母親首先就是妻。所以,做妻是有娘家的,而妾則沒有,無論男主人還是妾的孩子,都不對妾的父家有任何義務關係。這個規矩亂了不僅違禮,而且違法。而且這種身份比較固定,即使妻子死了,妾都很難上位;而丈夫死了,妻子甚至有對妾的人身處置權。就像賈探春,生母趙姨娘是妾,所以其法理上的母親就是王夫人,法理上的外公、舅舅就是王夫人的父兄,趙姨娘不小心說自己兄弟是探春的舅舅,直接導致探春發飆而趙姨娘自己也理虧。而男主人死後,姨娘們的待遇也幾乎都是女主人決定的,比較好的像賈母還偶有關心丈夫留下的姨娘,關係差的吳月娘在西門慶死後直接把潘金蓮給賣掉。
當然,男人在家中極其強勢寵妾而妻子暗弱導致妾越禮的現象,不敢說沒有,但這就像今日的違法違規現象一樣,不被普遍認可,更不會是主流。像袁世凱與髮妻很早不合,一直愛妾沈氏,家中打理也交給沈氏。由於其本人家中地位強勢,其妻子對這種違禮安排沒有反抗能力。但是,其身前死後各種禮儀上的妻子地位,只能是其髮妻,沈氏依舊不能替代。
但是,嫡子和庶子的區別則相對有限的多。二者都是家庭中合法的孩子,都是少主人地位,除了個別禮儀外,得到的物質、教育等待遇區別不大,僅僅在繼承權上嫡子地位高於庶子而已。而且,在這個問題上,禮法的強制性更差,父親在傳家時,如果執意重庶子,外人也沒有多少反對效力。這些看看王侯之家就知道。
如果再是不涉及繼承權的女兒,那麼嫡女和庶女之間的差異就更小了。探春的日子過的也不比別的姐妹差。
以上說的是妻妾及其子女之間的區別,如果女子地位低於妾但孩子依然得到夫家認可,那麼與上文類似,即女子待遇低於妻妾,但孩子受到待遇基本等同於男子其他子女。但是,如果是私生子未得到夫家普遍認同的話,後果就難說了。像明萬曆時期一位首輔申時行,是其父在外的私生子。不久其生父死去。由於私生子身份,故一直沒有歸宗,一直在養父家跟養父姓徐,直到中了狀元,才順利歸宗(這時候誰都歡迎認這個子弟啊)。
其實就算沒興趣研究古代禮儀,看看古代小說,對這些描述還是很清晰的。現在人寫的大部分小說,其實是將現代家庭矛盾代入古代環境,所以為了情節刻意強化某些矛盾,畢竟純屬虛構,看看樂呵就好;非要較真,那和古代真實情況差別就太大了。反對@Robin Hood 的答案。此君一開口就是什麼中華田園女權主義者。而且他認定中華田園的標準就是承認古代一夫一妻多妾的就是中華田園。況且我從來沒見過有女權主義者在反對多妻制的同時卻擁護妾制,不知道此君與女權主義者有多大仇。成天編罪名不累嗎?
的確,中國古代嫡庶除了在承爵承祧上區別比較大,而在諸子分產上區別不大,但這不代表他們的母親區別不大。而且唐律同時規定,定親時不得向對方瞞告所定之人之老、幼、殘、病、庶。看,庶是和老幼殘病並列的必須告知的項目。妻與妾的地位相差巨大,唐時妻妾失序是一個專門的罪名。唐律:妾乃賤流,妾通買賣。以妾為妻是要坐牢的。妾可以扶正都是明朝中後期之後的事了,之前妾與妻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明清之前,那怕妾已經生育子女,都有可能留子賣母。
宋律:妻殺妾減常人二等,妾殺妻加常人二等。很多朝代都有規定,妻虐妾死,妾子告嫡母,弗聽。若妾子發達,誥命夫人在較前的朝代是封嫡母,不封生母。哪怕嫡母已死,也不封生母。較後點朝代,是若嫡母在,生母不得封,嫡母死,封生母。嫡母生母俱得封,朝代已經很靠後了。而且沒有哪個朝代封生母不封嫡母。
清朝有個官員,恕我記不清名字了(謝知友@邱曉雲 提醒,尹繼善),官做的很大,可是他的生母照樣要在嫡母前站著立規矩。雍正替他出氣,封其生母敲鑼打鼓報至其家。結果沒多久其生母即暴死。妾在嫡子女的面前身份是奴,妻在庶子女的面前身份是母。說個題外話,李氏朝鮮的嫡庶區別那才是真正恐怖。………………應知友要求,說下李氏朝鮮的嫡庶區別吧。李氏王朝採用從母法,除王室外,子女繼承母親的社會階級。主之子為主,奴之子為奴。庶出的子女需要和自己的母親一起把自己的父親、父親的嫡妻以及他們的子女當主人侍候。而且並不是完全由父親決定母親地位。因為李氏朝鮮有著等級制,分為兩班貴族、中人等等級。父親是兩班,嫡母一般也是兩班出身,他們的子女就是兩班。若母親是中人,子女即中人。按紅樓夢的說法,庶出對男子差別不是很大,對女子的影響更大一些。
鳳姐兒笑道:「好,好,好,好個三姑娘!我說他不錯。只可惜他命薄,沒托生在太太肚裡。」平兒笑道:「奶奶也說糊塗話了。他便不是太太養的,難道誰敢小看他,不與別的一樣看了?」鳳姐兒嘆道:「你那裡知道,雖然庶出一樣,女兒卻比不得男人,將來攀親時,如今有一種輕狂人,先要打聽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有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別說庶出,便是我們的丫頭,比人家的小姐還強呢。將來不知那個沒造化的挑庶正誤了事呢,也不知那個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
但是這種影響似乎只體現在婚姻上,找對象的時候,對方可能嫌棄庶出不要。
做姑娘時候在家裡的待遇,從賈府來看並沒有什麼差別對待。吃穿用度都是一樣的。比如:只見三個奶嬤嬤並五六個丫鬟,簇擁著三個姊妹來了。……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
理論上都是一樣的待遇,實際別人對你的態度,就要看各人的性格能力了。探春庶出,從上到下,從主子到丫鬟,除了親媽趙姨娘,沒人敢小瞧她,給她氣受。迎春則性格懦弱,連自己的貼身丫鬟都搞不定。這是兩人性格能力不同造成的分別。
女兒出嫁的時候,嫁妝等花費也是同等水平的:平兒道:「可不是這話?將來還有三四位姑娘,還有兩三個小爺們,一位老太太,這幾件大事未完呢。」鳳姐兒笑道:「我也慮到,這裡倒也夠了。寶玉和林妹妹,他兩個,一娶一嫁,可以使不著官中錢,老太太自有體已拿出來。二姑娘是大老爺那邊的,也不算。剩了三四個,滿破著每人花上七八千銀子。」
寶玉和賈環在家裡的理論待遇,也是一樣的。比如:
王夫人聽說,也就罷了,半日又問:「老太太屋裡幾個一兩的?」鳳姐道:「八個。如今只有七個,那一個是襲人。」王夫人道:「這就是了。你寶兄弟也並沒有一兩的丫頭,襲人還算是老太太房裡的人。」鳳姐笑道:「襲人原是老太太的人,不過給了寶兄弟使。他這一兩銀子還在老太太的丫頭分例上領。如今說因為襲人是寶玉的人,裁了這一兩銀子,斷然使不得。若說再添一個人給老太太,這個還可以裁他的。若不裁他的,須得環兄弟屋裡也添上一個才公道均勻了。」
賈環不招人待見實在是因為性格討人嫌。
注意一點,妾生的孩子是主子,妾本身是奴,妾生的孩子地位是比生母高的。探春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賈環卻稀里糊塗,受趙姨娘影響太深,搞不清自己的身份,老從奴才的視角去做事,這正是他討人嫌的地方之一。比如賈環跟丫鬟們玩骰子,居然混賴丫鬟的錢,讓丫鬟瞧不起。賈環急了,伸手便抓起骰子來,然後就拿錢,說是個六點。鶯兒便說:「分明是個么!」寶釵見賈環急了,便瞅鶯兒說道:「越大越沒規矩,難道爺們還賴你?還不放下錢來呢!」鶯兒滿心委屈,見寶釵說,不敢則聲,只得放下錢來,口內嘟囔說:「一個作爺的,還賴我們這幾個錢,連我也不放在眼裡。前兒我和寶二爺頑,他輸了那些,也沒著急。下剩的錢,還是幾個小丫頭子們一搶,他一笑就罷了。」
賈環回去見趙姨娘,趙姨娘說他,王熙鳳在窗外聽到,明確表示,賈環是主子,趙姨娘是奴,沒資格管教主子。
趙姨娘見他這般,因問:「又是那裡墊了踹窩來了?」一問不答,再問時,賈環便說:「同寶姐姐頑的,鶯兒欺負我,賴我的錢,寶玉哥哥攆我來了。」趙姨娘啐道:「誰叫你上高台盤去了?下流沒臉的東西!那裡頑不得?誰叫你跑了去討沒意思!」正說著,可巧鳳姐在窗外過。都聽在耳內。便隔窗說道:「大正月又怎麼了?環兄弟小孩子家,一半點兒錯了,你只教導他,說這些淡話作什麼!憑他怎麼去,還有太太老爺管他呢,就大口啐他!他現是主子,不好了,橫豎有教導他的人,與你什麼相干!環兄弟,出來,跟我頑去。」賈環素日怕鳳姐比怕王夫人更甚,聽見叫他,忙唯唯的出來。趙姨娘也不敢則聲。鳳姐向賈環道:「你也是個沒氣性的!時常說給你:要吃,要喝,要頑,要笑,只愛同那一個姐姐妹妹哥哥嫂子頑,就同那個頑。你不聽我的話,反叫這些人教的歪心邪意,狐媚子霸道的。自己不尊重,要往下流走,安著壞心,還只管怨人家偏心。輸了幾個錢?就這麼個樣兒!」賈環見問,只得諾諾的回說:「輸了一二百。」鳳姐道:「虧你還是爺,輸了一二百錢就這樣!」回頭叫豐兒:「去取一吊錢來,姑娘們都在後頭頑呢,把他送了頑去。」
王熙鳳時常跟賈環說,你愛跟哪個姐妹哥嫂玩都行,大家地位是一樣的,但是趙姨娘總對賈環灌輸,咱們就是地位低,去找他們玩是攀高枝找沒趣。賈環被趙姨娘灌輸得有點自輕自賤。
探春是不叫趙姨娘為娘的。並且,庶出的子女,是認正妻的親戚為親戚的,庶母的親戚並不是親戚。忽見趙姨娘進來,李紈探春忙讓坐。趙姨娘開口便說道:「這屋裡的人都踩下我的頭去還罷了。姑娘你也想一想,該替我出氣才是。」一面說,一面眼淚鼻涕哭起來。探春忙道:「姨娘這話說誰,我竟不解。誰踩姨娘的頭?說出來我替姨娘出氣。」……趙姨娘沒了別話答對,便說道:「太太疼你,你越發拉扯拉扯我們。你只顧討太太的疼,就把我們忘了。」探春道:「我怎麼忘了?叫我怎麼拉扯?這也問你們各人,那一個主子不疼出力得用的人?那一個好人用人拉扯的?」李紈在旁只管勸說:「姨娘別生氣。也怨不得姑娘,他滿心裡要拉扯,口裡怎麼說的出來。」探春忙道:「這大嫂子也糊塗了。我拉扯誰?誰家姑娘們拉扯奴才了?他們的好歹,你們該知道,與我什麼相干。」趙姨娘氣的問道:「誰叫你拉扯別人去了?你不當家我也不來問你。你如今現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給了二三十兩銀子,難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們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無處使。姑娘放心,這也使不著你的銀子。明兒等出了閣,我還想你額外照看趙家呢。如今沒有長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揀高枝兒飛去了!」探春沒聽完,已氣的臉白氣噎,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問道:「誰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檢點,那裡又跑出一個舅舅來?我倒素習按理尊敬,越發敬出這些親戚來了。既這麼說,環兒出去為什麼趙國基又站起來,又跟他上學?為什麼不拿出舅舅的款來?何苦來,誰不知道我是姨娘養的,必要過兩三個月尋出由頭來,徹底來翻騰一陣,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誰給誰沒臉?幸虧我還明白,但凡糊塗不知理的,早急了。」
最後還要說明一點,賈府是詩書禮儀的人家,做事講究規矩、分例。大量的家庭可能沒那麼講規矩,可能有庶女比較凄慘的。但是越是詩禮傳家的大家族,越是世代富貴的,越應該講規矩,暴發戶才沒規矩,全憑主事者好惡。所以網文如果總寫富貴大家族卻隨心所欲虧待主子姑娘,是有點不合理的。
從古到今,庶子地位最低的年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候的庶子在家幾如奴僕,而後來清朝時期庶子地位幾乎和嫡子沒有太大差別了,參考紅樓夢。為什麼?說穿了,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庶不婚,士族只和士族聯姻,連寒門(小莊園主)都不考慮,別說庶民了,夫妻倆背後的勢力相當,這種情況下,庶子自然一點地位都沒有。到了清朝,皇權集中,割據一方的世家早沒有了,夫妻雙方都一樣是皇帝的奴才,所以庶子的地位自然提高了。
===========我不用看就知道想當然的認為男人決定家中孩子的地位的大多是男的,而認為女人決定家中孩子地位的大多是女的。其實大多是男女角力,誰權勢大誰說了算。嫡庶是不是有別?
首先說總體上是這樣的。大家先把皇帝家給撇開,大部分小說都不會把主角放在皇帝家,大多還是放在世家或者大臣或者商戶。皇帝家若論嫡庶也有,明朝絕對是這樣,明朝皇室嫡子不死光或殘疾,庶子無法上位。但是其他朝代里皇帝抽風的也很多,畢竟是皇帝嘛,老婆岳父的地位不如他呀。我來給幾個例子:
袁術罵袁紹是奴才種子,是婢女生的。那麼袁紹比袁術當時人氣高,是不是表明嫡庶沒有區別呢?錯了,袁紹是庶子,但是被過繼出去了,這就相當於嫡子了。而當他和袁術上面的大哥(嫡長子)死掉後,袁紹就成了新一任的嫡長子,所以他幾乎接過了袁氏所有的政治遺產。再看袁世凱,袁世凱是庶子,被過繼出去,所以他有兩個媽。他娶了個老婆,有一次吵架,老婆說錯話「我是有姥姥家的」,譏諷袁世凱是庶子,從此兩人分道揚鑣。
「小娘養的」就是罵人的話。
曾經聽人講過自己祖上的故事:某人將自己女兒許給有錢商人為妾,獲得大筆聘禮,後來此人被逐出家譜,這在古代是最嚴厲的懲罰,以此警告其他族人,不要學這個人。
古代大家族是不能出一個為妾的女兒的,丟人現眼不說,政治投資收益實在太小。
於是為妾的本身出身就不高。
====
另外,題主說的那種情況有沒有道理呢?實際上是有的,各位男知乎er可能沒有代入思考過這個問題。古代的男人不管後宅,女人是後宅真正的一把手,縣官不如現管。
那有人也許說了,我每天都看到自己的孩子,誰虧待他了,我應該能看到吧。這也不對。古代的房子分前院後院,當然是特指能有條件分的大戶人家,男人的生活區域在前院,而女人的生活區域在後院,所以有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說法,二門就是用來隔離男女的生活區域的。由於古代男人不怎麼入後宅,而如果家大業大的話,兒女離得很遠,兒女身邊主要是丫鬟婆子,不像現代人吃個飯大家都聚在一起。古代的話,吃飯分房吃不說,即使不分,男女有別,很少有說女兒跟父親一桌吃飯的,那麼問題來了,你看都看不到這個女兒,你怎麼知道她過得好不好?要知道信息不發達的地方是最可能出現暴力的。既然大家都說紅樓夢,我也說好了,紅樓夢是這樣的,賈寶玉每天早上和晚上去王夫人和賈母那裡請安,而其他人隨便。這是因為王夫人和賈母喜歡他,哪天他回來晚了沒去,還要找人去叫他。其他人來不來都無所謂的。宅斗小說的一個邏輯就是,後宅的女主人如果強行要求你不來請安,你就完蛋。這個邏輯也是站的住腳的。男主人就早上和晚上在家,你那個時候不出現,你基本上就杜絕了見到另一個大boss的機會,那麼告狀也無處可告。===========
在我看來,嫡庶有別,跟有了後娘就有了後爹,是一個道理。不要小看親媽的作用。人家說寧跟要飯的媽,不跟當官的爹,為啥呢?思考一下,其實也能明白為什麼嫡庶有別了。
男主外,女主內,女主人管家,家裡的丫鬟小廝每天都要在女主人手下討生活,吃誰的飯聽誰的管,女主人將各種資源傾向自己的親生兒女,一點都不奇怪。如果再有個約定俗成的「嫡庶有別」,等於拿著尚方寶劍了。
=======
還有一點,嫡庶有別,並不是說這個家族就這麼不公平了,對家族不好云云。反而是為家族利益作出的妥協,這是一個博弈結果。身為男的,哪個願意區別對待自己兒女對不對。但是如果你的女兒出嫁後,帶著大筆的嫁妝,以及你對女婿的政治幫助,女婿還要寵愛其他女人生的孩子,對你的外孫不偏愛,你開心不?嫡庶有別,恰恰是為了吸引同樣地位的家族,保證能娶到地位不低的媳婦來聯姻的一個砝碼。====
題主主要問的是女子婚前後宅的生活狀態,要說完全和嫡女平等是不可能的,誰的親媽在管家誰過得好,這才正常。但是如題主的問題,像什麼庶女當妾,我覺得也很假。====
我看了一下高票答案,說完全取決於父親的。我只想說,完全是自己想像的。還是那個說法,一個人的地位不可能單看父親,更不可能由於男主人寵愛地位就高了。女子不出門,男子出門的時候,難道別人還問一下:哎,你父親寵愛你不?
那又有人說了,皇帝寵愛哪個兒子,哪個兒子在外面就很風光不是很常見嗎?是很常見呀,因為古代臣子當臣子的一個基本修養就是「揣摩上意」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那你要不是皇帝家的,你有多大臉,讓外面其他家族的跟你同樣地位的人,根據你的喜好來區別對待你的子女呢。未免想太多。而且在古代,皇帝喜歡哪個兒子,你一個大臣就跟著巴結哪個,就是丟人。每個被廢的太子背後都有一大波正宗的太子黨。晉獻公廢長立幼,不是有個大臣砍死了他兩個兒子和那個寵姬嗎?再想想,就看晉獻公這個例子,他要廢長立幼費了多大的勁兒啊,非說子女地位是父親一言堂真是太輕率了。晉獻公為了廢自己的兒子,又是派他出去打仗又是搞東搞西,最後還是驪姬腦子靈活,給安上了個弒父的罪名,逼得太子自殺。那要是當父親的自己說了算,幹嘛等這麼多年,直接大喊一聲:「老子就是要廢了你」,不就完了。幹嘛非要憋了九年才成功。側面說明,父親說了不太算。先不扯這種身為國內一把手的皇帝家諸侯家了,還是看看普通的大家族。父族、母族和妻族是古代人最強大的三個關係網。
光男人寵愛自己的庶子女,也要看看外人是不是買單。古代人見面,那先搞清楚對方的來頭,怎麼看來頭,就是看父、母、妻、師等這些關係網。想要用一個父族就拍板一個人的地位是不可能的。還是說紅樓夢,薛蟠殺人後,門子跟賈雨村講薛蟠的來歷是怎麼講的,先說他是四大家族的,再說他舅舅是王子騰,再說他姨母是賈政的老婆。賈雨村一下子就反應過來薛蟠到底是個什麼高人了。當時說到一半王家來人拜訪賈雨村。這就是母族發力的效果。至今還有娘舅大過天的說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想想可知。有娘舅的跟沒有娘舅的,天然有區分。
說起來,有人說紅樓夢中同樣是庶出,探春比賈環地位高,說明庶出不是決定因素。這是對的,但是庶出子女地位是不是高,這還真不是男主人賈政賦予的,是女主人王夫人賦予的。王夫人不待見賈環,待見探春,探春地位就高。而且書中寶玉的舅舅王子騰請客吃飯,根本沒人叫賈環,反而是叫了探春去了。這就是探春地位高的原因之一。賈環得不到嫡母家族的幫助,等於沒有娘舅。她親媽的兄弟他真正的娘舅,他也不能叫娘舅,而且他親娘舅,也不過是賈府的一個奴才而已。可能比賈環身邊的奴才的地位都不如。這樣的娘舅又有多大的關係網來幫助外甥?書中薛蟠,馮紫英,賈珍,賈蓉這些人請客吃飯,基本上都是不叫賈環的。還得外人看的起你才行。嫡子即使家中再不受寵,只要舅舅喜歡,帶他出去多拉拉關係,地位不就上來了。看了一下有人問,有資源不給自己家的子孫用,給外孫用是不是sb啊。就像紅樓夢中的賈政,自己干著五品閑職,給賈雨村跑了個南京知府這個大肥缺,那他是不是sb啊。那你想想古代可是一個關係型社會(說的好像現代不是一樣),關係網龐大的人就勢力大,這個叫姻親故舊遍布八方。你就只有自己家人一個關係,這叫「勢單力孤」。
而且關係這個東西,也不是不可再生資源,又不是錢越用越少,關係是越用越多的東西,沒有說給外孫用了,自己家子孫就少了,又不是用人情。越是拉關係自己越是關係多,無論是幫忙還是欠債都算是關係。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什麼科舉不科舉,大家是靠大人物舉薦,舉孝廉啥啥的才能出來當官的,那這就是刷名聲搞宣傳啊,外公舅舅動動手張張口幫個忙,不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嗎。以前查過王導時代的琅琊王氏子弟,基本上都是武官,那也不可能把所有武官當完嘛,再不濟還有文官呢。天下的官那麼多對吧,你一家是干不完的。有一個俗語雖然不是說這個現象的,但是用在這裡勉強可以:花花轎子人抬人。====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下一代。那麼問題來了,比如王謝兩家聯姻,那麼聯姻之後兩個家族政治上互相幫助,為了讓家族的友誼地久天長,最簡單最穩妥最讓人放心的方法是什麼呢?當然是下一代繼承人留著兩個家族的血啊。這樣才叫聯姻。所以保證嫡子的繼承權,並不是娘舅的強行要求,是兩個家族的共同願望,是兩個家族立下的不可逆轉的契約。老丈人出錢出力出關係幫助女婿升官發財了,女婿轉眼把庶子提拔到嫡子腦袋上了,這老丈人是sb不成。就是這個老丈人他管不住,旁觀者看看,也不敢再把閨女往你家嫁了,當全世界都是冤大頭啊。====
古代有種說法叫:貶為庶人。要是嫡庶沒有差別,幹嘛不說貶為嫡人對吧。。。當然這個庶人指的是庶民。什麼叫庶民呢,就是跟貴族有區別的叫庶民也叫平民。。。====
當然,有一種丈人本身沒有權勢,女婿權力遠遠大過老丈人,那麼女兒婚後啥都聽丈夫的,一點權力沒有,也是很正常的,參見紅樓夢中的邢夫人。但是男人為了個後宅的權力,娶一個遠遠比自己地位低的老婆,那就別再指望婚姻對自己家族和前途有所幫助了,不拖後腿就是好的。整個就是得不償失。這種婚姻從一開始基本上就很難被宗族承認。事實上,這樣娶的人,都是娶繼室才這麼娶的。因為條件好的大戶人家的閨女也不願意找這樣的二婚頭呀。同樣,參考紅樓夢中的邢夫人,就是繼室。====有一種說法很好玩,都說女人結婚是第二次投胎,實際上男人也一樣的,尤其是古代,結婚結的好那就能拿到更多的資源,一步登天不是夢想。對吧。可能性……極低。
中國古代對嫡庶的區別,落到實處的其實只有嫡長子和其他嫡子、庶子的區別。嫡長子只是在宗法制上享有優先繼承權而已,雖然還往往落空。而其他的嫡子和庶子呢,其地位不是靠母親的身份,而是靠老爹賞識不賞識………………至於嫡長女啊其他嫡女啊庶女啊……真的區別不大,完全取決於老爹的喜愛程度。在最為推崇宗法制的周朝,嫡長為伯,庶長為孟。
然後就不說男的了,庶出的男的繼承天子、國君、卿大夫之位的不可勝舉。就說女的。
然後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百度搜索:孟姬。
孟姬——孟姬者,華氏之長女,齊孝公之夫人也。 孟姬——庄姬有名孟姬,晉國公主,晉國大夫趙朔正妻。孟姬——叔孫僑如之女,齊景公生母。——懶得搜了。孟嬴。
孟嬴 ——秦景公之女,楚平王夫人,楚昭王之母。孟子……不是那個孟子啊,女的……
孟子——齊靈公之母孟子——宋武公之女、魯惠公夫人。孟姒。
孟姒——文物「費敏父鼎」,就是費國國君敏父為其庶長女孟姒陪嫁之物。孟姜。
孟姜——詩經中的白富美形象: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孟媯。
孟媯——文物「陳子匜」,陳國國君為其陪嫁之物。孟姚。
孟姚——又名吳娃,趙國大臣吳廣之女,趙武靈王夫人,趙惠文王之母這才搜了幾分鐘,搜出來一堆能在歷史留名的、直接拿庶長女的身份當名字的庶長女……
而那些不拿庶長女的身份當名字的,更不知道有多少了。其他庶女,又不知道有多少了。中國古代的父權社會,兒女的一切地位均來源於父親。
嫡長子身份唯一的不同,僅僅是在繼承權上的法理優先性,而其他的不論嫡子庶子、嫡女庶女,其地位不是隨母親的身份而變化的。而是——看父親的心情……父親喜愛了,母親就算出身再低賤,身份再低微,照樣不影響。典型就是趙簡子、趙襄子父子,趙襄子母親是狄人,長得黑不溜秋的不討喜,但人家學習好啊……於是他父親趙簡子就廢掉趙伯魯,立他為儲。而趙簡子,小字為趙孟,又是個典型的庶長子繼位者。所以說,爸爸才是一切,其他都是虛的。為什麼中國人敬天法祖,因為爸爸就是一切。問題被改了..........從嫡庶子變成庶女了先說這個
中國古代世系學研究
錢 杭
一,大宗世系學
在世系關係的包容範圍、祖先級別的認定原則和父系親屬集團成員資格的傳遞方式方面,中國古代世系學可以分為大宗世系學和小宗世系學兩大類型。《禮記·大傳》所說的「別子為祖,繼別為宗」,是大宗世系學的綱領;而「繼禰者為小宗」,則是小宗世系學的綱領。由這高度精鍊的三句話所體現的兩層含意,構成了宗法(即宗子之法)龐大系統的基本框架。
「別子為祖,繼別為宗」,是指在周代的層級分封制下,長子承襲父親之君位(或侯位);未能繼位的次子(或稱公子、庶子、支子),除留居父國擔任某些要職者或未成年者外,其餘將受封並世代食采於另地。在政治身份上,這些次子為世襲的諸侯或卿大夫;在父系親屬集團的世繫上,他們被其後裔尊奉為始遷於該地的「始祖」;因其有「別」於繼承君位的長子,故稱為「別子」。到別子的第二代,其位亦由長子繼承,遂成「繼別」者,「繼別」者為其後裔尊奉為「宗」。此即祖、宗兩字的由來和本意。因「繼別」而形成之「宗」代代相傳,永不中斷,即《大傳》「百世不遷之宗」之謂,也就是《儀禮·喪服經傳》所說「持重於大宗者」中的「大宗」。東漢學者鄭玄注《禮記·喪服小記》,簡明扼要地闡發了經文的奧義:
諸侯之庶子,別為後世為始祖也。謂之別子者,公子不得禰先君也。別子之世長子為其族人為宗,所謂百世不遷之宗。
二,小宗世系學
與突出體現永不中斷的宗子繼嗣系列的大宗世系學相比較,小宗世系至少在理論上可以在「無後」的情況下宣告中斷。小宗世系學的基本範疇是遷易、減殺和限制,目的是劃定一個明確的實體性宗族的框架、範圍。其性質和具體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小宗世系包容的世代範圍較大宗為「小」。在理論上和譜牒的記錄方式上,大宗是綜合的、永久的,所有源於始祖的子孫都可以包容在大宗的範圍之內,因而是無限的;而小宗的世代和範圍則有明確的限制,因而是變動的、非永久的。《禮記·大傳》在界定大宗「百世不遷」基本性質的同時,也界定了小宗變動的範圍:
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後也;宗其繼別子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也。
上面幾位為證明嫡庶地位而吵的也是滿拼的。嫡庶之爭,並非宗法規定的那麼嚴格。但是很多時候,嫡子繼位/繼承家產才是很正常的。《小妾史--妾制陋習的歷史沿革.王紹璽》-----------------------------------------------------------------------------------------------------首先有人說什麼中國一夫多妻等等,我想,電視劇看多了恐怕就是這樣的認為罷。我曾經也是看電視劇以為,古人老婆成群,而休妻換妻百無禁忌云云。今看起,若是如此,何必宗法之制。首先,古代一夫之下有一妻,一妻之下又有妾姬。通常來說,有立妾為正者徒一年半。所以,不存在什麼電視劇中衲妾為妻的事情。就其等級而言夫為天,妻為地;妻為天,妾為地。妾為財產,而妻不是。就衲妾而言,妾不過為彌補子嗣之用。其本質不過為生育工具,別無他處。即嫡繼慈母殺其父及所養者殺其本生並聽告
疏議曰嫡繼慈母者名例並已釋訖此等三母殺其父及所養父母殺其所生父母並聽告若嫡繼母殺其所生庶母,亦不得告故律文但云殺其父者聽告。
問曰所生之母被出其父更娶繼妻其繼母乃殺所出之母出母之子合告以否
---------------------------------------------------------------------------------------------------最後,題主問嫡庶女。對不起,實在做不到很有力的資料。證明嫡女比庶女地位如何如何。但是很多時候,嫡女嫁,而庶女為媵。不過嫡女也有為媵。當然,按照財產方面的講。女性繼承家庭財產是有的,女性地位也不是規定的。總體上宋代以後,元代開始女性地位急劇下降。這個是不爭的事實。13故唐律疏議卷第十三戶婚 凡一十八條
177 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減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離之。 【疏】議曰:依禮,日見於甲,月見於庚,象夫婦之義。一與之齊,中饋斯重。故有妻而更娶者,合徒一年。「女家減一等」,為其知情,合杖一百。「若欺妄而娶」,謂有妻言無,以其矯詐之故,合徒一年半。女家既不知情,依法不坐。仍各離之。稱「各」者,謂女氏知有妻、無妻,皆合離異,故云「各離之」。 問曰:有婦而更娶婦,後娶者雖合離異,未離之間,其夫內外親戚相犯,得同妻法以否? 答曰:一夫一婦,不刊之制。有妻更娶,本不成妻。詳求理法,止同凡人之坐。 178 諸以妻為妾,以婢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為妻,以婢為妾者,徒一年半。各還正之。 【疏】議曰:妻者,齊也,秦晉為匹。妾通賣買,等數相懸。婢乃賤流,本非儔類。若以妻為妾,以婢為妻,違別議約,便虧夫婦之正道,黷人倫之彝則,顛倒冠履,紊亂禮經,犯此之人,即合二年徒罪。「以妾及客女為妻」,客女,謂部曲之女,或有於他處轉得,或放婢為之;以婢為妾者:皆徒一年半。「各還正之」,並從本色。
嫡庶有多大區別,歷史上的東西,翻故紙堆,雖然說服力不小,但終歸隔鞋搔癢。
我說我婆婆的事吧。我老公外家,解放前是當地的大地主……到底多有錢他也不知道,因為他出生得實在太晚了,什麼也沒有看到。我婆婆是姨娘生的。因為正室只生了一個女兒,才又納了我婆婆的媽。這位姨娘在生了兩個女兒後,終於生了個兒子,也就是我老公的舅舅。唯一的兒子待遇不必說,這幾個女孩子的區別有多大呢,旁的事不知道,就我知道的,大女兒——嫡長女出嫁的時候,多少抬的嫁妝不說,坐在轎子里的新娘子,還抱著一個裝滿寶石的盒子。而輪到我婆婆出嫁時,就什麼都沒有了。她最好的嫁妝,是一個樟木的衣服箱子。是那個時候,因為那十年,家產盡喪了嗎?也不是,我老公舅舅,還是得了很多錢財的。當然跟真正有錢人不能比,但是也絕對不差了——農村人信基督嘛,他家做為據點,供信教的信眾們一共五六百人,每周做禮拜在他家吃飯,吃了十多年,沒有被吃垮——要知道,這種飯吃的人是不必交錢的,很多農村信教的人,甚至就是為了這餐飯才信的教。而我婆婆,與她的同胞親姐,都是父親的孩子吧,卻什麼也沒有得到。要說嫡庶真沒有區別?或者區別不夠大?這真的是男人才會相信的話。就好像男人相信他再娶的妻子天真善良,一定會好好對待前妻留下的孩子的。透著一股專屬於男人的傻氣。小說這麼寫是為了突出矛盾,真實歷史自然要複雜的多,畢竟我們的祖宗們最擅長的就是嘴上說一套,下去做另一套。
很多人拿紅樓夢說事,說賈寶玉是嫡子,賈環是庶出所以不受待見。這其實是有問題的,賈寶玉受待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賈母和賈政的喜愛。設想一下寶玉和賈環人物地位互換,賈環是嫡子,寶玉是庶出,但是賈母喜歡寶玉,當做心頭肉,是不是還是紅樓夢裡的情形呢?或者再考慮一點,如果賈珠(李紈的老公,寶玉的哥哥,沒什麼事先掛了。)還在,情況怎樣?倫常很重要,但是不會影響到全體家族的態度,因為下頭人們不看這個,看得是面子和來頭大小,以及到底誰掌權。這一點上紅樓夢確實是好材料,紅樓夢是明清社會面貌的集大成者,但是紅樓夢畢竟也是小說,小說就有寫法的問題。賈母所在的榮府是幼,寧府是長,為何二房的老太太在家族中地位如此之高,竟然使得重心從長偏向幼?僅僅是因為賈母是僅存的第一代領導班子成員么?翻開曹家情況一看,才發現原來賈母形象對應的曹氏當年是當過康熙的乳母的,康熙還稱曹氏是吾家老人。這還得了,這才是無上的光榮和權力啊。所以倫常,嫡庶,長幼重要麼?重要。最重要麼?並沒有。統治者的心意才最重要。
看現實情況吧,我個人覺得嫡長子對庶子最實際的優勢並不在宗法制度下的優先繼承權上,而在於姥爺和舅舅上…… 一般來講所謂娶妻以德,講明白了就是正妻要門當戶對,所以嫡長子的姥爺舅舅一般都是比較有權勢或者財勢,無緣無故想要動嫡長子,還真得考慮考慮,萬一人家姥姥家不願意可怎麼辦?周幽王想做掉太子,另立褒姒之子,結果被老丈人申侯勾結犬戎活活給坑死了吧…… 當然你就是比你丈人家強一個數量級,或者嫡長子的確是不成器,那考慮庶出繼承也是沒辦法的事。
再多說一句。魏晉時期庶子女地位十分之低下。其一因為魏晉廣納姬妾,庶子庶女多了也就不值錢了;其二因為講究世家門閥,兩家聯姻,是交家族之好,妻族強大,妻子強勢,可能就會對庶子女不好。不過也不好說,之前看世說新語,記得有個妾非常強勢,出身也未必怎麼樣,卻逼迫子女認自己家親戚,告訴他們,我之所以自甘為妾,就是為了為我家族。如果你連我的家人都不幫,生你何用?不同朝代,庶子女地位不同,不能一概而論。而且就算同朝代,也有特例(妾家世好,精明能幹,子女自己發展好。)總之,父親決定你出身下限(貴族的私生子也比百姓嫡子高貴的多),母親決定你出身上限(最有地位的女人生家中最有地位的孩子),至於未來地位如何,還要看你自己去拼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很多宅斗小說都是根據紅樓夢仿照著來的。在紅樓夢裡,庶子女明顯比嫡子女地位低。多寫一點吧。《紅樓夢》里賈環形容猥瑣,吝嗇缺財,丫鬟都沒有幾個看上他的。唯一的彩雲(是叫這個名吧?)看上他,被他姨娘看做很了不得的事情,一定要收通房拉攏人心;迎春懦小姐不問累金鳳,奴才都不能治理好;探春是紅樓里好女子,能幹極,但是能看出來她很受姨娘拖累。就連王熙鳳都說,「可惜沒托生太太肚子里。 」,「你那裡知道,雖然庶出一樣,女兒卻比不得男人,將來攀親時,如今有一種輕狂人,先要打聽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有為庶出不要的。」其實庶子女身份不是很低,有些朝代甚至能繼承嫡妻財產。更何況古今名人雅士,有哪個特意標註嫡出庶出?英雄莫論出身。女子也是,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一生過得是否好,全靠父親給定身份下限。然後看運氣,能否夫貴妻榮,母憑子貴。
我只舉事實,不說道理。
扶蘇之死,
七國之亂,
霍光廢立,
曹植曹彰之死,
劉封之死,
@孫皓孫休孫亮,
八王之亂,
南朝宋哈哈哈哈哈哈(劉義隆:哥兒幾個,我想上位,你們誰贊成?誰反對?),
南朝齊哈哈哈哈哈哈(蕭衍,咱一家人,別怕。),
南朝梁哈哈哈哈哈哈(包括並不限於侯景之亂江陵之戰。蕭慥:招誰惹誰了我!!),
後梁:宇文爸爸愛我!!韋孝寬叔叔愛我!!
南朝陳哈哈哈哈哈哈,(陳叔寶,其實我不想做皇帝的。)
高家兄弟仁慈有愛你怕不怕(皇帝你要做就做,別殺他就好(????ω????))
宇文護表示你丫一個一個都不聽話我真的很難辦呢(叔叔,太后讓你去給她背《酒誥》(? ??_??)?),
@楊勇@楊廣@楊諒,
玄武門之變(爹!你頭上有草原!!前兩天下大雨,大哥帶人種的。),
李承乾叛亂(聽說有人想學我?),
李賢之死,
唐隆政變,(作死小王子李重俊。)
飛龍廄事件,
宦官亂政不表。
五駒爭槽,
(我讀書少,五代史宋史元史真不清楚。)
元武宗海山復辟,
靖難之役(濟南大學滑檔好多次,招辦主任鐵鉉。),
南宮政變(于謙:我日你大爺!!!),
寧王叛亂(聽說帶兵之人是王守仁?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口……),
大禮議(麻痹我爹是誰我還不知道嗎!!),
國本之爭(考生朱常洵滑檔對外經貿大學,被平頂山學院錄取),
紅丸案(天啟:總有刁民想害朕……),
多爾袞攝政,
九子奪嫡,
咸豐上位(鬼子六表示壓力很大。)。
古代人要是知道「只生一個好」哪兒來這麼多彎彎繞?!!比小說里嚴重多了。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做過一首名為《井底引銀瓶》的詩,後來被元朝的白樸改編為著名的雜劇《牆頭馬上》。無論是原詩還是後來的雜劇,劇情都是圍繞一個和情郎私奔的少女展開,只不過相比於雜劇的大團圓結局,白詩里這位私奔的女子因為得不到男方家族的承認,只能被迫以妾自居,日後更為凄苦。那麼,詩里這種「聘則為妻奔是妾」的情形到底只是詩人為了藝術而誇大其詞,還是唐朝社會的真實寫照呢?
唐朝等級森嚴的婚姻制度
首先我們不妨來看看當時的婚姻制度。唐朝是個極為看重門第與地位等級的社會,講究「色類相從」,當時人按照身份可以分為四種:貴人(官吏)、良人(農工商賈白丁)、賤人(雜戶、官戶、部曲、 客女)、奴隸。這些不同階層的嫁娶除了貴、良可以互相通婚外,其他的必須按照「人各有偶,色類須同。良賤既殊,何宜配合」的律法規定來。唐律還規定:「妻者,齊也秦晉為匹。妾通賣買,等數相懸。」即妻子的地位和丈夫一樣,而小妾卻可以隨意買賣,與嫡妻的地位相差甚遠。
妻妾之間的尊卑之別不僅在民間涇渭分明,在皇宮中也同樣毫無例外。唐玄宗早年十分寵愛武惠妃,武惠妃雖然沒能當成皇后,但她在後宮的待遇一切如同皇后。不過就算如此,朝廷中區區從六品下的侍御史在提到武惠妃時,照樣敢毫不客氣地指出「惠妃本是左右執巾櫛者也」,直接對皇帝說你心愛的女人不過就是一個伺候你的下人,而唐玄宗對此還不能反駁,因為臣子說的就是事實。
不僅如此,小妾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當的,唐朝的律法甚至對小妾的身份作了規定:「妾者,娶良人為之。」能不能成為小妾也是要看身份的,只有良人出身的女子才能為妾,如果是出身更加卑賤的奴婢之流(也就是賤人、奴隸出身的女子)連做小妾的資格都沒有,除非是得到男主人臨幸而生兒育女,成為「良人」後,這才可以納之為妾。但就算當了小妾,也依舊沒資格轉為正妻,因為律法規定得很明確:「以妾及客女為妻,以婢為妾者,徒一年半。各還正之。 」膽敢以妾為妻者,是要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刑罰的,而且受刑結束後,還是要恢復原來的身份。
凡此種種制度,不可謂不森嚴,所以偶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者,即便本著「民不告官不究」的原則,他們的行為也免不了遭到社會主流輿論的唾棄。
比如開創了史書編纂新體裁的《通典》的作者杜佑,就在妻子梁氏過世後不顧家裡人竭力勸阻,執意將寵愛的小妾李氏扶為正室,因此招來了各種非議。不僅如此,杜佑死後與他合葬的也就只有原配梁氏,甚至權德輿在為好友撰寫墓誌時也只記載了梁氏,對李氏隻字未提。當時人對「以妾為妻」這種行為的鄙夷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男子納妾仍算未婚
妻妾之別有如雲泥,還體現在:男人即便納了小妾並且生兒育女,在律法上的婚配狀態仍然是未婚。畢竟納妾一貫是中國封建社會裡男性貴族的專利,《禮記》有云:「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只不過小妾地位卑微,男人有再多的小妾只要尚未娶妻,就是未婚。
這種情況在唐朝也屢見不鮮:家中明明有小妾,甚至這些小妾都已經生育了眾多兒女,但男子依舊自稱未婚、未娶。如雲麾將軍王恆泛明明和小妾或身邊伺候的婢女生育兩個庶子,卻還是號稱終身未婚,以至於他死後竟然「臨棺無令室主喪」,面臨著沒有妻子幫他操辦喪事的尷尬境地。
河南元襄雖然有個「侍櫛」的婢女為他生育了一女,不過元襄的表兄在為其撰寫墓誌時仍以「不婚」作為蓋棺定論。無獨有偶,和元襄同病相憐的還有宋州單父縣尉李會昌,家中只有侍巾櫛者所生養的兩個女兒以及小妾賈氏所育的一子一女,所以李會昌死於戰亂時依舊是「以官薄未娶」。
曾任峰州刺史的路全交也是「未婚媾」,雖有三個兒子,但他們的生母身份均不詳,在路全交的墓誌上僅以「皆口人所出」一筆帶過,可見路氏族人對這些小妾的輕蔑之意,全然不顧這些女子懷胎十月辛辛苦苦為家族香火傳承所做出的貢獻。
官至邕管招討判官試左清道率府兵曹參軍的崔洧也是「不幸不娶」,但這並不妨礙崔洧有小妾張氏,膝下還有三個女兒。只不過崔洧的情況略有特殊之處,即崔洧其實和張氏是舉行過納采這些成婚禮節的,但是為什麼崔洧的侄子在撰寫墓誌時依然稱其不娶呢?原來《唐律》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規定為是成立婚姻的必要條件,並且律法中還有這樣一條:「諸卑幼在外,尊長後為定婚,而卑幼自娶巳成者,婚如法。未成者,從尊長,違者杖一百。」意思就是如果長輩不在身邊,無人主婚,那麼男子自行娶妻法律是予以承認的;如果有長輩主婚,男子卻自行娶妻,將被杖責一百。
所以就算崔洧和張氏有過納采禮,但是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這段婚姻依舊不為崔氏家族所承認,對張氏避而不談,甚至還將此事視為「不幸」。
而《井底引銀瓶》里的女主人公顯然也是違反了父母之命,更無媒妁之言,這才導致被夫家背棄,「不堪主祀奉蘋蘩」,以至於連主持家事和祭祀的權利都沒有。
庶子只能喊生母為阿姨
身處等級森嚴的妻妾制度下,地位低下的不僅僅是做了小妾的女人,小妾為夫家所生育的子女也同樣地位卑微。最典型的莫過於庶子庶女不得稱呼生母為「母親」,只能稱為「阿姨」。而且還不只是民間百姓如此,在皇室中也是一樣,庶出的皇子也同樣只能稱生母為姨——無論生母在後宮中的品級有多高。
《南史·齊武帝諸子》中就有記載,「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衆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子懋流涕禮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勝,願諸佛令華竟齋不萎。』」《南史·齊宗室》同樣記載道:「鈞字宣禮,年五歲,所生區貴人病,便加慘悴,左右依常以五色絆飴之,不肯食,曰:『須待姨差。』」
按南齊後宮制度,貴人為正一品的三夫人,淑媛為正二品的九嬪,區貴人、阮淑媛在後宮的品級很高,而蕭鈞和蕭子懋也都是大孝子,但就因為是庶出,所以不得稱呼生母為「母親」只能稱為「阿姨」。
無論是民間還是皇室,只要是小妾所生,那麼這些兒女窮其一生都不能對著將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生母喊一聲娘。所以清人在《稱謂錄》中總結道:今人多稱本生之妾母曰姨,蓋其由來已久矣。
而這種只稱呼生母為阿姨的現象論其本質,還是在於小妾身份卑微,其子女不能以所生母為母,只能尊嫡母為母。所以這些庶子庶女的墓誌上在提及父母時,母親一定是指的是嫡母而非生母。
比如田聿的庶女田氏死後,她的墓誌只道嫡母博陵崔氏的名諱,至於生身之母,僅以「所生」二字代替。又比如李吉甫的曾孫女李氏因為庶出,其兄李懸黎在撰寫墓誌時稱其母為「妣滎陽鄭氏夫人」,直到墓誌結尾處這才提及生母實為陳氏。
殿中侍御史崔揆不僅只稱父親的原配王氏為自己的母親,即「先太夫人」,待父親與嫡母雙雙逝世後,崔揆稱自己「早孤」,哪怕此時崔揆的生母林氏其實是健在的。
庶子沒有繼承權
小妾所生的子女不光是只能喊生母為阿姨,這些庶子庶女卑微的地位同樣還體現在其他方面。
揚州海陵縣丞張觀有兩個兒子,長子為庶子,次子為嫡子,在張觀的墓誌中,嫡子的排名卻在庶子之前,可見在宗法制度下,長幼有序也不得不讓位於嫡庶的尊卑之別。
唐初有位大臣名叫丘行恭,曾跟隨唐太宗先後滅掉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就因為和嫡兄搶著安葬父親的小妾,也就是自己的生母,丘行恭被法司彈劾並受到了除名這樣嚴重的懲罰。
庶子沒資格安葬自己的生母已經是有違人倫了,對於庶子來說,最糟糕的事情可能是他們的繼承權都被剝奪了。雖然唐律中有過規定:「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即在沒有嫡子的情況是可以立庶子為嗣子的,只可惜事實遠非如此。
撫州刺史皇甫煒先後娶了中書令白敏中的兩個女兒為妻,奈何兩位白夫人都是早早謝世,皇甫煒膝下僅有一個庶子,但最後承襲皇甫煒這支香火的並不是這個庶子,而是皇甫煒的侄子。這個典型現象說明了如果貴族男子沒有嫡子,寧可讓侄子來繼嗣也不願讓庶子繼承香火,可見小妾生的兒子地位之低下,竟然連侄子都比不上。而且這種不把庶子當嗣子的情況顯然並非個例。像皇甫煒至少還能有侄子繼嗣,而監察御史唐思禮連娶三個妻子都早逝,庶子雖然有兩個,但唐思禮並沒有從兩個庶子中挑選一個當作嗣子,其墓誌上徑直寫了「無嗣」二字。雖然這些例子並不代表所有的貴族都會無視庶子的繼承權,但庶子的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見一斑。
身處如此泯滅人性的制度之下,地位卑微的小妾生不能主持家事,死不能與丈夫合葬;庶子對自己的生母是生不能稱呼其為母,死不能為之安葬,更無權繼承家業。這種嫡庶有別的制度固然可以解決權力、財產的繼承等問題,但對於人倫天性卻是嚴重的挑戰。如果庶子孝順,和生母感情深厚,這對母子來說都是莫大的折磨;如果庶子性情比較涼薄,不屑承認自己的生母,那對生母本身更是莫大的傷害。
通觀唐朝嫡庶有別、尊卑等級森嚴的婚姻制度,也就無怪乎白居易要在《井底引銀瓶》的開頭直截了當地告訴大家自己作此詩的目的就是為了「止淫奔」,試圖勸阻情竇初開的少女們,勿要一時為愛衝動,「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畢竟對於慣於風月的貴族男子來說,挑戰了封建禮教制度,最多只當添了一場風流韻事,而對於封建社會中的弱勢女子而言,一步踏錯,面臨的只會是一朝為妾,最終累及子女的不堪境地。
從下面的答案就看得出來男人,或者大多數人對後宅的輕視。不管妾身份如何,庶出身份如何,她們都是除了正室以外的女人和孩子。呵呵,想過好日子,雖然需要男人的喜愛,但想活下來,男人的存在就是浮雲。嗯,看來男人天然對女人的問題上故意顯示白痴。像婆媳關係,像一夫多妻,像原配小三,呵呵
嫡庶有別從西周的「媵制」開始,確保嫡長子的利益。唐朝律法明文更是禁止以庶亂嫡,古代對嫡庶之分嚴格,一般來說正妻地位較高,嫡系嫡長子會繼承家業,財產或者爵位,庶子都會自立門戶,慢慢發展為旁支,像賈芸那樣,跟賈府同宗同源,生活質量卻遠不如賈府嫡系子孫。
單看紅樓夢的話,姨娘在家裡也就比低等下人強一些,連高等些的丫鬟也不如,賈環的生活跟寶玉比就差了一大截,當然他自己也是十分不爭氣,探春那麼精明能幹的人,也十分介意自己「是姨娘生的」,王熙鳳也嘆息她「沒托生在太太肚子里」。
探春和賈環同為庶出,卻比賈環地位高過的好是因為王夫人喜歡她,主母喜歡所以地位高,所以制度上是一回事,感情上又要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網路小說太誇張,不至於凄慘無比,但絕不會太好過就是了。夫妻本為一體,宋以前小老婆送來送去,你送個大老婆試試?名末秦淮八艷被買了好幾個送人或自用,你見過有去買個風塵女子當老婆的豪門嗎?當然現在見得多了不談。
商朝最後一個王,帝辛,就是紂王。帝乙的兒子微子、微仲與辛是一個娘生的,可沒有後娘養的這一說啊,結果呢,就因為生前兩個的時候還不是王妃,傻逼了。(所以說要做好計劃生育,晚生優生,生那麼早幹啥啊,萬一到時候生不了了,不得虧死)一個娘生的都得分個輕重,何況大小娘。小老婆哪怕生出來孩子,見了大老婆也得叫親媽!至於自己生母?叫姨娘不就得了?那麼多小妾扶正的例子,在明清遭了多少白眼啊?扶正的妾都沒地位,何況是沒扶正的?當然可能家裡老公偏愛小妾,這也很正常,家花不如野花香,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嗎畢竟。明憲宗都有鍾愛重口味小妾把大老婆換掉的故事,就算滿朝都是俯首帖耳的,他把重口味小老婆變成大老婆了嗎?不還得找個口味輕的?大老婆都是大家閨秀,(基本上)端莊大方,還要管理後宅,哪有功夫跟你調情,只有那些小老婆們才有空學,也有空跟你玩啊,當然喜歡小老婆了。再說喜歡又怎樣,人之常情嗎,大部分人又不傻,嫡長子才是香火啊,剛才哪位憲宗的玄孫神宗,不喜歡大兒子,嫌棄他是宮女生的,要是皇后生的還輪得到他弟弟跳嗎?十年前我在我家看過一本叫納妾縱橫談的書,我也不知道這本書是哪來的,後來去哪了,如果能找到還是推薦看一下,很有意思排除皇室--沒有參考價值。
世族政治時代,魏晉時代反而不重。因為士族寒門分的清清楚楚,扯屌也是在人家家庭範圍扯,比如南渡。隋唐兩代卡的比較嚴格,貴族政治晚期。可以參考顏之推的顏氏家訓。
宋朝,姬妾之流無非東西,送來送去嘛。看蘇東坡,但是具體妾會得到什麼地位,還是要看人家什麼出身。比如梁紅玉。之後的朝代基本也就這樣了。但是題目指的是嫡庶,那麼就是孩子之間嫡庶之分如何。宗法制下,只有嫡長子,天生高人一等,包括他的同母弟。比如一家子繼承問題,某人說了:我是嫡長子。就行了,這就是最大的理由,充要條件,其他的都是屁,可有可無的。
其他的如果有庶長子,嫡子年幼,那麼庶長子的名分也夠正。這麼說吧,劉啟立劉榮,不需要廢后,但是他要立劉徹,至少要給他一個嫡子身份,以示名正言順。再比如李世民立李治,之後又擔心太子年幼仁弱,想要立李恪,因為當時李恪最年長。這也是皇室和普通貴族人家最不同的一點,國賴長君。至於其他的庶子也好、嫡子也罷,他們能得到多少資源就是要看父親的態度,當然了如果你說「我外家手眼通天資源豐富」那也行啊,不過為什麼人家資源不給孫子要給你呢?
至於所謂正妻的權力2333,需要明確的是,維護正室權力也好,岳家出事,馬上休妻也罷。都不是沖著妻子本人,而是在維護自己家庭的政治地位甚至於父權宗法制下嫡長的大宗地位。這才是當時的社會根本準則和家族根基。而正妻,只不過恰好是這麼個位置,沒你還有別人,完全的可替代品。別說正妻,就是嫡長子掛了,該立庶子立庶子、該過繼過繼,總要繼續延續下去。
所以在嫡庶問題上套女權是非常無聊的行為。這和現代社會正房小三兒的關係可完全不一樣。現代社會你可以說三兒自甘墮落,古代沒這麼一說。大家拼的是投胎,同樣的女人,你投胎好,所以人生贏家幸運的過了一輩子。
投胎不好,不好意思,讓你當侍妓你也得去。不去就去死好了。比如徐閣老把孫女送給嚴家孫子當妾室23333,沒人當回事兒。不過他要是把兒子送給嚴家當乾兒子,那絕對是百十來年的頭條八卦。鄒忌:我那麼多鏡子白照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你是否思考過,為什麼妾要畏懼呢?還不是因為如果她不生孩子,男人有權利分分鐘把她賣掉/殺掉。這裡先寫個大前提,中國的妾制類似於日本。在和中國具有可比的歷史時長的國家裡,【只有中國和日本有妾制】。歐洲的叫情婦,不屬於婚姻關係。但在中國,妾處於比較尷尬的地位,既是婚姻關係,但卻是與妻不同的婚姻關係。一,在中國歷史上,妾的地位遠低於正妻,屬於奴隸的一種。男性有權利殺死自己的妾,也有權買賣自己的妾。但是男性如果想擺脫自己的妻子,還是要受到「七出」的約束。二,妾是一種特殊的情婦,情婦與男性並無婚姻關係,其子女當然沒有繼承權。但是中國妾制給了妾的子女以繼承權。這一點非常神奇。在中國,如果妾的子女更受男性喜愛,那麼妾的地位是可以超過正妻的,該妾的子女也可以享有繼承權。在同時期英國的話,妾勝過妻,想都別想。
三,為什麼小說里嫡庶區別很大我沒有看過很多小說,只看了幾集甄嬛傳,裡面蔡少芬飾演的角色因為自己是庶出所以比較自卑。這其中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皇后的媽媽是妾,而皇后的媽媽又沒有生【兒子】,或者即使生了兒子也不如正妻的兒子【討父親喜歡】,所以皇后媽媽的地位低,在家裡就是個奴隸。由於皇后之母在家裡地位低,所以皇后之母所生的【女兒】(也就是皇后)在家裡的地位低,而皇后之父又沒有特別喜愛皇后,所以皇后在家裡地位低,所以她自卑。這一切都合乎邏輯。但是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電視劇里也提到了因為皇后是庶出,所以皇上更喜歡嫡出的她姐姐。這就比較扯了。因為中國妾制徹底否認了「私生子」這個概念。在有「私生子」概念的地方,私生子和正統兒子中間有不可跨越的鴻溝,不管母親或私生子再怎麼受父親寵愛,也不可能讓私生子繼承家業。然而回視中國妾制,只要孩子本身被父親喜愛,那麼沒人在乎這個孩子是妻生還是妾生的。這個孩子有地位,也有繼承權。四,嫡庶之分是否有小說里那麼嚴重?在中國來說,答案是否定的。只要父親喜歡你,你就是最大的。在歐洲國家來說,答案是肯定的。私生子本身是一種恥辱,情婦也是一種恥辱。但是在歷史上的中國,卻是相反,男人以擁有數目眾多的妾為榮。私以為,正是因為我國歷史上並不歧視妾,以及妾的兒子具有繼承權的這一事實,才導致在我國,女性被視為生育工具,並且我國對於婚姻關係內的「小三」更為寬容。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妾制的廢除,我國國民已經有了「私生子」這個概念,說明我國對於非婚生子女已經有了歧視。我認為這一趨勢是好的,隨著時間推移,也許幾百年,或者上千年,女性將不再被視為生育工具,而是被視為獨立個體。畢竟原先我們還曾經處於過母系氏族,隨著時間推移,一切皆有可能。以上主要觀點出自《婚外——一部女人的另類史》每個朝代要分開討論,每個朝代對嫡庶子繼承權的規定都不太一樣。
嫡庶不知道,就知道我父母那輩,因為小時候他們家裡的爺爺奶奶還在,我幾個叔叔(都一個媽生的)就沒有資格和我爸爸(長孫)和我姑媽(長孫女)一個桌上吃飯。。。,都49年後了,而且我們家從太爺爺那輩就從鄉下搬到某一線城市了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婚姻 | 多偶制Polygamy | 一夫一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