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看書太慢,如何提高閱讀速度?

比較容易理解的閱讀速度還湊合,但也算不上快,比較難以理解的看起來特別慢,總體上閱讀速度還是比較慢的,好多的書都看不過來,請問有什麼方法能比較有效提高閱讀速度呢?


我有過三年看完一本書的經歷,也曾經有過一天讀三本書的時候。有人問我:「你花多少時間讀完一本書?」潛台詞是:「你是用什麼速讀招數才會這麼快?」

其實我從來沒學過什麼速讀,而且不覺得速讀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因為能不能速讀,與讀書品質的好壞,沒什麼關聯。

相反,我認為書應該要讀得慢,讀得仔細。

我能讀書快其實有個契機,曾經有份作業要讀完幾百頁的書,寫出一份長篇報告,真正可怕的是隔天上午就要交。

當時我想,完蛋了,這絕對不可能,但時間緊迫不做不行,只能焦急地翻開書。直覺突然告訴我,這幾百頁之中哪些該讀,哪些可以跳過。連我自己都被自己有此能力嚇了一跳。

仔細想想,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報告有主題,只要找出與主題相關的部分仔細閱讀即可。

也就是說,只要有明確的「目標」,你讀書的品質與時間都會改變。目標之外的內容都不需要花時間讀,速度當然會更快。

假設你要讀管理學的書,「目標」是了解身為領導人該怎麼管理下屬,那麼只要讀相關部分就好。看看書本的簡介與目錄,搞清楚你要學什麼,仔細鑽研這些部分就好。

「快」只是一個結果,本身毫無價值。但我想還是有人希望能讀書讀得更快,聽我一句勸。所有的書你都讀不快嗎?應該有些書讀得快,有些讀得慢。想必你有擅長與不擅長的內容。讀到不擅長或不熟悉的內容,讀得慢是理所當然,因為你不懂,慢慢讀才會懂,才會理解,才會吸收。這段過程是何等愉悅?

由「不知」邁向「知之」是一件大工程,千萬不要把它想得像微波爐熱菜一樣簡單。慢慢讀,好好懂,懂得愈深,讀書速度自然就愈快。

我並不認為讀了幾萬本書有多了不起,讀書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在於「有沒有發揮功用」。通過書本獲得新知,對社會做出貢獻。

有些人會在一年之初立志「今年要讀一百本書」,真是無聊透頂。讀書的重點在於「目的」而不是「數量」,所以應該立志的是你的「目的」。

有時候讀了十本書,不如把一本經典讀十次,因為真正的好書,可以讓你依據十個不同的目的,反覆讀個十遍。

只要內心湧上疑問,就重讀一次。讀一堆不同主題的書是很有趣,但若想在有限時間內吸收學問,這麼做的效率就不高。

要在短時間內鑽研特定主題,就不需在意讀多少本,而是應該掌握重點深入學習,這樣才能更快達到目標。如果能讀完單一主題的三十本書,應該算得上是專家了。

另外,鎖定主題深入研究,過程中也會接觸到相關的其他主題,並很自然地引發研究其他主題的動力。

因此請不要隨機亂讀,先鎖定一個主題,然後依循相關主題接連閱讀,這種開枝散葉的讀法,更能有機地逐步吸收,增加自己的學養。

讀書對一流商務人士並非閑暇之餘的樂事,而是做生意的「起點」。為了目標而讀,獲得新的知識與見解後,展開新的行動。

有些「旅遊愛好者」每年都會出遠門放鬆個幾次,但這樣不能變成旅遊專家,真正的專家必須掌握怎麼買票、當地有那些美食、不同的旅館分別有哪些服務、通往景點的秘徑、捷徑等一切信息。必須成天只想著旅遊,想著怎麼提供大眾更多有益的信息,這種「一流的變態」,才能成為專家。

讀書也是一樣,專家整天想著管理、領導、營銷、金融……不斷挑戰自我,所以讀書是專家用來解決問題的最佳工具。

今天拿筆在醍醐灌頂的一段字句上畫線,明天就付諸行動。所以讀書是「努力」,絕對不是「喘息」。

如果讀書有分「積極」與「消極」,我當然推薦「積極」讀書。但如果真的是精疲力竭,選本輕鬆簡單的書來喘口氣,為自己充個電也不錯。不斷往前沖、往前沖,偶而停下腳步休息,或許是不錯的閱讀步調,畢竟受傷了還是需要時間調養的。

半途受挫是最棒的,請珍惜你的「不知」。我想你應該有這種經驗,而且多半把它當成一件負面的事。但讀書受挫其實是美事一樁,至少你在受挫之前,都是認真面對、主動地挑戰這本書。

當你在書中讀到新知識、未曾實踐過的技術,會覺得很難理解,造成心理負擔,因此才會半途放棄。這種「主動」的思考方式,就是閱讀的一大優點。

引人入勝的電影,不需要觀眾花心力去懂,劇情依然行雲流水地推進。如今大多數的電影都老少咸宜,適合闔家觀賞,所以很好懂,觀眾完全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但書本,尤其是商業書,必須經過思考消化才能讀下去,是主動的行為。

閱讀,思考,決定要不要接受,然後繼續閱讀與思考。長久下來,你的思考能力會更加成熟。

而不需要動腦筋就能懂的書,讀起來或許暢快,卻無法鍛煉你的大腦。

「半途受挫」代表這本書對現在的你來說負擔太重。比方說經典作品,或者與自己興趣不同的領域,讀起來經常令人受挫,但你應該抬頭挺胸,相信自己讀這些書是很棒的挑戰。

挫折還有另外一個好處。

當你讀書讀到受挫,代表你已清楚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例如「我讀一本知名作家的名著,讀到第幾章第幾頁,其中有個地方就是不懂。」在這不懂的地方畫條線吧,這條線將改變你的人生。日後碰到專家,就謙虛地向他們請教這個「不懂的部分」,一流的人可以通過你讀什麼書,在哪裡掙扎,看出你是不是認真,有沒有心要學習。只要確定你有心,他們就會傾囊相授,宛如教導過去那個「不懂的自己」,甚至衍生一種革命情懷。

今天不懂不代表永遠都不懂,當你不懂,就記住這個不懂,每天努力向學,答案就會離你愈來愈近。總有一天,你會茅塞頓開,恍然大悟,或是有貴人指點迷津,這些都是挫折給你的好處。

所以,不要嫌自己讀書滿,請敬重你的「不懂」。


首先,看書並不是越快越好,不同的書要有不同的閱讀速度。

比如,哲學書就要慢慢品味,有個哲學系教授告訴我,看哲學名著,如果你一小時看超過了一頁,說明你看得太快了。當然這麼說有點誇張,但是道理就是,哲學書要一邊看一邊想,不要追求速度。

當然,有的書就是要速度看完。

作為一個軟體工程師,面對層出不窮的技術,我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所以對技術書籍大部分要圖快,慢慢我也總結出來一套方法,親測行之有效。

第一步:先要明確,有的書值得看,有的書根本不值得浪費時間看,所以要用用最短時間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看。可以上豆瓣或者亞馬遜上看看評分,豆瓣上現在比較水的打分太多,主要還是看亞馬遜吧,分高的可以看,分低的基本可以扔了。

第二部:快速了解這本書的結構,先看目錄,就可以大概了解內容架構,然後,去看每一章的開頭和結尾。如今,大部分技術書籍都會遵從這樣的討論,每一章開頭將為什麼寫這一章,結尾處會有總結,我自己寫得《深入淺出React和Redux》也遵從這樣的套路,這樣方便讀者閱讀,同樣,這也方便我這樣快速了解內容。這個過程可以很快,不超過10分鐘。

第三部:到這裡,你基本就知道這本書以什麼節奏來講什麼內容,如果覺得值得一看,就開始吧,因為你已經有了大致了解,有些章節如果你覺得已經了解,那就可以跳過去,如此一來,又節省了很多時間。

照上面的方法,閱讀速度可以大大提升,因為浪費的時間減少了。

我就是用這種方式閱讀的,去年我看了50本書,效率還算可以吧。


好巧...我媽今天也問了我同樣的問題。

手機碼字格式什麼的都是浮雲!

算不上強答?

今天測出來的閱讀速度大概是20萬字/1h,用的是我平時速度,並沒有特意加快。

那麼回歸正題,如何?

談談我自己的看法好啦。

首先,把你要讀的書分成幾大類。

1.資訊(報紙,新聞...)

2.閑雜(小說,課外讀物...)

3.專業(課本,專業書籍,程度較深的書)

4.非專業但是比小說燒腦(散文隨筆,時事品評,詩詞歌賦,)

其實還可以繼續分的只是因為我懶....【×】

然後你要根據這個確定你閱讀的程度。是看著好玩,還是為了學習。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你閱讀的速度。你不可能用超極快的速度看完你的專業書(除非你想掛科)也不至於一字一句去研讀一個笑話。

確認分類以及閱讀程度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選一本不那麼重要的書開始嘗試。

很多人都會有在閱讀時不自覺念出聲的現象,這個現象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小時候父輩以及老師所倡導的字正腔圓的誦讀。誠然,這對於理解一篇文章,一段格言,一首詩詞,是非常有用的,但是,這個方法對於一整本幾十萬字的書而言,未免顯得太過無力。

而我們想要提高閱讀速度,首先就得去掉這個習慣。

如何呢?非常簡單。看書的時候閉著嘴巴,分出一部分精力來控制自己不要隨著字念出聲。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默念也是不可以的。一時半會肯定是不會適應,但是多練幾天,成為習慣後,就沒那麼難了。

(之前有知友說,想要要真正提高閱讀速度,連腦海里的聲音也要一併消失掉才好。但就我個人來講,1.我嘗試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愚笨沒能學會。2.我現在腦袋裡一半有聲一半沒聲有點糾結。所以在此不提)

不會隨著閱讀念出聲之後,接下來就是盡量瞪大你的眼睛。對,沒錯,就是瞪大。這樣說會比較形象,就是讓你的眼睛儘可能看到多的內容。所謂一目十行,並不是說人讀書囫圇吞棗,而是一種確實而有效的閱讀方式。

確定一個大致範圍後,就保持這個範圍,向下移動。初次嘗試的確會不太適應,但是多試幾次,你就會慢慢習慣起來,然後逐漸地,這個範圍會越來越大,你的閱讀速度,就自然而然地快了起來。

方法不一定對,重點是要多讀書多嘗試。讀的書多了,閱讀量上去了,自然而然地,速度就提升了。

一個大前提!!!不要把閱讀當負擔當作業當任務!!!請發自內心地熱愛閱讀!!!不然道理講太多都是屁話!!!

我的屁話扯完了。

順便一提,我並不喜歡大家所倡導的一周讀一本書。我可去你的吧!一周一本書,打三十五萬字吧,一天才五萬字.......大哥,你刷微博知乎豆瓣新聞app看的都不止五萬字了好嗎??!更何況厚書真的蠻少。這麼講吧,哪個喜歡看書的人在意書的厚薄?換句話說,你不喜歡閱讀,你一周一本嬰兒畫報都讀不進去。(不要問我啥是嬰兒畫報,我兩歲時的童年回憶)

我個人建議,一周,小說(10-20萬字)的,讀三本。提高文學素養以及科普之類的,讀兩本。時間哪裡來?睡覺之前半個小時的手機時間換成閱讀時間啥都有了。這是個好習慣,可惜我熬夜.....【自扇】

但是我二三年級是9:30看到10:00四年級從10:00看到10:30,五年級開始10:30看到11:30,習慣維持至患上拖延症和project太多趕不完的現在。

我有一個好外婆啊......剛剛會說話的時候就先教我識字,兩歲陪我一起看畫報,三歲教我背古詩詞的人,會和我一起晚睡覺看書聊天的人,會聽我講故事到一兩點的人.......

哎。

扯遠了。

感謝看到這裡的你!

常棣

07/12/15


書不借不讀

我的閱讀速度自認是比較快的,高中的時候往往別人閱讀題還沒看完,我已經開始動筆寫問題了。這當然與我從小的讀書愛好有關。看的多了自然就練出來速度,尤其是看小說。這也是初學的方法,很自然就是見效慢。

說個進階的方法,可能不太適合初學。

我上大學之後,不願意再讀小說,也想多讀些文學意義更高的書籍。近來發現,安卓上還是多看閱讀最好用。

多看閱讀的圖書板塊有個免費專區,每天有免費領取一本,還有個限時閱讀。每天免費一本的質量比較差,很少有好書,更多是些雞湯,擇優領取,我註冊多看1600餘天,雖然中間有兩年時光都沒用過多看,但也通過這種方式得了至少300本的電子書。

重點說的是限時閱讀,限時閱讀有時限時一天,有時限時三天,就意味著你只能免費看這麼長時間,過了時間再想看就需要付費了。

這樣就逼的你不得不快速有效的看完一本書。

書不借不讀。

這個欄目的書的質量明顯比免費領取那裡高一些,而且選擇餘地也很大,每次限免可以選擇六本,六本中總有一本你想看的吧。

我從上周開始陸陸續續趁這機會看了幾本,三天時間按長度來說是足夠看完一本書的,但是誰都不能全天用來看書,畢竟還要生活。忙裡偷閒,我到目前為止看了五本書,雖然只有一本書是完整的看完了,其他都只看的重點,但仍覺得有收穫。

下圖是我看書過程中做的筆記,大多數對文中句子的摘抄。

如果遇到感覺特別好特別喜歡的書,就給它買下來。比如梁衡的《我的閱讀與寫作》,我當時看了開頭幾章就知道這本書我三天看不完,而且寫的我覺得不錯,想以後慢慢看,多看幾遍,一看價格12元,恰好還參加多看的打包購活動,15元28本書(我之後沒見過這麼便宜的了),而且28本書質量大都不錯,是我的口味,自然就花錢直接買下,還自認為賺到了。

這五本書在評論里都有我的書評,在這裡就不多敘述了。推薦《文學的故事》和《我的閱讀和寫作》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我的電子書,本地硬碟和雲端網盤,數量多到兩輩子都看不完,但是松鼠病的人都知道,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我上大學以後的看書進境都不如我小學時家裡沒錢沒書天天跟同學借書看的多了。

大學最後悔的就是沒多去圖書館借借書看。

-


忍不住答一下,算是閱讀的葵花寶典,有點歪門邪道,欲練此功,必先自宮!慎重練習!

本文只針對大眾讀物,不論文學名著,考研複習只要閱讀基數大就適用,所以不要亂懟我什麼科技前沿論文,這個不適合!

以及一些諸如詩歌散文等一些需要你靜靜閱讀的就不要用了!

還有需要聲明的是提高閱讀速度不是不會簡單的提高閱讀速度,從一目一行提高到一目十行,當然,你有一目十行的功力就不用看了!

以下正文:

有人說過,讀書就是要把書讀薄,再把書讀後!

什麼意思?

我們哪數學教材來舉例,比如說高中三年的所有數學教材,在教學結束後,老師都會梳理知識大綱,知識結構和知識點已經必備公式,而你會發現這些包含了高中三年所有的數學知識其實只是薄薄的一點,這就是讀薄的過程,同樣的,你閱讀其它書籍,閱讀完之後你也要能梳理出整本書的大綱,你能把握住全書,這就是讀博的過程!

那什麼是讀後呢廣義來說,就是你再一次閱讀時,要能去擴充,去聯想,去深化,讓你的知識結構或者思路進一步的清晰,這個時候就基本上讀懂了!

我提供的快速閱讀方法就是省掉讀薄的過程,為什麼只適用與閱讀基數大的,也就是在你閱讀一本書前你可以先在網上把該書的結構大綱找到,然後花上一點時間,需要背的背下來,不懂的查找好,實在不懂的做好標註,但你一定要把知識大綱在腦子裡面理出來了,這個時候在去閱讀一本書!

這個時候你就像站在山頂上俯瞰整本書,你會很清楚你需要閱讀哪裡,哪裡不懂,你更容易把握!

比如說閱讀紅樓夢,其實紅樓夢最難的地方在於複雜的人物關係,所以你在閱讀之前把人物關係理清楚,你會閱讀起來更順暢,再比如閱讀西遊記你可以按照先把遇難順序以及行走路線理出來,三國的話按戰爭路線!

而我用這種方法突擊考試屢試不爽,特別是我能拿到重難點的情況下,為啥我深諳此道呢?就是翹課翹出來的!兩天一門課,能不搞點歪門邪道!


這個問題我一定要好好回答一下,即使沒有點贊,我也要為需要幫助的人留一個備份。下次哪家的小孩再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就拿出這個給他講半小時的課。哈哈

讀書慢的原因之一在於你所讀的書不是你所熟悉的領域。所以你無法做到以點帶面。

比如舉個栗子,有這麼一段話:

憲法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涉及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問題,包括國家主權的歸屬、國家權力機關的設置及權力運作邊界、公民基本權利義務及其範圍、基本國策。

如果你不是法律專業的,你可能對於主權這個詞是無法理解的透徹的,對於權力和權利的區別是不了解的,所以你會覺得讀著很吃力。而且很有可能讀完了也不知所云。時間就消耗在了這些地方。

再比如說: Achievement happens because you as a person embody the external achievement; you don"t"get" success but become it. There is no gap between mind and matter.

如果你的英語水平很差,你在讀這個句子的時候,諸如embody,achievement這些單詞的含義你都不明白,那麼這個句子對於你來說就很困難了,速度提不起來不說,你還需要查單詞浪費時間。

要解決所學內容不是自己所熟悉的領域這個問題,在學習英文材料的前提下,關鍵點就在於查字典,背單詞。同樣,相對性於中文內容的,就需要翻名詞解釋,記住名稱解釋。這個方法也能夠解釋為什麼大學的期末考試的題型當中會有名詞解釋這種無需思維含量而需要努力記憶的題型。

掌握了一個名詞的概念,其實也就是一段話的濃縮,而需要將一段話像濃縮起來一樣快速閱讀,需要掌握無數的名詞概念以作為基礎。

現在我們來試試下面這一句: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

然後再來試試下面這一句:

周*倫是台灣地區的音樂創作巨星,周*倫的《雙截琨》是一首非常好聽的**,也是大家耳*能詳的,火遍了大江*北。

看出來了嗎?有的辭彙你掌握了,你是不需要看到所有的字,甚至句子中有錯的字,你都能夠知道句子的含義的,所謂的一目十行就是在有深刻的知識儲備的前提下做到的。

曾經我也不相信,我可以抱著厚厚的法律書極速翻閱,我也不相信我可以用2.5倍的速度去聽老師講法律課,但是從大學到工作以後對於法律知識的長期堅持學習,讓我做到了曾經不敢想的。

所以…不要害怕,不要氣餒,相信歲月和種子。

有空再說說閱讀的技巧問題吧。

表達能力欠缺,還望各位小夥伴見諒。


提起日本,你腦海里想到的是什麼?也許是日本電子產品,日本文化,但是你一定不會忽略的是日本的閱讀量。

據調查,日本的人均閱讀量是我國的10倍,在日本,地鐵,公交車上,隨處可以看到手捧ipad,手機或者書本在認真閱讀,關鍵是日本人不僅愛閱讀,而且他們很擅長使用閱讀方法。

日本教育從初中開始,就培養學生採用速讀的方式進行閱讀,建立一種與小學時期咬文嚼字完全不同的閱讀方式,一名初中生只需瀏覽3-5分鐘就能決定此本書是否值得閱讀,大大提高了閱讀品質。

日本速讀能手長江美子,通過速讀訓練,最快可達每分鐘讀20萬字,讓人嘆為觀止!由此可見速讀的強大魅力。

當然,能達到20萬字的閱讀速度水平的人鳳毛麟角,重要的是,我們不需要跟別人比,我們要跟自己比,每天成長一點,就是向前進了一大步,假設你現在是一名大一學生,現在的閱讀速度是300字/分鐘,一本書算300頁,每頁書需要閱讀3分鐘,一本書用時900分鐘,也就是用15個小時能讀完一本書,每月花30個小時閱讀,一個月可以讀2本書,一年讀24本,4年可讀96本,但是如果你採用速讀的方式閱讀,速度提高3倍,大學4年您僅僅用課餘時間就可以閱讀完288本書,你用4年課餘時間,非上課時間就閱讀完很多人一輩子都不可能讀完的書籍,你自己是不是都數據驚嘆到了呢?!

這麼驚人的數據,此刻你是不是已經對速讀躍躍欲試了呢?你是不是特別想知道速讀為什麼會產如此強大的閱讀量?

作為一名初嘗到速讀作用的人而言,我也急迫地想要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經驗。 速讀網(www.jint.cn)介紹說速讀其實是一種重新建立閱讀模式的閱讀方法,一般傳統的閱讀是先看-讀-聽-再到大腦理解的閱讀模式,而速讀採用眼腦直映的閱讀方式,省略了讀和聽的過程,從日常習慣我們就可以知道,說話的速度再快都比不上閱讀的速度,與此同時,研究表明,視覺比聽覺的處理能力要強500倍,當你閱讀的時候省略了讀和聽的過程,閱讀速度顯而易見會幅提高,右腦的記憶力量是左腦的100萬倍,我們要善於建立左右腦的分工,建立一種新的閱讀模式,這樣,我們所被提高的就不僅僅是閱讀速度了,肯定還有閱讀理解能力。

另外,我們閱讀的時候往往會有一個誤區,當我們看一本書時,總是希望一字不落的記住書中的所有內容,其實一本書通常會傳達1-2個核心思想,書中大幅的文章都是在為核心思想做鋪墊或者解釋,個人覺得,看書主要是了解作者意圖,不需要過於咬文嚼字,用一個直觀的概念來比喻,我覺得我們應該把大腦比作一台電腦,是用來儲存記憶以及提供檢索重要信息的一個機器。

比如我們讀了100本書,其實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每本書講的大概是什麼內容,有些什麼啟發,當我們需要看某種題材的書的時候,我們可以迅速的從大腦中檢索出哪本書,遇到書中講述的問題,從大腦中迅速索引出這本書,打開書中章節部分,快速閱讀,尋求解答方法。

以上就是我剛接觸速讀所想到其帶來的魅力,我想,隨著更深入的學習,也會發現速讀有更多好玩、有趣的事情!而且隨著信息的日新月異,速讀還會在我們未來的生活、工作中越來越重要!


看書不必求快。

有的書比較容易理解,看得自然快。可有的書卻需要仔細研讀。最近在看《瓦爾登湖》,兩個禮拜都沒有看完。書中精句很多,經常要抄寫下來,甚至再讀兩三遍。

很多好書是值得花費時間去看的。不過一般不是太難懂的書,我都會按平時每天的閱讀速度固定每天看的頁數,一般一個禮拜一本。不過這樣就有些刻意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方式,慢慢就會形成習慣,所以也不必刻意提高速度或者其他。

最最重要的是,如果真的是自己看不下去的書,就真的不要再看了。不僅看不懂還會浪費時間。我們不是文學家或者作家,只用看適合自己的書就好。就像我,把《百年孤獨》硬是忍著都看完,最後發現根本沒有收穫,而有的人卻特別愛這本書。

所以,一定要看適合自己的、可以有所收穫的書。至於速度,多看或許就上來了,也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習慣。

——————萌萌噠的分割線——————

《瓦爾登湖》真的是特別好看的書,強烈推薦。忍不住附剛開始摘抄的幾句話,字丑,不要太介意。 ??? ????


不要計較閱讀速度這件事情,而是要將時間重點的用在一個有目標的閱讀方向上面。如果閱讀並沒有明確的目標,那麼此時閱讀相當於「休閑」,那麼你讀得快還是讀得慢是沒有任何影響的,只要你讀的愉快就好了。

確定了一個目標之後,將達成該目標可以閱讀的書籍從易到難排列開始讀。對於書中的道理要盡量的進行實踐總結,記錄下來,看看書中的方法是否適合於自己當前的情況,不斷的優化,用這些理論支持自己的行動。一本書能夠學到一個點,這就算是成功了。了解知識的目標在於運用知識,所以要想辦法尋找和創造使用知識的環境。如果這個環境太難創造,說明了解這個方面的知識對你的幫助比較小,應該選擇對於自己幫助大的方面學習。

如果你的閱讀速度實在太慢,確實需要提高,可以這樣做:找一些廣泛認同的好書,語言難度應當有一點點挑戰,讀完每一個小節應當在腦海中用簡短的語句總結一些這一節講了什麼,章節之間的串聯有什麼邏輯關係,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然後大量閱讀。這樣再讀那些比較簡單的書,閱讀速度就會有比較高的提升了。


掃視,首先把「讀」忘掉。記住不要讀出聲,也不要默讀,用眼睛掃視,一行一行的掃,慢慢地節奏就會來了,時間久了是可以做到一目十行的,這樣讀下去你會有種一瀉千里的感覺,爽。

這裡順便說下,看書並不一定要讀出聲看,那叫背書。不要小瞧自己的大腦,它們是有潛意識的,在掃視的時候它們會接受到書中的信息,所以不要擔心。

對於初學者,建議先用手指放在你要看的文字下,作為游標,快速移動,眼睛跟著自己的手指掃下去。


一圖流:

從中心讀,能最快速度看完一整頁。上下辭彙的位置之間進行關聯記憶,會看得比較快。

然後記得看目錄,對全文有個掌握,尤其是工具書。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澄清幾個關於讀書的價值觀問題:

一、閱讀的快慢不是一個真正的問題,只是快和慢只是一種方式,真正重要的是讀什麼內容以及讀書的目的,搞清楚後者顯然比快慢更重要;

二、閱讀的數量是對閱讀最沒有意義的衡量指標,「我去年讀了100本書」這個信息並不值得炫耀,甚至習慣了這樣的表達,反而會把自己帶到溝里去。現在知乎和各種公號里,動不動就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每個月讀三四本書,這種氛圍和行為除了心理安慰沒有任何意義。

三、如果沒有明確目的,只是跟著各種大V或者機構推薦的書單去讀,儘管讀的是書,但也是碎片化閱讀;但是目的明確,主題清晰,就算讀的是很多篇公眾號的文章,也是深度閱讀。

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回到題目來思考更好。

題主的問題是「平時看書太慢,如何提高閱讀速度?」,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個好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問出之後得到的結果和上面提到的價值觀是相悖的,這個問題可以改為:平時看書效果不是很好,如何提高閱讀效率或者閱讀質量?

只有去關注閱讀的效果、關注閱讀的質量,才會超越數量這個層面去思考更優的答案。

那麼如何去提高閱讀質量呢?以下是我之前在回答朋友關於默讀問題的答案,也恰好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過去對默讀的理解就是,從頭開始快速看過去,不要在心理默念。但是當我這麼去做的時候,我發現這樣默讀我根本不知道這一段這一頁到底在說什麼。

我現在的默讀方法是,不單純的去一個句子一個句子讀,而是先在心裡開始一系列的提問。

第一個問題是,這是一本什麼類型的書?先對書籍做一個分類,找出這種類型的書最典型的閱讀方式,當然這個前提是你首先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比如小說類最應該關注的是人物、劇情、衝突等等;社科類最應該關注的是論題、論證過程(採用什麼樣的推理邏輯)、案例的說服力(論據的效果,論據是否存在問題)。拿到一本書之後,先完成這個分類,才能採取對應的閱讀方式。

第二個問題是,這一本書或者這一章這一部分到底在講什麼,也就是它的主題是什麼,包括全書的主題、章節的主題、甚至是重要段落或者重要部分的含義。提出這個問題之後,我一般就去找,比如開頭讀幾句,小標題讀一下,結尾讀一下。一般可以找出主題。

然後問第三個問題,這本書或者這一章是按照什麼結構來組織信息的。快速掃讀一下,其實就會有一個結論,社科類的書,通常都是時間結構(時間類、步驟類、因果類)或者空間結構(組成類、要素類、地點類)。

如果是時間結構,就是找他的因果關係,找邏輯推理過程,找出邏輯詞。這樣就可以把信息更進一步分類,知道哪幾個是前提,最後的結論是什麼,用了什麼案例來證明。

如果是空間結構,就先找出我最想看的那部分是什麼,先讀這部分。然後想一個問題,這部分和主題是什麼關係。然後再讀下一個我想讀的部分。再思考這部分和主題是什麼關係,這部分和其他部分是什麼關係。有很多書其實是拼湊的。

閱讀的時候,其實不是在讀一句一句的話,而是在不斷的給信息分類,比如分成概念是什麼,案例是什麼,結論論斷是什麼。

整個過程有點像考試一樣,讀一句一句的話的時候,是為了上面這些問題服務的。

過去的默讀有點只動眼睛,大腦其實在睡覺。所以看著看著會困。

現在這樣默讀下來,眼睛是為了贊成大腦里的問題在服務的。大腦比眼睛更活躍。所以就不存在讀著讀著會暈的情況。

從閱讀介質來說,以前的默讀需要看紙書才不容易頭暈,看電子書基本上不行,除非看電子小說。

現在我對所有的介質都可以接受,因為一直在回答問題,至於答案在紙上還是在電子屏幕上就無所謂了。尤其喜歡在電腦上全屏讀pdf,其次紙書,其次kindle,其次ipadmini,其次手機。

當然,我上面的具體的閱讀方式最適合還是社科類的、論述型的書,讀小說當然也適合,但是很有意思的又比較簡單的小說,一般讀著讀著就完全沉浸在其中,忘記思考,這點當然也不好。

除了上述幾點之外,還有一個是書籍的語言風格問題,閱讀的快慢跟語言風格關係密切,比如一些翻譯非常晦澀或者拗口的書,讀起來就很難受,但是語言順暢的書,讀起來肯定如沐春風,但是語言風格這一點,需要自己去不斷的積累,才更好判斷作者的語言風格是什麼樣的,以及自己閱讀的時候如何對待。


如果是技術方面的書,說明書寫的不好呀,先速覽,簡單的地方看一遍不要看快,難的結合前後慢慢啃可能要比你那樣的要快吧。


第一次回答問題

前幾天剛背的英語課文:

快速閱讀獲取主要內容

不要一字一句過分深究

多讀一些你喜歡的書籍

讀得越多 讀得越快


不需要看得快

老實講,看書花不了你多少時間


說到閱讀的速度,我想到今天中大鮮肉們剛剛進行的英語分級考試。

文章很長,生詞很多。開始的時候,我希望將文本理解透徹,慢慢地認真在閱讀。這樣我會讀到一些關鍵信息以外的東西,正所謂書中言外意吧。

……

眼看還有二十分鐘就要交卷,此時我的心態轉變成了「完成任務」。有了這樣的心態,我的直覺幫助我迅速找到答題需要的信息。於是我的閱讀速度得以猛增。

所以,其實沒有必要計較閱讀的速度,只 是在於你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去讀書。


看不甚明白的不用停下來思考,接著把書看完,很多書後面你看著看著就懂前面什麼意思了

如果你整本書看完,還是不懂,那你就放下吧,過個一年半載再看

實在放不下的,找書評看


你自己都說了,閱讀能力接受學習的能力制約你讀書的速度,提高不就行了。


有的書非得慢慢讀。我讀司湯達的《紅與黑》,一字一句地讀,奇怪,每一段都好,處處都好,不得不經常停下來,寫一些東西,他對於人性寫的這樣透,有些細微的感情,你也有過,但是你當時或覺得不堪或覺得痛苦,一眨眼就忘掉了,沒有仔細關照過,一看書里的關照,心裡咯噔一下,開始去思索理解自身的經歷。原來再敏感的人也不是徹底孤獨的,在藝術上處處可見這樣的靈魂,我全是通過藝術才學會開始自我教育啊。這些體悟若快了便很難得到了。


個人感覺追求讀書速度沒有任何意義。

一本書有人讀一個小時讀完,有人可能花好幾年。

但是,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用的時間不一樣理解到的層次也不一樣。


我認為書是用來煮的而不是過了一遍開水就熟的,這樣說對嗎?


我也覺得一周一本書 確實是有點少。我一般兩天看一本。每天上下班去健身房在地鐵上的時間有四個多小時。兩天看一本書,沒任何壓力。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北外男教授喬木:面試女研究生一看胸二看臉?
為什麼很多父母喜歡貶低自己的小孩?有時候甚至當眾貶低,這又是什麼心理?
如何讓自己去奮鬥?
新晉爸媽在育兒方面最容易忽視的問題有哪些?
父母步行送7、8歲的孩子上學,應該為其背書包嗎?

TAG:閱讀 | 學習 | 教育 | 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