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性人是否有按照心理性別選擇自己社會性別角色的權利?

今天早些時候回答了一位匿名題主的問題:26歲發現自己竟然是男生,應該怎樣決定今後的性別? - 生活。這位題主是雙性人,生理性別XY男性,心理性別男性,然而因為出生時外生殖器畸形而從小被當作女孩撫養。現在這位題主的父母想讓「女兒」通過手術繼續以女性身份生活,而題主覺得自己是男性,想擁有男性化的身體。

一位答主這樣回答(下劃線為本題題主所加)

26歲發現自己竟然是男生,應該怎樣決定今後的性別? - 徐惠明的回答

對於你這一類疾病一般醫學上的處理原則是:1.切除一套生殖器官;2.恢復其社會性別。也就是說,醫師首先要把你的睾丸或者卵巢切除,而是切除睾丸還是卵巢是要根據你出生後是按照女性還是按照男性來撫養所決定。如果你從小是按照女性撫養,一般來說切除睾丸比較合適;如果按照男性撫養,一般就切除卵巢。但是臨床上一般建議是切除睾丸,恢復其女性性別。這裡有二個理由:女性的陰道再造技術比較成熟,而且利用雌激素治療維持女性性徵也效果也理想;而男性的陰莖再造技術上有許多困難,效果也不好,而且長期補充雄激素也有許多的副作用

這位答主的回答包含兩個觀點:

  1. 雙性人在選擇生理性別的時候應該遵從以往的社會性別;
  2. 雙性人在選擇生理性別的時候應該選擇手術技術成熟、後續易於保持的性別轉換方向。

也就是說,在這個人的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角色心理性別中,生理性別必須與社會性別角色統一,而心理性別沒有任何參考價值。這與我的觀點就產生了本質上的分歧。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心理性別應該優先於社會性別角色,社會性別角色可以改變,而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是要統一的*。

*此觀點只是基於性別二元劃分而言的,性別流動之類的先不考慮,因為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認可。

於是我希望大家能討論一下,心理性別和社會性別角色孰輕孰重?雙性人是否有按照心理性別選擇自己社會性別角色的權利?

另外,如果有相關領域的醫療工作者的話,我很想了解一下現在臨床上到底是怎麼處理的。


@Takashi Yoshika

我是該題題主,首先感謝你之前在我的問題下的回復,你對於這個群體的人無私的奉獻讓我十分佩服,我選擇實名以及繼續活躍在知乎也是受了很大你的影響。

雖然我不是醫學、社會學的研究者,但是久病成醫,也有一些自己的觀點去表達。

我的觀點:有,但是在最終決定時確實應該參考醫學意見

從我個人觀點和我就醫的實際經歷來看, 基本都符合"尊重患者心理意見為先"的情況。我簽完手術確認書的當晚,醫生還特意把我叫去辦公室讓我重新簽一份『性別決定書』。因為他們知道我其實希望變成男生,但是無法實現,怕我以後後悔,所以再一次與我確認後才做的手術。當時我遲遲無法下筆,醫生告訴我,可以拿回病房去簽,如果反悔了,馬上辦理出院也沒有問題。

雖然我最終沒有變成男生,但是醫生確實一再的給我解釋過,也讓我再三確認決定。我也是在考慮了自己由於雄激素不敏感,勉強變為男性後的種種身體機能異常後才決定以女性形態做手術的。

所以,在個人手術情況上,我雖然沒有如願變成男性,但確實是經過深入思考後,採納了更『健康』的方式進行手術。所以最終的手術意見還是我自己決定的。

從我自己的觀點上來說,這更是毋庸置疑,一個人的性別決定如果自己都無法發表意見,那根本是對人權的剝奪。從目前實際的醫療、社會案例來看。雖然存在『觀念綁架』、『技術綁架』等偏向性引導,但是最終基本都會徵詢當事人自己的意見,並且以其為最主要的衡量依據。

當然,這是建立在當事人擁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對自己的性別、社會身份有足夠的了解和判斷能力的基礎上。

最後,我認為在性別決定這件事情上,只要當事人擁有明確的自我見解,那麼考慮的權重應該是『心理性別&>生理性別&>社會性別』

如果當事人沒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或者對於自己的性別沒有明確的想法,那麼應該以『生理性別&>社會性別』的角度去引導、幫助當事人作出心理性別決定。

以上……


問:間性者(Intersex)*應該如何選擇性別呢?

Jane Ender:事實上,通常間性者只有在對目前的性別或生理狀況不滿意的情況下,才存在需要採取手術手段對性別進行選擇的情況。自20世紀後期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都指向一個共識,那就是:間性者的身體是正常的,只是一個人類中比較少見的性別表現形式1。而且事實上,間性者可能遠遠比外界猜測的多得多,出生時性別在一定程度上模糊者約佔新生兒比例的1%,而可以被認為是間性者的新生兒大約佔全部新生兒的0.1-0.2%2。 另有研究顯示,人類分娩結果中有大約1.7%屬於間性兒(包含死嬰)3。有統計推算,平均來講成年人(美國)大約認識600個人4,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很可能認識好幾個性別或性徵模糊的人,只是人們可能並沒有注意到這個事實。

人類的性別認同是多種多樣的,間性者當然也是如此,誠然大部分間性者可能存在著一個明確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別認同,但是也有相當數量的間性者並不接受二元化性別分類,其性別認同並非絕對的男人或者女人。同時,有研究也指出,即便是從小作為某一性別撫養的間性者成年之後也可能選擇另外的性別生活5-6。故而一定要讓間性者按照非男即女選擇性別實為不智。

間性者古已有之,但廣泛對間性者進行「性別糾正手術」的時間並不長。歷史上伴隨著西方現代醫學的興起,一度有外科醫生認為間性嬰兒是影響社會的問題,早期干預有助於避免間性者性別或性別認同混亂2。事實上沒有證據證明這種干預真的有效。而恰恰相反的是,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對間性者的性別干預存在著廣泛的不良影響。令人遺憾的是,相當多的家長在作出決定的時候,往往也受到了某些醫生提供的錯誤信息的影響7

而不同於對嬰幼兒進行諸如矯正唇齶裂等美學手術,生殖器手術可能在其以後在性功能乃至生活上產生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包括生殖器官缺失(陰蒂或陰莖被割除)、性快感異常或缺失(有20-50%的發生率)等等,而這些痛苦往往其實只要不進行「性別糾正」手術就可以避免。更令人遺憾的是,幾乎所有這類手術的開展都傾向於賦予孩子一個成年女性的生殖器外觀,這對於那些後來具有男性認同或者確認為男性的兒童尤為艱難和不公。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間性診所(Intersex Clinic)的一系列研究結果都指向了不當的性別干預可能造成巨大危害,並建議盡量減少對於間性兒童使用外科手術8-17

在「性別糾正」手術結果受到強烈質疑的同時,手術的目的也受到了廣泛的質疑。瑞士生物醫學倫理全國諮詢委員會認為,對間性兒童進行「性別糾正」手術,會產生的有害後果包括:生育能力、性感覺受損;慢性疼痛;以及手術或陰道擴張痛苦對兒童產生的精神損害。委員會認為單純基於使孩子被家庭和社會接納的目地進行這樣的手術違背了孩子的幸福和權利。而事實上,這樣的目的也並非手術所能保證達到的18

也正是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和考慮,更多的官方意見逐漸加入到了保障間性者權益的陣營里來。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也質疑了「性別糾正治療」的正確性,提出了對間性者的就醫指導原則:確保間性者自主權,保障間性者不受到歧視,確保獲得扶助等等。2015年,歐洲某機構強調了幾個重要的方面:

1.不應「正常化治療」間性者;不應病理化性別多樣性。

2.立法確保平等對待、反仇恨犯罪。

3.提供信息獲取、醫療記錄以及其他諮詢支持。

4.在性別確認問題上,尊重自我抉擇,迅速落實檔案19

越來越多的國家也積極響應了這一觀點。2015年4月,馬爾他成為了首個立法禁止對間性者進行性別干預的國家20。哥倫比亞憲法法院,也通過判例極大地削減了醫生和家長在間性兒童外科手術決定上的權利21。而在紐西蘭,人們早就可以在男性和女性之外,自由的選擇代碼 「X」 作為自己的性別,以保障性別和性別認同的多樣性22。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綜上,間性者對性別問題的選擇,尤其涉及到手術時,不應該也不需要基於對二元性別分類的妥協。性別,應該是基於當事者自身性別認同和意願慎重考慮的結果。他人不宜替代、也無權替代當事者做決定。如果,間性者朋友覺得現在的生活就蠻好,那就請長舒一口氣,不必再糾結手術了,畢竟世界上也不只有所謂的「絕對男人」和「絕對女人」 。至於婚姻和社交的顧慮,孟子有言:「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注釋:

*間性者(intersex),是指人類中一個少見的性別特徵表現,具體包括生殖器或染色體等不能被清楚的界定為男性或者女性。過去曾經被稱之為「兩性人」、「雌雄同體」、「陰陽人(hermaphrodites)」,但是這些稱呼因為包含誤導信息以及污名化,已經不再使用。

參考文獻:

1.Zderic, Stephen A., Douglas A. Canning, Michael C. Carr, and Howard McC. Snyder, eds., Pediatric Gender Assignment: A Critical Reappraisal,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ISBN 0306467593., 2002

2.Anne Fausto-Sterling, Sexing the Body: Gender Poli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xuality, New York: Basic Books. ISBN 0-465-07713-7., 2000

3.Melanie Blackless, Anthony Charuvastra, Amanda Derryck, Anne Fausto-Sterling, Karl Lauzanne, Ellen Lee, How sexually dimorphic are we? Review and synthesi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Human Biology Council 12 (2): 151–166, March 2000

4.Tyler H. McCormick, Matthew J. Salganik, Tian Zheng , How Many People Do You Know?: Efficiently Estimating Personal Network Siz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March 2010,Vol. 105, No. 489

5.Alice Domurat Dreger, Hermaphrodites and the Medical Invention of Sex.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00189-3., 2001

6.Furtado PS, Moraes F, Lago R, Barros LO, Toralles MB, Barroso U Jr, Gender dysphoria associated with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Nat Rev Urol. 2012 Nov;9(11):620-7. doi: 10.1038/nrurol.2012.182.

7.Morgan Holmes, Rethinking the Meaning and Management of Intersexuality. Sexualities, 2002

8.Sarah M Creighton, Catherine L Minto, Stuart J Steele, Objective cosmetic and anatomical outcomes at adolescence of feminising surgery for ambiguous genitalia done in childhood, Lancet 2001; 358:124-25

9.Sarah M Creighton, Editorial: Surgery for Intersex,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2001; 94:218–220

10.Sarah M Creighton, Catherine L Minto, Christopher Woodhouse, Long term sexual function in intersex conditions with ambiguous genitalia, Journal of Pediatric Adolescent Gynecology 2001; 14:141–142

11.Sarah M Creighton, Catherine L Minto, Stuart J Steele, Cosmetic and anatomical outcomes following feminising childhood surgery for intersex conditions, Journal of Pediatric Adolescent Gynecology 2001; 14:142

12. Sarah M Creighton, Catherine L Minto, Sexual function in adult women with 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 Journal of Pediatric Adolescent Gynecology 2001; 14:144–145

13.Sarah M Creighton, Catherine Minto, Managing intersex: Most vaginal surgery in childhood should be deferred, BMJ 2001; 323:1264–1265

14.Catherine L Minto, Lih-Mei Liao, Christopher RJ Woodhouse, Phillip G Ransley, Sarah M Creighton, The effect of clitoral surgery on sexual outcome in individuals who have intersex conditions with ambiguous genitali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2003; 361:1252–1257

15.Sarah Creighton, Philip Ransley, Patrick Duffy, Duncan Wilcox, Imran Mushtaq, Peter Cuckow, Christopher Woodhouse, Catherine Minto, Naomi Crouch, Richard Stanhope, Ieuan Hughes, Mehul Dattani, Peter Hindmarsh, Caroline Brain, John Achermann, Gerard Conway, Lih Mei Liao, Angela Barnicoat, and Les Perry, Regarding the Consensus Statement on 21-Hydroxylase Deficiency from the Lawson Wilkins Pediatric Endocrine Society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Paediatric Endocrinology,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2003; 88:3455

16.Catherine L Minto, Lih-Mei Liao, Gerald S Conway, Sarah M Creighton, Sexual function in women with 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03; 80 157–164

17.Naomi S Crouch, Catherine L Minto, Lih-Mei Liao, Christopher R J Woodhouse, Sarah M Creighton, Genital sensation after feminizing genitoplasty for 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 a pilot study, BJU International 2004; 93:135–138

18.Swiss National Advisory Commission on Biomedical Ethics, On the management of differences of sex development, Ethical issues relating to "intersexuality", Opinion No. 20/2012, November 2012.

19.Council of Europe;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Human rights and intersex people, Issue Paper, April 2015

20.Kieran Guilbert, Surgery and sterilization scrapped in Malta"s benchmark LGBTI law, Reuters, April, 2015

21.Skyler Curtis, Reproductive Organs and Differences of Sex Development: The Constitutional Issues Created by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ersex Children, 2010–2011

22.New Zealand Passports - Information about Changing Sex / Gender Identity Transgender applicants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各界轉發、轉載,轉載時請保留我機構名稱、頁尾二維碼。

http://www.weibo.com/p/1005055620112522?from=qrcodefrwbqr=53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先說結論 有

再說個人觀點

首先自我的性別認同是自己的看法,而社會性別是他人的看法

那麼在一個自己的屬性上出現矛盾的時候,自己的看法和他人的看法哪個更重要,這點要看個人

有的人屬於比較依賴周圍評價的類型,那麼順從社會性別相對來講會獲得更多的認同,而獲得的認同能夠加強自我認同,加強的自我認同如果大於對生理性別的不認同,那麼就是賺的

而有的人屬於比較自我的類型,他人的評價對它的干擾度很小,那麼這時候選擇生理性別順從自我的認同,就更加有益其心裡健康……

不過很多時候心理性別受社會性別的影響很大,或者說很多情況下正因為有了社會性別這個很容易貼標籤的不準確的存在,心理性別才會逐漸定型。

如果「和女孩子玩,喜歡洋娃娃,喜歡漂亮的衣服,比較柔弱」這些表現不會被歸類為社會性別女,那麼有這些狀況的男生是不會覺得自己應該是個女生的。反之亦然。

而單純的生殖器喜好…………嘛,在不包含情感因素的情況下,其實個人覺得單看這兩套器官都挺噁心的……而且變性者好像很少有說「我就是想多個洞」「我就是想安根屌」的吧……


@Takashi Yoshika

先說結論,有。

這麼說吧,在我看來心理性別是一個與他人看法完全無關的東西,說根本的話,這個不是他人的看法能夠決定的,是一種對自我的認知。

但是要動搖影響一個人對自己心理性別的判定是很簡單的,前提是他不夠堅定。因此要諮詢具有從業資格認證證書的專業人士來深挖。

我這裡提一個猜想,因為動搖一個人的心理性別很簡單,他馬上就會猶豫,而且心理性別很難被他人觀測,不藉助專家,自我亦難體察,

所以對外界來說,當事人的心理性別可能並不在乎,甚至不需要尊重。

這裡的外界可以看做所謂的社會,社會性別角色應該是基於當事人出生時觀察到第一生理性別特徵(主觀印象,而非客觀)即確定,記錄在案,在這個情況下當事人還無基本行為能力,所以他的心理性別無法確認。

因此在社會角度看來,這裡我指檔案,社會性別&>生理性別&>心理性別。

醫療工作者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會的看法,所以跟我上面舉出的大於號應該是一樣的,所以才會提議,『雙性人在選擇生理性別的時候應該遵從以往的社會性別;』

『雙性人在選擇生理性別的時候應該選擇手術技術成熟、後續易於保持的性別轉換方向。』,這個才是醫療工作者本人,或者說在醫學角度上的意見。

因此結合醫療工作者和社會的看法,生理性別必須與社會性別角色統一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然後對於那個問題下的當事人而言,他很可能是這麼自我認知的,心理性別&>生理性別&>社會性別。

但最後做選擇的是人,故事中的題主已經成年,當他/她明白了一切並且決定了自己的心理性別時,心理性別的重要性就會爆表,別忘了,我剛才說到,社會性別角色是基於生理性別,而生理性別的變化基於題主自己做出的選擇,所以在這一點上,心理性別極有參考價值。

所以我的論點很明顯了,在當事人心理和生理條件都成熟的情況下,心理性別的重要性大於社會性別,並且在一定條件下等於生理性別。

那麼我應該可以說結論,有。

以上一點淺見。


謝邀……

我就直接來說明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吧……

「心理性別」這個概念本身就是爭議重重的……目前為止我已經聽到太多種對於心理性別的解釋了……(至少我所接觸到的心理學家們並不支持這種東西,儘管我知道也有一些心理學家支持,並且這些心理學家支持的是下面「1」中所說的這一種可以用心理學量表進行測試的性別定義)……

1. 現在我們假定一個基於某種人格因素來定義的性別,如果某人的這種性別與生理性別不同,那麼為什麼不是這一個基於人格因素的定義出了一種很嚴重的錯誤,而是此人具有兩種不一致的性別?……

2. 每個人自己基於某種人格因素來定義一套性別,用一套辭彙來表達,在自己的定義中用辭彙「X」來表達自己的性別的那些人的性別為X……這樣的性別是否有其語義,是否表達了什麼?兩個在這種意義上得出了同一性別的人真的會認同他們的心理性別一致嗎(到了這個時候,支持者就認為人們可能在自己的心理性別上犯錯了,那麼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承認人們在定義基於人格因素的性別的時候就出了錯呢)?而且,如果有一個人完全否定任何基於任何人格因素來定義性別的可能的時候,這個人必然在這裡是根本沒有性別的……

3. 由於社會對於不同性別的人有不同的社會性別角色的要求,所以心理性別要出現,用來區別那些生理性別為性別X但在社會性別角色上有所區別的人……但是問題在於,如果社會對於某種性別的社會性別角色的要求是不合理的,那麼這很明顯是糾正這種錯誤的社會性別角色要求的理由,而不是增設一個「心理性別」的理由……而如果社會對於某種性別的社會性別角色的要求是合理的(當然我不認為在現實世界裡存在這種情況),那麼這意味著那些人應該改變自己的行動來符合社會性別角色,同樣不是增設一個「心理性別」的理由…….

所以說,我不知道「心理性別」這個概念留著何用……

所以,我甚至不認為一個雙性人有「按照自己的心理性別選擇自己的生理性別」的可能(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什麼心理性別),更不要說權利了……

不過,在技術條件可能的情況下,我們的確應該允許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性別……

另外 @華星兜兜的答案說得很好……我找不出為什麼生理上就既非男性也非女性的人在自己並不認同的前提下,非要強行要麼變成男性,要麼變成女性的理由……

畢竟,如果間性別者的數量會越來越多,那麼我們就不該擔心他們越來越多,而如果他們不會越來越多,那我們就不必擔心他們越來越多……這又不是一種會傳播的文化,這就是一個人的身體……


不是雙性人也有啊


其實我認為那個問題放在跨性別者的標籤下是不合適的,因為那個問題的案例是間性人這一大類群。

然而這個群體也已經有很成熟的運動抵制手術改造劃歸於傳統二元性別。不少此類手術的受害者以自己的身份為榮並進行社會活動。相關的資料我就不列舉了,請題主自行研讀。


我認為雙性人當然有權選擇自己呃呃呃社會性別,而且我認為雙性本來也算是一種性別吧。為什麼只能有男人和女人呢,世界是多彩的,每個人都可以定義自己的性別。而且這也完全不會礙到別人什麼事啊。


建議題主去阿根廷。

因為阿根廷在2014年12月份就頒布了《性別權利法案》,只要是年滿18周歲的公民,不需要父母同意,可以自由申請公民性別,免費做變性手術。


突然想起南方公園裡的一集,不就是專門講這個的嗎


如果最好是能自然選擇自己所想要選的。既然想做男性的話,就得想一下。加油。


are you?


我覺得所有人都有這個權利吧。而且最重要的我覺得是個人意願。

如果社會意願有用,又怎麼會出現希望變性的人呢。

我覺得還是先統一自身,然後再去融入社會。



當然要有,個人一直遵從「強迫人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是一種折磨」的原則。

而且如果做變性手術的話優先要鑒定的是心理性別啊,不是說你想做就做的。


有。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心理性別應該優先於社會性別角色,社會性別角色可以改變,而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是要統一的。」我認同題主的想法,當一個間性人出現性別認同障礙再到確定自己生理和社會性別,這個過程中除了參考醫生家人的意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聽從自己的內心,跟隨自己的心裡性別。

間性人相對於跨性別者來說不同的是擁有不同完整度的兩套生殖系統,一是有睾丸和卵巢的人;二是男性假兩性人,有睾丸和部分女性生殖器官,但沒有卵巢的人;三是女性假兩性人,有卵巢和部分男性生殖器官,但沒有睾丸的人。一般來說,第一類人根據自己的心裡性別做判定,其次是考慮社會性別;第二類人基本上會選擇為男性;第三類人通常選擇為女性,但一切都應基於自己的心裡性別認定。

衛生部09年出台《變性手術技術管理規範(試行)》,對患者的要求:

1.變性手術前患者必須提交以下法律文件及證明並均需歸入病歷入檔:

(1)當地公安部門出具的患者無在案犯罪記錄證明。

(2)當地公安部門備案同意術後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

(3)有精神科醫師開具的易性癖病診斷證明,同時證明未見其它精神狀態異常;經心理學專家測試,證明其心理上的性取向的指向為異性,無其它心理變態。

(4)患者本人要求手術的書面報告並進行公證。

(5)患者提供已告知直系親屬擬行變性手術的相關證明。

2.手術前患者必須滿足的條件

(1)對變性的要求至少持續5年以上,且無反覆過程。

(2)患者以其選擇的性別公開地生活和工作至少2年。

(3)術前接受心理、精神治療不少於1年且無效。

(4)未在婚姻狀態。

(5)年齡大於20歲,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6)無外科手術禁忌症。

為確保一個患者能確定自己的性別而盡量避免術後後悔,才有比如以選擇的性別公開生活工作兩年以上等這樣的要求。此外,在派出所更改性別後,你的所有此前學歷工作經驗都將清零,因此需要格外慎重。如果你的性別選擇是被迫或是不依自己的心裡性別,大概很難做到和接受。

若能是社會性別、心裡性別和生理性別都相同的順性人自然好,但若是上天把你的靈魂裝在錯誤畸形的軀體也無妨,選你最想的。


為什麼要手術啊,我感覺做手術是對身體的巨大傷害,想想都會覺得難過。保留兩種不是很好嗎?難道我是變態?


不是人家有沒有這個權利。而是誰有干涉人家自主選擇的權力。


還是按照染色體來吧,畢竟不能那麼任性。況且擁有這種權利起碼要18成年以後,這18年你讓他她怎麼過?不能為了滿足他她的權利而忽略了成長,心理等一系列問題。如果這個問題僅僅從生物學或者法律角度應該是讓其自己選擇,但考慮到現實我想即使是法律也有人性的一面


推薦閱讀:

渣男是一種怎樣的生物?
你討厭喜歡自言自語的人嗎?
如何做 IQ 測試題?
同樣沒法通過雙盲實驗,為什麼人們願意相信紅酒而不信中藥?

TAG:心理學 | 性別 | LGBTQIA | 雙性人 | 跨性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