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想了解瓷器,可能會成為愛好,有沒有這方面好的書籍推薦或者有心人引導一下呀?

每次看到漂亮的碗或者被子總會留心幾眼,加之個人經歷的緣故對瓷質的容器也有好感。可能會真的喜歡上瓷,最近想想,為什麼不去了解它呢。所以有沒有可以推薦的書籍,入門呀什麼的漲漲見識,或者說引導一下,為生活添加點趣味兒


瀉藥。

入門的呢,比如《馬未都說瓷器》,比較淺顯,著重講故事,看著不累。馬未都還寫過《瓷之色》《瓷之紋》,也不錯。

如果你只想買新東西玩玩,馬未都的書就夠了。

再想深入些,《中國陶瓷史》,有三個版本:硅酸鹽協會、葉喆民、方李莉,後兩個版本任選其一。

再深入呢,硅酸鹽協會的陶瓷史,以及馮先銘、耿寶昌、毛曉滬等人的書。還有陶瓷學院的教材,比如《陶瓷工藝學》。

如果你看了這些書,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從外行變成肥豬了——每一個古董騙子都想宰這時的你。

所以,如果你想收古董,千萬不要出手,繼續看。先去博物館看真的,再去地攤看假的,去博物館看真的,去地攤看假的,去博物館看真的,去地攤看假的,去博物館看真的,去地攤看假的……如果有閑有錢,再去景德鎮混半個月。這時就差不多了,看造化吧。


如果身處一二線城市,就多去博物館的瓷器陳列部。如果不是在一二線城市生活,但經常有機會各地走動,在忙完正事的閑暇,記得去當地的博物館看看。如果實在沒有去博物館的條件,就多上各種藝術論壇看看圖片,比如,雅昌藝術論壇就不錯。在逛淘寶時,也不妨順手看看陶瓷小物件。當然,淘寶上的大多數陶瓷作品,稱之垃圾是一點不冤的。但是——實體店裡垃圾一樣多啊。

晚清至民國,陶瓷方面連續出現了兩部重要著作,分別是寂園叟的《匋雅》和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古人學問功底紮實,筆墨功夫也好,但沒有古瓷方面的功底,這種重鑒定、輕鑒賞的書看起來是很枯燥的。當代葉喆民教授的煌煌巨著《中國陶瓷史》也是偏向學術,對於初入門的愛好者來說,未必適合。馬未都連出兩部講瓷的書,《瓷之色》和《瓷之紋》,馬老先生講釉色講得很好,講紋飾則多附會之辭,所以,我建議看《瓷之色》,不建議看《瓷之紋》。

對於 @有泉 提出的看完博物館再看地攤的說法,我只同意一半。多看博物館即可,不必去地攤上擾亂心神。好的陶瓷作品,是有一種高貴氣質在那的。但地攤上的東西,也未必全無氣質,只是氣質差了一些而已。不客氣地說,很多陶瓷地攤上的作品,也比知乎上有些家裝大師們推薦的陶瓷飾品好得多。

前兩天,我所在的城市舉辦茶博會,一進門,某「著名」「高端」「台灣」陶瓷品牌在整個展廳最顯眼的位置搭了一個碩大的展台,還有一群白衣飄飄的男男女女穿梭來往,又是寫字,又是焚香的,裝神扮鬼好不熱鬧。據我所知,此品牌的銷售業績還不錯,也擁有相當數量的粉絲。如果被這樣的品牌帶到溝里,翻身就很難了。

其實,被作品帶到溝里不是最嚴重的,最可怕的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文章帶到溝里。我看過文藝大叔馮唐寫的一篇文章,印象很深,叫《為什麼曜變都在日本》,內容摘錄如下:

曜變天目盞:

你好。

2013年,我剛剛接觸宋瓷,很快覺得比元明青花、清鬥彩等等更對自己口味,粗看其貌不揚、不聲不響,細看細節極其講究、溫潤恬退、隨心所欲而尺度莊嚴,終生難忘。宋瓷中,官窯、汝窯、哥窯的真品少到和自己沒關係,定窯太纖細,不敢拿來用,耀州窯偏繁複,看多了眼暈,龍泉窯偏文藝,我不想太加重我的文藝腔。

……………………

更喜歡建窯,低調到不起眼的黑褐色釉,肥厚到保暖的鐵陶土胎,凸凹到正好雙手捧起湊嘴的斗笠盞形,比鈞窯更規整、更寂靜、更悶騷。千年前的建盞,消消毒、去去土、煮一煮,侍弄一陣就完全可以在千年之後用來喝茶,稍稍使使就有類似古玉的寶光隱隱流動。

建盞在宋代譽為天下第一茶盞,通過浙江天目山一帶流傳到日本,被稱為唐物天目盞,歷朝歷代奉為飲茶神器。

神器中的神器是曜變天目盞,世間完整器只有三隻,分別藏於: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日本龍光院、日本藤田美術館。成書於日本永正八年(1511年)的《君台觀左右帳記》記載:「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我國的記載就又習慣性地加了很多神鬼成份和處女情懷,明萬曆間(1573~1619年)謝肇淛寫的《五雜俎》記載:「傳聞初開窯時必用童男女一人,活取其血祭之,故精氣所結,疑為怪耳。近來不用人故無復曜變。」

用理科的語言總結這三隻曜變天目盞的共同特點就是:建盞的釉面薄膜層呈現藍紫色光彩,曜變的光學原理是薄膜干涉。用文科的語言總結就是:如錦緞、如孔雀翎、如雨水中的油滴、如珍珠貝母、如後腦被悶棍後眼中所見、如夜晚浩瀚的星空,從一隻盞里能看到整個宇宙的真相,這真相美得讓人流淚。

……………………

寫到這裡,大問題來了:我國是建窯的原產地,宋朝從皇帝往下舉國愛茶愛茶盞,為什麼三隻曜變天目盞全在日本,我國未見任何傳世品和出土件?

2015年8月初的煙台反常地悶熱多雨。下了雨,海水更臟,人下海游一小時就成綠毛水怪。下海不成,我在屋子裡看雨、喝酒、悶睡,連續做了三個和曜變天目盞相關的夢。

大宋建陽水吉鎮的大窯主吳雪哲正在睡午覺,被老窯工鄭尚生拚命搖醒,「開窯了,出神器了,我燒了一輩子都沒見過。」

擺在吳雪哲面前的這隻盞規整端莊,從外形看和其他高等級的建盞並無太大不同,但是在午後的陽光下,盞內壁呈現貝殼內壁貝母般的幻彩光芒,「我也沒見過,我也沒聽祖輩兒說過。」

「最近的柴火好,溫度比以前似乎高了一些,頭兒,我們發達了!我們把它獻給國家。」

吳雪哲想了想,臉上的笑容在瞬間僵住:「發達個屁!我差點被你害了!獻給國家?皇上的確會賞賜,但是,他如果讓咱再做十隻,咱能做出來嗎?」

「一隻也不一定能做出。但是我可以試試二次上釉,二次窯燒。」

「皇上身邊的混蛋們就會說,不管,必須做出來,哪怕血祭窯神!我就拿你媽、你老婆、你妹、你閨女血祭!從童女開始。我差點被你害死了,我們全村差點被你害死了。你快把這個盞裝上最遠的大貨船,當成差等品,和其他窯的差等品混在一起,發到最遠處。別鬧小聰明,把盞砸了,埋在村頭,殘片萬一流出來,官府知道了,逼著我燒整器,我先燒了你。」

…………………………

約五十年後,宋徽宗趙佶順著蔡襄在《茶錄》中的說法在《大觀茶論》中寫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大宋嘉熙二年,天目山明空院迎來了又一批日本國來學習禪宗的僧人。住持曇印大和尚讓人準備了一些極簡單的生活必需用品:僧衣、缽、盞。這些從庫房深處翻出來的器物都極其粗糙,因為來的日本僧人太多,器物不夠用,幾代人不喜用的東西都被翻出來湊數。輪到最後一個挑選的日本僧人,他其實已經沒的可選了,一隻釉色和名貴兔毫建盞迥異的建盞剩在籮筐里。雖然和古拙幽玄的當下審美差異巨大,日本僧人也毫無辦法。他安慰自己,喝完茶,靜觀這隻盞,他清晰地看到了家鄉海邊夜晚無比浩瀚的星空。他心裡說,一杯子,一輩子,一定要把它帶回家鄉去。

2015年8月初的一天,對著渤海和黃海的交界,仔細琢磨這三個夢和人性,我想我知道了為什麼曜變天目盞都到日本去了。

馮唐

這是篇抒情且煽動的文章,依稀貌似彷彿大概差不多很有道理的樣子。但是若被這樣的「專業」文章帶到溝里,就幾無翻身可能了。馮唐此文,純屬不懂中國陶瓷發展脈絡的一派胡言。曜變天目的確是稀世之珍,但無法代表中國陶瓷的巔峰成就,連中國陶瓷藝術成就的冰山一角都代表不了。中國的正統陶瓷審美,從來沒有追求過什麼「如夜晚浩瀚的星空,從一隻盞里能看到整個宇宙的真相,這真相美得讓人流淚」的意境和效果。文藝過頭了,這是絕症,治不好的。

所以,綜上所述,多看實物少看書,多動腦子少文藝,就是認識陶瓷、學習陶瓷的正路。


作為一枚在古瓷上比較死磕的「瓷痴」,

個人覺得,上點我的藏品更有說服力哈,正在收藏途中,淺薄學問,淺顯藏品,純手機碼字,頭昏眼花的,也獻醜了。

骨子裡尤愛宋代的單色釉一些,這個有關於審美(詳細可以搜馬未都先生說的中國文人審美的幾個層次,有趣的很~)

先按照大概的年代排列吧。

南宋 影青湖田窯乳釘紋蓋碗 (蓋子金繕去了)

宋元 影青湘湖窯刻花游鴨紋碗,一對,直徑17左右

注意細節哈,開片,土沁,刀工,釉水…高古單色釉主要玩的是「釉水」。

元 烏金釉斗笠建盞,水吉窯口,我拿來點茶啦,日本的抹茶粉^_^

清代的彩瓷來點。。。

乾隆時期的廣彩盤

有點老磕,拿去金繕了。。

跳到晚清,著名的「同治粉彩」,小斜眼我最喜歡~注意,天然彩料的暈染層次感。

光緒的,三娘教子~

祭紅釉水盂,看胎底,應該是民國或者更晚一點,我很喜歡收集文房小件,像硯滴,水盂,古硯,松煙老墨(這個還未曾涉獵,隻眼饞)。。。

另,

偶還是古伊萬里燒的粉,也就是青花礬紅描金彩,日本滴。這個比較多,隨意放了兩個~

先放這麼些,花的是白花花的流量呢,嚶嚶嚶…

#茶杯小團圓#

書的話,可謂是基本上市面上有的都啃了,市面上沒的也想辦法去淘了。。。

大概是這些,只注意瓷器類的吧,最喜歡汝窯和耀州窯那兩本~

還想收關於唐代越窯邢窯的書籍。~

最後!

新手對吧!!就先讀馬老師的吧!

推薦馬未都老師的《瓷之紋》《瓷之色》!還有入門教科書《中國陶瓷史》!還可以看看收藏大家王世襄張伯駒等先輩的收藏觀。。。

書本是基礎,最重要的肯定是上手,積累經驗哦,最好有一個靠譜的人品不錯的老師帶入門,才不至於在門外苦苦徘徊。。。碼字累人。。

先寫到這,

想到啥再補充~

——————————

收盞狂人又有新收穫

天目灰被盞,宋元時期


去工地,古城牆,窯址,古河道。。。。。。撿瓷片學習。既有趣,又經濟,還鍛煉身體。


作為一個學習元明清瓷器鑒定的資深業餘愛好者,有如下建議:

1、找一個靠譜的老師,跟著學習。

2、多去博物館看真東西、好東西,先把自己的眼光養嬌貴了,學會「望氣」。玩瓷器的人,最可悲的是看不出瓷器本身的美。而這個美醜觀念,可以斃掉90%的東西。(我的老師原話)

3、書籍方面:馬未都的基本書可以幫你提高興趣,耿老和硅酸鹽學會的書非常枯燥且部分內容早已過時。如果純粹是興趣愛好,直接找蘇富比、佳士得歷史上的幾場重要拍賣的目錄學習,如胡惠春、趙從衍、仇炎之、Paul Bernat專拍。


外地人的話,歡迎來景德鎮~


除了以上諸位的建議,我還建議如果財力容許可以買一些不同窯口的瓷片或殘件來學習,有些瓷片的圖案和形狀還挺美的,也有收藏價值


看《中國工藝美術史》,田自秉的,《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中國硅酸鹽協會的,《陶瓷工藝史》。。這個忘記誰出的了。沒事兒看看馬未都的書,多逛博物館,認真看,注意細節。地攤、古董店想去就去吧,可別以投資的目的買,根據購買力買買喜歡的玩意兒是可以的。有閑有錢進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台灣故宮和各省省博,看好東西,認真看,可別按圖索驥啊!國外不了解,只知道那幾個著名的,都有好寶貝。…………………………………………………………………………………………以下個人觀點………………………………………………………………………………………………了解陶瓷,也要關注陶瓷背後的政治背景、經濟水平,文化內涵和科技水平,關注與其他工藝品的關係,所以,我首先推薦了工藝美術史。最後,加油喔^~^陶瓷很有意思噠


看看馬未都說陶瓷吧~看視頻哦~邊聽邊記,多逛逛博物館,把聽到的印證下


推薦閱讀:

我國的名貴瓷器是怎麼保存的呢?
中國的陶瓷還能繼續領先嗎?
高端一點的餐具哪裡有賣?帶有文藝氣息范的餐具
如何看待德化獲「世界陶瓷之都」稱號?

TAG:陶瓷 | 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