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目前的腦科學研究上做出了哪些投入?相比歐美而言研究環境如何?
美國,歐盟日本都已經相繼提出了各自的腦計劃,目前中國在這方面的發展如何呢?國內的幾家腦所水平怎樣?
不得不說,腦科學已經成為所謂的「大科學」,這與物理方面的很多大項目類似——不再是科研工作者們各自為戰,而是更多的集中起來,共同攻克一個個的重要課題。
目前來看,國內比較大規模的投入主要是中科院神經所和自動化所牽頭的戰略先導 B 項目,以及應運而生的卓越創新中心。這是一個比較 collaborative 的大項目,分工合作都比較明確,產生的成果也比較不錯。
而更大規模的中國腦計劃目前道聽途說的消息大概是在 3 月份兩會的時候提出來。中國腦計劃在前期已經組織和論證了好幾年,其實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一直沒有一個好的命題——比如說,美國的 BRAIN Initiative 的主要目的是發展腦科學相關技術;歐洲的 HBP 的主要目的是對人類大腦的大規模計算模擬;而日本的腦計劃則集中在狨猴(Marmoset)大腦研究。中國腦計劃前期提出的命題是「健康腦」,即重點關注神經和精神疾病,然而這可能受到了來自不直接研究疾病的科研人員的不積極。現在的方案據說主要關注於測繪人腦的腦圖譜,也有可能是繼承前述先導 B 項目的課題。總之投入會是空前的,與之相應對科研體系比如人員薪酬、科研評價體系的改革也可以抱有樂觀的期待。
置於相比歐美而言,等腦計劃真正推出之後,國內還是有比較大的吸引力的,可以參考這篇兩年前的回答,看起來可能並不十分過時: 中國有沒有類似於美國的BRAIN Initiative或者歐洲的Human Brain Project的腦科學研究計劃? - 方非的回答
上述回答有不少主觀和不確切的成分,先匿為敬。美國腦計劃側重於腦疾病腦功能,歐洲腦計劃更傾向於類腦計算。
中國大家計劃由外籍院士蒲慕明牽頭,腦疾病和類腦計算兩手都要抓,詳細的計劃預計2015年底推出。
以下是個人觀點:一、國內腦計劃側重點。個人認為中國的腦計劃會更傾向於腦疾病腦功能,主要原因有三點:1、牽頭人背景更偏向於生物背景;2、中國老齡化的到來,帕金森、老年痴獃等神經性疾病給社會帶來更大的負擔;3、IT行業的發展,IT巨頭對類腦計算更加關注;而腦疾病研究作為門檻較高的行業,鮮有巨頭研究,需要國家的支持。二、腦計劃的推動力量。腦計劃的發展依託於研究工具的發展。從美國腦計劃最近的資助情況來看,70%資助對象與新的研究工具有關。新的長期植入陣列電極,更新的核磁設備等。比如西門子最新的7T核磁,得到的功能像清晰度幾乎可與和1.5T結構像媲美。工具的進步能夠極大促進研究的進展。三、國內主要玩家。國內比較重量級的玩家除了傳統該方面的中科院神經所、心理所、北師大、杭師大、北大等之外,
剛剛參加了天壇醫院的神經外科年會,補充會上一個院士的說法:浙大的腦機介面方面做得比較不錯,清華的神經調控國家工程實驗室在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企校結合的研究平台,在研究工具方面是一個潛在的重量級玩家。期待腦計劃能夠像基因組計劃一樣,不光是科研上更多的文章,更是給國人、給世界帶來更多實在的意義。以上個人觀點,不當之處歡迎指正。謝謝邀請,前陣剛從SfN神經年會回來,有幸聽了蒲先生關於腦計劃介紹的報告,既興奮又擔憂。必須承認,與北美已經成熟的體系不同,神經科學在國內處於剛剛起步階段,甚至還不能完全從其他學科諸如藥學或生物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單獨學科。學生在本科甚至研究生階段沒有系統的神經學背景,到了博士才開始從事神經相關研究本就事半功倍。國家開始重視神經學發展固然是很好很好的,但在一門學科剛剛起步階段就利用資金投入人為把研究領域局限於該學科某分支,長遠來看並不利於學科發展。就像對孩子的培養,一批小孩在五六歲時家長培訓他們踢足球,另一批孩子家長想讓他們去彈琴,踢球的孩子一直踢球,彈琴的孩子一直彈琴,可很多時候家長花了很多錢才發現自己家的孩子根本就不是這塊料,進了國家隊的也不一定就會踢球,孩子們為了應付家長也心不在焉的晃……而歐美體系中,孩子們在小時候各種玩,到了一定年紀發現是個踢球的料,再通過選拔進到國家隊開始職業球員生涯。個人覺得,目前更需要的是神經計劃,吸引神經學各方面的學者來充實領域,不要人為的把主攻脊柱和周圍神經系統的科研人才排除在外,或者因為資金問題迫使學者轉攻腦方向,以人為本,才能逐步穩固並發展領域。畢竟科研真的是需要興趣和天賦的……
以下只針對腦計劃:很可能是明年年中會提出中國版腦計劃,大體上應該是科學院(蒲學生牽頭,最初以前沿基礎研究、重大腦疾病、技術開發類為主體,去年加上了類腦智能部分,自動化所為主要組成部分)和高校系統(我不清楚他們具體提法)各自提議的某種形式合成。研討了N輪,很多分歧。目前有些地方已經先行提出了自己的腦計劃,比如北京,主要也是關注腦重大疾病,相關技術平台構建和開發等。
瀉藥
可惜我這邊的信息是過時的,十幾年前韋鈺院士現場報告時提到中科院腦科學研究,據說就是她牽頭的,別的沒記住啥,只有一句:超過13歲的語言學習不可逆。也就是生理成熟後語言中樞有定型傾向,語言學習無法達到母語程度可是,我當時就懷疑這個論斷的可靠程度,因為當時已經有很多國外科教紀錄片大肆宣揚大腦可塑性的發現了,激進觀點到只要給予適當條件腦組織可以像變形蟲一樣,如果活得夠長甚至能重新劃區
最近幾年僅僅從新聞上就可以看出,上海中科院的生物技術方向的國際成果很豐富,北京那邊卻不斷爆料中科院的腐敗消息
國內一向以工程技術見長,凡是國外做出來的什麼猴子腦控到癱瘓病人腦控機械臂之類的國內也都山寨出來了,效果也不差到哪去,在技術層面也有自主創新和獨家專利,只不過還算不上最前沿,因為缺乏理論研究的支持國內植入電極的,多數做eeg大腦皮層!而國外哈佛9幾年已經完成腦成像。顱內音!腦電圖克隆(只需要採集腦指紋,就完成了)。而且07年已經投入伊拉克戰場!
有973不知道你知道不?
具體的大項目不知道。只是知道國家近幾年加大了對腦科學的投入。以上海中科院神經所牽頭,做了諸多關於腦科學的大項目。我從兩個我了解的地方談一下:
1. 從現在自然科學基金的申請上來看,一般加入「神經機制」「腦機制」等部分的,非常容易申請到。反之,則很不容易搞到。
2. 儀器設備:近幾年,國內心理學專業也在大力引進一些腦科學研究的設備。EEG設備幾乎是標配了,而且核磁掃描儀器(生物物理所、心理所、北師大、杭州師大、西南大學、華東師大等都有了),MEG(現在生物物理所和北大有)。除此之外,TMS、tDCS也再逐漸熱絡起來。關於具體的計劃,有一個網頁上介紹得非常詳細。傳送門如下:【北京市腦科學研究專項啟動】黃鐵軍教授介紹「腦認知與類腦計算」重點任務(23頁PPT)沒有研究這個方面,具體做了哪些投入不是很清楚。
不過我想說最強大腦,應該很多人都看過這個節目,這個雖然不算是對腦科學的研究,但至少也是讓人們關注到大腦的某些功能,尤其是具有實用性的記憶功能。
而國際中有世界腦力錦標賽和世界記憶力錦標賽的活動,這些活動到不一定算是腦科學的研究,但也屬於對腦功能潛能的開發,參加最強大腦的很多選手都是參加過世界記憶力錦標賽的,並有些獲得了世界記憶大師的稱號。
對於大腦的記憶功能,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東尼博贊,被稱為世界大腦先生。思維導圖,快速記憶,快速閱讀,包括世界記憶力錦標賽都是他發起的。(具體人物介紹可以百度查詢。)而這三個方面是大腦記憶潛能的三駕馬車,是讓普通人通過科學訓練,可以達到超越常人的記憶能量,換句話說,雖然不是每個人通過訓練都能獲得世界記憶大師稱號,但通過這些訓練可以明顯提高記憶能力。
對大腦潛能的研究,應該最終都會落到實際運用上。比如照相記憶法,原來間諜都是用微型相機來拍攝重要資料,後來有了晶元移植,通過視網膜掃描來拍攝重要資料(尼基塔美劇中有過相應片段),而所有外力來拍攝竊取資料都有被檢查出來的風險,而照相記憶完全是通過腦力的記憶能力提高來達到的,不需要晶元技術等,也就是用儀器無法識別的優勢。
而我們用在生活中最常見的腦力開發就是記憶能力。無論是升學考試,還是認證考試等等需要大量記憶知識的方面,腦力記憶開發都能讓人更輕鬆的應對。但這些記憶法一直沒有走進院校的大門,都是在民間機構中變成商業化培訓來操作的,而他們也只是教授 了記憶方法,如何更好的運用這些方法,不只是記憶書本知識,讓記憶變得更有用處,卻研究的不多。
如果你想開發自己的大腦潛能,市面上有記憶法的書籍可以學習相應的方法。而你問的更深層更專業的回答,就需要更專業的人士解惑了。說一下在上海科技大學夏令營看到的,科研樓三樓一半是藥學的,一半是神經科學的
推薦閱讀:
※我們是如何判斷一段旋律是「悲傷的」或「歡快的」?
※為什麼失憶的人忘了自己是誰別人是誰以及過往,忘不了桌子是桌子,椅子是椅子?
※如果一個人的記憶越來越多,那麼大腦的重量會不會增加?如果同時掌握多門知識,會不會大腦易感到疲勞?
※為什麼畫面閃光會誘發癲癇?
※腦門大代表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