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59之類的坦克第一對負重輪要與後面的負重輪隔開一段空間?

為什麼是1 2345?


坦克行走機構的布局最主要的設計思路是動載荷平衡,通俗的說就是每個負重輪、每根扭桿所承受的動載荷應該是差不多的。

但是動載荷解釋比較複雜,我們就直接參考靜載荷,半球形炮塔坦克重心大概位於炮塔中心處,由於是五對負重輪,T-54的第三對負重輪位於炮塔中心。

T-62坦克仍然是五對負重輪,第三對負重輪位於炮塔中心,由於車體長度的改變,後面幾對負重輪間距較大。

167工程,改用六對負重輪,炮塔中心位於第三對和第四對負重輪之間。

如果動載荷不匹配,很容易造成扭桿因載荷過大發生斷裂事故,所以坦克設計時就是要讓每根扭桿載荷相近,所以其布局跟坦克動載荷有直接關係,而不是平衡軸,其實平衡軸所需要的空間並不大,後期換小負重輪後結構略有改進,更加緊湊。感謝閱讀。

-end-


負重輪排列是根據車體各部分重量和內部結構安排的。一般來說,動力艙和戰鬥室重量要大一些,所以一般坦克後邊負重輪比較密。

59式第一個負重輪和第二個負重輪之間有一段較大間距,那個位置左面坐的是駕駛員,右面是蜂巢狀彈藥架。


更新在前面,抱歉各位,記憶發生偏差。經過 @扔翔 的仔細考證,我關於五對輪的扭力軸之間的距離的說法是錯誤的。本篇回答本來想刪除的,想了想,還是保留著吧,用以提醒自己——不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記憶有時候不靠譜。

馬之,一個對的都沒有,晚上答

(●—●)我是分割線(●—●)

59第一負重輪後面有個空檔,然後才是第二負重輪,很多人都說是重心的問題,其實錯了。

坦克的行動部分有以下幾個部件:負重輪(托帶輪),履帶,平衡肘,扭力軸和液力減震器……

負重輪和平衡肘及扭力軸都是一對一的關係,而液力減震器,這玩意在一台五對輪上只有四個,分別安裝在左右兩側的第一和第五負重輪的平衡肘上,第二三四五負重輪的轉動軸心是在第二三四五扭力軸的後邊,所以第五負重輪的液力減震器是安裝在第五負重輪的前上方;而第一負重輪的轉動軸心是在扭力軸前邊,液力減震器安裝在第一負重輪的後上方。

這樣,在坦克過溝坎時,液力減震器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第一負重輪的液力減震器也裝在前邊,根本起不了減震作用。

抱歉,手上沒圖和教材,全憑十幾年前在部隊學習的記憶手打。但我敢肯定,第一第二負重輪中間那個空檔,絕對不是因為重心安排的需要,而是安排液力減震器的需要,至於99,我沒見過實車,不敢亂說,96不是大老婆,參觀過,沒仔細地孟德過,五對輪我是實實在在地孟德了五年,所以敢肯定。


自帶弱點塗裝好讓你瞄弱點打彈藥架,所以59出門一定要帶套。


預警:這是一篇專程考證得到的反對

反對 @東亭浪將

這位知友說:

第二三四五負重輪的轉動軸心是在第二三四五扭力軸的後邊,所以第五負重輪的液力減震器是安裝在第五負重輪的前上方;而第一負重輪的轉動軸心是在扭力軸前邊,液力減震器安裝在第一負重輪的後上方。

實際上59(或者T-54/55)平衡肘反裝的並不是第一負重輪,而是第五負重輪,T-62繼承了這種布置方式。

實車拆掉負重輪的照片比較難找,首先我們從模型開始看起:

T-55模型的車體部分,左側為車頭 圖片來源:http://www.militarymodelling.com/forums/postings.asp?th=66022p=52

我們可以看到第一負重輪和234負重輪一樣,扭力肘向後,第5負重輪平衡肘向前,與@東亭浪將 說的正好相反。

T-62的懸掛系統布置繼承了這一點 圖片來源:http://www.intscalemodeller.com/viewtopic.php?f=29t=17957start=10

模型看完了,我們再看實車,正好我手邊有59和T-62的實車(誤,其實是軍博的啦~):

T-62右後負重輪,前面幾個平衡肘向後,最後的平衡肘向前

T-62 負重輪整體布置,這貨應該就是珍寶島撈回來那台了

59左前負重輪,我們可以看到第一負重輪後的較大間隙,以及與234負重輪的平衡肘同向布置的第一負重輪平衡肘

T-55底盤 來自https://defence.pk/pdf/threads/ukraine-restarting-t-64-based-ifv-development.354665/

https://conflictiran.blogspot.com/2006/04/iranian-tank-factory-upgrades.html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59(或者T-54/55)的平衡肘布置和T-62一致,但是負重輪間距又發生了較大變化,說明第一負重輪後面較大的間隙並不是為了給液力減震器讓出空間。從第一張模型圖我們也可以看出液力減震器和第二負重輪的扭力軸之間還有較大空間。到了T-62第一二負重輪之間距離大大縮短,第一負重輪的液力減震器和第二負重輪的扭力軸才幾乎貼上。

所以,在排除了@東亭浪將 的跟懸掛布置有關的理論之後,對59第一負重輪後的較大間隙的解釋,還是重量平衡比較可信。


重心分配的問題,基本就是59和他爹54炮塔中置發動機後置,中後部的負載最高懸掛的壓力也最大。同樣你看和54同一個底盤的59的叔叔蘇12254,戰鬥室前置,車體前部負載大所以負重輪布局上稍微就有區別了,變成了"123 45"。


我記得有一種說法是方便進行履帶短接,就是在誘導輪或者第一負重輪被擊毀的時候把履帶接在第二負重輪上繼續跑路


方便瞄彈藥架。


因為開59的都比較浪,都喜歡直接碾壓下車,不翹一點怎麼爬小車身上


簡單說就是重量在後面。

把車體的重量從前到後測算之後按每對負重輪平均承重來排列的。

一般來說,好處有對地面的壓力均勻,適應各種路面狀況,還可以儘可能保證火炮的穩定,同時,均勻的負重也可以減少個別負重大的懸掛損耗。

都是簡單說,不對的請指正。


扭桿懸掛的特點。


五九沒研究過,但是在二戰時候,虎式坦克都會把前面第二個負重輪拆下來防止於泥阻滯。本人認為其原因應該和這個大致相似。


推薦閱讀:

坦克世界裡跳彈能否擊中其他坦克?
如何評價《坦克世界》中的「虎」式坦克?
如何評價坦克世界玩家「vindia末」?
如何看待坦克世界百運(E-100WTP)回歸?
坦克世界重坦每個系的利弊?

TAG:設計 | 坦克 | 坦克世界 | 59式坦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