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偽醫學知識(偽科學)比醫學科普更善於傳播,有什麼心理/認知上的原因嗎?

諸如微信盆友圈之類,屢見偽醫學知識傳播,其中不乏所謂教育背景良好的人,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這種現象呢?


某人準備複習英語六級考試,到網上搜攻略

一篇攻略題為《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教程:五個月每天2小時定時訓練計劃》

另一篇題為《教你輕輕鬆鬆12天過英語6級》

你覺得哪一篇攻略更抓眼球,更能吸引你去照做呢?


說明科學界里具備相應文字傳達能力的人才緊缺

但是正如評論區里說的

就算你願意放下身段去做低水平人群的簡化科普

還是會有高高在上的學術帝有理有據地踩你


直白一點說,因為科學太難,需要的知識太多,大部分人又笨又懶還自大,會認為所有東西自己都能明白,科學他們一時不懂就覺得是故意蒙人的,偽科學簡單得多能找到認同感。

有兩個人贊同,誠惶誠恐。再補充一點,科學需要嚴謹的態度和能隨時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氣概、面對自己做出一大堆努力最後發現其實原來的構思是錯的的勇氣,而這個和我上面提到的很多人的笨、懶、自大是相互矛盾的品質。

過了一個月突然有好幾個人贊…補充一例子方便理解。我是學理論物理的,有次一個長輩說現在科技已經到頭了,沒什麼可以發展的了,我和他說了利用量子糾纏理論的光速傳輸物體(只是舉個例子,要問我能不能真的實現,我也不知道,有可能實現也有可能實現不了…)。長輩不信有型的物體可以光速傳輸,我於是詳細解釋了一下理論和可能的可行方法,連我上高中的表弟和70多歲專科畢業幾十年沒翻過書的姥姥都聽懂了,那個長輩(大學本科學歷)仍然說不可能,就是不可能…

其實,只是因為違背了他一直覺得的「正確」吧


我覺得大家說的都對。再補充一點我個人理解。

因為偽醫學比較極端和簡單,就告訴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你就能收穫什麼。這樣接地氣大家一讀就懂,也願意接受。

而真正的醫學哪有這麼簡單,東西很綜合和複雜,因為人體就是一個複雜的存在,任何一種行為都有它的兩面性,需要自己去評估兩者的風險來做出決策,所以大家也不願意去接受和思考。


回手朋友圈/qq空間里的偽醫學,之所以如此被廣泛的傳播,就我個人的感受是

共情

簡易

和不需邏輯的思考。


我的一點淺見:

先簡單扼要一句話:偽醫學知識(偽科學)比醫學科普在傳播上更接地氣兒。

具體來說

從受眾角度,我非醫療業的朋友日常所接觸到的玄學、中醫藥辭彙概念的機會同現代醫學相差無幾。支撐起現代醫學理論的基礎醫學裡許多知識因為離應用較遠,對他們來說陌生而晦澀。然而理解新知識往往從熟知的內容作類比推理。這個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高級知識分子也容易在朋友圈轉發養生類的偽科學文章。

從寫作者角度,相對於做醫學科普的醫學工作者,寫偽醫學知識(偽科學)的民科因為不受嚴謹的科學態度制約,也就無所顧忌的從中醫、玄學甚至神學知識里提取辭彙與概念來傳播信息。這種略帶神秘色彩的說教顯得更有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受眾接納。


一次和同學媽媽吃飯,她表情誠懇地問,你們在座的都是醫學生,能跟我說說什麼是轉基因嗎?

她女兒一臉無奈的表情聳聳肩,我怎麼跟她好好說她都聽不進去,就覺得朋友圈裡寫的才是真的。

我一個同學知道這位媽媽是搞園林的,便巧妙地用提問把話題轉向了樹苗怎麼嫁接、扦插,怎麼育種,怎麼人工篩選...

這位同學突然笑著說,原來阿姨你也是搞轉基因的啊。

阿姨忙問此話怎講,同學把轉基因常用的手法逐一描述給阿姨聽,阿姨聽得異常用心,一拍大腿,原來是這樣,你這麼說我就明白了,可寫那些文章的又有什麼好處呢?

我趕忙補刀,阿姨你不知道,只有這樣才能讓你們把辛辛苦苦賺來的錢用來買昂貴的非轉基因食品,基因倒是不轉了,天曉得撒了多少農藥、注射了多少激素。

從此以後,這位土豪阿姨再也不在有機農場里一擲千金,而開始質問他們,你們不是有機嗎,為什麼後面倉庫里還有有機磷農藥?

在這裡我並不想爭論轉基因孰是孰非,而想談一個更深入的話題:醫學科普。

我認為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把最需要我們的受眾推向了對立面,基於人性中那點可悲的優越感。我們根本不在乎普羅大眾受無知煎熬的痛苦,而洋洋得意於自己的已知,陶醉於細節上的口舌之爭。

大多數討論因此淪為了搶奪話語權的辯論會,以消滅對方辯友為最終目的。最後影響力定勝負,反而真相是最不重要的東西了。

但凡你願意把你考上博士研究生學霸級的大腦分一個區用來認識理解體諒受眾,你得到的會是截然不同的依從性,基於感激,基於信任。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冷戰時期世界對中國的苛責,與如今群起攻北朝,在畫面上給我的感官是相似的——誰都不比誰乾淨多少,可手伸得真長,都想當世界廚子。源於什麼?你一定比人家過得好的認知?人家還覺得自己一定過得比你們剩下的都好呢?把雙方一塊放到知乎上來撕,指不定誰撕得過誰呢。

注意一個客觀事實,我們雙方都未曾踏上過對方領土一步。

作為患者,我生理性地厭惡那些不過是背過看過一兩本書專業書籍就拽得二萬五的年輕醫生,他們缺乏同理心,讓我覺得自己不受尊重;更討厭連專業內幾本破書、隔好多年才新出那麼一個指南都搞不定的老油條,他們耽誤病情,誤診漏診。

可我不想聲討他們任何一方,人各有志,對全國大多數三甲以下(甚至包括三甲)醫院裡的醫生而言,這個職業不過一個飯碗而已,把飯碗端好就足夠了。你談職業道德,談理想,把他們飯碗都砸了,那就真的沒人看病了。

給諸位看病的,多是這樣的,跟你我沒什麼不同的,以過好自己的小日子為最高優先順序的普通人罷了。

因此,所有人本能地多關心自己身體的變化,試圖在網路中尋找知識普及本身是沒錯的,哪怕是放在醫學領域。憑一句網路不問診,或者敦促患者上醫院,本身就是在推卸責任。誰敢拍著胸膛說自己門診三分鐘的時間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把病情都講得人家清楚明白願意掏出心來配合治療?要真是這樣,哪兒來那麼多網路問診的需求?

我想這是大多數醫生在這個平台寫作的初衷,彌補自己欠下的債,並不是靠網路平台上解決那麼一兩個問診,而是傳播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受眾有需求並且在公立醫院沒有得到合理滿足的科學普及。

然而,我承認自己學識有限,畢竟術業有專攻,不然普天之下還要會診幹嘛?然而我無法忍受的是,作為同一個戰壕里的戰友,你在前面衝鋒陷陣,他在背後忙著捅刀。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質疑你的專業性,然而並不能提出任何更高明的見解來,給出更通俗的、優質的答案來...卻以曲解你已然斟酌過的字句為唯一任務。

合理友善的建議讓一個答案更完滿、準確、不具有歧義,而不友善的受眾不可怕,他們的質疑給你更多的信息了解他的疑惑在哪裡、誤區在哪裡。可怕的是不友善的同僚,這種質疑使人一點點的動力都耗竭,想想自己SCI一分獎勵一萬塊,我他媽還在這兒跟你浪費口舌作甚。


偽科學的撰寫者常常欠缺系統專業的科學知識或是對於一個問題的理解淺嘗輒止,與普通非該領域的群眾了解的差不多,花費了一些時間進行探索,有了一定知識後整理公布出來,這些問題的內容往往既通俗易懂,又恰好能牢牢踩著群眾的心理特點、賞析能力。分分鐘媒體的寵兒,而真正的大牛又很忙,很少會有時間來闢謠或者長篇論證,導致有出現問題也不能及時改正,於是一些有失偏頗的言論又進一步擴大潤色,最終形成一片光怪陸離的論調。總的來說可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大多數偽科學並不是散播者不懂科學,而是把自己知道的不完善,不全面的零碎的科學知識照搬到一切上面。它們往往忽視科學理論本身很多的條件。

比如很多營養宣傳者所說豆製品不能和蔬菜一起吃。因為蔬菜中的草酸和豆製品中的鈣沉澱,會導致結石。實際上理論上是這麼回事,但是在胃腸道沉澱的草酸鈣又怎麼會被吸收形成結石呢。從一定程度上被沉澱的草酸鈣還有效減少了草酸的吸收,妨礙了結石的形成。包括很多的酶啊之類的,它們在胃內就會被水解或者在烹飪的時候就會被滅活。因此,很多的偽科學,是建立在沒有完整科學體系下隨意對科學知識的拼湊。


最主要的問題 還是民智未開吧 看一個小小的感冒居然要花幾百塊?糖尿病、高血壓居然要那麼長時間用藥?人進來的時候好好的 做個手術就死了?這裡面一定有黑幕 醫生一定是黑心瀆職、騙錢 看看人家美國/日本 各種高大上的藥物 上市公司 神葯吃幾天病就好了 還沒有不良反應/後遺症 上樓梯也有勁了 一步頂三步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腫瘤了


問題不在於真偽,而在於普通的信息傳播渠道是缺乏同行評審的。傳的多的是那些「看起來」「科學」的觀點。而對於普通受眾來說,堆壘的科學詞藻越多,圖表,數據越多,「看上去」越「科學」。至於數據是否是準確採樣的,論據是否能支持論點,有沒有選擇性的選取數據,這個不是大多數人能辦到的。而相應的小編很多是不具有該行業的專業知識的,半吊子的居多。這樣,即使是一份準確翔實的學術論文,在小編追求點擊率的操刀之下,也會成為「偽科學」。

另外,大量傳播是和大家的親身利益(健康,安全)相關的。在缺乏足夠的信息資源的時候,首選避險的方案是人的天性。我知道大多數人是和平理性的,但是反日遊行的時候,你「寧可信其無」,開著日式車出去轉一下看看?


我爸爸還加入了某偽健康傳銷組織,我說是假的還不聽。

他天天還分享什麼這個什麼輔酶Q,什麼靈芝孢子,可以治癒所有癌症。我就轉發說簡單舉例胃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宮頸癌HPV感染有關,你這個破葯什麼藥理敢說包治所有癌症,大力丸嗎?

然並卵。

他還說這個加入公司會員看病可以不要錢。我看了一下是僅限那個公司旗下的醫院。我就呵呵了,我說這種連我們這兒某民營醫院都不如的醫院看不看得了病還是個問題,還加入這種醫院的會員,不知是著急送錢還是著急送命。

然並卵。

為啥我爸不信我卻信騙子。

我該怎麼拯救我爸爸。


「爆文」的傳播特徵

1 .標題富有聳動性,以長標題為主

對360篇「爆文」的標題進行詞頻熱度分析,根據該熱詞分布圖,並結合標題具體內容進行文本分析,發現「爆文」標題的最大特點在於聳動性,採用各種傳播策略最大限度地撩動讀者的情緒、興趣與好奇心。

(1)情感強烈。善於用具備強烈情感效果的詞語及標點符號來吸引讀者。例如,「震驚」「驚呆」等具備強烈情感效果的詞語被頻繁使用。感嘆號是「爆文」最為青睞的標點符號,360個標題當中感嘆號共出現325次,其中72個標題中感嘆號使用次數為2次及以上。

(2)善用敲警鐘策略。敲警鐘策略又稱喚起恐懼策略,指傳播者利用帶有較強恐懼性情緒色彩的詞語或事實促成態度和行為的改變。「爆文」標題善於利用敲警鐘策略喚起受眾的危機意識和緊張心理,以吸引閱讀和刺激傳播。例如,「吃了個西瓜1家3口陰陽相隔!這種西瓜千萬別吃!」這樣的標題比比皆是,「死亡」「可怕」「震驚」「慘不忍睹」「天人相隔」等恐懼喚起的詞語頻繁使用。

(3)善用樂隊花車法。樂隊花車法是指傳播者營造出一種「加入我們,否則就是與大家作對」的氣氛,要求受眾接受某種彷彿大家都接受的想法或行為。「朋友圈都轉瘋了」「趕緊讓更多人知道」等是「爆文」標題中常用的詞語與句式,營造出一種「大家都在轉發,你為什麼不轉?」的氛圍,刺激跟風傳播行為。

傳統新聞標題以簡潔為標準,流傳著「不超過13字為宜」的說法,更有學者認為標題應該控制在10字以內「方見智慧」。②網路新聞則往往並不推崇短標題,例如新浪製作的《標題規範》中規定標題字數應為14-20字之間,以中標題為主。而「爆文」標題則以中長標題為主,大多數標題為14-28字之間,其中尤以19字、22字標題最為常見(見圖2)。從傳播效果上看,字數小於10及大於38的標題雖然不多,但是其BAI指數卻呈現出四大峰值及三大谷值,傳播效果具有較強波動性,體現出短標題及超長標題在傳播效果上的風險性。

2.主題兼具接近性與聳動性

從標題熱詞分布可以推測「爆文」主題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親子類。「孩子」「小孩」「媽媽」「父母」「單親」「爸爸」等均為重要熱詞,一方面說明親子主題「爆文」數量不菲,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不少文章通過標題喚起親情以吸引注意力。

(2)地域類。「南京」「青島」「杭州」等城市名稱熱詞體現出以地域為主題的文章佔據了「爆文」重要一部分,也契合了地方類公號佔據「爆文」公號半壁江山的事實。

(3)食品安全類。「西瓜」「豬肉」等熱詞體現出不少「爆文」以大眾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為主題。

(4)治安類。「血案」「警方」「施暴」等熱詞體現出治安與犯罪也是「爆文」的重要主題之一,且多為地方性治安事件。四大類主題的共同特點在於對讀者而言具有接近性,多為身邊事、日常情,具有較近的心理距離與地理距離。而後兩類還同時具有聳動性,通過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報道及血腥的犯罪事實揭露,喚起受眾恐懼與緊張心理,以刺激閱讀及傳播。

3.圖文結合為主,多種內容形態融合併存

「爆文」的內容形式以文字、圖片、視頻三者為主,有時會輔以表格的形式。其中以圖文結合最為普遍,在322篇「爆文」③當中,圖文結合的有225篇,佔比達到83.70%。圖文結合的形式最符合微信內容傳播「淺閱讀」的特點,碎片化的語言加上直截了當的圖片,無需思考直擊大腦,同時也便於進行病毒式傳播。

在以單一形式為主的「爆文」當中,視頻形式最常見,其次為文字形式,而單以圖片為主的「爆文」非常少見,大多數「爆文」都會在圖片前後添加一兩句文字以說明或點綴。

在322篇「爆文」樣本當中,沒有出現圖片的只有83篇,圖片數量為1至10張的有145篇,大於10張的為94篇。從受眾審美疲勞及手機流量控制的角度來說,圖片數量控制在10張以內更為科學。然而,在這322篇「爆文」樣本中,BAI指數排名前20的「爆文」當中有11篇的圖片數量超過10張,6篇的圖片數量超過20張,比例均大於322篇「爆文」總體的分布情況。可見在微信內容傳播當中,更多的圖片數量往往可能帶來更好的傳播效果。

4.文字短小精悍,「深閱讀」讓位「淺閱讀」

除去69篇無文字的「爆文」,剩下的253篇「爆文」當中,字數為500字以下的有136篇,佔比達到53.76%;字數超過1500字的只有7篇,不到3%。可見「爆文」的文字以短小精悍為主,更多時候是作為圖片或視頻說明出現。字數多的「深閱讀」文章在「爆文」當中微乎其微,一方面是由於「深閱讀」文章具有較高的創作難度,另一方面則是受眾對碎片化的「輕閱讀」情有獨鍾,「深閱讀」文章曲高和寡,難以達到滿意的傳播效果。

5. 原創性不足,「百搭文」橫行

在322篇「爆文」當中,原創文章160篇,只佔了不到一半的數量。原創性文章當中,標題出現地名的有95篇,超過原創文章總數的一半,可見大多數原創性文章的內容為地域性事件。在地域性事件的傳播當中,天氣類(17篇)與治安及事故類(19篇)數量較多,由於具有時效性、接近性而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

非原創性文章當中,「百搭文」佔據了重要部分。「百搭文」是指那些具有廣泛的適用性,通過細微的修改便可以面向本地域受眾傳播的文章。例如,「xx人注意,今天起,這些錢統統不用交了」是一則取消若干行政收費的新聞,被南京、杭州、上海、青島、成都等各地的地方類公號轉載,題目分別改成了「南京人注意」「杭州人注意」等,以對特點地域進行針對性傳播。

………………………………………………………………

以上來自知網論文作者羅茜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瀋陽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本文刊發於《中國記者》2015年第7期


相信偽科學的原因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點,比如知識背景很重要。相信偽科學還有一個成本問題,就是知識成本和理解成本,再加經濟成本。偽科學往往很容易理解,並且很容易操作。偽科學不會去組織登月計劃,因為那不符合偽科學的低成本原則。

很多偽醫學就是利用了這一點,他們往往宣稱用非常廉價和簡單的方法治好大病,不由得人不信,結果這種心理容易失控,反而變成了偽醫學掙錢的工具。


因為偽科學是某些人維生的手段,當然要大肆宣傳。而你們真科學的小眾團體向大眾科普的知識相對來說較少,所以大眾看到的大多都是偽科學。久而久之,信偽科學的當然就多了。


事實上並不是錯的更容易傳播,而是網路領域信息量爆炸良莠不齊,而普通民眾一方面急需相關信息,一方面又缺乏基本常識識別信息的真偽,於是就會真假消息充斥朋友圈了。一般微博或者網站新聞關注權威新聞媒體機構和專家學者的發布可以過濾掉一部分偽科學,朋友圈的轉文往往無法辨別出處,更導致了偽科學滿天飛吧。


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公民比為3.27%(2011年左右數據)。


偽科學更方便,更「有效」,更符合人們的需求,最重要,更有動力去做推廣。謊言千遍成真理


1,偽醫學輕鬆易懂,沒有太多專業術語,即使有,也是為了假裝專業迷惑你。

2,民眾選擇更能引起共鳴的轉發,偽醫學更善於抓住這一點,因為他不需要考慮科學不科學,他只考慮吸引到你並讓你相信就夠了。

3,偽醫學(炮製)比醫學科普創作更容易,因而曝光率更多,所以顯得更易傳播。

筆小仙的個人公眾號就是科普醫學知識的,雖然知道偽醫學橫行,還是想為死磕偽醫學貢獻一份力量,有興趣的可以關注.公眾號ID:YZ_yihua


一個歸納為常識,一個歸納為知識。

常識都是在觸手可及的地方,所以大家接受和運用起來就很方便。

而知識需要經過正規的學習和深入的研究才能被正確掌握,而大部分的人並不學醫學,很多東西人們會覺得生澀難懂,所以就難以普及了。


因為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缺乏醫學常識的,大家更能接受偽科學,方便啊,省錢啊


這些偽科學往往簡單、暴力,比如「吃xx個xx」之類,從而給予患者超凡的信心。而真實的治療往往艱難萬分,還包括改變生活習慣。對比之下,想追求捷徑也沒什麼奇怪的,畢竟誰都想輕鬆治病。


推薦閱讀:

什麼是跳躍性思維?
為什麼有的人非常害怕點菜??
怎樣提升刷題的愉悅性?
為什麼人會做噩夢嚇自己?
人們是如何被逗笑的?

TAG:心理學 | 傳播學 | 認知科學 | 醫學常識 | 偽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