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地評價醫生的工作成果?現有的考評方式是否合理呢?
看了很多關於醫患關係的評論,發現醫生的工作成果很難評價啊。一般的技術人員像程序猿、工程獅都有很多硬指標來評價他們的工作成果,商業上的人也可以看投入產出比。那麼,醫務人員的工作怎麼評價呢?其實作為患者,最怕的就是大夫和稀泥了。有一句話叫「看的好叫病,看不好是命」,成了很多無良醫生的擋箭牌。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讓好醫生能踏實看病,不受病人無端的質疑?
實際上很容易對醫生的醫療行為進行請假,但是評價體系在國內並沒有得到社會環境的認可。我的意思是比如上升到打官司,一般法官和社會觀眾會傾向於作為弱勢的患者。即便是殺醫事件中,也有不少罵醫生同情明顯犯了罪的患者,此時評價體系是靠邊站的。
那麼這個評價體系是什麼呢?是指南或者臨床路徑(guideline clinical path),前者約可以對應醫療實踐最好怎麼做,後者則是應該怎麼做。一個實踐過程,一定是基於最底層規範下的個人經驗轉化過程。如果前提「底層規範」得到遵守,我們說這個醫療行為合格,如果經驗轉化非常好,也就是說能夠看人下菜,有的放矢得使臨床行為符合對象人和疾病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指南做出最好的決策),那麼我們說這個醫療行為優秀。
基於以上描述,可以認定醫療行為的評價最好基於過程,標準包括但不僅限於是否遵守路徑標準、決策方法、溝通技巧…結果可以作為重要的權重項,對於是否作為最重要的標準我覺得需要慎重思考。
此外,基於以上描述,我們亦能看到臨床實踐也是在經驗轉化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而不是有賴於良性結果的。
當然普通人很難介入這一過程中來。
以上手機答,不夠詳細,大家看個意思就好了。「看的好叫病,看不好是命」不是擋箭牌,是真理。這句話能跟「醫治不死病,佛渡有緣人」一起傳下來,而不是跟街頭無賴的哪句歪理一樣被歷史湮滅,就可以說明它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現代醫學是一門很不成熟的科學。別的科學,比如題主所說的工程學,相對醫學界,他們的理論體系可以完美的解釋從業人士遇到的全部問題。所以我們現在要修一座大橋,現有的知識就能讓設計和建設大橋的一切行動都在掌控之中。在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環境中,花錢造不好的橋絕對比花錢治不好的病少。工程師的教材上沒有一大通「原因不明」。他們決定設計一座大橋的時候不必燒個烏龜殼或是搖司南,取用連地球圍著太陽轉都不知道的年代形成的宇宙觀獲得的理論體系,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英國伊麗莎白老佛爺的醫療條件好不好?好。但是她長年熱衷現代醫學不認可的順勢療法。什麼是順勢療法?為了治療某種疾病,需要使用一種能夠在健康人中產生相同癥狀的藥劑。例如,毒性植物顛茄(也被稱為莨菪)能夠導致一種搏動性的頭痛、高熱和面部潮紅。因此,順勢療法藥劑顛茄就用來治療那些發熱和存在突發性搏動性頭痛的病人。
人類對疾病的認識是如此的幼稚,需要面對的治療任務卻錯綜複雜。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優缽羅鏈接:當前中國醫改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 優缽羅的回答來源:知乎民眾對疾病和醫療的認識:人體不是標準器件,疾病表現必然多種多樣,就診早可能病情不典型難以診斷,就診晚可能病情嚴重難以挽回,保守治療病情可能無法控制,積極處理治療本身也有一定風險……與這世上大多數事一樣,醫療活動難以在各方面盡善盡美,只能在風險、收益和成本之間進行平衡,力圖尋找最合適的方案,單純追求『最好』並不現實。
追求「最好」不現實,追求「理想」也不現實。儘管知乎上人人都說「續一秒」,但是續命不是主觀能動性發揮到位想續就能續的。續命也要講基本法,人的態度不是很關鍵。
話題回到醫生評價體系上來。目前以論文論英雄的考核體系,雖然有相當多的不合理之處,但是相對其他操作比較方便的手段,還是有很大的優勢。以下簡述其他幾種可能想到的醫生評價方式及其不足。
1,以病人數量、操作量衡量。
「下館子要找人多的」常識大家都知道。但是看醫生也是人多的好么?兩個普外科醫生,一個斜疝專精,一年主刀800台手術。一個肝移植專精,一年主刀100台手術。這兩位哪個水平高?沒有可比性吧。有特定需求的病人,找做斜疝的不能換肝,找換肝的不見得做斜疝熟。即便考核項目精確到單病種,也因為病程發展階段和基礎病、併發症等原因,存在診療量好衡量,診療難度不好衡量的問題。數量無法說明醫生的實際水平。如果非要扯一扯誰的病人難度高呢?
手術經過尚順利,麻醉效果好,術中出血約400毫升,輸入紅細胞3個單位、血漿2.8個單位共880ml,術後送回監護室觀察治療。切取病變送病理檢查。
上文這句話,取自一家絕大多數知乎er都能將其評為天朝第一的知名醫院的手術記錄。我當時看手術記錄寫得風平浪靜,病人怎麼可能跟家屬說的似的,「術中大出血、休克,術後住了多天ICU上呼吸機,要不是在頂級醫院,估計就交待了」?作為一名卑微的國立大學法人米庫大學(副部級)後勤集團教育超市山水溝超市分店第三支店臨時工SY猿,我沒好意思就近問。再說,本校地處通向最近的省城的高鐵設計時速只有250而且還沒通車的鄉下,姿勢水平有限。於是,我從中部地區某名門985大學30幾歲就當了副教授的學霸那裡得到了訓示:「隔行如隔山,你們柴務工作者沒有臨床姿勢水平,畢竟還是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術中出血400ml是輸血880ml的指征么?某某醫院也是too young,手術記錄跟之後的護理記錄對不起來,他也好意思寫。」
信息不對稱導致對難度的探討必將撕逼化。還是用論文這樣相對好把握的指標作為標準比較好認定。
更何況,病人多,醫生分給每位病人的時間就少,就診體驗和臨床安全必然會受到影響。
本校兒科教授前幾天講了一個段子。省內某縣級市,近來來經濟發展的不錯,鄉親們有錢看病了,市醫院(以前是縣醫院)的買賣很好。當地兒科有一個來進修過的科主任,現在被口耳相傳為大拿,一人一天看三百個病人,一人頂一個科室,在省內已經封神,連本地做兒科的醫藥代表都知道他。這麼多病人怎麼看?每次出診,半個科的醫生圍著他,病人像是過十八銅人陣一樣逐一過關,查體預檢,開化驗單,開檢查單。等到病人拿著各種結果到主任跟前的時候,他只要一句話就行:「肺炎,打針」;「上感,打針」;「發燒,打針」……,主任連病歷都不寫。然後一個陣發性青紫的患兒,在他面前就是「沒事,打……打車回家,天冷注意保暖」。結果這個患兒家屬沒有因為主任多對他說了幾個字就放心了,沒有回家,包車於當天下午轉到本校附屬醫院。患兒到了急診,剛考出證來沒幾天的研究生認為是癲癇,收治到了小兒神經內科。小兒神內科室排名第四五位的教授當天正好有教學任務,親自示範接新病人。一聽診:「小X(急診值班的新醫生)你又坑我,這不是卵圓孔未閉么?」患兒轉科到小兒心內,又發現了罕見的心耳畸形。論門診量,縣級市主任一人能頂本校兒科大半個科。論水平……
2,以收入衡量。
「能者多勞,多勞多得。」高難度的診療活動往往收費高,通常賺錢多的醫生,實施的高難度診療活動多。但是,還有不通常的情況,就是悖德的醫生賺的也很多……美國前幾天都曝出知名腫瘤醫生偽造檢查報告,騙健康病人化療。以天朝當前的國情……
我之前跟一個做網路推廣的聊天。我說我校旗下綜合性附屬醫院,人均門診費300元多一點,人均住院費不到2萬,比帝都三級醫院平均值低。我們可是國立滴、部管滴,比他們那一堆市屬滴高貴多了。他說……「綜合性醫院人均門診費不到2000元,還是關門算了。我們這邊乳腺科的來診病人,一套營銷流程走下來,要花11000元才達標。」我說「還是民營體制有效率,我們這邊乳腺外科住院患者的人均花費也是這個數,這還是被化療病人和早年要是收入院,住院總會被主任罵的乳腺纖維瘤拉下來的。乳腺癌根治術怎麼也得三五萬……」他說你想太多,我說的是門診……
3,以費用、治癒率、好轉率等指標衡量
這個好理解,於是也好解釋。不好治、治起來比較貴的病人,拒診和推諉出去就是了。如果這個指標成為普適價值觀,那麼疑難危重病人的利益將受到極大的損害。
小結:
醫療機構有它的職能定位,不同定位的機構的醫務工作者,工作目標也應當不同。頂級醫院的醫生,治療的疑難危重病人越多越好。家庭醫生讓自己的客戶得病越少、日常醫療花銷越少、得了需要去大醫院的重病越少自然是水平越高。就算是同級醫院,醫院科室和醫生有各自的側重和專長。任何人都很難用可接受的成本把幾百、幾千、幾萬種病找誰看比較好,在治癒率、費效比之類的方面說清楚。所以,評價和排行都不好搞。
醫改題材神作《醫龍》倒是提出一個合理的方向。電視劇版較漫畫原著比起來,真是naive得很,精華盡失。
聯合社保和商業保險,獲得較為真實的一手數據和評價活動經費。搞出一個百分量表,側重考查每一種疾病的治療效果。
在合適的評價體系搞出來之前,以論文論英雄吧。
之前吐槽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的醫院排行榜
鄧鉑鋆:如何看懂「醫院排行榜」
至於北京大學2014年基於數據中國最佳臨床學科評估結果……就是統計病歷首頁。在這個排行榜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上榜專業和山東省立醫院一樣多,江蘇省人民醫院沒上榜,相當數量的上榜醫院跟衛計委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的受資助專科不符……雖然有龐大的數據支持,但是比完全靠調查者主觀選擇的業內受訪人士的主觀印象得出的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排行榜還不靠譜。成績比較突出的醫院有開放床位一萬張的鄭州大學第一醫院,開放床位6000張的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和開放床位3000餘張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這個排行榜告訴我們,繼續違背國家政策進行擴建是很重要的,寫好病歷也是很重要的。這個問題我想過很多,也和老師討論過,最後得出的結論可能讓大家有些失望:
對於非醫學人士來說,沒有任何一個標準可以評價一個醫生的臨床技能好壞!!!
對於非醫學人士來說,沒有任何一個標準可以評價一個醫生的臨床技能好壞!!!對於非醫學人士來說,沒有任何一個標準可以評價一個醫生的臨床技能好壞!!!換句話來說:一個人到了醫院,如果沒有醫學知識,根本不可能了解給你看病的醫生在「看病」這個方面的水平的好壞。有時即使是醫生,如果不是相關科室,也可能不了解看病的過程
接下來對現有的幾個評價機製做簡要的評價:
1. 職稱不僅在知乎上,在互聯網上醫生的職稱也已經被詬病太多了。評價職稱並不是根據臨床水平,而是根據科研水平,也就是看發paper的質量。SCI都被搞成Stupid Chinese Index了,SCI連科研水平都不能準確評估了,和臨床水平更是半毛錢關係都沒有。而且有些職稱高的人到了那個位置沒人趕下來連基本的臨床知識都不更新了。其實有時候恰恰相反,職稱比較低的醫生很多臨床知識更新得更快,更專註與臨床。有些人問我看什麼醫生,我會半開玩笑的說找那些年資高職稱低的,這樣經驗豐富又沒有被小白鼠佔去太多的精力。舉個親身經歷的例子,我媽因為IgA腎病在當地的三甲醫院看病,我勸她不要太執著於教授,但為了放心還是去找了教授看病。尿蛋白一直控制得不好,血壓也一直比較高。尿蛋白的事情我還沒有能力置喙,不過腎病高血壓的控制我相信最基礎醫學生的都會選擇ACEI/ARB吧。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當地的教授開的是「施慧達」(氨氯地平)。而且我媽在門診還聽到如此的對話:「醫生,我血壓吃施慧達控制不下來怎麼辦吶?」"那你就多吃一片嘛」3. 臨床指南
樓上有很多提到臨床指南,這項標準可以杜絕我上面說的腎病不用ACEI/ARB的可笑情況,但也不是完美的。原因如下:
1. 醫療的過程不僅是治療的過程,就我現在的認知是「診斷+治療」就診斷來說是不可能有一個完全「科學」的做法的。診斷像什麼呢?像破案,轉一個YouTube上的鑒別診斷思路圖會翻牆的童鞋可以看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KrLPY_8Cyk看到沒:這五步裡面那一項不是要靠個人經驗的:
1. 獲得臨床信息:我們老師說不同級別的醫生問到的病史都是不一樣的,因為病史實際上反映了一個醫生的思維思路。能夠想到可能是某些特殊的疾病才能問相應的問題。臨床上很多病人覺得的重點實際上不是重點,有好多疑難病例都是在聊天的時候無意問出了病史。比如鉛中毒的病人問出了職業史,一個不明原因發熱的小孩反覆詢問才知道隔壁是養牛的,你說這怎麼量化評估。此外物理檢查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有些體征水平高的人就能查得出來,水平稍差一點就不行。有些病人的體征那會兒查不出來,過一會兒就查出來了,你怎麼進行評估呢?除了懂行的人誰能知道哪些醫生比較強呢?2. 提取重要信息:問題在於什麼信息是重要的。不同醫生對於信息的提煉是不一樣的,醫學中獲得的病史噪音遠比有用信息大,如何從紛亂的證據中找到重要的部分。有些看似重要的內容或許並不重要,例如我們最近做PBL,病人腹水的ADA顯著增高,但是TB不能解釋其他信息,要不要棄之不用?這些內容在臨床上比比皆是。至於如何處理這些信息,用什麼樣的框架,這些框架裡面每一個疾病有多 fit 之前的信息,都是需要臨床經驗的。病人不會按照教科書一樣生病,也不會按照指南生病。比如SLE的診斷標準有11項,滿足其中4項就可以診斷為SLE。但是滿足診斷標準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條件,如果醫生死守診斷標準病人也只能等死了。
4. 患者評價
如果像馬雲那樣搞一個類似於支付寶的售後評價行不行呢?很遺憾,還是不行。患者感受到的其實只有兩點——治療效果和醫療服務的態度。效果剛才說了,和醫療的水平沒有必然的關係。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做實驗還要講究對照呢。一個人健康的影響因素這麼多,醫生的醫療行為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但用總體來評價其中的一個因素,雖有相關性但還是不太靠譜。服務態度就更不用說了。莆田系的態度必然比大多數三甲醫院的服務態度好,為什麼人們大多還是願意去三甲醫院呢?即使是在三甲醫院,態度好的也不一定醫術好。人死在手術台上家人送錦旗的事情也不是沒有發生過。5. 同行評議
嗯,這是加劇辦公室政治的好方法……說到底,評價醫療行為只能評價治療的過程。如果一個醫生把方方面面考慮到了,為了防止併發症而多做了檢查用多了抗生素,肯定比一個考慮不周但併發症恰好沒有發生的醫生好。現在的醫療體系還只是做最簡單的算術,律師打醫療官司關注的還是簽沒簽同意書之類程序上的問題,以人為本還差得遠呢。
怎麼辦?
既然如此病人就只有看運氣了么?其實也不是,雖然說對於單個醫生不能評價其能力的好壞,但是從概率上來說大醫院醫生的醫術要好於小醫院。了解一下其他對醫生的評價,得到一個好態度也不是不行,而且治療率死亡率也不是完全沒用, 對於要做手術的人來說,去院感率低一點的醫院總是沒有錯的。以前聽過國外有保險公司能夠保證醫療質量,病人買了醫療保險之後就把付費的事情交給保險公司了,保險公司會有懂行的人來監督醫療行為,如果有哪些醫療行為是在醫療規範之外的,保險公司可以拒付作為制衡醫院的手段。但是這是建立在買商業保險的基礎上的,我一個同學去美帝讀PhD,8w刀的獎學金醫療保險就是一兩萬刀。想一想現在人可能拿收入的1/10來買醫療保險嗎?生活不要太美好。感謝邀請,手機打,醫患矛盾不在醫生水平,哪怕你是全國學科帶頭人,哪怕一個醫生背後坐了十個裁判舉牌打分,哪怕治不好就槍斃醫生,該醫鬧還是會醫鬧!目前是醫生,醫院為國家背黑鍋。相關閱讀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428/12208924_0.shtml
&<走向共和&>的最後一集,孫中山演講時把自己倡導一生的三*權*分*立擴展為五權分立,增加了考試權和彈劾權。他發現自己一度相信的,只要制度運行良好,人們便會自覺的遵守和維護,這樣的願景,在當時的中國,是不成立的。打掉一個皇帝,並不能迎來一個華盛頓,迎來的是大大小小的土皇帝。
「有病看醫生」也是在30年前左右,隨著一個個偶像的褪色,和醫療機構的全民化運動,開始成為常識。當年的人們對待醫生,就像1912年的南京城老百姓對待孫文一樣。所有人幾乎都忘了醫生 的「人」的身份。包括當時大批擴充的,醫療管理者。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搞不清楚,中國現行體制,對醫生的實際定位,是大眾服務者,科研工作者,技術型官僚,基層辦事員,形象代言人,還是別的什麼。至少在我看來,任何一個醫生,都有以上這些影子。
連基本定位都不能搞清楚,一個醫生最基本的權責範圍都搞不清楚,如何去考評呢?難道靠「舉孝廉」嗎?靠「清談」嗎?我不清楚。
當年的孫大炮能強行給中國人灌上「共和」的概念,使得從此以後帝制沒有大規模復辟;而中國人現在普遍相信現代醫學,受惠於現代醫學,沒有大規模的偽科學「復辟」,也是當下相對來說進步的地方。但是當年漫長的軍閥混戰,確實有點像現如今醫患關係緊張,公、私立醫院盲目擴張,虛假詐騙不斷,山頭林立的混亂局面。
我只能說題主這個問題問的正是時候。至於解決方法,我等草民不能妄議朝政,還是留給有司吧。------第一次在知乎這麼露骨的說醫療,如有異見,無視就好,現在的我不是醫生,不是黨員,甚至沒有固定職業,沒有房產也沒有水表。1.覺得指南可以作為評價的請看看這個文章Lenzer J.Why we can"t trust clinical guidelines.BMJ. 2013 Jun 14;346:f3830.2.覺得臨床路徑這種扯淡東西可以作為評價的,我保證你一定沒有干過臨床一線(最起碼現今國內的按疾病名分類的路徑真的很傻逼,想這點子的人不但沒幹過臨床,如果是讀醫的我肯定他沒有好好讀書)3.(補充)就算真要臨床路徑,最起碼是按病理生理狀態來開路徑,而不是按病名,就算修車也不是這麼個修法。
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回答。尤其是在網路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評價一個醫生的工作成果,顯然是和其他同樣檔次,面臨類似病人的醫生來比。有一些地方已經通過向患者公布手術醫生感染率等方式來讓患者進行選擇。同理可以公布同樣其他數據並給出排名。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對醫生不好,我覺得恰恰相反,當所有醫生的所有數據都公開的情況下,更能體現醫生價值。當然如果只是公布一部分,那麼對這一部分醫生是不公平的。還有就是家庭醫生的考核指標不僅僅是看了多少病人,還包括所負責人群的吸煙率、健康指數等指標。現有的考評方式可以更合理。
弱弱問一句,評價高的能給加點工資不?
每年都是這個考評那個考試,次次換著花樣來輪一遍,輪完連100塊都不給我,誰家老闆天天考核工作績效各種要求提高業務水平卻絕口不提獎金?weijiwei。醫學本身就是一門自然科學 而不像編程或工程那樣 因為一者人類所掌握的醫學知識比你想像的少太多 二者個體性太強 每個人的預期不同病情不同最終導致的結果也不懂 所以現在一般鑒定都會組成醫療鑒定小組請專業領域的人去做評判 說來有些類似於陪審團 一些有明顯醫療差錯的地方很容易就會被人發現 但對於另外一些爭議性較大的處置或者理論上合理的處置最終導致的不良後果又該如何去評判?所有的藥物說明書必定會有的一行叫不良反應 所有操作必定會包括的內容叫知情同意 但最終有沒有用 其實都是談出來的 想要將醫療規範化是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 希望患者多些信任 醫者多些責任 共勉機打無標點 見諒
好醫生活在患者的口碑里……
按照醫學指南來判斷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醫生對患者從網上獲得的知識很不屑,但他們自己卻在知乎回答醫學問題?
※請問這樣的醫療協議合理嗎?合法嗎?會有什麼影響?
※在網上發帖子,寫被黑心醫院坑害的經歷,會被報復嗎?
※你身邊有親友患病需要做手術卻遇到醫生推脫不敢主刀的情況么?後來是怎麼處理的?
※遇到撒潑的人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