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其他國家大多用拼音文字?
為什麼其他國家(或者亞洲以外)很少有國家用方塊字?而是用拉丁字母組成的文字或者其他字母組成的拼音文字?
為什麼其他國家大多用拼音文字?
根本原因只有一個:所有發明了語素文字的文明都死掉了,而絕大部分的新興文明都使用了同一套字母系統(腓尼基字母)。
像中國這種東有太平洋、西有青藏高原、北有大漠的封閉式地緣環境,整箇舊大陸僅此一例。如果把目光從中國移開,你就會發現整個西部大陸簡直就是文明的絞肉場。
兩河流域自不必說:蘇美爾、巴比倫、亞述、赫梯、波斯,你方唱罷我登場。埃及也連續經歷了古埃及、波斯、希臘、羅馬、阿拉伯的洗禮。而相對較封閉的印度也還是撐不過雅利安人的一波流。
像中國一樣使用語素文字的不是沒有,其他三大文明古國,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聖書體)、古印度(存疑),都是使用語素文字。然而這些文明幾千年前就被幹掉了。
無獨有偶,大洋對岸的新世界裡,獨立發展出文明的瑪雅人也是採用了象形文字。
由於取締這些古老文明的「野蠻人」們使用的語言與原古國的語素文字不兼容,而字母系統對於不同的語言有著極強的兼容性,因此絕大部分新興民族都使用了由腓尼基字母衍化出來的各種拼音系統:
腓尼基字母→_→希臘字母→_→拉丁字母/西里爾字母→_→俄文
腓尼基字母→_→阿拉米字母→_→婆羅米字母→_→梵文→_→印地語天城文/藏文
腓尼基字母→_→阿拉米字母→_→婆羅米字母→_→泰文/柬埔寨高棉文
腓尼基字母→_→阿拉米字母→_→回鶻字母→_→蒙古文→_→滿文
腓尼基字母→_→阿拉米字母→_→猶太希伯來文/阿拉伯字母→_→波斯文
所以說,基本全世界的字母文字都同出一脈。因此能夠粗略地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
基本上原生文明(四大+瑪雅)都是用象形文字,新興文明都是用字母文字。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說語素文字就像是IOS系統,只能跟iPhone兼容的話,字母文字就像是安卓系統,絕大部分手機都能兼容。由於其界面友好、上手又容易,於是它便迅速成為了各大新興民族的首選了。
至於中國。。。中國是一朵奇葩 = =
(老實說其實我更想你們點我這個回答的贊→_→:歷史上出現過哪些現代人看起來無法理解乃至荒唐的法律制度? - Irisetrose 的回答)當今世界一共有五大書寫系統:拉丁字母系統,西里爾字母系統,阿拉伯字母系統,婆羅米系字母系統(梵文字母系統)和漢字系統,分別對應當今的五大主流文明:西方文明(拉丁文化圈),東正教文明(西里爾文化圈),伊斯蘭文明(阿拉伯文化圈),印度文明(梵文文化圈)和中華文明(漢字文化圈),其中前四者屬於拼音文字,漢字屬於語素文字。
文字分為語素文字和表音文字。
語素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和語言有嚴格的對應關係。一般來說語素文字可以分解為字位,一個字位代表一個語素,當然也可能出現一個字位代表幾個語素和幾個字位代表一個語素的情況。目前已知的語素文字都不局限於表形和表意,而是有表音的成分。因此,語素文字也稱為意音文字。
表音文字可分為音節文字和拼音文字,音節文字的一個字位表示一個音節,最典型的音節文字是日語假名,拼音文字的一個字位表示音節的一部分,而拼音文字系統當中最小的,數量最少的區別性單位就是字母系統,根據字位所表示的語音單位,拼音文字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半音節文字,一個字位所表示的語音單位介於音節和音位之間,如注音符號;
輔音音素文字,一個字位表示一個音位,其字母表只有輔音字母,沒有母音字母,所以朗讀文章時口中須補上適當的母音才能讀出;
母音附標文字,一個字位表示一個音位,以輔音字母為主體、母音以附加符號形式標出;
全音素文字:一個字位表示一個音位,和不標出母音的輔音音素文字不同,它的字母表中除了輔音字母,還有母音字母,用來表示語言中的母音。
當今主流的文字類型有語素文字(漢字),輔音音素文字(阿拉伯字母),母音附標文字(婆羅米系字母)和全音素文字(拉丁字母,西里爾字母)四種,其難易程度可以這樣劃分:語素文字&>輔音音素文字&>母音附標文字&>全音素文字,這也基本上是文字的演化路徑。
在人類文明的初期,幾大古文明的文字從圖畫文字發展為語素文字,歷史上發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語素文字只有兩河文明的楔形文字、古埃及文明的聖書體和華夏文明的漢字,而後來瑪雅文明的瑪雅象形文字也屬於語素文字。隨著兩河文明與古埃及文明的逐漸消亡,楔形文字和聖書體早已無人使用,漢字成為了當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採用的語素文字。
· 漢字及其衍生
在東亞地區的中國,漢字經歷了從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的演變,到漢朝產生了隸書,從此漢字基本定型。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表《簡化字總表》,在中國大陸簡化字正式取代繁體字(傳統漢字)。
民國時期,章太炎依據篆書創造記音字母,作為漢字初學的注音手段,以保存漢字,後來民國政府以此記音字母為基礎,再改造部分漢字後創製注音符號,以此為國語主要拼讀工具,中國大陸自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但在主要之標準漢語工具書仍可見其蹤影。
日本、朝鮮、越南三國雖有自身的語言,卻苦於沒有紀錄的方法,僅能利用口耳相傳來傳述古事。漢字傳入之後,各國紛紛以漢字為用,日、朝皆興起了「文言二途」之制,即口語使用自國語言,書寫時則只能使用漢文。
在日本,由於中、日兩種語言之文法結構迥異,全以漢字行書,有難以表達之處。於是日本人藉助漢字草書體發明了日語假名,以補足用漢文紀錄日語之不足。日語假名是將漢字視作單純表音符號的一種表記法,是一種音節文字。
在朝鮮,由於朝鮮語與漢語是完全不同的語系,使用漢字記錄朝鮮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加之一般百姓不懂得漢文,非常不利於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李氏朝鮮的世宗大王於1443年組織一批學者創造了適合標記朝鮮語語音的全音素字母體系——諺文,但由於朝鮮文人和貴族的抵制,諺文直到20世紀才被廣泛使用。
在越南,越族人以漢字為素材,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創造了喃字用來為越語、岱依語和瑤語記音,這也是一種語素文字。
喃字舉例
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的向心力減弱,朝貢體系下的各屬國對漢字的文化地位開始懷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擺脫落後文化的象徵,部分地區開始實行漢字廢止政策。
17世紀由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德羅茲為越南語設計的國語字被後來的法國殖民當局在學校中廣泛推廣,雖然當時並未完全普及,但在20世紀中後期,其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儒字(漢字)和喃字,成為越南國家的官方文字。因此,20世紀後半葉以後,理解漢字的越南人除了老年人和一部分的專家以外,變得越來越少。
韓國有900字左右的漢字義務教育,不過,朝鮮王朝的第4代國王世宗所創造的諺文被普遍使用,報紙上漢字的使用頻率也不高,一般只會用於迴避歧義的詞語時使用。朝鮮甚至已經完全廢除漢字,除了日常語言外,法律也不採用漢字書寫。而日本雖然繼續延用漢字,但近年來年輕人的漢字水準較老一輩低落,部分漢字辭彙只能用假名的書寫方式來代替。
·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源於兩河流域的古老文字,這種文字是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蘇美爾人所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由於蘇美爾文明的興盛,楔形文字被許多著名的古代近東政權用來書寫其語言,主要有阿卡德、埃蘭、亞述、赫梯、古巴比倫、米坦尼、烏拉爾圖、烏加里特、加喜特巴比倫、新巴比倫王國和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其中大部分屬於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而赫梯人和波斯人的語言則屬於印歐語系。
在楔形文字約3000年的歷史中,它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於泥板上,少數寫於石頭、金屬或蠟板上。書吏使用削尖的蘆葦桿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軟泥板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桿或木棒來壓印在泥板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隨著文明演變,逐漸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統一固定為音節符號。由於地處世界島地緣中心,兩河文明在異族的不斷入侵中逐漸衰亡,最後被融合進了印歐人建立的新生波斯文明,而楔形文字的使用地區也隨著兩河文明的衰落而逐漸萎縮,隨著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將阿拉米字母作為西亞地區的官方書寫系統,楔形文字開始進入緩慢的消亡過程,現今發現的最後一片楔形文字的泥板是公元75年的遺物,此後楔形文字再也無人知曉。· 埃及聖書體及其衍生
聖書體,或稱碑銘體、正規體,也稱為埃及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使用的一種文字體系,主要由音符(表音),意符(表意)和限定符構成。限定符類似於漢語中的偏旁部首的作用(形聲字)。聖書體中表形、表意和表音相結合,其意符和聲符都來源於象形的圖形。與漢語所不同的則是它們依然保持單獨的圖形字元。當聖書體發展並在古代埃及普及時,對文字的簡化也就發展了。這就導致出現了僧侶體和世俗體。這些字體適合於在紙草上書寫。但是聖書體並沒有因此而衰落,而是與這些字體共存。羅塞塔石碑就包含了聖書體和世俗體。
隨著古埃及文明對其南方的努比亞文明影響的逐漸加深,在麥羅埃王國出現了用於書寫麥羅埃語的麥羅埃字母,這是一套參照埃及聖書體及世俗體而設計的拼音字母,亦有可能會用來拼寫努比亞王國的努比亞語。
麥羅埃字母的聖書體及草書體字母列表
由於古埃及在地緣上相對孤立,在其文明發展的前中期較少受到外族侵略,相對於另兩個原生文明也就是兩河文明和華夏文明來說更為封閉,這就使得埃及文明在其發展的中後期失去了活力,在新王國時期之後陷入了長達千年的衰退狀態,最終在伊斯蘭文明的擴張過程中徹底消亡。
在埃及被托勒密王朝統治的希臘化時代,信奉基督教的古埃及人也就是後世所稱的科普特人利用希臘字母把世俗體文字音譯以記錄世俗體的正確發音,從而演化出字形源自希臘字母和埃及世俗體的科普特字母,這是一種全音素字母。隨著基督教傳入埃及,在公元3世紀後期埃及不再使用聖書體,世俗體也逐漸消失,科普特字母系統與基督教會的關係變得緊密。如今,科普特字母不在現代社會使用,只會在科普特正教會的宗教文件中出現。
從聖書體到科普特字母的轉變舉例現今絕大多數存在的文字系統都是屬於拼音文字,而這些拼音文字的絕大多數都來源於古埃及聖書體。公元前27世紀,古埃及人就發展出一套含22個單音的象形文字來表達他們語言的子音,而第23個則估計是用來表示字首和字尾的母音。這些字元是作用是作為意音文字的發音指標、標示文法的變調,及後來用作寫外來字和名字。儘管是以字母為基本,但這個系統並不是單單用來書寫的。第一種單純用作書寫的文字約於公元前20世紀,由古埃及的閃米特人發明,被稱為青銅中期文化時期字母,包括兩種相似的未解讀文字:原始西奈字母和恐怖峽谷字母,字母的形狀與埃及聖書體中較簡單的僧侶體相近,是全世界絕大部分現代字母系統的始祖。
早期的字母系統幾乎只在迦南人中使用,包括烏加里特字母和原始迦南字母,它們都是輔音音素文字。腓尼基是第一個使用大量字母的迦南地區,因此這種源自於原始迦南字母的字母系統在其發展後期稱為腓尼基字母。在地中海沿海的腓尼基是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安納托利亞-希臘貿易網路的樞紐,腓尼基字母很快在東地中海地區傳播,被希伯來文明,希臘文明和其他閃米特族群所使用,由此演化出希伯來人的古希伯來字母,希臘人的希臘字母和閃米特人的阿拉米字母,這其中古希伯來字母和阿拉米字母都是輔音元素字母,而希臘語的母音發達,因此希臘人增添了母音字母,使得希臘字母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有母音的字母,也就是全音素字母。
字母傳播路線的北支從腓尼基開始向整個歐亞大陸迅速輻射,而其南支卻一直默默無聞,南阿拉伯字母在大約公元前9世紀從原始西奈字母分出,在古代葉門地區通行,這一地區最有名的國家是聖經中提到的示巴王國。
隨著古葉門文化在紅海沿岸的傳播,於前600年演變為吉茲字母,後來成為強大的阿克蘇姆帝國及其延續的衣索比亞帝國的官方書寫系統,用於書寫在衣索比亞高原通行的9種不同的語言,包括吉茲語、阿姆哈拉語、提格利尼亞語、提格雷語、古拉格語、哈勒爾語等閃米特語言。這其中最廣泛使用的是衣索比亞的官方語言阿姆哈拉語和通行於衣索比亞與厄利垂亞兩國的提格里尼亞語。此外,亦有其他同樣在非洲之角通行的的語言,例如奧羅莫語曾經使用過吉茲字母來拼寫,但如今已經改用拉丁字母了。
· 阿拉米字母及其衍生
公元前12世紀,以亞拉姆語為母語的亞拉姆人,開始大量遷入現在的敘利亞、伊拉克和東安納托利亞地區。使用阿拉米字母的亞拉姆語因此變得越來越通行,它開始在整個地中海東部的沿海地區傳播開,一直傳播到底格里斯河的東部。提格拉·帕拉薩三世統治下的亞述帝國在公元前8世紀征服亞拉姆地區,導致亞拉姆語最初作為官方語言地位的建立。公元前7世紀起,該語言開始向四方廣泛傳播,但同時失去了自身的同質性。在美索不達米亞、巴比倫尼亞、黎凡特、埃及出現了不同的方言和衍生文字。公元前5世紀,人類史上第一個跨文明的大帝國阿契美尼德帝國建立,大流士一世把亞拉姆語訂立為帝國西部的官方語言,阿拉米字母因此在整個波斯帝國境內傳播開來,到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國瓦解後,開始分化成西亞地區的各種文字,阿拉米字母就此成為亞洲幾乎所有字母系統的始祖。
在朱迪亞地區,阿拉米字母影響了希伯來字母的發展,使它從最初與腓尼基字母差不多的式樣發展至今日的樣貌。
受阿拉米字母影響的希伯來字母之演變*阿拉米字母又譯作亞蘭字母在大波斯地區,阿拉米字母發展出巴列維字母和摩尼字母,前者用於書寫波斯薩珊王朝官方語言巴列維語(中古波斯語的主要形式),後者則用於書寫摩尼教的經典。後期摩尼字母受絲綢之路上廣泛流傳的粟特字母影響明顯。
摩尼字母*摩尼教在中國的晚期組織被稱為明教,是武俠小說中很有名的宗教
在黎凡特地區,基督徒社區亦從原有的阿拉米字母發展出另一套草書體的字母,這就是後來的敘利亞字母,被用於書寫中古亞拉姆語方言的敘利亞語,經典敘利亞語成為4-8世紀中東地區的書面語言。
三種主要的敘利亞字母變體在以佩特拉為首都的納巴泰王國,自前200年他們所使用的敘利亞字母逐漸演化為納巴泰字母,之後的幾百年中隨著阿拉伯人對他們影響的持續增長,納巴泰語無痕迹地由接近阿拉姆語轉為接近阿拉伯語,阿拉伯字母也在400年前後從納巴泰字母分裂出來,並隨著阿拉伯帝國於7世紀中葉的崛起,阿拉伯語取代阿拉姆語成為近東的通用語言,阿拉伯字母就此成為伊斯蘭文明內部各民族通行的書寫系統。
長期在絲綢之路經商的粟特人在敘利亞字母的基礎上發展了粟特文,粟特語在9世紀前一直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當時的內亞游牧帝國突厥汗國和回鶻汗國在其的影響下產生了古突厥文和回鶻文。1204年,成吉思汗下令用回鶻文書寫蒙古語,經過不斷演化形成今天的傳統蒙古文。1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兩人將蒙古字母借來創製滿文。在這些字母系統中,栗特文和回鶻文是輔音音素字母,古突厥文,傳統蒙古文和滿文是全音素字母。
傳統蒙古文字母表 滿文字母表· 婆羅米系字母
在古印度,隨著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先後征服犍陀羅,阿拉米字母也被犍陀羅人所吸收,演變出古印度本地的字母系統佉盧文,隨著強盛的孔雀王朝的建立,另一種基於阿拉米字母的古印度本地字母系統婆羅米文被廣泛使用,被用以書寫梵語。和佉盧文一樣,這是一種母音附標文字,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和影響,它成為南亞和東南亞絕大部分字母系統的源頭。
在笈多王朝時期,婆羅米系文字呈南北兩支發展,在北印度的笈多王朝演變為笈多文,8世紀時,笈多文的東部變體演變為城文,其後,在其基礎上誕生了天城文和孟加拉文,天城文是書寫南亞主流語言印地語和梵語的主要文字;對笈多王朝時使用的笈多文的另一種改良產生了悉曇文,被佛教密宗所使用,在吐蕃松贊干布時期,密宗傳入西藏,藏人引用悉曇文字創製出藏文;中國元朝忽必烈時期,國師八思巴根據當時的吐蕃藏文創製出八思巴文,用以取代標音不夠準確的蒙古文字。
在南印度,婆羅米文的一種變體帕拉瓦文,隨著上座部佛教在東南亞的傳播,在高棉和緬甸分別演化出高棉文和孟文。而隨著高棉吳哥帝國的擴張,高棉文在暹羅和南掌分別演變出泰文和寮國文;在伊洛瓦底江流域,隨著緬族人建立的蒲甘王朝的崛起,他們在孟文的基礎上創造了緬文。另一支傳播到馬來群島的帕拉瓦文分別演變為巴厘文和爪哇文;其他的南部婆羅米文,演變出了達羅毗荼人使用的泰米爾文,泰盧固文,馬拉雅拉姆文等文字,以及斯里蘭卡的僧伽羅文。此外,吐火羅人使用的吐火羅文也是由婆羅米文演變而來。
婆羅米系字母的部分輔音字母· 希臘字母及其衍生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戰役擊敗大流士三世,這標誌著希臘文明對波斯文明的最終勝利,世界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橫跨當時已知的絕大部分文明的大帝國就此建立。在這之後的希臘化時代,希臘字母在整個近東地區廣為傳播。
希臘字母亞平寧半島上的伊特魯里亞文明採用了基於希臘字母西支變體的伊特拉斯坎字母,隨後崛起的羅馬人深受伊特魯里亞文明和希臘文明的影響,他們在伊特拉斯坎字母的基礎上創製了拉丁字母,這一字母系統隨著羅馬帝國的建立而通行於北地中海地區,並成為羅馬基督教的官方文字。伊特拉斯坎字母的另一種變種在從羅馬向北傳播的過程中演變為了盧恩字母(符文),通行於早期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與不列顛群島。
盧恩字母(也就是網路遊戲中常出現的符文) 部分伊特拉斯坎字母與拉丁字母的對照4世紀時的哥特字母基本上是從希臘字母衍生而來的,但其中又有拉丁字母和盧恩字母的影響。
公元405年,亞美尼亞人聖梅斯羅布創造了亞美尼亞字母,主要是為了撰寫亞美尼亞語的聖經譯本。亞美尼亞字母的次序,意味著它很可能是以希臘字母為基礎的。
亞美尼亞字母隨著7世紀希臘語作為拜占庭帝國唯一的管理和行政語言,希臘字母再一次在東地中海流行起來,在其影響下產生了通行於斯拉夫人族群中的格拉哥里字母和西里爾字母。
· 拉丁字母及其衍生
在羅馬帝國分裂及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南下的日耳曼人在羅馬文明的廢墟上建立了西方文明,拉丁字母成為西方文明內部通行的書寫系統。
隨著地理大發現後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擴張,拉丁字母開始在全世界廣泛傳播,主要被用於書寫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大洋洲過往沒有文字的語言,特別是透過基督教的傳播,用於聖經的翻譯本上。通過這些活動,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英語、法語和荷語等歐洲語言在各個殖民地被廣泛使用,拉丁字母就此從歐洲廣泛傳播至美洲、大洋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
到了18世紀後期,羅馬尼亞人亦轉為使用拉丁字母,雖然羅馬尼亞語亦是羅曼語族的成員,但當時的羅馬尼亞人主要還是信奉東正教,直到18世紀之前,他們還一直在使用西里爾字母。在法國殖民下的越南亦採納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國語字來書寫越南語,以取代過去使用的漢字和字喃。拉丁字母亦成為了南島語系諸語的書寫系統,過往在馬來群島上各種語言都是使用阿拉伯字母或其各自從婆羅米文字演變而來的字母,到這時都轉用了拉丁字母,例如:馬來語、印尼語、他加祿語等。
一段越南國語字1867年,日本開始使用拉丁字母來為日語的發音進行標註,被稱為平文式羅馬字,在中文圈內又被稱為羅馬音。
1928年,土耳其共和國國父凱末爾為準備新成立的國家實施改革,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來書寫土耳其語,以代替過往奧斯曼帝國時代的阿拉伯字母。與此同時,在中亞地區的突厥諸語都一同轉用一種約在1930年代成型的統一土耳其字母。這些語言包括有:塔塔爾語、巴什基爾語、亞塞拜然語、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等。在1940年代,在前蘇聯總書記斯大林的指令下,這些中亞地區的語言都改用了西里爾字母來書寫他們的語言。到了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這些地區有不少新成立的國家再度重新使用拉丁字母取代西里爾字母。這些新成立的國家有亞塞拜然、烏茲別克及土庫曼。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為普通話訂立了一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方案,也就是漢語拼音,以方便兒童及外國人學習普通話。不過,在中國國內依然以漢字作為讀寫的主要形式。之後,也為少數民族制定了用拉丁字母書寫的文字,如壯文、布依文等。
· 西里爾字母
860年代,東羅馬帝國的傳教士聖西里爾和其弟弟聖美多德對大摩拉維亞和潘諾尼亞的斯拉夫人進行過傳教活動。他們的傳教活動大大影響了斯拉夫人的文明進程,將東正教文明的勢力範圍擴張到廣大的斯拉夫族群中。
他們兄弟倆發明了格拉哥里字母,這是第一種用來記錄古教會斯拉夫語的字母。聖西里爾和聖美多德早期的門徒隨後於890年代在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以安色爾體希臘字母為基礎,增加了來自格拉哥里字母的字母,創製出了西里爾字母作為更適宜教會書籍的文字。
後來西里爾字母傳播到其他斯拉夫民族,包括俄羅斯人和塞爾維亞人,並傳播到非斯拉夫民族的瓦拉幾人和摩爾多瓦人。產生於古保加利亞語的文獻迅速向北傳播並成為巴爾幹半島及東歐語言的通用語,在那裡也被稱作古教會斯拉夫語。用於東正教和東方禮天主教會儀式的現代教會斯拉夫語的字母仍然效仿早期西里爾字母。然而,隨著後一千年的流逝,西里爾字母為了適用於口語而有了些改變,發展出區域性的變體來適應各國語言的特徵,並且服從於學術上的改革和政令。今天,許多巴爾幹半島、東歐和北部歐亞語系的語言使用西里爾字母。
在1930年前後,蘇聯為其境內的許多少數民族進行文字改革,用西里爾字母替代原有的少數民族文字字母,所以現在原蘇聯境內的許多民族文字使用西里爾字母。其中使用人口較多的語言有哈薩克語、塔吉克語、柯爾克孜語、維吾爾語、巴什基爾語、楚瓦什語、車臣語、卡巴爾達語、馬里語、阿瓦爾語、烏德穆爾特語等。1946年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文字也推行改用了西里爾字母書寫,直到1990年代蒙古國建立後舊的蒙文書寫方式才被再度使用。
亞塞拜然語、喬治亞語、土庫曼語、烏茲別克語等文字曾經用西里爾字母改造,在脫離蘇聯獨立後又恢復自己原有的文字。在俄羅斯聯邦內,車臣共和國使用的車臣語和韃靼斯坦共和國使用的韃靼語,原打算改以拉丁字母書寫,但受到蘇聯和俄羅斯政府阻撓。
· 總結
文字的演變是一個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過程,從早期的圖畫文字到古文明的語素文字,再到對語素文字簡化而形成的字母,從輔音音素字母到母音附標字母和全音素字母,文字一直在變的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容易被更多的人學習並使用。
文字作為文明的一個重要載體,其發展歷程與文明本身密切相關,中華文明的長盛不衰造就了漢字的千年傳承,統一當時近東地區的波斯文明使阿拉米字母廣為傳播和演化,征服了當時已知世界的希臘文明使希臘字母影響人類文明長達兩千年,印度孔雀王朝的強盛使得婆羅米系文字和佛教一起被輸出到整個東方世界,羅馬文明的強盛使拉丁字母成為西歐的官方書寫系統直到現在,阿克蘇姆帝國的興盛使得吉茲字母至今仍在非洲之角保持優勢,伊斯蘭文明的擴張使得阿拉伯字母佔據了世界島的心臟地區,拜占庭帝國的中興使得基於希臘字母的西里爾字母被斯拉夫民族廣泛接受,西方文明的強勢殖民擴張使得拉丁字母遍布全球五大洲並成為世界的主流書寫系統,俄羅斯的崛起和蘇聯的強勢使得西里爾字母遍布歐亞大陸腹地。
由此可見,拼音文字之所以流行於除中國和日本外的世界各國,是因為其相對語素文字要簡單易學,並且由於其依附的文明的強勢(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和印度文明)而經久不衰。而在中國和日本,也有用拉丁化的漢語拼音和羅馬音來輔助讀寫,兩國至今仍保留漢字,一方面是因為其文明至今仍然強勢,另一方面是其歷史的巨大慣性使然,在世界上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9.18更新----------------------------------------------
沒想到時隔一年多又收穫了一波贊,根據評論里提醒的給一些重要的文字系統加了配圖,增加了原先忘了寫的楔形文字的段落,並將一年前寫的部分進行了一些增減。
從世界文字演變來看,整個過程是這樣的
原生的文字,如埃及字、漢字、蘇美爾字,都發展到了大量形聲字的階段其中,埃及語由於語言特性,發展出了只表輔音的聲旁到了這一步,其實跟字母就只有一線之隔了然而不論是埃及語還是漢語,都覺得部首是有用的,所以始終沒有轉變為純表音文字腓尼基人把源於埃及的輔音聲旁,在改造字形後,變成純表音的字母,
可以說是偶然,也可以說蘊含著必然必然性在於,一般二手文字,都會更傾向於表音化,比如日文假名偶然性在於,二手文字雖然會更傾向於表音,但多數情況下並不會把表意的部分全部去掉==&> 比如楔形文字,從蘇美爾發源,傳給巴比倫、亞述、赫梯,傳了N手了,結果到了赫梯還是有一大堆部首==&> 假名雖然純表音,但是基本用於虛詞,只是為了輔助漢字,日本還為很多辭彙製造了土漢字腓尼基人把埃及的輔音聲旁變成輔音字母,希臘人又把用不到的腓尼基輔音變成了母音字母
整個體系就這樣形成了。這個體系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所以對於屈折無比複雜、輔音變形極多的閃語和印歐語來說,是非常非常的合適字母體系反過來大面積吞噬了楔形文字(當時蘇美爾已經消亡,剩下亞述、赫梯和波斯幾個二手三手的玩家)埃及字則比較堅挺,可能是因為與早早消失的蘇美爾人不同,埃及人一直存在
埃及字也經歷了 聖書體、僧侶體、世俗體等字體變遷,最後埃及字消失,是因為基督教戰勝了埃及多神教,而基督教徒使用的文字是希臘字母改裝的==&> 19世紀,傳教士也給中國方言編了一大堆拉丁字母向文盲傳教所以說到這裡,大家會發現,這個東西是沒有辦法以優劣來論的
漢語自從接觸佛教開始,就一直在接觸表音文字歷史上用 印度字母、西藏字母、阿拉伯字母,甚至蒙古字母 來寫漢語的都很多但是他們完全無法撼動漢字不是因為漢字有什麼魔力,而是因為華夏的文化一直如巨輪一樣自我演進到了巨輪出現危機的19世紀,漢語、日語的語音卻又偏偏已經簡化到不適合用表音文了
(北宋之後,入聲-p、-t、-k 消失,中原漢語音節數量暴跌到1500以下,再無表音化可能)而到了21世紀,現在人類有一個趨勢,就是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
聽覺處理信息的能力,已經被視覺大大甩開了你去朗讀一篇論文,不管用哪種語言,聽眾都很難聽懂了,只能用看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漢字的後勁開始出來了,連帶惠及日語表音文字 最終被證明只對掃盲有優勢然而即便是這個也取決於其他因素,台灣和菲律賓,誰掃盲快呢?關注了一下這個問題結果發現給帶起來了,我也來說一下吧。
換句話說這個問題的更好提問方式是,為什麼只有我們在用大量表意文字,實際上我們的漢字確實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正在通行的非拼音文字了,而另一點也比較諷刺的是,其實全世界除了漢字,主流文明世界幾乎所有的文字源頭都是一個東西,所以不是別人太有共性,是我們太特殊了,不過追根溯源的話,我們也不是天生就特殊的。所以從表意到表音,其實是所有語言都存在的規律,漢字也不能免俗。- 所以就要糾正大家一個問題,這世界上絕對意義的「表意文字」是不存在的,我們漢語也不是純表意的,這個大家仔細想一下也能看出來了,否則要那麼多表音的部首幹嘛。而包括埃及的「象形文字」同樣也是表音表意結合起來的,當時破解埃及象形文字就是因為學者頓悟了象形文字很可能有大量表音成分,才最後取得了突破。
其實可以說,本來文字這東西就是被老天選中的族群的產物,大多數的人群是根本沒有文字這玩意的,而原生的文字也無非就是蘇美爾楔形、埃及象形、甲骨文、克里特線性文字A等(剩下就是美洲的瑪雅文了),亞歐大陸僅僅只有5個(不算彝文等),而就拿我們熟知的兩河蘇美爾楔形文字舉例子,這個人類最早的文字最早也是象形,可以說絕大多數的早期文字的形狀肯定是以抽象圖形作為啟蒙的,就比如畫個腦袋就是頭,畫個眼睛就是目,加幾個水滴就是流淚,我們的甲骨文一開始乾的也是這事情,只不過要比楔形文字晚了有2000年(當然了,比早期蘇美爾文成熟很多)。
不過隨著生產力的提升,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越來越多,尤其很多抽象的東西,誰也沒有時間去畫那麼多玩意,所以利用原有的名詞作為詞素,稍微的改一下變成新文字,是個非常順理應當的過程,就比如一個很有名的,蘇美爾語裡面「箭」和「命」讀音是一樣的,但是命這個東西很抽象,那蘇美爾人索性就把這兩個玩意同樣都用箭頭去表示了。
其實同樣在我們的體系里,這樣的例子就多得很了,我們在古文字里有一種現象叫做「假借」,也就是說發音相同的單詞就會出現公用一個文字的現象,就比如「舞」和「無」都來自於一種神奇的跳大神活動的描繪,「止」這個字本來來自於一個腳的形狀,後來也被用作「停止」這樣的抽象動詞上面了,而「後」本來和「司」同源,都是一個權杖加一個口表示掌管的意思,只不過後來這個和表示後面的「後」合併,慢慢的就分不清了,就像這個「後」一樣,這個趨勢其實直到我們現在的繁體字簡化也有,就比如鬆和松、發和髪等等,要不人民藝術家郭老師也就不至於鬧出那麼大笑話了。
- 不過我在這裡先說一下其他國家找一下答案,最後說一下中國的問題。
所以說任何文字在發展過程中,都不得不進入從表意到表音這個過程,楔形文字從原來的表意文字一點點退化成了這樣的一套字母,尤其是蘇美爾語、閃米特語等一系列音節、變格、黏著較多的語言,表意本來就比較麻煩——
楔形文字退化成字母,不過按理說蘇美爾人的語言還可以存在一些表意的東西,不過後來屬於閃米特人的阿卡德和巴比倫干翻蘇美爾人後,就把這個極好的寶貝來記載自己的語言,表意的特性也就完全死了(我們東邊的「一脈相承」不知道比這個高到哪裡去了。),這種文字也成為了風靡一時的東西,閃米特人在西亞北非一個非常大的族群,比較了解歷史的人應該也知道,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猶太人、阿拉伯人、黎巴嫩人以及北非的很多民族,都是這個閃米特人的後代,他們使用的語言也叫作原始閃米特語,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語言。- 不過閃米特人大家族裡,還是埃及人文化水平最高,人家才不用你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他們自己的象形文字發展路線也很類似楔形文字,早期以表意為主,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鳥啊、牛頭啊這樣的形象,後來社會越來越發達,那麼埃及人也就把大量表音的東西給運用到了文字記載里,這也就是著名的——埃及聖書體。
所以我們就要說到這個希伯來人,也就是所謂的「猶太人」了,這群人生活的區域,是埃及西奈東邊,巴比倫和亞述的西邊的——迦南地區,這也就是現在的巴勒斯坦或者說以色列,在這邊的閃米特人可以說一波最悲催的了,四處強敵環繞,只能在這邊做個小買賣活著,不過迦南這個地區也確實是因為處在四戰之地,所以以埃及聖書體主導,受到一定的楔形文字影響,就形成了著名的——原始迦南字母。
圖 原始迦南字母,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這些字母的名字,全部都是閃米特人對埃及聖書體的轉寫。根據這些名字我們基本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了,在這之後的時代,雖然埃及仍然混的不錯,但是很快地中海東岸黎巴嫩敘利亞一帶善於航海的閃米特人——腓尼基,和地中海北邊的克里特島以及希臘半島逐漸的發展起來了,他們在大海上飄蕩,四處倒賣土特產(霧),逐漸成為埃及最好的學生,並且逐漸超過了老師,尤其是這個腓尼基,後來有個很有名的北非「迦太基」也是他們的殖民地,在以色列被亞述巴比倫輪番欺負的時候,他們可是閃米特人里最閃耀的弄潮兒了,我們下面看到的就是根據原始迦南字母又一次演變出來的——腓尼基字母,這個字母可不得了。
圖 原始迦南字母演變成腓尼基字母,我們可以發現進一步簡化出現了,就比如這個牛頭(alp)已經變成了一個三角一個杠了,大家也應該看出來了,這個腓尼基字母還有個名字,叫做「字母之祖」。圖 基本西邊所有的文明都誕生在這個區域,後來羅馬統一地中海打的那個北非霸主迦太基就在突尼西亞那裡,可以看出腓尼基人的航海能力確實厲害。當時的希臘人(邁錫尼),本來用的是一種代號「線性文字B」的原始文字(感興趣可以去了解下,克里特的線性文字A到現在也沒破解。),其實這東西也很棒,有點類似日文的五十音圖,一個母音輔音的組合就是一個字母,也同樣有很多表意的基本詞。但是這種文字明顯不如這種純輔音的東西來的方便,只要構造出有限的幾個母音字母,拼寫就變得非常容易了,尤其是不久之後的希臘面臨了一次巨大的「海上民族」入侵災難,這個海上民族是一個海盜集團,很可能就包含著腓尼基人,以及一群老家在迦南地區的非利士人(Philistinoi),這個單詞其實就是後來「巴勒斯坦」的來源。(羅馬人很討厭猶太人,把他們殺的差不多之後就把這個地方改名巴勒斯坦了。)
所以說希臘就不可避免的受到腓尼基字母的影響,這群歐洲人也就改用了閃米特的字母,所以這麼一來——希臘字母就誕生了,而同樣一直作為希臘文化的忠實追隨者並且瘋狂山寨希臘文化的西邊義大利半島的「拉丁人」,自然也就不能放過人家希臘的文字了,這麼一來,拉丁字母也就誕生了——
圖 從腓尼基字母到希臘字母直到拉丁字母,希臘字母的讀音和腓尼基的阿爾法貝塔什麼的都差不多,等到了拉丁字母大家就太熟悉了,尤其是拉丁人創造出了個同源的V,U,後來北邊的蠻族日耳曼人又根據自己語言發明了個double u,其實也就是W(兩個U),這麼一來我們現在看到的西歐字母體系就出來了。所以說,不是說為什麼他們都用了表音文字,而是這些民族,是真的沒文化啊,吃了好幾手中東字母的變體還是用的很開心。
(當然了,這裡就先不說也是腓尼基字母演變過來的盧恩字母了,這個在古英語和北歐語里存在,就比如e這個玩意就是盧恩字母里的。)
而上面那個表最後一行,就是後來使用希臘語的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傳教士西里爾給落後的斯拉夫人傳教改造的字母,這個也就是現在以俄國為主的諸多斯拉夫國家使用的西里爾字母,不過既然提到東羅馬,那麼東邊是個什麼樣子呢。
我們回到羅馬還是個城邦的時候,這時候就算閃米特系的腓尼基字母大行其道,但是楔形文字仍然有自己的地位,而這個時候中亞的歐洲人親戚雅利安人異軍突起,他們早就看這些閃米特不順眼了,其中一波就成了後來滅了巴比倫、埃及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也就是後來欺負希臘的那個波斯。而另一波雅利安人入侵了古印度,印度黑黑的土著達羅毗荼人被驅逐,三哥也進入了雅利安印度時代,而留在老家的雅利安人一般被我們稱為「塞種」,繼續游牧為主的生活。
圖 雅利安人的幾個分支。波斯帝國使用的文字一直也是從巴比倫繼承過來的楔形文字的,不過敘利亞、腓尼基這些人肯定不願意用這個,在波斯的統治期間,腓尼基字母逐漸變得更方便書寫,象形意義也更弱——阿拉米字母就這麼出現了。
圖 阿拉米字母,和我讀3遍哈,這個可是東方字母最重要的源頭了,而讀音和腓尼基字母也差不多,不過形狀開始變得越來越手寫化了,由於中東地區一般在紙莎草做的莎草紙上寫字,不同於刻字較多的歐洲,所以整個字母的風格也就產生了變化。不過波斯怎麼也沒想到自己這麼厲害的一大雅利安人被個希臘一個馬拉松給悶了一拳,然後又被斯巴達的李奧尼達殺的挺鬱悶,最後竟然陷入了內部危機衰落下去了,而希臘也沒多好,北邊雅典一直看不起的同族小兄弟馬其頓在亞歷山大的帶領下統一了希臘所有的城邦不說,一路推到了中亞甚至推到了現在的新疆,波斯被徹底滅亡,這一下希臘的文化傳播到了半個亞歐大陸,中亞很多地方開始迅速的希臘化,包括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遇到的國家很多也都是亞歷山大帝國的希臘化城邦殘留。
- 這樣的結果就是,希臘化基本上就把楔形文字給洗沒了,雖然亞歷山大帝國很快就分裂了,但是隨後希臘小粉羅馬繼承了希臘的意志,統一地中海。但是東邊的領土羅馬是怎麼也打不過來了,一群塞種人入侵了亞歷山大留下的亞洲部分「塞琉古帝國」,這也就是歷史上的控制兩河、伊朗的「安息帝國」。而敘利亞一帶被羅馬控制,總之敘利亞又成了兩個帝國的前哨,雖然戰亂不斷,但是文化也非常的發達,最終阿拉米字母演化出來了兩個分支,一個叫做敘利亞字母,一個叫做納巴泰字母,這兩種字母長得也比較像,我們看一下。
而和敘利亞字母同源的另外一個分支「納巴泰字母」,就留在中東,成為不停被羅馬欺負的猶太人和他們的好兄弟阿拉伯人的字母來源——
圖 納巴泰字母——阿拉伯和希伯來字母。伊朗兩河的安息帝國是個希臘化很嚴重的國度,後來古波斯遺民阿爾達希爾推翻安息建立波斯薩珊王朝,阿拉米字母衍生出來的很相似的巴列維字母、摩尼字母等一直都是中古波斯的官方文字以及重要文字,只不過後來阿拉伯在穆罕默德後伊斯蘭化強勢崛起,波斯也開始投入真主的懷抱,隨後就改用了阿拉伯字母,不過這也是後來的事情了。
- 而在南邊,三哥可以說一直就是被各個民族欺負,當年雅利安人入侵之後,三哥自己內部就不停的戰亂,後來沒多久亞歷山大又來了給三哥打了一頓,後來北邊亞歷山大留下來的希臘化國家「巴克特里亞」(現在阿富汗一帶)又胖揍了一頓三哥,最後又是中國甘肅跑過去的月氏帶著一群塞種在印度建立了個貴霜帝國,總之三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該使用什麼語言了,更別說什麼字母了,不過好在當年那波雅利安人留下來的梵語比較堅挺,而安息帝國的強盛也讓阿拉米字母在亞洲非常流行,最終在印度一個阿拉米字母的變體出現,也就是著名的——婆羅米字母。
當然了,婆羅米文的子子孫孫非常的多,幾乎整個南亞地區、東南亞的泰國、緬甸、高棉,包括後來悉心當印度好學生的吐蕃都使用了婆羅米文的變體,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搞圈圈的婆羅米文大家族——
圖 婆羅米系文字。回到北邊,應該還記得那群中亞塞種商隊粟特人用的敘利亞字母吧,本來他們只是安心的做生意,沒想到中國北邊的鮮卑逐漸強大,後來鮮卑的主力拓跋部漢化成了北魏,但留守在老家的鮮卑卻被奴隸出身的柔然部給統一起來,這麼一來兩個鮮卑沒事就開打,而柔然就不停的奴役貝加爾湖一帶的鐵勒人,尤其是鐵勒的一波被柔然當成「打鐵奴」天天欺負,最後這群打鐵奴的老大阿史那土門統一了自己的鐵勒同胞,最後一舉滅了柔然汗國,開始統一北部高原。
這個部落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突厥,不過阿史那土門在外面吆五喝六,還讓鐵勒諸部封自己個「伊利可汗」,他弟弟阿史那室點密一直幫著看家安頓部落,自然心理就很不平衡。你打仗就忘了我了,你去當什麼伊利可汗,呦呵你還挺清真,你讓我在家當三鹿可汗么?
所以一氣之下阿史那室點密帶著一波人走到西邊不遠的雅利安人地盤一路殺了過去,沒想到這群人戰鬥力是真的不怎麼樣,阿史那室點密都快打到歐洲了,這群白人在突厥的威逼利誘下一個個全都自稱「突厥」,一大片一大片的粟特人、塞種人改說了突厥語,這也就是後來西突厥的來源,西突厥覺得自己不能這麼沒文化啊,總要有個文字吧,大汗一看這個粟特人的一種字母挺好看,突厥人就發明了一種變體,因為突厥和漢人有一點很像就是很愛刻碑,所以一種直線文字就出現了。
圖 前面說的幾個族群。- 從這之後突厥文就誕生了,一般認為就是敘利亞字母的變種。
- 後來突厥又一次崛起,卻就像前面說的被唐朝聯合回紇一起給滅掉了,回紇甘願當唐朝小弟駐紮塞北並且改名回鶻成了東部老大,而西突厥成了一群無主的存在,後來的塞爾柱和奧斯曼等,就和他們有關。
沒想到後來回鶻被西北邊的鐵勒小部落黠戛斯(也就是吉爾吉斯)給日了,他們只能一路逃到新疆,成為現在維吾爾人的重要前身,回鶻連年善於經商,和粟特人混的很好,所以回鶻就創造出了一種更像粟特文的回鶻字母,尤其四回鶻在歷史上一直和唐非常友好,所以很多生活習性也都按唐的來,就包括文字的書寫,也是中文的豎寫模式的。
黠戛斯在北邊沒待久,就因為控制不住回去了,可是這麼一來草原就出現了權力真空,後來的事情大家就知道了,東邊的室韋小部落「蒙兀」在鐵木真的帶領下一路滅掉了草原上大大小小的突厥殘部,而最後一個滅掉的,就是現在最西邊和維吾爾交界的乃蠻部,這部落文化水平挺高,全部使用回鶻文,鐵木真一大老粗來到這裡不僅僅被乃蠻太陽汗的老大的妃子古兒別速給迷住,也被乃蠻部的宰相回鶻人塔塔統阿給吸引了,鐵木真小半輩子都沒見過文字是啥,看見這麼個老師,趕緊讓塔塔統阿用回鶻文給自己也創造一個蒙古文字,這麼一來蒙古文也就出來了——圖 回鶻文(上)和蒙古文(下),差別是不太大的。其實如果繼續往後說,女真被蒙古吊打之後當了蒙古小弟,後來從裡面脫離出來的海西女真等用的文字就是蒙古文改過來的女真文,也就是後來的滿文。而元朝又搞了一套字母叫做八思巴文字,是個藏族喇嘛給元朝弄的,這套字母的核心也是藏語字母,其實在元滅亡的時候這就成了個死文字了。不過神奇的是,一般認為後來朝鮮的世宗大王受到這東西啟發,開創出來了自己的諺文,當然了,這個大部分韓國人估計是打死不承認的。
圖 八思巴文和諺文,反正都是拼音(k、t、p、s、l),韓國人搞這個讓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上漲了好多,後來乾脆漢字都不用了,最後搞得自己有時候分不清詞。說到這裡大部分國外文字說的差不多了,你會發現這個腓尼基字母或者再往前說這個埃及聖書體是真可怕啊,很多人總說這些古老的輝煌文明滅亡了,其實他們卻不知不覺以另外一種方式留存了下來,畢竟人類最早的文明就這麼幾個,我們應該有理由感到驕傲,而擁有體系文字的民族更是天之驕子,很多「後起之秀」往往沒來得及有自己的特有象形文字呢,更多的是學習這些古老的先進民族的產物,才能有進入文明世界的第一把鑰匙,就像日本這種悲劇的國家,他也不是不想有個拼音文字,不過周圍就中國這麼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家,上哪裡去搞拼音,最後只能去改造自己了。
不過同樣作為文字的發源地,中國本來也是走了象形和表音兩個道路的,但是至於為什麼我們逐漸表意的部分壓過了表音,一般認為有可能性的原因有——商代樂於祭祀,象形文字對祭祀的作用不可小覷,甚至我們的文字很大程度是從祭祀里誕生的,這個和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是一樣的。
- 而後來的周一般認為是和商區別很大的,使用原始漢語的部落,而東夷系的商語言上和周具有相當大的差別,但是周卻大規模吸收商的先進文化,同時也用商的字固定自己的詞,而這樣方塊字的表意性就變得越來越高,同樣單個字也反過來影響了漢語的表達方式,很可能導致了原始漢語從一種多音節屈折性的語言,開始逐漸向孤立單字的方向轉變,而同樣屬於漢藏語系的藏語,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普通人已經看不出這兩位有一個祖宗了。
等到東周列國的時候,本來文字已經有分化的趨勢了,尤其是語言的不斷豐富,各國也有自己獨特的一半表音一半會意的文字,不過也多虧了漢字的特性,表音部分相同的字讀音大多都能溯源,而表意部分也能提醒文字的大致含義。
漢字的穩定性讓列國差距不至於過大,後來秦的統一更是讓文字的統一又重新回來,而漢字的規範化更是牢牢的讓各種方言區都變得無法孤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系讓漢字離表音越來越遠,也讓漢語成為了世界上少有的孤立語(語言學上的一種說法,指的是辭彙基本沒有變格變性等屈折變化,語素之間無變化,基本靠順序來決定含義。)。
- 所以不同於西方百花齊放的多元化世界,拼音字母以各種方式傳播到各種地方,我們東邊的其他民族往往被漢人同化的可能性要高於獨立創造自己文字以及文化的可能性,這一點也讓朝鮮越南等民族國家非常無奈,只能用著別人的表意文字讀自己的語言,而像前面說的突厥、回鶻,明明和漢人政權關係更密,卻只能去改造粟特的拼音字母。而另一種方式就像前面說的日本、契丹一樣,抽出來一部分漢字改造成字母,然後去拼寫自己的語言,不過想一想,如果這些民族在西方世界,可能走的路線就完全不一樣了。
漢人以獨特的歷史和大一統的思想,用特有的方塊字維持了這樣一個特有的國家形態,在所有原生文明裡面,他靠著這種方式保留了東方的一席之地,這個不得不說是偉大的。
- 埃及、蘇美爾等民族留給世界的是希臘神廟的源頭、所有字母的起源、甚至過半思想的啟蒙,但是我們卻給自己留下了千餘年的國祚。
這個可能就是我們平凡而又特殊的地方吧,以前說過,一切的不同可能就源於一開始要邁出的那一步。
以上。不放太多推薦鏈接了——為什麼歐洲古建築多為石築,中式建築多用木頭? - 安森垚的回答剩下相關的還是歡迎關注我或者關注我的專欄——https://zhuanlan.zhihu.com/zuxian。先說結論:因為表意文字基本都是原生文明本族人使用,而拼音文字(表音文字)則都是外族人借去原生文字發展而來的。
感慨一下,這個問題其實早該終結了,但竟然持續有人湊熱鬧回答,而一些高票答案講了很多故事,嗯很好就憑碼了這麼多字確實值得贊一下(但其實內部的論據和邏輯有很多問題,這裡不多說了)。實際上這個問題遠沒有這麼複雜,對世界各大語言、文字以及相關的世界史有所了解應該都可以自行領會出答案。下面我也開始講故事吧。1、原生文字的形成:從原始圖畫/刻畫符號到象形文字
原生文字就是在發明創製之前沒有參考借鑒任何別人的文字系統的文字,一般來說公認的原生文字有以下四套:埃及聖書體、兩河楔形文字、漢字、瑪雅文字,以及零星幾種不怎麼為人所知的文字,包括納西族的東巴文(去過麗江旅遊的同學應該會印象深刻)。那麼現在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會出現文字?文字是怎麼出現的?對於解決題主的疑問,後一個問題更為關鍵。通過對上面幾種表意文字的考察,尤其是最為直接的東巴文的觀察很容易發現答案,而這個答案同樣存在於中學的歷史教材當中,相信很多人都還沒忘記。在進入文明之前人類早就已經使用口頭語言了,但是那時候的人並不懂得也沒有需求想要去把說過的話記錄下來,因而往往就是說過就算了。當人類逐漸走向文明、生產力逐漸提高之後,便逐漸有了記錄的需求。你是最早的那個「國家」的智者,你被「國王」要求找個辦法記錄下我們這個文明的豐功偉績,你會怎麼做,拿什麼來進行記錄?對於現代人而言,使用文字早就習以為常了。但是對於文明初期的人來說,這個真是個頭疼的問題。有些文明選擇了一種非常特別的方式——結繩記事,這個技術在印加文明當中高度發達幾乎能夠達到文字的水準。而大多數新石器時代的人則還有著另一種更為直觀的記錄方法——畫畫。在歐洲,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和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都是石器時代產物,距離文明傳播到這些地區可能還有萬年的時間差。由此可見,畫畫這種記錄方式由來已久。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畫畫也越來越抽象,傳達的信息也不再只是滿足於把一個場景描繪下來。對印第安人的研究中,就有一個經典的「少女書信」——這個少女想要跟心上人約會,把時間、地點用簡單的筆畫都畫在信上。隨著人類畫的畫愈發抽象,傳達的信息越來越豐富實在,也開始有了一些高度符號化的記錄方式——刻畫符號(在現代意義來說,就相當於我們打個叉意味著「錯誤」又或者「目的地」)。而這些,都是象形文字的爹媽。現在你作為一個智者,大概知道對於剛進入文明時代的人來說,會採用什麼方式來記錄語言了吧?很簡單,就是畫畫!當然我們不用再像古人那樣一個一個場景地畫,我們要做的,是一個詞一個詞地畫!於是乎,那些個原生文明的原生象形文字就這麼誕生了。在中國則出現了倉頡造字的傳說——傳說中,倉頡正是照著大自然來「畫」出了那原始的20來個字,逐漸發展成後來我們能見到的甲骨文。如圖所見,處在偏僻地區的東巴文等小民族的文字不像「四大文明」那樣能夠快速發展,所以他們的文字也相應地保留了非常明顯的原始特徵——文字所「畫」出來的內容非常實在。2、文字的進化:從象形文字到意音文字
(註:我對漢字演化一知半解,因此以下舉例的漢字可能並不是這麼產生的,僅作為舉例幫助理解)但是象形文字只能記錄實在的東西——我們能見著的事物,比如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這些確實能表達我們語言當中的不少辭彙,但是遠遠還不夠。一開始古人的解決方法有兩種——指示和會意。指示就像「上」「下」這樣的字,指了個方向,你總該懂了吧;而會意則像語言當中的複合詞一樣,用兩個甚至三個語素來構成一個新的辭彙,新的文字也同樣用別的兩到三個文字來組合,就像「歪」字,就是「不正」的意思。這樣似乎都解決更多的單詞了。但是!還是不夠!更抽象的辭彙怎麼辦?就像「聾(聾)」我們該怎麼象形出來、怎麼會意出來呢?總不能把「聽不見」三個字硬塞在一個方塊里吧?古人撓破腦袋,終於發現了一個問題——「聾」字和「龍」字同音啊,我們用「龍」字來書寫「聾」這個意思不就好了?!但是會不會有誤解啊?那就在「龍」字下面再加個「耳」字來表示這個字跟耳朵相關唄!哈哈哈哈我真是太天才了!!!(請無視最後一句話 =v=)就這樣,形聲字便誕生了。這種造字方式極其便利,任何字我們不想撓破頭去畫出來或者會意出來的,我們就先寫下它的同音字作為聲旁,再給他加個關於它的形旁就好了。更有甚者,連形旁都不要,直接佔據了原來的那個字,就像「其」字原來表達的是「箕」(那種容器),卻被代詞「其」給佔去了,而原來的容器只能加上個竹字頭以做區分。這便又出現了假借字。形聲字和假借字越來越多,尤其是形聲字已經佔據了漢字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字,因而漢字早就已經不能算是「象形文字」了。一般來說更準確的說法叫「意音文字」,但意音文字跟表音文字(拼音文字)依然是截然不同的,無論其表音成分有多麼多。而走向意音文字並不是漢字的專屬,那些原生文字(包括埃及聖書體、楔形文字、瑪雅文字)統統發展成了意音文字。從上面的描述中應該能夠很容易理解其原因——完全象形是無法描述我們語言當中的所有辭彙的,大量的抽象詞、高級詞需要別的方式來進行記錄,其中最簡便的就是記音。注意,在文字的分類上,意音文字依然屬於表意文字這個大類當中,而不屬於表音文字(拼音文字)。這一部分還有一個許多人關心的問題——表意文字會不會自己演化成表音文字?根據表意文字的歷史發展,一般來說,本族所使用的表意文字通常不會自行變化成表音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已經是最適合這種語言的記錄方式。就像漢字,在漢朝定型之後其字形結構再也沒有過本質的變化。而古埃及文字隨著古埃及多次被外族征服而淹沒在歷史當中,我們無法觀察到這個問題的發展,瑪雅文也是同理。而蘇梅爾人的楔形文字在兩河地區很早就變成表音文字,但需要注意的是,蘇梅爾人很早就失去了對兩河的統治,繼而被阿卡德、巴比倫等一系列外族國家所統治,其文字也很早就被外族人拿去記錄他們自己的語言,這才是楔形文字完全表音化的原因所在,也正是下一部分所要論述的。有個唯一的例外是彝文,原本彝文是表意文字,據說在上個世紀已經發展成了純表音的音節文字。3、表音文字的形成:外族人借去發達文明的文字來記錄自己的語言
這一部分是解答題主疑問的關鍵,所謂的「大多數國家」為什麼主要使用表音文字。要注意,文明的發展並不是封閉的,不同的民族之間存在著交流,在中東地區和歐洲地區這種交流特別頻繁。上面已經說到兩河統治權不斷更易,使得楔形文字很早就發展成了表音文字,其原因正是外族拿了楔形文字去記錄自己的語言。而地形相對封閉的埃及則使古埃及文明延續得更長時間,一直到公元左右古埃及文字和語言依然保持活力,直到最後被阿拉伯人完全熄滅。而更加封閉(但是縱深也相當大)的中華文明則有幸將表意文字一直延續了下來。但是漢文明並非不跟外族進行交流,其中最典型的交流就在漢-日之間。日本的文明發展相對較慢,在隋唐時期依然羨慕中華文明的高度發達,多次派使者到中原學習,也因此把漢字帶回了日本。謙遜的日本人對漢字畢恭畢敬,認為這是非常先進的文字(其實是因為其使用者的文明非常先進),而記錄自己的語言(古日語)也應當使用這一套文字。但是每一種文字都有自己最適合的語言(反之亦然),漢字是用來記錄漢語的,漢字-漢語之間就可以做到高度吻合,使用起來沒有任何不適。但是日語不然,日語跟漢語甚至處在不同的語系當中(漢語歸屬於漢藏語系,而日語目前被認為是孤立語言),發音、辭彙、語法差異非常明顯,直接用漢字去套日語並不合適,雖然日語當中確實存在非常多的漢字詞,是把漢字的發音也順帶借走了的(音讀)。但是音讀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畢竟日語還是日語,並沒有因為借詞而變成漢語的方言,日語自己原有的辭彙怎麼辦?一個辦法就是套意思,你的「空」指的是天空,我日語里是そら(sora),那我就對著「空」這個字讀そら好了而不必音讀成こう或者くう,這便產生了訓讀。這種方式又解決了一大堆的日語本族辭彙,並且導致了日語學習者總是很頭疼的一個現象——一個漢字可能有音讀和訓讀兩中發音,就像「水」有可能是みず(mizu,訓讀)也有可能是すい(sui,音讀)。但是靠整詞借去(音、形、義全部借走的漢字詞)+訓讀,也最多只能解決大半的日語辭彙,而更多的小詞,包括語法成分,該怎麼辦?那些助詞又該怎麼辦?實在沒辦法,日本人也走上了用漢字來記音的道路,比如ka這個音,就拿「加」字來記,而i這個音則拿「以」字來記。這些純表音的字跟上面的音讀漢字詞和訓讀漢字詞混雜在一起,會讓現代中國人讀起來莫名其妙,總覺得能看懂又似乎看不懂……隨著日本文明的繼續發展,日語里的所有讀音都有了自己所能夠對應的記錄其發音的漢字,又為了能夠跟真正的漢字詞區分開來,那些純記音的漢字在字形上逐漸有了兩種變化,一種是變成像漢字草書一樣的字形,叫做「平假名」;另一種則是拆下那個字的其中一個部首或一個字形部分,叫做「片假名」(「片」就是只有一部分的意思)。假名便就此誕生。假名是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統,日語完全可以不使用任何漢字、僅使用假名來記錄其語言。而假名作為一套純表音的文字系統就是「外族人借去表意文字記錄自己的語言變成了拼音文字」這一論述的非常有力的證據。在西方,同樣的表音化過程出現在了腓尼基人當中。腓尼基人住在黎凡特地區(地中海東岸),主要聚居於黎巴嫩,從地理位置上看夾在埃及和兩河之中,受這兩個文明的影響很大,是一個次生文明。作為一個商業民族經常到處跑,尤其是其造船、航海技術也十分精湛。而當時最先進的文明之一埃及也自然是腓尼基人的重要的商旅目的地。要跟埃及人通商,腓尼基人怎麼也該學兩句古埃及語。同樣處在閃含語系當中,腓尼基人學習古埃及語並不算太費勁,接下來他們也把聖書體(甚至其變體僧侶體/世俗體)也學會了,讀起古埃及文獻來腓尼基人渾身舒暢(霧)。而作為商業民族,記錄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我們要記帳啊,要把價格啊數量啊什麼的白紙黑字(那時還不是白紙的說)清清楚楚地記錄下來才能算誠信交易對不對?既然我們學會了聖書體這麼偉大的文字,腓尼基人就根本不需要自己再去把文字給畫一遍演化出來,直接拿聖書體去用了。而據說,那個年代的古埃及文字的表音成分比現代漢字更甚,所以不像日本人還把字形的表意功能保留下來,而是完全用聖書體來表音,直接記錄腓尼基語的發音。由於同為閃含語系的語言,古埃及文的表音成分和腓尼基字母都只記錄了他們語言當中的輔音(記輔音就夠表達意思了,可以參考阿拉伯文)。而嫌古埃及文字字形複雜的腓尼基人還把其字型也簡化了許多。腓尼基字母這套純表音文字便誕生了,並且成為了非常多拼音文字的祖先。古典時期雖然民族之間交流頻繁,但效率遠遠不如現在,所以在交流過程當中文字的字形也有諸多變化。古希臘人通過跟腓尼基人通商、交流發現:他們的字母不錯啊,記錄語言可真方便啊!我們也借來用吧。於是乎,懶惰的希臘人(霧)也省去了自己畫畫的步驟直接拿了已有的拼音文字腓尼基字母去用,並且修改了其字形和發音,尤其是母音很重要的印歐語不能像閃含語那樣只記錄輔音,因此把好些個腓尼基字母改成了母音。而同樣的「懶惰」的過程繼續傳播下去(想想懶惰畢竟是人類的天性,已經有了好東西何必自己辛苦再來做一遍呢?),從希臘字母又繼而衍生出了拉丁字母、盧恩字母、西里爾字母、科普特字母(記錄古埃及語的直系後裔科普特語用的,繞了一圈又回到了埃及……)等等等等。而隨著羅馬帝國的強勢,羅馬人所使用的拉丁字母成為了歐洲「最先進」、「最有文化」的代表,很快將盧恩字母等民族文字給絞殺了,被諸多歐洲民族和國家採納使用,其中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西歐的那些後來的殖民大國,尤其是不列顛。隨著殖民國家在世界上的強勢,拉丁字母也跟著擴散到了全世界,使用拉丁字母的國家合在一起力量是其餘所有國家總和的數倍,文化影響力也是巨大的。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諸多非印歐語也採納了拉丁字母來記錄自己的語言(如土耳其語、馬來語等等,以及幾乎整個黑非洲)。跟古埃及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臘字母以及漢字→假名有著相似發展歷程的文字還有很多,包括印度的諸多文字(最早也可以溯源至兩河與埃及文字)、安拉胡阿克巴的阿拉伯文。而印度文字從原始婆羅米文字發展出來非常多的後裔,在南亞和東南亞被廣泛採用,而其最遠的後裔則到了朝鮮半島。韓文或者稱諺文的直系母親一般認為是八思巴文,也有認為來源於梵文/天城體的,而八思巴文來源於藏文,藏文又來源於梵文,所以無論如何諺文依然會被放在婆羅米一系當中;韓文還有特別之處在於模仿漢字使用方塊的結構來書寫,很大程度上也受漢字不少影響。到這裡,應該已經能夠明白為什麼拼音文字佔據了絕對的數量上和範圍上的優勢了吧——畢竟原生文明、原生文字就那麼幾個,其他的民族都是懶惰的不會重走一遍原生文明的造字之路,通常會直接借別人家的文字來記錄自己語言的發音,若有不合適的地方(一言不和)就改字形,便形成了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字世界。
最後做些補充,感謝評論區人民。歷史上漢字除了傳播到日本外在周邊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歷史上的不少民族也一樣會借漢字去記錄自己的語言,其中越南人借去的過程當中非但沒有純表音化變成拼音文字,反而還藉助六書的規律新造了諸多適用于越南語自身的「漢字」,稱作「喃字」,完整地保留了整套表意系統。最後是在法國殖民時期才改用拉丁字母來進行記錄。喃字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越南語和漢語一樣同樣是單音節分析語,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外借文字不一定會完全表音化。不過反過來,表音文字基本上都是借去的文字而絕無原生文字這一點則依然成立。對於一個民族的一個語言來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漢字跟漢語高度吻合,沒有任何不適,就完全沒必要拉丁化。而那些借入人家的文字的民族之所以需要將文字改成拼音文字,也同樣是一種使文字適應於新語言的過程。以上です。首先,創造一門「象形文字」是個非常浩大的工程,自己創造出文字的都是文明古國,漢字、聖書體、楔形文字、瑪雅文字以及(尚未破譯的)印度河流域文字都對應著古文明。而創造字母,嗯,知道現在地球上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宗,腓尼基字母是 fork 誰的么?然後,中國之外的其他用「象形文字」的國家都被滅國了……
拼音文字就像錄音機,固定幾十個字母的讀音後,就直接把你說出來的聲音記錄下來,優點是能說就基本能寫能讀,缺點是語音是不斷變化的,幾百年讀音變了拼法變了即使文明一脈相承,也不知道古書上記的啥了。表意文字就像錄像機,把事情的圖像記下來,需要記憶量大,會說不一定會寫會讀,但是只要文明不斷絕,讀音怎麼變,幾千年前的也看得懂。
其實,古埃及,蘇美爾在滅亡前已經基本完成了表意到表音的轉換。哪怕這些文明不滅亡,他們也是標音文字。最多就是很喜感的,用小鳥表示字母a。
當然,其實是更像草書(左象形文字右僧侶體右)對比之下,其實甲骨文並沒有多麼特例。甲骨文裡面已經出現了假借,轉注,形聲等用法了。比如用鳥巢表意的棲就因為音相近,變成了西。參考古埃及,蘇美爾文字的演變,他們也是簡化表意字筆畫,到借字表音,表音成分越來越大,直到表意成分變得可有可無。甲骨文的演進表明,它也曾同樣的處於向標音文字轉的關口。幾乎也要走上變成標音文字的道路了。想像一下,甲骨文像聖書體那樣標音化,真不太難。「一可賽艇」的想像一下,標音的甲骨文「賺錢」,可以下面這樣寫(之武安 氣言):要是寫得緊湊一些,其實和聖書體後期看起來挺像的(拉姆西斯)但就在商周之間,這個趨勢被抑制了,最終書寫體系選擇了和語音保持距離,在不斷增加的標音成分衝擊下,頑強的留下了表意功能。這個過程其實是很困難的,甚至有點違反人性。畢竟表音容易學習和書寫。為何漢字選了這條困難的道路,目前沒有定論。但顯然,留下表意蘊含了一些很重要的好處。回到「賺錢」的甲骨文標音,如果不是普通話而是粵語,那麼就會變成(之安 氣印):這時候,就導致一國之內,用同樣文字卻互相不懂的問題。這恐怕就是漢字不標音化的原因吧。所以我大膽猜測,漢字留下表意字形,很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商周的廣域王權地域太大了。
商祭祀用的羌人,來自800里之外的甘肅。周朝,東到東海,南到長江流域已經臣服。
這個廣域國家和後代中國比固然是很小。但只是商就已經比敘埃及,兩河,小亞細亞加起來面積還大了,那裡容納了三個完全不同的文明了。根據歷史記載,中國當時有上千方國,很可能比中東的部落數量還多。對比之下可以想像,各地語言差異極大,比今天各地方言差異大得多。
在這麼大的王國內統一一套語音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對於中央祭司集團來說,為了保持和各方國祭司溝通順暢,只能盡量採用表意。
蘇美爾泥版上,最常見的是記賬。他們的目標是解決日常生活。並不需要拿自己城邦的文字在別的地方使用。
埃及的文字,還向神描述法老的功績。這也不是用於和別的部落溝通的。想起來拉姆西斯二世和赫梯帝國簽訂合約,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國家間合約。卻很滑稽。埃及碑文說自己大獲全勝,赫梯帝國楔形文字石碑說自己佔下了敘利亞獲得勝利。同一合約卻在兩個文字上含義差異巨大。這時候雖然文字已經很發達了,但並不具備廣域協商的效能,更多用於自嗨。甚至比語言的影響範圍還小得多。甲骨文,雖然也是祭祀,但裡面很多是用於擬定給方國賞賜的,還涉及打仗安排的。當時已經有了毛筆竹簡。那麼竹簡上寫什麼呢?我們可以想像,很有可能甲骨占卜戰術之後,會用竹簡寫下戰爭安排,分發給各方國。能帶兵一萬三遠征的女戰神婦好,相信早已有辦法協調幾十個部落同時作戰了(說起來婦好嫁給武丁前還是別的部落的,指不定他倆的方言也不一致呢)。在語言差異很大的情況下,文字就是最好的媒介。
史傳周武王寫下討伐文,約幾十個部落起兵。這些部落北到大漠,東到山東,南到長江,語言發音差異很大。只有還有大量表意成分的文字,才可能讓十幾個部落同時看懂。參考周朝青銅器上的文字,那裡經常是寫賞賜內容的。比如,周王給曾侯賞賜,那可是遠隔千里啊。如果是表音文字,那可能有看不懂的風險啊。就算現在看懂,隔幾代也可能拼出音聽不懂。那時豈不是白賞賜了嗎。
二,中國長期北戰南糧的態勢狀態。
商四處出擊倒不太明顯,但武丁時期記載了幾次大仗,分布是對西北和東北用兵。周是對整個北方用兵,南方糧倉到了長江流域。婦好用兵都到了一萬三千人。這最大的困難就是糧草需求巨大。對於一個遠征幾百公里的王朝來說,長距離的巨量糧食運輸是國家基本。
僅以商中央王國的糧食,是難以支撐上萬大軍的。可以想到,當時商已經能從治下方圓幾百公理的各方國里徵收大量糧草,運往前線。到了周,征糧面積顯然更大了。對於動輒發兵上萬遠征百里的龐大戰爭機器來說,確保征糧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急需一個可靠的廣域溝通系統。要是各地只考口令相傳,顯然太過脆弱,那麼只能用文字。
但是如果是純標音文字,由於各方國方言差異大,一旦拼讀人員發音不準,就會帶來巨大災難。只有帶表意的文字,才能減少信息傳遞誤差。此外,北方戰場經常要到不太適合耕種的地方,難以就地取糧。中國這種長期北戰南糧狀態下,軍事中心,政治中心和糧食經濟中心形成了偏離。這種偏離下統治者特別擔心糧倉脫離和造反,商紂王就是主力軍東征被後方糧倉造了反。
但商從武丁開始穩定了上百年的北戰南糧,顯然有賴於這套可靠的溝通和控制系統。也就是統一的,不受方國方言影響的表意文字。對比埃及,埃及的糧倉就在尼羅河下游。上埃及叛變,下埃及也不太擔心影響自己的糧倉,埃及法老並不那麼急迫需要一套全國通用的文字。
兩河早期是名官制,沒有穩定的單一國王。只是大量城邦的聯盟。不存在糧倉和軍事中心分離的情況。各城邦統治者只需要能管好自己人的文字就好。哪怕後期個別霸主征服了其他城邦,他們也只需要別的城邦的統治者能聽自己的話就好。並不需要統一文字。甚至到了波斯王朝,也還是部落聯盟的關係。而且戰爭多發生在糧倉附近(比如敘利亞,比如小亞細亞,色雷斯)。可以就地征糧。這樣一來遠比中國那種廣域掉糧的溝通要求低。這時候波斯王並雖期待統一沿途城邦的文字,但問題是各地已經有了文字,這時難度已經很大了。
直到羅馬帝國,才碰到了廣域調度資源的溝通瓶頸。
但這時候各地文字已經成熟了。羅馬的做法就是推廣拉丁語。但推廣語言何其難啊。治下小國有大量官員讀不懂羅馬書面政令,也許是羅馬四分五裂的原因之一吧。中國在古代文明中,很多技術不領先。但人夠多地夠廣。
如果要東西對比,那麼大一統,恐怕是幾千年來營造中國特色的最核心根基了。為了大,有時候就只能慢一些,穩一些。妥協多一些,選擇的道路難一些。就好像漢字難學難寫,但要耗費多得多的成本。但為了大一統,這些成本得付出,偷懶不得。這大一統,也是韓日越始終學不到的精神,起碼在文字這一點上看,他們選擇容易的標音而不是更穩固長久的表意。
最後,手機截圖。比例尺一致,寬度一致的時候兩圖表示的地理尺度是一致的。對比中東和中原。
從農耕適宜土地來說,中原比兩河大多了。河套可比埃及,河南可比兩河,長江流域比小亞細亞加希臘耕地還多。而且最關鍵,成片啊。當然,我也會想到印度河到恆河廣袤的土地。要說為啥,那隻能說古代中國漢字沒有變為標音文字,更讓大一統的慾望變得不可遏止。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當別的文明還醉心於神廟和貿易時。中原文明的祭祀卻更傾向於求上天保佑打勝仗。甚至求風調雨順也是為了厲兵秣馬。
從商到漢,不間歇的,血紅了雙眼的1500年征戰,終於打下大軍可以到達的所有土地。
把四戰之地,變成了天下。補幾句:聖經,創世紀提到通天塔:「11:6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11.7 我們下去,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語言彼此不通。」然而,「倉頡為黃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見靈龜負圖,書丹甲青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圓曲之變,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文字既成,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象形文字基本上是絕大部分原生文明使用的文字系統,但一直未斷代的原生文明只剩下漢族文明了,並在催生了中華文明,在整個東亞影響了很多國家和文化。
而一旦一個文明斷代後,後起的文明往往處於一個多文化雜居、甚至被異族征服的環境,因此要「拼寫」外語,逐步形成了拼音文字。也有一種說法是,商業文明容易發明拼音文字因為這樣容易和外國文化交流,會讀就會寫。但無論如何,商業文明肯定是晚於農耕出現的。所以,商業文明不一定都是原生的。從推廣效率來說,拼音文字的優勢實在太過明顯了。所以在長期文明傳播的過程中,語素文字被逐漸替代,消滅,這本身也是一個文明不斷發展的過程。為什麼中國依然以語素文字存在,我的理解是,中國從來就不存在所謂的文明融合的過程,而是一種文明吞併,一直以來都是華夏漢文明對其他外來文明佔據壓倒性的優勢,所以只有外來文明融入華夏,而不是將華夏變成華秋,華冬。所以語素文字才傳到現在。
不過反過來想想,很多時候並不是先進的就一定勝利,看看鍵盤布置就知道了,約定俗成和使用慣性要比科學與否重要得多。原生文明均是使用象形文字;次生/再生文明在吸收一個或多個原生文明的基礎上創造拼音文字
今天你看到只有中國使用象形文字,是因為古文明只有中國存活至今…
西方文明的起源,希臘文明本身就是吸收數個古文明發展起來的,他不算古文明,最多是古代文明。反對「古文明滅亡」論,比如最高票答案@Irisetrose那種
一切「除了中國以外其他古文明都滅亡了,拼音文字都是野蠻人的」這種論調都不可取。文明是否原生,是否被「蠻族」侵略,與是否使用語素文字無關。並非所有「原生文明」都是使用語素文字,語素文字並不比拼音文字更加文明,拼音文字不比語素文字更加野蠻。
首先介紹一下除中國以外的「字母文字」的來源,那就是阿拉米字母-腓尼基字母
阿拉米-腓尼基字母是阿拉米-腓尼基人發明的文字,阿拉米-腓尼基人是生活在地中海東岸(黎凡特地區)的閃米特人,極盛時期控制了地中海貿易。他們的文明體系可以認為是兩河文明的次生文明,也可以認為是相對獨立的。他們發現楔形文字寫起來太蠢了,就發明了一套抽象的拼音文字,很是方便。
南歐的希臘人、伊特魯里亞人發現這東西真好用,就根據它發明了希臘字母、伊特魯里亞字母(後演變為拉丁字母)。羅馬帝國將拉丁字母傳播給大半個歐洲。斯拉夫人根據希臘字母發明了斯拉夫字母,這是西線。東線,阿拉米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發生了神秘的交流,印度雅利安人發明了古婆羅米字母,並衍生出幾百套文字,傳播給藏人、達羅毗荼人、緬人、泰人、苗瑤人、孟人、馬來人。波斯人、狗大戶和猶太人仿照阿拉米字母分別發明了古波斯字母、阿拉伯字母和希伯來字母。波斯人將古波斯字母傳給斯基泰人,斯基泰人又將它傳給突厥-回鶻人,又傳給蒙古人、滿洲人。(還有一些小拼音文字,比如喬治亞-亞美尼亞文字,無法詳盡敘述,只列出主要體系)可以看到,世界上所有字母文字,都是同源的,源於阿拉米-腓尼基「文明」,而不是什麼「野蠻人」。文明史證明了,拼音文字比語素文字更加文明,拼音文字是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拼音文字代表的文明階段是早期商業文明,這比語素文字所代表文明階段要先進的多。相比之下,語素文字才更加原始,更加「野蠻」。文字的精髓在於表達與傳遞的效率,字母文字無疑是高效率的選擇
漢字作為語素文字,其最開始的階段,也是相對不成熟的,漢字能夠不斷完善自己,所以延續了今天,這並不是因為語素文字本身有多「文明」,完全是因為中國人偉大罷了。
這裡需要提到第二個問題,為啥漢語的語素文字能夠不斷完善,因為漢語是孤立語。孤立語的邏輯比較樸素,更接近語素文字的邏輯,而不是字母文字的邏輯。屈折語、黏著語較不適合用語素文字書寫(尤其屈折語),更適合拼音文字。
漢語本身是孤立語,古人又恰好發明了語素文字,這是漢字能夠延續千年的根本保證。而其他古文明的語素文字沒有得到延續,歸咎於野蠻人入侵是片面的,其根本原因很可能是不適合。就算沒有野蠻人,這些語素文字也會發生自我淘汰,走向字母化。語言的產生要遠遠早於文字。人們發明文字以書寫語言,而不是發明語言來讀文字。雖然一般認為文字的發明才是文明的起源,但文明也是不斷發展的,如果一個分析語或者黏著語的民族,有了自己的文明,雖然一開始創造了語素文字,但隨著文明發展,拋棄語素文字改用拼音不是很合理嗎?「野蠻毀滅文明」實際上是一種倒退的文明史觀,持這種觀念的人,非蠢即壞。(對於中國人來說,這種論點的唯一積極意義可能只是證明「中國是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古國」)
和「煞筆哺乳類,狗運得地球」差不多的意思。前三千紀出現的字母文字,有道理比前六千紀乃至更早出現的「語素文字」更加野蠻嗎?打個比方,語素文字相當於寫實主義,字母文字相當於印象主義和抽象主義,哪個更加先進?語素文字相當於傳統建築,字母文字相當於現代主義建築,哪個更加先進?======另外,還有無數種方法反駁「字母文字是野蠻人侵略古文明之後帶來的」
先研究一下楔形文字的發展脈絡好嗎?整個兩河從一開始都只有楔形文字,你討論這個民族那個民族你方唱罷我登場有什麼意思?楔形文字在亞述-巴比倫後期,完全抽象化,字母化。這又是因為誰的入侵呢?(按照某些人的邏輯,亞述巴比倫是入侵蘇美爾的野蠻人)亞述-巴比倫的確野蠻啊,但他們入侵蘇美爾之後的確學習了楔形文字啊,然後他們把楔形文字字母化了,你這怎麼解釋呢?埃及象形文字除了完全是象形文字的聖書體,但是同時有類似字母文字的世俗體,是因為哪個蠻族的入侵啊?人家古埃及語本來就是屈折語啊,人家古埃及文字本來就有表音、語素雙重含義啊,按照「拼音=野蠻人」的邏輯,古埃及人自身就是野蠻人了
沒有任何蠻族的入侵毀滅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直到希臘人的出現。但是,希臘人羅馬人真的比當時的埃及更加野蠻嗎?我用希臘語拉丁語取代你古埃及語,不是因為我野蠻,羨慕你埃及文明啊,而是因為我希臘人羅馬人認為自己才是文明人啊,你埃及簡直是渣渣啊,我完全就是作為高貴的文明人,想滅了你埃及的國,亡了你埃及的種啊。亞歷山大的希臘化時代為什麼會發生,羅馬帝國的羅馬化為什麼會發生,完全就是因為希臘羅馬才是文明的最高峰,你們其他文明都要跪舔啊,文明史是不斷發展的啊,野蠻文明都是相對的啊,沒有野蠻取代文明的道理啊。你一個搞著活人祭祀的古埃及祭司,畫著鬼畫符的文字,來指責使用字母的,出了無數文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的希臘人是野蠻人,來指責使用字母的,高行政效率的、高軍事效率的、高社會化的羅馬人是野蠻人,你好意思嗎?
語素文字難道不正是野蠻的象徵嗎?中國納西族很文明嗎?美洲印第安人很文明嗎?波利尼西亞土著很文明嗎?你見到哪個正兒八經的野蠻人(比如huns)有自己的文字,還是高度抽象化的字母?事實上漢字也已經半表音化了,90%都是形聲字,只是字母極多(象形指事會意字近千個),發音規則極不規則(形聲字特例遠比合規律的多)
九原諸夏的回答很全面了。只補充一點:
漢字是中華地區的原生文字(自己本民族創造的文字系統),拼音文字(包括我國的漢語拼音)在使用地區往往是次生文字(從外部借入的文字系統)。個人認為漢字這類文字對不同語言的兼容性不如拼音文字 。1. 從編碼上來說,拼音文字比漢字更能以少御多,易於速成。漢字就是這個書寫系統的最小單位,對應「語素」(最小的音義結合體)(有人可能會說偏旁和筆畫,注意漢字的偏旁不是那麼規則:數量多,位置不穩定,規則複雜。想想當年部首查字法翻字典的痛苦,等真的翻得對部首了,大部分字也認識得七七八八了。字形筆畫也是,想像五筆和拼音打字法的學習曲線)。拼音文字則以字母為最小單位,每個字母表示一個音位(拼音b, p, m, f, a, o, e 本身沒有意思)或音節(日語假名た、ち、つ、て、と也沒有意思的, 好吧其實語言學家說日語用的是摩拉mora,這裡不深入)。和語素相比,一個語言的音位和音節一般數量少得多,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漢語拼音有21個聲母39個韻母4個聲調可以拼出任何你想要的普通話的聲音;而漢語不區別聲調有四百來個音節(比日語多得多),區別聲調有一千多個(漢語普通話帶調音節有多少),如果一個音節用一個漢字,就要四百多個或一千多個漢字;如果區別意義的話,要把同音語素分開(「石」、「十」、「食」……),就更多了(謝飛東:中國有91251個漢字 大眾需掌握3500個常用字)。結果是拼音文字使用者要記住的書面符號比漢字使用者要少得多。
如果你穿越回古代當了高僧,很牛地會很多種外語,有個統治者,他全國都是文盲,跟你說:大師,給咱們民族造個文字唄,最好半年內全國貴族都能識字,大師你會按中文造字呢還是按回鶻文、藏文、梵語這些拼音文字來造,或者腦洞用一下漢語拼音?歷史上真實的例子參見蒙語的書寫歷史(這個奇葩歷史上用過回鶻、藏、梵還有西里爾各種拼音字母來書寫,還創造性地純用漢字表音寫過一本《元朝秘史》),堪稱拼音文字界的典範。
┑( ̄Д  ̄)┍2. 漢字類型的文字構字法的精妙之處不易傳播及傳承。 漢語的構字法也有語音的參與,就是形聲字的聲旁:比如「江」中的「工」就是一聲旁,造字的時候「江」和「工」的讀音相近,古人就用這個聲旁來起到提示讀音的作用。這本身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創造,但是這個機制的兼容性不太好。譬如說日語,另外一個語言,它要借用漢字,可是「江」和「工」相對應的兩日語詞根本讀音沒有相關性,所以「工」這個聲旁對於日語來說就沒有用了,除非它連漢語詞一起借了(事實上日、韓、越的確跟著漢字借了很多漢語詞,這些域外漢字讀音自成系統,並非毫無規律哦)。而且語音會變化,現在漢語普通話里的「江」和「工」讀音並不相似,對於多數小朋友來說這個聲旁的作用也是廢了,除非你是用福州話學念的漢字┑( ̄Д  ̄)┍。漢字傳播及傳承之後,精妙的六書系統(那麼多幫助記憶的愛心小貼士)漸漸就不適用了,功力驟減。拼音文字只要把每個字母的讀音稍作改動,或者加些上標下標,什麼語言都能用。
那為什麼周邊國家古代都那麼痛苦地堅持用漢字(真心好佩服韓國的世宗大王,腦洞高手,自創一種拼音文字)?——絕對的文化實力連語言都能給你替換了,何況是文字?
~~~~~~~~~~~~~~~~~~~~~~~~~~~~~~~~~~~~~~~~~~~~~~~~~~~~~~~~~~~~~~~~~~~~
題外話:所以漢字這麼難搞?我們要不要拼音化?我覺得不行。文化傳承方面不扯了,說兩點:1. 漢語重碼率太高,同音字太多(施氏食獅史_百度百科),同音詞也不少(你這是要砍「數目」還是砍「樹木」?兩桶油?你說的是,兩桶「食油」店裡有,兩桶「石油」,出門左轉上高速,兩天後能到油田,賣不賣給你不一定哦)。
一個例子是:
nin2 gui4xing4?Mian3gui4 xing4 Yan2。shi4 yan2wang2ye2 de Yan2 ma?Bu2shi4,shi4...o4! yan2ge2 de Yan2 a!nei4ge……ye3 bu4shi4,shi4 li3bian you3 san3 heng2 de nei4ge Yan2。e...... nin2 hai2shi4 xie3 gei3wo3 kan4kan ba!「閆」 ┑( ̄Д  ̄)┍2. 漢字的使用人群有不同漢語方言背景,純粹使用拼音文字對於只會方言的世代(想想老家的爺爺奶奶)是額外的壓力,對於普通話不標準的群眾,也不能連人家手機上用個「全屏手寫」的權力都剝奪是吧!
著名黑我大福建的段子: 我來自一個H開頭的省份。「湖北?」「不是。」「湖南?」「不是。」「海南?」「也不是。」「那是哪兒?」「是福(Hu)建啦!
有了漢字,福建人民至少手寫自己省份的時候還是能夠正確的。
要是都用拼音讀起來消除歧義,考慮口音,就累死了。漢字作為語素文字能夠幫助我們消除歧義,讓我們讀得更快,更有效率,還是留著好。這個問題或許可以等於為什麼只有中國用象形文字?答案有三點。第一,漢字突破象形文字的玄關。因為古人創造性的用"六義"指導造字。象形、會意、指示等,這些方法雖然可以幫助造字,但仍不行,你不可能像拼音文字一樣一直造下去,這時,古人發明了形聲造字法,很好解決了出現越來越多的新字。其實甲骨文只是其一,人們更多是寫在泥版和布上,不然也不會出現那麼多圓形彎曲的筆劃。什麼"宣布""公布""布告"就是這麼來的。正因為有六義做基礎,才有了後來的文化大繁榮。第二,得益於軸心時代的中華文化繁榮。凡是在軸心時代沒有出現偉人的文明,都滅亡了。雖然這個說法我也不怎麼同意。但也不是完全沒道理,像希臘、猶太、印度,不但文明存下來了,連當時的文字也保留下來了。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化,文字是很難流傳下來的。要想探索諸子百家的精神,不通過漢字,還能通過什麼。除非有人滅掉儒家,否則漢字是不會滅亡的。第三,文化傳承沒有斷過。印第安人也發明了神奇的文字,但西班牙殖民者卻對這種文字系統地毀滅,直到幾個世紀才得以破解這種文字。至於拼音文字,優點就是門檻低,短至幾個月多至幾年,就可以創造一門文字。當然,更多僅僅是因為被殖民,落後而已。
因為設計一套簡潔又擴展性強的象形文字,不是那麼容易的。
更難的是推廣。1,開發表意文字成本高,所以人類發展伊始有文字的文明都是零星獨立出現的,而且相互之間獨立性很強,趨同性也很強。
2,次生文明需要文字,礙於成本與想像力不豐富,一般都會借源已有的文字體系,所以最開始的表音字母都是依託表意文字的。(日語假名、拉丁字母)3,人類戰事頻繁,而保存文化文明的具體形態也很耗成本(教育成本),許多文明因此逐漸(和平演變)或突然(戰爭)銷毀無蹤。4,所以消亡才是文明的常態,零星的原生文明大都消亡,留下的就都是拿來主義的次生文明。5,中國之所以能保留下大量表意文字(或形聲字),就是因為克服了上述幾點障礙:
A克服研發成本:此不贅述。B克服外部干擾:獨處一隅的地緣優勢,農業立本國力強大,周遭無強勢文明,持續輸出。C克服傳承成本:農業立本提供大量脫產人口(資產階級、封建地主),教育與文化發展有了肥沃土壤。D自我進化與完善:密切結合口語和書寫的需求,拿出形聲字、假借字、隸變、紙張等後續方案,使用戶群不斷擴大直至周邊不同語系的文明都學習使用了。關於我國大量的人口優勢請參考美國國家自然博物館的視頻《二十萬年來世界人口變化》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1235786可以看到,從人類進入農業時代後直到冷戰前近數千年,中國和印度人口數量和密度一直是世界之最,而印度由於一直與中亞有密切來往(包括文化交流和頻繁的戰爭),所以他們直接使用了現有的字母文字,而沒有自創,語言學研究也表明印度語是屬於印歐語系的,說明他們的文化受到中亞、東歐的影響十分深遠。表音文字是商業形成和發展的必要文字,現在公認最早的拼音文字是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希臘以及後來的阿拉米亞都是在地中海沿岸貿易圈,而且表音文字,有利於商品的規範。象形文字農業文明基礎上形成的文字,主要用於是祭祀或是行政書稿,例如漢字以前刻在華表上,也刻在甲骨上,漢莫拉比法典,法老陵墓的銘文。另外,表音文字雖然不是起源於天啟教,但天啟教在傳播中,極大也助推了拼音文字的發展。用希伯來語寫就的舊約,用阿拉米語,拉丁寫就的聖經,以及後來的阿拉伯語古蘭經。韓語諺文,起源於蒙古八思巴字母,八思巴來源於粟特字母,粟特文字來源於波斯阿拉米字母。再者,殖民時代以及之後的世界大戰奠定今天的世界格局,不少殖民地國家套用拼音文字,例如越南。文字給承載了文明的傳承,希臘征服埃及,從埃及哪裡收貨文明火種,遠在阿基米德之前,埃及人就熟練運用了槓桿來建金字塔,只是沒有文字流傳下來。-------------------------更新-------------------------------------看了高票回答,決定過來佔個坑,等今天閑了就來碼字。-------------------------更新-------------------------------------好吧,先寫完這個再搞科研。
我基本贊成 @Irisetrose 的觀點。
我想回答這個問題的所有motivation都來自於學習日語過程中的槽點(還很菜),其中最不忍直視的就是繞口令般的發音和語速。這個問題問的是文字,但是我也認為文字是語言的載體,所以我想從語言方面來補充點,而且高票答主 @九原諸夏 將拼音文字和語素文字的來龍去脈都已經整理利落,十分敬佩。
先放一篇paper
該研究主要講了這麼一件事,就是讓不同國家的native-speaker朗讀文章,然後研究人員記錄數據,最後分析,得到了下表:Mandarin就是哥幾個用的普通話,如果看錶不直觀,不要急,他們還放了圖:他們最後得到的一個結論大概就是說,即使不同的語言,擁有不同的語速和信息密度,但是我們在溝通時,相同時間所傳達的內容和信息量是幾乎一致的。這個結論大概和我們通常所能感知到的差不多,不過我所想提的是這樣一個事實:中文的效率明顯高於其他語言(也就是信息密度,鑒於此文是法國人所著,用越南語做參照系,所以我認為多少有待商榷),不過oops,在西方體系中日語的漢字也是語素文字 (Logogram),而日語恰恰是最低效的語言(求此處不要撕逼,我沒詆毀日語的意思,要不然也不會想自學它了),它的信息密度是幾種語言中最低的,而語速是最快的,這也是為了達到作者結論所指出的效果。這就是為什麼我總覺得在大部分情況下(舉個例沒意思),日語要說好多好多,才能表達出中文三言兩語就可以表達出的意思。而日語的假名體系事實上也說明了它的複雜性,而這是一種拼音文字,它之所以存在上面的問題,其實也和它的這個屬性脫不了干係,可是為什麼英語沒有這種問題呢?Many alphabetic systems
such as those of Greek, Latin, Italian, Spanish and Finnish
make the practical compromise of standardizing how words are written
while maintaining a nearly one-to-one relation between characters and
sounds. Both English and French orthography
are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and character combinations are often
pronounced in multiple ways, usually depending on their history.
因為它的規則更加複雜,字母和發音並非一一對應,它的發音有另外一套系統,我覺得音標這個維度就很無敵,使變化急劇增加了,而日語的假名除了一些助詞存在變音,幾乎是一一對應的關係,這也就是為什麼中文這種語素文字在日語中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除了文化和歷史等原因),可以有效避免歧義,至少書寫出來是這樣,因為我們的文字和發音是分離的。其實別人描述語素文字時被認為缺點最多的就是所謂的這種分離,要知道在早期,中日朝三國人民坐下來是可以「筆談」的,想想這樣的時代也算是一種情懷,可是西方學者認為文字和發音的分離使得閱讀和書寫會需要額外的學習,甚至佔用我們的「內存」,我看有些答案的評論下面,也有人認為這是語素文字所帶來的缺陷,包括為什麼以前文盲率那麼高之類的。但是,我不太贊同這個觀點。
According to government-commissioned research, the most commonly used 3,500 characters listed in PRC"s "Chart of Common Characters of Modern Chinese" (現代漢語常用字表, Xiàndài Hànyǔ Chángyòngzì Biǎo) cover 99.48% of a two-million-word sample.
我們需要記憶3500個簡體漢字就可以夠用了,而中文中大部分的核心辭彙都是兩個漢字的組合,這種組合本身的記憶所耗的「內存」就少了很多了,那麼我們來看一下英語
Vocabulary grows throughout our entire life. Between the ages of 20 and
60, people learn some 6,000 more lemmas, or one every other day.
An average 20-year-old knows 42,000 words coming from 11,100 word
families; an average 60-year-old knows 48,200 lemmas coming from 13,400
word families
雖然只需要記憶26個字母和發音所需要的48個音標,假設人們日常溝通所需要的核心辭彙(除去衍生辭彙)數量是幾乎相同的,那麼辭彙記憶所需的「內存」依然是驚人的。所以文盲率什麼的,這隻能反映出社會的受教育程度,並不是我們文字的「先天劣勢」。
這裡並不想說明中文這種語素文字就比拼音文字強出幾個level,而是想說其實大家半斤八兩,而這種所謂的缺點,我個人是覺得不成立的,當然可以探討。
綜上所述,我最後想回答的就是,拼音文字相對於語素文字並不是更優秀的,更先進的或者是更簡化的,拼音文字的廣泛使用不能說明語素文字有被淘汰的趨勢,而只能說明其他那些個古代文明沒有hold住,而語素文字的優越性也恰恰是後起之秀們無法復刻的。
不過,簡化漢字倒是一些學者想要將漢字拼音化的中間產物,誰讓洋文好的人多得很吶。
以上百年以前,有個國家叫英國…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文裡化學元素名不用音譯?
※如何反駁日語漢字等於繁體中文的觀點?
※中文、日語、韓語歌里時常夾雜英文,而英文歌卻很少出現外語的原因?
※不會任何地方的方言是怎樣的體驗?
※誰能幫忙翻譯一下圖片上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