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多不壓身」有道理嗎?

總聽說藝多不壓身這句話,但是在實際上,時間分配和自身的技能管理總會產生衝突,同時開N門不同領域的課真的好嗎?這樣會不會導致主技能等級下降?而且跟「術業有專攻」這句話似乎有衝突。作為一個遊戲設計師,編程和美術音樂心理學歷史建築之類的一定要掌握?


這是說藝多不壓身,都沒學好那不叫藝。你學八百樣,學不成,就一藝都沒有。


初唐,有位富二代兼官二代的小朋友。十多歲不想學好,四處遊盪,結交狐朋狗友,後來玩醒了,遍覽群書,24歲中進士。因事上書則天女皇,武帝喜歡他這番文采,因此被留任中央秘書處秘書,品階雖低,畢竟進入中直機關了,而且人家也不斷進步(後多次升遷,官至中辦紀檢處書記)。

詩人王適,讀完他的一組詩當時就給跪了,「能寫出這詩的除了文壇領袖,就沒有別人!」中央黨校校長、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對他給予高度評價,認定這是建國以來最優秀的文學家。

由於名氣太響,詩品超絕,後世無法把他歸入「初唐四傑」中。

關於「藝多不壓身」,他寫過這樣一首詩: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樹林  

  何知美人意,驕愛比黃金  

  殺身炎洲里,委羽玉堂陰 

  旖旎光首飾,葳蕤爛錦衾  

  豈不在遐遠,虞羅忽見尋 

  多材信為累,嘆息此珍禽 

陳子昂《感遇之一》

---------------------------------《唐才子傳》----------------------------------

子昂,字伯玉,梓州人。開耀二年許旦榜進士。初,年十八時,未知書,以富家子,任俠尚氣弋博,後入鄉校感悔,即於州東南金華山觀讀書,痛自修飭,精窮墳典,耽愛黃、老、《易》象。光宅元年,詣闕上書,諫靈駕入京。武后召見,奇其才,遂拜麟台正字,令云:「地籍英華,文稱暐曄。」累遷拾遺。聖歷初,解官歸。會父喪,廬冢次。縣令段簡貪殘,聞其富,造詐誣子昂,脅取賂二十萬緡,猶薄之,遂送獄。子昂自筮封,驚曰:「天命不祐,吾殆窮乎!」果死獄中,年四十三。子昂貌柔雅,為性褊躁,輕財好施,篤朋友之義。與游英俊,多秉鈞衡。唐興,文章承徐、庾餘風,天下祖尚,子昂始變雅正。初,為《感遇詩》三十章,王適見而驚曰:「此子必為海內文宗。」由是知名,凡所著論,世以為法,詩調尤工。嘗勸後興明堂、太學,以調元氣。柳公權評曰:「能極著述,克備比興,唐興以來,子昂而已。」有集十卷,今傳。嗚呼!古來材大,或難為用。象以有齒,卒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謂歟!


「藝多不壓身」是一句古語,意思是說會的手藝多了可以不必拘泥於一處,任何地方都可以討到生活,餓不死。假如在古代,你會打鐵,會織布,會伐木,那麼自由選擇比較多。

個人認為這句話大部分情況下並不適合於現代,主要適用於古代,這主要是由於,在古代科技不是很發達, 分工不是特別明確,很多時候學習一項謀生的技能可能並不需要太長的時間,所以一個人身兼好幾種謀生技能是很可能的,這就大大的增加的選擇的自由度。但是在現代,專業細化,每個領域除非經過大量的學習訓練和長時間的積累,否則都難以達到一個可以養家糊口的狀態,(當然,天才除外)。所以如果耗費大量時間學習不同的技藝不如將時間集中起來學習其中的一門更好,很多時候10萬小時定理也是如此。

你會的越多,選擇越多,越自由。如果這幾年打鐵不賺錢,你可以織布,如果織布不賺錢了你可以伐木。在古代看來,所謂的織布,打鐵,其實就是「藝」。但是在現代,如果你想當碼農寫代碼,我覺得從小學到大學加上基礎知識至少你要受10幾年的教育,各行各業都是這樣,當然,你也可以賣苦力,不過這就稱不上「藝」了。這就是純粹的苦力活。

不過我覺得有一種情況適用於「藝多不壓身」,這主要是這幾門「藝」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係或者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學習其他的技藝可以增進自己老本行的技藝。比如說,碼農學習數學學得多了可能編程自然就會好了;比如說一個作家如果歷史學的多了寫作的時候對一些典故更容易信手拈來;籃球運動員練習練習健身可能對抗的時候更厲害。所以,這種情況下,就是藝多不壓身。巴菲特的好搭檔芒格曾經提出過一種觀點:要學習不同學科的基礎知識,這樣會擴大自己的視野。其實我們不妨想一想,芒格之所以這麼認為,主要是他是一個投資人士,投資的時候可能分析大量不同的情況,這時候可能需要有很廣泛的視野和敏銳的觀察, 所以學習不同學科的基礎知識可能提供不同的視角,更容易判斷準確。所以芒格說的對,對投資人士來說,可能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真的比專門學習投資學的知識更有效果。但是如果你是一個作家,我覺得還是將你學習數學的時間花在寫作上可能對你的提高更大。

全文完

感謝閱讀。


現實中的技能學習,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用進廢退,第二是相輔相成

首先,人學習需要集中精力,所以你同一時刻只能給一個技能灌注經驗。

第一點的表現是,你每給任何一個技能灌注本級10%的經驗,所有其他技能的經驗就會自動降低當級的1%。所謂人會忘事。

但是,人可以加點的技能有幾百種。所以如果你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那就是沒有大用。

當然現實里,你學過的東西總會記得基礎,所以應該說經驗最多會掉到你灌注經驗的50%。但即便如此,如果精力太過分散,你還是會一事無成。

第二點的表現是,每個技能在達到一定等級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共鳴技能獲得等級強化。

比如你把數學點到50級(本科畢業水平),那麼你的計算機,分析,理財,會計,商業,物理等等技能都會自動獲得+10~20的加成。

再比如你把歷史點到50級,那麼你的人情世故,管理,運營,生活情趣,講故事,寫作,藝術,知識通曉(宗教),知識通曉(政治)等等都會獲得+10的修正。

還有比如鍛煉身體,點到50級的時候,會獲得「學習所有文理科項目時學習效率+30%,且50%幾率豁免一切普通疾病」的特性。

這個意義上,有若干門「藝」,比起專精一個非常專而窄的方向,要有用得多。而且技能灌到一定等級的時候,你就算切換學習的技能也不會掉經驗了。因為這個時候,這個技能已經成為你的一部分了。

所以說,藝多不壓身,沒錯。但前提是,先得有「藝」。蜻蜓點水的話屁都不是。


有道理!


很多人的藝就是吐槽題主+抖機靈╮(╯▽╰)╭

題主,你的煩惱沒錯,你的工作繁重,沒有時間再專精另一門學科,這也可以理解

但是,是否把其他那幾門學問做好,就是知名遊戲人和一般工作者的壁壘所在

如果你覺得自己無力學習,那就請對現狀滿足

如果你覺得自己想學只是精力不夠,相信我,這只是不!想!學的另一個說法罷了

術業有專攻,你專攻遊戲製作,但是變成一個博學歷史和藝術的人,這不矛盾啊

只是讀一讀相關專註,然後給自己的遊戲設計里加入點逼格,又不讓你著書立說,麻煩嗎?


書宜雜讀,業宜精鑽。——梁啟超


兩千多年前,聖人施行:因材施教

可惜,聖人只有一個,漸漸的那些教化道理,成了刻板的規矩

世事逃不脫:『適合』二字

有能力學習,當然藝多不壓身

學一項技能都難以精進,那就專一一點


拿的出手才叫藝。


(孝感)藝多不壓身。

(巴東)藝多不脹肚,早晚有用處。

(蒲圻)藝多不聚財。

所以想要通過藝多來直接聚財是不可行的,功利態度去同時學習多門「藝」不可行。

出處:

手藝諺語 - 湖北百科


我覺得這句話的意義在於鼓勵人們去學習,去求知。

青年人容易覺得某事不重要,然後不屑,然後就去玩耍了。等到日後某事派上用場了,就只能呵呵了。(比如練字,電腦文字編輯表格製作,簡單電腦維修系統重裝,說多了都是淚啊(T▽T))

現代社會,一專多能是王道,藝多就是多能吧。so別忘了要有一專!


壓身!怎麼不壓身?當你老闆知道你會很多的時候就很壓身!!!


雖說藝多不壓身,但是壓腦子啊!


還有個說法。 藝多不養人。


辦公室隨便找根繩子 編串手繩 裝了一個逼

早上開完會吃早餐 吃完了 拿餐巾紙玩 折個口袋巾插到西服上 裝了一個逼

喝咖啡拉了個花 裝了一個逼

時不時科普一些小知識 時不時裝一個小逼

並不算什麼藝 供大家一樂 各位勿認真


涉獵即好,時間就那麼多,拿來完善你精通的領域比再去學新東西更有效率。除了少數天才,全面發展基本就是全面平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藝多不壓身和樣樣通樣樣松打的好血腥…


專攻,「人」才。藝多,「全」才。

PS~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不願面對自己只是人,不是『』人王『』這個事實。


維護不需要成本嗎?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劇情特別反轉的故事?
如果拿破崙贏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會是怎樣的?
二戰時期中國的橋樑有可能通過當時的坦克嗎?
歷史學者費正清說:中國人使用的鐵器、戰車、馬匹、麥子、家畜、象形文字,全都是從近東經由中亞路線傳入?
明朝真的有所謂「言論自由」嗎?

TAG:歷史 | 設計 | 知識 | 編程 | 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