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道光帝選擇皇六子奕?為皇太子,以奕?的政治智慧,能扭轉我國清末的敗局么?
道光帝立儲時,曾在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之間猶豫不決。但於道光二十六年下定決心由皇四子繼位寫下遺詔,並於道光二十九年下令在妃園寢內為奕?之母靜貴妃修墓親令靜貴妃死後必須葬於妃園寢不得更改,變相暗示奕?爭儲失敗。
後來的恭親王奕?頗有建樹,斡旋於英法聯軍,夥同慈禧發動了「辛酉政變」,領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大臣,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成為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可說是清末皇族內部難得見識不凡,聰慧能幹的人才。如果當時選擇他為皇太子,繼承大統,清朝的命運會發生改變嗎?有哪些可以預見到的改變?又有哪些是不可能改變的?
我就說一個事
大概其是日本剛開始明治維新的時候
恭親王怹老人家就看出端倪來了,說了一句:「有明倭患,可以為鑒」,這是個什麼眼光?現在有多少人有這個眼光?
但是呢,還是沒戲,再有眼光再有能力也沒用
為什麼呢?
少數族統治多數族,出了事兒,甭管大事兒小事兒,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
維穩!
於是,打仗永遠硬不起來
於是,改革永遠擔心把自己邊緣化,永遠不敢改革
永遠有駕臨於多數人之上的小利益集團
君不見,甲午一戰,日本人隨便寫了一個《告十八省漢人豪傑書》,我賽,把朝廷嚇成了什麼樣子......就這麼沒自信嗎?
好的了么您說?反思近代史,我們總會有一種美麗的希冀,是不是某些事換個人過來做,結果就大不一樣了?
林則徐等人能手握實權,是不是鴉片戰爭就不敗?慈溪早死,是不是戊戌變法能成?宋教仁不被刺殺,是不是中國現在和美國一樣?懷有這種希冀,本質上是想欺騙自己說,中國的落後,不是社會文明、科學技術、政治制度、人民素質的落後,而是壞在了幾個人的身上。如果他們能成為一個好人,不做奸相昏君,歷史就改變了。
是這樣么?擊潰無敵艦隊海盜德雷克是好人么,貪污受賄的培根算好人么,實行殘酷統治的哥倫布算好人么?一個重病纏身的老者,能靠一顆速效救心丸重返十八歲么?如果所有人都做著正確的事,那麼會推出一個錯誤的君主,或者說,會因為一個錯誤的君主大家就突然做錯事么?所以我們要承認,中國近代,我們是全方位落後西方文明社會,承認這點並不可恥,很多人,一談及此處,立馬就跳腳說,我老祖宗比西方那群猴子闊多了,或者就是,都怪皇上被奸臣蒙蔽那一套。那怎麼西方那群猴子突然就把我們打成了猴子呢?怎麼皇上身邊的奸臣老是攆都攆不走哪?承認自己曾經不如人,有那麼難么?而今闊起來了,除卻大肆顯擺以昭天下,就是忙著粉飾過往,眼光不能長遠一點么?回到這個問題,換皇帝能解決么?答案是不能,皇帝是什麼?天下共主?最高統治者?精神領袖?不,皇帝只是統治階級的利益代言人,中國要扭轉乾坤,整個統治階級都要換,有背叛階級之個人,無背叛階級之階級。換了XXX,房價會跌么?誠然,恭親王后來雖然當了議政王,但還是有很多掣肘,許多理想建議不能全面實現。但是,要注意的是,掣肘他的慈禧可也不是教科書上說的那種頑固保守派。慈禧的知識文化遠差於恭親王,但是對新事物的接收力度並不比恭親王差太多。近代的洋務重臣,哪個背後沒有慈禧的大力支持和放心任用?恭親王即便當皇帝,手下能有比曾李左張更好用的人才么?
日本能明治維新成功,基礎在於倒幕派的全面掌權,改革的力量成為國家權力機構中的絕對主力,而不是僅僅一個天皇聖明。而中國恰恰不具備這個基礎。辛酉政變後的十年里,以恭親王為首的整個軍機處都是開明官員,地方實力派曾李左等人也是洋務派,而在此之後的實權派高官醇親王、榮祿、張之洞、袁世凱等人也都是絕對的開明高官,但這又怎樣,這些看似掌握國家大權的人,面對的是整個保守又冗雜的官僚集團和沉睡的四億國民,他們再睜眼看世界,再自強求富,就算自己達到世界先進的眼光和見識,也不過是帶來個鏡花水月般的同光中興。
另一方面,中國的幾千年的官場文化和近乎完善的專制體制,導致官員內部永遠存在著複雜又持續的鬥爭。這些鬥爭從來都不是以新舊作為主流的,而是以利益作為根本的。所謂的洋務派開明派中,相互不鳥斗幾十年的多的去了。這種情況下,皇帝一人又能做什麼呢?
所以,恭親王若是做皇帝,或許比他做王爺對國家更好一點,但若是說改變歷史大勢,怕是太難太難了。三千年累積出的農業社會下最完美的制度,遇到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除非被打碎,否則很難優雅轉身的。噗哈哈哈哈恕我不自覺的笑了因為清末那個破卵樣,換誰都沒用,別說鬼子六,換了能力強過他百倍的阿黃(太極)來也得尿順帶你乎的歷史問題下面回答果然次次能見奇人,答非所問似是而非的也就罷了,還有相面的,噗嗯跑題了····接上面回答,我這麼說「誰都沒用」肯定是有根據的
嗯
首先呢,咸豐小兄弟對外是個什麼卵樣大家都知道,無腦的極度仇外嘛,不是鼓動葉名琛個老禽獸各種用滿清智慧歧視洋人就是對「喊冤」的洋人公使打算用軍事手段對付甚至洋人要求公使駐京建立基本往來都能讓他高潮炸裂這個也就罷了,講道理,鬼子六比他哥咸豐後來強在哪啊?
1,比他跑路之後反而英年早逝的哥活得久(廢話,但是很重要)2,被他哥扔在北京頂缸飼虎(洋人)期間被洋爹強力灌頂哭哭啼啼學西學(心態你們可以參考忍著噁心去撈掉在馬桶里的戒指)就這相對強過他哥的水準,照樣鬧出了這種千古笑話滿清滅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其對主要矛盾的定位。那句著名的「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雖然不是出於老佛爺之口,但是卻是整個晚清的執政思路。也就是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外之間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這種思路與中國當然是反動的,可是卻也不能說不對。實際上,辛亥革命中漢人確實殺了不少滿人,今天年輕的滿族人除了民族上寫個「滿」,連滿語都不會說了。一個有一千多年文化歷史的民族就這樣被同化,被滅族,這種後果是有清一朝所有滿族統治者所不願看到的。
站在滿族人的立場上,割地賠款都不至於讓滿族滅族,但是如果讓漢人執政,那麼滿族將萬劫不復。這是滿清統治者看得非常清楚的一點。所以他們選擇了對他們民族最有利的一套方法,其實也無可厚非。
既然國策是這個樣子,那麼換誰來統治都不會好到哪裡去。孔子周遊到匡地,衛國人一層又一層地包圍了他,可是孔子仍在不停地彈琴誦讀。子路入內見孔子說:「先生如此心平氣靜是為什麼呢?」孔子說:「來,我告訴你!我困窘蔽塞已經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終不能免除,這是命運啊。我尋求通達也已經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終未能達到,這是時運啊。當堯、舜的時代,天下沒有一個困頓潦倒的人,並非因為他們都才智超人;當桀、紂的時代,天下沒有一個通達的人,並非因為他們都才智低下。這都是時運所造成的。」
偉大的歷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時候,因緣和合之下,才造就偉大的。把康熙放在清末的話,未必就有這千古一帝的稱號了。慈禧,李鴻章,恭親王等人的政治智慧,偏激的說,在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最高的,但也逆不了時勢。別說恭親王太早了,即使多活二十年,也挽救不了清朝大廈將傾之勢。無它,唯孔子所說的時運罷了。沒任何卵用。18XX年已經沒改良的機會了。農業國必然被工業國吊打,這是鐵律。要翻身只有搞工業化,用資本主義路線搞工業必須以利潤為導向,而初生的工業體系在外部有更強更先進的工業體系時是必然賠本的。唯一例外的日本是靠外搶內壓,可惜中國太大,搶得過的不值得搶,同時中國人太有革命精神,像日本人那樣送妻女做南洋姐拿賣B錢支援國家建設不可能。那就只能革命,直接消滅原統治階級,把他們消耗的資財拿出來建設補貼初生的工業。這等於挖整個統治階級-地主士紳的根,再牛B的皇帝也做不到。敢下這樣的聖旨,聖旨立馬成廢紙。
先說結論:不可能,只要有特權集團存在,改革就不可能真正推進,而清朝皇帝的統治支撐就是滿洲貴族特權集團和漢族地主集團。另外,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題目,實際的核心是:近代中國是否可以通過漸進改良或曰改革,而不是疾風暴雨天翻地覆的革命,來完成求生存、求獨立、求發展、求富強的歷史任務?這種話題是很有意思的,因為長期的革命確實會帶來苦痛,這種苦痛很多在當代中國的一些領域仍然隱隱作痛,而反觀我們的鄰居日本,似乎就是通過明君賢臣「振臂一呼、天下咸從」從落後的農業國一躍而為新興帝國,觀己察人,很多人就會覺得,中國之所以落後和失敗,就是因為統治集團施策不當,好像慈禧太后把頤和園那點銀子投到海軍,甲午戰爭就能贏一樣。自清末以來,中國各派政治勢力不斷變幻大王旗,各種政治和社會思潮你方唱罷我登場,簡直成為歐美各種主義的試驗場和角斗場,這是為了什麼?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完成兩個事情:第一步是爭取獨立自主,第二步是發展國家的、民族的資本主義。 說白了,中國人民一要生存,二要賺錢。不解決這兩個問題,不管造多大的炮艦,建多牛的新軍,生產多高的鋼產量,都是鏡花水月、虛無縹緲。所有的主義,所有的理念,所有的政治力量,凡是能促成這兩步的,就有生命力,就得人民支持,凡是逆向而行的,就被淘汰。用這種「公式」去套近現代中國的歷史現象,很多事情可以看得更清楚。清朝有沒有可能完成這兩步?都不可能。先看第一步:「家天下」和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是水火不相容,愛新覺羅及其宗室明白,喚醒基層的民族主義,固然可以為帝國增添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卻嚴重威脅皇族和滿族的統治,所謂「保中國不保大清」是也。衡量利弊後,滿洲權貴集團必然選擇在政治上依靠外國,聯合扼殺中國民族獨立事業的發展。這一點,其實和往後的袁家、蔣家是一致的,只要還想把中國變成一家之私物,就不可能去推動中國人民的獨立自主,就不可能不和外國資本主義暗通款曲。再看第二步:那就差得更遠了,洋務運動說白了只是發展官商,大官拿著國家的錢去投資,產出的利潤流入私人腰包,最多分一點給辦事的商人,中國百姓靠這種企業,是不可能發家致富的。要發展廣大的民族企業,尤其是能讓普通百姓有賺錢機會的中小企業,必須有健全的市場體制和法治體制,這兩點和中國傳統的帝國體制又是水火不容了。要讓民族企業發展,就必須向市場放權,就必須讓出官僚企業的市場份額,甚至降低利潤。而這些官僚企業都是王公們的錢袋子,在這種情況下,發展民族的資本主義也就當然成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回到題主的問題,如果恭親王當了皇帝,能解決以上兩個問題嗎?就算他有這個想法,最大的可能後果就是政令不出紫禁城吧,甚至離被篡位也不遠了。因為皇帝如果不能有效地維護統治集團的利益,那他就必然被統治集團所拋棄。
題主自己都說了:「
後來的恭親王奕?頗有建樹,斡旋於英法聯軍,夥同慈禧發動了「辛酉政變」,領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大臣,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成為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就是當了皇帝,不還是這麼幹嘛,搞搞洋務,練個把新兵,買幾個新武器……不一樣嘛。要是恭親王早年染了天花死了,還倒有個念想。
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人民」創造歷史?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是不要忘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根據古斯塔夫的觀點,人民群眾,或者代之以「烏合之眾」,是難以察覺到歷史發展的風向和前沿的,這才決定了其本身的歷史局限性。
好了,即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在這個「創造」的過程中,人民群眾都是被動的,或者說是被裹挾的,他們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對整個歷史潮流造成怎樣的影響。當然,我並不是有意將「群眾」與「英雄」對立或者割裂開來,更不是完全抹殺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即使唯物史觀也要承認人民群眾的局限性不是?話說到這裡,就可以放心繼續鋪展開來了。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歷史潮流的向前推動,歷來都少不了少數幾個「英雄"人物的貢獻。所謂」時勢造英雄「,其實是因為英雄人物能夠看到歷史發展的趨勢,從而佔據社會的前沿地位,起到領導群眾,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作用。所以說,任何一段歷史,那些特定歷史人物的出現,都起到了這樣一種引領潮流,推動向前的作用,這便是英雄人物的貢獻和使命。
這裡提到了英雄人物需要具備兩點特質:其一,是前瞻力,即在一群睜眼瞎的世界裡率先看到遠處燈塔散發的光明;其二,是推動力,即使自己看到燈光,卻無力將「芸芸眾生」這艘航向目的地的大船推向光明,這也是無濟於事的。這二者缺一不可,少一點都算不上英雄,只具備第一點,或可稱為「預言家」,而只具備第二點,則很可能只是瞎折騰,最終禍國殃民也未可知。
好了,回歸主題,對於奕?來說,他應該是能夠明察當時的天下大勢的,但是,他有足夠的領導力去推動大清這艘航船嗎?誠然,坐在王爺的位置上,他難免處處掣肘,可是,真要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就一定能夠廓清乾坤、力挽狂瀾嗎?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任何改革的促成,都難免要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勢必激起他們極大的反抗。對於皇帝來說,其實歷朝歷代,他們最大的敵人,不是人民群眾,而是官僚系統。說白了,每一次改革,其實都是一次「階級」鬥爭,因為改革的後果必然是創造一個新的「階級」出來(這裡的「階級」不妨狹義一點,單純指新的利益階層);而改革的動力,其實也是源於這新的「階級」的推動。對於當時的歷史環境而言,所謂的「改革派」,真的強大到足以推翻守舊派了嗎?答案是遠遠沒有達到!當時的「改革派」充其量也只是個苗頭而已,更何況,在「改革派」內部,也有著不小的爭議。守舊派的強大及頑固抵抗,改革派的弱小(不要拿那些所謂地方大員來舉例,即使身處高位,你能想像他們所遭遇的阻力嗎?)及投鼠忌器,註定了這場「千年未有之變革」絕不可能在一場權力轉換之間就能順利完成,這必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利益之爭。而這場利益之爭的結局,遠遠不是誰最終坐上皇帝寶座所能夠料想和決定的。
也就是說,開明如奕?者,即使能夠坐上皇帝的位子,其對洋務運動乃至晚晴歷史的推動作用,並不會比在王爺的位子上強多少。你以為奕?的處處掣肘,只是源自慈禧太后嗎?其實,慈禧本人並非歷史課本中所刻畫得那樣不堪,也非我們想像的那樣冥頑不靈,其對改革是支持的,不過邁的步子是謹慎了些。真相是,奕?所面對的最大阻力,恰恰是將來需要去執行改革政策的整個官僚系統。還有,你以為,大清真的只是到了奕?那個年代才需要進行改革了嗎?早在奕?的爺爺的年代,也就是嘉慶年間,嘉慶帝就已經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了,因此嘉慶皇帝任期的前半段都在致力於「咸與維新」,可是後果如何呢?政局依舊頹敗不堪,導致嘉慶本人最後心灰意冷,不再願意過問國事(詳情點閱羅輯思維視頻《囚徒嘉慶》)。這裡不是說奕?一定就不如他爺爺,且看他晚年的作為如何?「委靡因循」、意志消沉、無所建樹,這與其爺爺的晚年景象真的是別無二致啊。
假設奕?即皇位,奕?所面臨的阻力,除了來自頑固強大的守舊派,還要面對地方實力派的挑戰。當時大清逐漸重用漢臣,可是說是迫不得已,完全是被太平天國的長毛給逼的。所以,即使湘軍最後剿滅長毛扶大廈於將傾,即使曾國藩最後裁軍以自保,都難以獲得奕?為代表的清朝內廷的完全信任以及安心放權。這一點,從奕?在王爺位上的作為就不難得出判斷,也正因此,說他是洋務派在內廷的代表真的是言過其實了。總結來說,奕?的面臨的情形是這個樣子的:對頑固派指使不動,對洋務派又不完全信任。這樣一副猥瑣狀,怎能指望其有大的作為呢?
且以其面相而言(如圖所示):形容猥瑣,目光暗弱,眉不過眼,氣運不開,下停過短,晚景凄涼。確實不像有大格局的樣子。好吧,這裡並非一意貶低奕?,其實朝政到了那個地步,換誰來都不好使。哪怕是英明神武的康熙帝再世,恐怕也是無力回天。橫向對比,我們再來看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例子,之所以成功,那是因為,「明治維新」真的是地地道道的「維新」啊!其成功就在於倒幕派徹底推翻了幕府派,權力的執行系統完成了徹底的大換血,也就是說,既得利益者已被完全消滅,不存在維新將要遭遇的處處掣肘了。所以,一系列的維新政策才能夠順利地自上而下貫徹執行,幾乎沒有遭遇太大的阻力。這一點的國情,跟當時的大清是全然不同的,大清的改革是要在之前的基礎上小修小補,其國體的龐大也決定了無法做到「小」日本那樣的大開大合,所謂「船小好掉頭」正是這個道理,可見,「小」也有「小」的好處啊。末代皇帝不一定等同於荒廢無能,更多的是後來王朝給前朝修史時為了自身正統性合法性而有所誇大,比如崇禎,比如漢哀帝
不同意一樓的調侃,恭王還是被掣肘了。如果他當皇帝,以他的開明,以當時漢人之人才之盛,是可能逆轉歷史的。
也許有人會說體制,但當時日本,也是君主制,兩者雖有不同,但差可比擬,何況明治維新比1850年道光去世還晚上十幾年呢!
真有機會!
總有傻逼覺得滿清對上列強的失敗是因為皇帝不夠英明,而不是因為少數民族政權以少治多的特質。
不會變,一個政權在對外方面第一想到的事情總是維穩,總有少數一幫人處於特權地位,即使皇帝再英明神武,一樣完蛋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是我還是想多說一句:慈禧犯下的許多決策錯誤,都是和她的尷尬身份有關的。假如慈禧是咸豐皇帝權力的合法繼承人,那麼她會取得更多成功。
於事無補,無力回天
「扭轉」不可能,只能說是延緩清王朝走向衰敗。
不會,因為歷史不會被改變
如果奕?17歲當上皇帝,遇到太平天國,二次鴉片戰爭等等事件,每天睡不了安穩覺,累出個肺結核,也三十歲就去見道光了怎麼辦?換奕譞上?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反詩(詞)?
※印度被殖民期間,普通印度人過的如何?如果被剝削嚴重的話,為什麼憑英國的兵力可以殖民 300 年?
※為什麼傅作義在北平解放後選擇擔任了水利部部長這樣一個離政治較遠的職位?
※一群人可以用很多年(大於10年)的時間DIY出什麼有意思的東西或事情?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起初是情義相投的生死之交,最終反目成仇、恩斷義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