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藥科大學李萍課題組在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藥科大學李萍課題組在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藥應用歷史悠久,臨床療效明確。但因其組成成分複雜、作用環節多樣,中藥的藥效物質基礎即共同發揮藥效的是哪些成分(群)這一關鍵科學問題一直沒有說清楚,阻礙了其以藥品身份進入國際主流醫藥市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81421005)、重點項目(81130068)、面上項目(81373966)及科技部項目等資助下,中國藥科大學李萍課題組在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領域開展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中藥具有多成分、弱效應、協調整合作用特點,其整體藥效的發揮不是單一成分藥效的簡單加合,而是存在著成分間多層次、多環節、多維度的非線性作用。基於此,該課題組建立了一套符合中藥作用特點的藥效物質基礎研究體系:在整體中解析部分,由部分回歸整體,即在中藥復方整體的基礎上,遵循原方成分含量比例,評估「部分」對「整體」的貢獻,從眾多成分中尋找能基本代表原方療效的「等效成分群」。

  為發現中藥「等效成分群」,課題組首先建立了系列中藥複雜成分群普適、快速的體內外表徵方法,如質譜診斷離子匹配(J. Chromatogr. A, 2012, 1230︰93)、固有物質組/代謝組網路關聯(J. Chromatogr. A, 2013, 1286︰83)、標準疊加定量(J. Chromatogr. A, 2012, 1254︰43)等,突破了複雜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學難題,進而創建了生物捕集/質譜示蹤等方法,從中藥眾多成分中直接捕獲靶標結合成分(群)作為候選等效成分群(Chem. Commun., 2014, DOI: 10.1039/C4CC08728C);應用在線成分捕集製備系統,結合自動化陣列管理,精準定向、自動無損捕獲目標候選等效成分群及其剩餘部分(J. Chromatogr. A, 2010, 1217︰5239);通過體內外多種藥理模型及系統生物學方法評價敲除的「候選成分群」對復方「整體」藥效的貢獻,同時評價剩餘部分的活性,進行正反驗證,再經過多輪迭代篩選與等效性評價,發現能基本達到原方整體藥效的等效成分群(Pharm. Res., 2014, 31︰1788)。

  以復方丹參滴丸為例,該課題組從中發現了一個由18個成分組成的等效成分群,其總含量占復方製劑的15.01%,可視作該製劑的有效組分「標示量」。該成分群在細胞模型和大鼠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模型上均呈現出與復方丹參滴丸相當的藥效。據此建立的以「等效成分群」為標示量的質控方法,為該品種在美國FDA臨床實驗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與技術支撐。

  中藥等效成分群發現策略為建立基於中藥整體作用特點、藥效關聯的質量控制標準提供了新思路,也為基於中藥復方的創新藥物研發開拓了新途徑,有力推進了中藥複雜體系由「說不清」的傳統形態向「等效成分群明確」的現代形態轉變。」


多靶點弱效應目前是一個很紅火的研究領域。

耐受性和副作用相較於傳統化葯會有不小的改善。

說到雞尾酒療法,沒人覺得不妥。

說到天然化合物篩選,沒人覺得不妥。

這研究說到底不就是化合物篩選分離嗎?

哪裡寫了金木水火土了?你們就要黑這不是科學?

說這條路走不通的我就呵呵了,奎寧,紫杉醇,長春鹼,嗎啡,阿托品,利血平,秋水仙素,可卡因,小檗鹼……

這一大彪的藥物都是天然產物里提出來的,到你們這兒就走不通?

高通量篩選是目前藥物研發不可迴避的環節,無論從哪個角度,這項工作都是有意義的。


廢醫驗葯唄,順便為復方做多組分質控提供思路,比某個清華的組整天想著驗證中醫理論強多了。


這個等於是做stats的文章發給了化學的雜誌,不過這種事我也干過……

不知道統計方面的專家怎麼看這個研究。


思路很前沿(其實是intuitive),方法很粗糙(甚至暴力)

本來我還以為這是propose了一個iterative的演算法可以選擇有效成分,看到下面幾句話懵了,

「If not bioactive equivalent, candidate BECCs will be reselected until they achieve bioactive equivalence with original herbal medicines.」

reselected until? 怎麼選,剔除了原components之後選么,greedy?為什麼有效?為什麼合理?

然後看到下面這句話我...

「While normalized peak area ratio (%) was chosen as the selection criterion in this work, identified chemical structure, chemical polarity, or binding affinity to bioactive macromolecules can all be considered as reference parameters. Indeed, any components of interest or their combinations can be selected and evaluated.」

那你早說嘛,所以真的那麼隨意么?

最後再吐個槽,supplementary materials的word排版真是亮瞎我了,生物課題組不會用LaTex這點真是意(sang)料(xin)之(bing)中(kuang)呢...


很高興有這樣的成果,但只能說是一個可能成功的方向。

中藥裡面的成份太多,有一些是現代物理化學方法未能確認的成份,現代光譜方法固然能分析出極細微的成份,但精度越高,分析難度越大,誰能確認占成分極少的部分沒有體內活性呢?精度要到什麼程度才夠呢?而且,還有立體構型的問題,光譜法對此沒有太多的辦法,希望以後有更多的成分的構型分析方法能用上。

而且,中藥的上一個層面:辯證,太過粗略,未能趕上進度,一方面同樣需要類似的方法去重新分析,另一方面也需要用現代儀器進行精細化和去主觀化。

中醫藥是一個寶庫無疑,但要挖掘其中的有效信息,還有很多路要走。


僅僅從以上題主的介紹來看,我覺得還是很有意義的。並且我相信J. Chromatogr. A,Chem. Commun,Pharm. Res這些期刊不會刊載一些沒有價值的論文,我也不認為這個是騙研究經費的項目,在試圖解釋中藥藥效的環節我了解並不多,並且我也不認識李老師,但僅從期刊的質量來看(國內藥學領域能夠在這些雜誌上發文的並不多,儘管上述雜誌影響因子不能算特別高,但已是非常主流的期刊),我認為李老師的團隊完全算作世界一流的研究團隊。以上幾位答主這樣武斷的否定的中藥研究,令我非常吃驚。


以前在這個實驗室混過!真的做得蠻拚命的。和計算機技術也有聯繫,包括cadd之類的,所以能做到比較前沿吧。另外,李老師和手下的老師們真的是有錢任性!


沒戲,當年國際製藥企業在這方面沒少投資,最後都沒有什麼成果。可見我國的傳統醫藥並不是一個巨大的寶庫,你要是把外國人都當傻子那我也沒辦法


這是中醫進步的重要一步,但真研究成功了,可能也就是傳統中醫消失的時候了


廢醫驗葯,怎麼辦。

廢了醫以後

黃芪和炙黃芪怎麼用?

生地和熟地怎麼用?

山楂和熟山楂怎麼用?

一說到中醫很多人就來勁,非要把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這些東西扔掉。你可知神農嘗百草的辛苦、幾百年內經的摸索、仲景著雜病論的艱難?

你們這麼牛逼,怎麼不把你兒子的教科書都扔了自己教呢。

不要被一些庸醫蒙蔽了眼睛,想看中醫請去正規中醫院和正規醫院中醫科。

對中醫也有一些希冀:希望能提高准入門檻,打擊那些江湖騙子,讓人們對中醫藥能儘快有系統的認識而不是玄化中醫。希望你們能承受住壓力,把中醫的東西用西方人的說法說出來,自己多爭氣,省的那些跪舔歐美爸爸的人整天說你們

今天發燒了,38.9°,去打了退燒針,吃了撲熱息痛,然後在後背拔了罐,在脖子和肩膀颳了痧,希望明天能趕快好起來

多說最後這段沒什麼意思,就是希望你們中西醫能早點摒棄對彼此的偏見,不要總想著廢掉誰,你們要一起多為人類健康做貢獻。

中醫話題,匿名回答


等效成分群就是在炒概念啊…… 為什麼不把所謂的等效成分群組分再定量分離單體化合物,然後作為對照組呢? 而且體外細胞水平的實驗以及一些初級的動物實驗真的說明不了太大的問題


這是很重要的進展,當然還需要更進一步,即尋找出不同的分子協同作用以發揮1+1&>2的機制


以後就可以把有效成分人工合成,不用吃一大坨的中藥了


又一個廢醫驗葯…

不過誰說療效明確的?這個研究前提有問題吧?療效明確過不了FDA?如果療效不明確,後面研究個毛的作用機制啊,有沒有作用都不知道。

用的方法也過於精細,相比中醫辨證來說。實際操作中藥物增減都是幾分幾錢的,醫生嘴一哆嗦就多一點少一點,再加上中藥品質不同帶來的成分變化…需要用光譜這麼精確的定量嗎?


對了,不知道李教授是不是還開著那輛白色別克?


這個思路是有意義的,用新技術從中藥方劑中分辨和提取有效成分。

但前提是:

1.他們分析的中藥方劑確實有效;

2. 這些藥方的藥效必須足夠顯著(或者成本足夠低廉),與現代藥物相比有競爭力。

其實已經有很多製藥企業做過嘗試了,就目前來說,大家對以上這兩點都看不到希望。


研究這個課題本身就是不懂中藥的表現,不知道怎麼騙到研究經費的。


推薦閱讀:

在葯企的醫學事務部工作發展前景怎麼樣?
小分子藥物研發行業存在哪些問題?
有哪些值得大家知道而且很奏效的藥品?
脊髓灰質炎疫苗糖丸的原料製造工藝是什麼?
有哪些世界頂級的製藥企業?

TAG:中醫 | 中藥 | 藥學 | 製藥 | 中國藥科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