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大陸的金雞、百花、華表獎影響力不如台灣的金馬獎、香港金像獎?

大陸電影市場這麼大,票房這麼高,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的票房了。為什麼電影獎項影響力這麼小?


我國的頂級電影節比較奇特,人家奧斯卡一年一屆,清清楚楚的。我國一年是金雞獎,一年是百花獎,你要找金雞獎或百花獎的獲獎名單發現它都是隔年的。同一部影片理論上能在今年得一個金雞獎,然後在明年大家都不記得這個片子的時候再得一個百花獎。

金雞獎號稱是專業評委評選的,百花獎是人民群眾選出來的,把所謂文藝界和廣大無產階級人民群眾分開了。所以你一個片子再爛,只要人氣高就能得一個百花;片子再不接地氣,你只要政治正確就能拿一個金雞。這就是春晚式的皆大歡喜。

其實對於專業評選和觀眾口味的兼顧,即便是對於奧斯卡也是一個令人發愁的問題。像漫威的大片除了技術獎項一般不會得到提名,這樣就得損失一大堆通俗的觀眾。但是人家明星多而且玩兒的開啊,就算是演藝術片的也是大腕,照樣一票粉絲,中國的這些腕兒們誰願意演藝術片?誰能演藝術片?

所以今年的最佳男女配就是笑話,是人氣的勝利。李易峰在《老炮兒》里甚至不如吳亦凡,安琪拉寶貝兒在《尋龍訣》里除了傻笑還幹嘛了?

今年是百花獎,也就是大眾口味的獎。看著台上坐的那所謂的101個評委我就釋然了,還有穿著少數民族服飾的,真是56個民族56朵花。所以你們不認識張譯,無視他在《親愛的》裡面撕心裂肺的演技,然後選擇了一個努力把台詞說出北京味兒的面癱。

我很喜歡《老炮兒》,希望它得獎,但是不理解怎麼會是李易峰的男配和許晴的女主,而不是馮小剛的最佳男主、管虎的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哦,這樣一部有生命力的片子甚至沒入圍最佳影片的候選。

戰狼?捉妖記?夏洛特煩惱?WTF?

讓專業的歸專業,讓市場的歸市場,起碼從百花獎上是做到了。

老炮兒的票房肯定跟捉妖記和夏洛特煩惱沒得比,誰讓我國觀眾的品味就如此呢。

儘管《老炮兒》沒有入圍最佳影片,《烈日灼心》最終得獎也算是一絲曙光。一個風格化的類型片能得到所謂的大眾評委的認可,意義就好比《瘋狂的麥克斯4》戰勝了《暮光之城》,沒有讓這個獎爛到徹底。

再說電影節是怎麼搞的。我沒有批評唐山的意思,其實歷屆都是這樣的,就是一個字,low。而且我能預見再過20年,還是這麼low。領導做派,春晚標準。

CCTV6直播還搞延時。你播奧斯卡時候延時怕人家做什麼政治不正確的事兒也就罷了,自己國最頂級的電影節的了還不同步?微博結果都出來了還在這兒玩懸念玩驚喜?

再說點視覺方面的吧。

人家的紅毯星光熠熠

我國的紅毯彷彿是四線城市髮廊開業

人家說獲獎感言像是站在世界之巔

我國得獎了像是慷慨就義

幫華誼做個以前得獎的信息圖,設計師連電影節的官方logo都找不著。一個服務於電影這個為人們造夢行業的政府部門,竟然真的像那些政府部門一樣迂腐和陳舊。

我國搞出真正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節,可能像電影分級制度一樣遙遙無期吧。如果你愛電影,還是請遠離金雞百花,擁抱戛納奧斯卡吧。

這不是崇洋媚外,只是珍愛生命。

這裡關注這個世界

這裡尊重你的智商

這裡喚醒你對電影的原始熱愛

關注微信公眾號「菲哥談影」(feifilms),相信電影會讓我們變得更好。

http://weixin.qq.com/r/UkxSSp7Ep8PYrdop9xlA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今年的百花獎:

最佳男配:李易峰

最佳女配:楊穎

以上。


2016年11月26日晚,備受關注的第53屆台灣金馬獎華麗落幕。

在全部22個獎項中,中國大陸電影和影人包攬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四項主要大獎在內的12個獎項

而港台電影,只各獲得5個獎項。

一時間台灣媒體哀鴻遍野,內地電影揚眉吐氣。

去年,內地電影票房不甚盡如人意。

此番國產電影橫掃金馬獎,恰似一針強心劑,提振氣勢,振奮人心。

我們不是沒有好作品,也不是沒有好技術,更不是沒有好影人。

國產電影的進步,與國產電影市場的進步一樣,引人矚目

台灣金馬獎是與內地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以及香港電影金像獎齊名的電影大獎。

國內電影界一直有個說法:

拿滿這五個獎的演員為實現大滿貫,這五個獎項的地位不言而喻。

但是,我們又不禁要問:

為何偏偏是金馬獎給了我們如此大的震動?

金馬獎是如何從五大華語電影獎中脫穎而出,成為華語電影最傑出的代表獎項的呢?

在內地電影大進步的時候,內地的電影大獎又在做什麼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奇奇哥就先同大家一起回顧一下,這些華語電影大獎。

華語電影大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始於1962年,曾被周總理表揚。

最早是由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電影刊物《大眾電影》雜誌社主辦的群眾性評獎。

其命名是呼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

評測方式是:

由觀眾投出自己喜愛的獎項

由人民「普選」、「直選」。

看上去應是最具權威性的獎項,可是近年來,卻日益受到評選機制和公信力的質疑。

這是因為:

隨著粉絲經濟的發展,影人的專業實力容易被粉絲人氣掩蓋

多屆評選發生入圍者缺席的情況,以至於會有「誰到現場就選誰」的尷尬

這也使得近年的百花獎連連爆冷,叫人大跌眼鏡。

中國電影金雞獎

金雞獎,創辦於1981年

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文聯共同主辦的「專家獎」

因當年屬中國農曆雞年,又借義中國最早的戲劇文物「金雞碑」,故取名金雞獎。

象徵百家爭鳴,同時包含激勵電影人聞雞起舞、奮發前進之義

金雞獎的評獎宗旨是:

學術、爭鳴、民主。

六親不認,只認作品

八面來風,自己掌舵

不抱成見,從善如流

充分協商,顧全大局

看上去,金雞獎代表了中國電影行業最高的專業水準,是當前中國電影最權威的專業獎項

大家都說:

金雞獎負責專註專業,百花獎負責貌美如花。

1992年,中國電影金雞獎與大眾電影百花獎合辦為「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這是中國大陸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也最權威的電影評獎活動。

從2005年開始,金雞與百花獎隔年舉辦。

奇數年評選金雞獎,偶數年評選百花獎。

同時也將港台產影片納入評選範圍。

中國電影華表獎

簡稱:華表獎。

全稱:政府優秀影片獎。

創辦於1994年,前身是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每年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前兩年度完成的各華語影片進行評選。

近年來,華表獎因其政府主導和獎項名目繁多的優勢深受明星歡迎。

紅毯和頒獎典禮星光璀璨,商業運作吸引眼球,堪稱每年的「電影人大聯歡」

金雞,百花,華表,內地三大電影獎項。

金雞獎標榜專業性,是專家獎

百花獎來自民意投票,是觀眾獎

而華表獎政治色彩更濃,是政府獎

這三個獎是經中共中央批准的三項常設全國性文藝大獎。

分別代表我國最高藝術水準、最高觀眾認可、最高政府鼓勵的三大電影獎項。

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創立於1981年。

每年評選一次,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

同時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繁榮,提高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

特別是在80年代,香港電影界開始成立各種專業協會,如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導演協會、香港編劇協會等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評審委員會也開始納入多個電影專業團隊,評選機制也參考多個專業團隊的意見和評分,直到今天金像獎的評審委員會已經有超過20個,是兩岸三地同類電影獎項中最多專業團隊參與的獎項。

金像獎十分注重「港產港味」:

參選資格要求導演是香港居民;出品公司為香港註冊;最少六名主創是香港居民,

這三項至少要滿足兩項。

雖然這種要求保護了港產電影,但隨著香港電影日益凋敝,香港影人北上成風,金像獎的關注度也在逐年下降。

台灣電影金馬獎

金馬獎是台灣地區主辦的電影獎項。

創辦於1962年。

當年主要是為了促進台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

「金馬」二字取自於金門、馬祖的頭一字組合而成。

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界以「金字招牌」為號召的潮流。

由此可見早期的金馬獎的某種壁壘。

長期以來,因為海峽兩岸在政治上面的立場不同,使得金馬獎在2000年之前,多偏重於台灣電影及香港電影的鼓勵。

但是台灣電影工業的衰弱,香港電影工作人員大量的流失,使得本獎項逐漸開放中國大陸電影進入,並參加競賽項目。

當時的金馬獎主席焦雄屏為打破壁壘,樹立金馬現在的胸懷,做了很多貢獻,居功至偉。

金馬獎與內地的金雞獎和香港金像獎並稱華語電影的三大電影獎。

這個並稱在2000年左右之前是比較貼切的,由於意識形態,三地電影節分別有著自己的選片標準,而這個標準基本上是由地域劃分的。

台灣電影金馬獎評選台灣和香港的優秀電影

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香港的優秀電影

金雞獎評選內地的優秀電影

初期,只是範圍的不同,三地的獎項都有相同的分量

就是自己玩嘛。

在內地,金雞獎和百花獎的地位甚至要高於金馬和金像獎。畢竟彼時,無論是作品還是評選,文藝挂帥,政治還沒來,金雞百花的含金量都是足夠的。

大約2000年之後金馬獎逐漸甩開金雞獎與金像獎,一枝獨秀

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評選範圍的擴大。

焦雄屏做了金馬主席之後,逐漸開放大陸電影進入金馬獎的評選。這樣使得金馬獎的範圍一下子擴大到了整個華語圈。在華語電影獎項中,也只有金馬獎最能海納百川,完成了從台灣本土電影到香港,再到大陸電影,直到將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影也涵蓋進來的「華人電影節」的概念塑形。而且金馬獎能在一片商業洪流中,為獨立製作和獨立電影人提供一個展示的機會,這在當時也是難能可貴的。

相比較而言,金像獎側重港片的入圍標準,在大陸和台灣電影產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逐漸由優勢變為了障礙。過於本土化的質疑長期存在,隨著大部分的內地和台灣口碑佳片的缺席,金像獎的關注度也越來越低。最近幾年甚至連名單都艱難湊齊,入圍名單一公布就幾乎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因為一看就知道哪些是湊數的。而隨著近年香港電影產業凋敝嚴重,產量減少。大批電影導演,電影明星北上掘金。金像獎的沒落幾乎成為了香港電影沒落的直觀縮影。

而金雞獎的評選範圍最初是內地電影,後期放寬標準,凡是拿到龍標的電影都有評選資格。這個標準看似放寬了政策,容納了港台電影,其實由於你懂得的原因,大量優秀的港台影片,甚至是內地本土優質作品由於無法拿到龍標喪失了入選標準,與金雞獎甚至是觀眾失之交臂。

2、 評委水準的保持。

儘管長久以來,金馬獎一直因為「奧斯卡的玩法,戛納的心」。

賽果屢屢遭遇輿論質疑,但正是在這樣的冷門頻現中,成就了金馬獎就「電影」論「電影」的專業公信力

入圍金馬的影片,質量基本都是靠譜的。這樣就算評審團評議出現口味的偏差,那也只是評審好惡不同,不至於錯的離譜。

那什麼是錯的離譜呢?

比如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出獎項,當年口碑爆棚的《唐山大地震》《鋼的琴》統統讓位,反而《飛天》《歲歲清明》《愛在廊橋》等主旋律影片分享大獎。(奇奇哥就問你,你聽過嗎?)《鋼的琴》當年獲得了好多獎項的肯定,但是那年也是華語電影大年,優秀影片爆發。台灣金馬獎選出了自己的《賽德克·巴萊》,香港電影金像獎選出了自己的《桃姐》

本以為內地的金雞獎會給與《鋼的琴》,沒想到竟然敗給了······影帝影后也出人意料,給了娜仁花和孫淳,而不是呂麗萍徐帆秦海璐王千源朱旭郭富城。我們的確不能說,大熱的影片就一定更有得獎的資格,但是專業評選也不能離觀眾口碑差的太遠吧。

獲獎作品

這就是當年的金雞獎最佳故事片,這樣不會自砸招牌就怪了。還有那被華誼壟斷的百花獎就更不用說了。

提名最佳影片

還有近年來,曉明也怒得金雞獎影帝,你說金雞獎這能不完么?

我們知道,測評有信度和效度兩個標準。

信度,表示一致性、可靠性。

效度,表示有效性、準確性。

只有做好這兩個方面,測量才是有意義的。

在電影評審中,所謂信度的要求就是要對各時期、各類型的影片有一以貫之、一視同仁的評判;

所謂效度的要求,就是評審水準與評價機制能夠準確深入反映作品質量。

金馬獎能夠在近年,逐漸成為最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的華語電影大獎,無非就是做好了這兩方面。

做好這兩方面不容易。這要克服觀眾粉絲的輿論干擾,需要拒絕政府審查的內容干擾,需要排除商業資本的市場干擾,需要剋制本土保護的情緒干擾。金像獎、金雞百花獎,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這些干擾。而業界與觀眾,則為之給出了自己的選擇。

當然,金馬獎也存在一些問題。由於台灣近年來電影發展有所減緩,導致台灣電影地方保護主義逐漸抬頭。每年「把金馬留在台灣」的呼聲是很高的,這更令人感激焦雄屏等台灣前輩影人的胸懷。希望金馬獎能夠繼續開放包容,尊重專業,它能獲得的將遠遠比「台灣電影」多得多。

坦率說,當前的金雞百花獎,甚至包括長春、北京、上海等國際電影節,都配不上內地國產電影的發展速度。那麼內地就沒希望打造一個更權威的華語電影獎項嗎?有的,現在最有希望的就是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

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由西寧市人民政府、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致力於推廣青年電影人首作或早期作品,鼓勵評獎為主,是具有國際性質的電影賽事

前年在金馬獎上大放異彩的《心迷宮》和去年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就是從FIRST影展脫穎而出的。

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有著亞洲一流電影人評審團, 2012年以來

歷屆電影節主席有:徐楓、許鞍華、謝飛、姜文、王家衛

歷屆大使有:徐崢、秦海璐、鄧超、黃渤、陳坤。十年來,已有數百位電影新銳力量在FIRST影展收穫了電影藝術上的尊重和肯定。包括范立欣、馬莉、郝傑、忻鈺坤、王一淳、德格娜、馬凱、張濤、張大磊等一批批青年電影人備受業界關注。這些人構成了華語電影的未來,而FIRST電影展也構成了華語電影節的未來。

但是,FIRST青年電影節也有著明顯的弊端,這也幾乎是所有華語電影節的弊端。那就是與觀眾和影迷的距離比較遠,FIRST青年電影節尤為明顯,入圍的影片基本上觀眾很難有一個渠道來看到那些優秀的作品,幸運一點的作品可能一兩年後會院線上映,比如《心迷宮》《黑處有什麼》觀眾看到的時候已經過了一年多了。

金馬獎其實也是這樣的,入圍的台灣電影、香港電影乃至大陸電影,觀眾基本難得一見。這方面奧斯卡的模式是非常好的,頒獎季會有大量優秀作品上映,這點暫且不說,就說它為奧斯卡獲獎的優秀影片提供延長放映的機會,這是十分值得參考的。

其實,我們的華語電影獎可以借鑒,我們不奢求獲獎影片的加長放映,起碼保證獲獎影片在上映許可方面各地都不再狹隘的限制,這才是華語電影節的希望。當然現在最有能力做這一切的就是內地了,是體現包容與胸懷的時候了。

我們這兩天分兩期帶大家了解了華語電影的一些重要獎項。也分析了金馬獎在眾多電影節中脫穎而出的原因。很多跡象表明,內地電影工業已經在超越港台。那麼何時內地的電影大獎能夠超越金馬獎,成為華語電影真正的標杆,我們拭目以待。


國內的金雞百花華表獎這些最佳男主最佳女主這些獎項的言外之意是國內年度最佳搖錢樹獎,國內年度最佳你不頒給我我就不給你回扣獎,國內年度最佳歌頌偉大共產黨的影片獎

其實國內獎項最說實話的最有水平的還得看豆瓣


百花已死! 當然金雞也只剩一口氣了,回顧大陸主流獎項,我想問問周圍的人,有幾個看過他們的頒獎禮?有人會去看嗎? 熱愛國產,關注華語電影的人,金馬獎是一年一度的影壇盛事,至少對我來說,是每年必看的。前段時間作死去看了百花獎頒獎禮,形式也是春晚即視感……關鍵是觀眾居然坐在體育館!椅子也是現場搬的?而且縱觀這幾年冒出頭的大陸文藝片,以及事業剛起步的演員們,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在斬獲金馬後,有了知名度,才得到了關注,可以說金馬獎是新人導演演員們獲得的第一個國內主流獎項的認可,事業重要的第一步,他日真的羽毛豐滿,自然對金馬是有感激之情,更願意捧場,換過來金馬也會因他們而更上一個台階。如此良性循環,而大陸的主流獎項在幹嘛?你看見過金雞百花提攜過新人嘛?他們有發現潛力的眼光嗎?思維和眼光早已被體制和資本束縛。在大多數電影人眼裡只是可有可無罷了。可惜的是早期為金雞百花而貢獻努力的演員們,如潘虹,如劉曉慶...


自從百花居士誕生,國產那幾個獎,還有什麼公信力可言,看看隔壁金馬獎獲獎的人,遍布三地,基本都是大家認可,或者爭議比較小,口碑是越來越好。


謝邀,內地電影市場大是虛大,以為票房高就能說明電影的現狀嗎,別忘了中國目前的體制,這個體制裡面所反映的主流價值觀跟全世界都是存在巨大差異的,這個是前提!說通俗點,中國人認為的美不代表全球的人也認為美,同樣的藝術類獎項是反映了該國對藝術的態度和審美標準,你覺得基於全球唯一一個具有本地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藝術類獎項應該要引起多少人重視呢?


從第五十屆開始,金馬獎的報名範圍已經擴展到整個華語世界,也就是說,只要這部電影的主創是華人(無論陸港台還是東南亞還是歐美),對白是漢語(普通話廣東話閩南語無所謂),你都可以申請參賽。

所以我最期待的,就是每年提名揭曉的時候,因為總會有那麼幾部你聽也沒聽說過的電影,出現在入圍名單里,而這些作品,往往會帶來巨大的驚喜。

這就是金馬一騎絕塵的原因。


一個獎要有影響力,首先評選的東西得有點影響力吧。

大陸票房高其實和大陸本土電影關係不大。大陸電影市場的主力依舊是好萊塢和合拍片,大陸本土電影整體水平還非常差。金雞百花對參選電影是有限制的,非大陸主導電影不能參加。從一堆品質低下、沒人看的電影里評獎,哪會有影響力。

相對而言,金馬獎歷史悠久,有台灣的文化影響力,全體華人的電影參選,簡直就是電影盛事,影響力低不了。港影雖然瀕臨倒閉,但有銀河映像,有積攢的華語巨星,老本夠吃很多年。

一個獎要有影響力,除了話題度更重要的是公信力。

國內這些獎和金馬金像不一樣。後者是基於電影質量的評選活動,前者是體制主導的基於「宣傳」的一個評選活動。為什麼大陸是這樣,這跟意識形態控制有直接關係,具體邏輯大家自己體會。

國內這些尤其這三個獎永遠會被政治化,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公正公開。這個是根本性問題,也是整個中國文藝界的最大掣肘。這個不是說你舞美、流程搞得華麗就好了,就能掩蓋的。

大概很少有人注意為什麼國內只有這三個綜合性全國性電影獎,為什麼沒別人辦新的。在大陸辦個電影獎得ZXB批准。別的獎影響力都被壓著,大學生電影節被限定為青年向,業內更推崇的導演協會表彰大會不能被稱為「獎」,好不好玩。你要辦新的,政府不一定批,就算批了,影響力也會被牢牢圈定,要麼不能全國性,要麼限定特定領域。定義「最」這個話語權被牢牢地控制著。

我一直很認真地擔心豆瓣鑫像獎哪天會被廣電強制下架。體制也許能容忍一個大眾評分,但定義「最」未必會捨得放手。你不姓趙怎麼配說哪個電影最好?

金馬金像都是獨立的評選組織運作,沒有什麼別的勢力可以影響,人家的公信力都是這麼多年觀眾用腳投票出來的(鑫像獎也是)。金馬獎可以給集結號頒獎,金像獎也可以給名字都不能說的電影頒獎。大陸呢?這種場景都沒法鏡像,因為大陸連能鏡像的片子都不讓拍啊。即便是剩下的,還得欽定一些主旋律拿獎。

而且基於大陸這些電影獎項的官僚性質,他們不太會在乎觀眾甚至參與者的感受。所以你就當熱鬧看也沒意思。

總之,金雞百花、華表基本可以等價於晚會界的春晚、新聞界的新聞聯播,沒有影響力是很正常的,普通人也根本不需要浪費時間關注這些獎,領導開心就好

(最早寫這個答案的時候還沒有李易峰力壓段奕宏夏雨張譯勇奪百花男配的事,我說金雞百花能看,挺可笑的。)

其實目前大陸電影高速發展,大陸也有不少好片子和明星了,撐得起一場評獎了。

金雞百花頂多是個春晚,還有救。第一個是挽回自己的公信力。欽定無可避免,腐敗怎麼也避免不了?我不理解其中總局、文聯、藝術家協會這些國字頭部門怎麼運作的,中紀委是不是得關注一下。

第二應該順應市場化。取消金雞百花隔年辦的方案(這也看得出這兩個獎有多官僚化),每次都評一些過氣電影,誰關心。要麼徹底合併,要麼徹底分開。晚會搞得好看點,有個熱鬧看也行啊。實在沒錢就停了吧。

華表獎屬於新聞聯播,無藥可救,徹底忘了它吧。


因為內部勾結、勾兌的過程,太過於毫不顧忌,根本把觀眾置於蠢貨的位置


從一個角度看百花獎。

百花獎的評審席上總是站著幾個穿少數民族服裝的「人民代表」,這不是開玩笑么?

評個電影也玩各民族留名額選代表這道道了?

那就是說…

電影面對的不是觀眾,而是各民族的人民代表唄!

大家以後各憑身份證買票入場,票採用實名制,印上民族,每場電影必須湊齊30個民族以上才能開場播放,每部立項電影必須湊齊50個民族以上才能過審,豈不是更完美?


1999年,趙本山憑《男婦女主任》獲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2000年,潘長江憑《明天我愛你》獲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先別說看過沒看過,聽說過這兩部片子的請舉手。

「白話獎」(誤)可是憑觀眾投票產生的獎,如此生僻的片子居然獲獎,信服力何在?這就是大陸電影獎項的尿性!


壹/

對於許多國人來說,讚美與詆毀是一對孿生兄弟,其標準只是關乎自己是否受益。

這種立場適用的範圍廣泛,可擴大到一切有利可圖之事。

拿大家熟知的諾貝爾文學獎來說吧,在作家莫言獲獎之前一直是國人心中的痛。

既求之不得,欲達又不到,棄之又太可惜,著實令人惱火。

2000年時,中國作協接收媒體採訪,對諾貝爾文學獎大放厥詞,表示「中國有許多舉世矚目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此並不了解,其評選不是從文學角度評選,而是有其政治標準,不具備權威性。」

言語中大有不屑與輕慢之意。

有趣的是當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作協的態度搖身一變,立馬為諾貝爾獎修了一座金身,並津津樂道,只是這回的口徑成了「國際文壇對中國當代文學及作家的深切關注,表明中國文學所具有的世界意義」。

把之前的詆毀和後來變著法子誇獎的言論擱一塊看,還真不好怎麼圓,只能歸類到和「激情殺人」一樣不靠譜的「激情發言」中去。

章節Vol.02

貳/

被世界公認權威的諾貝爾獎尚且被手撕,中國人自己搞的獎項評選就更逃不脫這樣的宿命了!

香港金像獎和台灣金馬獎以及內地的金雞百花獎並稱為華語電影最高成就的三大獎,關於這三者誰更權威的爭論和批評也從沒有中斷過。

4月9日晚上,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再次引爆這個話題。

最佳男主角頒給了苦盡甘來的林家棟,最佳女主頒給了老綠葉惠英紅,最佳影片頒給了杜琪峰的《樹大招風》,最佳男配角頒給了曾志偉,而內地提名的電影和演員幾乎顆粒無收。

這樣的結果確實讓內地電影人很沒面子,在他們看來,這些年內地市場為香港電影貢獻了大量票房,香港的電影獎項評選理應緊抱內地電影人的大腿,你看金雞百花獎多有節操,你好我好大家好,彼此不傷和氣,怎麼金像獎就這麼不識抬舉呢?

於是,第二天不帶內地電影玩的金像獎被不少娛樂新聞活埋,許多文章標題這樣寫到,《金像獎為何變成老戲骨的勝利?》、《惠英紅爆冷奪得金像獎影后》、《金像獎走不出固步自封》。

其文章的焦點無非是暗諷金像獎的地域性偏袒,獲獎人員年齡偏大,香港電影后繼無人。

總之,金像獎是既排外,又沒落,相比內地電影的新人輩出未來一片慘淡。

老實說,對電影獎項的評選有分歧是好事,如果是基於專業的見識和素養角度的批評也是對電影工業進步的促進,但不自嘲只自潮,那隻會讓人覺得影評人在尋求一種廉價的批判性快感。

不可否認,這一屆金像獎的大獎得主們年齡確實偏大,平均年齡達到了58.5歲,從顏值上與內地當紅的流量小生相比也有些慫。

可慫歸慫,人家演技不慫啊。

林家棟在《樹大招風》中所扮演的賊王季正雄讓人不寒而慄,惠英紅扮演的認知障礙老人引發對母愛的共鳴,爐火純青的演技可謂實至名歸。

當然,中國內地也不缺好演員,相反還很多,陳道明、孫紅雷、黃渤、段奕宏、王學沂這些演員的演技和專業精神絕不遜色於本屆金像獎的老戲骨。

但相比金像獎的老戲骨挑大樑,國內的演技派在流量小生當道的虛假繁榮下,連挑大樑的機會都沒有。

跟卦神一起來看看面部抗擊打能力最強的金雞百花獎2016年的獲獎名單:最佳導演獎:烏爾善(《尋龍訣》、最佳男主角獎:馮紹峰(《狼圖騰》中飾演陳陣)、最佳女主角獎:許晴(《老炮兒》中飾演話匣子)、最佳男配角獎:李易峰(《老炮兒》中飾演張曉波)、最佳女配角獎:楊穎(《尋龍訣》中飾演丁思甜)。

平心而論,作為一個觀眾,卦神並不覺得以上這些演員除了顏值以外有任何獲獎理由。

這樣和諧自封的影帝影后陣容難道就不排外了?內地的電影就後繼有人了?

為什麼金像獎成為香港演技派們的自留地,而內地老戲骨們的生存空間卻不斷萎縮,這才是更讓人疑惑和痛心的事。

老話說,面子不是別人給的,要靠自己掙,而越死要面子的人往往最後越沒有面子。

有奶便是娘的內地電影如果依舊靠顏值吸引觀眾,那麼卦神寧可為熱愛電影的林家棟們掏心,也不會為企圖心和能力不匹配的內地流量演員掏錢。

完整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卦神來了:guashenlaile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Uamk2b3FQRXotNndyZWZCOTIxY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後台留言獲取授權


因為搞內幕,搞主旋律,不搞真正的藝術,已經失去了公信力,這麼下去以後看的人越來越少,影響力也只能越來越小。今年捧小生是為了票房,明年捧誰都不可能達到效果,因為已經沒人關心了,自己把自己給玩死了


純粹觀眾而言。因為公平公正。李易峰和ab都能得獎,你還要求他有什麼影響力,就當個晚會看看明星好了。最起碼金馬獎還算是客觀公正的吧,沒演技根本不可能得獎的。

最近幾年一直看金馬獎,大陸的不看也罷,看了沒準還生氣。

不僅電影獎項,音樂獎也只看台灣金曲獎。當年楊冪得了CCTV-mtv最受歡迎女歌手的時候,我對大陸這些頒獎典禮已經不抱任何幻想了。誇張到讓我吃驚 直看


我認為金馬獎比較獨特的影響力所在是因為這個獎項在華語電影圈一貫獨特的藝術氣質、人文導向。很多小眾而優秀的文藝片都是通過金馬獎而被市場和大眾注意到的。《八月》、《不成問題的問題》、《神探亨特張》、《爸媽不在家》、《推拿》、《一個勺子》、《路邊野餐》、《踏雪尋梅》等等。太多的文藝片從金馬走了出來被人所知。雖然有些片子你依然沒怎麼聽說過,但這些小眾片子已經通過這個獎項獲得了本來可能根本無法得到的關注度。而金馬獎的聰明之處在於不僅文藝,更會迎合主流市場造話題、請明星、也會讓主流商業大片大面積入圍,基本上形成的是通過主流市場的話題與明星熱度來為小眾真實力的影片做陪襯。即便這樣主流明星們也非常配合願意賞光,因為畢竟能蹭上金馬獎的專業文藝清新氣質也是不錯,所以能否在金馬得獎,自然會是明星們十分在意的事情。范冰冰大造聲勢殺入金馬獎卻惜敗晚輩周冬雨、馬思純~~本身這麼具話題性的爆冷結果就能吸引多少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吸引多少流量。但看熱鬧的人群散去金馬獎為我們留下了當代小花周冬雨、馬思純雖初出茅廬不夠完美但仍可圈可點的青春芳華,這種對華語電影的希望則是金馬對華語影壇真正的意義所在。也正是這份意義支撐著金馬能夠持續在主流市場的關注中走下去,同時能持續保持著對主流明星們吸引力所在。


按住了掰筆的都能獲獎,你在搞笑?


大陸電影弊端太多,個別題材拍不了,各種禁播,連電影分級都辦不到,怎麼能拍出好電影?


誰來邀請下李易峰和ab


金雞、華婊、百花。

你就聽聽這名字。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周冬雨、馬思純擊敗范冰冰等對手同時獲得2016金馬影后桂冠?
吳京《戰狼2》再獲國際最佳導演獎,打臉金馬獎,你怎麼看?
如何評價《羅曼蒂克消亡史》里章子怡的表現?
如何看待柯震東入圍台灣金馬獎影帝提名?
吳京的《戰狼2》在金馬獎上顆粒無收,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TAG:電影 | 香港電影金像獎 | 金馬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