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即使不使用火器的前提下,近代化軍隊仍然可以在白刃戰中打敗中世紀軍隊?
01-08
謝邀。作戰有各種先決條件,不存在誰一定獲勝這種說法。不過,相比較而言,近代軍隊確實比中世紀軍隊有優勢。原因如下:一,近代軍隊訓練好。近代國家基本是工業化或者半工業化國家,生產力比農業國家強太多。舉個例子,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落敗,要四年內支付50億法郎賠款,約合白銀六到七億兩,法國提前還清。1901年,大清根據辛丑條約要賠付4.5億兩白銀,期限是多少?39年。因此,經濟實力強的近代國家可以養一支職業化的常備軍,而中世紀國家做不到。
中世紀軍隊是什麼樣的?可以參照《冰與火之歌》。平時除了騎士,大家都是農民。戰爭到來後,各級領主才開始徵兵,士兵的武器都是自備。軍隊集結完畢,領主們帶著他們跟國王匯合,然後出征。《木蘭辭》里也有體現:在軍籍的農戶每逢戰爭要出兵丁,兵丁一般自帶裝備。這種臨時徵召的軍隊跟職業化的軍隊在訓練方面沒法比。
以一戰前的德國為例,年滿十六歲的成年男子必須服兵役。在服役期滿的第一個五年,每年回預備役部隊接受訓練;三十九歲編入二級預備役;四十五歲編入三級預備役,直到六十歲。這種徵兵制和預備兵役制充分保證了兵源數量和質量。但也需要大量的錢支撐。中國古代也曾經由政府出面組織常備軍,但都因為訓練不足戰鬥力衰落。畢竟訓練要花錢。也有嘗試屯田的,但是到最後,往往是光顧著種地忘了訓練。你讓一群天天訓練怎樣殺人的軍隊和天天種地軍隊打仗,結果可想而知。二、近代軍隊裝備好。拋卻火器不論,近代軍隊的冷兵器殺傷力也很強。工業化以後,近代的冶煉技術整體水平提升,鋼鐵的數量和質量都是中世紀國家沒法比的。而且,近代軍隊是制式裝備,由國家統一提供,供應有保障,可替換率高。不光武器,服裝、靴子也足夠。換句話說就是後勤保障好。二戰後期,德軍曾經繳獲一批美軍物資,發現其中一個生日蛋糕是三天前在洛杉磯生產的。德軍指揮官看了直搖頭,因為他知道美軍的強大後勤已經註定了戰爭結果。上文提到過,中世紀軍隊多數裝備是自帶,那質量和數量就不好說了。在遊戲《巫師3》中,塔勒說過:尼弗迦德士兵為了一雙靴子可以把老媽賣了;傑洛特也曾跟一個歷史學者說:士兵會為了一雙靴子殺了你。這都反應了中世紀軍隊後勤供應的問題。多說一點,近代軍隊的刺刀在白刃戰中的威力也是很大的。抗戰初期,很多中國軍隊沒有刺刀,只能用大刀。結果在白刃戰中吃虧不少。抗戰神劇不能相信。
三、近代軍隊士氣高。中世紀歐洲是采邑制,士兵只認領主不認國王。有那麼一句話: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也就是說,國王只能控制大領主。大領主之下的中小領主並不首先效忠國王。戰場上大家就各懷鬼胎,沒法團結一致。僱傭兵更是拿錢辦事。中世紀中國是家天下,小民百姓並不在乎誰來統治,能活下去就行,當兵為的是吃糧。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不乏中國人與外國軍隊做生意甚至帶路的。也不能怪他們,因為那會現代民族國家沒形成,大家沒有國家認同。所以,我們看二十世紀前的戰爭,大多時間不長,除了經濟因素,主要因為戰爭都是肉食者的事,各國平民之間沒有那麼多仇恨,打仗的積極性也就不高。但是,一戰開始就不一樣了。大國間的戰爭往往是打到精疲力竭。一方面是由於生產力能夠支持,另一方面就是國家認同出現了,公民會無條件效忠本國,在戰場上作戰勇猛,更加團結一致。總結,甲午戰爭時,中日兩國的表現就體現了中世紀軍隊和近代軍隊的差距,題主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找找相關著作。因為近代軍隊的優勢太多太多,僅去掉火器一項影響不是特別大
推薦閱讀:
※古人捕蟬有什麼用?
※農耕文化是如何產生的?
※馬槊這種冷兵器是否只是存在於傳說中?有無出土實物?
※為什麼宋朝已經發明活字印刷,而到明清還在大量使用雕版印刷?
※古代有沒有內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