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適當的暴力懲戒教育是必要的嗎,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替代?

由「男孩出電梯前按亮剩餘 20 余層樓層按鈕被扇耳光」想到的。

如何看待「男孩出電梯前按亮剩餘 20 余層樓層按鈕被扇耳光」?

進階問題:孩子家庭教育中有懲戒教育(比如體罰或家罰)是必要的嗎?

如果是必要的話,有哪些非暴力的懲戒手段?

PS:修改題目,「暴力」的度的範圍比較小,修正為「懲戒」,討論的範圍比較廣。


被叫做暴力,就不存在適當的概念了。

--------------------------------------------------------------------------------------------------------------------------------------------

補充:

關於暴力的定義:

心理學中,一般會使用虐待兒童(child abuse)來定義。現有也有使用更中性的辭彙「兒童不良對待」(child maltreatment)來替代(Cicchetti Blender,2004;Cicchetti Toth,2006;Kotch,2003)

四種主要的「不良對待」包括:「身體虐待」、「忽視兒童」、「性侵犯」以及「精神虐待」(National Clearinghouse o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2002,2004).

身體傷害

兒童身體受傷為主要特徵,戳,打,踢,咬,燒,以及搖動等對孩子身體上造成的物理傷害。

(Hornor,2005;Maguire others,2005)

忽視兒童:

(Dubowitz,Pitts, Black,2004;Golden others,2003)

  • 身體忽視

沒有提供醫療;拋棄孩子;將孩子趕出家門或者拒絕離家出走的孩子回家;不合理的監護

  • 教育忽視

容許孩子長期逃課;沒有保證適齡入學;沒有滿足孩子的特殊教育需要

  • 精神忽視

沒有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對孩子沒有心理上的照料;在孩子面前吵架;允許孩子喝酒吸毒等

性虐待:

這個容易涉及各種辭彙,就不細說了,只能說很多父母並沒有我們傳統思想裡面那麼高尚和無私。而且這些數量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Hobbins ,2004;Jones Worthington,2005)

精神上的虐待:

心理,語言上的虐待或者是精神傷害。包括父母或者其它監護人的一些懈怠行為,給孩子造成或者可能給孩子造成的行為、認知和情感問題(Gelles Cavanaugh,2005).

以上補充內容為心理學定義上的虐待兒童,或者稱為兒童不良對待的定義。

--------------------------------------------------------------------------------------------------------------------------------------------

家庭中對於孩子的暴力,之所以被叫做暴力是因為這對於孩子有各種不良的影響。這我有時間詳細說明。

1.犯錯後羞恥感低

2.提高反社會傾向

3.長期父母情緒失控的展示。

4.低自尊、低自我認可度

5.敵意的高度喚起(雖然也可以高度喚起道德覺醒。)

以上這些內容往往還會伴隨一些諸如:

1.物質依賴(煙酒藥)

2.容易加入帶有反社會,反成人性質的青年團體(幫派)

3.低收入(低於平均收入)

4.低學歷

5.低保障(生理,心理風險高)

的環境和原因。導致暴力的頻繁發生。而反過來,暴力又進一步造就這樣的環境和原因。

所以, @曹舟力說的暴力是不必要的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我相信大家比較困擾的是:如果好好和孩子說,孩子不聽怎麼辦?

我覺得,讓孩子學習與遵守規則是必須的,但是,這個最終的手段不是暴力。而是違背規則的行為終止。當孩子違背某些規則的時候,就是讓她停止繼續做下去。但這都是需要有一系列的背景條件的。

1.孩子的發展程度。

孩子的思想人格發展程度不同。有些事情或者內容在生物性上達不到。這需要成人把關。科學的學習關於孩子的成長階段的知識是做到這一點的重要關鍵。像例子中的父母對於這一點可以說處於一種樸素自發的認識中。導致孩子已經遠遠過了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的階段了,還沒有意識到需要為他人著想。也有像那個問題下大量人對於年齡非常小的孩子的抨擊。都是缺乏科學認知而導致的自發性的理解和行為。

2.作為家長的示範與人格展示。

家長首先應該是個良好的行為與人格。就像我回答中常提到的。不是你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你日常都怎麼做的。這就像一道無形的模子。時時刻刻都會塑造著孩子的思維和行為的基礎代碼。

3.規則的明確與執行的效率。

家長比較常見的就是隨意立規則,沒有前後仔細的考量。往往給出了很多自相矛盾的內容。這使得孩子無規律可循。或者就是在執行的時候很隨意。這都會導致孩子放棄去遵守父母指定的規則。

4.寬容。

正常的孩子學會一樣事情,犯錯的次數都會超過三次以上。並且在時隔一段時間之後再犯。所以,那種「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同樣的錯誤不要犯兩次」這種話別對孩子說。這隻能表示,父母對於孩子的正常的發展模式的無知。同樣,這樣也達不到他們想要孩子達到的效果的。

教孩子是一件需要消耗與投入的事情。暴力作為家長來說是一種對孩子的精神和身體上的榨取。暴力的背後的隱含意是:「我受不了了,讓我抽一下。我好釋放一下我的情緒,我好舒服點。"所以,這個東西和毒癮是有一定的相通性的。都是滿足自我用的。


0

從小動輒挨打被罵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嗎?

1

  比暴力更好的懲罰方式

  可能會有人發現這是行為主義的做法。我沒有能力討論比行為主義更好的方式,只能給出這個非最優解。其實我厭惡行為主義,但是我更厭惡家庭暴力作為懲罰的一種方式。在家庭教育中應用行為主義的原則,其效果/後果絕對比使用暴力要好,但肯定不是最好的方式2

  暴力可以算是家庭教育的一種方式;更具體來說,暴力是懲罰的一種方式。在家庭教育當中,暴力是最低效(不是無效)、落後的方式,因為它的負面效果要遠遠超過它帶來的正面效果

  正面效果:問題行為暫時消失

  負面效果:子女成績更差;心理素質更差;以及其他不少答主提到過的例如更容易患某些心理障礙,特別是人格障礙,影響未來職業發展

  另一方面,男性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和非施暴者對比)本身的特點是:教育水平更低、心理狀態更差,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 自卑感,尤其是在與其他人相比較時更突出
  • 部分抑鬱癥狀(不等於抑鬱症)
  • 猜疑

  這其實顯示很有可能這些施暴者以前也很有可能是家庭暴力的對象;也就是說家庭暴力是可以代際傳遞的,更凸顯負面效果

3

  一方面,雖然離實施及完善還很遠,但國家確實在推進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列入立法預備項目(2013)--人民網,深圳反家庭暴力列入今年(2014)立法計劃--深圳頻道--人民網),這裡的家庭暴力當然包括以子女為對象的暴力行為

  另一方面,卻是「只有37.5%的被訪者認為家長或其他親戚長輩打小孩屬於家庭暴力行為」(廣州市婦聯調查稱超六成人認為打孩子不是家暴)

  我不知道說什麼好

參考資料

李芷若, 張凡, 何先友, 胡君盛, 盧佳適, 劉錦健. (2007). 家庭暴力與中學生心理素質的相關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 23(1), 101-106.

閆順昌. (2003). 家庭暴力對學生學業成績和心理健康的影響. 教育藝術, (5), 49-50.

趙幸福, 張亞林, 李龍飛, 周雲飛, 李鶴展. (2007). 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健康狀況.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15(11), 1034-1035.


回答過類似的問題: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絕對不是打出來的」是否正確? - 韓冬的回答

我覺得這個未必非得是關於兒童教育的。老闆對員工的管理手段包括為讚揚和批評。到底是讚揚好,還是批評好,每個老闆都看法不同。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當小時候我做出超出大家對我的期望的事情後,我是期待表揚的。但是有時候沒表揚,我非常傷心:「原來父母覺得這事是我應該做的啊,不是超出大家對我的期望啊」。然後我就知道了,在這個領域裡,我做出這個事情,不是95分(優秀),而是70分(及格)。

而有時候,我覺得某件事是我應該做的,然後做到了,父母卻大力表揚我。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個不是我應該做的啊,及格線在下面啊,明白了。如果下次我還做到這樣,父母就得表揚我,否則我會很不高興。

這樣幾個回合下來,我對父母的打分標準就比較熟悉,雙方磨合好了。什麼事情該表揚,什麼事情是及格,什麼事情應該批評,做什麼樣的錯事會得到什麼樣的懲罰,大家都瞭然於心。規則有了,雖然是不成文法,但大家都遵守,獎勵和懲罰,孩子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看到很多家庭里,這種規則是隨便變的。某件事情,今天是及格,明天就不及格了;某件事情,今天是表揚,明天就不表揚了;某件事情,今天是對的,明天就不對了;某件事情,80分(良好)獎勵很多,95分(優秀)反而不獎勵了;某件事情,這個孩子表揚,那個孩子卻不表揚……孩子永遠琢磨不到家長的評分標準,甚至家長自己也不知道。在一個規則不透明而且多變,概率(運氣)占很大成分的獎懲系統裡面,成年人尚且不願意努力,何況孩子。

什麼是好的教育?到底是鼓勵還是批評?多年以前我看到過一句話,深以為然:

只要孩子看到公平和公正兩個詞,腦海里就會浮起你的身影。

做到這點,夫復何求。

未成年人教育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和性格培養。所謂的「熊孩子」的家長一般在這方面都做的一塌糊塗。眾所周知,道德觀培養的一般手段是表揚和懲罰:例如華盛頓砍樹的故事是對「誠實」的一個正面激勵,而狼來了的故事是讓兒童將「不誠實」和負面因素聯繫起來。漸漸的兒童就建立起一整套道德觀。這和宗教信仰有些類似,虔誠的基督徒認為天上有一個叫上帝的正義化身,一切非正義的東西一定會被摧毀。所以說家長和教師這些教育者的工作和傳教士很相似,一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傳播基督教。

這個傳教過程中必須得有正強化和負強化手段,而且應該以正強化和表揚為主。負強化和懲罰必須要有,是否應該包括體罰並不是關鍵。關鍵是:

1 傳教者自己本人是否是一個虔誠的教徒(自己闖紅燈,教育孩子要守規則不要作弊)。

2 傳教者的規則是否穩定透明,如同法制國家的法律一般。

3 傳教者的懲罰的威懾力靠的是必然性,而不是嚴酷性。參見出於個人的報復心理,舉報別人的大學選修課代考行為導致涉及代考兩人被退學,你怎麼評價這個人? - 韓冬的回答

我不認為體罰是一種完全錯誤的手段,但明顯有更好的手段能代替它。如果一個教育者能力不足,只能用體罰手段,也是一種無奈,就像一個窮人明知道坐高鐵比擠綠皮火車強但仍然擠火車一樣:

如何看待「小孩是很會看老師臉色的、摸老師的脾氣的,所以就不要給他們好臉色,以免蹬鼻子上臉」這個觀點? - 韓冬的回答

我們說孩子需要鼓勵和表揚,這句話非常正確。但是,對一個孩子來說,霍金鼓勵他和一個普通人鼓勵他一樣嗎?一個喜歡籃球的小男孩,在一次喬丹訪華的過程中受到喬丹的鼓勵,和一個普通體育老師的鼓勵能一樣嗎?你喜歡一個很厲害的同事對你的表揚,還是你們單位最笨的傢伙的表揚?

所以我們首先要承認的是:你的鼓勵和表揚的效果,與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成正比。

那麼,如果你在孩子心目中地位很低的話,後果可想而知。

孩子是很勢力眼的,我的一個小表弟,7歲,媽媽有讓他不玩電腦遊戲的權力,爸爸沒有(嚴母慈父家庭),在他心目中,媽媽的地位就比爸爸高。一群玩伴中,打架厲害的,在同學中地位很高。有錢買ipad,好玩具的,在夥伴中地位很高。孩子的勢利眼是赤裸裸的展示的,不像大人會用各種手段掩飾。

一個水平一般的老師,在無法通過其他方法增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的情況下,一個走捷徑的獲得在孩子心中較高地位的方式,就是「不給好臉色,展示自己的權力和威力」。然後,地位樹起來後,再鼓勵表揚的話,效果比沒有地位時強的多。

但是如果你有絕對的實力不走捷徑也能樹立地位。就不要走這條捷徑。舉個極端的例子,奧尼爾來中國教籃球,無論他看起來怎麼憨厚,怎麼好欺負,孩子都會很尊重他,崇拜他。他的和顏悅色反而讓孩子更喜歡他。一個女老師如果非常漂亮,無論再怎麼好脾氣,男孩子都會對她的表揚痴迷。一個語文老師,歷史老師如果旁徵博引,博學睿智,用課程就能征服學生,那麼很難有人敢對他蹬鼻子上臉。一個名牌研究生去一個西部中學任教,校長對他都十分尊敬,孩子們看到眼裡,自然對他很尊敬,無論他怎麼和藹。

有些行為是在孩子心中非常減分的:沒有原則。比如你強調紀律,上課不能交頭接耳,擾亂其他同學的學習。但結果有孩子違反了之後,你卻忍讓默許。比如你想表揚學生,結果對每個同學的表揚都是一樣的,努力學習的和不努力的用一樣的話表揚,這樣你的表揚就很不值錢。

最後用一個聽來的例子結尾:

某初中班一個歷史老師,平時和顏悅色,長的也很溫柔。某一天,兩個混混來此班毆打一男生,被該歷史老師撞見。該老師三拳兩腳把混混打的滿地找牙,並逼著他們向被打男生道歉。兩混混落荒而逃。

此後該老師講課,下面一個交頭接耳的都沒有。儘管他依舊和顏悅色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孩子明知故犯,你剛剛打完,緊接著孩子又犯了,這是為什麼?因為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所以他會繼續之前的行為。

懲戒只是教育孩子的方式之一,但不是最好的方式

不管家長使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重要的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有沒有起到教育的效果,以及孩子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考慮到我們為什麼要懲戒孩子,懲戒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使用懲戒能否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家長需要明白不管使用哪種教育方法,教育方法都只是一種手段,不要把手段和目的混淆,更不要把手段直接等同於目的。

CCTV有一檔育兒節目《超級保姆》裡面有很多很好的示範可以給家長借鑒。比如孩子調皮無理取鬧的時候,這個時候可以讓孩子待在一個地方不許動作為懲罰,並告訴孩子為什麼懲罰他的原因。直到孩子承認錯誤,讓孩子自己說出自己的錯誤,然後擁抱並表達對孩子的愛。

在我們家常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蹲牆角。當孩子表現出不良行為時,我常用的方法就是蹲牆角。我會告訴孩子為什麼懲罰孩子蹲牆角,直到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孩子媽媽愛你。在這個過程中,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哭鬧得更加厲害,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堅持,不要妥協,一定要保持溫和而堅定的原則,這一點很重要目前來看效果還不錯~具體方法可以參考《超級保姆》,強烈推薦家長們看《超級保姆》喲~(哈哈,怎麼有種自己在推銷的感覺?/笑哭/笑哭)

除了懲戒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教育方式~~~要去做飯了,先寫到這裡~~~~


謝邀!

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適當的暴力教育是不必要的。

暴力教育指:以教育為名,激勵上進或者避免錯誤為目的,而採用強制手段對孩子進行暴力_百度百科,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規範的強制力量。

傷害孩子的安全感,自尊心和人格,給予孩子侮辱,破壞孩子的完整性和自然成長。

更好的方式替代: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做更恰當的事情,告訴孩子做什麼能做到的行為會更好。

關於電梯這個孩子,這類情況的孩子是需要去治療的,不是因為被暴力教育,而是因為這個年齡所做的事情。


你可以把題目換成, 在公司員工(公民, 旅客, 大學生, 或者其餘成人)教育的中適當的暴力教育是必要的嗎,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替代?體會一下。只要你把兒童當成一個和成人一樣平等值得尊重的人, 回答起來都不難。


好了,我這麼乖,還是要聽諸位的良性建議,私信也收到一些老師和知友的建議和討論,我覺得咱們還是心平氣和的探討如何用智慧去解決教育問題才是正解。

同樣為了避免誤解,特重申我沒有說我的觀點全部是對的,我所分享出來的觀點有大部分是我親自實踐與調查總結所得,我個人認為是具有參考價值的。我個人也常說實踐出真知,所以也秉持著這一原則在做教育。關於本答案,如果你有值得分享的建議和經驗,歡迎與我私信討論。

由於在近兩天內收到的各種攻擊較多,且對目前知乎開放評論里的低成本謾罵侮辱嘲諷暫無興趣,也不樂觀。所以個人情緒也受到影響,難免會有不妥的言辭,望理解。如果有誤傷的,抱歉,如果觀點沒有共識交集的,各自保留意見。我的目的依然很簡單,一同探索解決教育難題,謝謝。

題主問:

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適當的暴力教育是必要的嗎,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替代?

我的答案是:當然有更好的方式替代暴力教育

首先要說清楚一點,在未成年教育領域中,作為教育從業者,暴力教育是無能的表現,暴力教育是社會大眾意識形態里的頑疾,更不會像這位寫手同學列舉1234來剖析所謂的「暴力教育」:

我先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暴力教育」是教育界普遍反對的,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在一個有規則的社會,遵從規則便是。而在社會家庭的案例中,不論使用怎樣的「暴力教育」,都會對一個人格暫不完整的孩子產生心理陰影和身心影響。並且這種影響是深遠的,甚至有不可預估的後果。

上述段落存在爭議 具體見 知友@方浩磊 提供的答案,關於這段爭議我給予一段觀點表述:

打孩子(coporal punishment/spanking) 和child abuse是有極大區別的。前者的目的大多在於糾正孩子正在發生的外化行為問題(攻擊性,發脾氣等等),一般不會導致孩子受傷。

施暴者的動機和立場是存在不同的,比如所提到的虐暴傾向,或者通過暴力體罰等手段以此期望達到「教育懲戒」的目的。

關於體罰我也要表達一下立場:我所理解的體罰是類似與跑操場等非直接肢體暴力侮辱的行為。

受到適度體罰的孩子和沒有被體罰過的孩子在母親報告的行為問題上沒有差異。差異只存在於經常收到體罰的孩子。

恰好在我與一位知友私信溝通時,有一段話我順便貼過來

1、家法懲戒是可以被其他方式代替的,但絕不是家暴或暴力的變種(直接肢體侵犯侮辱);

2、當一個孩子在犯錯後,有顯著的悔改表現,此時沒有必要使用體罰或暴力,這是一種積極激勵的舉措。而使用體罰或暴力的措施,會對其個體以及個體的下一代的意識形態產生很深的影響,潛意識裡會被認為這種方法是可以被允許甚至是參考使用的。

3、暴力≠體罰,體罰也有不同的體罰,比如戒尺打手心等類似的體罰手段。但戒尺類的體罰是可以被替代的,比如做勞動、掃衛生等相對更積極且不傷害個體的懲戒手段。懲戒需要建立在合法且具有契約性的條框內,在不以侮辱施暴的底線內可以採取其他相對更好的手段。

其次再明確一個問題,我們往往忽視和高估了成年人的自我認知和價值觀成熟度。有不少大人受於傳統觀念的影響,以資齡自居,以閱歷自居,以經驗自居,以自我價值自居,嚴格來說是不具備上帝視角去對孩子施行教育措施的,更別提什麼「暴力教育」了。

自那道電梯問題之後,有很多類似的問題邀我,在這兒我一併回答,具體跟大家分享和探討一下教育方法:

  • 實踐性教育
  1. 實踐性教育是我個人比較常用的方法,通過讓孩子親身感受到一件事而產生的落差感和挫敗感,讓他明白犯錯的代價。
  2. 雖然知乎上有不少人反感芒果的《變形計》,實際上對於我而言是有學習意義的。比如《變形計》中就有很多去暴力化而採用實踐性教育的實例,這些是有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的。
  • 啟發式教育
  1. 這種方式在很多知友看來是雞湯式教育,而對我來說啟發式教育是相對於實踐性教育更簡單也更可能有效果的教育方式。優點就是快速有效,但缺點就是效果退散可能很快,不如實踐性教育來的刻骨銘心。
  2. 啟發式教育的核心在於「社交」與「心理對弈」,需要我們更深入的了解受教育者的問題根源。比如學生早戀耽誤學業,我們就可以以同輩身份去分享自身當年的早戀感受,通過同理心的介入,從而更好的啟發開導學生,讓他明白早戀的利弊,以及學業的利弊。
  3. 啟發式教育往往都是針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都有很明顯的叛逆心理,對你的思想觀念有抵觸感,不願接受外界觀點。但啟發式教育方法恰恰就是通過平等社交來構造溝通橋樑,通過交流來探索問題根源,逐步的消除對方的不信任,直至達到接近信任和彼此信任的狀態。信任是影響受教育者的最大砝碼,但唯一的問題就在於啟發式教育需要足夠的耐心。

好了,如果你問我:「他就是不聽我的,他就是我行我素,他就是暴戾橫行,我該怎麼辦?」

一個孩子的種種不良表現,永遠都是有原因的。要知道未成年的人格建設和三觀成形是有一定的曲線,他可能在某一段時間很快,也可能在某一段時間倒退,這都是正常現象。

而我們父母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要從早期就應該意識到像「早戀」、「厭學」、「叛逆」都是很正常的青春期反應,你從一個成年人的視角去看他們,你當然會覺得這些行為很不對。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在最早期以及孩子成長的關鍵期給孩子打預防針,比如:

  • 李雷,你怎麼最近經常和韓梅一起上下學呀?

  1. 孩子可能會害羞,並說沒有沒有,就正好順路。那麼你們之間的交流與信任建設就可以從這個話題展開,融入孩子的校園生活,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
  2. 孩子也可能會抵觸說:「關你什麼事?」如果孩子這樣跟你說話,那麼一定是在他成長的某一階段,做父母的沒有觀察到孩子的變化。比如生活中的作息規律、交友變化、語態變化等。
  • 李雷,你這學期英語成績有些低啊,媽媽很擔心你以後跟我出國游時英語交流成問題。
  1. 媽咪,你要帶我去國外玩嗎?(媽咪:是啊 但你這英語成績我感覺是無望了)媽咪,嫑嫑,你幫我請個家教吧,我現在語法不行,我下學期成績上來了能不能帶我去旅遊嘛?
  2. 低就低,就算出國我也只去日本。(媽咪:英語是國際語,日本人也會說英語,如果你會英語,我還會考慮帶你一起去看東京動漫展)動漫展... 雙眼亮了

類似的例子和方法還有很多,大家可以開動腦筋舉一反三,我就不多寫了,很晚了。

我相信人類的智慧會勝過一切低級的暴力,這不是理想主義,否則我國外交部也不會經常譴責而不是真的動武。因為我們都清楚暴力的代價是非常慘痛的,甚至會換來你不可預估不可控制的返還暴力。

如果你自幼親歷過學校老師的體罰,如果你親歷過父母家暴的嚴懲,或許這些暴力行為會有一定概率影響到你,使你屈服的步入人生正軌。但從我們教育經驗和案例來看,即便一個孩子因為接受暴力家教而考上大學,甚至是變身為人人羨慕的成功人士,但他依然逃避不了童年暴力的陰影。

雖然有些人格扭曲的人會認為:「我有如今的成就,都是因為我父親的那一巴掌」

我不否認一個人的人生會受到一個巴掌的影響,但我們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來代替這個最低級粗暴的行為。就如一位知友 施愚人 在私信與我溝通時問到的:

我自己就是這種暴力教育方式教育下長大的,沒有對我造成什麼壞的影響,但我知道暴力教育肯定是不對的,所以請教一下

可能我在回答中在這個方面說的不夠詳細。你屬於那種成長於暴力教育下,但成長後人格建設並沒有受到大礙的類型之一。這種類型有一大共性,就是性格因素,並且與你父母教育有大的關係,比如施暴人是你父親,但你母親或奶奶姥姥爺爺會用更溫和的方式教育你,所以你長大後並沒有產生過於明顯的負面動機。

再比如跟你勢不兩立的父親,他突然有一天感悟到做父親的失敗,在你生日的那一天準備了你鬧騰很久的禮物。我相信曾經那個痛打你,甚至瞧不上你的父親,做出如此舉動,也多少會感化你吧?

明明我們有很多可以代替暴力的智慧行為,但我們總是偷懶的迴避,而選擇最簡單直接粗暴的暴力。我們總會偷懶,不論是你的工作,還是學習,還是在教育這個重大課題上。

如果你想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如果你想做一個合格的老師,先學會放下暴力手段,學會運用你的智慧去解決你身邊的疑難雜症。

總會有你認為智慧不能解決的問題,包括我也遇到過(我從不否認這一點),那怎麼辦?

記得,還有司法,還有比你更專業的人值得你去請教,還有更多渠道值得你去尋找。

一巴掌下去換來的可能是他當下的屈服和順從,但也可能換來的表面乖巧,而背後醞釀了下一次我該如何對付你的以暴制暴劇情。

能用智慧解決的問題,絕不使用暴力。最後,我給各位家長分享幾個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的觀點:

  1. 始終記得人格教育是靈魂,知識教育是骨骼,二者缺一不可。但顯然有的家長過分看重補鈣,而忽視了靈魂教育。
  2. 社會化教育是一個孩子的必經過程,在這個必經之路上父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良性引導,讓孩子感受到責任與擔當的重要性。大多數叛逆的孩子都是因為自我脫離社會感過於嚴重,所以才有責任感缺失,社會認同過低等問題。包括對於法律與規則的理解,都要去認識。
  3. 良好的教育環境也是尤為重要的,好的學校和好的老師都會對孩子產生非常不一樣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喜歡上某個老師的課,而並不是因為他喜歡這個課,而是喜歡這個老師的人格魅力。好的老師會成為一個孩子成長中的學習標杆,效仿對象。

最後一點:不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還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每時每刻學習與總結,這樣我們才會進步。而不是為了施暴找理由,為什麼我們還會沉迷於給暴力更好的生存空間和生存理由?

Ps:先允許我關閉一下評論,我這兩天被罵慘了,什麼慫逼、雜種、敗類、沒教養,我實在是沒能理解為什麼有人恨不得置我於死地並不遺餘力的換著帳號來變著法兒的罵我。

希望以上觀點對各位有用,我並不認為我的所有觀點都是對的,但大多都是我實踐與調查所得的案例分析,所以才願意分享出來,與各位一同探索教育里的難題。如果有不正確的或需要修正補充的,歡迎教育同行批評指正(可私信)。此問題我也邀請了知乎的一些教育從業者,我也會將有幫助的觀點授權補充到我的答案內,感謝三觀正且有良知的人,感謝在本問題下分享積極有意義有價值觀點的答主們。

想更深層的探討,歡迎加我微信,知乎翻評論很麻煩:

http://weixin.qq.com/r/_UwaAmHEDDxzrSVh9xn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是來提出不同聲音的。希望知乎能多一點務實的態度,少一點信口開河。

——————————————————————————

當然有必要先申明態度。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依然是「不必要」。在這一點上我同意

同時,我不希望我的答案給讀者一種「啊,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打孩子沒事!」的映像。

是的,暴力教育有害,但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嚴重,甚至可能很微小。然而哪怕打孩子的長期負面效應不明顯,父母打孩子這種行為往往和其他的風險因素同時存在。比如說消極的教養模式(這裡要區分parenting style和parenting practice,打罵體罰屬於practice),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態,家庭經濟條件,父母受教育程度,甚至基因等等。

———————————————————————————————————————————

我不知道回答這個問題的有多少人是認真理解「打孩子」這個概念,或者看過相關研究文獻的。至少從上面清一色的「暴力教育是魔鬼」的回答,讓人有點心寒。

我先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暴力教育」是教育界絕對反對的,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在一個有規則的社會,遵從規則便是。而在社會家庭的案例中,不論使用怎樣的「暴力教育」,都會對一個人格暫不完整的孩子產生心理陰影和身心影響。並且這種影響是深遠的,甚至有不可預估的後果。

這段話來自最高票答案 @李嫑嫑 。可學術界真的是覺得「暴力教育」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嘛?答案是:有爭議,並且相關長期(longitudinal)負面效應的effect size都很小。

首先要定義」暴力教育「。@zack西西爸 扯到虐待(Child abuse),上升到了法律層次,其實這樣沒有必要。對於這個問題,沒必要過於敏感。

打孩子(coporal punishment/spanking) 和child abuse是有極大區別的。前者的目的大多在於糾正孩子正在發生的外化行為問題(攻擊性,發脾氣等等),一般不會導致孩子受傷

Straus (1994) has provided a concise definition: 『『Corporal punishment is the use of physical force with the intention of causing a child to experience pain, but not injury, for the purpose of correction or control of the child』s behavior』』

而後者是父母為了滿足自身變態心理需求對孩子進行的肢體,情感甚至性的侵犯。兩者本質上要區分開。

其次,要定義後果。

心理學常來定義的負面後果一般是行為問題(behavioral problem)和認知問題(cognitive problems)

了解了這些心理學家們感興趣的指標之後,我們再來談研究中的體罰會帶來什麼結果,或者說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我簡單翻譯一下比較新的研究發現:

Ferguson 2013: http://goodparent.org/wp-content/uploads/2013/01/Ferguson13.pdf

這是篇最新的meta-analysis(不知道的可以去搜一下什麼是Meta analysis)。作者只關注了長期研究(longitudinal studies), 那麼他發現了什麼呢? 我只看了discussion

1,首先作者說明了業內一直認為,單純的用相關性來看會導致effect size的膨脹,於是他使用了partial r來規避膨脹的相關係數。

2,使用 r 時,體罰和負面行為問題的相關係數略高於.10,但顯著。使用partial r時,相關係數低於.10,但顯著。

那麼這些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作者在discussion中也提到,這麼小的effect size其實是很複雜的,並不一定代表就關係不大。(r=.10表示體罰只解釋了行為問題中1%的方差,其實裡面的數據是r=.07,也就是.49%)那麼心理學家應該怎麼面對這樣的結果?

The current bes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spanking or CP has a small or trivial b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negative outcomes, at least for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symptoms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The only exception was for spanking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7 which was non-significant for externalizing symptoms.

體罰帶來的負面效應是不可否認的,但是,7歲以下兒童的行為問題並不受到體罰的明顯影響。當然了,鑒於體罰的重複發生率很高,這個結果並不代表7歲以下兒童的體罰問題就可以忽視。

另外一個較新的study: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37708/

發現:

Children who had experienced harsh spanking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mother-reported externalizing than did children who had experienced no spanking or mild spanking, but children who had experienced mild spanking did not differ in mother-reported externalizing from children who had experienced no spanking

注意後半部分,受到適度體罰的孩子和沒有被體罰過的孩子在母親報告的行為問題上沒有差異。差異只存在於經常收到體罰的孩子。

這裡的適度是一周少於一次(Baumrind的定義,他是parenting屆的泰斗)。

———————————————————————————————————————————

好了,關於我的觀點

我貼這些研究的原因只是想說明:對於學術界有爭議的問題,不能在知乎形成一邊倒的趨勢,要直面爭議,和諧討論。

我個人也是反對暴力教育和打孩子的,同時我也不會去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基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還是要擺事實講道理的,盡量不去信口雌黃。我想各位看官也會有自己的判斷。

除了體罰之外,好的教育方式自然很多,樓上都有回答,知乎其他問題里也有答案,我就不贅述了。然而就像吃飯一樣,有肉吃的話你會去吃野菜樹根?體罰就算傷害不大,長期危害小,在更多更好的教育方式存在的情況下,實在是沒有必要的。


回答問題:家庭教育中暴力不是必要的。

那麼孩子就是熊怎麼辦?

這個得分兩種情況:

1)錯誤的行為 - 堅決制止。很多家長揍孩子,是想讓孩子自己「終止」熊孩子行為,但其實更好的辦法就是出手制止。讓孩子自己「主動「終止熊孩子行為,除了讓家長面子上好看外,和」被動「終止,沒有本質的區別。 孩子通過」這件事情媽媽不讓做「就可以習得正確的行為,並不是只能通過」做這件事情會被打「才能習得正確的行為的。

2)錯誤的態度 - 忍。這個展開可以說很多,我只想說,只要家長修鍊出一顆強大無比又有自由又有寬容又有愛(說說而已,非常之難。這也是為什麼對於父母打孩子的某次單獨的行為我還是持寬容態度的原因)的心:孩子他是獨立的個體、孩子可以不聽我的話、孩子可以對我不恭敬、孩子在這件事情上可以和我不站在一邊.......

夾帶私活的說,我也見過一兩個父母,沒有正確區分自己孩子的」行為」還是」態度「,竟然在孩子搶我女兒玩具的時候不制止,而只是在旁邊嘮叨:「寶寶啊,不能搶別人東西哦」「寶寶啊,搶別人東西是不對的哦」。坦白說,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我女兒莫名勇氣爆棚時被我女兒推倒一旁,我都是給予我女兒一個鼓勵的微笑的~

=============回答結束,說點兒相關的============

1,不打孩子,還得教育好孩子遵守規則,這很難。

我在未生孩子之前是下定決心絕對不走父母的棍棒教育之路的。不過呢,的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孩子出生後前幾年,我還是無數次出手揍她。所以,至今為止,我還是覺得做父母的總會遇到非打不足以教育的情況。並且,為了反對「打了孩子的父母就不配生孩子」這一命題,跟人吵啊吵。

但是,在孩子教育這件事情上,我仍然堅持一個原則:不能打孩子!

以前管不住自己的時候,我教孩子和家人幫助我,這是我當時的回答: (zhihu不支持答案搜索了~ 找不到自己之前的回答了~ )在那之後我似乎還打過一次孩子,但現在我可以自豪的宣布:過去3年,都沒有再動過孩子一次。(即使如此,她還是會在某個時候幽怨的抱怨,爸爸媽媽都是壞人,你們打我!)

為什麼不能打孩子已經有很多論述了,我也說不出來更好的。我自己呢,也是從小被暴力長大的,我也可以很無恥的說我也心理很健康啊,但是,就算我很健康,我還是堅持打孩子是不對的。那些用自己被揍也很好來支持可以打孩子的人,就不要出來獻醜啦。

2,為什麼我會反對說「打了孩子的父母就不配生孩子」

這麼強調的原因是要把打孩子的行為,和打孩子的人分開來處理。也就是希望社會對父母寬容一點兒,做父母的也對自己寬容一點兒......在家庭教育裡面,熊孩子、家庭暴力、過分焦慮的父母,在我看來這三個問題都很嚴重都很值得重視。

不打孩子是為了教育好孩子,而讓父母自己成長,給孩子父母寬容,還是為了教育好孩子。

3,有些事情,可以做,不可以說

偷偷的說,我雖然不打孩子了,但是某些時候依然會用「威脅打」這一招,恐嚇我可憐的娃。比如要出門趕車了,公主卻忽然情緒不佳不出門。通常情況下,當然要耐心細緻的了解情緒不佳的原因,並對症下藥......可媽媽我也有心急火燎的時候心亂如麻的時候腦子一片混沌的時候啊。怎麼辦?只好嚴厲的說:我們得馬上出門,現在!否則你自己選我打屁股的工具:羽毛球拍還是水槍?

但是,我不可以這麼宣揚我的做法。因為打孩子在中國更多的是用於父母情緒宣洩,而非教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你來談「打是威懾教育,威懾教育有好處」就非常可笑了

之前有被邀請過回答一道男孩教育的題,很想答,可惜當時太忙,就錯過了。當時想說的就無非就是我也認同現代教育太「女」性化教育了,缺少勇氣,缺少陽剛之氣,缺少血性,缺少擔當。文明社會人與人之間應該彬彬有禮,但並不是只有彬彬有禮才是文明。記得看《呼嘯山莊》時,看凱瑟琳漂亮文雅,小心翼翼的怕弄髒自己的漂亮衣服,卻在看見小男主的時候,孩子氣的真情大露:飛奔,擁抱,親吻,放聲大笑。就覺得哇,這才是美好人生。我在家裡上網啊看電視啊,看見不爽的,也會憤憤說:這傢伙就欠揍。而為人父母的應該都會有那種時刻,看著媒體上被傷害的孩子,會在心裡暗下決心:媽的,誰敢動我孩子,我先卸了他,才不管法律怎麼判呢....... 但是,這些心裡話我絕對不會拿來教育我的孩子,不可以拿來放在網上說。網上所言,不僅僅是個人表達,還有宣教、示範作用。

似乎還是沒說透,但也懶得繼續了。舉個例子吧,你好朋友眼睛不好看你是朝天鼻,也許你們無所忌諱,經常互相看對方長相的玩笑。可是有一天,他在你們朋友圈裡說:我好朋友某某長著難看的朝天鼻.....

比如扇人家耳光這種事情,血氣上涌,做就做了,該認錯認錯,該道歉道歉,該賠賠。這才是真的「勇」。反過來,既承認打人不對,還非要死犟著有些人就該打,為不當行為洗地,是並沒有真正理解「勇」的含義,或者,是沒有理解公共場合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吧?


有人把教育分為暴力和非暴力,其實這二者是殊途同歸的。一個起作用的非暴力教育,是同情況下採用暴力教育的高級形式。它的高級之處在於,後者通過施加外部影響,再由外而內地達到內部影響,從而限制直到改變孩子的行為;前者則直接通過施加內部影響,來達到教育的目的。

夾個私貨,它們的關係可以跟法律和道德的關係相類比。

所以,哪個方法更好?當然是非暴力。

但是,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部分家長的能力不夠,無法達到與這種方法匹配的層次。那麼,就「發揮所欲達到的效果」這個角度而言,對他們來說,這時候暴力教育可能更容易取得成功。

私貨:我是非常討厭暴力教育的,若有幸,我希望將來我能做一個非暴力的好爸爸。


1.父母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說什麼樣的話,就會營造什麼樣的環境。孩子不一定是複製,但是會留下自己對父母解讀生活的方式。

2.父母和世界溝通的方式用冷暴力,孩子多半也會。思考一下和這個世界溝通的方式,至於是不是用暴力,看父母的方式吧。

3.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和讓孩子去感受父母做人的方式,無謂優劣,無謂正誤,只是讓孩子感受。


體罰是一種手段,但未必是必要的。

家庭教育中獎勵與懲戒應是並存的,因此懲戒是必要出現的。

何為暴力?指身體的還是精神的?還是兩者並存。

對於身體的暴力較為界定,而對於精神方面的暴力不容易界定。

非暴力指的是什麼?

姑且認為排除身體暴力。那麼就在難以界定的精神方面探討,至於是否是精神暴力這需要進一步探討。


建議先討論什麼是暴力教育 什麼是暴力?打了就是暴力?

以打為例,我是吃過棍棒的,但那是先立規矩,錯了,認不認打?打幾下,打手還是打屁股,打左邊還是打右邊,一下下去兩邊都中了,算一下還是算兩下……

這個算暴力教育么?雖然挨打很疼,但我沒覺得受到暴力教育了。

從不打你罵你,也不理你,這個是暴力么?我覺得是。

做好所有後勤,不打不罵,永遠支持你,鼓勵你,一定要拿第一,沒拿第一沒關係,咱下次拿第一。

這個呢?我不知道,但反正壓力山大。

所以暴力教育當然不應該存在,我們需要討論那些行為可以算做暴力教育,然後避免他。


贊同 @方浩磊,對他的回答做點個人的補充。

………………………………………………………………

人與人的基因是不同的。我看了這個題目下的很多回答,沒留意到誰有說明下人的身體激素的分泌差異對人的個性差異的影響。

所以,總會有熊孩子和不熊的孩子,這其中是有一定的先天因素存在的。而教育的目的,肯定是要讓個體能夠修正或者正面引導某些先天的差異。對於活潑好動的小孩子,一定程度的懲戒,可以對他/她的行為進行一定程度的引導,而這種引導,懲戒的效果要遠遠的好於獎勵。

………………………………………………………………

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教育,家長的言行身教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部分,小孩子的行為絕大部分都是模仿自大人,而大人要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很困難的,而修正小孩子學自大人的不良行為,獎勵引導的記憶效應是不高的,懲戒修正的記憶效應是比較高的。

懲戒的程度,應該是具有階梯性,嚴厲的言語 家務勞動式的懲罰 中高強度的體力消耗鍛煉(罰跑步之類) 無傷的疼痛(打手心之類),根據不同的後果施以不同的懲罰。

………………………………………………………………

唉,乾貨沒搜到,以後看到了再補回來。

嬰幼兒兒童記憶的形成 激素分泌對性格的影響


打孩子是一種激發孩子本性的做法。孩子早期被家人撫養成怎樣的性格,會在你打他時激出來,若之前孩子就乖巧,現在只是怕你;若之前孩子調皮,現在就是恨你。不管怎樣,打孩子都是傷害親子感情的事,這事造成的後果也許會把孩子培養成才,但積壓在心底的畏懼感還是永不會散。


這兩天佛山媽媽無影腳踢踹親生女兒的視頻,被麻麻們轉瘋了!大家紛紛斥責,這樣的女人不配當媽媽!

寶寶還剛剛會爬,母親就下如此重手。不過是為了讓女兒老實點,別亂爬。大家隔著屏幕都心疼這個女孩:「我8個月的女兒不小心磕了一下都心疼的要命,這父母太狠心了,這還有人性嗎,看著都心疼!」

森巴育兒群里的麻麻們看到這樣的視頻,也是氣不過!

可能是我們接觸到的父母、家庭幾乎都很少用打罵來責罰孩子,實在氣不過教訓一下,也不至於如此拳打腳踢。作為一名育兒編輯看了甚至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世界上竟然還有人這樣「教育」孩子的。我們呼籲推廣了這麼多,都白瞎了......

今天就好好寫寫,打罵教育為什麼不可取!

打罵孩子無非這三種原因

曾經在群里問過一嘴:你們都打過孩子嗎?結果90%以上的父母都承認,自己打過孩子。而原因,我分析了一下主要還是下面幾種:

1、孩子實在是不聽話,太鬧騰。

似乎有些孩子生來就很淘氣,很頑皮。想讓他乖乖的簡直就是痴心妄想,爸爸媽媽說的話簡直就是耳邊風。只有打他一頓,他才能老實點。就像虎媽貓爸裡面趙薇說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2、大人心情不好,遷怒孩子。

很多父母表示,打孩子是因為當時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孩子一鬧,不由自主的就被點爆了。事後也很後悔——如果當時自己心情不是很糟的話,不至於遷怒孩子。

3、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需要立即「懲罰」。

還有一部分家長打孩子,是因為孩子犯了一些原則性錯誤,比如「用手摸電閘」「玩兒火」「打別人家的孩子」等等。很多父母,會立即打孩子,以示懲戒——目的是為了讓孩子不再這麼做。

90%以上的父母打孩子,無非就是上面這三種原因。其他諸如「打著玩兒」「故意訓練孩子」等等奇葩畢竟是少數,我們不列為主要原因了。

為什麼說打孩子是父母無能?

無論是上面三種原因的哪一種,我們都嚴肅的說「打孩子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1、我們有太多的辦法,讓孩子「聽話」。請不要用「打」。

如果說,我們僅僅是為了讓孩子聽話,那麼我們可以有不下100種方法可以讓孩子聽話。打,絕對排不上號。

森巴育兒曾經出過很多很多很多的文章,分享給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好好吃飯,關於習慣培養、早點睡覺,乖乖讀繪本、關於性格引導等等【關注「森巴育兒」公眾號查看更多相關文章】,想要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能聽取爸爸媽媽建議、必要時按照指令做事的孩子,一定要靠生活中點滴的培養,需要父母有長久的耐心。

打孩子的父母,想用看起來「快捷有效」的打來解決一切,正說明這些人沒有父母應該有的耐心、教養,也不懂得基本的兒童心理。他們不管孩子心理怎麼想的,只知道「打了,他就老實了」,這樣簡單粗暴的表面。

這不是無能是什麼?

2、你心情不好就打孩子,將來孩子大了,是不是也可以打你?

那些喝了點酒,就喜歡抓著孩子打的大人,給孩子的童年就是「老子心情不好,不打你打誰?」在這樣童年長大的孩子,心理沒有陰影那是不可能的。

無數的心理學論證過: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一部分孩子會通過自省自覺,逼迫自己長大決不能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但他仍然很難真正放下;另一部分孩子,會成為新的暴力狂,將來他們也會忍不住打老婆、打孩子......

這樣蹂躪孩子的人,不是無能是什麼?

3、打,並不是最好的懲戒措施。懲戒要在點上。

有人說:「當孩子在公眾場所故意跑開,要和你躲貓貓,你不會忍不住要打他一頓,嚴厲的告訴他,這樣做是錯的嗎?」

是。我們大多數第一反應是:孩子這樣做事錯的!我要用嚴厲的懲戒措施告訴他,以後不能這樣做。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

有沒有一種可能,你在家裡和他玩過躲貓貓的遊戲,但你並沒有叮囑他,在外面不可以做這樣的遊戲,因為「父母找不到你會著急,也擔心你有可能會被壞人抓走」?如果想到這一層,再氣急敗壞的父母都不會再想打孩子了。因為你不會用自己的錯誤,懲罰孩子。

諸如此類。我們常常要孩子去反思做錯了什麼,卻很少反思,我們作為父母,做錯了什麼?當孩子用自己的行為告訴我們,我們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的時候,我們不反省,卻打孩子。

孩子如果真的做錯了什麼不可原諒的事情,的確需要懲戒措施。但,不是打。尤其是對於3歲以上的小朋友,他們逐漸懂得基本的規矩,不守規矩,那就會受到懲罰。

比如他不好好吃飯,那告訴他:「這頓飯結束了,你晚上就再沒有別的東西吃了,知道嗎?」當他半夜餓得睡不著的時候,他就受到了應該受的懲罰。

面對暴力教育,我們該做什麼?

雖然時不時仍然會看到文章開頭那樣的奇葩父母,但越來越多的父母,他們知道打孩子是不對的,也是沒有用的。我們國家有兩部法律《未成年人保護法》《反家庭暴力法》裡面都有明確規定:未成年人有生存權、保健權,任何人不得侵犯!

不少父母在自己童年的時候,也經歷過粗暴教育,甚至家暴。我們能夠深刻體會一個無助的孩子內心。尤其是我們自己當父母以後,我們更不忍心看到孩子被一些無知的父母當出氣筒!我們可以這樣保護其他的孩子:

1、勸阻家長!把孩子保護起來。

2、拍下視頻,作為證據!

3、屢勸不改,直接報警!

第一步也許是最難的,很多人依然擔心會遭到暴力報復,人身攻擊等不必要的麻煩。很多人有心幫助,卻不敢伸出援手。所以,我們在伸出援手的時候要記住:我們出面勸阻,是讓家長停止暴力行為,把孩子保護起來。但不要和進行暴力的家長發生正面衝突。這樣,既達到了我們保護孩子的目的,也避免我們自己受到傷害。

視頻是有力的證據!當我們拍下視頻,甚至傳至網上時,對孩子施行暴力的家長會受到更多輿論的譴責,讓他知道自己行為可能已經觸及法律,同時也利於督促相關部門的監管。

在《反家庭暴力法中》明確規定,家庭成員如果受到暴力侵犯,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近親屬、公安機關、婦女聯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救助管理機構都幫助孩子進行申請。作為旁觀者,我們不再是無能為力,積極舉報、聯合相關部門,一樣可以幫助這些可憐的孩子。

希望越來越多的孩子免受家庭暴力,免受暴力教育!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家長能夠通過我們的分享,減少暴力,獲取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關注公眾號:森巴育兒(ID:senbayuer),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文章來自:小寶麻麻(森巴育兒)

添加微信號:senbayuer1 為好友,森巴將邀請你進群一起聊聊育兒經和婚姻八卦


我覺得讓中國某些人接受「從不存在合理/適當/理性的暴力教育,以前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暴力在教育中從來不是需要的,更從來不是必要的」比讓 @yskin 就地發誓一輩子只用中醫、讓 @那一夫 一邊打自己臉一邊高呼「XX方言是漢語正統」還難。

在這些人看來似乎全世界只有中國的孩子叫孩子,只有中國的成材叫成材。


暴力懲罰一般不必要,但賞罰是必要的。

人,做一件事,是因為願意做,做了舒適開心;不做一件事,是因為不願做,做了痛苦。

舉個例子,孩子貪玩沉迷於遊戲,逃學。因為玩遊戲開心,上學辛苦,所以這樣做。

但這樣做的結果是一時短暫的開心,將來長大後卻很可能因此而長久地痛苦。所以家長要教育孩子不要這樣。

怎麼教育呢?講道理讓孩子知道好好上學跟逃學打遊戲,以後分別能帶來更強烈更長久的快樂與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幫他看到更廣的世界,引導他建立他自己地理想(是的,需要家長的引導。家長應該是帶孩子見識感受所有有趣美好,然後任他自己找最愛。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幸運地自己遇見自己的世界,然後建立理想),讓他去感受理想實現的有趣美好的感覺,那感覺將給一個人最大的動力。

但畢竟是孩子,沒有經歷過的痛苦和快樂,有時難以感同身受。所以作為輔助手段,還要以眼前的苦與樂為著手的對象。或者讓學習的痛苦減少,快樂增加;或者增加逃學遊戲的痛苦,減少快樂。

比如:家長陪孩子做作業,寓教於樂,讓作業簡單有趣。又或者孩子好好學習,就帶他玩他喜歡的。又或者更高明地引導孩子在學習時能產生類似崇高感的東西,產生孩子本沒有的快樂舒適感。又或者孩子不好好學習,甚至逃學,就給一定的懲罰,但不一定是暴力,可以是剝奪一些其他樂趣。

另外,家庭教育里,要想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人,就要適當多地給他一定權利,並在其成年並且高中畢業後讓其完全自主獨立。什麼都限制還要求他有獨立性,怎麼可能??

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對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是對等的。


必要的是適當的強硬態度,而不是暴力。強硬的態度是為了讓孩子接受你灌輸的三觀,你認為這是對他有益處的,所以強迫對方接受,如此而已。

不過這種行為本質上仍舊是暴力,是思維層面的暴力。


很多專家出來掉了半天書袋,其實作為家長或者老師,總之是真心要面對一個或一幫熊孩子的教育實踐者,我們就想就事論事搞明白第一件事:

「男孩出電梯前按亮剩餘 20 余層樓層按鈕」,你在身邊你怎麼做?

先說怎麼做,大家聽著還可行,還靠譜,再往後倒持那些理論。

理論不能指導實踐都是耍流氓。特別在教育孩子這事上面,兒童教育理念本身沒有半毛錢欣賞價值,就是指導實踐,把孩子帶好。(當然這個「好」標準太不一樣了,另一個龐大的話題)

「男孩出電梯前按亮剩餘 20 余層樓層按鈕被扇耳光」,如果你是身邊的看護人,你怎麼做?

說說我想到的做法:

1、無論是「暴力派」,還是「非暴力派」,還是什麼「此暴力非彼暴力派」,或者是「管他娘的先暴個栗再說派」,堅決不同意手起刀落直接掄一耳光這個做法

「抬手就打」是不少缺乏自制力的家長下意識的第一反應,這個動作沒有加入任何理性的成分,和熊孩子出電梯手欠的按電梯動作如出一轍——說不定就是一對父子。

他爹的大腦是這麼小轉了一下:熊孩子手欠幹壞事——麻痹氣死我了——扇一耳刮子

接著估計還有訓斥:你丫有病吧?手那麼欠。跟你說多兒回了~~~

這一耳光下去,大人和孩子互相抵觸的情緒立刻被點燃,阻隔了任何良性溝通的通道。接下來的往往就是以一方說教引發另一方的仇恨為結果,離「教育」越來越遠了。

2、第一步大人要做的是:制怒,即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

很多家長常常就是輸在這第一步了,怒火騰一下點燃一發不可收拾,必須咣咣打一頓才能平靜下來。

很多家長打完孩子了自己又心疼後悔,道理也都明白就是忍不住,說來說去還是自身修養不夠。

我接觸的很多家長(包括自己)常常在這一步馬失前蹄。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

當你能夠先制怒再行動,相信孩子的很多頓打都是可以避免的。所謂家長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善哉善哉。

如果家長們是卡在這一步上,問題就轉化成了:如何制怒?

方法有很多:深呼吸、停三秒、模仿林則徐老先生寫一匾掛在門上、模仿二逼青年弄一紋身刺到身上。

終極大法是:多讀書。

不要只讀李陽老師的技術類書籍,要讀一些修身養性開闊人生觀的經典。雞湯文不算,讀雞湯容易三觀紊亂。

總之,在自我修養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遠兮,為了娃都值得。

3、不打孩子,接下來幹什麼?

我假想了下場景:我帶著我家短腿熊小朋友坐電梯,這熊孩子出電梯前巴拉巴拉一順把面板上20多個樓層都按亮了,還不知死活的哈哈大笑。

此時,我會怎樣?

好像也沒覺得怎樣。(想到「糟了我這麼有品位這下鄰居們怎麼看我」、「這孩子是不是多動症」、「昨天那事兒也是他乾的吧」這些都屬於心術不正)

為了要道貌岸然的教訓下熊孩子,我會立刻沉下臉(告訴你攤上大事了,你的行為不對),重新把孩子拉進電梯。

然後,一樓一樓自己坐上去,體驗每一層樓開門關門。

或許有人進來會嘀咕:誰把每一層都按了。觀察孩子的反應。

孩子或許會慢慢體會到自己給他人帶來了麻煩,或許,會覺得越發好玩(全然不注意身邊的家長已經氣的像篩糠一般發抖了)。

然後,和孩子談談。

家長:這個事情你感覺怎麼樣?

熊孩子:「好玩!」或其他。只要是孩子真實的感受,尊重他,讓他表達,感受本身沒有對錯。

家長:別人感覺怎麼樣?

熊孩子:不知道。

回答不知道,或顧左右而言他的,引導他了解別人會覺得等待時間更長,給他人帶來麻煩。

家長:如果你正在等電梯去上學,電梯一層一層停,老是不下來,你會覺得怎麼樣?

別以為熊孩子會掉你的坑裡回答標準答案,「我覺得等太久了很不耐煩,媽媽我錯了,我下次不按電梯了,555」,併流出懺悔的淚水。這都是學校語文作文培養出來的單一模式。

熊孩子之所以是熊孩子,就是不按標準答案出牌。他們可能會回答:「挺好啊,我就等唄」;「我可以自己跑下去不坐電梯了」;「趕不上電梯了就遲到唄」~~~

諸如此類的回答,家長們表擔心(那個氣得像篩糠一樣發抖的家長已經快腦溢血了,一直在「制怒」的爸爸們摔門而出),這說明孩子的心智發展還不能達到「共情」的階段,即還不能理性的體驗到別人的感受。

為了儘快結束戰鬥,家長嚴肅地告訴他規定動作好了:這種行為不對,公共設施不是玩具,下次不可以玩。(規則要簡短,不要說太多大道理。)

下次?還會有下次嗎?

放心吧,肯定會的,不是按電梯又是闖別的禍了。

那就按以上NG一遍。

是的,愛是恆久忍耐,愛是陪伴,愛是付出,愛是發自內心的全然接納。

誰讓你要當人家的爹媽?你以為養孩子那麼容易嘛。

4、爹媽看到這裡都嚇慘了,下面搬凳子來聽如何減少「下一次」再犯

(想修鍊「永不再犯」這種終極技能?對不起你太不了解小朋友這個物種了。)

推薦一個技能:強化記憶。

針對短腿熊小朋友「按20個樓層電梯」、「踩踏公園長椅」「攀爬欄杆」等在公眾場所丟人現眼的行為,我們可以玩個遊戲。叫做「是什麼不是什麼」

電梯是公共設施,不是玩具,不可以亂按。

長椅是公共設施,不是玩具,不可以亂踩。

欄杆是公共設施,不是玩具,不可以爬。

還可以延展:

床是睡覺的,不是踏踏板,不可以在上面跳。

用問題來啟發孩子思考:

媽媽:牆是什麼?不是什麼?不可以怎樣?

熊孩子:牆是牆,不是畫板,不可以在上面畫畫。(very good,短腿熊你太棒了,說得真好!)

在一段時間內,玩這個遊戲強化公共場所的行動規則。

好了,先教這一招。

5、等孩子有一段時間不拿「按電梯按鈕」當遊戲的時候,讓他體會到成就感。

家長可以找機會跟孩子聊天(這種機會簡直俯拾皆是應接不暇避之不及啊)。

媽媽:短腿熊你最近進步很大啊,你小時候啊(2個禮拜以前)太好玩了,坐電梯的時候把每個按鈕都按一遍,搞的整棟樓的人一直等一直等,哎呀那時候真是不懂事。現在明顯懂事多了,去公園都不爬椅子了。

熊孩子:是啊是啊。我那時候還是小BB嘛。電梯是公共設施,不是玩具,不可以亂按的啦,巴拉巴拉。

從此,這件事情就成為孩子成長路上一朵值得記憶的小浪花。你還可以啟發他把這個故事畫出來,講出來,演出來。等等。

這時候,媽媽可以開心得笑得花枝亂顫了。

比起強壓怒火把自己憋成內傷,是不是有趣得多?

6、說回暴力不暴力的問題。

有打出來的孝子,也有悶壞了的天才。我們的智慧太渺小,永遠不能精確的計算我們的行為在孩子身上發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

幾乎沒有家長能承諾一次都不打孩子,所以純理論層面的討論沒有太大意義。你認同,但是做不到,沒用。

真正的教育只源於愛和理解。

7、這個是番外篇:

「我就打了怎麼著,我打自己兒子關你屁事,不打不成器,我打不死這狗崽子王八蛋」,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屬於重度偏執狂患者,這樣的家長光靠看幾篇文章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

不要小看那一耳刮子,對這類家長來說,這一耳刮子後面包含太多屬於成人自己的無奈和委屈,只是發泄到他僅能操控的孩子身上了。

我們該為這樣的家庭祈禱,並在實際生活中盡量多給他們一些愛和寬容,他們內心還住著沒有長大的小孩。


推薦閱讀:

有沒有一個錯誤的認識,直到多年以後才意外得知真相?
現代日本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是否會採取體罰方式?
怎麼面對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如何看待「上課遲到被拒進教室 3歲女孩對老師說「我有錢」」事件?
生活是否需要儀式感?

TAG:心理學 | 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