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食博大精深,為什麼始終沒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權威高檔餐廳指南?

最近工作的關係,接待了幾次外籍同事。每次都被要求帶去鼎泰豐或者吃火鍋。我很好奇問了下原來米其林上看到過鼎泰豐,油管上看過火鍋。。。。。。雖然我陪吃,不過實在吃膩,帶了次徽菜,哇~臭鱖魚。老外其實也很接受。但臭鱖魚可能上不了米其林吧。在中國談吃,這不是和談乒乓一樣嘛。為什麼我們始終沒一份自己的指南?


在剛過去不久的聖誕節,我去了一趟東南亞美食之都——曼谷。就在12月,米其林指南剛在曼谷頒布,我預訂的三家餐廳之中,有兩家(Bo.Lan和Nahm)都被選入一星餐廳名單。

但是,這兩家餐廳的菜品味道卻讓人大跌眼鏡。Nahm的調味雖然還不錯,但不知為何,每道菜的鹹度都超過一般人能接受的範圍,我點了兩盤菜,卻就著吃完了三大團米飯。而另一家Bo.Lan的調味則幾乎有點像是車禍現場了,餐後甜品部分,我至少有一半沒有吃完。

有趣的是,這次曼谷覓食之旅,反倒是我在大眾點評找到的兩家餐廳,菜品很是符合自己的口味。再仔細一看,這兩家名為Eat Me和The Never Endless Summer的餐廳,還都是大眾點評黑珍珠餐廳榜單的入圍餐廳。

這又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雖然米其林指南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很高知名度,但裡面推薦的餐廳,其實未必會適合自己的口味,不管是在國外的餐廳,還是在國內,都是如此。去年米其林高調進駐上海,發布了大陸第一本米其林指南,入選的星級餐廳榜單引來大量非議和討論。前不久,米其林指南又宣布明年夏天要進入廣州,也引發了許多人的爭議和思考:外國人究竟懂不懂中餐?為什麼國內很難有一份自己的權威高檔餐廳指南?

在我看來,只要是榜單,尤其是食物類的榜單,是很難做到完全客觀的。即使米其林對於入選餐廳有較為明確的標準,但在大多數人看來,這份所謂的標準仍然顯得有些曖昧不清。所以,將一份或多或少主觀色彩的餐廳榜單,推向給大多數人,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中國來說尤其如此。

首先,給中餐建立統一的評判標準,很難。就從菜系和烹飪技巧而言,西餐的許多經典菜式都有明確的食譜可以參照,做法十分精確,用多少克食材,食物需要煮多久時間,都有明確的說明。而中餐講究的火候,從自古流傳下來的菜譜,就缺乏明確的判斷標準,對菜品的評判也是如此。大多數的國內的美食評論者評價食物全憑喜好,不談標準,還有些人喜歡夾雜太多個人的情感因素、鄉愁因素進來,這對於中餐評價體系標準的建立來說,並非是好事。而且,中餐擁有粵菜、川菜、淮揚菜、魯菜等眾多菜系,不同菜系之間差別極大,使得給中餐建立統一的評判標準,變得更為困難。

其次,想讓榜單在大眾範圍內具有公信力,很難。只要是榜單,難免就會涉及到商業利益和公正性的問題。即使是美食偵探匿名拜訪,自費吃飯的米其林指南,也曾鬧出過一些涉及商業利益的負面傳聞(米其林三星推薦餐廳唐閣的曖昧公關)。而在國內推出這類餐廳榜單,也難免會受到各種各樣涉及商業利益的質疑,這很容易導致榜單的權威性、公正性受損,從而導致榜單的影響力難以建立起來。

第三,要找到一個適合的機構來做這個榜單,很難。還是以米其林指南為例,從上世紀初至今,米其林指南已經推出了100多年,才達到如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而且,米其林公司主營業務其實是汽車輪胎,餐飲指南只是用於打響集團品牌影響力的一個業務分支。要做這樣的一份榜單,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正是由於輪胎業務的支撐,才促成了這樣一本美食指南的誕生。中國餐飲雖然博大精深,但現代餐飲評價體系的建立時間還很短,很難找到一個適合的機構,耗費大量資源來推動這件事情。

不過,國內以前沒有自己的權威高檔餐廳指南,不代表之後就不會有。以目前情況來看,普通食客找餐廳,大部分人還是習慣於通過大眾點評類的餐廳APP。雖然這類點評有主觀成分,但隨著點評的人數增多,通過後台提取大數據樣本分析,其實是能夠在耗費較少資源的前提下,操作出一份相對具有可信度和參考價值的榜單來的。

曾經我也很喜歡按照米其林指南或是世界、亞洲50佳餐廳榜單來找高檔餐廳,不過結合最近的一些踩雷經歷,或許我也會開始參照大眾點評這類餐廳榜單來考慮了。據說,這份在曼谷挽救了我的餐廳體驗的黑珍珠餐廳榜單,已經在國內、國外各大城市收錄了一批高檔餐廳作為入圍餐廳,並將在接下來的1月公布最後的獲獎名單。作為國內用戶量最大、收錄餐廳範圍最廣的餐廳點評平台,如果大眾點評能憑著這份榜單,給國人的覓食之旅提供一些重要參照,對於食客、餐廳來說,其實都是一件好事。

不妨坐等這份榜單出爐看吧。


謝邀。先上結論:

1. 大環境下,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沒有達到國外那樣的水平;

2. 中國菜派系龐雜,分支類型多,再加之歷史文化等因素;

3. 中國餐廳一直缺少標準化,餐廳的水準不穩定、變動因素太多,同一個廚師做的菜味道都會不一樣。

———~~下面具體講講我的看法~~———

說到權威餐廳指南,大家肯定又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米其林餐廳指南家喻戶曉,今年才在上海最新評選出了幾家餐廳。陌生的又是除了米其林以外,又有哪些權威餐廳指南?並且他們的標準都是什麼?

其實,米其林因為是全球性的餐廳指南而備受矚目,但是在其他發達國家,都各自有各自的權威餐廳指南,比如法國的《高勒米羅餐廳指南》:

義大利的《大紅蝦餐廳指南》:

美國的《紐約時報餐廳評論》:

這些餐廳指南在本國都有著非常高的權威性和認知度,大眾對其的認可程度並不亞於米其林。但是中國作為美食大國,卻一直以來都缺少這樣一份權威的餐廳指南,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如下2點:

首先,是大環境: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沒有達到國外那樣的水平;

這是很有爭議的一點,但是大家先別激動。聽我慢慢道來。

任何一個權威餐廳指南都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米其林指南》有著百年的歷史,法國的《高勒米羅餐廳指南》誕生於1900年,大紅蝦和紐時餐評也誕生在上世紀60-70年代,至今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歷史。

而在這些時間段里,法國(米其林和高勒米羅的誕生國家)以及美國、義大利,都經歷著長時間的經濟發展,甚至有過不少騰飛期。下館子對於老百姓而言,並不是一個必需品,它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增長而繁榮的——畢竟有了閑錢才能下館子。而人民對餐廳的需求變多了,才會有人站出來來制定一份權威指南。

反觀國內,倒不是說人民一直沒錢,只是餐飲行業的發展經歷了一些曲折。有很長一段時,中國國每個城市的「餐廳」並不多。基數少,自然就不需要「指南」來評來評去。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在北京誕生了第一家私營飯館——悅賓飯館。

雖然也一直有維持高水準的國營飯店存在,但自那以後,不管是餐飲業還是整體的民生大環境才算是一起蒸蒸日上了起來,到目前低中高檔餐廳在中國更是有了廣袤的生長土壤。但是由於前期的孕育空間不足,因此在中國,也就至今沒有一份能稱得上「權威」的餐廳指南。

其次,中國菜派系龐雜,分支類型多,再加之歷史文化等因素;

說白了就是中國太大了。

法國到義大利的距離大約是1400 km

而同樣的距離從上海出發,你只能走到呼和浩特/長春/重慶/柳州等等地方。

就這5個城市的對於「好吃」的定義就大相徑庭。上海的濃油赤醬、內蒙的孜然烤羊、長春的山珍燉雞、重慶的辣、柳州的螺螄粉,你能選出哪個更好吃嗎?很難。同樣難的是,你甚至難以用一個量化的標準來衡量這5個城市各自的美食。用上海人的口味來看,重慶辣得不可思議,用長春人的口味來看,上海菜又過於甜膩。

從以上5個城市還只是中國美食文化差異的一個縮影。口味不一樣菜的味道自然就不一樣,還記得微博上曠日持久的「甜咸大戰」嗎?吵來吵去誰也不服誰,誰也不需要服誰。而除了傳統的傳統的八大菜系,川魯粵蘇浙閔湘徽,中國菜還有各式各樣的分支,關於「是否好吃」的問題上,很難統一意見。

此外,中國的歷史還很長很長。

這就導致了,可能在某一個時代出現過真正統一的美食標準(可能只有皇帝才能做到),然而又因為時代更迭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消失的原因或許是失傳了,更多的是因為唐朝的菜滿足不了明朝的胃,歷史在變菜色也在變,所以就算有標準也失去了意義。

最後一個原因,中國餐廳一直缺少標準化,餐廳的水準不穩定、變動因素太多,同一個廚師做的菜味道都會不一樣。

所謂的標準化,就是像肯德基麥當勞那樣,無論在美國本土的哪個餐廳,只要是同一種漢堡,它的味道就不會相差太多。

這聽起來似乎挺沒有靈氣。但標準化是餐廳立足的基礎之一。中國餐廳,無論高端低端,一直以來缺少標準化的加持,很多光鮮亮麗的高級餐廳,開業的時候一個味道,開業兩年以後又是一個味道,直到餐廳倒閉前又是一個味道。這其中的原因要麼就是很多時候從外面重金的請來的大廚覺得已經教會了餐廳的學徒,所以又走了,結果味道就變得難以言喻。又或者是同一個廚師有意無意地出現了懈怠,沒有成功維持菜品的穩定。「品控」這件事,對於中國餐廳來說,還是一個需要改良和發展的階段。

因此這個時候你即使擁有了一個標準,餐廳一天一個味道,評出來了也毫無意義。

不過,

如果真的要出一份權威的餐廳指南,可能也就在現在。

隨著經濟發展的成功,現在大家消費水平上升,國內開始全面消費升級,再加上餐飲業現如今的變化與飛躍,權威的餐廳指南自然而然就會出現的,並且就是現在。

因為中國互聯網空前的繁榮,IT產業發展成熟,它使得餐飲業終於有一個工具來實現所謂的「量化」標準。

那麼,如果有了這樣一份餐廳指南,我認為它應該是這樣的:

這樣一份餐廳指南,應該是要保持它的中立和客觀的。中國本身地域廣大,大家的口味和判斷標準自然就有所不同,如何協調大家不同的口味並建立起相對客觀的口味評判標準,是這樣一份餐廳指南最迫切需要做到的。

並且,它又是對各地美食,各類菜系都有著深入了解的。就是說,它知道,這個餐廳的這道菜,在這個程度是怎樣的程度,是好還是不好,是忠於傳統但是過於陳舊了?還是想要創新但是搞糟了?又或是真的從一個菜系的角度而言做的非常到位,甚至有突破。

此外,指南的背後需要一個有能力保持客觀中立的機構來維護。這個機構需要強大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並且需要被廣大群眾認可,還需要有一定的財力和其他資源以防被商業因素影響。

這樣一份指南中,需要評判一家餐廳的哪些地方?

a.穩定性。每天出品的菜味道能否保持穩定,這本身就是餐廳是否標準化的表現之一。

就是我之前說的「品控」,優秀的餐廳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餐廳,它需要變得更好,並且用「標準化」保持著這種好。

b.食材。對食材的選擇從菜譜中是可以看出的。

這裡的食材不止要品質好——當然食材的優質程度本身也是評價餐廳的標準之一——還要能看出餐廳的誠意。

比如一個黃米,它是一個常見的食材,但是如果餐廳能為了黃米從氣候產地品種上進行專門的選品,並堅持保證每次進貨的品質,在我看來就是好餐廳的素質之一。

c.烹飪技法是否熟練,熟練基礎上是否又能做到創新。

廚師是一個需要天賦和勤奮的工作,好廚師是肯定要熟練的,熟練也是標準化的基礎之一。在熟練的同時,好的餐廳又必須定期進行各種突破,創新是每一個好餐廳的共同點之一。

d. 服務、環境。

服務和環境這些也不是可有可無的。說到底下館子是一個讓人感到舒服的行為。而服務和環境則是餐廳在味覺以外能提供給顧客的其他享受。好在它們也並不量化,至少上海的舒服和重慶的舒服,差不多是一樣的。

針對中式餐廳,有沒有一個獨特的指標?

有,那就是——維,並且在正宗的基礎上保持突破。

大眾對於餐廳都有需求,就是吃到正宗的菜,所以可以說正宗是評判中式餐廳的一個特色標準。但是我也不同意拿是否正宗來評判一道菜好壞的標準。因為正宗是一個時代遺留的概念。對現代餐廳來說。正宗的意味是保持餐廳的水準即使回到主打菜品的故鄉依舊能很出色。意思就是,餐廳不能以所在地的人對其他地方菜系的不熟悉就糊弄食客,降低很多不該降低的標準。

還有就是所謂正宗上保持突破。意思就是,單單「正宗」是不夠的,再好吃的菜食客也有吃膩的那一天,餐廳要時刻維持著一種「創新」的活力,從傳統上找到突破,這種突破並且要是正面的,有才華的,美味的。餐廳秉持傳統和創新突破的能力,都應該被納入評價一個餐廳的硬性指標。


謝邀。

關於美食指南,大家熟知的米其林紅本,發源地是法國。

最近網傳上海米三星唐閣主廚譚仕業主動離職,如果屬實,剛蟬聯三星的唐閣估計得頭疼一陣,當然除了唐閣,米其林估計也覺得難辦,要降星的話畢竟新指南還剛發布不久,不降星的話,一直被外界視作餐廳靈魂的行政總廚都走了,會讓外界質疑米其林是否只是一套程式化的標準,且唐閣之於米其林的「公關能力」本就受外界風評頗多。

我記得前幾年米其林指南發布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整得挺大張旗鼓,倒是近兩年來,好似低調了許多。我猜想也有可能是國人對此的熱情也消減了一些。

說點極「個人」的想法。根據米其林對外公布的口徑來看,評價一個餐廳是否能夠摘得星星,大概包括了食材的挑選、菜品的穩定、菜品創作的獨創性和是否物有所值這幾個點,當然按照這幾個點來評選,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作為顧客,其實米其林餐廳吃多幾家,可能就會發現,一些上星的餐廳,大概除了個裝潢,其它的真的很是一般。而所謂的菜品「創新水平」,既沒辦法確保一個餐廳的菜式是否足夠遵循其菜系特點,又給花里胡哨的做法提供了很多公關的可能性。

而且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米其林作為從西方走出的餐廳指南,在口味偏好及評審的標準上,定也會一定程度上有著偏向。其評審員遵循匿名造訪的保密制度,且官方口徑里也稱評審員中有著中國評審員。但是不可忽略的一點是,這些評審員,在成為正式的評審員之前,都需要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培訓時間,而我沒記錯的話,在這個培訓過程中,進行指導的都是法國人。所以說這標準,勢必或多或少會有所傾斜。

所以這個問題的內核,本身也就是米其林紅本意圖作為全球範圍所有菜系的「統一指南」一定會存在的局限性。

再說回評價標準,無可否認好的用餐環境,高級的原產地食材是保證用餐質量的重要一環,但是如果只是販賣餐廳環境,又過分強調所謂食材高級、創新烹飪藝術之類,以普通大眾的角度看來,好像有些捨本逐末。

再者,每個地區的食物都有其水土因素,有許多人說,出了四川,吃到的就不能叫正宗川菜。還不能不信這個邪,我在國內N個地方都吃過川渝火鍋,至今仍堅定認為在四川和重慶吃到的火鍋方才是最好吃的川渝火鍋。這就好比我總會偶爾找時間去潮汕吃牛肉火鍋一樣,牛肉可能可以空運,但就是缺了那一點味道。而米其林尚還未進駐到川渝,也許哪天出了米其林成都指南,估計就能找到許多家川菜館了。

回到問題來,需要承認的是米其林指南是世界範圍內最具權威的餐飲指南,大範圍來講也確實對吃貨老饕們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但是我在想著,如果光靠一本餐飲指南,去尋食覓味,多少有些局限。更何況中餐菜系之繁雜,連城市之間的人們口味都可以大相徑庭,要以一個統一標準去制定,那太過簡略粗暴。

我想到我去重慶找火鍋吃的那會兒,小弄窄巷各種串,看到在門口乘涼的老爺爺老太太便上前詢問,哪裡有最好吃的火鍋吃。他們樂得指引,而我去到了目的地也如願地大快朵頤。你看,當地的權威味蕾推薦,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本土適用性。所以我也期待能有著一版專門是中餐指引的指南出現,讓我能在去到中國各地旅行的時候,真正嘗到屬於當地的獨特味道。而米其林指南歷經了近百年的沉澱,才有著如今的權威及品質保證,國內這種餐飲品鑒的文化,尚還需要土壤培養,比如還需制定相應的培訓,成套的評判標準等等。

當然,任何東西都是從零到有,期待著。


你問中華美食知多少,就跟問中華傳統文化知多少一樣,這個能做過來嗎?


從小處說,人的問題。

都在變現收智商稅,大家也精明了,沒人相信第三方機構發布的這些評分。就像央視小罐茶廣告一樣。

從大處說,之所以智商稅收得上來,還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等到過個幾十年市場飽和了,就逼著從業者不得不琢磨技術,完善評價標準了。


甜豆花和咸豆花之爭解決了嗎?

粽子到底是甜的還是鹹的?白粽蘸白糖,還是裡面包肉裹蛋黃?

湯圓里能包肉嗎?還是你只能接受甜湯圓?湯圓和元宵在你們那兒是一碼事嗎?

餃子蘸醋還是蘸醬油?

火鍋什麼蘸料正宗?香油碟還是麻醬碟?什麼?還有沙茶、海鮮、韭菜花......怕不是要打起來!

四川人的不辣和別人一樣嗎?鴛鴦鍋到底算不算火鍋?

菜里能放多少糖?甜甜的肉和魚你覺得好吃極了還是難吃死了?

大盤雞里要不要放番茄醬?

番茄炒蛋先放番茄還是先放蛋?

海蟹好吃還是大閘蟹好吃?

海鮮好吃還是河鮮滋味更美?

綠豆糕是乾的還是濕的?

香菜是天使還是魔鬼?

八大菜系誰當第一你服氣?估計沒人會服氣!還有東北菜、雲南菜、貴州菜、河南菜、陝西菜、新疆菜......會氣得跳起來!

標準還沒出來,怕是定標準的人已經被唾沫星子砸死了!

那將會掀起從南到北轟轟烈烈的大論戰呀!為了避免一場可怕的血雨腥風,為了世界和平,大家還是默默堅守自己覺得好吃的美食吧!

為了世界和平!


因為這種「指南」「行業標準」「xxx協會」「xxx聯合會」的騙術見得太多了,而且只有那種不複雜風格簡單的烹飪系統可以這麼搞整齊劃一,中國太大了,別格局那麼小。


有啊,但全都是塞錢指南。攜程美食林,大眾點評必吃榜,target雜誌,中國best50,你去吃吃就知道他們評的都是什麼垃圾玩意。米其林指南雖然也受公關影響,但相對而言算是比較公正的指南了,那些說自家樓下煎餅果子比米其林三星好吃的鍵盤美食家還是洗洗睡吧。


阿城不是說了么,吃中餐吃的是煙火氣,沒有這個感覺就不好吃。

雖然他描述的是我最憎恨的湘菜。但是不得不說他說的有道理。

中國人吃的是讓自己胃舒服的東西,外國人吃的是讓自己嘴巴舒服的東西。好不好吃,首先胃要飽。外國人呢?別管吃沒吃飽,首先他們把話要都說了。

我覺得這是兩種審美體系,就算是中國的高級知識分子,文化人,他們崇尚的也是這樣一種大隱隱於市的感覺。高檔的餐廳,永遠不意味著最高境界。中國從上到下都是這個脾氣,而且從上到下都在推崇擼串。如此一來,那些矯情的服務,漂亮的擺盤,客套的裝潢到底評價出來了,有幾個中國人會買賬?真有能力買的,直接出國玩的時候去國外買一買就好了。回國該擼串擼串。


因為吃已深入到我國人骨髓之內

造詣之深

導致每座城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美食地圖

再加上菜系太多

所以很難整理

再加上每個人的口味不同

有時候外地人覺得好吃的未必是本地的地道味道

拿河南簡單的早餐舉例子

從小喝北舞渡胡辣湯的我覺得鄭州方中山和逍遙鎮都是異端

同理 從小吃本地小籠包/火鍋/烤鴨/炸醬麵/叉燒/……也會覺得其他地方異端

另:

作為吃過無錫小籠也吃過鼎泰豐的人表示

鼎泰豐確實很一般

宣傳和包裝倒是不錯

但在我看來都是噱頭

唬人的

但對於我國大多數普通人

好吃是排在第一位的

環境服務態度加創意

都得往後靠靠

所以米其林這一套搞逼格的東西

不太適合中國

很容易翻車

畢竟外國人對吃的認識

遠沒有中國老百姓深邃


寫在前面:

你們弄錯了順序,總覺得你的味蕾是客觀存在的,他們的美食要來適應你的味覺才叫好菜。而每個人的味覺不同,對美食評判標準也不同。所以你認為這很荒謬。

事實上,確實很荒謬,所以米其林要做的事情是,他的標準硬的,你的味覺得來適應他的標準。

有人要問了,萬一一道菜,它明明不好吃,我還不敢說難吃,那不成了皇帝的新衣了嗎?

對!我們周圍的世界,就是一個皇帝的新衣組成的世界。

不同的是,在童話故事裡,人們是心裡有數,嘴上不敢說,在現實世界裡,人們是真的認為皇帝是穿著衣服的,而少數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人會被打死。

1,這個問題背後是什麼。

這世界上沒有資本辦不成的事。好萊塢用了100年的時間,洗刷全球人對美女的評判標準。

他們成功了,好萊塢成功地拿到了「告訴你什麼樣的人是美女」的話語權。

全世界有了對美女定義的統一標準,100年前,你的祖輩們對美女的定義可不是現在這樣。

現在,法國人想拿到「告訴你什麼美食」的話語權。

目前還沒有成功,而且看起來,好像也成功不了了。因為這個話語權有可能被中國人拿到。

或者說,是被中國的資本拿到。

當然,資本的本性只是逐利,「統一某一領域的標準」並非目的,只是手段。

我們普通人,都覺得自己有「自由意志」,這是黑洞一樣的自信。

追美劇、吃米其林、穿明星同款、刷旅遊攻略,膨脹點的,覺得自己是人生贏家,內斂些的,覺得自己在像官倉鼠一樣享受人類文明的成果。

然而事實是,

A,誰是美人,要美國人告訴你;

B,什麼是美食,要法國人告訴你;

C,什麼衣服好,要巴黎米蘭維秘告訴你;

D,哪裡好玩,要楊天寶告訴你。

上面,A和C是洗腦時間比較長,已經成功且已經轉化變現了的,同樣成功的還有香水、口紅、皮具,包等等;B是剛開始還在醞釀的;D其實也不是完全瞎編,確實有人想要這部分話語權。

看到沒有,普通人,你哪有什麼自由意志?你的視覺、味覺都在被人左右,老實交錢的螻蟻而已。

2,題主的問題可以修改為:法國人想要統一美食標準,並取得最終的話語權(最終實現變現)有點兒力不從心。中國人的味蕾太過多元化,不好統一,為什麼中國的資本不來搶這個話語權呢?

回答:統一美女標準,攫取最終話語權,好萊塢用了100年。統一美食標準,攫取最終話語權,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啃德基成功拿到了中國小朋友的味蕾,但是拿不到中國中老年人的味蕾。然而,老人會死去,小朋友會長大,終有一天,會拿到所有人的味蕾。資本有你想像不到的耐心。

請題主給資本一些時間,美食界終有一天會產生上海美食周,重慶火鍋秀這樣的世界頂級奢華活動。

四川烹飪學院將成為美食界的米蘭設計學院。

3,我們怎麼辦?

涼拌。

看清楚即可,有錢有機會就去體驗體驗,沒錢沒機會就不去唄。

這代人的味覺是統一不了了,但是下代,下下代可以啊。

統不統一,不都是草芥的命?

只是別整得看不了首映就抑鬱,吃回米其林就要上天,為了一隻口紅鬧分手,去麗江住了次山寨就覺得自己都市知性優雅高貴。

身為羔羊,隨遇而安順其自然就行,要什麼高端奢華?要什麼自由意志?

回到皇帝的新衣。

你敢說奧黛麗赫本不算美人嗎?

你敢說肖申克的救贖不好看嗎?

你敢說維秘秀老土嗎?

你敢說你反對同性戀嗎(需要時間)?

......

不是不敢,是不想。因為赫本確實美呀。

這就是之前說的,現實中,你是真的認為皇帝穿了新衣。

因為所有人都認為(不是嘴上說說)他穿了,那麼實際上,他就真的穿了。

美與丑,並無定義,把所有人都審美重新定義,即是美。

===

對了,煮飯仙人,他背後的資本想攫取「告訴你什麼米飯好吃」的話語權。

然而,貌似失敗了,因為時間太短,牌坊還沒立起來就急著賣水賣米,沒耐心,成不了事。


因為割資本主義尾巴。


怎樣算權威吖,你先告訴我豆腐腦是甜的還是鹹的。


誰敢做這個東西,不被噴的狗血淋頭


連十大麵條的結論都各種不服,還能出指南么?


維穩很重要。


因為中國人喜歡窩裡斗,眾口難調


這次上海的米其林,你看有上海人買賬嘛?

每個地方有自己評判的方式。就算是米其林,也不是到處受歡迎的。

比如在日本,真正高級的店看到你進來一邊吃一邊拍照一邊記個小本本直接叫你滾。

服務這東西基本上在全世界都有一套標準了。

然而口味實在是難調。我覺得這方面還大有文章可做。能不能忽略好吃,把食物的味道,質感,層次這些方面綜合起來打分。就好比有些人死都不能吃香菜,那雖然他會覺得一道菜不好吃,但是有一個完美的評判標準,他還是可以給菜色打出一個分數來。

就算是一泡牛屎和一泡豬屎,都可以打出不同分數,而且為什麼不同分數理由非常明確。這樣的標準下,就能出現符合全世界食客要求的餐廳指南了。


因為我朝對高檔餐館的理解不一樣,我朝餐館理解高檔就是昂貴食材+高檔裝修+更高的價格,至於菜做出來好不好吃就不管了,反正客人喝醉了估計也就記得酒味了


這評價並不是可以去做的 無心插柳的動作

米其林幹嘛的輪胎品牌 當初就做個雜誌 旅行嘛少不了吃 慢慢的看的人多 越來越標準就發展成 米其林評星 據說評分還是很嚴格的 老外嘛主要是西餐那一套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美國很少有高檔中餐館?
雞翅怎麼做更好吃?
為什麼中國美食世界有名卻不上檔次?
為什麼日餐在國際上的地位比中餐高?
既然魚、羊為鮮,那麼有什麼菜是用魚肉和羊肉做的,味道如何?

TAG:美食 | 生活 | 飲食 | 中餐 | 中西方文化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