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中曹操的做法符合道德嗎?

南朝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沈括《夢溪筆談·譏謔》:「 吳人多謂梅子為『曹公』,以其嘗望梅止渴也。」

其實這個問題的實質是,所謂「善意的謊言」是否符合道德?如果這個謊言失敗,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呢?


那是戰爭,戰爭!

將失一令而軍破身死

讓幾萬人對未來充滿希望並最終走出困境,相比說實話讓全軍混亂甚至成千上萬的生命覆滅來說,這不是道德,什麼是道德?

魏王的境界比所謂的道德帝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他知道什麼叫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參考文獻:《論語》節選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譯文: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 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開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自殺在小山溝里,不為人知呀。」


【11月16日更新 :增加了前言】

【 前言】

1、假設望梅止渴確有其事,且假定孟德的做法是合理的(當時特定情境下的 較優解決方案),亦不能當然地推導出孟德的做法符合道德。因為合理不必然等於符合道德。

2、我們就某事展開道德討論時,也許不必局限於案例本身,而宜將視野拓展至「假如我們將某事定性為符合道德」後,其對我們日後的人際互動將產生利好抑或風險。特別是對望梅止渴這類超然於日常道德實踐的案例,前述分析方法或許是個不壞的選擇。

3、對極端的案例進行道德分析,有助於放大一些我們在日常道德實踐中極有可能被忽視的細節,從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避免日後的道德風險。故,不贊同部分意見所稱「討論此事是多餘的」、「此事與悖德與

否無涉」等觀點。遂草就鄙文,恭候雅正。

【個人觀點 】

簡言之,孟德的行為確實是當時特定情景下的較優解(理由參見其他答案),但卻是「不道德的」。下文將嘗試分析之。

對於題主最本質的追問,即「善意的謊言是否符合道德」,個人淺薄的意見如下:

如果我們都同意:撒謊悖德的根本原因在於對「契約精神」的違反,那麼任何以「出於善意」為由,試圖削弱、乃至豁免撒謊行為之悖德性的想法或嘗試,很有可能將在總體上顯著提升我們的締約風險,並背離了道德律令的原初目的,所以是不道德的。論證思路可參閱合同法的「根本違約」條款,即:由於某方過錯導致合同目的無法實現時,構成「根本違約」。借用這種思路,我們有理由認為對道德律令目的之違背,亦可以視為「根本悖德」,故應定性成「不道德」。理由:

第一,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使撒謊的動機的確出於善意,也不可能保證結果符合締約的本來目的。

第二,在人類發明「思想讀取機」之前,撒謊者的動機究竟是善是惡,我們只能在有限的理性和既得證據下給出邏輯自洽的推定,而不能保證能夠確鑿無誤地證成撒謊者的實際想法。

第三,即使我們能夠確鑿無誤地證成撒謊者的實際動機本身,且假設動機是一元的,對動機「是善是惡」的倫理判斷本身仍舊充滿了不確定性。惶論實踐中充滿了大量難以區分絕對善惡的動機(例如:合法避稅)甚至是多元動機(基於多種考慮而撒謊)等複雜情況?回到曹操的案例,從最嚴苛的角度來審視,您真的能確定孟德撒謊的動機僅限於「拯救大家性命「而完全沒有其他的哪怕一丁點的惡意?您確定?真的能確定?我們只能說,」有很高的概率是出自善意「。而孟德的真實動機(姑且假設望梅止渴是真實案例),只有他自己知道。在最嚴格的意義下,我們的想法至多只能算是」靠譜的推測「而已!

第四,結合第二,第三點,假如我們都認同「善意謊言不悖德「的話,撒謊者必將無所不用其極地運用邏輯工具來美化其動機,來提升其逃避悖德責任的可能性----事實上,結合上述討論來看,其「洗白自己」的可能性並不低。

綜上,即使我們不秉持康德的「絕對道德觀「,但如果我們都承認道德規則的條款應當包括「降低人際互動中的締約風險」的話,那麼撒謊的悖德性不會因應動機而有改變。

假如我們信奉康德的」絕對道德觀「,那麼撒謊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悖德的,哪怕其動機為善意。

以上,僅供參考。

【以下為思考此問題過程中在下的讀書筆記,僅作為一種開拓思路的參考】

【問題討論前的準備】

竊以為,此問題其實至少可以細分為3個問題:

1.人為什麼會撒謊?

2.在日常的道德實踐中,為什麼我們會更傾向於認為說謊是不道德的?

3.在什麼情況下,說謊是可以被容忍的(在下建議用「容忍」這個詞,而非「符合道德」)?

【逐項分析】

一、人為什麼會撒謊?

  • 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看,欺騙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現象之一。從病毒表層蛋白對人體免疫系統的欺騙到昆蟲的體態,欺騙是生物為了更好地繁衍而進化出的本領。

  •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雖然人類個體本質是自私的,但是,也存在利他行為。利他行為不僅存在於血親之間,也存在於陌生人之間,基於互惠的利他行為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方試圖利用對方對其互惠的信賴,就會產生欺騙。

二、為什麼我們會更傾向於認為說謊是不道德的?

從上文引用的進化心理學的論點,我們有理由相信,說謊可以理解為:對互惠契約的違反。

為簡化討論,我們姑且假設欺騙者與受騙者在履行互惠契約時,所須付出的成本各為1個單位,雙方均履約後,收益各為2個單位。即:雙方均誠實履約的話,個人在總體上都可以獲得1個單位的收益。

在上述的粗糙模型中,欺騙會導致這樣一個結果:第一,欺騙者獲得了3個單位的總體收益(沒有付出成本,獲得了2個單位的收益);第二,被騙者損失了3個單位的收益(付出了1個單位的履約成本,並損失了2個單位的預期收益)。僅這一次交易,雙方的收益差距就被拉大了6個單位,那是相當地痛啊!必然逢人便說。第三,被騙者的案例被眾人周知後,大家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撒謊行為會顯著提升大家的締約風險。故久而久之,大家越來越傾向於認為:撒謊是一種必須被禁止的「惡」。

再次申明:以上粗糙的模型全無倫理學依據,純為拋磚引玉之用——雖然在下已經試圖儘可能地靠近邏輯自洽。

三、在什麼情況下,說謊是可以被容忍的?

為幫助我們思考這個問題,不妨引入「動機論」和「效果論」。【以下為搬運內容,供大家參考】

康德是動機論最著名的代表。他主張,對一個行為的評價根據,只能是他的「善良意志」。一個行為,只要是從善良意志出發的,不論其是否達到目的,也不論是否產生效果,都不能使它的道德價值因之而受到任何影響。但有趣的是:康德基於目的論卻推導出:所謂善意的謊言只不過是一種結果論,但道德與否是與結果無關的。因此,善意的謊言就康德看來是不道德的。

邊沁和密爾是效果論的最著名的代表。功利主義認為對人的行為善惡進行評價的依據,只能看行為的結果,離開行為對人們所產生的有利益的效果,也就不可能有道德上的善惡。一般來說,功利主義者都否認動機在道德評價中的作用,因為在他們看來,這種主觀性的東西,既是非常複雜的,也是難以證明的。一個人的某一行為,不可能是出於純粹的義務和責任,而是往往包含著多種綜合的因素,如意志、榮譽心、金錢欲、權力欲等,在不同的情況下,人們很難分辨哪一種動機是好的,哪一種動機是壞的。從效果論的角度來看,只要說謊產生了有利的效果,那麼就是「善」的。

才具淺薄而不自量力地妄答,雖原意為拋磚引玉,但卻可能浪費了大家的閱讀,謹長揖致歉!

(ps:這次答題的行為符合道德嗎?唯諸君自裁。)


謝邀,先為浮生君的腦洞贊一個。這個問題其實很大,我是說,儘管它看起來只有饅頭那麼大,但如果將它伸展開來,會有桌子大。

以下通篇廢話。

先從哪裡說起呢?

浮生君將「望梅止渴」定性為「善意的謊言」,不過我覺得,這其實是值得商榷的。

善意的謊言,對應的,當然該是惡意的謊言。

善意的謊言,既說謊者為了達成某種善良的目的,而刻意欺騙受謊者的行為。因為本體是善良的,所以,善意的謊言本身,不會對受謊者產生傷害。

惡意的謊言,既說謊者為了達成某種不可告人的私慾,而精心欺騙受謊者的行為。這種行為本體是惡意的,所以,惡意的謊言經常會對受謊者產生傷害。

那麼,具體到「望梅止渴」這個案例,它到底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

曹操率軍離水源越來越遠,軍士越來越渴。曹操撒謊說,前面有梅林,咱們去吃梅子解渴去。軍士聞言,口中生津,於是不渴,全軍得以順利到達下一個水源。

如果我們不討論《世說新語》里種種故事的真實性,僅就「望梅止渴」來探討,那麼,這種行為確實是帶有善意的。這樣的善意在於,它維護了軍隊秩序,保證了軍人戰鬥力,為贏得戰爭勝利提供了一份必不可少的前提。

但是,討論一個謊言究竟是善意還是惡意,不應當這麼看待。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受謊人。

在「望梅止渴」中,接受並且相信了謊言的,是龐大的三軍部隊。

曹操的謊言,是否對軍人造成了傷害?

相信大家都聽過下面這個故事。

狼來了,狼來了,狼來了。

那個愛說謊的孩子終於見到了狼群,但是,無論他如何叫喊,如何呼救,村子裡也沒人願意再次相信他了。

因為,他之前說過的三次謊話,已深深傷害了村民的感情。所謂自作自受,莫不如是。

這裡,要注意一點,當你用謊言傷害了另一方的感情的時候,通常都會發生一些事情,不好的事情。

很多人喜歡將其稱之為,報應。

而實際上,之所以會有報應,歸根結底是因為誠信的崩塌。

所以,一個惡意的謊言,它的邏輯是這樣的:

撒謊——謊話被揭穿——受謊人受到傷害——誠信崩塌。

但是,在「望梅止渴」中,當謊言最終被揭穿的時候,似乎並沒有人覺得受到了傷害,至少史料沒有記載過。軍隊依舊如常,戰爭仍在繼續,曹操的威信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在後世還被人大書特書,盛讚其不拘小節,謀略過人。

換句話說,受謊人沒有覺得受到傷害,誠信沒有崩塌。

那麼,剩下的唯一問題就是,這種謊言,是否出於善意。

我的回答是,不能這樣站著說話不腰疼。

兗州之亂的時候,呂布屯駐濮陽,曹操率軍進攻。西涼騎兵出城猛攻曹軍青州兵,致使曹軍大潰,曹操本人也從馬上摔落,燒傷了自己的左手。

曹操失魂落魄的坐在地上,呂布騎兵團團包圍了他,問道,曹操何在?

曹操:騎著黃色戰馬那小子就是!

於是騎兵們驅馬而走,去追那所謂的「乘黃馬走者」,曹操由此逃過一劫。

當曹操說出「乘黃馬走者是也」的時候,他是善意的么?

顯然不是。

那麼,他是惡意的?

也許吧。但是,騎兵的惡意在先,因為他們要殺曹操。

如此說來,既不是善意的,又不是惡意的,那這種謊言到底是什麼呢?

我要說,這是一種本能的謊言,求生的謊言。

這也是我對「望梅止渴」的看法。

失汲道,三軍皆渴。從史料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軍士怨聲載道,各部分負責人已無法壓制,曹操會以命令形式告知「前有大梅林」,完全是不得以為之。

如果不能迅速穩定軍心,帶來的後果可能是慘痛的。

對此,行伍多年的曹操深有體會。

所以,當曹操傳令「前有大梅林」的時候,他一定不會是《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洋洋得意,恰恰相反,當時的他必然是焦急的,緊張的。

於是,為求保護部隊的完整和士氣,他只好靈機一動,撒了一個謊。

對於這種謊言,我覺得我們不能苛責太多。

畢竟,若是換了我,肯定不可能比他做的更好。

我要麼只會殺了幾個叫嚷比較歡的殺雞儆猴了事,要麼傳令「前方有一大波美女即將到來兄弟們沖啊」。

這種方法才是真的不道德。


為了滿足自己心中的「道德」不管別人死活,我想不出比這更不道德的事了。


這既不是善意的謊言,也不是道德的敗壞……

從現代眼光來看的話,更像是一種激勵策略。

既然題主想要問善意謊言與道德的問題,為什麼要舉一個與道德不慎相關的例子?


有兩種可能:

第一,曹操及其幕僚根據多年的行軍經驗,知道很快就能找到水源。這樣的話,那就不是惡意的謊言,而是緩兵之計,有意延緩士兵的爆發。

第二,曹操在冒險。都冒險了就不要提什麼道德不道德了,不成功便成仁,戰場上哪能沒有這樣的覺悟。


這和道德有什麼關係,吃飽撐的


道德:管我屁事,再沒事就煩我削了你。


那是啥年代啊,人肉都吃過,還講道德?


反問題主一個問題:同樣是打人,若一個人是為了做壞事主動打人,這必然是違背道德;但若是為了做好事見義勇為制止犯罪而攻擊人,這反而必然是符合道德的。

那麼當時的情況是附近已經沒有水源,人們甚渴,若是告知他們實話讓他們處於恐懼甚至心理崩潰,不管他們是就地潰散逃跑妄圖在附近尋找到水源還是為了求生做出更難以想像的事,是否還會有努力忍住口渴向一個很遠的水源地走下去的動力 ,在這種情況下在那個找不到水源的環境里他們一定能活下去么?反而孟德的這次行為雖然是撒了謊,但是這是若這行為確是為了他人好而撒的善意的謊言,那麼這行為難道不是如同於為了他人好而作出的攻擊行為一樣的符合道德?

(這裡無法探知孟德當時做出如此行為是更多為了自己的兵事還是更多為了士兵活下去著想,但是在當時這個情況時這兩個目標都需要達成一點便是那時要更多的保住士兵生命,就結果來說也基本一致)


在符合道德之前,他首先是一個領導者,然後才是一個遵循道德的人。

在當時那種戰爭情況之下,作為領導他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士兵存活下來,才做出這種謊言。


在性命面前。一切道德都會放在第二位。

===

放在第一位的,都死了。


受騙的士兵們知道真相後會怪曹老闆?他們會感激涕零謝謝老闆把他們騙出來救了他們的命~


讓更多的人活下來是最大的道德


道德主要有兩種:功利主義和絕對主義。功利主義看後果,曹操的謊言穩定了軍心,對大家是好的,所以是道德的。絕對主義撒謊就是不道德。


精神力量嘛,要不然紅軍過草地怎麼過來的。


望梅止渴我覺得不現實,看了a片,更渴,我覺得,這一段三國志絕對,沒有,


推薦閱讀:

什麼是心無雜念?
觀點和智慧的區別在哪裡?
還有思維層次比我更高的人么?
如果動物和人類有相同智慧,人類還會是地球霸主么?
如果史前的各種頂級掠食者都在進化中進化至今,它們會進化出高級智慧么,人類還會出現么?

TAG:智慧 | 道德 | 三國 | 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