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得到App《中國史綱50講》?


確實很久沒關注羅輯思維了,雖然他還靜靜的躺在我的微信訂閱號里,做這類知識內容的,在內容上有兩個特點,要麼講國外的事兒,要麼講中國歷史。很多東西不會深究對不對,只要一定程度的邏輯自洽,就可以當做知識餵給大家,他只是為了做個節目,而你卻當做知識去較真。

眾樂樂的年代,聽著打發打發時間,樂一樂就好了,不要有負擔。

現在的浮躁風刮的很厲害,稍微不站定,就被吹起來了。


謝邀,沒看。

邏輯思維上邊的知識少有讓我動心的,同樣的東西知乎都有不少,還免費

而且歷史這東西,要麼你就不要深究,只看正史,什麼歷史書,資治通鑒,二十四史之類的,別管他寫的多麼玄幻,反正就信了也沒什麼毛病

如果要深入了解,任何「一家之言」都是不靠譜的,因為很多東西根本就沒有定論,多讀,多看,多想,形成自己的見解才是正路

如果幾千年的歷史幾十講就能說清楚,這麼多歷史學家每天都在夢遊么?


編輯於 2017-12-20

「羅輯思維」現在和「中國史綱50講」一樣都是「得道APP」的子節目

「得道APP」有個特殊的模式,就是先訂閱,慢慢放節目,在相對很長的周期內,綁架讀者的時間。

你看「得道APP」最大的成本不是你花費的錢,而是你的關注和時間。

說白樂「得道APP」用你花費200元的付出,綁架你一年的關注度。「得道APP」通過營運,把大量綁架的讀者打包,做二次資本,申請新的投資或者上市。

既然叫做「中國史綱50講」,也就意味這一年的訂閱應該是每星期更新。這就有個問題,中國史都是已經發生的事情,作為一個有資格說這種節目的作家,該說什麼,說什麼內容都可以做的不用草稿就直接說個一清二楚;最差,作家的手上講課作書的素材應該都已經準備好了。為什麼不能在節目做好的時候,50期一起發出來呢?營運策略不就是為了綁架你的時間嗎。

在這之後可以大膽的假設:為了更好綁架你的時間,達到利益最大化,就是課可以說明白的時候,偏不說明白,只要把課說的有趣,有吸引力,目的就達成了。最好就是一年後你還沒聽明白課,也沒找到自己問題的答案,甚至讓你忘了你已開始的問題,但是你已經養成天天聽「得道APP」的習慣,從而誘使你來年繼續預定他們的新節目。

再大膽假設:你預定了一個節目,發現節目開頭做的很好,一個月或三個月後節目越來越水,內容不再適合你和吸引你了。此時不難發現「得道APP」新出一個更吸引你,更好玩,對你更有用的節目。你咬咬牙跺跺腳,再花費200訂閱一個新的節目。再然後這新節目也是開頭很美麗,久了沒什麼味道的節目。如此周而復始。

出於「得道APP」一直秉著利益最大化的風向,我認為以上假設已經在不斷發生。並且因為得道APP」所有節目是沒有評分系統和退款方案的,你入了這個坑,就不好出來了。

我的結論是「得道APP」的形式,註定他不會讓讀者獲得多少知識。


請注意我以上評論的重點是「得到APP」還不是「中國史綱50講」,前者我已經有基本的了解,所以下判斷他會嚴重影響後者的內容和質量。至於後者如何,我是沒有預定和看過的,我認為真想了解中國歷史,這絕不是首選,所以沒有興趣看。

《如何閱讀一本書》里說道90%的書是沒必要看的,這是這本書告訴我的,所以對我說「沒看就沒資格評論」的人不要反駁我,去寫一本書來反駁《如何閱讀一本書》吧


Tigerzhu(此人辯論不過我,被我嚇得躲在家裡不敢出來。小人一個)總結《中國史綱50講》作者的背景

第一:由於是其工科背景

第二:其留學背景

第三:他學過西方思想史

如上理由施展的《中國史綱》是偏哲學課,而不是歷史課,而且都是偏近代的。所以想通過這個課程了解歷史的人,得稍微多考慮一下了


施展:人物經歷

1995-1999,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管理學院,獲工學學士。

2001-2004,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史學碩士。

2004-2008,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獲史學博士。

2006.10-2007.4,在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法國大革命史研究所訪學。

目前在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政治學教研室做副教授


首先,作為一個歷史大致了解一些的一個愛好者。這是我在羅輯思維上聽了試聽後,再三考慮,訂閱了的唯一一個欄目。

這個欄目值得訂閱。尤其適合有一定歷史功底的,他提供了他對於歷史的整體思路,很新奇也很利於咱們建立自己的歷史觀。

目測前面那麼多答案,都是聽都沒聽就放地圖炮的。

羅輯思維是有局限性,但這個專欄真心不錯。


特地花了一個小時大致瀏覽了一遍

主講人北大史學博士,眾人看來公信力是有。

而既然其稱為大綱,可否把其與呂思勉先生的中國史相提並論?

答案自然是不夠,其對問題的片面性和淺薄性,導致呈現給你的是一個扭曲的歷史。如果你想知道一個歷史事件的本來面目,請參照實錄或者年代最近的史書,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史料。

如果你對歷史一無所知,那麼聽完之後也許你可以知道大致一些東西。但是請不要把它當作原原本本的,大事件諸如百家,兩宋,漢唐之類的戰爭,是對的,並且每一部書都對其承認,客觀歷史無可厚非,但若是針對某些歷史的觀點,抱歉,歷史是客觀的,夾雜著太多個人觀點真的是影響讀者的史觀。

這類歷史書普讀物大都夾雜濃厚的個人因素,例高曉松《魚羊野史》,當年明月的要好一些《明朝那些事兒》。至於袁騰飛的諸類,當一個作者公開宣稱某個朝代的皇帝整個有病,這本書千萬不要碰!在這類書中,只求大家讀其中歷史事件而忽略作者個人因素,倘若不得要領。

在下淺薄粗鄙不堪,但仍想推幾本覺得可以的書。

錢穆先生《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史大綱》等

呂思勉先生《中國通史》等

二位先生具為大學者大學問家,對歷史研究非常人能及。只列舉一二本,其餘同僚們自行度娘。若是實在懶惰,私聊我,我給你發。

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還有一本明清漕運稅收太過於具體,就不推薦於此。

若是想看故事從而知道些許歷史

《流血的仕途》《大秦帝國》也是可以的。

ps若是真的對歷史有興趣者,還是希望研讀二十四史。


我來說說這個施展在《中國史綱》思路的幾個可取的地方

第一:由於是其工科背景,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典型的工業革命後,尤其是量子物理學和高等數學出現後,現代人類的思考方法,既多元動態分析。

第二:其留學背景,尤其是我看過他翻譯的書目,他有全球宏觀視野下看中國的格局

第三:他學過西方思想史,其實就是西方哲學史,換句話說他的認知方法類似於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即拿可知論,唯物論來解刨中國歷史。

所以,我們去評價一個人的思想系統,不是對錯,更不是高低,是相比於前人有沒有突破?這種突破表現在哪兒?這種突破是否有標誌性意義?

從這幾個維度看,施展的《中國史綱》有重大意義,理由如上


這是一個金錢的年代,不講一些稗官野史,不講一些有的沒的,不講一些出格的言論,拿什麼吸引關注度,拿什麼吸引投資。大部分讀者的水平也僅限於對古代皇帝生活的津津樂道,所以不在意永樂大帝英明神武,文治武功,只是著眼於什麼親眼看著三千宮女活剮,不認老子不認媽。哎累不累呀!


邏輯思維也就看過幾集,笑死我了,這個節目說明什麼叫秀下限。這種節目也就騙騙社會上有些小錢但是歷史知識匱乏的小白,稍微懂點歷史的 都不屑看這節目


這個施展是一派胡言亂語,邏輯混亂。聽了羅胖講了一會的感覺。

1.用現在人的糧食結構馬上得出結論:清朝人口大爆炸的原因不是美洲來的紅薯玉米導致的

而是戰爭結束了。可笑至極,歷史上其他朝代也有不打仗的時候,為什麼人口不能到四億

2.竟然說清朝人口多了,所以不用替代人的工具,直接用人。把愚昧沒有使用科技的理由直接用人多來解釋

羅輯思維推薦的人是越來越差,什麼人都過來混錢。


謝邀,不看邏輯思維


反對本問題下的百分之九十回答。

知識付費在知乎上被嘲笑,已經成了政治正確。起初,大家嘲笑的,還是不勞而獲,或者少勞而獲的妄想。

也同時有著知識付費內容的糟糕,甚至多有誤人子弟來作為支撐。但現在已經淪為純粹的秀智商優越感了,這個現象已經演化到了本題中答主們紛紛表示沒聽過,也可以高高在上的評頭論足了。

這種風氣,真是噁心。

吐槽完了接下來說施展老師這堂課。

(不得不感嘆,幸好,我是在聽過了這堂課,才看到這篇問答,否則,我可能錯過這讓我獲益無論怎麼誇張都不為過的四個小時。)

明日繼續更。


抱歉。我不知道還有這個節目。我以為早就停播了。


啥也不說了,上張老圖吧。


邏輯思維很久沒看,最近看的是鴻觀


邏輯思維幾年前看過幾集,偶有幾集還湊合,但是也看到幾集水準很低,所以後來就不看了。總感覺他在講當同時也在推銷一些東西。 目的性比較強,銷售成分較重也就不愛看了。


謝邀。

讀歷史書這種事,雖然不是做研究,不是非得看一手史料,但中國史書汗牛充棟,文字精鍊,知識密集,思邃悠遠,不看這些有價值的書去看三道販子,只是求一些「知道」,實在捨本逐末。只能是在一個人眼界實在不夠的時候,從這類節目中找找線索、打開視野。

簡單地說,看這類節目,也許能夠成為半個知道分子,不僅自己閑暇時打發時間足夠,跟人閑聊時擺弄也能打發時間。

不過,在知乎上的政治正確是時間不是用來打發的。


2017年12月18日,「得到」App推出了2017年的壓軸大課《中國史綱50講》,這門音頻課在「得到」App上線,訂閱人數已經超過5萬人。不同以往的得到訂閱專欄,這門課在我們App里叫《大師課》,50講已經全部更新完畢。

《中國史綱50講》的作者是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青年學者施展。

施展本科是工科出身,後在北大取得了史學博士學位,目前在外交學院教授西方政治學相關課程。近日,他在接受媒體新周刊採訪的過程中,講述了他與「得到」App結緣的過程:「我跟徐小平老師關係很熟,他知道我正在做一個解釋中國的研究,便把我推薦給了羅胖。我本來只是說看是否這書能夠在這兒發售,結果跟羅胖見面第一次就是坐那兒聊了三小時。他聽完之後很興奮,他說從來沒有聽人以這種方式講過中國,就是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上把中國歷史都打通了。他直接跳過了書的部分說,你在我們這兒做門課,把你的這個書提煉成50個問題,把它做成一門課,然後書再同時進行發售。一開始我們談的合作就談得非常順利。」

12月31日晚,時間的朋友羅振宇跨年演講,首發了《中國史綱50講》擴展版的新書《樞紐:3000年的中國》。

怎麼看《中國史綱50講》?我們請《中國史綱50講》的作者,自己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可能你會問,在一個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我們應該更多展望未來,為什麼還要讀歷史呢?

很簡單,是為了回答門口保安會問你的那三個深刻的哲學問題:

「你是誰?你從哪來?你要到哪去?」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你思考未來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事情,就是你對未來目標的設定。

這個目標要如何設定呢?

這首先取決於你如何理解自己、如何理解世界。

而只有當你搞清楚了自己是從哪裡來的,也就是理解了過去,理解了歷史,才能搞清楚當下自己在哪裡,然後才知道該如何規劃未來。

所以,越是一個需要規劃未來的時代,就越是一個需要回顧過去的時代。

歷史的功用,不是讓你知道幾個八卦,知道四爺和十四爺到底應該是誰繼承皇位,司馬懿和楊修到底啥關係。

歷史真正的功用,是幫助你通過過去看到未來,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 歷史學才是真正的未來學。

如果你是一個真正關心未來的人,那你一定也是個願意重讀歷史的人。

究竟什麼是中國

我們要通過重讀中國歷史,弄清楚究竟什麼是中國,弄清楚它從哪來,想明白它會向哪去。

也許你會感覺奇怪,什麼是中國,這還用問嗎?

當然要問了,而且這個問題很值得問,我舉兩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一個是,你可能看到過這麼一種說法,「崖山之後無中國」,就是說宋朝滅亡後,漢族政權被北方游牧民族政權所取代,有些人就認為,宋朝之後都不能叫中國了。

咱們先不急於判斷這說法對錯,只追問一下,在一個幾百年都不是中國的地方,成長起來的人還會是中國人嗎?

如果是,那麼似乎崖山之後還有中國呀。

如果不是,那我們憑什麼自稱中國人呢?

但是崖山之前和崖山之後,似乎確實也不一樣了。

到底是什麼不一樣呢?這些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呢?

簡單地這麼一追問,你就會發現,什麼是中國,這個問題還真不是那麼容易回答的。

中國和世界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了,而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不是今天才發生的,是從歷史上發展起來並不斷演化的。

不搞清楚中國和世界的關係的變遷過程,同樣也說不清楚什麼是中國。

要回答前面的這些問題,都需要靜下心來重讀歷史。

時間和空間的兩條線索

因此,在我的這門課里,我會從時間和空間這兩個維度上,為你梳理中國歷史。

從時間上,我會從3000多年前的武王伐紂、周朝取代商朝開始,一直講到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奇蹟。你會看到這些重大變化的真實邏輯。

在空間上,我也會帶你看看在中原以外,在草原、在高原、在海洋上,都發生過哪些重要的變化。

你會看到,這幾個空間在幾千年來一直在發生密切的聯繫,也給彼此的歷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互相定義著對方。

而到了近代之後,這個空間概念進一步擴大了,你會看到,世界對中國的改造,和中國對世界的改造。

當你聽完這門課的時候,會發現:

從內部來說,中國一直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多元成分的國家。

從外部來說,中國在近代開始成長為世界秩序當中的一個樞紐。

而內外這兩個特徵,又有著非常深刻的相關性。

當然,我們這門課不是學術研究,我會用一系列有趣的故事,來給你呈現這些深層的、真實的歷史邏輯。

比如:

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為什麼北宋一直不能收復幽雲十六州?

明朝為什麼盛產忠臣和姦臣?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經濟崛起的深層邏輯是什麼?等等。

歷史的「第一性原則」

那麼,我講述這些故事,與以往你在一般歷史書上會看到的講法有什麼不同呢?

簡單來說,我會擱置價值判斷,不斷努力進入到深層的歷史運動邏輯進行分析。

歷史本身是各個行為主體不斷博弈的過程。

要說到博弈,就有兩個事情必須納入考量:

一個是博弈的內部動力機制,一個是博弈的外部約束條件。

內部動力機制是什麼呢?主要就是人們的慾望。

外部約束條件是什麼呢?主要是博弈當中可用的各種資源,以及人們彼此之間的結構性關係。

用兩個詞來總結,就是慾望和秩序,我把這兩個東西稱為歷史的「第一性原則」。

講述過程中,我對任何事情的分析,都會不斷地回溯到歷史的第一性原則上去。

你會在這門課聽到什麼

這些重要節點主要分為六個模塊。

古代歷史部分,我們會講述封建社會、豪族社會、古代平民社會這幾個篇章。

近代之後,我們會主要討論近代轉型、現代革命、中國崛起與世界秩序的互動,這樣幾個重要話題。

在每一講里,你都會到不同群體展開的精彩博弈,發現中國內在的發展邏輯。你可以看一下文末的課程表,會對我們這門課有更直觀的印象。

最後再介紹一下我自己。

我現在外交學院任教,教授西方思想史、文明史等方面的課程。

對,歷史並不是我的主業,而且我的本科是學習工科的,後來覺得工科不好玩,又轉向文科,最後在北京大學拿到了史學博士。

你可能覺得很奇怪,一個學工科的,中途轉了文科,在學校教的又是西方思想史,幹嘛又來「得到」講一門中國歷史的課呢?

答案是: 工科能夠解決日常的問題,卻無法解決一直讓我困惑不已的問題——中國是如何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只有歷史能解答這些問題。


推薦閱讀:

羅輯思維各期節目有哪些錯誤觀點?
如何理解《學會提問》第五章中的「假設」?
為什麼現在《羅輯思維》《飛碟說》這些主打知識科普的網路視頻系列可以走紅?
如何評價「得到」App中的《雪楓音樂會》?

TAG:中國古代歷史 | 羅輯思維網路節目 | 中國的未來 | 得到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