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辦公空間和共同工作空間是同一種概念么?
Co-woking space 這個詞通常翻譯為聯合辦公空間或者是共同工作空間,但實際上這兩個中文的含義是有所不同的。
聯合辦公空間是一種為降低辦公室使用成本而進行共享辦公空間的辦公模式,而共同工作空間是提供共同工作的空間,
共用工作空間同時也是共同工作者的社群平台,彼此若有共同價值觀且志同道合的共同工作者,多半會在共用工作空間自然產生合作。工作者在共享的工作環境、辦公室、或者空間,都算是共同工作。與典型的辦公環境的差異在於共同工作者(Coworker)來自不同公司或組織。
在共同工作的經營理念,是應創造人際關係與社群互助,其次才是利潤。
這個概念其實沒必要如此的咬文嚼字,這兩個詞都是Coworking Space的中文翻譯,只是看你的理解哪個翻譯更加「信、達、雅」一點了。至於「聯合辦公」還是「共同工作」,就看個人喜歡了。不過至少大陸這邊更加通用的是「聯合辦公」。但歸根結底都是一個意思。Coworking Space這個新的形態,重點在「Co-」這個前綴上,表示「合作」、「協作」之意。所以題主說的沒錯,它應該更加註重在同一個空間里,不同公司之間的協同工作而產生的新型的社群關係。不過現在國內的大部分聯合辦公空間還是僅僅只是一個「分攤辦公室租賃成本」的功能,社群屬性比較弱,所以其實和所謂的中國特色的「眾創空間」也並沒有什麼分別,只是在藉助這個很火的概念而已。真正的「聯合辦公」,除了解決租賃辦公室的需求之外,還應該促進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新型的商業世界關係,除了傳統的商業連接對接資源以外,還可以在不同背景的人才碰撞的過程中為每個公司提供更多的新點子新火花,畢竟如果按照傳統的工作方式只是與自己公司的事物接觸,很難跳出框框去創新。在空間設計上,聯合辦公空間也會更加註重空間的創新和舒適度,用與一般傳統格子間辦公不同的多變室內空間設計,打造一種讓人很放鬆很舒適的環境。同樣有助於人們互相交流及激發創新的思維。比如取消固定工位概念、會設置休息區,咖啡吧,甚至健身房遊戲室等等。
北京的DayDayUp聯合辦公社區算是「Co」這件事做的比較好的聯合辦公。而且也算是十分國際標準的一家。問過在那邊工作的外國人,普遍都覺得在那裡工作很融入,甚至不會覺得自己在北京。社區里的公司也彼此互動和合作相對密切,給人感覺好像是一個大學的Common room,不同的專業不同社團的學生在一起交流學習,很有校園感。
儘管現在「聯合辦公」在全球範圍內都還比較初期,但它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未來當人才與公司的關係越來越多的脫離僱傭關係而變成合作關係,越來越多的人將成為共享技能的自由職業者。職場中的決定力量也將不再是僱主,而是人才。所以未來的辦公空間或者辦公方式,將更多的從員工的角度出發,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不是如何讓僱主便於管理。所以,注重協同、分享、舒適、創意及個人需求的Co-Working Space也許真的是可預見的未來。聯合辦公是一種為降低辦公室租賃成本而進行共享辦公空間的辦公模式,來自不同公司的個人在聯合辦公空間中共同工作。在特別設計和安排的辦公空間中共享辦公環境,彼此獨立完成各自項目。辦公者可與其他團隊分享信息、知識、技能、想法和拓寬社交圈子等。
總的來說,從硬體設備上來說,聯合辦公空間和共同工作空間是一樣的,不同的公司在同一物理空間下辦公、交流。但共同工作空間在軟實力方面稍弱一些,幾乎沒有場地服務、資源對接、創業路演活動等功能。而聯合辦公空間是有的。
拿我們自己來說,思微SimplyWork為入駐企業提供公司註冊、法律諮詢、記賬報稅、政府補貼、投融資接洽、人才招募、設計開發、媒體公關、創業公寓等等。辦公過程中所需要的一切,我們都可以幫你搞定。重點是,入駐思微後這些資源統統免費對接給你。
總的來說,更推薦聯合辦公空間一些,因為配套服務比較齊全。畢竟創業、辦公不僅僅需要的是一塊地方,更多時候還需要各類資源和人脈才能發展得更順利。推薦閱讀→_→我們花了600多天時間,終於讓創業這件事變得輕鬆又有趣聯合辦公空間/眾創空間/共同工作空間/孵化器
這些名詞你是否暈頭轉向了呢?
1、其實眾創空間/孵化器都帶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味道。其實是中國自創的詞。
2、聯合辦公空間,前面的諸位都說的很具體了,我概括一下
* 是一種為降低辦公室使用成本而進行共享辦公空間的辦公模式 * 是出租辦公室的升級模式,即從「諾基亞」到「蘋果」,「諾基亞」說的是單純給創業者一個毛坯房,創業者需要自己裝修、辦理水電物業網路;「蘋果」說的是提供好的裝修、好的配套服務、好的社交平台、好的活動空間等。3、共同工作空間是聯合辦公空間的初級模式,我認為。
* 很多人現在做的不是聯合辦公空間,是共同工作空間,普通的「二房東」。未完待續。覺得好的點個贊,我就繼續更新咯。#hackerspace
Coworking(聯合辦公)這概念來自歐美,目前已經有不少人正在實行這種新的工作型態。它是本世紀的新產物,第一本聯合辦公網上雜誌deskmag指出,coworking這個詞條在2007年首度被列入維基百科,在2008年首度被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報導,而deskmag本身在2010年才正式上線。
聯合辦公的前身其實可以追溯到90年代,濫觴於柏林的hackerspace(這麼宅的名詞,夢想君就不多解釋了,有興趣的粉絲自己去搜吧),但正式以coworking之名大張旗鼓搞起新工作運動,是起源於2005年的舊金山。
柏林和舊金山一向以自由開放的風氣聞名,不難想像它們至今仍是聯合辦公運動的旗手。可根據deskmag於2013年的統計,西班牙的coworking spaces數量在全球排名僅次於美國和德國,且勝過英國和日本。
西班牙也流行聯合辦公?西班牙失業率這麼高,創意人還有飯碗嗎?
其實西班牙這幾年的經濟不景氣,反而促進了創意產業價值鏈的轉變,獨立工作者的數量大增,因此激發了聯合辦公運動的風起雲湧。
這幢外觀看起來像廢墟的建築,裡面藏身數個西班牙年輕創意人,導演、攝影師、平面設計師...,這裡是他們的「coworking studio」。
#independent contractors
所謂創意產業的轉變有三個方向:首先,大型廣告公司在長期不景氣的低迷環境下,已養不起無客戶可服務的創意人和客戶主任、付不出昂貴的辦公室租金等固定成本,紛紛關門大吉;更重要的是,西班牙創意人已厭倦了廣告公司的生態,他們不想再事事聽命於創意總監、時時得透過客戶主任與客戶溝通想法…許多創意人漸漸轉型成自由職業者,或與志同道合的工作夥伴們自組創意工作室;而客戶在緊縮的預算下,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直接的溝通、品質相當的創意服務,何樂不為?他們樂得與高價的大型廣告公司解約,投向independent contractors(獨立承包商)的懷抱。
#work-at-home professionals/nomadic internet entrepreneurs
但西班牙人不是每天都要睡午覺嗎?那些work-at-home professionals(在家工作的專業人士)和nomadic internet entrepreneurs(網路創業者)在家或去咖啡廳工作豈不是更方便、更省錢?
Carlos是從事視覺設計和攝影的自由職業者,他去年從自家工作室搬進聯合辦公空間,和一群來自相關領域但擁有不同專業的夥伴們聯合辦公。選擇這樣做的原因與所有小夥伴們大同小異:
避免在家工作造成的孤立和絕緣,拒絕成為社會適應不良的宅男。
1. 避免在家工作充斥干擾,譬如女友的嘮刀或冰箱的誘惑。
2. 避免在家工作導致電腦與頭腦都不關機,影響生活品質。
3. 擁有舒適的工作空間,與客戶進行會議時更體面。
4. 與同樣在聯合辦公空間的小夥伴交流,創造協同效應,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多元的創意火花。
日前許多新一代的西班牙創意人不再以進入知名廣告公司為目標,他們直接選擇以聯合辦公的工作型態踏入社會。但放眼天下的各種工作,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不變的準則——在同一個聯合辦公環境下的小夥伴們彼此是否投緣、彼此的專業是否能相輔相成、共同打造一個inspiring的工作環境才是最重要的,否則也不過就是租一張桌椅罷了。
2008年The New York Times那篇報導是這麼寫的,標題和前兩段文字就簡要明快地讓你搞懂coworking的定義和起源
They"re Working on Their Own, Just Side by Side
CONTEMPLATING his career path a couple of years ago, a young computer programmer named Brad Neuberg faced a modern predicament. 「It seemed I could either have a job, which would give me structure and community,」 he said, 「or I could be freelance and have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Why couldn』t I have both?」
As someone used to hacking out solutions, Mr. Neuberg took action. He created a word — coworking, eliminating the hyphen — and rented space in a building, starting a movement.
#Co-working Space的發展
Co-working Space在歐洲主要盛行於英國和德國。2012年,Co-working Space成為歐洲最流行的聯合辦公概念,特別是在英國倫敦。倫敦不但聯合辦公空間多,甚至發展出針對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多樣化聯合辦公空間。例如:創業人士專用、企業家專用、自由工作者專用等聯合辦公空間。2012年3月,Google 於倫敦東區的科技城開設了聯合辦公空間「Google Campus」,吸引來許多創業團隊進駐,並且透過每日的聚會活動共同學習。
而德國柏林,則是聯合辦公概念在歐洲發展的幕後推手。非常特別的是,在德國,聯合辦公空間不僅出現在主要大城市,鄉間小鎮以及大學學校中也會有聯合辦公空間。
在亞洲,從2011年開始,如創立方、混 hun、 CLBC、台北創新實驗室(Taipei Co-Space)、CVS 聯合辦公空間等陸續開幕,掀起了聯合辦公空間在台灣如火如荼的發展熱潮,發展出了商業聯合辦公空間和一般聯合辦公空間的不同類別。
香港也是亞洲最具聯合概念的城市,第一家聯合辦公空間 http://boot.HK 在網路界中還相當知名。除此之外,香港還有 Good Lab, CoCoon,UNO Coworking Space,Hive 等聯合辦公空間。
而在中國內地,位於北京的夢想+聯合辦公空間則是一個典型範本。
#舉個栗子
【夢想+】
夢想+目前在北京擁有百子灣、雍和宮、望京、回龍觀、中關村幾處聯合辦公空間,平均每處都有2000平米,提供200餘個工位。
夢想+旨在為每一個創業者和自由工作者提供舒適且專業的辦公環境,全自動化網路管理的服務和充滿人性化的社區體驗。提供各種技術支持和服務,讓他們從一開始就能專註於熱愛的工作。
夢想+定期舉辦各類型的創業講座、沙龍、研討會,以及露天BBQ、小型酒會和派對,在充滿想像空間的休閑區,你隨時可見年輕人在促膝談天,相互啟發,在交談間找到下一個創意。
夢想+致力於將一切能激發創造力的細節和設計變成身邊的現實。
連接一切有夢想有創造力的人,給他們提供交流合作和思維碰撞的平台。
夢想+沉著專註又熱情,充滿靈氣而又堅持不懈,願與一切有夢想的人同行。
夢想+
創業者的前進營地
謝謝大家的回答。
這個問題是去年畢業論文的時候提出的,一年過去了,這個問題在國內的變化挺大的。在字義上面看這兩個都是聯合辦公的意思。純粹的指來自不同領域的人一起共用一個具有靈感、創新、開放的空間。在這裡羅列國內幾個案例(資料來自網路)1、在中國大陸,聯合辦公空間的先行者是上海的「新單位」。在它2009年成立之初, 新單位的創始人劉妍等做了一系列旨在「創造一種新的工作方式」的嘗試,除了提供充滿文藝范的辦公環境,還組織各種交流創業經驗的活動,這讓它吸引了很多文化人士、設計師和媒體的注意。可惜的是,注意力並沒有轉化成商業價值。它的用戶主要是觀念前衛的創意行業人士,以及喜歡這裡的社交氣氛的外籍人士,但即使在上海,這仍然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市場。每個用戶每月500元的會員費不足以覆蓋房租和運營成本,而它也沒有在其它方面挖掘出商業價值,所以大約在兩年前,新單位停止了運營。新單位並不是一個失敗的案例,在它運營期間,很多創意人士在那裡結識,並催生了一些新的項目。比如上海目前最有影響力的創客空間/ Hackerspace─「新車間」─的創辦者李大維最早就是在「新單位」活動並建立自己的社群。
2、目前國內聯合辦公空間的一個範本是2013年在廣州成立的「一起開工」。和始終帶著精英氣的「新單位」相比,「一起開工」顯得更草根也更年輕化。它的特點是從社會創新這個主題入手,吸引了一批有著改變世界的理想的年輕人。創始人阿菜本身是社工系出身,在「一起開工」這一實體空間之外,他還創立了「一起開瓶」(bottle dream)這一線上內容平台,致力於探討公平貿易 (fair trade)、MOOC (網上開放課程)、開源運動、眾籌等與社會創新相關的話題。社會創新的思維方式也貫穿於「一起開工」的運營,「一起」的空間擴建就是通過眾籌的方式來募集資金,在追夢網上這個眾籌項目募集了超過72萬元的資金,而參與眾籌的1500位出資人自然就成了會員,「一起」就這樣基本解決了資金和顧客的問題。目前它已經吸引了一些初創公司和社會企業常駐其中,同時也有不少來自於設計界、媒體界和IT界的會員。同時它也在嘗試建立一個超越實體空間的會員社群,「一起」有自己的APP,其中一個叫「需求」的板塊就是幫助會員們互通有無或尋找合作夥伴。
在這一過程中,聯合辦公成為一個空間最基礎的服務而不是全部,空間從物理的空間逐漸轉變為協作式社區,更看重人與人在這之間的聯結。從Co-working從延伸到Co-learning,Co-creation,逐漸形成一個可以自運作並能推動創新發生的生態圈。島里辦公室是成都最大的聯合辦公品牌,在成都、上海、重慶、北京、西安、蘇州、長沙均有聯合辦公空間。
作答:
聯合辦公空間和共同工作空間是Co-woking space 的翻譯,
島里聯合辦公就是這樣一家通過實用高性價比的空間極其配套,匹配各種有益資源,陪伴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聯合辦公空間。
【下面是島里聯合辦公的介紹】
配置
即刻入駐,更多優質服務,免費!免費!
專業規範前台、定時保潔、管家式行政服務、集中列印區、水電、物業、空調、傢具、企業級光纖全部免費!
同時,日月島提供全面智慧辦公設施、全球頂級家居配置、陽光商務休閑區、站立辦公位、用餐區、自助吧台區、自動售賣機、商務會議室、獨立私密辦公室。
保障辦公配置,提供更好辦公體驗!
【服務】
入駐即享受,一站式辦公服務!
工商註冊、財務、人事、法律諮詢、資質辦理、營銷推廣、企業融資服務、協助申請政府補貼等,全方位服務129項企業成長服務,讓您省心做業務!
打通入駐企業行業壁壘,跨行業企業家隨時交流,最少時間成本培養更專業的企業家。
島里辦公室,辦公更簡單!
如果單從咬文嚼字的角度來看,確實不是同一種概念。兩者在物理實體空間的層面的意思相近,相較共同工作空間而言聯合辦公空間則更多地包含了物理空間所承載的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各種交互。
譬如說,大學裡面普通教室作為自習室的時候更多的是學生們在自習室裡面各自的進行著學習,圖圖書館裡的學習空間除了能讓大家在一起自習之外,還能提供各種書籍借閱、影印服務、網上資料查詢、討論空間,大家之間可以進行課題探討等,有更多的互動。
現實中其實「聯合辦公空間」和「共同工作空間」是比較趨同的,主要是co-working space的翻譯不同表述,不過我更傾向於表達出更豐富意味的「聯合辦公空間的說法」。在基礎的一個物理空間裡面,配備上更多的硬的、軟的設施設備、加上填充的各式各樣的人與社群活動和服務後,就在條件上具備了成為「聯合辦公」的元素,更核心和實質的點是聯合辦公空間大的運營者持續性地聯合空間里的每一個單元(可以是人、可以是團隊、也可以是公司)互動起來。可以是單純的交流交個朋友,可以是探討一個話題、協商一些合作點等等。在這個空間裡面的每一個成員還可以從外部引入各種有益於空間整體的「內容」,或是帶來的一場職業分享、或是企業走訪交流、還可以是與投資機構、政府部門進行溝通獲取所需的資源。來到聯合辦公空間的目的通常很簡單,通過性價比較高的軟硬體配套和資源鏈接可能性,使得辦公效率更高,團隊或企業發展得更好。
相對於」共同工作空間「的稱呼,島里辦公室更願意成為「聯合辦公空間」的品牌,也是一直堅持這麼做的。
共同工作空間是寶島台灣的說法,聯合辦公空間是大陸的說法,實際上都是Co-working。
不過聯合辦公空間今年在大陸有點變味兒了。出去聊天兒經常會遇到下面的情況:Darryn:您好,我是做聯合辦公空間的。XX總:哦,你是搞孵化器的呀!Darryn:我們是純粹的聯合辦公,商業化運作,不屬於孵化器。XX總:哦,那你們都孵化哪一類的項目呢?Darryn:……%#¥……鄰客鄰港產業園坐落於青島保稅港區上海路20號,辦公面積約13000平方米,在保稅港區管委的支持下助力更多企業發展。風格鮮明且現代標準化的辦公區域,統一高配裝修,設計有開放空間辦公和獨立空間的LOFT躍層辦公區域。鄰客鄰港產業園辦公空間旨在打造富有活力的創業生態園區,為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資源對接共享,未來將發展成為青島地區獨具特色、生機勃勃的創業園區!http://www.kuaioffice.cn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個人觀點:
可以叫「聯合辦公」,也有叫「共創空間」。
這類的模式我認為是順應時代的,有大前景。
近幾年,創業公司不斷增多。
傳統的辦公室----環境差(除非錢多)、租了以後要裝修、要買辦公傢具、裝網路..... 物業費、水電費...
聯合辦公----環境好、即租即用、設備齊全,且免費使用、沒有附加費。好一些的更是有娛樂休閑區、運動健身...等等。 可謂省錢省力又省心。
但聯合辦公有一點缺陷,就是只適合創業型起步型小團隊公司(1-20人),因為人多的大公司需要獨立私密空間,要有自己的風格。且成本對比,人多了那肯定租辦公樓更合算嘛。
當然不是,共同辦公只是提供一種硬體上的服務,而聯合辦公除了社區等鏈接創業者,還會提供各種對創業者有利的服務。之前有了解過深圳聯合辦公思微SimplyWork的路演,為投資人和創業者提供了對接,感覺很厲害的樣子哈哈哈。如果我要開始創業的話應該會選擇附近的聯合辦公吧,一是節省辦公成本,畢竟初創人少,二是環境好還好好玩啊哈哈~
1. 什麼是聯合辦公空間?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聯合辦公空間」,英文為「Co-working Space」,最早由美國人Bernie De Koven在1999 年提出。它向不同的公司出租開放式的辦公桌或辦公間,同時提供辦公設施如電源、WiFi、咖啡室廳、會議室等等。不同於一般的傳統寫字樓,聯合辦公空間的特點是空間大,開放式,用戶之間的開放與互動更為便捷和頻繁。辦公者可與其他團隊分享信息、知識、技能、想法和拓寬社交圈子等。國內外已出現很多知名的聯合辦公室品牌,特別是近兩年在投資市場的推動下,十分火熱。
2. 模式重,小微企業難以承擔。
理論上說,聯合辦公的出發點是好的,利用共享辦公的概念降低單位運營成本,只要保證充足的創業者來租工位就沒問題。但這些設想都因為過高的流動率和前期推廣成本,而導致補貼壓力很大,目前,90%的眾創空間都面臨運營模式太重、出租率卻奇低的困境。這些聯合辦公平台,除了提供核心商圈的高檔寫字間之外,還需要提供與創業相關的後勤服務,當然也成了他們攬租的一個噱頭。這些不是平白無故就有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更何況眾創空間自己都是創業企業,這些成本轉嫁到用戶頭上,就是高昂的租金和負擔。現狀是,國內的類似平台現實中多是門庭冷落,普遍存在著入住率低的問題。
3. 競爭大,盈利問題是關鍵。說完用戶,來說說平台本身。聯合辦公空間在2015年初出現井噴,成千上萬的眾創空間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但隨著15年末資本寒冬的到來,一股倒閉潮在所難免。聯合辦公這一領域,競爭越來越激烈,商業大佬也急需轉型,入場攪局,可以說這個行業越來越難做。而資本與增值服務,則是亂中取勝的關鍵因素。很多中小平台一拼不過資本,入不敷出,而難在增值服務上推陳出新,做不出亮點,出局是必然的。
4. 推廣渠道逼仄。社區營造是聯合辦公空間成功的關鍵,但是目前大多數平台在營銷渠道上比較單一,難以形成有效的傳播聲量,這也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平台的發展。如果說有APP能把這些傳統眾創空間聚集起來,做成一個統一的推廣平台,說不定會是一個新的創業機會。
5. 共享辦公的升級。好吧,既然有了,就琢磨下它的商業模式。在開門吧的平台上,已經聚集了一批眾創空間平台,按LBS展示,不過目前接入的平台還不多。租賃時間最短是1小時,可以工作日也可以周末,這就是我說得真正意義上的共享辦公。自己不生產辦公室,只是辦公室的搬運工。創業者有什麼類型的場地需求,自己到上面找,只要房型足夠多,價格足夠豐富,就有自己想要的。
現在聯合辦公爆炸 了,哪裡都是。除了投資方背景、資源不同,其他大同小異,主要還是看環境啦
東四環慈雲寺住邦2000氪空間開業招商
中介推薦返點10%
靠窗獨立房間工位2000/月/個工位(5-12人間);不靠窗獨立房間工位1800/月/個工位(2-7人間);
免費基礎設施:前廳、會議室(視頻會議、電話會議)、水吧、咖啡、印表機、200M光纖、24小時門禁隨時辦公;
基礎服務:24小時空調新風、24小時保安、前台服務、保潔服務、社區團隊支持
聯繫方式:余先生15313083566
我覺得簡而言之,聯合辦公是一個有效運轉的社區型辦公,有互動性,資源能共享,大家都想彼此能對項目有幫助。而共同工作空間,一般的出發點就僅僅是省房租,有辦公地點。
聯合辦公空間你應該想了解的是這些內容 http://www.chanceland.cn
關於聯合辦公和共同工作空間,個人覺得這兩者有可以重疊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作為空間本身,因為不同的人存在,而提供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果有可以共享的渠道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可以被稱為聯合辦公,但空間本身又是共同工作空間。而當然,在空間中工作的人也可以不必發生那麼多聯繫。大家把這個歸到後者。我有朋友在la做coworking的空間,分別在好萊塢和venice。一個是商業聚居地,一個是藝術家聚居地,人都是社會性動物,需要依靠環境的氛圍和他人的資源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加完善。朋友做的coliving-coworking的概念很不錯,圍繞live/work/network為中心,在相對屬於世界的經濟文化聚集中心打開一扇窗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他網站。Coliving in Los Angeleshttp://www.aviato.club/有需要合作但英文不熟的朋友可以聯繫我
必須不是。其實樓上的夥伴們已經回答的很全面了。我想補充點自己的觀點,區別於共同工作,聯合辦公(coworking)更與你的生活融合:自由,社交與分享是它的特色。它更像是一個社區,是個大家庭。國內雖然近幾年聯合辦公新起,但很多創始人對聯合空間的理解並不正確,所以紛紛關門的也不在少數。MIXPACE作為新崛起的聯合辦公品牌,對於coworking space的概念理解的更精準,且有它的獨特之處: 推薦閱讀→城市進入存量時代,聯合辦公空間米域如何布局?我們成立啦:米域, 英文叫做MIXPACE, 是MIX X SPACE, 也可以是MIX PACE, 混合不同的多樣空間,來適應不同的生活節奏。 於2016年7月在上海成立,目前已有5塊場地開放入駐。上圖美不美~這是米域MIXPACE·有光(製造局路店)我們很特別:
①深度改造
米域的聯合辦公空間都是深度改造原有建筑後的產品,我們最傾向於對老廠房、裙樓以及破敗空間的改造,我們不做簡單的空間批發轉零售,我們希望通過新穎的改造設計去改變原有空間的建築外貌與結構,提升其內在價值;
②空間規劃
米域的空間規劃更為符合未來辦公空間的需求,三段式的空間布局是米域的典型特色:從門口融合商務接待與前台功能的咖啡廳,到附帶會客區與演講交流社交區域的公共空間,再到最後第三層次的開放式與封閉式辦公區域。米域的每一個空間都充分的考慮到聯合辦公空間中入駐公司的內在需求。
③人群定位
米域對於入駐的人群有著清晰的定位與篩選,我們青睞25~40歲之間,有獨特的經驗技能技術、業務模式、文化氛圍的公司。
我們的成員:米域MIXPACE·方寸(金鐘路店)米域MIXPACE·有光(製造局路店)米域MIXPACE·市隱(南京路店)米域MIXPACE·閣致(威海路店)米域MIXPACE·吾元(五原路店)我們的宣言:UndefinableU!
MIXPACE米域是極富藝術氣息的辦公空間,致力打造最多元化的聯合辦公生態。我們攜手國內頂尖建築設計團隊,將辦公、社交、娛樂、人文等多重元素融入空間的設計中,打造多元有趣的聯合辦公空間。這裡,我們拒絕墨守成規,拒絕格子間辦公,我們讓工作變得好玩,不讓工作環境限制你的天賦,創意源源不斷,驚喜每天上演,米域MIXPACE,唯有不可定義的你可加入!Undefinable
U!
找聯合辦公的場所,現在選擇很多。
Coworking,「聯合辦公」或稱為「共同工作」,是一種新型的工作型態。聯合辦公空間同時也是聯合工作者的社群平台。彼此若有共同價值觀且志同道合的共同工作者,多半會在共用工作空間自然產生合作。工作者在共享的工作環境、辦公室、或者空間,都算是共同工作。與典型的辦公環境的差異在於聯合辦公者(共同工作者)(Coworker)來自不同公司或組織。而共同工作者大部分都是SOHO族、旅行出差者或小型工作團隊
共同工作就只是提供一個工作場所,聯合辦公不僅提供辦公場地,還有其他的服務,比如內部的資源對接、資金支持等等。有朋友正好在創業,他就是在WE+聯合辦公,租了個辦公室工作。去那裡參觀過,在淮海中路金鐘廣場,環境挺好的,交通也很方便。價格不貴,比傳統寫字樓便宜。而且社群氛圍很好,各種資源、渠道也很豐富,服務完善,總得來說,非常不錯,還能認識很多好玩有趣的人~~Coworking這個概念在中國還不是很普及,不過未來應該會是大勢所趨,感覺這種工作模式很有意思,是現在年輕人會喜歡的~
我有高端的辦公室,是自己的工作室。在北京上地金隅嘉華大廈,有不少空置面積,希望設計、諮詢類人士共享辦公,提供全套辦公設備。也適合辦事處或短期需要辦公環境的客戶,這也許是聯合辦公小模式,上網發布了很久,幾乎很少有人認同「共享「辦公。
上海也有些聯合辦公,linckia,soho之類的。
其實,聯合辦公空間是地產行業的消費升級。
我是一個90後,一個創業者,女的,一個聯合辦公空間品牌的創造者。今天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個90後的打造的高端聯合辦公空間品牌Bee+的故事。
我們的創業故事要從六年前開始說起,六年前,我進入了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當時我加入了一個社團,遇到了改變我一生的小夥伴。加入社團的第一天,我遇到了現在的老闆,他說想籌款100萬,給貴州的小孩子建一個小學。我們就傻乎乎的開始了第一次的公益項目。
在2012年6月的時候,我們去到了中國的三省四市,召集了30多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志願者,通過街頭募捐這種最傳統最傻的方式籌款100萬,給貴州納雍縣曙光鄉建了新小學。2013年9月,學校竣工了,當時我們團隊進入了貴州陳家寨小學。看到這些孩子們在操場上自由自在玩耍的時候,在那一刻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價值,這個團隊的價值和夢想的力量。也就是從那一刻,我就徹底被我的老闆賈凡「騙」了。
偶然的機會,我們進入了餐飲行業創業,其實出發點特別簡單,就是想把我們的學費賺回來。因為我們團隊有比較強的執行力和比較強的判斷,只用了三個半月收回了成本。之後我們就想做更多的事情,就做了第二、第三、第四家店,現在有三個品牌,六個門店,200多個員工。
從使用者的角度打造空間
當餐飲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我們想找一個適合年輕人辦公的地方,找遍珠海都找不到理想的辦公場所。寫字樓死板單調,不適合年輕人工作;產業園區配套特別不完善,眾創空間條件也不好。
我們就想,不如自己就給自己建辦公室;除了這一點是觸發我們建這個辦公室的起點之外,另一方面我們那一年去到美國參觀,突然發現原來國外的年輕人都在這麼好的地方辦公,為什麼中國的年輕人不能有這麼好的辦公環境和辦公氛圍?
作為年輕人,我們深刻的意識到辦公氛圍和環境對於辦公的效率影響特別大。不只是桌子和電腦,更多是線下實體社交的空間,能夠鏈接資源的平台,能夠成長的空間。
於是我們以想像力打造了國內首家以集裝箱組成的業態,叫做Bee+。它由辦公空間和生活配套組成,例如Bee+珠海項目就配有餐廳和清吧。另一個部分是青年社群,我們除了在線下舉辦大量的線下活動之外,還會開發APP,將空間內和空間外喜歡Bee+這個品牌的年輕人聯結在一起。
聯合辦公空間是時代的產物
從幾個方面可以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對於這個行業的看法。
首先,我們認為聯合辦公空間的第一個價值,
就是將原來地產傳統的只有買地建造物業提供安保的傳統的「諾基亞時代」變成了地產的「蘋果時代」。
原來地產商買地建樓,讓各種各樣比較高品質的租戶進去,地產商就完成了這個動作,為他們提供了物業安保的服務就結束了。而聯合辦公則促使地產產品以其空間里的人為核心來發揮價值。比如說公司和公司之間可能產生商務合作,可能成為合作夥伴。所以聯合辦公空間帶來的社群和它裡面載入的內容將成為地產行業的內容補充產品,讓它變得更有想像力。
提起聯合辦公空間,就不得不提消費升級。我們對消費升級的理解是什麼?就是把一個產品做到極致,以高價賣給客戶,並且有客戶去買單。比如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在美國賣一雙球鞋的價格是20美金,耐克通過技術和包裝將一雙鞋賣到了一百美金,這就完成了消費升級的場景。就地產行業來說,聯合辦公就將地產行業進行再一次的消費升級。
我們認為,聯合辦公空間的第二個價值是品牌化和連鎖化。就像我們出去住酒店的時候,都知道七天代表什麼樣的水準,喜來登代表什麼樣的水準,瑞吉代表什麼樣的水準。
隨著現在辦公形態的變化,大家在全國各地都會開分公司,如果我在Bee+珠海辦公,去廣州辦公,很可能就直接選擇Bee+的產品,因為知道它會代表什麼樣的品牌、內容。
所以我們就以「七天的模式+星巴克的服務+蘋果的產品=Bee+」的理念來打造空間。
我們對於聯合辦公空間的理解就是三點,第一是極致的辦公空間產品;要有一個非常舒適的空間給到我們。因為我們認為對於人來說,對於美好空間的嚮往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就像很多人的夢想是我要開一個咖啡廳、花店、書店。我們就為年輕人或者企業提供極致的辦公空間,滿足他們對於美好辦公空間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社交場景,對於現在的辦公或者企業來說,辦公空間已經不僅僅是辦公的地方,這裡可以載入生活,可以滿足社交需求,可以在這裡結識更多的優秀企業。
第三部分是社群,每一個企業都需要客戶資源,當進入了一個高端的聯合辦公空間,相當於這個辦公空間的租戶都是用資金篩選過的,他們之間會更容易產生信任感和連接感,產生合作會變得更加容易。
將新的生活方式帶給更多青年人
Bee+的物理空間實現形式, 包括創意的集裝箱建築和對寫字樓的改造,目前在珠海、深圳、廣州三地布局,並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在華南區將BEE+鏈接擴展到1萬平方米,服務500個公司。
Bee+珠海空間坐落於珠海市高新區南方軟體園,這個園區有200個企業和6000個員工。我們運營首個月就可以滿租了,我們運營四個月的時候就完成了天使輪的融資。
Bee+廣州空間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的T.I.T創意園,是小蠻腰下的一個精緻小獨棟,空間提供150個工位。所在園區綠化面積達60%,與微信、MoCo.、MAKA、等創意企業為鄰。(打個可愛的廣告哈哈,招商熱線:18666127505)
深圳空間是在南山區蛇口自貿區,位於蛇口網谷附近,是一個臨街獨棟建築,總面積超過3000平米,將提供600個左右的工位。Bee+深圳深口空間將會在一層提供400平米的lobby,提供上百款的飲品,空間外很喜歡Bee+的人也可以進入,可以購買飲品券。
期待在未來,能與各大地產商進一步的交流與合作,探索聯合辦公空間的更多價值與地產產品的的更多可能,謝謝!
Bee+廣州,期待更多有創造力的團隊入駐
目前,Bee+ 廣州空間已為8家企業提供優質辦公服務和豐富的社群資源。
一個月里,Bee+廣州空間聯合北辰青年、toastmaster、谷歌開發者社區等優質社群舉辦了各類活動;
同時平均為每家企業節省6.5天/月的時間成本,
清潔人員、行政人員、及IT人員等人力成本及無限的精力成本。
推薦閱讀:
※100 平米以內的互聯網初創公司的辦公室,布置(不同人員的桌椅方向,位置等等)應如何考慮?可以在哪裡找到好的案例參考?
※2016年Q1最值得關注的新公司有哪些?
※每月有新增存款1000如何在一年內賺10萬存款(不包括日常開銷且看問題描述)?
※一個前期完全依賴客戶創造內容的網站,如何進行初期宣傳吸引用戶註冊?
※產品沒做出來,僅有一紙BP,如何拿到種子投資?經驗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