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在當代還適用嗎?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論語 里仁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句話我覺得在當下依舊適用。

首先,這句話並不是絕對的讓我們不能離開父母「遠遊」,只是勸誡子女一要孝順父母,二要有奮鬥目標。

當子女有了明確的理想和目標需要外出奮鬥,天下父母有多少會希望把子女留在身邊,讓他們錯失成功與快樂的機會呢?我想不多。反而,看到子女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去投入,父母是感到欣慰、驕傲和快樂的,這一點別說是人類,雛鷹學飛的故事已經被我們都念叨爛了吧。

看看當下,我更覺得這句話里所包含的思想,是有宣傳必要的。別的不說,常回家看看的歌和看老人立法的事情,就很讓人鬧心。如@孫婭 在樓上所說的,現在的人把自由看的太重,將傳統看的太輕,有些矯枉過正

這個時候我們的價值取向就需要一些回歸,事實上,過分的重視自由,是自私自利的借口。舉起自由的大旗,就可以迴避掉很多需要擔當的責任。贍養義務你盡到了嗎?你的父母身體健康嗎?你的父母生活快樂嗎?你的父母老有所依嗎?這些問題,你不說,父母都默默為你擋下來了,如此做,是因為愛你,那麼你對得起這份愛嗎

所以,父母在,不遠遊,是讓你從心底去愛父母,發自內心的去呵護父母。遊必有方,是讓你的所做所為,對得起父母對你的愛,對得起父母對你的默默付出。

這兩點,不但現在適用,將來也會一樣適用。

--------------------------------------------------------------------------------------------------------------------------------

看到@楊思敏 的回答想多說兩句,的確「遊必有方」的「方」是指「一定的地方」,也的確是前一句的延伸,姑娘所說的孔子的態度是不支持遠遊我也部分同意。

不過我想,在這不支持中孔子也給予了變通和包容,「遊必有方」,如果一定要遠遊的話,給出一個確定的目的地,讓父母免於擔心,讓家人得以通信。這和當下的情況不是很相適應嗎?很多人嚷嚷這奮鬥奮鬥,自由自由,可是當問到為什麼奮鬥,求什麼自由的時候,這些人卻大多兩眼空洞,連你最後走向何方都沒法知道,父母親人如何放心的讓你「遠遊」?說到底,這句話的初衷就是勸誡年輕人把自己的衝動放低一些,把家人的位置擺高一些,這並不是教條,只是一句良言。

姑娘可能對教條主義,儒家八股很反感,但我想儒家的很多思想,還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取用的,比如姑娘後來提到的那句話「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你解釋的也很到位,可是我還是想問姑娘一句,如果愛你的父母做了些錯事,你真的會一直怨恨他們嗎?也許因為時代原因,某些觀念的確過時了,但其中值得傳承的部分卻不應該蒙塵。

所以,在最後,我想說補全了這句話,放在今天,適用。

ps:關於丁克的做法一直存在爭議,不單是國內,國外也有,前兩天還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討論這個,不過沒有關注,有興趣的人不妨搜索一下。


這分好幾種情況。我來用切身經驗回答吧。


我的父母在很年輕的時候結婚,並生育了我。所以在我上研究生時,他們都還不到50歲。他們總說,別著急出來闖社會,先積蓄力量,積累才能,願意的話可以考博士,他們暫時不需要我照顧。父母還總和我說,趁著年輕多去外邊看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而我的一個好朋友(女),則剛好相反。她父母38歲生的她,所謂中年得子。但由於家庭條件不好,所以她並沒有得到掌上明珠的待遇。在高考填志願時,為了讓父母放心,她放棄了理想的院校,選擇了離家兩個小時路程的大學。同樣面臨畢業,我勸她繼續深造,但她要急著出去賺錢,急著結婚,記著讓父母看到下一代。


我的另一個同學。他的父母現在也很年輕,但小時候他差一點被人拐走,害得他母親差點自殺。所以這麼多年來,他父母


堅持的觀點是,房子我們買,工作我們幫你找,對象我們幫你介紹。總之,就是要總能看到他。雖然感覺很奇怪,但設身處地想想,也很能理解。


題主的問題有些不具體,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選擇也不同。最後我想說說我的計劃:研究生畢業之後,在一線城市工作3-5年,積累經驗,然後回到家鄉創業。打拚五年,有了一些積蓄,到時候父母也退休了,帶著他們一起去遠遊。(同樣,我們這樣完全是因為女朋友和我一個城市的,戀愛了六年,非常尊重我的選擇,所以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補全「遊必有方」又如何?!?!?!人家孔子根本沒有這個意思啊!!!!】

「斷章取義」是為錯,那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無非是吧這個錯誤更加放大化了。

大家都知道儒家提倡孝道思想,其程度已經不單單是出於道德,很多簡直到了一種約束的力量,比如儒家思想里經典的「父為子綱」,父親對子女有絕對的權威,子女不能違抗;再者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放在當代那丁克一族豈不是大不孝?(謝@周飛同學,「無後為大」被後人誤解,原意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

還有很多例子可以舉以上不過是兩個很極端的,算是個引子吧。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出自《論語》的里仁篇,裡面除了這句,還討論了大量關於孝敬父母的問題,比如: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意思是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從中基本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導向,以及對於孝的態度。回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方」在其中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方法,方式」這個意思,而是「一定的地方」。所以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是: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禮記·區禮上》有云:「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這句話講的也是「所游」要有固定的場所,回家時要面見父母等等……皆是此理。

說到底,孔子還是不主張遠遊,還是以孝敬父母為重。繞了這麼一大圈回來,最後我想說的是:「遊必有方」其實是「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的延伸,遞進關係而不是轉折;補全這句話,放在今天,仍然不適用。

(手機碼字,不對的地方還請指正多謝。)


「父母在,不遠遊」___以前我以為這是一個道德要求:孝道要求父母還在世的時候,不許遠行。即便有人會說後面還一句「遊必有方」呢,說明是可以游的。可總覺得是這算迂腐的老教條主義,可以直接被刪除掉了。

等我毫無慚愧之心的遠遊幾年後,離父母遠遠兒的,享受自由,享受遠遊之後。突然自主的慢慢變得朝著父母的方向,一有空,就回家。

回家的頻繁變得越來越平常。

我知道我媽很愛草帽姐跟鳳凰傳奇的,愛屋及烏的讓我都對星光大道路人轉粉。五一在家四天,每天我媽都給我講一遍:還是喜歡那個草帽姐,人家還帶著老公上電視呢,歌兒唱的好,人也長的乖。

我奶奶是高端用戶,雖然是文盲,可她的愛屋及烏是把全部電視癮撲在了爺爺去世前每天看的《海峽兩岸》、《新聞聯播》上了。多麼高逼格的自我提升,不像我,被我媽影響的鄉土氣息更閏土啦。我之前給我媽講過,我告訴我媽,我奶奶之所以從《還珠格格》資深粉,轉口味到《海峽兩岸》,單純只是寄託對我過世爺爺的思念,當時就把我惹哭了,給我長長講了一大串我爺爺跟我奶奶的故事,感觸頗深。

奶奶是瞧不上《星光大道》的,雖然原因只是因為她看不懂。

五一在家跟我媽看星光大道,奶奶跟我們一起。當我媽再次念叨完她的偶像草帽姐之後,開始回到電視節目上,有模有樣的點評起剛才的選手表演。我奶奶插了一句:「剛才這個考上沒?」

直接把我問懵逼了,問的太精闢啦。選秀節目的選手,考上沒有?為什麼我從來沒想過「考」可以用在這裡呢,瞬間把「選秀」提升了一個檔次,好正經。然後我奶奶接著開始說:「要是我,才不會在這唱,下作死了,讓台下坐的那幾個「日決(方言,批評的意思)」」。我在一旁不知道怎麼答話好,只覺得佩服,由衷的佩服,奶奶這八十年沒白活啊,一言蔽之精闢如里啊。

我清明節回家在山上挖了幾株花,種在後院。

離開家後每次給我媽打電話,我奶奶都會搶著給我彙報:你的花沒死額;你的花活了;我給你的花堆糞了的;你的花又長葉子了。每次都是講我的花,聲調高亢,氣力十足的從電話里傳來我奶奶的吼聲。她這與眾不同的講電話方式,以前每次讓她接電話,都是草草幾句問好,就匆匆結束了,感覺她很靦腆,不知道說什麼好。可種的那幾株花,給了她一個話題。五一我又在家養了金魚,讓我奶奶每周幫我換一次水,三天喂一點兒我買好的飼料。我昨天打電話給我媽,我奶奶果然不等我說就從我媽手裡搶過電話告訴我,魚已經換過一次水了,也餵了的,蠻好,讓我不要擔心。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奶奶的指甲都是我剪的。每次我回家,我奶奶都會很積極的把腳洗幾遍,有一種沐浴焚香的儀式感。偶爾我忘記了,只要看見我奶奶在洗腳,就會準備好,主動提出來給她剪下手跟腳的指甲。她自己是不會提的,雖然她連著洗兩遍腳,拿香皂洗一遍,完了還用清水再洗一遍,非常醒目的提醒。

我奶奶比我媽好的地方,是活的透徹多了。我媽還是勤儉持家一分錢捨不得花想著要給我攢老婆本兒。每次給她換個手機買個包什麼的,都要先被她罵一遍,完了她又十分真心想要。奶奶則是,想要就要,毫不避諱。我帶她上街,一路買買買,她只挑喜歡的,一點兒都不推諉。雖然每次就買一點。老家沒有KFC,只有派樂漢堡,我帶我奶奶去吃漢堡,她也願意嘗試一下,雖然事後她逢人就給派樂漢堡差評,當起碼當時,跟她坐在一起吃頓漢堡的感覺非常美好。

我小時候跟我爺爺非常親,可我爺爺去世太早,所以我總是有一種急切的想彌補一下。擔心奶奶身上要有同樣的遺憾,好在我奶奶完全是長命百歲的標配。

一般回家會挑束花插床頭,一開始只是無聊,後來每回回家,我媽跟奶奶都會告訴我,現在什麼花開的更合適,讓我去折。清明的梨花李花桃花,五一的單皮花,國慶的桂花,周末有時候回去她們也總能給我指折花的去處。那個叔叔的院子,或者誰誰誰的山上。這次五一回家,我奶奶陪我去撈魚,她遠遠的站在馬路邊上,看著我。一番疼愛全寫在臉上,我感到幸福極了。

許三多說好好活就是有意義,有意義就是好好活。遠遊也許是為了追尋夢想,也許是生活所迫,也許是尋覓自由。像我,跟家人相處不能超過兩周,時間長了就全是矛盾,所以距離是我跟家人都需要的。可家人在哪裡,家就在那裡,遠遊尋覓只是其一,回家也許不只是其二。

現在突然想到,父母在,不遠遊,是指除了自己選擇的生活環境之外,有父母在的地方,就不需要額外再去尋覓一個有精神寄託的地方。讀書的時候總喜歡旅行,那種「遠遊」只是一種探險,是一種發現,出發是為了回來,發現是為了找到後好回來。


高考結束後、家裡人問我想去哪裡、我說當然是越遠越好啦,那你們就管不到我啦。你們那麼煩。然後孤身一人來到了北京。大一挺輕鬆的、也不會往家裡打電話、挺沒心沒肺的。

這個學期、挺累的、所以就買票回家了。任性的背後也明白了很多東西。回去的時候火車晚點、到家九點了、妹妹這平時管不住嘴的傻缺硬是等到晚上九點和我一起吃了晚飯。(妹妹六歲、剛上大班、超重、我不知道她是怎麼等下來的)回到家的第一天,我媽把我的衣服褲子鞋子內褲全扔了,第二天硬拉著我去剪頭髮剃鬍子買衣服鞋子書包里里外外全部換了一遍,說我去個北京回來跟要飯的一樣。每天晚上所有的菜都是我愛吃的、我跟妹妹起爭執永遠偏向我說、哥哥過兩天就回去了、一個人想吃什麼都沒有。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買。妹妹也表示理解。爸爸也在回溫州的第二天就趕回杭州說怕我又走了。今天回來火車晚點了一個小時。媽媽說:要不要我跟雨萱過來陪你聊聊。走了之後、怕我餓、發紅包讓我一定要在火車上吃一點。爸爸本來十點就睡了、一直到十二點還在微信上表示擔憂,問我到了沒有、到哪了、怎麼樣了。真的好後悔走得那麼遠。如果你們也想家了、有空就回去看看、他們也是想你的。這回走了真的是16年再見了。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盡信。

不如無。


bullshit!孔夫子所在的那個年代,去趟縣城都叫遠行,到鐵嶺一趟的時間夠現在從北京坐灰機一路向西繞地球畫30個圈。徐霞客一生走過的路還沒很多球員一個月飛的距離長。

儒家重孝道,「父為子綱」、「守制丁憂」皆是過猶不及。而現在矯枉過正,很多人連基本的孝道都不能做到,他們的父母老無所依,住無所居,晚景凄涼。所以這句古話在當下有了特別意義

--------------------------------------------------------------------------------------------分割線(你所見皆虛幻)--------

上面都是胡扯,引一句話就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 只有一種愛是例外,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的讓孩子以獨立的個體獨立的人格,從父母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又一條-----------------分割線---------(以下內容腰纏萬貫者、中上層階級勿入)-----------------要想從根本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解決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遠遊?

中國社會是金字塔型,對於大部分在中下層苦苦掙扎的人來說,到上邊去、做上層人是他們的夢想,或者實現夢想的工具,人人都想成為「大腕」 「貴族(mark黑一下私人定製)」,但社會上升渠道極窄,如果你的資本≈一無所有,那麼你必須變得很nb才行。所以很多時候「遠遊」事出無奈。全球化時代,知識能力科技教育統統明碼標價,這就註定了夏利一定拼不過奧迪,除非他能「學會」奧迪。

狗(九)個雞(字):努力出去,常回家看看。

對於還沒出去的:努力出去,你要敢告訴你爹媽你決定守家裡給他們養老送終,你媽能打斷你腿。

對於已經出去的:媽蛋,泡完妞趕緊滾回來。


現在這社會是應該「幼子在,不遠遊」


這句斷章取義的話,已經成了losers離開父母庇蔭不能活的完美借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句話是戳疼了多少人啊,拜託你們看清楚了,我說這句話可以做loser的借口,沒說這麼說的都是loser!


三十歲前看父敬子,三十歲後看子敬父。我的父親不省心,酒鬼一枚,又倚老賣老型,典型的老爺子型人物。其實他只是小時候缺愛缺大發了,很依賴人,依賴我媽,依賴我們,非常的不甘寂寞型的老爺子。實在不忍心不留在他身邊,招呼著他,近六十的人了,還經常喝趴下,身體指標不怎麼樣,頑固固執不聽人勸,一意孤行!我放心不下。還好,我有一姐,她比我在外人看來更上進。我選擇留在父母身邊,她遠行。我受老爺子教育的也是比較傳統。我認為這是我應該做的。沒有什麼大義的孝道,沒有什麼庇護,有的只是愛和依賴。我需要經常看見那個煩人的老爹,他需要經常來煩他的臭兒子。看不見想,見了面吵,習慣了。


對父母的尊敬不是由距離去判斷。身邊也有些「不遠遊」、「啃老」的活例子,父母確實想攆他們出去。沒斷奶的人,對家庭來說也是種負擔,豈能盡到孝道。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畢竟,這是一個註定離散的年代。朋友、親戚、故人,都數不清散落在多少個城市裡。背井離鄉,只不過是為了更好的未來。或許井田荒蕪之後,就悄悄淡忘了所謂家鄉。或許族譜廢棄之後,便漸漸疏遠了所謂宗族。


曾經孔子和宰我有過一段關於三年之喪的討論,最後孔子的仁與孝不還是敗給了時間與俗世。


好在不再家書抵萬金。相見不難,所以別亦不難。

至於是否有方,只有千千萬萬不得不離家的遊子自己才能知道吧。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


從前遊子離家便歸家無期,父母不知道子女在外會經歷著什麼

而今各種工具的發達社交網站的發展讓信息變得更加透明化,子女的各種心情也可以第一時間傳遞給父母

——————————

總之而言,不管走到多遠,心裡總是挂念著父母挂念著家便是好的,做什麼事無愧於宗譜,不管是不是在父母身邊都讓他們可以放心。否則離家便成了逃家,帶著那種心情就算父母在身邊也可以操碎了心。

所謂天涯咫尺咫尺天涯。

至於你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狀態,不必多說以父母對你的愛總是能夠看出來的。


由於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展,古代的距離和時間觀念肯定是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到現代社會的。

古代你要是想從京城去杭州玩玩,路上就得走一個多月。由於沒有什麼通訊工具,這期間基本上就是音訊全無生死未卜,父母那叫一個擔心啊:

路上生病了怎麼辦?

錢包被偷了怎麼辦?

遇上壞人遇上騙子怎麼辦?

住宿遇到黑店怎麼辦?

郊外遇到猛獸怎麼辦?

晚上坐渡船,「到得江心,且問你要吃板刀麵還是餛飩」 怎麼辦?

再說父母在家也不見得能安然活到遠遊的孝子們回家啊。

古代中醫那點兒東西誰都知道是靠不住的,背上生個瘡什麼的也能說死就死了。想發病危通知給孝子,孝子還在路上呢,都沒有個地址,你往哪兒送通知?人死了孝子還沒回來,你說發不發喪,埋不埋?要是等孝子們過兩個月回到家,都已經爛光了吧

所以古代條件下遠遊基本上都搞得生離死別似的,家裡有個中老年父母的當然不適合。

現在去趟歐洲十國游也只要兩個禮拜,如果中間父母有個什麼三長兩短的一個電話通知馬上改行程提前回來,基本上不耽誤,所以就無所謂了。

現在大概只有「登月」這種級別的「遠遊」才能和古代遠遊的苦逼程度相提並論吧


適用,也不適用。

適用的原因:

究這句話的本質,是要孝順父母,有家庭觀念。這是非常對的,放之四海皆準。看看美劇,我真覺得當今世界最不愛家的就是天朝子民。記得有一個調查,問幼兒園小朋友最愛什麼,有說愛黨,愛國家,愛同學,愛科學的。愛父母的不到一半。這種嚴重的失語現象,本質是為什麼?各位想的出來吧。

不適合用的原因:

說這話的年代,從山東到一趟北京,估計得一個多月,而且於家來說:「你「是音信全無;於你來說,家裡的情況也是概不知情。這種煎熬恐怕現在誰也受不了。

不過,時至今日,公民的自我意識覺醒,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非常重要。話說回來,您假如在美國,能學有所用,或學成歸來下能侍奉雙親上報效祖國。在國外天天和父母能facetime,家裡情況又了解,出點什麼情況,朝發夕至(最多2天也回來了),您遠行不是特別好嗎?

活得明白挺重要。


有非常濃鬱的現實意義。但是,父母在,不遠遊,按現在的語境,應該翻譯成,父母在,別失蹤。


我現在高三,母親似乎不同意我去外省讀大學,但我自己很想去外面闖一闖。


我自然明白母親是因為擔心我才想把我留在身邊。當她聽到我想去外省讀大學時,臉上滿是難以置信的表情,她說:去了外地,要是衣服不夠怎麼辦啊?要是生病了怎麼辦啊?要是飯菜吃不慣怎麼辦啊?以後要是回來找工作怎麼辦啊?要是……要是……


聽她說完這些我一陣心寒,原來在她眼裡我還是一個孩子!原來我什麼都不會,什麼都要依賴父母!我突然發現,要是我從來沒有想過去規劃自己的未來,從來沒有想過去外面闖蕩,那麼四年之後,走出大學校門,我仍舊是一個脫離了父母的照顧就無法過活的人,仍舊是一段被長輩善意地安排好全部人生道路的應用程序!


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只能苦笑了。母親越是擔憂,越是加強了我遠行的決心。對不起,媽媽,我不是不想聽你的話,但請你相信我,18年了,讓我自己做一次決定。


龍應台說,修行的道路終究是孤獨的。


我將要遠行,讓父母親眼看到自己成熟的那一天!


古時候的「父母在,不遠遊」是在一定社會基礎上提出來的。在古時候,交通不發達,人們想要外出能選擇的交通手段不外乎走路馬車。要是想要遠遊,來回的時間就得跨度很久。不僅如此,古時候的醫療條件不佳,人的壽命相對於現在要短很多,所以要是遠遊了就來不及孝順父母。

而這句話放到現在,不能說它對,也不能全盤否定,隨著交通的發達,就算繞遍整個地球也要不了多久,況且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理想,如果在青年時期不拼一拼闖一闖,那麼人生又有什麼意思呢。剛剛說了不能全盤否定,從這句話里我們要看到的便是「孝」,不管有多忙離的有多遠,我們要知道的是家裡始終有人在為我們牽掛,為我們擔心,所以,常回家看看,不要留下遺憾


可以啊,關鍵是留在父母身邊是索取還是付出,是孝敬還是啃老。


推薦閱讀:

7歲孩子由父親帶著去網吧,你怎麼看?
老婆生孩子,我在外地,要不要趕回去陪產?
如何幫助老人培養興趣愛好?
從小時候到工作,我的人生目前為止都很順利,這是不是很不好?
為什麼每次看溏心風暴都會哭?

TAG:生活 | 家庭 | 孔子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