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學,華人該扎堆嗎?

po主是話癆,讓我慢慢把情況嘮叨下。---各位資深海歸都幫幫忙唄。

我現在剛上大學,在楓葉國讀過幾年高中。英語水平怎麼說呢,流利,能侃,但是還是一耳朵就能聽出是大陸來的----口音不重,但是還是有。

現在讀工科,剛來的留學生特多---全是成群結隊扎著堆。我就是鬱悶我該加入么?因為高中的時候吃過這苦頭,一紮起堆來上課下課都講中文,別人聽不懂咱講話自然繞著咱走,到最後誰都不好意思講英文,一是「越不講就越不敢講」;二是突然冒幾句英文或者和個當地人聊幾句一起吃個午飯還被歸為「假洋鬼子」一類= =!(講英文被吐槽"裝逼"這是什麼水平?

反正高中為了鍛煉口語還非得跑到老人院幼兒園做義工或者大街上義務旁人做調查去----最後畢業了啥感覺沒有,因為咱光顧著扎堆了。

上了大學,本來下定決心打死不扎堆,不講中文,不加同鄉會。

但後來和很多印度人來往之後(工科電腦工程啥的,印度人多)發現他們也扎堆,但是扎得自然無比,還有在各種選拔和活動上碾壓白人的趨勢---他們到頭來還問我為啥不去加入華人社團多發展點人脈= =

講中文要是能多交點朋友我當然不介意,可為啥總感覺咱華人的小圈子扎進去就出不來了?!完全是全封閉式的圈子啊!滿大街都是來了123456年到頭來」北美家園網「還是唯一獲取當地諮詢的渠道的人。

外加,……這人脈……有用么?如果都是張口閉口除了交作業都是中文,大學四年,頂多讀個研又回國了---這留學生圈子呆的是舒服了,可一點用都沒有啊。

雖然說真正自信的人是不糾結自己講啥話的,可我真的糾結在留學生同學張口就用中文問~「你是從哪來的?「的時候是回答:」I just moved from Vancouver" 還是 「深圳,你呢?」

==========================================

多謝大夥的回答

現在坦然了很多

想想也是,我不泡吧不抽煙不喝酒不翹課不上街連遊戲都不玩的一標準nerd(我都嫌自己無聊)…也不是什麼長袖善舞的人(國內咱也不是)---找志同道合的人就好了,人脈什麼的也強求不來

真的非常感謝關於語言上的建議,我從來找不好平衡點,因為經常課上討論碰到不能(不太會講)英語的同學的時候在糾結是到底是為了不把他拉下講中文呢,還是和別人討論好。

(其實只是忽然想起比起國內我現在認識的人多了= =,咱從來就沒真的有過圈子(ie.三個以下朋友不算圈子(然後又想起來就算「融入」了我也不會有啥區別---難道說成群結隊去蹲圖書館?(阿宅的悲哀……

去啃書了

多謝各位


It depends.

如果你喜歡外國人的那種生活方式,愛吃沙拉醬披薩餅、喜歡吵吵鬧鬧的聚會、跟得上他們對於「國內時事」(對於咱們來說是國外時事)的熱情、熱衷於當地熱播的電影電視脫口秀、哼得出時下最流行的英文歌曲。 Congratulations!大膽地去融入他們的圈子吧,他們不會因為你黃皮膚的面孔而排斥你的。當然不排除某些種族主義者的存在,但對於這種國外的中二少年我們還是不要和他做朋友了吧。

但是,如果你出國後仍然會為了一瓶老乾媽而淚流滿面、比起熱鬧的聚會更喜歡三五好友促膝長談、喜歡侃侃微博上最新的爆料、沉迷於《中國好聲音》難以自拔、張嘴還是喜歡哼幾句「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那……還是老老實實地去和周圍的中國同學交朋友吧。

抱著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美好嚮往,孤身一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當然要嘗試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一開始語言一定會成為一個極大的障礙,上課回答問題組織語言慢一點也就算了,難道課餘時間朋友和你聊天時也必須遷就著你的語速和辭彙量嗎?熱臉貼冷屁股的情況是正常的,也是常常會發生的,so what?吻一千隻青蛙也不見得能吻到王子,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不要過早放棄,多去嘗試,給自己些時間。

當然,對於所有的非ABC來說,天朝十幾年的生活經歷不是說想拋掉就瞬間可以拋掉的。更關鍵的是,如果你在國外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同國籍的好友,我很難想像如果你生活、學習方面真得出了些問題時,你會找到一個白人哥們說:「Hey man, I am falling out of love.」如果你為了融入所謂的「國外人的圈子」而逼著自己每天穿梭於各種party,跟一大群你也許連名字都記不住的人說幾句:」How are you?「然後像空氣一樣站在旁邊聽他們侃最新的八卦消息。OMG!這樣的生活簡直就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

但反過來講,上學時你要和外國人一起做項目,工作時你要和外國人一起協作,如果你連這些問題都處理不好你又有什麼資格去說我只是不喜歡國外人的生活方式呢?

你可以過自己的日子,但前提是,處理好你的學習和工作。

大量閱讀原版的reading,寫出可以拿高分的essay,和同組的外國朋友開心地協作,做project presentation的時候能夠清晰有力地闡述自己的觀點。That"s enough, my friend.

PS:筆者自己就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閑下來的時候更樂意自己一個人看看書、健健身。我不會把我的時間浪費在試圖去融入國外人那個看起來十分」高貴冷艷「的圈子裡去(並不是不好而只是我不喜歡),那些時間我寧願多去逛逛Udacity,Coursera,edX。然後在外國朋友沒聽懂某個問題時熱心地為他們解答,在project遇到瓶頸時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在去面試時和HR就自己熱愛的領域侃侃而談。做到這些,就已經可以得到外國人的尊重了。嗯,真正的尊重。

至於講什麼語言,幾條原則吧。

如果當下聊天的全是中國人,請一定用中文,這是對自己國家最基本的尊重。

如果當下聊天有外國人參與,請一定用英文,因為我們應該尊重我們所有的聊天對象。

如果是在課上、在小組討論時,不論有誰參與,請一定用英文,因為我們是在英文環境下學習,尊重教育。

不過,誠實地來講: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為什麼非要去融入那麼多這樣那樣的圈子呢?融入了又能怎麼樣呢?

人脈?人脈不是經營出來的,是與你的個人能力成正比的。異國他鄉大家自顧都不暇,你難道真得可以把找工作的重任全部寄托在虛無縹緲的人脈上嗎?

出國這麼久,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國外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弱關係「:平日里和和氣氣,有小困難了誰看到了就幫一把,放學或者下班了大家各回各家,真出了事也不指望別人能犧牲多少來幫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挺好,挺開心,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被無限放大,潛在興趣被持續開發。打籃球時找愛打球的,打遊戲時找不坑爹的,彈吉他時找大橫按不嫌疼的,畢竟身在異國認識的人的樣本量這麼小,非要找出一群跟自己各方面都合得來,整天形影不離的朋友(不管是華人還是外國人)還真是挺難的。

中國人很講感情,到了個新地方人生地不熟,第一件事就是去認同鄉、認同屆,非要把自己固定在某個組織里才感覺安心。其實沒有必要,努力去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值得別人愛的人就好。

:)


大家好這裡又是Chris Xia的留學心靈敵敵畏時間。

今天我們的話題是,be consistent。

(中文該怎麼說我還真想不出來,難道要叫「保持你的一致性」?)

海外留學,華人該扎堆么?

我本來就是個內向程度堪比仙人掌的傢伙,一直的原則是,我看你順眼就和你一起,看你不順眼就不和你在一起。不管華人還是非華人(不限任何國籍種族)都一樣。

我這裡要強調的,並不是不限國籍種族的廣交朋友,因為我知道未必所有人都願意和各個國家的人來往。我碩士的時候身邊就有特別愛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學生玩的同學(好神奇啊那個妹子)。

我要強調的是,你得有個「一直的原則」,說一套做一套、當一套背一套的人是很逼煩的。而且是誰都煩你,不僅是中國人,也不僅是外國人。

很不幸我碩士的時候就碰上過這麼一位。

這位一開始的時候,平時是幾乎不和內地學生一起玩的(我們班有個極為不靠譜的香港男生,他倆交情還很不錯),和其他國家來的同學很歡快地打成了火熱的一片。但是第一學期期末的時候,她突然極其熱衷於找我「玩」(好吧其實就是套近乎,只是我本來想說得溫柔點來著),並且在話語里表現出對其他內地學生的嫌棄。對,看過我以前回答的人可能知道了,就是曾經說過「我不和他們在一起玩是因為他們水平不夠」的那個人。

本來我覺得她不愛和內地同學玩是她自己的個人選擇,還覺得可以理解;但是聽到這句話以後,我本能性地渾身不舒服了一下。

然後她就開始極為熱情地,加我的fb、加我的twitter、加我的QQ、要了我的手機號。我覺得既然你有心要和我做朋友我也不在乎,那就給吧。

然後她就開始極為熱情地,在fb上、在twitter上、在QQ上、發簡訊、打電話——管我要答案。

句法學回家考試的答案,音系學作業的答案,她都要過。那時候,我和她還真的沒有熟悉到可以讓她催著我「要答案」的地步。更何況要答案這件事情,是我們老師在發作業發考卷的時候明令禁止的,我是個特別自私的人,如果出了事情,我還要申請博士,擔不起「學術造假」的責任。

在我幾次嚴肅聲明這件事情是不對的你就是要我也不給之後,她突然不聯繫我了——從此我們之間就好像從來沒有聊過天一樣。過了兩天,她和我們班唯一的內地男生來往開始密切起來(那個男生曾經因為要看我論文而被我以一聲「滾」打發了),再過了兩天,我身邊的內地同學開始和我抱怨,「啊Chris,咱們班××哥怎麼最近老跟我打聽你作業做得怎麼樣了啊」。

我當時心裡五味雜陳,直接跟她們說:你們要是說了一個字,我就算是被遣送回國,也要拿刀割掉他的蛋蛋。

題主,到這裡,想必你已經看懂了什麼叫做「有一直的原則」了吧。

大大方方地和華人去做朋友也好,大大方方地和外國同學做朋友也好,說普通話也好說英語也好code-mixing也好,其實是你自己的選擇,只要你和你的朋友們都開心就好了。

我個人當然更傾向於跟誰都多少聊得來但多少保持點距離;你要是願意的話,可以有幾個各國的飯友,方便交換好吃的,也可以和中國學生一起看球罵娘,畢竟母語的表達力掌握在你手裡。

但是,千萬不要在短期以「我要獲取某些利益」為目的,而去歪曲你結交朋友的目的,打破你的原則。不要為了某些你目光所及的可能存在的好處,才和一些華人同學扎堆,也不要特意抱著某些「想利用人家」的想法才去故意接近一些外國同學,更不要在你和他們還沒有成為朋友的時候,就赤裸裸地提出超越朋友關係之間的要求。多個朋友多條路一點不錯,但是「我跟你打過招呼了交換過電話號碼了你就是我的路了」就太噁心了。

你這麼做,誰都會看不起你。


有的人讀了兩年高中,說普通話有了加拿大捲舌音。

有的人讀完了高中,繼續上語言學校。

有的人三十多歲移民,有好多美國朋友。

有的人十多歲移民,到老只跟中國人玩。

有的人讀了六年書,從不跟國人玩。

有的人讀了六年書,從不跟老美玩。

投脾氣的就玩一塊兒,看不慣的就少理。

交朋友個人選擇,跟國籍沒太大關係

認識好多國內土豪,深感三觀差異略大。見面打個招呼就完了,轉過身誰都不認識誰。

隔壁室友來自哥倫比亞,人特逗,我倆老一起吃飯一起買東西啥啥。同樣關係比較好的還有印尼同學,巴基斯坦室友。個人認為,雖然國家,種族不同,作為一個人首先是有著人的特質,然後才烙印上某個地區民族的印跡。身邊的大多數同學連一個不會說中文的朋友都沒,可能是對自己的文化太自信了吧。但跨文化的深厚友誼建立在你倆都對上面所說有所認識上——很多時候他們並不想跟你深交。要提醒自己這是他們中二,不是自己的錯。

語言這東西跟智商沒關係,input和output多了自然就能思維。扎堆除了抄作業方便,對語言文化學習沒啥幫助。

個人認為出國前建立一個透徹的三觀比較重要,大概有這麼兩種:

1.我生來就是中國人,中國文明源遠流長包羅萬象。鬼佬都是逗逼,咱就跟國人玩。

2.我之所以說中文寫漢字只是碰巧投胎在中國,投胎在美國就是美國人,投胎在印度就是印度人。文化堡壘我要去努力克服。

觀念不分對錯,時間一長了卻有很大差別。

初到美國時候,一個人跑到Bank of American辦卡,黑人大叔沒聽我講上幾句立馬機智點開Google translate——輸一句英文翻一句中文。。臨走諄諄教誨:希望下次見到你英語能說流利啦~害得我一年沒去銀行。


就個人經驗來談一談這個問題吧。

我覺得,該不該扎堆,應該從你出國留學是為了什麼這個原則出發。

我恰好認識這麼幾個人。

同學A

東北女生,長相雖然一般,但走性感路線,「出國就沒打算回去「,混跡於白人男生人群之中,亂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基本沒有正眼看過國男,有次學校CLUB里亞洲人比較多,直接白眼出門另尋高就。前段時間FB更新狀態為」結婚「,對方是一個感覺挺憨厚的土生白人,祝福她。

同學B

江南地區上市家族企業繼承人,幽(pin)默(zui)風趣,基本上不怎麼和老外有課外來往,只與」在愛好,事業上有共同點「的國人來往,出國幾年,結交了不少國內的富二代創二代官二代,回國後利用關係做成了不少事情。

同學C

西部男青年,矮胖(參考破產姐妹的HAN),基本不與國人來往,與白人打得火熱,從此終日以意麵,披薩為食,做事打扮漸漸有了」切克鬧「范兒。我上過他的人人,他以前的照片分別告訴我這就是一個標準的樸實中國青年。與他接觸不多,感覺有時他的白人朋友會拿他的口音和一些想法開玩笑,他也跟著笑,不知道是不是樂在其中。C君與許多外國漢子成為朋友,畢業後在國外找到一個sales。FB上照片給人的感覺很像一個ABC了。

至於自己,我想,就是大多數人吧,搞group work時候抱Native Speaker 大腿,饞的要哭的時候找老鄉討一碗紅燒肉。

LIFE IS HARD.


首先,我覺得樓主你要洒脫一點,如果你還十分在意被說「假洋鬼子」,那麼我覺得無論在哪個圈子,你都不會很舒服。

畢竟,在你是個中國人之前,你還是一個獨立的人嘛。

同樣地,在其他人是個白人或者黃人之前,他們也只是一個人呢。

然後,就順其自然吧,不必刻意只和白人或國人在一起。

一堂課,若旁邊是白人同學,那麼就試著聊天,一起做discussion,project;周末若有中國朋友約著出去玩,覺得行,就去。

party的時候,若感覺和一群白人有的聊,就聊;沒的聊就自己坐著吃東西,也沒什麼大不了。

社團活動,感興趣就參加,不感興趣拉倒,白人還是國人沒什麼太大關係。

總之,別太在意膚色,自己怎麼舒服就怎麼來,生活本來就是沒什麼對或錯的不是?

我,現在在的學校,只有我一個中國人。所以,沒堆可扎。


題主這一問,炸出了一大堆潛水的漢族種族主義者。

我就說幾點自己的體會。外國人來美國跟主流白人交往不來原因一般有3:

1、英語不好

2、不懂得分辨對方喜不喜歡你(inability to assess others" interest level)

人際關係管理上有一個很笨但又很靈的辦法,專門對付文化不同、表達方式不同,上來互相不能理解的情況。做法如下:

見到一個人你想跟他交朋友,上來開個玩笑,就問電話(無論男女,還是攻、受、熊、百合什麼的),拿到電話轉身就走。然後等7±2天以後,選一個工作日給他/她打電話,叫出來吃飯、玩。傳統的可以吃個飯看個電影,更自信的可以打撞球、打保齡球什麼的。

接受你邀請的就是喜歡你的,找借口推脫的就是討厭你的。

3、不懂得根據口音、禮儀、著裝快速判斷對方的階級和文化背景

很多留學生在中國懂得誰是很土的農民、誰是屌絲、誰是高富帥、誰是文藝青年,等等。來了美國就沒能把這個本事轉譯(?)過來。據我個人觀察,中國大陸來的留學生特別容易往那個白人本地農民的圈子裡陷。當然這也情有可原。這個貪圖娛樂而迷茫的群體穿著球隊隊服或者瑜伽裝,對外國人來說可能確實有某種「異國情調」。可是中國大陸來的留學生多是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出身,兩類人的經歷、情感、愛好都不同,怎麼可能走到一起去?當然,這裡面有留學生不自信的原因,感到那些高視闊步、目中無人的Eurotrash型白人同學難以接近。其實美國工業化這麼多年,種玉米的都有車有房有條狗了,怎麼能不發展出點異國情調?而與留學生對應的美國知識分子,有不少都發展成了老媽周末一擲30,000美金坐私人飛機去學校看兒子的局面,又怎麼能不高視闊步、目中無人?請題主深思。

(逼格一句,其實私人飛機除了折舊換返稅、燃油費、停機坪以外,很大一部分是飛行員的人工。從投資的角度看,與其每次花那麼多錢,其實不如自己報個飛行學校考CPL牌照,自在又省錢。)

所以樓主想和白人交往,一定不要有那種從低端開始的心理。而是要一步邁出直接結交跟你經歷、情感、愛好差不多的白人。

————————————————————

感謝大家觀看。最後吐槽兩句那些黑這邊西方人之間的關係是」弱關係「的。如果我自己學習不上心,在美國報了6個廚師學校連續考不到證,是不是美國的廚師學校都要求過高、要求苛刻?

許多人對西方的了解就是電影。電影裡面對西方人際關係的描述往往有家醜不外揚的思想,專講拿得上檯面的一部分。其實就電影而論,西方人正常的關係最接近於《哈利·波特》系列描述的關係:

西方也有loners,好像《哈利·波特》故事裡沒有什麼朋友的那些人物。(從西方文化的角度看羅琳的作品,有濃厚的教育小孩子不要做loners的意味。告訴他們跳出loners的世界,世界其實很美好。)不過loners不是主流,loner的生活方式也不是社會提倡的生活方式。雖然融入這樣的密友圈確實難,但是請不要因為你沒融入,就說西方人之間是「弱關係」。

————————————————————

給大家講幾個故事。這故事中能學到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作為留學生剛來美國的時候,英語幾乎就放不出個屁來,但是和一個漂亮的愛爾蘭裔女同學一見鍾情,交流一開始幾乎只能靠目光和畫圖。後來三個月英語已經開始跟同學辯論美國醫改了,回首一看,英語的底子差不多全是她教的。而同時期的中國留學生全部對我報以極為鄙夷的目光,你們知道,就好像抗日神劇裡面八路軍看見日本鬼子那種目光。然後有人就跟我說,你不能再跟她混了,你要搬到中國留學生公寓來。然後就有個人威脅我不搬就要叫人打我。我說你現在就叫呀,我在這等著。

我在中國大陸做實習加學托福的時候,有一天早上腰肌痙攣了,只能爬。我就給好朋友打電話問他們送我去積水潭醫院看看。到這種份上了,問的每一個人當然都是(我自以為的)摯交好友。結果不是找不到了,就是很忙,就是太遠來不了了。最後終於有一個師大的好友把我從北大宿舍背到東門的路口,叫輛出租,一路飛奔至那個美稱為醫院的屠宰場。

今年夏天牙醫建議我拔4顆智齒。在美國拔牙做全麻(intravenous anesthesia)要有人陪同,手術還不短。我就手賤在網上亂談這事。所有主動提出要陪同我的全部是白人,而且其中沒有哪怕一個人提出收費用的要求。後來我想吧,也不好麻煩有些人老遠的,就找住的最近的那個好朋友幫我。其他的好朋友紛紛告訴我手術前發條簡訊,手術(如果)成功了報平安。

我所有的中國朋友沒有一個友誼維持得久的,不管我身在其中時對那段友誼的天長地久何其自信。其規律是,每當我人生進入高潮的時候(競賽拿獎了,或者進了個導師很牛的實驗室),身邊就奇蹟般地出現了一大堆摯交好友。然後有一天我的人生又跌入谷底了,這些人轉身就把我當狗了,你們知道,就好像高富帥對待女屌絲那樣的態度。

我認識的白人朋友的規律是,他們間有1/3是我在人生低谷交的,有2/3是我在人生高潮交的。但是無論我人生跌宕起伏,他們始終常伴我身邊。至今沒有哪怕是一個白人因為我人生跌入谷底就把我當狗的。很多話我跟父母都懶的說,一說他們就煩得說要上廁所了我們掛電話吧;跟他們都能夠有共鳴,而往往是我都說煩了,他們還沒聽煩。

請各位深思。


一句話,所有嘲笑你假洋鬼子的都是羨慕嫉妒恨。


魏暢然的回答已經很好了

只是想補充說明下 人不是二分的

對於魏暢然的

如果你喜歡外國人的那種生活方式,愛吃沙拉醬披薩餅、喜歡吵吵鬧鬧的聚會、跟得上他們對於「國內時事」(對於咱們來說是國外時事)的熱情、熱衷於當地熱播的電影電視脫口秀、哼得出時下最流行的英文歌曲。 Congratulations!大膽地去融入他們的圈子吧,他們不會因為你黃皮膚的面孔而排斥你的。當然不排除某些種族主義者的存在,但對於這種國外的中二少年我們還是不要和他做朋友了吧。

但是,如果你出國後仍然會為了一瓶老乾媽而淚流滿面、比起熱鬧的聚會更喜歡三五好友促膝長談、喜歡侃侃微博上最新的爆料、沉迷於《中國好聲音》難以自拔、張嘴還是喜歡哼幾句「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

並非 「不是外國人的生活方式 就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還有很多中間地帶

並且也不是每個人外國人都熱衷聚會——甚至還有不少米國姑娘小伙覺得在那喝酒大麻很傻很可憐 ; 也不是每個人中國人都愛老乾媽——在東北就沒見過多少喜歡老乾媽的

你可以在德州撲克上和當地人打成一片,學會了冰球棒球橄欖球,愛上cheesecake和avocado,喜歡Casseedee Pope,但仍然享受打麻將,仍然看到老乾媽和川北涼粉就開心,仍然喜歡三五好友促膝長談,還是喜歡聽梁靜茹。

所謂外國生活方式和中國生活方式並不是二分的,對很多時差黨來說,外國(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華人圈的社交都是需要的,並且,也沒有必要放棄哪邊。


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黨。

還有,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自己的獨立性,要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有堅實的認知,不要讓任何一群面目模糊的「別人」來代表你。


有能力的人走到哪裡都是不缺朋友的,只要他想要就會有。

先讓自己努力,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水準。有能力了之後就可以純粹看個人喜好和誰交往了。

不是自己主動去找人,而是要讓別人樂於認識你。


被坑過數次後我的經驗是,華人圈子窄而深,當地人圈子寬而范。

任何地方沒有當黑老大的本事抱團扎堆都不是什麼好事。


原來這麼快就已經過完了感恩節,一恍惚已經快要進入final大戰了,所有的due和考試已經來臨了。說實在,壓力並不是很大,我能夠hold住。只是我突然覺得很恍惚,原來時間可以過的這麼快。新奇?我好像對這裡沒有太多的新奇感了。美國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它就是這麼一個國家,大家用著美國的思維方式過日子,不誇張,和電影里的橋段差不多,出門,微笑,how are u today已經問的沒有一點溫暖的味道了。只是,我們這些外鄉人才覺得受寵若驚。當然我這麼說不是覺得人家假惺惺,至少這點上,我覺得在美國感覺挺好,至少大家都很友好,是否認識,都會這麼一問。不管對方是否是真心誠意,心裡多少還是能夠感受到溫暖的。

來到這邊三個月,我問問自己英語是否有進步了,感覺好像是有,至少語音語調已經開始發生了改變。今天和Sam聊了好一會,包括他對中國的好奇,包括他指出的我們「抱團」上課,下課,吃飯的問題。我很誠實的告訴他,很多情況下,中國學生很容易丟失安全感和缺乏足夠的自信,他們願意一起做事情,也不願意去更多的和美國人交流。他們害怕,害怕自己出錯,害怕自己無法融入他們的生活,害怕自己會因此被帶壞,害怕文化的不同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糟糕。這些都是他們的顧慮,我如實的告訴Sam,即使我知道他看上去很confused,我最後只能說一部分的中國學生還是很open minded的,他們願意去接受新的事物,他們更願意去和外國人接觸。我說我正在努力這麼做,我千里迢迢從國內趕過來可不是為了在異國他鄉說上流利的中文,我更願意在這邊鍛煉我的英語。我對Sam說中國學生特別怕自己的口音,怕犯錯,怕說不好,怕把she說成he。就好像一旦錯了一個詞,整個天就要塌下來的感覺。sensitive過度了有的時候是一種病,但是其實很多時候這只是我們一貫而有的弊病而已,也和我們的文化密不可分。

和Sam的交談,更加讓我堅定了在美國學好語言的決心。一直和中國學生呆在一起是學不好英語的,這是真的。我不是抵制中國人在國外團結一致的美好熱烈的愛國情緒,我只是說學習英語必須要自己主動的,不怕錯誤的去進行探索,而且這種探索只有通過更多的外國人才可以。無論我是和三哥哥,日本小帥哥還是美國本土大帥哥交流,我覺得我都在提升。不要覺得日本人天生髮音有缺陷,要知道Kenta的發音幾乎完美,找不到任何的缺陷。所以換一個角度想問題就是無論自己的基礎怎麼樣,學好一口流利的英語並非不可能,只是有的時候你不願意去做這件事情。大家都已經長那麼大了,都有權利選擇未來的路,選擇可能的會有的結果。而我,願意去選擇更多的去交流,去感受這個不一樣的國度。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就算每天說100次 you"re welcome,不出一個月,當你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十分流暢且基本沒有口音了。很多事情只有自己嘗試了才知道自己行不行,才能拿捏得到。光說不練就是看電影,你看的到子彈穿梭,卻永遠感受不到子彈飛過的炙熱感。

自己有夢,就算跪著也要走完。從某種意義上講它不是正能量的表達,而是負能量的表達。但是黑暗的力量是更加強大的,它讓人憤怒,讓人忘記痛苦,就像強烈的酒精和充滿腎上腺素的針頭,告訴你什麼都不該放棄,該前行的腳步再沉重也得向前邁。因為邁了才會有腳印,而腳印就是你活過的印記。如果連印記都沒有,那為何還要出來,跑那麼遠,看到了國外的月亮,然後感嘆一聲的確是這邊的月亮更圓么?

其實我這段話的中心思想無非就是出來了要好好感受,不是在白宮面前來張照就是你在美國的縮影。既然大家都是出來讀書的,除了讀書,除了考試,去見更多的人,去見更大的世界。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放開自己的心,不要害怕。

What is more, 不要什麼都嘗試,保護好自己,懂得珍惜自己就是懂得珍惜自己身邊的人。


沒有該不該扎堆,只有可能不可能扎堆

我們專業一大群中國學生,按概率隨機抽樣,也必須扎堆。

我本人有不少外國朋友,但不得不說,和外國人實在不知道聊什麼。

聊政治,太敏感,和越南朋友聊南海,和印度大叔聊藏南?這就是自找無聊了。

聊女人,太猥瑣,我雖然好色,但也不至於和外國人沒事就聊這些。

聊喝酒泡吧,這個倒是有的聊,可是意義不大。

和中國人在一起就不一樣了,聊bilibili,聊鬼畜全明星,聊過去的學習,以前的好機油,以前的女朋友和奇葩室友。

和外國人交流是毫無壓力的,語言是過關的,心態是開放的,這就足夠了。

我聊天耍朋友是為了開心和愉悅,沒有什麼別的意義。


關於留學中的抱團問題、

其實看過太多說法/人都是:要嘛只跟外國人玩,要嘛只跟中國人玩。

有些時候,

只跟外國人玩的還會嫌棄只跟中國人玩的,不免有時順手黑了同胞一把。

只跟中國人玩的除了嫉妒和羨慕跟外國人玩的後繼續只跟中國人玩,不免有時順手帶著別人一起墮落。

只想跟外國人玩的(但未成功)除了嫌棄中國人並且不想跟中國人玩之外,還會成天喊著好孤獨好寂寞,這裡有嚴重的種族歧視,沒人跟我玩。

只想中國人玩的除了嫉妒跟外國人玩的繼續只努力跟中國人拉關係,還會成天喊著好孤獨好寂寞,這裡有嚴重的種族歧視,沒人跟我玩。

當然以上不包含全部的狀況,顯示的也只是特定幾種人群形態。

而這幾種是我最看不慣的,所以特別拿出來嘮嘮=,=,遇到一隻就瞎一次。

我在這裡主要是想說,就不能跟外國/中國人玩之餘,也偶爾跟中國/外國人玩玩嗎。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我上tutorial/workshop一類都是跟白人搭夥,今天才剛final presentation結束...

明天晚上跟中國人小夥伴們要一起去看電影。

星期六再跟幾個白人去看球賽...

兩種堆扎的不亦樂乎。

我所認識的中國小夥伴都知道我跟白人處得還算可以,他們或是發自內心的說「你這樣很好」或者自然而然將話題帶到分享他怎麼跟白人相處的際遇,反正不是所有中國人都像題主遇到的人那麼神奇的。

從這裡才開始正面回答問題--華人扎堆。

跟白人相處的好處就不多說了,對英語提升有幫助啦、對文化理解或交流有幫助啦、他們人真的很nice很懂我啦...等等。大家都說了很多了。我想,其實老外們也很希望/喜歡跟中國留學生聊天的。而且我其實看不太出來跟他們聊天的困難點在哪,明明都是人,差異實在也沒那麼大,就只是講個話而已,反正把心態放正隨便聊阿,總有人聊的來,還可能有的會迫不及待的想帶領你去體驗他們本地人的生活。

主要我是想幫華人扎堆辯護一下,我盡量客觀講幾點與華人留學生做朋友的好處。華人扎堆其實也沒那麼不好,其他諸如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地也扎阿,總覺得它被妖魔化了。

  • 你知道你有「根」-其實也不過就是所謂歸屬感一說。但這裡的歸屬感要這麼解讀:不完全是表面上怎麼對這個團體產生的感覺,而是當一個人理解了這個團體它之所以會存在的意義後的感情。它會讓你變得強大,就好像有了後盾,可以更理直氣壯的向前狂奔。而不是得靠攀比、嫌棄或貶低同為華人的其他留學生來獲得一點小小的安慰或自信(這樣活著不累啊?)。
  • 資訊整合 互助-不同性質的群體所獲取的資源性質也會有所不同。我跟白人玩最多的就是他們平常活動,哪個club今天打折、火車藝術展、默劇、拍video玩玩等。中國人的話,更多是關於生活方面優惠的機會,幾個留學生間互相留意房源就不說了,還有商店優惠、打工機會、免費票源、適合華人的志願者服務機會等等。其他的也有學生間為了提升英語能力自己創英語互助小組、讀書學習小組等等。因為共同點在於同是族裔,因此接觸的人往往也來自不同科系與不同年級,通過這種方法和不同層面的人交流反而會加深對學校的了解並對如何得到或利用資源更有幫助。
  • 「懂你」-身在異國的苦有時候還是得互相吐吐才爽快。尤其是對剛來到新環境的人來講。也許是自己幸運,來到這裡除了收到外國人友善對待之外,在這裡遇到的華人學長姐們(不同科系)也不忘做什麼事都順便拉我一把,這些讓我一直都覺得很感激。一直長期說著另一種語言,努力追逐著也說不清是什麼的標的,偶爾還是會感到些許迷茫。這時候被請一頓大餐,整場就算主要當個聽眾(原來還有跟我一樣莫名陷入鬱悶的人啊),聽學姐們操著一口北京腔大吐近日長短,就會覺得日子好像也沒那麼難過。然後我就覺得,以後遇到初來乍到還不熟悉的同胞,果然也要盡量幫助他們步入正軌。

不過當然,那種自我封閉的連開口說英文的都不敢,或者嫉妒別人跟洋人相處的,就不用費心結交了吧。各自該幹嘛就幹嘛去,道不同不相為謀。前一種是害自己跟著墮落(我總覺得不敢講英文的最後都扎堆關在寢室打網遊),後一種是給自己隨時找罪受......生活已經夠繽紛(dan)多彩(teng)了,何必跟自己過不去。

然後再多補充一點,外國人就未必沒有性格不好,未必每個就那麼性格開放、注重自我提升、大剌剌的。小眼睛小鼻子或者說話故意顛三倒四態度刻薄無理懶成一條蟲等等等等負面能量多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主要還是朋友要慎選。

希望我個人的個例也能給題主一點思考方向。


大二留學狗,美國top10本科,大一的時候和同胞男生談戀愛,天天膩在一起,除了上課寫作業,其餘時間全部中文,好朋友也都是中國人。出國前托福116,口語28,結果大一一年口語退化到小組討論不敢講,和教授聊講不清,presentation完被提問結結巴巴不知如何回答。唯一還算慶幸的是聽力寫作閱讀有所進步(學校的課程難度大 workload重)

大一末被前男友甩,一個人哭了整整一個月,覺得整個世界都崩塌了。走出低谷的過程中,中國閨蜜們的幫助好大好大,分手後和最好的中國小夥伴混,她高中在美國讀,但是是屬於中國美國朋友都很多的人,非常自信有想法,她帶我認識了好多非中國人的小夥伴。大二的前半段,因為沒有了固定的前男友飯友, 常常和不同的小夥伴們玩,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有一個美國菇涼對我特別好,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後來在她的介紹下又認識了其他一系列的美國人,這一年英文口語飛速提高,可以在一群學生和教授中很自然地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冷場的時候救場,純美國白人好朋友(可以隨時簡訊 電話 時不時一起吃飯 聊人生聊未來 也可以沒事開玩笑瞎凱的)有了三四個,還有ABC,其它國際生,關係最好的美國菇涼天天和我說你好好看,告訴我這個男生又說我cute,那個男生又想hit on我等等,無論是善良的謊言還是事實,大二的一年,在她positive的影響下,我對自己的外表,口語都自信了好多好多。身邊看著我兩年來成長的好友都說,你的氣場變了,從害羞嬌弱的鄰家小女孩到自信的輕熟女的轉變。

現在大二快結束了,目前朋友圈裡中國人外國人各一半吧,平時說中文英文的時間應該差不多英文60%,中文40%(主要是因為projects比較多,所以常常有group meeting),中英文切換自如。非常滿意現在的狀態。also I"m happily single :)

所以說,和中國人混 和 和外國人混,其實是可以和平共存的。和中國人交朋友,對於剛剛到國外的留學生是再簡單不過的,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母語,都是初來乍到,可以互相幫助etc。和外國人交朋友,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我的外國朋友都不是loser,都是可愛,善良,有想法的孩子們,外國人也是人,只要自己心中不把自己當作和他們不一樣的人對待,自然地去交往溝通,那麼就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然後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我的英文怎麼好了那麼多! &>_&> ^^...


喜歡誰和誰玩,誰都不喜歡就自己玩。


以自己為先,不要太考慮別人怎麼說。

中國人圈子裡面能交到個性合得來的朋友最好,有時候朋友不需要多,而需要精,能信得過靠得住的最重要。

洋人的朋友也不要落下,能多交也不是壞事,自己強大的前提下再想想能不能去幫別人,要不然最後落得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名聲你自己都會很鬱悶的。

作為一個比較nerd的人,題主說的我也感同身受,好在自己的中國人圈子裡面可以有一幫能互相幫忙照顧的朋友。洋人那邊也通過同事以及上學時候的朋友慢慢開拓著。

兩邊可以兼顧的,不矛盾。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看自己。我個人覺得脾氣合得來最重要,其次就是自己要強大起來,別人怎麼說歸他們,你不可能管得住別人的嘴,與其那麼在乎別人的想法和態度,不如先照顧好自己再說。


其實我覺得大家都在外留學,遇到同是中國人當然會感到很親切,不是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嗎,大家在一起過一些中國的節日當然是沒問題的。至於你說的扎堆,我覺得沒有必要說為了融入國外的圈子而不想融入國人的圈子,你可以選定一些時間跟國人朋友一起吃飯聊天,也可以多花些時間來與一些國外的同學接觸,可以跟他們多聊聊他們國家的文化,讓他們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來聊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我覺得這樣既可以跟國人朋友一起不至於覺得自己在外太孤單,又不會像你所說的出國幾年,回來還是什麼都沒練出來,什麼都沒提高。

我覺得路都是自己走的,有的人可能希望找到安全感,所以不願意跳出這個圈子,但是有的人希望能多學習,多接觸外國人,學習他們的思想和文化,這樣也不至於回來什麼都沒提升。還是看自己想走什麼樣的路,只要自己想好了不後悔就可以。


其實我們有必要這麼清晰地用國籍來界定一個人么。私以為這是一件很無趣的事情。

一個聊得來的人你管他是中越馬英,一個聊不來的人你又管他是中越馬英?

按照我目前接觸到的華人圈子,包括題主的圈子,都把自己過於明目張胆地標記成外國人,這真不是個好事,甚至是一種狹隘的表現。我來舉個栗子。

中國,男,22歲,英文不太好,口語尤其糟糕。

v.s.

韓國,男,22歲,英文不太好,口語尤其糟糕。

對於一個local來說,請問這兩個人有區別?一樣的臉,一樣的口語,但是這兩人的生活可以是兩個極端,一個是lecture animal,一個是party animal。

在別人來孤立我們之前,我們往往先把自己孤立起來。

要我來總結一下的話,無非有2,性格和面子。

當然了,我認為和外國人混的孩子之於抱團的孩子並不存在什麼優越感。理由如上,跟誰混不是跟人混,性格有高低之分?但什麼do提供優越感的是…能力上的差異導致的優越感。face it。

最後最後,抱外國團和抱中國團很衝突?

什麼時候什麼事,這情況我們不得不分吧?我就認識有的人兩個團都抱的。相信我,他真的不是僅僅是看起來兩邊都能混,這貨是真的兩邊都能混。沒錯這人確實是我。

真的是最後,即便題主已經沒這個困惑了,我也還是想說,你可曾見過比你牛b的人來攻擊你。


我個人的感受是,關鍵要把人當人看,同學當同學看,同事當同事看,而不是中國人和外國人看。主觀上就首先把人劃分的不平等,交往起來就不會自然


推薦閱讀:

哈佛、耶魯、劍橋大學是否都是有錢有權人的學校?
傾家蕩產去美國讀碩博是否值得?
如何評價中國留學生張佳恩被控性侵犯且可能面臨終身監禁?
現在台灣對於大陸學生是否存在嚴重排外傾向?
如何改善現在中國科技精英移民海外的浪潮,為民族復興蓄力?

TAG:生活 | 出國 | 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