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集體宿舍是否對個人志趣的發展有不良影響?
論集體宿舍的有害性 這篇日誌中提到,強制性集體幾乎不會對個人有任何積極的影響。
個體的趨同性、渴望被集體接納的本能會驅使他接受集體的志趣和價值觀。根據木桶理論,集體的共同旨趣只會維持在最低的層次。最顯著的例子是宿舍集體dota開黑,雖然帶來了快樂,但是浪費了發展個人志趣的時間。
在一段共同生活的時光里,想要避免受到他人習慣和愛好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這個人非常明確地鎖定他想做的事情,而且能在大多數時間保持高度的自制力。我見到屈指可數的這類人,基本都是人精,想想那些妖孽級的學霸啊。還是做個普通人好了。
目前正在度過第十年的集體宿舍生活,對於這個問題,當然集體宿舍有一定的風險,比如會遇到習慣不好的室友等,但是從整體期望上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室友固然有缺點,但是肯定也有不少優點,跟著別人光學壞不學好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上初中前就十分嚮往集體宿舍生活,於是放棄按片劃分的學校,考了個離家老遠的第一年招生的寄宿學校,我媽的朋友說她初一就把我送去,跟後媽似的。但是剛剛寄宿的那一年是我成長最快的一年,跟全是獨生子女的室友在一起我學會了說「謝謝」,回家接過我媽倒的水說了句「謝謝」竟然把她嚇一跳,我這才知道自己之前有多不知道體諒別人。初一放暑假的時候要把寢室所有東西都搬回家,我媽開完家長會來宿舍正準備扎個馬步幫我好好收拾一番的時候,發現在家從來不整理屋子的我已經把所有被褥、雜物都打包整齊,可以直接回去了,這事讓她震驚不小。也是在宿舍生活中我學會了分享,每周大家都從家裡帶來吃的一起吃,互相嘗嘗媽媽的拿手好菜,外地的同學有時過節沒法回家,也會邀請他們來家裡過節。
這些是集體生活本身的好處,而在室友身上我也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現在的室友,我們有時經常討論一些辯論性的話題,比如是科技適應人還是人適應科技,獲益良多。我的室友有醫學的心理學的,從他們身上我了解了很多別的學科的知識。
還有就是關於室友性格不好的問題,說實話雖然確實有一些比較自私任性不好相處的室友,但是我個人認為很少很少,很容易遇到的話說明可能自己還是沒有學會忍讓。十年以來我住了六個寢室,換了二三十個室友,除了一個我不大喜歡但是維持了表面的和諧以外,其他都很好,相處很和諧,還有幾個一直到現在都非常鐵的朋友。我相信如果不是朝夕相處的宿舍生活,我們不可能有這樣的情誼。
我也不否認有些人可能更適合獨處,但是就我個人和我認為的大部分人來說,集體宿舍的生活對於個人性格的成長成熟還是有很大幫助的。首先得看你的志趣是什麼吧...如果你立志做學霸,那麼平時可以去圖書館或者自習室,寢室就是個休息的地方,而且不排除有學霸寢室,當年我對門就是四個學分績4.0的逆天學霸!如果你的志趣是比較個人化的,像我當年是看電影、讀書和碼字,那麼集體宿舍幾乎沒有什麼影響,而且我還發展了幾個有同樣愛好的舍友,經常卧談,很開心。平時舍友都出去上課了,我還經常逃課在宿舍做我喜歡做的事情,不過這不是什麼好例子...如果你的志趣是混社團搞運動,那麼和學霸一樣,你完全不用待在寢室裡面太久,多出去交往運動即可。除非你有什麼非要在宿舍裡面完成且會造成舍友不良反應導致排斥的愛好,要不影響真不大。就算是男生宿舍集體玩遊戲,你當然也有不玩的權利,不過我看不少男生集體玩遊戲真的不是被壓迫的,而是自己就想要玩,有人一起玩更高興...
趨同性已經感受到了,集體宿舍里你身邊的人某種層度上決定了你這一階段的成長和墮落,他們可以鞭策你也可以腐化你,而且是在潛移默化之中。脫離的群體的慣性很難,被裹挾著走卻很輕鬆。能做到在不被群體同化的都是自己的志趣和人格都很堅定獨立的人。
但其實我看到這個問題以後想分享的不是上面的那些話。
我第一次對大學宿舍感到一絲絕望是,,堅強地擔著所有屬於不屬於我的的責任走過了所有的磕磕絆絆,不服軟不流淚,有一天突然精疲力盡,想找個地方好好為自己哭一場,沒有陽台,大門廊門早已落鎖。我從一樓走到三樓,又從三樓走回寢室,找不到一個可以不打擾別人哭一場的地方。連廁所都是公共的。
為什麼不在舍友面前哭?慢慢地變得太像了,我們都覺得獨立堅強是理所當然。我是大一新生,在來這裡以前,從未有過住宿經歷,現在,我已經比最開始成長了很多。是會有的人彼此看不順眼,但這也是一種修行。和不喜歡的人同處一個屋檐下,真的是在一起生活,就會慢慢成長,學會多角度的看問題。不管怎樣,坦誠相待就會學到好多。
就拿目前國內的學校來說,不夠合理的宿舍布局會讓人避免不了舍友的影響,談一個人的集體生活也離不開其舍友,往往足夠優秀的舍友會給人正能量。不過話說回來,這種人實在太少了~~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在一起久了,肯定會被彼此的場所影響。
有,你不可能在別人的注視下盡情地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集體宿舍生活對於個人志趣的利弊問題。關鍵看你採用什麼樣的標準去看待。我的標準就是,集體生活是否會對你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身心健康是關係志趣的關鍵因素。如果會造成不良影響,那麼集體宿舍生活就是弊大於利的,反之亦然。首先每個人的生活空間被嚴重擠壓,每個人的人際邊界線也被嚴重擠壓。這可能就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不愉快增加,加上現在的學校再分配學生宿舍的時候,採取的是隨機分配,那麼每個人之間是不了解的,遇到志趣性格相異、生活習慣迥異的人可能性非常大,相處幾年能做到互相尊重對於現在的獨生子女來說很困難;其次,大家在為人處事方面已然形成的認知模式的衝突。互相之間一旦出現不和,要麼被本人自行改造以適應集體宿舍的舍友們大家一起舒服,要麼就被別人改造來用你的不爽來讓別人活得舒服,要麼就是你堅持的你的認知模式,然後你舒服了別人不爽。說白了這就是集體生活的第一個難題,三觀不和問題;最後,一些細節問題就沒有之前涉及生活習慣和三觀不和兩個那麼重要了。不提也罷。
絕對有,有體會的自然知道,對於沒體會的人就沒啥不良影響了。
如果你現在沒這感覺,不用太在意這個事。
有可能會遇到室友下毒……
推薦閱讀:
※家裡突然破產 還應該堅持出國嗎?
※如何評價西北工業大學校長汪勁松及其改革措施?
※高一開始搞OI.晚么?
※一個普通人,怎樣成為牛頓和愛因斯坦那樣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