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給人感覺,漢語口語不如英語口語有力量,簡潔和有效率?

只是在找和我有同惑的同伴,可以給出小疑惑,也可以給出原因。


和你漢語水平有關


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區別。

高語境_百度百科

具體來說,高語境傳播的特徵是:在溝通過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經過編碼後被清晰傳遞出來的,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重視「語境」而非「內容」,注重建立社會信任,高度評價關係和友誼,關係的維持比較長久。溝通是含蓄的,人們對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個體從早期就學會了準確解釋這些含蓄的信息。具有權力的人對下屬行為負有個人責任。信任是人們履行協議的基礎,協議常以書面形式確定。「圈外人」較為容易辯識,但很難進入「圈內人」的群體,在商務談判過程中人們不太重視時間,卻拘泥於形式。

他指出,有著偉大而複雜文化的中國就處於的高語境頂端,是東方文化的代表。而美國、奧地利以及大部分北歐文化傾向於低語境。他認為,美國人與中國人在傳播行為方面的差異,集中體現在對直爽和委婉的偏好。研究認為:美國人偏好直言不諱;中國人強調社會和諧不直接表露自己情感,蔑視言語上的咄咄逼人。由於重視間接交流,接受者的敏感性與領會話外音的能力以及理解隱含意義的能力變得尤為關鏈。在西方人們通過諸如辯論和公共演講等正式的訓練,儘力提高傳者的效率;而東亞人則儘力提高受者的敏感度。當人們排除了腦中所有的先入之見,使自己的頭腦像鏡子一般清晰時,就達到了最高的敏感階段。當心心相印時,理想的根本不需要使用語言的交流就隨之而來了。 霍爾的高低語境文化概念說明人們在初次交往中消減不確定性的方式會有不同。他指出在高語境文化中,言語交流的數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言語交流種類。具體而言,高語境文化的人們會尋求背景信息(如父親的職業、宗教信仰)來消減不確定性。此種信息的收集,使高語境文化的人們對陌生人未來的行為上的預測有較大的把握。 東方的高語境文化常被稱為「不接觸」文化,這種文化的成員與低語境「接觸」文化相比較少地進行觸摸和目光對視,交流時站在較遠的距離之外,在初次交往中較少地使用非言語行為。另外,高語境文化對模糊的場合難以容忍,所有場合,哪怕只是社交集會,也要設定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案例:切。

XXYQ。


我覺得中國的口語還是很簡潔有力的………………

沒有那麼多人在現實生活中說官話,外國人說「F*CK」,我們就說cao!外國人說「idiot」,我們可以說笨蛋,SB,哈本兒!各地方言有那麼多表達同一個意思的不同短語。

就算是你覺得外國人交流簡潔,那也是因為在具體的語境中,漢語在既定的語境中也可以用很多簡短的話來進行交流…………不信的話跟你朋友試試,每次不超過用十個字來回答別人的問題,肯定還是很方便的…………然後你再把你們剛才的對話翻譯成英語或者其他語言……看哪個比較簡潔,立見高下!


那是因為樓主接觸的是漢語是日常漢語,接觸的英語是影視英語,就好像拿一個普通人的發音和配音演員的發音來對比當然得出前者不如後者的結論。

而且不知道樓主所指的力量是怎樣的力量,如果是像朝鮮女播音員那樣鏗鏘有力能把聽眾嚇破膽的力量,那麼大陸80年代之前的影音資料可以滿足你。但我想樓主所指的顯然不是這種理想。下面給兩個個有力量的漢語示範:

歌曲《川藏路上》:川藏路 扎西頓珠

漢服介紹:漢服掃盲小節目

通過以上兩個音頻可以了解,漢語的力量蘊藉於溫柔之中,與樓主想像中的英語的力量是不同的兩個方向,但須知溫柔也是一種力量。


不敢苟同

PS:你對比I don"t think so 感受一下


看過英文詩,聽過英文歌就知道了,人家的詩和歌和平時的話沒多大區別...

中文你試試。

再者這個年代講的都是大白話,也不之乎者也了。一些中文地方方言能簡潔到你想像不到


堅決貫徹落實 全面推進開展


因爲漢語在中國大陸被共產化了。共產中文,當然跟共產機構一樣,繁冗、低效,也不會有真正的力量。

在粵語被保存得很好的香港,口語是非常鮮活生猛的。參見《忽然一週》《壹週刊》等雜誌。上海話和其它方言的表現力也很好。


我的理解是因為你可能沒去過國安隊主場工體看球。


一、英語有濁音;而普通話無,故弱。

二、英語多詞尾後綴,容易押韻。

三、英語又以拼音文字為文,故罕有新詞同音者;語音清晰。漢語則用漢字,收錄新詞時不論同音與否。

四、英語可有音節較漢語豐富,故同音詞少。反之漢語可有音節少,詞又多為雙音節詞,不如英語口語清晰。

五、英語不受聲調之牽制,故語調易靈活多變。

六、近代以來,漢語日漸西化,然語言乃約定俗成之物,變無不可。但迄今者,多取短補長。

七、偽文人好用冗繁難解的口語,本可簡之卻要繁之。

八、今之漢語、漢文重於「多」而輕於「精」,故常有言之無物者。

九、言漢語者陳詞濫用又模仿流行語句;言非自己。如同某些古人處處用典、對仗。

十、今言漢語者不論語言之別,一律照搬西文直譯而來的語句,併以此代漢語已有之說法。

以上十條,多以取短補長的西化中文為語而無言、無力、無效之源。今後應反之為「取長補短」。另外,該題所問是漢語口語,並非書面語言,即不計文言文。再者,以今音而讀古文又多有不便之處。今音較古音的音節簡單,併不能以相同之音節表相同之意。而且,詞彙有序 ;以古時的詞語用於今日,不當。

以今日的言語、詞語套用於文言文而讀,有別於念出《施氏食獅史》嗎?


我理解題主的心情。

樓上你們不要一棍子打死題主,題主的說法是有道理的。舉個推銷手機的例子。在國外對方可能會說:

"Hey miss you have time? Please let me introduce this phone to you. This is the newest version recently released by xxx, and I promise you you wouldn"t regret purchasing it~blah blah~"

國內會變成:

「小姐你好!有空了解一下我們這款手機嗎?我們這款機型呢是最近才推出的,這個功能呢非常的強大,你了解一下的話一定會對我們這個手機很感興趣……」

我覺得其中的一個點是:中文可以在各種地方插入太多無意義的「的」、「這個」、「那些」、「我們」……從而導致了不必要的累贅。英語如果亂插入成分的話語法是會被破壞的。

另一個點是英語國家的人受的演講訓練普遍優於國內(人家比較重視口頭表達),所以也較少出現嗯嗯啊啊想不出話說扯廢話的狀況。舉例:「我們的產品呢技術非常的領先嗯非常的領先,我建議您呢先試用一下子,這樣的話我們過兩個月再看看效果這樣您看行不行……」

中文這樣拖來拖去倒是可以顯得語氣比較委婉,英語說"our product uses the newest technology yeah the newest high-tech"只會讓人覺得說話人口齒不清。

而且可能是大陸人受某黨官腔影響比較嚴重,說話習慣性假大空。

不過西方國家假大空的也不是沒有,不過像某樓所說,中國人少有機會接觸(留學生亦然,因為圈子不一樣)

我只是舉例子,我覺得一樓那個高語境才是一針見血的答案。簡潔的表達我們不是沒有,但我們不依靠語言傳遞信息,我們依靠的是語言所營造出的「語境」。


地域跟文化的區別


建議題主可以讀讀國外教材。那裡面廢話啊,唉,我就不提了。


有力量的是你說出的話和表達的思想。


確實有這種現象,感覺漢語口語不如英文口語有力量。不過我覺得不是漢語的問題,更多的是國人傳統文化習慣的問題。

比如打招呼說 早上好! 對比 good morning!

我們說中文的時候可能會升掉興高采烈地打招呼,但更多是稍升調或平調打招呼,而我們用英文打招呼就常有一種興高采烈的感覺。

不是中文沒力量,而是我們不習慣力量地表達。如果有人力量地表達自己,估計別人會覺得這人比較雞血吧!

英文比較習慣感情外露,而中文習慣內斂平穩,跟國人的文化傳統及性格有關。這些是可以改變的。現在的00後比我們以前說話可是力量多了啊。


來重慶耍耍吧,重慶言子可以給你力量。


跟自身精神狀態,讀書涵養有關。拿自己舉例,我本人反覆無常,凌雲壯志的時候,做事求效率,步履如風,吐詞有力,言語的表達上就強勢,簡潔,需要讓他人緩一緩才行。混吃等死的時候,~~說句話別人都聽不清楚,還嗯嗯呀呀,吐字不清,經常讓人說你能在說一遍?清楚點。

就是這麼回事,所以說什麼文化含蓄之類的,我並不喜歡。其實就是個人的問題,要知道,同一個人不同的狀態,嘴裡的味道都不一樣,而不同境界的人,那就是天壤之別了。


我覺得吧。。f@uck一詞我國有許多不同表達的詞。。我比較喜歡變化地說→_→。至於說語言要簡潔,有力的話,還是得落到書面上。平時口語的話,說雞就帶吧,文明去他媽。(滑稽)


那絕對是他(她)的中文水平有問題。而且"我相信"他(她)的英文估計也好不到哪兒去ヾ(@⌒ー⌒@)ノ


推薦閱讀:

英語的次重音到底該怎麼讀?
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日常用語上有哪些區別?
如何練習英語聽力?
為什麼最近的電子設備名字如此奇怪?

TAG:語言 | 英語 | 漢語 | 英語口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