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紀錄片《為什麼貧窮》?


直接把自己公共號的東西搬來了

紀錄片 | 《Why poverty?》:一場關於貧窮的縱覽。

2016-01-28 JingleZ 觀影獵手

寫在前面:小編已被此片洗腦,如若已下言論確有不妥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曾經讀過這樣一個故事,非洲象牙海岸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種植地區,非洲男子種植可可幾十年,卻因為貧窮吃不起巧克力。當一位白人小哥拿出一塊巧克力給他吃時,他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種出這麼好吃的東西。

今天要為大家推薦一部紀錄片:《為什麼貧窮?》

你知道貧窮是什麼嗎?

你在學校或辦公室度過了漫長的一天,你剛剛或許在購物,現在回到家裡,打開手機放鬆,或許你還想看看新聞,卻看到了這樣的畫面。

你之前就已經聽說了吧,你覺得既悲哀又諷刺,現在是史上最富有的時候,卻也是窮人最多的時候。

但是,你知道為什麼貧窮嗎?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世間的競爭是資源的競爭,但貧窮一定是剝削的結果。 貧窮是由資本主義掠奪造成的。白人去到非洲建造工廠,使那裡的農民變為奴隸。

歐洲自由主義試圖改造一個全球的體系,以經濟學的講法就是創造貧窮。這就是第三世界的由來。

如果缺乏資源意味著居高不下的嬰兒和產婦的死亡率,解決方法就是要提供更多資源。要做到這點並不難,這世界有足夠的錢,問題在於如何平均分配,全球20個最差的嬰兒出生國家,其中有19個就在非洲,在非洲的孩子比在歐洲的孩子,更容易在嬰兒時期死亡,更容易營養不良,更沒有機會上學,更容易成為童工,更沒有機會取得乾淨的水,在生存權的樂透抽獎中,更容易成為輸家。

這是一部關於貧窮的縱覽史詩。

該紀錄片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導演,以「為什麼貧窮」為共同題目,拍攝了每集一小時共八集的紀錄片,讓世界共同思考貧窮問題,探討全球10億赤貧人口的過去與未來。

第1集 Poor Us: An Animated History of Poverty / 當我們窮在一起:動畫貧窮史

該集以動畫的方式演繹了人類從洞穴時代跨越歷史,也見證了一場資本主義「創造貧窮」的歷史。

第2集 Welcome to the World / 人之初 性本窮

這集也是最讓我動容的一集,用光影的方式見證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全球新生兒「出生大樂透。」

全球每1000名新生兒中,有42名活不到1歲,非洲是每1000名有82名,歐洲是每1000名中有6名;

在非洲的孩子比在歐洲的孩子,更容易在嬰兒時期就死亡。 相比較死亡率最低的地點是新加坡,最差的地點是獅子山共和國;

僅有17%的獅子山女性採取避孕措施,在挪威的比例則高達88%;

貧窮導致缺乏教育;

在獅子山每10萬名婦女就有840名死於分娩,在義大利則只有4名;

……

這部心酸灰暗的紀錄片用真實鏡頭畫面記錄下了讓人不忍卒讀的新生兒夭折畫面,藉以提醒世人,這個高速轉動的世界,需要有人去在乎那高居不下的新生兒的夭折率。

第3集 Park Avenue: Money, Power and the American Dream / 有錢有庇護:金錢、權力和美國夢

在美國,有錢人越來越有錢,對窮人來說卻是一個壞消息。   

紐約曼哈頓公園大道 740 號是全球最尊貴的住宅大廈之一,住戶是美國萬中選一的頂級富豪。向北10分鐘車程,過了哈林河,是另一段公園大道,位於南布朗克斯區。這裡失業率達19%,半數居民得領食物券。

  在這一集中,告訴我們:「要是你太貧窮,教育水平太低,你基本上就沒有競爭機會了,對於金字塔底層的人來說,良好的教育,爬到頂端的機會就會增長4倍多。」

第4集 Land Rush / 耕者無其田

2008 年全球糧食系統開始瓦解。受到饑荒威脅,有錢國家開始到開發中國家收購農地,改變農業面貌。   

非洲國家馬里,75% 的人口務農,但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亟需土地的有錢國家,租用馬里的農地,要把大片土地開發成農企業農園。許多馬里農夫並不歡迎這種作法,認為這是帝國主義再現。馬里發生軍事政變後,開發商被嚇跑,但馬里的農民能否靠自己克服糧食短缺,避免貧窮?

答案並不樂觀。

第5集 Give Us the Money / 搖滾救貧窮

聲援窮人的知名人士中,名氣最響亮的當屬愛爾蘭樂手鮑勃(Bob Geldof)和波諾(Bono)。 鮑勃、波諾和比爾·蓋茨在片中暢談有效遊說的方式,以及如何迎合政客追求排場和人氣的弱點,說服美國總統、美國國會停止征債。

這一集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集,作為U2粉絲,真心為波諾所做的事情所感動。

第6集 Stealing Africa / 生財有「盜」

瑞士小村呂施里空稅率低,居民非常富有,而且稅收多到花不完。這都是拜一位居民之賜:伊凡·格拉森伯格,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嘉能可公司的執行長。   

嘉能可公司在非洲尚比亞的銅礦,並沒能為尚比亞人帶來豐厚的稅收。尚比亞擁有全球第三大的銅礦儲藏量,但國內60%的人口每日收入不到1美元80%的人失業。影片根據原始公文研究,道破跨國企業在非洲運用的稅務制度。

第7集 Solar Mamas / 太陽能媽媽

拉菲雅是個沒念過書的貝都因人媽媽,住在約旦沙漠。她得到機會去赤腳學院受訓。(赤腳學院是一家致力於實現窮人自給自足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的非政府組織。坐落於印度。)這個學院訓練貧窮小區的中年婦女成為太陽能技師,為自己的小區提供電力。   這裡集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婦女。但是在看不懂、聽不懂英文的狀況下學習電子組件還算是小事。拉菲雅如果想完成課程,得冒著失去一切的風險,包括失去孩子。

第8集 Education, Education / 出路

這一集,國人看了估計會無味雜陳吧,該集是由中國紀錄片導演陳為軍拍攝完成。 講了三個故事,赤裸裸的中國現狀。教育產業化帶來的結果就是,某些教育機構昧著良心賺最窮人的錢;底層農民的大學夢的幻滅;畢業就失業的人生困境……


早幾年, 一個總部位於丹麥的組織,召集了一群全球範圍內的導演,拍了一套紀錄片,名字叫《為什麼貧窮》。在很多國家放映過,除了中國。第八集,《請為我投票》的導演陳為軍拍了反映中國教育的《出路》。

在大學時候,我最嚮往的就是拍紀錄片,當時不知道聽過哪個大牛說過,紀錄片的導演是上帝,於是覺得這才是真實的,不造作的。後面自己拍了一個紀錄片,還假模假式的在導演一欄里寫上「上帝」二字。

但所有人都知道,紀錄片也是需要剪輯的,也是有著主題先行的主觀意圖的,同樣的素材,換一個蒙太奇方式,換一點配樂,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覺得,陳為軍的這部紀錄片,依然反映了很多真實的問題,哪怕它是主題先行, 但我願意相信,並深深地入戲了。

因為生活是真實的,只有生活,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

《出路》選擇了三個人,作為講述的三個切面。

一個是王盼,湖北鄉下的孩子,爹媽都是民工,媽媽有殘疾,兩人搬磚供孩子讀書。王盼的目標,是考上一個好大學,但高考,她只考了388分,這是一個三本都上不了的分數。知道分數,她當即抱住幫她查分的同學痛哭,「我該怎麼辦」。

一個是某個軟體技校的講師,王振祥。雖然專職是平面設計,但在教授之外,他更重要的職能, 是招生。學校給他的任務,是走遍那些武漢的鄉鎮,找到那些落榜的學生們,讓他們掏出一年12500的學費,來他們的學校,混一個文憑。「我們什麼也不教他們,反正他們自己跟學校都不在乎。」

一個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萬超,武漢大學掛名的一個三本學院學生,儘管在大三的時候已經修滿了所有學分,整個大四都在實習之中,但依舊疲於奔命,輾轉各大人才市場,不斷地在被試用與被淘汰之中。拿一個月1500的實習工資,吃4塊錢一份的蛋炒飯。

這三個人,其實是一個階層,互為前身今世。

小時候,家裡困難,父母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給他們,於是,他們勉強上了一個野雞大學。

然後畢業,畢業就失業,為了生計,去忽悠人,去出賣靈魂。

即便如此,他們也並沒有生活得更好,他們的孩子,依舊沒有能夠突破他們的階層。

孩子,也上了一個野雞大學……

紀錄片里,王盼最後舉全家之力,又舉了全村之力,終於上了一個給畢業證的民辦大學。而那個大學,跟王振祥忽悠的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三年,學費六萬,而王盼的爸爸,搬磚,一早上賺34。

王振祥知道,那些學校連ppt裡面的很多設施介紹都是百度圖片裡面下下來的,他們的畢業生,根本沒有十萬的年薪。包工作?更是幻想。

這一屆的招生過後,王振祥的老闆把錢投向了另外一個更賺錢的行業。王振祥失業了。

而萬超,搬出了已經租好的公寓。

人生,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

除去前面四個,貌似只有讀書是個人可以選擇的。但其實呢,連讀書你都選擇不了。

要好好讀書,你先要在城市裡,因為二元割裂下,村裡再好的小學, 在城市就是個笑話。

在城市裡,你還要在一個好的學區,這也意味著, 你要買一個好地段的房子。

好的學區,你還要有好的老師。

除了學校的教育,你還要有好的家庭與社會環境,有足夠的硬體,獲取資訊的工具,好的熏陶。

你的父母至少能以身作則,不是告訴你,讀書好的很啊,你要好好讀啊,然後自己在一邊打麻將抽煙罵髒話。

人生有好多變數,但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的人生,就是定數。

如果你生在一個小村,哪怕你真的豪情萬丈走向天涯,你成為俞敏洪的概率,也只是遠在天涯的一抹亮影,每個人都希望看到,但每個人都好像看不到。

陳為軍的《出路》,說的是教育問題,其實講的是宿命。從這個面向來說,上帝才真的就是導演。

有的人生下來,就是錦衣玉食, 有的人,就是一簞食一壺飲。

你勸他努力么?如同讓一個人往一堆棉花裡面使勁,他打出血來,不如人家的一鎚子。

人活著,為的是什麼呢?人貧窮,又是因為什麼呢?

有的人,活著就是活著了,活到歲數了,也就死了,他沒見過這人世的繁華,也就罷了。

有的人,卻能夠讓自己的人生,永遠不缺新鮮。他們富足,所以有更多的選擇權。

貧窮,限制的不僅僅是想像力,比這更讓人崩潰的,是它限制了你擁抱更多可能性的機會。

如何呢?寒門再難出貴子么?努力努力再努力,這就是窮人唯一的路么?

從雞湯的角度,也從現實的角度,似乎這就是窮人們唯一的路徑。

但悲劇是,他們常常跟王盼一樣,連努力的方向都找錯啊。

寫到這裡,我不想引用那個《人生七年》的例子,說什麼苦心人天不負,階層不是鐵板一塊,是可以躍遷的。

階層,如果能夠那麼容易打破,就不是階層了。

只是,我覺得所有人都應該從我做起吧。

往前三代,大家都是農民。但有的,從第一代就來到了城市,比起那些留在原地的,他們的後代就已經領先了一代人。

一代人,是幾十年的路徑,是指數級的得益。

13億人, 資源就是這麼多,你不上,你安逸,孩子們就不會安逸。

當然,也不用緊迫。一代人比一代人好就行了,不要想著一步登天。

至少,王盼學了那野雞大學的技術,不會再回去搬磚。

至少,萬超在經過了一次次失敗後,總會找到個工作。

至少,王振祥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昧著良心。

他們不是棟樑,但他們存在著,也正是他們的存在,構成了生活。


我很驚訝,最後一集不同的人看到會有甚至完全不同的感受。三年前我看了這部紀錄片,覺得最後一集這個出路這個名字翻譯得極好,教育的確是出路,一定要儘可能地利用好自己擁有的教育資源,增強競爭力,否則就會找不著工作。但最近兩天我發現了另一個譯名,叫做教育致貧,我仔細想了想,它的確做了這麼一個事情:揭示中國教育行業產業化導致很多通過教育騙錢的公司出現,又展示了對於一個農村女孩來說上學是多麼多麼不易。

由此看來它似乎向我們傳達了一個這麼的一個觀點,就是上大學沒啥用,上了也找不著工作,而且還被騙錢,而且不吃不喝好幾年才能回本。。。然而我覺得這個觀點太糟糕了,找不著工作又不是大學教育的錯,也沒聽說什麼外國富翁反對讓自己的孩子接受大學教育,反而他們還拚命把自己孩子往貴族學校好學校里送,他們很清楚一個優秀的環境,優秀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資本,這明顯是沒什麼問題的。

至於貧窮,我想應該這個責任應該分為兩方面,一個是貪婪的人太多,他們就是喜歡賺黑心錢。另一個方面就應該怪自己不夠努力,為啥考不上重點大學?為啥不能拿到常春藤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只要考上了不就能享受優秀的教育資源嗎?這是一個競爭的過程,然而這種競爭將會貫穿我們的一生。無論是直接找工作還是上大學。

所以不得不說,這部紀錄片拍出來還是充滿惡意的,它為那些競爭失敗的人找到了一個借口,讓他們有理由把自己的競爭失敗歸咎於那些貪婪的為了圈錢的人身上,歸咎於整個教育產業,甚至歸咎於整個中國身上,最終讓他們討厭起中國zf起來。但我覺得啊,有這埋怨的時間,還不如多想想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怎樣增加自己的人脈,怎樣學到真正的技能,這樣看著看那,沒用的,不僅僅是社會,自然界,都是物競天擇,別老想著埋怨。


元旦三天,終於看完了這部慕名已久的紀錄片,可以看出該紀錄片的編導是名白左,把造成貧窮的一切原因都歸於大資本集團的剝削,除了第一集和第二集值得一看以外,其他幾集都有很明顯的偏見和傾向性。

例如第三集想表達的,明顯是民主黨的思想,即支持對大企業加稅,支持高福利社會;第四集支持小農經濟,反對農業集約化,該集的編導估計是中國儒家井田制愛好者的知音;第五集講搖滾明星拯救貧窮,還是白左那套高高在上,用憐憫的方式給非洲施捨食物,而不去深究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非洲的食物缺乏;第六集的主題就是反對全球化,認為是全球化,跨國公司造成了非洲的貧窮;第七集倒是講訴了一個可敬的女人自強不息的故事,可惜沒講更深層次的東西;第八集更是充滿了對中國的偏見,三本和民辦學院的畢業生當然找不到工作,中國也有好大學的!


第八集非常好,拆穿中國教育的假面目。聯合國大會討論時,一個老外(挺有地位的一個傢伙)說了一句經典的話:中國的父母老師總想讓孩子進個好大學,等孩子們進去了才發現那什麼都沒有


看了《為什麼貧窮——出路》這一集

講的是擴招時期高考生和應屆畢業生的痛

看後有些感觸

成績徘徊在三本專科的學生的掙扎,既想去上大學實現自己的夢想或者為了以後能有機會找到一份工作

非985非211的學校畢業的學生在找工作中的艱難,甚至都不能養活自己

我不禁想問,

難道一定要上大學才能獲得幸福嗎?當通過一個並不好的大學進而進入城市工作真的可以獲得知識,能力,財富,權利或者機會,平等,尊重,幸福嗎?

國家實行擴招是否是個好的政策?政策的實施利是否大於弊?通過犧牲底層人的利益來推動整個國家、社會的進步發展是否合情合理?

發展經濟或者進行某個決策是否應該考慮它的社會環境(法律?教育水平?社會管理?)片面發展經濟是不是畸形發展?

教育在國家發展、個人發展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靠教育產業發展經濟?靠教育來獲得財富?)我們的教育理念又是什麼呢?(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可能紀錄片里的會有些主觀性和不全面

不過就拿身邊人的經歷來看,這種情況還是有的,還好現在這種情況不是那麼嚴重了

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有問題,還自以為是或者被迫或者傻乎乎地在這條有問題的路上走

個人淺見,還望指正!


就其第八集出路來說 記錄真實程是相當真實的 自己雖不是大學畢業,上過的中技確實一樣,我只能說這個世界 出來混的都不容易。真的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攝影的兩個細節,第一個是 實習生在彙報工作時,因為緊張;被汗水浸濕的滑鼠 :第二個是後面的從事實錄音中引入錄像:後面還有很多 拍攝的很成功,剪輯的也很完美。似乎又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也許因為現實總是太殘酷,所以禁播了·····


只代表了一部分的真實,反應出了現在的一些客觀問題。但沒有反應出現在教育的優點,少了全面看待問題的視角,多了片面化。中國在改革,許多東西都在變,無法避免的會出現錯誤,但誰叫失敗是成功他媽呢。總的來說,中國在變好。

少一點抱怨,如過看到讓你不滿的事情,別總是無用的抱怨,閉上嘴,做實事,讓你不滿的事變好!


推薦閱讀: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教學」的考試結果對中英教育有什麼參考意義嗎?
有哪些不錯的BBC紀錄片?
BBC有一部專門講爵士樂的紀錄片叫什麼?
你認為值得推薦的BBC記錄片有哪些?

TAG:BBC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