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哲學上唯理論和經驗論的分歧在於哪裡? 為什麼說在個體發展的問題上存在的「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的鬥爭,實際上反應的是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鬥爭?


唯理論和經驗論主要是指從笛卡爾開始到康德之前的近代哲學的兩種不同的思路。從尊重理性而不是大量地訴諸信仰來說,他們都是理性主義的,都不否認理性,並且積極運用理性。它們的區別主要是兩種不同的論證思路。

近代哲學的主題是認識論,尤其是這一段哲學史可以說是在討論知識是如何確定的。唯理論認為知識是從某些原始的理性觀念(笛卡爾的「天賦觀念」、斯賓諾莎的「真觀念」等)推理和演繹出來的(非常類似數學的演繹證明,笛卡爾、萊布尼茨都是數學家,斯賓諾莎連寫倫理學都是照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格式寫的,證完會寫 Q. E. D.),而經驗論認為確定的知識來源於經驗(洛克的「白板說」)。

具體來說,比如唯理論的笛卡爾會在完成自我懷疑之後做出這樣的論斷:「我們極其清楚、極其明白地想到的東西都是真的」。斯賓諾莎也是同樣,說真觀念是認識的前提。而洛克就不是從天賦觀念出發,而是認為人生來是一塊白板,沒有天賦觀念,所謂的天賦觀念都是後天的經驗映在人的心靈中才會形成觀念。這類似於演繹與歸納的區別。

結合 @程毅南 對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的介紹,我認為這兩種決定論的分歧和唯理論與經驗論的分歧並不一樣。因為在我看來唯理論和經驗論的區別在於在解決認識論問題上的思路和論證方式,而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主要不是思路和論證方式的區別。所以我想更好的說法是,這兩種決定論的分歧是和天賦觀念論與白板說的分歧很像。


不是哲學專業,不過因為心理學學習中大量涉及到相關內容,所以按我的理解寫一點,哲學家的名字就噴不出來了。

唯理論的主要觀點是,理性認識、理性演繹是一切知識和判斷的來源,否認感性認知,否認理性來源於感性認知經驗。既然否定經歷與經驗的作用,即是在說理性是人類的一個固有屬性,並不是通過後天習得或者加強的,因而與遺傳決定論有相似之處。

遺傳決定論的主要觀點是,人的基因是先天決定的,基因代表了人的一切生物特徵,因為生物特徵全部在出生時就確定了,所以人的性格、體質、發展甚至命運全部都確定了,即,無論人後天有什麼樣的環境和發展,他永遠是那樣的人。

經驗論則相反,認為經驗是一切知識或觀念的唯一來源,否定人的理性思考和自主判斷能力。即人的所有思想和知識都是外來的、通過感性認知獲得的。這與環境決定論有相似之處。

環境決定論的主要觀點是,人的基因雖然是先天決定的,但人作為一個生物,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受到影響和不斷學習的,不僅行為特徵受到環境影響,生物特徵也會受到環境影響,比如營養水平,溫飽等等。在性格和思考能力上,也受到教育和他人的影響,比如思考能力和學識、認知能力這些東西,都由教育和經驗決定,一個純理性但沒有知識的人是不可能做出獨立正確的判斷的。

哲學上,康德結合了經驗論和唯理論,造成了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而理性是天賦的」(來自維基)。

現代心理學基本沿襲了康德的主張(事實上現代心理學在很多地方受康德影響都非常大),提出G x E,G=Genes,E=Environment,即任何心理因素(人的特徵)都是由基因和環境共同影響的,這個G x E的結構在近幾十年中受到廣泛的認可,基本推翻了前面單純的基因決定論和單純的環境決定論。

具體說,人的基因影響其蛋白質、器官、生物結構,造成很多天生的差異,比如大腦和神經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這些生物特質會在之後影響性格的形成,大腦的發育,四肢的發育等等。而環境也可以影響人類的這些生物特性,比如營養可以影響各個器官的發育,教育和文化環境可以影響人的思想和認知體系,進而影響性格和判斷能力。新的關於同卵雙胞胎的研究表明,環境也可以影響基因的表達,雙胞胎生活環境不同,基因表達的差別是相同環境下的4倍。

對於個體和環境的相互影響,可以簡單歸納為兩方面:1.個體對環境的選擇和理解;2.環境對個體的加強、減弱或排斥。這其中涉及到認知、選擇、行為、社會交互等一系列的過程,確定無疑的是,個體和環境是相互影響,互相作用的。

總結一些:片面強調基因/理性或片面強調環境/經驗都是不確切、不完整、不科學的認知人類行為和感受的方式。


『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這個其實是遺傳學裡的科學問題,哲學史上的偽問題,中國當代政治里的利益分配問題。要說和哲學上唯理論和經驗論扯不上關係。

由於政治的需要,「環境決定論」和「遺傳決定論」在前蘇聯變成了哲學上的爭鬥。有個笑話:一個人的小孩長的像他的鄰居,你說是遺傳決定的還是環境決定的?

回到中國,就是支持「老子英雄兒好漢」的既得利益派和相信「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的造反派的以生命為賭注的血腥鬥爭。為了這個問題,當年死的人還真不少。


唯理論與經驗論分歧更多在於對天賦觀念的堅持和反駁,經驗論如洛克的白板說,而唯理論則屬於萊布尼茲對洛克反駁提出的有紋理的大理石。不過兩者最後論辯觀念也相趨同,畢竟洛克也認為人類經驗分為感覺和反省,而反省則是人類心靈內在的來源(後一句話是我對洛克雙重經驗說的看法,洛克本人並未深究反省的來源)


推薦閱讀:

大智若愚和多智近妖區別,是否矛盾?
親吻自己是種怎麼樣的感受?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顛覆了宗教 這與現在人們經常出現的空虛之類的消極精神狀態是否相關?
閱讀哲學來思考人生是否有害甚至易患心理疾病?

TAG:心理學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