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已經被證明有缺陷,但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仍然願意使用它?
我贊同 @陳茁與 @吳沛凡的回答。也來貢獻一個分母答案。在這裡,有我關於此問題的詳細看法(宏觀經濟學十日談-Day 8-宏觀經濟分析的框架到底是怎麼來的? - 半畝方塘:經濟金融讀書筆記 - 知乎專欄)。
首先,看這個問題,它的落腳點在於政府採用,即成為政策,那麼它的核心顯然是一個政策研究論題。附帶著,是一個學術研究論題。然後,通過間接性影響,隱含著實業研究論題。或者說,如果我是一個實業研究人員,或者想從實業研究的角度去分析它,對於這個問題的態度可以是,I don』t care,因為沒關係。如果我想從宏觀經濟學學術角度去看待它,那麼我就需要回答,在學術上,它有缺陷嗎?它的缺陷到底在哪些地方?這些缺點是否包含不可替代的優點作為雙刃的另一面?而如果從本問題的核心出發,即政策研究的角度,如果它不完美,它為什麼會成為政策選擇?關於此問題,我有三點簡單意見(避免贅述新凱主義以及其它學派的思想,否則就要原版照抄宏觀經濟學史)。
其一,任何社會政策,不僅經濟政策,都不可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證明有缺陷」適用於所有政策,或者說除非進一步分辨何種利弊,不然「有缺陷」說明不了任何問題。現實情況中,有可能是短期利大於弊,也可能是長期利大於弊,也可能是對某些群體某些地域利大於弊。總之,沒有完美的社會政策。如果說一項政策落下去,沒有怨言沒有扭曲的地方,那絕不可能。而且,任何宏觀政策都不能照顧到所有主體的「公平」,全世界都如此。因此政策的形成,往往也是人心向背,對經濟預期的認識共性,利益博弈等等共同形成的。
其二,宏觀經濟政策,永遠是追尋次優解,或者當期可行的均衡解,而非最優解。新凱恩斯主義,可能不是宏觀經濟的最優解,卻是一個現行的次優均衡解,將來可能被替代。資源有限,時間有限,人力有限,就連維持某種市場法制制度的成本也是有限的。所有人都可以高談闊論要如何做,卻忽視了成本與資源約束。比如拿干預是否有效或者加劇了波動而言,也沒有辦法進行對照實驗,不可能讓時光倒流,來一次干預和一次不干預的對比實驗。你能說大蕭條的時候,可以什麼也不做,等待債務通縮持續至自然出清嗎?當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公共政策可以不進行變動嗎?那樣各級政府都要下台,利益集團與人民會尋求新的代言人。可能干預不是最好的,但相比自由市場主義,干預更像是一個次優均衡解。事實上,大部分人並沒有那樣的遠見與心思,犧牲大眾的短期利益來顧全長遠,大眾未必樂意。新凱恩斯主義是一種基於博弈的次優均衡解。任何社會系統,不僅經濟系統,基本不可能達到最優解。而且當談及公平時,「公平」本身絕不可能有客觀定義的,包括市場經濟制度這個概念本身也是基於一系列假設構成的各種制度,而不是一種客觀的一定具有某種固定範式的制度。從這些角度,與其說新凱更適合政府需求,不如說本質上大多數民意相比其它理念更願意接受新凱理念的政府行為,即更適合民眾需求。
其三,絕大部分經濟學人(家)的分歧,並沒有知乎或公眾定義這麼絕對黑白涇渭。如同大部分人不會絕對保守或絕對自由,比如可能這件事保守一點,另一件事自由一點。不同經濟學人的宏觀框架差異也如此。大部分人都是大體框架一致下,對某些積木材料的不同搭建設計不同,比如某一共同意見下的細節看法不同,或都認為某些問題重要,但基於有限資源與成本的約束,對著力點的先後次序,執行路徑,等等存在分歧。儘管不同的學派和理論確實存在著一些經濟哲學理念上的差異,即並非假定和目標的差異而是思想出發點就確實存在的源生矛盾性,但現代很少有經濟學人是簡單的非黑即白。教材以及著作往往是在忽略對大部分意見一致假定的贅述的情況下,將那些分歧意見點單獨抽象出來,導致看似黑白分明,這是為了便於學習了解,否則比如一個命題的陳述,要先引用幾十頁的先決假定討論,那還怎麼學。(當然如果你非要舉出非黑即白的個體,那還是有很多人的。)
事實上,對於回答這個問題,上述三點並不全面,還包括很多其它的因素。不過,這三點也並沒有突破此文(宏觀經濟學十日談-Day 8-宏觀經濟分析的框架到底是怎麼來的? - 半畝方塘:經濟金融讀書筆記 - 知乎專欄)中所闡述的關於構建宏觀分析框架的方法論,恰恰相反,它們看起來是納入了博弈論、政治經濟學、制度經濟等等其它學科,它們符合其中哪一點原則?第一點。因為,本質上只是改變了一些先決假定,以及設定了不同的討論目標,僅此而已。
-------
來湊個熱鬧。
看了半天大家的回復,好像有一點被忽略了。如果凱恩斯主義明擺著就是政府搶劫老百姓,那麼至少在民主國家中凱恩斯主義的政府不可能贏得選舉,而事實上,世界上最知名的民主國家某帝的央行行長耶倫,恰恰就是一個地道的凱恩斯主義者。所以,若非大多數民眾處處被搶而不自知(鉛筆社聖母們就是這麼想的),否則這不能成為一種解釋。
凱恩斯主義之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是「政治正確」的,實際上是一個代際公平的問題。凱恩斯先生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長期內我們都死了」。
科普經濟學家們(尤其是郎咸平)很喜歡用這樣一個比喻,把經濟比作人體,而把凱恩斯主義政策比作強心針。那麼,反對凱恩斯主義的理由就非常充分:不能總在人生病的時候打強心針。凱恩斯主義政策那些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問題,在「四萬億」之後暴露得如此明顯,以致於回龍觀小區裡面的北京大媽們都能說兩句:扭曲激勵、阻礙創新、通貨膨脹、劫貧濟富……等等。大意就是,生病了,一定是身體某個部位、某個解構、某個組織出現了問題,一味地打強心針,可以讓你暫時精神抖擻,但非但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反而使得身體更加糟糕。
但是,如果你,作為一個父親,已經病入膏肓有今天沒明天,而今天又是你唯一女兒的結婚日,給你一支強心針,你打不打?
事實上,把經濟比作人體這個比喻,有著根本的缺陷,那就是,醫生的最終目的是讓人體作為一個整體儘可能的健康,但經濟政策制定者的最終目的是每一個具體的人。人體的免疫系統,之所以能夠在很多潛在病源面前展現出強大的實力,根本上是細胞層次上大量的自我犧牲決定的。而我們作為人,憑什麼讓犧牲「人」以換得整個經濟體的健康呢?
事實上,每一個經濟學家都應該清楚,當經濟出現蕭條甚至危機,最好的方法是自愈:保障產權,做好守夜人,然後等待。因為蕭條時各項要素的價格都很低,因此蕭條中本身就孕育著繁榮的條件。如果是一個積極有為的政府,可以通過權威實行產業政策,通過大量的公共資源調整經濟結構。這些方法才是「治本」的,才是「良醫」應該做的。相比於只會開印鈔機的凱恩斯主義者,這群人才是經濟學的良心。
可是,代價呢?代價是,在最短二三十年的時間裡,這個國家不得不承受著高企的失業率、民眾的無助甚至絕望,不得不用最大的凝聚力熬過寒冬的凜冽。而這二三十年,對很多人來說就是半輩子。這些人不會想嗎?為什麼我要用我半生的時間等一個我的子孫才能享受到的經濟繁榮呢?
那麼,現在有一個承諾通過濫發貨幣、大興土木讓你找到工作的卑鄙政客參選總統,如果我是蕭條中的受害者,我也要選。
寅吃卯糧是不好,可是抱歉,我活不到卯時。
總之,經濟的調整需要時間,這個時間是多長,有人研究過,但是不準確。淡水經濟學家喜歡說「in the long run」,這個long run到底多長,很難說清。但是,人的一生卻是短暫的。經濟學最溫暖的地方,竊以為正是政策對每一個人的關愛,經濟學家不喜歡談論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甚至厭惡為了某種整體利益犧牲個人的事情。
但是回過頭來說,如果每一個細胞都不懂得犧牲,那麼人體又何以健全?當然,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以上。因為哈耶克屁用沒有,不用凱恩斯,失業潮下的民眾會自己選擇馬克思或者希特勒。
...這個答案過一陣就被拿出來吊打一次。雖然我不介意被吊打但是我沒時間更新啊。歷史會證明誰對誰錯...
我自己平時主要用新古典模型。但是新凱的模型是有道理的,我願意為其背書。---
請不要扯貨幣超發和金融空轉。如果你們持有這兩個觀點,請回答我以下問題:1、你們說中國貨幣超發,為何我們現在遇到了通縮風險而非通脹?2、你們說資金流入股市,難道股市背後的企業不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嗎?何來空轉?
對於起點就是陰謀論,或者是「政府就是要和我們對著干」這樣的,我沒辦法說服你。這並不是因為你是對的,而是因為我謹慎到不想輕易否定你。但是我們無法交流。---有的答案里說「對於內行這個問題很簡單,但是如果打一堆乾貨外行人看不懂。」對此我想說,這才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的人在這裡回答問題的意義。相對於自然科學而言,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本來就更容易向普通人解釋,只要邏輯成立,推理有據,那麼想必非經濟學專業的人也能了解大概。而且把語言通俗化的過程對於作者本身也有好處,可以加深對經濟學的理解。儘管我個人的貢獻十分有限且論述充滿瑕疵,但依然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經濟學方面的認識和討論,畢竟這是我的專業。我想對於很多經濟學問題,不管是內行外行都能討論,只要基於「問題被明確定義」和「符合邏輯,有假設有論據的探討」,那麼我想這每一段討論也都有實質貢獻。---凱恩斯主義是指經濟學中這樣一種看法:在短期內,尤其是在經濟低潮的情形中,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對於經濟產出有顯著影響。這是凱恩斯在「大蕭條時期」的著作中所提出的觀點。沒有人喜歡經濟衰退,那麼如何挽救經濟於水火?凱恩斯的觀點是通過增加社會總需求來促進經濟產出。如何增加社會總需求?使用擴張的貨幣政策或者財政政策。例如,在大蕭條時期「羅斯福新政」主導了一系列大工程(胡佛水壩等等)屬於財政政策,政府製造了新的需求,使得缺乏信心的消費者/工人重新工作和消費,繼而推動經濟運行,減少了所謂「協調失效」(coordination failure)的產生。至於貨幣政策,請想像如下的情境:市場上有了多餘的貨幣,因此一定有一些市場參與者增加了商品需求。應對這種需求,物價提高了。生產者一看,「哦?原來市場的均衡價格比我想的要高嘛,讓我來擴大生產獲利」,於是社會總產出增加了。
接著,看看凱恩斯主義的「缺陷」有哪些。上世紀70年代美國產生滯漲——物價持續上漲,但是經濟總產出疲軟失業高企。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為什麼失效了?這個現象促進了「理性預期」思想的推廣。Lucas說,如果人們在政府採用擴張的貨幣政策之前就預期到了這些,那麼社會總需求會增加嗎?Lucas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想像如下的情境:生產者看到了商品價格提高,「唉,這才不是因為市場的真實需求增加了呢。肯定是流通的貨幣增加了,以後我還得給工人發更高的工資否則他們要走」,從而他們並不會擴大生產。因此在「理性預期」的情形中,貨幣政策是(弱)中性的——任憑政府如何變化貨幣發行增量,增加的速度,反正消費者都知道是貨幣的變化而不是真實需求的變化,所有物價都會按比例變化,那麼貨幣政策就會失效。至於擴張的財政政策,消費者會想,「誒??政府增加了支出??那政府為了平衡這些支出,肯定要對我們征更多的稅咯。征消費稅,征個人所得稅,那我為啥要消費這麼多,為什麼要努力工作呢反正都是交上去的……」從而總需求未必是擴大了。凱恩斯原本想法缺陷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於他只考慮了商品市場的部分均衡而並未考慮貨幣市場、勞動力市場等等的全局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術語通常譯為一般均衡。但考慮到讀者未必對經濟學術語了解,因此我稍微改變一點,但意思是一樣的,即同時考慮所有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市場)。
對於這些「缺陷」,學者們開始發展新凱恩斯主義理論(New-Keynesian)。這些學者說」OK,你們這些新古典和貨幣主義的傢伙說的有點道理,讓我們採用全局均衡的分析方法。但是,你們的理論基本都假設了市場的有效性,而事實上市場是有摩擦的。「比如說,消費者可能並不知道真實的貨幣發行情況和政府的財政政策,從而有信息不對稱。生產者往往也不能隨時根據市場的變化而定價,於是就有了黏性價格。大家找工作也不太容易,加薪更不容易,工資往往不會隨著市場的變化立即變化,因此有了黏性工資。就算經濟成員知道價格應該如何,也沒那麼容易改動,例如Mankiw的最初級教科書中提到的菜單成本和皮鞋成本。這時候,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短期內可能的確還對經濟體有刺激作用。目前所謂新凱恩斯理論和新古典理論也早已越走越近——大家都用相近的方法論分析相似的問題。
某(野雞)大學的某著名宏觀計量經濟學家Tim Cogley(我只是聽他說過很多次;據評論,這是發明Box-Mueller正態分布隨機數生成方法的George Box所言)說,」All models are false; some are useful.「(所有的模型都是錯的T_T但有些是有用的。)凱恩斯主義並不能將社會總需求和經濟產出的關係分析正確,至少現有的經濟學理論基本認為只有這兩個變數是無法導出因果關係的。但是凱恩斯主義的貢獻有「在特定的經濟情形下,使用一定量的擴張型政策會增加經濟產出。」政府當然會採用這個觀點,畢竟拿著鎚子可以釘好釘子。只是有時過猶不及,或者根本不知道怎麼使用這個政策,好比鎚子敲了玻璃砸了車,這是使用者的問題,如果怪罪在凱恩斯主義的頭上,「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凱恩斯說的缺乏需求其實是完全正確的。
但反對者說的,透支信用的貨幣投入會導致嚴重通貨膨脹會導致萬劫不復也是對的。
前面的答案也提了一點,在民選社會,為何大眾不反對凱恩斯呢?其實很簡單,凱恩斯那套,其實是有利於全國的。只是不巧,有一套隱形的機制,讓有利的部分偷偷去到了極少數人手裡罷了。
凱恩斯和反凱恩斯看起來互相之間在針鋒相對。其實最大問題就是,他們從來沒有真真的針鋒相對。
只要換一個角度,他們的觀點其實完全可以指向同一個方向:用有真實支撐的貨幣來擴大需求。真實支撐的貨幣?可以肯定那些每月都存不下錢的中下層是不可能拿出來的。他們手裡只有現金流但沒有多餘的資金。
中產手裡?資本家手裡?這樣下去方向很不對啊。我們換一個輕鬆一點的角度吧。不考慮資本家中產。考慮一下,勞動所得和金融對賭所得。
美國QQE,萬億貨幣進入了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但不是用於建新房,而只是房子的交易),還有創新公司(不是用於投入產能,而是股票對倒)。這部分貨幣就是沒有真實支撐的。對這部分錢收重稅,每對賭一次,獲利部分收20%。賠錢不返還。
沒錯,股票市場會死翹翹。但只要貨幣真實投入到實實在在需要人力勞動的地方,就會完全符合凱恩斯的模型。這時候凱恩斯不就對了嗎?反對者所謂的信用不正常透支不就沒了么?但問題來了。投入純實業,按照美國的現狀,這部分資金平均財富增長不會超過5%,甚至不會超過3%。
巴菲特年複利20%。落差15%。幾大金融巨頭一起,在這幾年就意味著應千億美金沒能賺到手。總統選舉才多少錢?拿出十分之一,足以拿下整個議會,拿下整個美國政府。誰他媽還願意只投入純實業啊。
等等,要麼針對階級和資本家。變成討論共產主義。。。。
要麼限制利得,似乎回到了公元6世紀那個宗教的主張。。。。。世界真奇妙。政治正確就死,不正確可能也是死。我這裡盡量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凱恩斯主義的缺陷,實在沒法通俗解釋的,我在相關句子下畫了下劃線。標下劃線的部分,非專業人士可以不看,不影響理解。
--------------------
先說結論:凱恩斯主義作為抵抗短期經濟衝擊的手段,是有效的。凱恩斯主義政策的長期影響,是有害的。凱恩斯主義可以作為政府應對經濟衝擊和蕭條的撒手鐧,但並不能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常規武器使用。
凱恩斯主義之所以能火,有三個原因。第一,凱恩斯主義邏輯簡單粗暴,老百姓能看懂。;第二,凱恩斯主義就像興奮劑,相比於產業升級,淘汰落後產能之類的長期手段來說,見效足夠快,是個純短期的模型;第三,在應對某些短期危機時,凱恩斯主義確實能將經濟拉回正軌。然而現在的中國用凱恩斯主義,我並不認為是好主意。
這問題下凱恩斯主義萬能論的回答絕大多數都是用凱恩斯的短期供需理論去分析凱恩斯的模型,得出結論當然是凱恩斯主義是完美的。要分析凱恩斯理論的缺陷,必須用長期模型。凱恩斯在短期內應對衝擊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這也是凱恩斯主義最重要的優點。比如信貸擴張過快的時候。國家收緊銀根確實能把經濟拉回正軌,避免經濟劇烈波動。無論是凱恩斯還是新凱恩斯主義,本質都是短期研究。它的應用也只該在這個方面。如果把凱恩斯主義當長期手段,問題就出來了。
那麼我試著用通俗的方法解釋下凱恩斯主義的缺陷。用的例子是凱恩斯主義最典型的運用,中國政府推出的四萬億政策。下面例子開始:
首先分析下四萬億的錢從哪裡來?其中一部分是來自稅收,稅收包括直接稅收和政府債務(實際上是拿未來的稅收抵押)。稅收對經濟的作用,加入了政府部門的索洛模型的變型可以很好解釋。索洛模型是個純長期模型,優點是拋棄了貨幣政策對長期經濟的影響,缺點是短期解釋力有限,用來分析凱恩斯的缺陷再合適不過。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新古典主義比凱恩斯主義好,各有所長而已。我這裡不講模型,只講通俗的例子。
舉個例子。全國老百姓每年收入100元,老百姓可以選擇投資還是消費。消費提升生活水平,投資提升明年的收入。但是投資有個問題,就是投資越多平均(邊際)收益越少。比如一畝地一個人種收500斤,兩個人種收750,三個人種收800斤,一億人種也不會畝產萬斤。雖然投資越多收益越少,但是沒有投資明年就沒錢。最終老百姓會取得一個平衡,比如投資50元,消費50元,雙方各佔一半,這樣能保證明年依然有100塊收入。但是如果把政府加入模型,情況就不同了。政府因為有統籌全局的能力,知道全國哪裡更需要投資,哪裡不需要投資(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你是沒法了解這些信息的,你了解了也沒能力籌集大量資金)。所以如果老百姓把10塊錢交給政府,政府運營假設花1塊錢,那剩下九塊錢就可以作為政府投資。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一樣都是投得越多,收益越少。但是政府因為只投資9塊錢,民間投資50塊錢,所以這時候政府平均每塊錢的投資還是比民間的投資回報高的。可以假設政府的9塊錢可以在明年賺回25元
那麼總結一下:
沒有政府稅收的情況: 老百姓投資50 消費50 明年收入100有政府的情況:老百姓投資45 消費45 政府投資9元 消費1元。老百姓投資的45,可以掙到超過90元(因為投資總量越少,平均收入越高),政府投資的9元,可以掙25。明年總共可以收入超過115,而老百姓只減少了5元的消費這就是政府稅收的作用。政府因為信息比老百姓多,在少量稅收的情況下,政府投資的效率比民間高,能獲得更高回報。也就是說在長期自由放任的市場中,政府介入後以政府的效率替代部分民間投資效率,可以使得社會整體效率提高。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點。
但是當政府的比重越來越大時候,財政政策就逐漸失效了,因為政府效率之所以能比民間高,是因為政府有稀缺信息外加本身投資規模小。當政府投資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反而會拖累市場效率。當政府投資不斷擴大到完全替代民間投資的程度,就是傳說中的計劃經濟。
如果把上圖的例子轉化為微分方程,帶入柯佈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可以證明:政府稅收存在一個最優數值。也就是說,政府收稅進行投資,只有在政府稅收本身偏低的情況下有用。而中國稅收一直是偏高的。所以繼續增加稅收增大投資對經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而且索洛模型是去通貨膨脹的一般均衡模型。也就是說只要認定了投資收益遞減(種田的例子解釋,就是一畝田投入多少也不可能畝產萬斤),規模效應中性(用種田的例子解釋,就是1單位土地1單位人生產1單位糧食,2單位土地2單位人生產2單位糧食)兩個先決條件,結論一定成立,無視任何通貨膨脹等其他因素。
四萬億中第二部分來自於政府注入流動性,也就是俗稱的印鈔。不過央行肯定不會粗暴的印鈔就對了,但是效果和印鈔差不多,以下就簡稱印鈔把。印鈔最大的後果就是通貨膨脹。雖然從短期看政府印鈔帶來的通貨膨脹很難感受到,但從長期看老百姓是能看出通貨膨脹的。一旦感受到通貨膨脹,老百姓就會對未來通貨膨脹進行預期。這就是所謂理性預期。凱恩斯主義假設老百姓感受不到政府印鈔,這是肯定站不住腳的。短期看感受不到,長期看一定能感受到。市場摩擦理論認為,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政策之所以有效,是因為老百姓在短期內被政府印鈔導致的虛假繁榮蒙蔽了。
那麼總結一下。四萬億的兩部分,第一部分稅收,因為我們國家稅已經很高了,所以並沒有起正面作用,但是我們也並沒有感受到負面作用。因為很大一部分政府投資是靠借貸而不是加稅,但是借貸的錢總歸是要還的,這就是個定時炸彈,把問題留給未來,並不是沒有後果。印鈔則像是經濟致幻劑,當時大家high了一下,錢一花完,需求和生產又萎縮回去了。而且更嚴重的是,生產不是需求,不是想萎縮就能萎縮的。企業買了機器,並不能瞬間原價再賣回去。而機器砸在手裡,就憑空佔用了大量資金,如果本身資金鏈就緊張,唯一的結果就是破產。即便企業還能堅持,但是由於沒法隨意收縮生產規模,在全球需求復甦(主要是美帝)的情況下,我國產能居然依然過剩了!
產能過剩,導致我國的資本收益率持續下降,企業貸款無法實現效益,就不會去貸款,也就是市場不再自己創造信用,銀行槓桿失效。又導致了現在通縮的預期出現。而且這個通縮預期比通脹更加可怕。因為現在面臨的通縮,是去槓桿化的通縮,也就是說,現在市場上流動的資金總量是非常大的。但是經濟增速一旦有大滑坡,就出現因為流動性不足導致通縮的風險。這種通縮風險是沒法通過發鈔票克服的。因為此時市場上的資金總量已經非常大了,再注入資金就是玩火自焚。
現今政府意識到了中國產能過剩的危險,情急之下只能打出一帶一路(拉動海外需求),萬眾創業(產業升級)等牌來。效果我們也看到了,聊有勝於無而已。
凱恩斯主義本質上是一種抗衝擊穩定經濟環境的手段,在這點上凱恩斯主義無可替代,你不能因為凱恩斯主義是短期模型,就說它沒有用。這就是為什麼凱恩斯主義有缺陷但不會被淘汰的原因。
但它現在被各國出於各種目的當作拉動經濟增長的萬靈藥在用。
--------------
400多贊了。補充下:理論內容大多是出自Barro的macroeconomics。
稅收部分的例子就是加了政府部門的索洛模型,用柯佈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解微分方程可以證明稅收存在最優值。貨幣政策部分的內容是最基礎的宏觀經濟學。包括生產過剩,貨幣乘數,通脹預期之類。
都是長期分析,不考慮短期影響。上發現了,就多解釋兩句:一是all models are wrong,but some of them are useful。有缺陷跟不該採用並不等價。二是你看起來對立的兩面,互斥的兩面未必不能結合起來。我master就想做behavioral finance和asset pricing的結合,被Warwick和LSE的學長訓斥,說behavioral是定性分析,asset pricing是定量分析,不可能結合,結果我結合起來了並拿了優;behavioral finance和DSGE在陳茁學長看起來不相容,結果我supervisor都發了好幾篇Top了……宏觀top期刊JME寫明接受behavioral macro。我現在PhD thesis 也working on behavioral macroeconomics和behavioral asset pricing,並且找到loss aversion結合asset pricing和DSGE新方法,簡明有效(不敢和barberis huang或者marianne andries比較,但是能做一些和他們不同的loss aversion函數,自己也心滿意足了)。同理,新凱恩斯和新古典看起來水火不容,實際上都一統在DSGE框架裡面,以此為主線可以向外延伸出迄今為止宏觀經濟學全部內容(延伸一下search model和asset pricing什麼的),這部分詳見wickens的研究生教科書。以下為原答案: 作為寫著新凱恩斯主義DSGE模型proposal的准經濟學博士生來談一談自己的理解。本文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有缺陷」和「使用」
- 這部分主要說明所有經濟學理論都有缺陷,因此政府任命某一學派為顧問看重的是操作性和解決問題能力,而不是理論是否有缺陷。
- 這部分內容針對凱恩斯主義各個流派思想的缺陷進行簡述,並指出其實許多所謂的「缺陷」已經是陳年舊事,不過是外行人以訛傳訛;有一些人(例如眼鏡起霧俠之類的國內奧地利學派追隨者和愛好者)則把政府濫用凱恩斯主義的行為歸罪於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另一些人則弄不清楚凱恩斯主義原本回答的是什麼問題。本答案對於各種說法給予批駁。
- 這部分內容主要說明為什麼一個「錯誤」的流派能夠長盛不衰。一是凱恩斯學派能夠兼包並蓄,其二是凱恩斯學派始終和現實緊密結合,能夠不斷完善自己。
- 這部分內容說明為什麼「民科」青睞奧地利學派或者傾向於否定凱恩斯主義。
========================分割線一:「有缺陷」和「使用」=======================
俗語云:是葯三分毒,那麼,請問題主您生病了就不吃藥了嗎?顯然不會。因此,一個理論或者學說並不會因為他的缺陷而被政府拋棄,政府采不採用某項政策並不取決於其政治立場,至少不是第一標準,首要評判標準反而是「可操作性」。 例如說,新凱恩斯主義的DSGE模型大概在2000年以後流行於各國央行,那是基於貝葉斯計量經濟學在該模型的應用。事實上美英兩國在里根和撒切爾夫人時代都是用朝聖山學社的成員而不是凱恩斯主義作為政府顧問的。值得注意的是貝葉斯計量本身不是計量學派里的主流:儘管有貝葉斯計量經濟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2011 Nobel Prize, Christopher Sims),但是頻率學派還是主流,甚至Sims帶出來的頻率學派學生Lars Hansen在2013年接著得到諾獎。因此結論是:操作性決定了政府採納誰的意見而不是學派;凱恩斯學派也不是唯一在美國能夠當政的經濟學派;非主流學派(例如貝葉斯計量)也可以登上央行大舞台。 上文說道,為了解決滯漲問題,里根政府和撒切爾夫人大批採用「朝聖山學社」的會員作為政府顧問,這都是芝加哥學派和奧地利學派的信徒,甚至柯林頓和布希任命的格林斯潘也是經濟自由主義(注意不是自由主義)的信徒。芝加哥大學畢業的學生,大批大批都去了南美做顧問,這些人又叫Chicago Boys。智利天主教大學經濟系專設獎學金和芝加哥聯合培養博士生,為智利政府服務。但各位可曾見過,南美洲諸國經濟有何起色?因此結論是:自由主義經濟學在別的國家也有當政的時候,並非是凱恩斯主義佔據高點;當然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也有當政失敗的時候;如果大家都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就沒有探討的意義了,純粹是撕逼。 因此一個學派是否主流跟央行采不採納其建議無關。事實上凱恩斯當年就是從從古典學派中殺出血路的,他的老師是劍橋大學教授,布里斯託大學校長馬歇爾。馬氏是邊際革命、工業經濟學和局部均衡的集大成者,抱著政府無需干預的觀點。凱氏當時還等著信奉自由主義的哈耶克跟他公開辯論,一較高下(之前二人都在信中辯論,下面答主的視頻乃子虛烏有,同名書本是值得諸位一看的)。 另外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也是從凱恩斯學派中殺出重圍。一個務實的政府是不會理會這些撕逼的,反之,他們首要考慮的是可操作性。凱恩斯主義不管(在奧地利主義者口裡)對政府如何如何有利,但是出現滯漲,就得轉向朝聖山學社的專家;新凱恩斯模型不管多麼完備,沒有貝葉斯方法,那就不能成為主流。作為右派(經濟自由主義)的格林斯潘能在左派(政治自由主義)的柯林頓麾下效力,作為左派(支持干預經濟)的伯南克也能被右派(政治保守主義)的布希任命為新的聯儲主席。 因此我們的結論是真實的學派之爭發生在公眾之間,現在已經少有經濟學家拘泥於學派分歧了。還是鄧公說得好: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數十年前胡適之也曾說過:少談些主義,多研究問題。因此談主義的,擴大主義和主義分歧的,只能說:你們得提升姿勢水平,不要太理想化了,時時想搞一個大新聞,真是sometimes naive,還是老老實實做事,悶聲發大財為好。========================分割線二:凱恩斯主義的「缺陷」===================== 自從1936年凱恩斯《通論》發表以後,較有影響的自稱為凱恩斯主義學派的如下:一是薩繆爾森等人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二是羅賓遜夫人為首的新劍橋學派,三是曼昆和斯蒂格利茨等人為代表的新凱恩斯學派。余者寥寥,暫且不表。三一般是一的學生,例如伯南克,斯蒂格利茨,曼昆,布蘭查德等都畢業於MIT。 三派之中,僅有羅賓遜夫人是最為固執的。她不僅僅方法上排斥主流的數理模型,而且意識形態上最為明顯的左傾(公開褒揚文化大革命,連我國執政黨都不敢做,試想在西方干這些事後果如何),這或許間接導致了劍橋大學從現代經濟學發源地以及老大的地位掉到了二流水平,現如今英國老大都不保。如果您談的是這一派,恕我插一句:羅賓遜夫人思想甚為令人佩服(張五常原話),但欠缺包容。 綜合其他兩派的研究成果與進展來看,流行於網上的對於凱恩斯主義這個學派的批評是相當業餘的。理由如下: 第一,有人批評凱恩斯主義缺乏微觀基礎,不研究結構問題。舊的一派,例如希克斯,薩繆爾森,索羅和托賓,他們構建的IS—LM,索羅增長這一大類模型,確實是缺乏微觀基礎的。他們把經濟學分為「宏觀」「微觀」似乎有誤導的嫌疑(奧地利學派認為,宏觀只不過是多了貨幣市場;芝加哥大學的課程一直分為「價格理論」和「收入理論」,而不分宏微觀經濟學),這一概念從物理學裡面引進(誰讓薩繆爾森在芝加哥大學最感興趣的是物理,其後才是經濟學)。但是,新的一派卻是構建在微觀基礎上的,他們的模型能經受盧卡斯批判,DSGE便是其代表作。詳見:DSGE 模型的思想和方法是什麼?該如何應用? - 吉祥的回答 因此,「缺乏微觀基礎」是陳年舊事了。也虧得薩繆爾森這樣的經濟學家胸襟寬廣,能虛心納諫,他自己創立的世代交疊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就是具備微觀基礎的跨期模型,其徒Diamond發揚光大,以該模型奪得2010諾貝爾獎(該系列模型叫做Samuelson—Diamond模型);他自己的初級經濟學教科書,很久以前就刪掉IS—LM模型了。而他的弟子們不少便是具備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學派——新凱恩斯主義的骨幹。 第二,有人批評凱恩斯主義是飲鴆止渴的毒藥,只顧短期而不顧長期。或者說,解決短期波動,持這一觀點的例如:為什麼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已經被證明有缺陷,但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仍然願意使用它? - 王海的回答我們看凱恩斯自己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從長期看,我們都將死亡。這句話含義有二: 其一,試問若是身體健康的時候,誰有事沒事就在那吃藥?不到萬不得已,我大腐國的醫生從來都不給病人開抗生素的藥方,打發你自己去超市買葯。答主38.5度發燒還在Morrison買葯吃,要在中國早就抗生素打點滴了。難道因為我大天朝濫用抗生素,濫吃保健品就說抗生素是一個毒藥,醫院用抗生素是黑心的。注意,這裡有個詞,「濫用」。如果你把濫用當常態,那我沒什麼好說的,只能說語體教了。這是政府操作問題,未必見得是凱恩斯主義問題。您要是痛陳太平天國做的那堆破事,以此來反駁基督教,說基督教是邪教,你看有幾個人附和你? 其二,凱氏主張的是危機時刻干預,平時奉行自由主義。而不是讓政府在平時不斷濫用財政貨幣二政策去刺激需求。當然,凱氏確實開先河讓政府干預經濟,沒有節制的刺激是自由主義攻擊凱恩斯主義的借口。(PS:樓下有讀者 @啊啦 要求我回答為何各國政府會濫用凱恩斯主義,很簡單:有利於維護統治階級唄!) 我知道批評者就會說:既然這樣,凱恩斯主義就罪大惡極,因為他給了政府干預市場的借口。對,奧地利派(包括眼鏡起霧俠)最大的攻擊點就在這。好比說,槍的發明罪大惡極,他給了人們殺人的借口,炸彈的發明罪大惡極,諾貝爾罪大惡極,我們要回到沒有槍沒有炮(黃金本位)的日子諸如此類云云。您要是天天吃藥吃壞身體就算了,您既不批評給您開藥的醫生,也不反省自己吃藥習慣、是否藥物過敏,反而怪罪葯.......怪罪青黴素,繼而怪罪弗萊明,這邏輯水平還自稱奧地利學派以邏輯見長......另外,我第一次聽說有人給槍判刑而不是給犯罪嫌疑人判刑的。我想說的是:槍使我們能夠保衛家園你怎麼不提。有些人落後挨打,列強船堅炮利的時候才想起槍炮的好處,奮發圖強;有些人還將船炮視之為奇技淫巧,呼籲回到沒有槍的冷兵器時代,美其名曰「亞當斯密時代」。 同理,對於金本位和無中央銀行的過度依賴使得美國陷入1929年和1907年的危機,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他們是不會承認的,他們說1929年危機是被政府干預所害。1907年沒得說了吧,按照張五常老師金融危機期間銀行會「驚弓之鳥」的觀點(信息經濟學),銀行去中央化會加快危機的傳播,因為危機期間人人彼此不信任導致信用加速收縮,銀行不管再高的利率都不願放貸,更多的企業因此倒閉,這就是類似斯蒂格利茨維斯模型描述的信貸配給的現象。如果有中央銀行,那麼就能夠較為準確系統的注入流動性,1907年是摩根把所有銀行家集中在一起,半強迫半勸說讓他們解決危機。1933年見下面弗里德曼的安娜施瓦茨的研究。所以,放縱自由主義政策跟濫用凱恩斯主義一樣有害。第三,有人批評凱恩斯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我們先談財政政策。其實,擴張性財政政策除了不停地政府支出和中國「四萬億」以外,還有「減稅」這一項。我輔導宏觀經濟學的時候,經常在課上強調的就是「減稅」這個政策。這項政策使得左派和右派的意見取得一定共識。例如,1960』s年代,左派的薩繆爾森給肯尼迪和約翰遜出的主意,叫做「減稅」;1980』s年代,右派的費德爾斯坦給里根出主意,也叫「減稅」;新千年,費德爾斯坦交好的布希,給美國開的藥方還是「減稅」。舊的IS—LM框架里,減稅是擴張財政政策,會引起擠出效應。新的理念里,減稅減少政府的規模,私人部門規模增加,因此最壞的情況不過是私人消費擠出了私人投資(說不定是促進呢),不是政府消費擠出私人投資,談不上「擠出效應」。 因此薩繆爾森在自己的教科書裡面就傲嬌地提到:供給學派的政策不過是跟他當年的財政政策是異曲同工。雖然乾的是一回事,但是供給學派提出了新的見解(減稅其實是有利於經濟長期增長的),同時補充一些解決結構性失業的政策:例如教育培訓等等,也算是一家之言。同理,我們不能因為天朝不常減稅(除了農業稅會減免和出口會補貼,政府的課稅項目實在太多),反而常常濫用固定投資來否定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那些一棒子打死財政政策號稱鉛筆社的,里根布希這些共和黨執政者沒反對,費德爾斯坦和一干朝聖山學社的專家還鼓勵。你確定你不是他們的卧底?你是朝聖山學社親生的么?
至於濫用財政政策里的「鐵公基」,其實西方更多的是針對個例進行批評,而不是上升到學派。我國改革開放百廢待興之時,大規模的基建確實有助於改善經濟環境和投資環境。但是如果像我家鄉一樣一條馬路明明沒壞,卻每隔三兩年就翻新一次,作為GDP增長和政績工程的一部分,那就是「濫用」。對於這種行為本人當然是秉持批評態度,但是有這種行為引發出來的對凱恩斯主義的批評是不科學的,凱恩斯本人也不願看見(作為馬歇爾的弟子,凱恩斯希望的是沒病的時候自由市場經濟,有病的時候凱恩斯主義)。 接著我們談談貨幣政策。如果在衰退時期不「放水」,後果如何?凱恩斯學派的觀點且不說,自由主義者米爾頓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給出的答案:大蕭條。例如,1929年的經濟本身是一個常規的周期性衰退,但是美聯儲沒有及時放水,於是有了舉世聞名的大蕭條。詳見為什麼稱弗里德曼為貨幣主義,一直以為他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跟貨幣主義的關係是? - 曹夢迪的回答。上述問題是貨幣主義和奧地利經濟學的分歧之一,奧地利經濟學家指責低利率大放水引發次貸危機,是政府的責任,危機以後繼續繼續使用QE政策,無異於自殺。這些人真的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危機以後不放水反而縮水,引發蕭條以後,他是不是就學著張維迎的腔調說:看,我身為奧地利經濟學家早就預言到了嚴重的蕭條。 作為上一次危機時執掌美聯儲的伯南克,素有「印鈔機」的外號。然而在一連串的QE(量化寬鬆)以後,伯南克看到實體經濟層面的恢復甚至增強,在離職前果斷收刀入鞘。此等魄力,此等作為,難道叫做濫用貨幣政策?因此我讀研的時候經常和周圍朋友說:伯南克的偉大不在於他的QE和印鈔機,而在於他頂住「印鈔機」這一外號的壓力,能及時終止QE。這位前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系主任,真的把弗老的書讀進去了。 此外,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專家」們還支持「比特幣」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在此我用一位奧地利經濟學家的邏輯去反駁。楊小凱認為,迂迴分工使得經濟從孤立的點發展到線發展到網狀,市場經濟就是利用分工的網路效應謀取一加一大於二的福利。我可以告訴各位,商品市場是節點的話,貨幣就是網路。貨幣發行流通到哪裡,信用擴張到哪裡,網路就有多大。因此,由於比特幣總量恆定,沒有課挖掘新的貨幣,其分工網路就是這麼大,因此分工深度和廣度也就是有上限的,迂迴分工無法發展。此時,人們最優選擇是持有(令其升值)而不是花費或者投資。這會導致資金缺乏和資金鏈的斷裂,分工網路反而縮小。衰退反而加深成為蕭條。這就是鼓吹「金本位」和禁止「貨幣政策」的後果——大蕭條。這是對楊老師和李欣老師討論的邏輯進行逆推得到的結果,跟伯南克與弗里德曼的分析一致。 至於李哲在經濟學界是如何看待比特幣的? - 李哲的回答講的兩條反對通縮蕭條論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其一,儲蓄增加投資基於什麼?基於這些儲蓄的貨幣能花出去投資。所以,儲蓄的東西最終是通過貨幣乘數加倍花出去了。貨幣乘數建立在一層一層迂迴的分工和各部門的聯繫之上。都沒人願意花費投資,沒有資金來源,就會激勵關閉,就不會激勵創新,也就沒有更深一層的迂迴分工。其二,儲蓄增加的目的投資為了什麼?歐文費雪的跨期消費理論認為,投資是延期的消費,也就是為了將來更大的「消費」。投資是個跨期消費選擇,不要以為存起來不花就會自動增長,得讓別人替你花。大家都一味省錢的結果是衰退。結論是因此通縮蕭條論是較為有道理的。同時也可以推測:提到財政政策的,未必就是凱恩斯主義,可能是菲德爾斯坦這種右派的;提到貨幣政策,未必就是凱恩斯流動性偏好,也有可能是貨幣學派的或者新貨幣學派的(在這裡提醒下@啊啦 )。 第四是批評凱恩斯主義過分注重數學和計量分析,過分重視數學忽視經濟學意義。持這類觀點的經濟學家有很多。例如張五常老師。不過要注意:張老是敬畏阿羅和薩繆爾森在數理經濟上的成就,自認天賦不如才另闢蹊徑的。芝加哥大學教授哈里約翰遜當時認為張五常有薩繆爾森的天賦,讓張五常模仿薩繆爾森,類似於說NBA選秀的時候濃眉的模板是加內特,教練就讓他模仿加內特,然並卵,張五常認為薩繆爾森和阿羅數學天賦爆表,自己在這兒上面做不出任何原創的傑出成就,於是模仿科斯去了。好比濃眉跑去模仿鄧肯了。而張老芝加哥的朋友也說過經濟學裡不用數(指的是隨機過程,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非線性規劃)也能做出高級成就(例如發個一流學術刊物)的,包括張五常在內不超過五人,其實科斯,哈耶克都應該在此列。 另外一件事是張五常本人雖然算是反對數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張老的成名作還是得靠高等數學。現放張五常成名作的文章上來:其一,發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的《私有產權和分成租約制》:Private Property Rights and Sharecropping on JSTOR ,你看有沒有數學?全篇都是拉格朗日函數最優規劃,你一個沒受過良好訓練的學生都未必做得出來。直到科斯應邀張五常的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裡面放表文章之後,張老的文章才開始不用數學,純文字。該文詳見: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on JSTOR 這是張五常香港大學時期代表作,一共1500多引用量的《企業合約之本質》。該雜誌上張五常的文章都是不經審閱直接發的(科斯給予的特權)。 所以別人說數學不好你就信了?都不看看適用對象?你的看說話人的身份可是張五常啊!張五常考經濟學幾近全優啊!張老是科斯的搭檔,諾斯的發言人,斯蒂格利茨的啟蒙者( ⊙ o ⊙ )啊!。就好比學霸說:我覺得熬夜複習不好,身體不健康,我過去熬夜生過大病,最好別熬夜複習了。問題是別人早就學好了,肯定不熬夜複習,爾等學渣說什麼熬夜複習,你們明明是熬夜預習好不好!就連張老自己寫文章都說,我說的話不一定適用於博士班課程,你們如若要學習博士班,最好別聽我的,還鼓勵過一些人博士班好好學數學。所以結論是,沒到這個水平千萬不要附庸風雅,強行談笑風生。別人說數學不好你跟著說。 關於數學的話題,我們沿展開來談,濫用數學在中國經濟學學習里非常普遍,跟凱恩斯主義無甚關係。例如武大的基地班,上得我同學都受不了。倒是國外經濟學,不管是不是凱恩斯一派,本科階段非常講究經濟直覺的培養和案例分析。研究生階段也接受本科是文學類學士畢業的學生,哪怕是MIT這種以數理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著稱的高校。 答主對此的結論是:濫用數學是不對的(阿羅和薩繆爾森這種數理經濟學家都對這樣的行為表示批評),但也不能否認數學在經濟學裡的功用。 那麼,數學在經濟學裡有什麼作用?首先就是理清概念界定和判斷標準。西交的辯論教材有一句經典名言:引起辯論雙方分歧的,一是概念界定,二是評判標準,三是價值取向。如果都在用語文表述,學者之間交流的交易成本就會很大,經常會有各種詭辯充斥其中。數學能立即幫助每個辯論者發現雙方基礎概念和假設的分歧,能使得「真理越辯越明」。當然價值判斷是各持己見,這是不需要統一立場的,否則就缺少多元化的百家爭鳴了。因此數學雖只能做事實判斷,不能量化分析個體的價值觀差異,但這些價值判斷恰恰是不需要定量分析的部分。 其次,連較著名的與奧地利派頗有淵源的經濟學家們,也不否認數學的功勞。例如,楊小凱鼓勵採用數學,因為可以使經濟學「準確地傳承下去」;而作為公共選擇學派的領軍人物和奧地利學派的代表,布坎南的著作,隨手一翻就是模型(老爺子您真的是奧地利學派的嗎,我看不懂啊我看不懂啊);企業創新理論奠基者熊彼特自己學數學教數學都做不好,但還鼓勵學生多學數學,多聽列昂惕夫的課;奧派嫡傳弟子,摩根斯坦卻跑去普林斯頓跟馮諾依曼這個計算機大流氓合著《博弈論和經濟行為》,要命的是,這竟是充滿數學分析的博弈論的開端;最後,哈耶克給郎咸平的回信里,也建議郎咸平要學好數學。 其三,基於數學革命,經濟學裡的學派分歧越來越小,僅僅是價值判斷不太一樣,基本的判斷標準和定義都差別不大。例如理性預期學派Sims教出來的學生可能是做DSGE這種凱恩斯模型的;新古典綜合派的Samuelson自己也教授奧地利經濟學的迂迴生產理論(Roundabout Production)。知乎有的經典答案就說:經濟學博士以前談學派就是耍流氓。話雖絕對但也有些道理。但偏偏就是一大堆沒讀到博士的人在那耍流氓。有些博士不僅不理清概念,還煽風點火。 其四,我們引用曼昆的中級宏觀經濟學裡面的話:經濟學家傾向於使用一組互補、相互聯繫、相容的模型組去解決不同問題,而不是一個大而全的框架去解決所有問題(這是張五常的理想),也不是一個模型描繪全景(描繪的是地圖)。這是當代經濟學的特徵。傳統的經濟學家,例如馬克思或者哈耶克,自己有自己一套框架,這種一個框架搞定所有的現象越來越少,互相借鑒,局部借鑒越來越多,大家都是用一種範式分析問題。但是這些經濟學家的某些信徒迄今還喜歡排斥,強調「分歧」,一說起共同點就是我的功勞,你抄襲我的。有此信徒,不知幾位方家泉下有知,該做何感想。 說幾句題外話,其實兼包並蓄這正是當代凱恩斯學派的優勢:他們能吸收各派所長為己所用,能拋棄錯誤的模型IS—LM,構建微觀基礎的OLG和DSGE,並不斷改良。你看看許多奧地利經濟學的追隨者,別說吸收凱恩斯和新凱恩斯的長處了,連自己戰友芝加哥學派都時不時排斥。一副老子全對的樣子,只要我這條路才是顛仆不變真理。而從行為金融的角度看,DSGE 和RBC裡面Expected Utility的理性人效用函數就是一個局限,有時間不妨把其他效用函數代入試試。PS: @陳茁 學長表示不行,算不出來,答主用的是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 function,就是前景理論里效用函數的一個最常用例子,定義確實不是這麼定義的,定義也沒說能不能算出來。不過我檢索文獻的時候找到了幾篇將前景理論放進經濟周期的文章,拋開學派信念(陳茁學長篤信行為經濟學裡的東西不能計算),那就請各位看官自己評價,也請方家指正。這幾篇文章是:- 《損失厭惡和商業周期之不對稱性》,2015年1月
http://econweb.umd.edu/~chen/files/Chen_LossAversion.pdf working paper i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這是馬里蘭大學某位將要畢業的PhD女神姐姐的working paper。她的研究方向是Behavioral Macroeconomics,這是真的嗎???還真有這方向!!!我以為是我純腦補的。
- 《基於內含厭惡損失的閑暇消費函數的DSGE模型:一個商業周期不對稱性之解釋》PhD dissertation of Wilman Gómez in Universidad del Rosario, Bogota, Colombia.
- Rosenblatt-Wisch, R. 2008. Loss Aversion in Macroeconomic Time Seri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52 (7), pp.1140-1159.
- 廣泛意義上確實可以這樣認為,凱恩斯開啟政府干預的先兆。但是,如果我們把「減稅」當做干預的一種的話,那麼供給學派也是政府干預的,只不過是「減少」罷了,不是不作為。
- 如果我們把央行和政府是為「干預主體」/「政府」的話,那麼貨幣主義也確實是「干預」了市場(部分奧地利經濟學家就是這樣認為的)。
- 因此,泛泛的凱恩斯主義很難區別和定義,現在大家都用一套範式分析,同穿一條褲子了還分什麼學派。崇尚理性預期和RBC模型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者Sims和Sargent在普林斯頓還教出了做新凱恩斯DSGE模型的博士,這在中國恐怕要打起來了吧。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我覺得 @Halo 誤入了為矯正錯誤而偏向一邊。大蕭條之前的美國壟斷資本盛行,產能已經過剩了。壟斷其實是消除過剩產能的方式,但是這造成了失業。當時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都是產能過剩的。按要素分配分配覺得了生產者無法獲得產品的全部價值,也就無法購買全部產品。開初資本主義發展是通過向中國等傾銷保持發展,20世紀初沒辦法了。
貨幣供給增加會造成貶值並引發過度生產,但是不增加會造成流動性困境。也就是通貨膨脹是為了防止通縮保證就業,但增長率到了極限資金只會投機。如果不增加貨幣,經濟危機早就爆發了。不過那樣嚴重性會下降。流動性也是格林斯潘的手段,延遲通縮的一種手段。如果不徵稅,根本就沒辦法補貼失業者;如果貿易保護只會被對方摧垮--------美國雖然工業發展迅速,但是底子很薄;實際上大部分美國卓越工業企業都是這個時候起來的。也就說大蕭條是淘汰過剩產能,同時有保護了美國工業。走出蕭條的確是因為戰爭,死了人,又擴張了全球市場,又掠奪了外國科技和人才。此外,最重要的是美國基礎建設投資是無法收回成本的,所以運輸費用奇高-----------這是任何學派都解決不了的問題。這種問題只能通過危機來解決。任何泡沫都不過是對無價值的建設捐款罷了-----但是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基礎建設。這之後才會有新一輪大發展。而代價是掏空社會資源,使得購買力進一步下滑。總的來說,蕭條是難免的;而且美國建設力度和規模很大,也必然要持續更久。至於拖得最長,完全是為了大資本家的利益。可是美國也受益於這種大資本主義啊,如果當初開放,絕對是持續性惡性競爭,美國因為產品質量而無法出人頭地,最終被歐洲控制。其實這個情況總體和現今環境差不多了--------------------可以說所有資本主義發展良好都是在市場還有得擴張的基礎上;所有危機都是市場飽和-----------------而市場擴張,無非就是擴張到未發展的地方,以及提高科技(提高科技能夠供應更多產品,資源利用率提高)。而且說來說去,都沒有觸及一個最本質的問題。美國是民主政體(其實任何政治都一樣,就算是獨裁也可以用武力否決),民眾會容許自己失業嗎,企業家會容許自己倒閉或者把市場拱手相讓,政治家學者會容許老歐洲壓制美國嗎?每個人都是可以接受通貨膨脹,但是沒有人喜歡通貨緊縮。所以做出那樣的選擇是明智的。而羅斯福新政不是帶美國走出困境的因素,但也為後來美國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是基礎建設,二是在市場和技術雙收的時候限制了壟斷企業。美國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適時利用又適時限制了壟斷權力-----雖然代價很大。 有本書叫做終局,我覺得說的很清楚。我在這裡要反對一下供給學派。市場總購買是一定的。雖然一部分生產會帶動另一部分,但是是逐步收斂的,也就是總量有限。低稅收只有對不飽和市場才會有用。市場飽和,降低稅率並不能擴大徵稅額--------結果剛好相反,財富會越來越集中。凱恩斯挑戰的不過是一定的時期固定的生產率上限罷了----------沒有真正的作用,但是的確可以延緩以接近下一輪增長,使得損失減少。但是政府、任何行為主體都做不到盈虧平衡---------因為政府在虧損的時候補貼和干預是必然的,在贏利的時候干預又會刺激經濟增長;企業也是虧損的時候貸款維持運轉,盈利的時候貸款擴張;平民不管什麼時候都有就業和福利訴求。
題外話
我覺得馬爾薩斯人口資源一定是背景,然後熊彼得創造性破壞是人口擴張和繁榮蕭條變更的主因,而馬克思所有權歸工人是終點。馬爾薩斯的問題是技術可以改變供給。馬克思的問題是所有權總會被集中,物質也不可能極大充裕。不過他對過剩和生產率、利潤率消減的理解是對的;對勞動解釋是錯誤的----------一切勞動都不可能剝奪其他非人要素的作用,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非人要素必須為某些人所有。世界的一切是自然存在的,人擁有的只是改造之力--------但是卻能被私有,這種權力本身就是錯誤的------------這和人是地球主宰萬物之靈一樣是荒謬的,其基礎僅僅是秩序的需要。馬克思企圖通過勞動價值來剝奪合法所有權,但是失敗了------------因為用不合理的根本沒辦法駁倒不合理的。馬克思的錯誤是不怎麼了解政治,一切想當然了。社會變革不是來自階級變革,而是力量對比。統治者過度侵犯被統治者就會被革命。只有勞動的人才能稱為工人階級,不勞動了就不是工人階級了,怎麼代表工人的利益。不過我已經看出未來的端倪了-----------老齡化必然會縮減人口,生活品質要求也會對工作環境提出要求-----------也就是新一輪勞工運動會興起。過少的人口必然會使得權力更加平衡(同時教育率也會提高)。而科技含量提升也使得勞動者權力增大(很多科技企業倒是很接近馬克思的理念)。最終會是小國寡民,社會不會要求增長,生育率低,人享受工作和生活,活得更久(可以說一些小國家已經做到這步了,唯一區別是還有債務。債務在未來也會被取消,因為沒有人會對自己放貸------------利息是不正當權力的索求權罷了)---------因為勞動充分同時是按需生產----------前提是資源沒有被敗光,敗光那就是人類末日了。不過我們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總之,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痛苦會是下一代人幸福的基礎。我們這代享受的幸福就是電子科技了。之前就算是國王也無法享有。但是醫學發展和相對和平導致死亡率過低,信息導致全球化加速,使得老齡化變成每個國家的噩夢。這是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在歷史車輪面前我們都是一隻螞蟻------------問題是享受它帶來的好處的時候盡量不要被它碾碎-----雖然很難。就像大蕭條時代一樣,雖然餓死的是窮人,但是富人也會陷入恐慌-----------被道德和人身攻擊;此外也可能一窮二白;價值觀也沒有辦法維持。1、贊同 @王世滔和 @吳沛凡的回答,反對 @sky的回答。
——原因:個人認為無論是專業內還是專業外人都可以就此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都是有益的,但不加思考和取捨的引用似乎不太恰當,並且許小年的言論有很明顯的「專業外立場」傾向,如果這話放在業內說說估計不會引起多大的注意,但如果是放在對經濟學和經濟學史不是很了解的人中間則有很強的主觀引導作用。不過話說回來,題主究竟是需要一個「簡單」的答案還是一個接近於「真實」的答案則是另外一回事了。畢竟事實真相都是多面和複雜的(說遠了)。2、就問題問題「為什麼「凱恩斯理論」已經被證明是有缺陷的,可是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仍然願意使用它呢?」回答題主:(1)首先簡單說一下凱恩斯理論: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被普遍是認為凱恩斯主義學派建立的標誌。凱恩斯理論是建立在1929-1933年大蕭條(有興趣的可以百度或者谷歌一下當時的經濟狀況是個什麼樣子)基礎之上的理論體系,簡單的說凱恩斯認為市場是不完善的不能達到自動均衡,社會的自發需求是不足的因此需要政府刺激拉動需求帶動供給形成生產消費的良性循環。(有興趣可以百度「凱恩斯三大心理規律」。)在此之前的經濟學沒有「宏觀經濟學」這一說,因為大家都是研究微觀的。而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世界形成了一個聯動統一而又複雜的市場,微觀市場機制在宏觀領域內不是全部都適用,就像微觀世界的物理規律與經典物理定律不同時一個道理。應該說凱恩斯理論是一個突破性的貢獻,以國民產出,就業,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平衡(後人補充發展的)為衡量指標,測度一個國家和區域的經濟狀況好壞。打個比方來說,就像醫生診斷病人健康與否需要特定的指標來衡量一樣,經濟學對國家經濟狀況好壞的衡量也需要合理的指標。在大蕭條背景下,以三大假設為基礎的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體系非常成功的自圓其說並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成功的指導了資本主義國家從蕭條走向繁榮。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經濟宏觀體系的條件也在發生變化,比如各國間經濟的聯繫和相互地位發生的變化;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影響最大的因素——科技所帶來的交通運輸和信息傳遞方式的變化(要舉得例子太多了)都改變了宏觀經濟本身的許多因素,加之經濟學家在凱恩斯理論體系基礎之上不斷的深入研究,凱恩斯體系不斷被否定——完善——再否定——再完善。。。。。。應該說直到今天為止,凱恩斯理論仍舊是出於不斷創新和完善的過程中。或者換句話來說,不斷自我更新和完善是一個經濟理論體系充滿活力和對現實的解釋有效有用的證明。以上段落回答問題的前半句:為什麼「凱恩斯理論」已經被證明是有缺陷的。2、凱恩斯理論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其「立場」——凱恩斯並非否定市場,而是對市場內涵和作用進行了再定義——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對微觀的作用是有效的,但這種有效在宏觀層面出現了問題。凱恩斯認為這種問題既然是由於市場本身產生的則不可能尤其本身來解決,所以國家政府作為一個干預手段進入了經濟學領域。凱恩斯理論做的還是不錯。而且應該說在凱恩斯以前,各國政府多經濟的干預也是存在著的,無論是大航海時期,工業革命時期還是電器革命的早期,而凱恩斯理論則為政府「科學」「有效」管理經濟提供了一個非常便利的手段,工具。如果用國家管理經濟比作種莊稼,在凱恩斯以前可以認為是刀耕火種,凱恩斯理論體系以後則成了現代化生產。現代化生產有問題么?肯定有,比如環境污染,土壤沙化,生態多樣化被破壞,轉基因問題等等等等。這種問題是在引入新的方法新的理念基礎上產生的,則需要方法理念理論體系的進一步更新完善才能解決。從歷史上看,人類不斷完善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挺有看頭的。至於「可是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仍然願意使用它呢?」這是個更大的命題,以上的解答只是拋磚引玉,如果題主對經濟學問題有強烈的興趣建議補充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這種東西在我個人看來不是在知乎發個長文就能說的明白清楚的。不過在我之前的許多人的回答我都很贊同,比如:有答案說計量經濟學支持凱恩斯主義——我深以為然(不然這麼多經濟文實證文獻都是在說謊??)有人說:我們使用一項制度,並不是因為它沒有缺陷,而是因為現行可行的制度里並沒有更好的可以替代。不能再同意。不一一舉例了,其實大家說的我都想點贊,但贊到最後實在是想說點東西。羅嗦了,見諒。你老婆/老公,並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並且這連證明都不用證明,那你為什麼還要和他過?目前的經濟理論就是這樣。
分享兩個神一般的視頻:
凱恩斯大戰哈耶克part1視頻亮點在第二個視頻,雖然第一個視頻已經亮瞎我的眼了
世紀之戰 凱恩斯vs哈耶克 第2戰視頻雖然凱恩斯被重重擊倒,但裁判還上舉起了凱恩斯的拳頭,表示凱恩斯獲勝了。
政府需要財政赤字的口實,太需要了。
真正的凱恩斯主義從來沒被實行過,只是個說辭而已。同意第一個回答。凱恩斯理論,並非提倡政府對於經濟的發展的完全操控。而是出於,當經濟出現蕭條和危機時,市場經濟下 市場自發調節經濟失效,政府採用一些列政策去干預和調節經濟。
對於一些陰謀論的回答的解釋:
凱恩斯認為李嘉圖的「有效需求不可能不足」是存在偏差的。凱恩斯認為,李嘉圖這個學說把社會上許多不公正和十分殘酷的事,解釋為在社會進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意外事件;把企圖改變這些事情解釋為弊大於利。這受到了當權者們的稱讚。受到了當權者背後的主要社會力量支持。這段話足以說明,凱恩斯並非是某些回答所描述的陰謀論締造者。正在看《通論》。政府和其他投資者在社會的投資量要滿足一定程度,企業家的收入才會引誘他們提供該就業量。就業量增加時,帶來的社會總需求要比總收入增加,帶來的社會總需求要多。
就業量增加與社會總收入增加:
就業量增加後,帶來的是落實到每一名家庭的就業人員產生的收入。社會總收入增加,部分富裕群體的收入增加掩蓋了低收入群體和失業人群的收入情況。社會總需求的構成,需要各階層的共同貢獻。我國的擴大內需,根本上也屬於增加和改善有效需求的一種經濟政策。滿足企業家的收入並增加就業。改善經濟環境。計量經濟學表明凱恩斯理論不是全錯
沒有理想的市場,因此高度自由化市場不能夠達到預訂的目標,因此只有對錶下藥了,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能夠改善現狀,這便足夠了
有完美的經濟學理論嗎?
很簡單,世界上有沒有缺陷的東西么?顯然沒有。經濟學本來就是各種trade off,凱恩斯主義不過度濫用時,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對,它是有不合理的地方,但同時他也有合理的地方。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是固定用一個理論模式的,變換著來,夾雜著來。
反對排在第一答案中的結論,謬誤橫行,什麼叫能釘釘子的鎚子砸了車?什麼叫雖有缺陷但苦於沒有完整的理論?什麼叫社科理論沒有明白的對錯?如果政府把車當成釘子去砸,它得有多傻啊?
注意:本文中的民眾一詞與經濟學家相對,意指經濟學知識有限的個人。不與統治者、精英之類的概念相對,請勿誤解。
正文:即便從事後看來,政府運用凱恩斯主義確實達到了它的目的,也就是通過印鈔票刺激消費從而短期內增加了經濟產出。政府的目的僅僅在短期效果,民眾所能欣賞和歡迎的也僅此而已。如果政府不顧民意,不刺激經濟發展,放著印鈔機不用,你不覺得政府是過於超前而自找苦吃嗎?對於那些質疑凱恩斯主義政策是飲鴆止渴的經濟學家,凱恩斯是這樣回答的:「從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然而,經濟周期的波動越來越頻繁而劇烈,恐怕還等不到我們死,就要品嘗這些政策的苦果了,君不見美國老人退休金縮水,中國推遲退休的新聞嗎?我們關於凱恩斯主義政策最切身,最近的體驗是2008年的四萬億。當時中國股市大跌,房地產等資產市場需要回調的時候,在輿論的一片呼聲當中,政府開動印刷機印了4萬億。將股市兜回3000點,房地產市場更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pao)榮(mou)。僅僅6年後的今天,愁雲慘霧籠罩著房地產市場,關聯的水泥、鋼鐵、家電、煤炭行業一片哀嚎,銀行們又在喊著求著政府放水了。凱恩斯主義所增加的經濟產出究竟是什麼呢?印出來的鈔票流入了哪些行業呢?其實是一些供大於求的過剩行業和產能,就中國過去十多年的經歷來說,主要是房地產相關產業。本文試圖以下圖展示凱恩斯主義干預經濟運行的過車。注意:圖中最初的資產價格和回報率都放在A水平,只是為了好看,並不是二者相等。
圖中的藍線①和②表示自由放任市場中的資產價格和投資回報率,以房地產市場為例的話就是房價和房租。首先設想一種均衡狀況,該行業的回報率與社會各行業平均回報率相等,而後,回報率由於某種原因上升,超過社會平均回報率,吸引資金進入該行業,生產擴大,該行業產品供給增加。回報率上升的原因可以是新技術的發明,或者天災人禍之類,資金的來源可以是社會儲蓄。當資產價格上升的同時,回報率開始走低,這兩種趨勢持續發生直到回報率下降到社會平均水平。如果沒有新的因素髮生作用,兩者將保持均衡狀態。這一過程的結果是儲蓄進入該行業,資產升值,產品供給擴大。整個社會的儲蓄在回報率變動預期的指引下,有效地配置於各個行業,從而增加整個社會的有效產出。
圖中的黑線③和④表示干預政策作用下市場中資產價格和回報率的變化情況,干預政策出現的時間點設置在T1隻是為了清晰易辨,並不意味著一定緊隨前一段文字中所述過程發生。干預政策的主要形式是增發貨幣,新出現的貨幣經政府的手首先注入到民眾希望干預的行業當中,就中國過去十多年的經歷來說,主要是房地產行業。這些增發的貨幣推高該行業資產價格,依據邊際效應,回報率相應降低。市場規律會要求資金流出該行業,因而,資產價格顯著下跌一定會發生。然而,干預的民眾意願依然牢固,輿論會要求政府加大幹預力度,保持民眾資產價格」穩定「。於是更大強度的干預政策會將資產價格的調整趨勢逆轉,資產價格繼續升高。更強的干預引發民眾更強的投資行為,因為這種資產的「只漲不跌」是獲得政府擔保的,另一方面,由於更強的干預政策引發了紙幣貶值速度的顯著上升,人們紛紛感到「錢不值錢」而離開拋出現金和銀行儲蓄。隨著該行業資產價格繼續走高,市場仍然發揮作用,民眾當中「剛需「的呼聲益發強烈,急速升高的資產價格使得人們消費該行業產品的成本也水漲船高。其他行業表示」錢緊「,雖然大量增發貨幣,然而這些貨幣都流入了該行業,其他行業競爭不到資源而生產效率下降,推高其他行業的產品價格。貧富差距擴大,圍繞公權力湧現大量的富裕人群和奢侈行為。輿論要求政府「控制該資產價格過快增長」,於是「限購」「限漲」政策出台,這些政策的推出會走短時間內壓低資產價格,然而很快反彈就會發生,出現所謂「越調越漲」的局面。
最終,市場規律會起作用,越來越低的回報率,使得越來越多的民眾認識到,該行業中存在著巨大的浪費、腐敗,整個社會的經濟都受到拖累。反對干預的聲音逐漸高漲,政府政策也隨即調轉船頭,強調起「管好政府的手,放開市場的手」,並且主動採取措施收縮該行業,控制金融風險,清理門戶了。自由派經濟學家們十餘年堅持唱衰該行業終於得償所願,該行業的資產價格大幅下跌,相應的回報率開始走高,然而資產價格不會跌至干預發生之前的B水平,因為這麼多年通貨膨脹,紙幣的價值早已不能同日耳語。回報率也無法回到社會平均水平,因為大量過剩產品的存在阻止任何新的資金流入。一個商業周期就告終結了。
如果交給市場,該行業的資產價格的波動不會這樣巨大。所謂干預政策帶來的短期利益,甚至不是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只不過是資產價格不因市場規律而下跌,以保護民眾的「投資」。然而,就整個社會來說,沒什麼「利益」可言,整個就是財富的毀滅過程。即便對於那些既得利益者,如果不懂得控制貪慾,只不過是一場財富過山車,甚至有可能面臨滅頂之災。所謂的長期利益,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也不過是假設,沒有這些干預政策的話,財富是會增長的,民眾的福利是會增加。
在一個變動不居的世界上,為達成民眾如下願望: 不想工資下跌, 不想更換工作,不想財富減少,不想物價波動。民眾希望有一隻手在財富的天平上,朝向他們這邊壓一壓,哪個政府伸了手,就能贏得民眾的擁戴。
以下是各位回答中的熱點問題:關於「陰謀論」 很多答案認為凱恩斯主義的盛行,主要歸咎於政府官員追逐私利貪戀權柄。我國一黨執政,缺乏監督機制的名義民主現狀,更為這種陰謀論的盛行提供了滋長的土壤。然而,亞布拉罕林肯說過,「有什麼樣的民眾就有什麼樣的政府」,政府的大小與形式是由民眾決定的。違背民意的政府長期來看是不存在的,即便它是專制政體。政府要保全自己的地位,最大化自己的私利,最好的辦法就是完全按照民眾的期待行事。因此凱恩斯主義的流行,說到底是由於迎合了民眾的需要。關於「專業與非專業」 有一種說法「每個人都是經濟學家」,這句話是不準確的,僅僅反映出人們都對經濟學感興趣的事實。這種興趣的產生不僅因為人們意識到整體經濟形勢的變動關係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是人們需要經濟學為參照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就好像人們需要世界地圖一樣。經濟學家對經濟理論的認識應該是獨立的和整體的,不存在專門領域經濟學家,如「就業經濟學家」、「石油經濟學家」、「高科技行業經濟學家」諸如此類。民眾對於經濟現象的認識是片段的、孤立的,社會經濟的全貌為茫茫迷霧所遮蓋,民眾需要經濟學家為他們提供整體性的認識。將經濟學打造為婦孺皆知是經濟學家們的主要工作及理想,因為經濟學家無法在實驗室中實踐他們的理論與抱負,只能通過民眾對其理論的認可與實踐來顯現其理論的威力。民眾認識的有限性與經濟學家認識的整體性的差異,也就產生了所謂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矛盾。關於「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係」 長期利益一定意味著比短期利益更能滿足個人的需要,否則這個概念根本沒有存在必要。雖然在掌握了正確經濟學的人看來,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差異是一清二楚的。但對其他個人來說,甚至無法意識到長期利益的存在,即便意識到了,也會對長期利益的優越程度缺乏理性了解。於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利益僅指短期利益。然而,隨著經濟的運行,短期利益的代價愈加難以承受,長期利益的優勢逐漸顯現,於是經濟規律發生作用,民眾認識和政府政策都開始發生轉向。關於「干預與放任,正統經濟學家與獨立經濟學家的對立」 贊成自由放任政策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常常哀嘆說:他們的理論不受政府和民眾的待見,政府豢養的正統經濟學家都是干預主義者,機構和大學的大門也不向抱有純正的自由經濟思想的人敞開。他們批評理論對手屁股決定腦袋,一味迎合民眾的短視,為干預政策背書,不願與對手們同流合污,以自己體制外的獨立經濟學家身份為榮。這方面,奧地利學派是傑出代表,該學派支持政府最小化,市場最大化,自詡繼承了古典自由主義的精髓。
正統經濟學家感到受了侮辱,認為自由派是酸葡萄心理,對民眾的現實需求視而不見。若果真如自由派經濟學家所言,干預政策施行的時期是財富毀滅的過程,那麼自由派經濟學家對這一時期的經濟現象作何解讀呢?還是一律斥為「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必將糾正」?
自由派經濟學家在創作過程中固然包含一種「善意」,即社會經濟活動的組織應該盡量接近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非如此不足以使得生產效率最大化。但是以這種「善意」應然對反市場干預政策的實然社會現象進行批評,符合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的立身之本嗎?回顧歷史,人類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漲漲跌跌在所難免。自由派經濟學家打算怎樣把下跌過程納入到自己的理論框架呢?
為什麼不把民眾對干預政策的需求當做一種消費行為呢?民眾儲蓄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未來保持已有的行為方式嗎?當經濟形勢發生變化,民眾已有的行為方式受到威脅時,拿出他們的儲蓄支持干預政策不正是符合儲蓄的目的嗎?
經濟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為民眾認識經濟現象提供理論工具,為政策決策提供理論支持。既然現實是民眾不喜歡經濟狀況的波動,選擇了干預政策,就確實存在著對干預經濟理論的需求。這種需求是如此的強烈,以致能夠支撐世界上如此眾多龐大的官僚機構。難道民眾不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還需自由經濟學家指指點點嗎?如果說民眾選擇了干預政策就是選擇了短期利益而放棄了長期利益,不是說好了「認識不到的就是不存在的」嗎?正確的經濟學理論是如此抽象,個人在認識長期利益的過程中要付出的成本不是太過高昂以致無法負擔嗎?自由派經濟學家堅持說干預政策會引發文明社會的解體,並且舉出兩次世界大戰為例。老話不是說,不打不相識,世界大戰之後,市場經濟不是又蓬勃發展了嗎?再說了,政策也不總是背離自由放任市場的,鄧小平時代的中國,眼下習李政府的「簡政放權」等等。
在政府機構中為短期利益背背書又有何不可呢?反正理論應該是中立的。不是說好自私推動人類進步嗎?真正注重長期利益的經濟學家,大概不應計較從政府那裡獲得的那點短期利益吧?
凱恩斯主義是短期刺激政策,對應執政周期正好是完美的獲益退出機制,而且這玩意相對下一個周期永遠都是早用早收益,誰用誰知道的,風險都是下一屆的,必然會成為財政大臣的心頭好,無套內she,不用負責,你考慮一下。
因為政府需要權力,而小政府主義的市場經濟給不了政府這種多餘的權力,但凱恩斯橫空出世卻恰恰賦予了大政府主義的 一道借口。
推薦閱讀:
※市場價格一定是合理價格嗎?
※一個三四線人口30萬左右城市,煤炭行業低迷,地產和全民放貸導致經濟停滯,沒有任何規模化產業,如何破解?
※奢侈品定價的依據是什麼?
※國世平那篇《趕緊賣掉房子 一套都不剩》文章中引用的數據是否真實?
TAG:經濟學 | 凱恩斯主義 | 宏觀經濟學 | 凱恩斯JMKey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