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線城市中,一個人看書多少和收入成正比嗎?為什麼?

記得以前看過類似街頭調研結果是成反比的,請說出你自己的看法。


這是一個被其它因素混淆的問題,即存在confounding factor。 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正相關,受教育程度和讀書數量正相關。起直接作用的是受教育程度,而非讀書數量。

用讀書來致富是很慢效率很低下的途徑,但很多人想這麼做,這就是大量成功學書籍存在的根源--也是糟糕的讀書品位的中最常見的一種。

讀書歸讀書,賺錢歸賺錢,讀書是娛樂,賺錢是工作,這是我比較贊同的讀書態度。


按這個意思,出版社的校對應該是收入最高的群體了。


有本書叫《閱讀致富》,書中提到總體來說會成正比例關係。其實很好理解,看書可以起到擴大視野、增加智慧、修正品性的作用。想要賺錢不都是需要這些東西嗎?除非是投機和暴發戶。不過投機也要講方法也要看書的。所以一定要看書!


這種粗線條的數據是沒有依據的

1)書的質量不是均一化的,只盯住數量一個指標,不合理。與其說看書多,收入高,毋庸說收入高的人更有時間和興趣,精力去看書。

2)收入與看書量之間不是正比例的關係,這個預設將 收入高的人等同於喜歡看書的人,而事實上,很多領域的高收入是不需要看多少書的,比如公務員,你懂的。

3)不同的職業,對閱讀的要求不同,比如教授與教師,學生看書很多,可是他們很窮,在無意義的平均下,別的看書不多的職業提升了這個平均閱讀量。

4)電子閱讀的興起,碎片閱讀逐漸排擠了書本閱讀的空間,書本身都不再是獲取資訊的首要渠道。問一問IT男,上一次拿起書本是幾時,當然這個問題不等於不再閱讀。


不存在線性關係,存在趨勢關係。

歐美人的閱讀量遠超中國,中國一線和二線城市的閱讀量又遠超三線和四線城市。經濟水平也是一樣


看書不好統計吧?通訊錄聯繫人數量的平方,和你的年收入基本一致,這個有可能靠譜。


我比較認可的是,讀書並不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會改變一個人。

掙錢的多少,通常和太多因素相關,讀書是其中之一,但影響僅局限於知識性和技能性,以及思維性的;如果閱讀的方向選擇不好,也許會導致賺更少的錢,讀佛經讀開心了直接撇下一家人去修行,能掙錢嗎?武俠小說看多了只曉得看國產古裝劇能掙錢嗎?以為多看書就能多掙錢,在人前自負、執傲、抗而不肯下,能賺錢嗎?所以讀書似乎不會導致我們賺錢多,對你有不有益也是因人而異,因書而異的。

讀書會改變一個人。上面就提到,讀書會增加我們的知識量、技能水平、思維模式,在潛意識中建立一種決策原則,關鍵時刻影響到我們。讀書對我們的影響是肯定的,改變了我們的知識積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讓我們更像社會人,而不是自然的人。讀書對我們造成了改變,大部分時候讓我們變得更好。然而賺錢,不是說你優秀、你懂得多、你思想先進就能決定的,尤其是這是一個君子當孫子,婊子立牌坊的時代!

讀書不會改變我們的命運,但會改變一個人,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如果看得都是和收入領域無關內容的書,那再怎麼看也對工作質量沒有多少影響,自然無法提升工資。就像程序員去看歷史書,再怎麼看也對編程本身幫助很小吧。

另外還要看書籍的質量,最重要的是對大量信息的思考能力。


這個有點像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經常在做完一個項目後說的一句話,溝通不夠。其實我認為是有效的溝通不夠。就像書。看的多少和收入的確沒什麼正比一說,但是看書的深淺和理解程度卻大大影響著收入:)


你看大學圖書館裡借書處的阿姨,天天看的書也不少吧?

你看某條街書店的老闆,沒事看的書也不少吧?

這種邏輯的思維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個定律:

【邏輯學上有個定律很有趣,叫「高爾夫球落點定律」,它的內容是這樣的:在高爾夫球沒落下之前,你不可能估計出它的落點;但高爾夫球落定以後,你可以由無數種途徑,甚至是用落點那點葉子的特徵推出許多個球必然會落在這裡的理由。】

一個人的收入多少很明顯跟看書多少的相關性是沒有辦法證明有或是無的,即便有的話,相關性係數為多少?又是另外一個大的話題了。

但生活中的確會遇到一些收入不菲的人士擁有保持閱讀的習慣。

有意思的是,他們也會告訴你,多讀書是一件有益處的事情。


我來分析下這個問題。

第一,題主如果看的是小說,漫畫和成功學之類的,這是純娛樂性,對你的工作沒什麼直接的作用,因此也談不上跟收入掛鉤

第二,題主如果看的是關於自己工作的專業知識,這或許有用,但是必須要知道,看書不在於多,而是在於精。

綜合上述,從單一條件分析,收入跟看書對少成正比的條件之一有:

1.看自己工作相關書籍

2.所看書籍都完全吸收,轉化為知識和技能


--------- 這是一個被其它因素混淆的問題,即存在confounding factor。 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正相關,受教育程度和讀書數量正相關。----------

這是回答者周傑的答案,我覺得他的回答是經得住推敲的。

一個人看書多少和收入高低成正相關。

我們不使用實例來說明問題,否則人們容易舉出大量例子來說明山西煤老闆並沒有讀多少書,卻在北京擁有大量房產,蔭及子孫八代都沒問題。

福布斯雜誌對最近幾年的富豪學歷情況進行了對比,每個年代的富豪都帶有一個所在的時代變遷的烙印。

老富豪們創業前,婦女隊長、赤腳醫生、大隊幹部、兵團戰士、大隊支書,很多人出身低微(那個時代就忍認出身),可能是泥瓦工(賴振元)、農民(徐傳化、朱敏)、鐵匠(魯冠球)、放蜂員(茹伯興)、赤腳醫生。他們中軍人、工人、教師、大隊幹部特別多。在那個時代,這些人常常站在時代前沿,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而他們的學歷與現在相比普遍較低,小學、初中、中專、高中構成了他們學歷的主體。這些人的學歷在同齡人中仍屬佼佼者。----也就是說,在書籍本來就很少的時代,他們讀書已經算多的了。他們在創業後也普遍注重學習,同時獲得了很多類似榮譽博士這樣的稱號。

  新富豪則在學歷方面更加傲人,第二代繼承者普遍擁有留學海外的背景。那些網路新貴們則有著海外名校斯坦福(陳一舟),哈佛(邵亦波)等全球名校的學歷。復旦、清華、人大這樣的國內名校也成為年輕富豪們的搖籃。EMBA、MBA也成為他們學歷的新標籤。大凡互聯網的富豪,已經重要國企的國家富豪更是學歷很高的人。

應該說,大多數收入很高的人,都是因為讀書(在我國俠義是指考上大學,廣義是指喜歡閱讀)不斷躍上新台階,讀書與他們的收入有絕對的相關性。黨他們功成名就後,無論成為思想意見領袖還是成為進步的管理者,無不表現出不斷讀書的影子。那些沒上過大學,討厭讀書的人也大有人在,那些沒有讀書經歷照樣成為富豪的人也不少,但已經佔了少數。

退一步講,人生再短,除了跟他人學習,除了跟社會學習,往往讀書是人學習的另外一種形式。社會競爭的壓力的加劇,拼爹以外,天賦以外,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工具,可能讀書多種方式中最容易掌握的一種形式了,收入與讀書有正相關無疑


看多書,並且享受看書的人不容易去介意收入或者說被收入的高低太影響生活質量。


毫無關係,看書通常只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對於尋常人來說,哪怕是看跟本專業與工作相關的書籍,對你收入的影響也未必能夠大過加班,然而當你的收入與社會階層達到了某個高度難以向上的時候,這個時候「看書的多少」與精神知識的廣博程度才開始起作用,但絕大部分書蟲是一輩子不會達到那個社會層級的


我覺得先把職業垂直細分一下,然後在行業同職業來比,這個基本是正相關的。

工程師不用說,多看專業書技術強

銷售人員多看產品、技巧、目標客戶相關的資料書籍也比較容易成功

科研人員看書看資料

公務員學習文件精神,做官的技巧等等

總之,如果把讀書理解為學習的話就完全正相關了,但讀書是學習,但學習不一定完全靠讀書。


讀書多少和賺錢多少的關係,不能一概而論到底成正比或反比。有些人利用得好,自然就成了正比。也要看是哪類書,個人喜歡看勵志類的,經常能幫助自己堅持走下去,振奮精神。所以看你出於什麼樣的目的,讀的書在無形中可能會幫到你,但不僅僅是賺錢而已。任何東西利益化了就沒意思了,給精神世界留一片凈土。


要看你看什麼書了,書和財富是非相關關係,但書和財富是一個人素養的象徵,索羅斯,巴菲特,查理芒格都是讀書讀得多的富翁,


Bill Gates" Bookshelf 比爾蓋茨看的書。

不得不承認,即便是今天,書籍仍然能夠提供互聯網提供不了的知識、見解甚至資訊。

即便是互聯網能夠提供的信息,如果對時新性要求不高,書籍仍是較高級的提供信息服務的形式。


因為收入高的人才有閑心看書啊


這兩者毫無聯繫。


推薦閱讀:

具備哪些條件的城市生活是宜居的 ?
洒水車在白天到處洒水的目的是什麼?
在城市裡生活,如何過一個有質量的周末?
為什麼嶺南文化總是被忽略?
上海真的精緻奢華嗎?

TAG:閱讀 | 城市生活 | 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