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量子物理是怎麼與佛教理論聯繫起來的?

或者說『佛教理論是怎麼與量子物理聯繫起來的?』

——————

話題相關網頁資料如下:

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395920.pdf

http://blog.udn.com/bluest1937/3251213

超震撼:【量子糾纏】實證了佛法的空性!--學佛網

朱清時院士:不可思議的量子意識_儒佛道頻道_騰訊網

淨空法師&>佛觀&>量子力學與佛法的應用

http://blog.xuite.net/lingf01/twblog/141969493-%E6%A5%8A%E6%8C%AF%E5%AF%A7%E8%AB%87%E2%80%9C%E7%89%A9%E7%90%86%E5%AD%B8%E8%88%87%E4%BD%9B%E6%95%99%E2%80%9D

【佛內物理】量子力學與佛教

科學對佛法的證明 量子糾纏 聖號咒語的超遠距感應

腦洞大開系列:由量子到神佛(脫水)_國際觀察_天涯論壇_天涯社區

量子佛學

宇宙遠古密碼:量子力學,佛與道

科學網-量子與荷花 - 李泳的博文

量子物理學證明了佛說的話:物質是不存在的 - 【人人分享-人人網】

量子物理學實驗證明所謂「迷信」可能是超前科學!

量子物理學與佛道-佛法與科學-世界青年佛學研究會官方網站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_佛心.宇宙與覺醒之三


通過民科。。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

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不,應該說走到今天,出現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可是之前也有日心說,牛頓力學啊……以後還不知道會有什麼論,什麼學……

這些不過是以人類的視角,人們的意識對我們自己所處世界的一種意識構建……

螞蟻也一定有對這個世界的世界觀,只是與我們不同,但能夠說它們的認知是錯誤的嗎?天人又會怎麼看我們?

所以佛說——

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又憶起《妙法蓮花經》中的偈誦: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

精鍊,奧妙的兩句……一則言說眾生的生死緣由,一則言說佛興出於世的根本目的……


就不能先問是不是再為怎麼弄嘛


通過你這段話


原本的佛教其實和量子力學沒任何可關聯的地方,但是發展到大乘佛教的唯識宗的時候,世親和無著菩薩提出來一個佛教中前所未有的世界觀,即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物,識外無境的思想,這個在佛教中絕大多數流派中是反對的,不但部派佛教反,大乘中觀宗也反對,所以唯識宗獨樹一幟的提出來了哲學中的主觀唯心論,打破了傳統佛教的理念。那麼這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思想是和量子力學有聯繫的,因為兩者都贊同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量子力學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測不準定律,這個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海森堡發現的,這個定律是說,微觀世界中,粒子的形成是以觀察者的觀察為前提,即波函數坍塌所導致,打一個比方,比如一個光子(電子也是),原本是顆粒狀的,直線傳播,但是你一旦不去觀察它,它就會變成波動的形態,大面積的向周邊傳播,但是你一旦再注意這個光波,它會立刻變回粒子,沿著它的軌跡愛傳播,也就是說你的觀察,決定了這個光子或者電子的傳播形態。但是問題的交點就是說,你的觀察屬於主觀的行為還是客觀的行為,客觀的行為還可以接受,也就是說你觀察在客觀上通過儀器影響了光子或者電子,對其形成干擾而導致它變化,這是量子力學初期的信仰,就是說波函數坍塌的原因是因為客觀因素,即觀察設備影響了被觀察的光子,所以導致了波函數坍塌。可是到了1979年,有一個叫約翰惠勒的人提出來一個延遲實驗,這個實驗的結論告訴我們,波函數坍塌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客觀因素導致的,也就是說實驗設備的觀察探測並沒有影響到光子或者電子,這樣,結論就變成了波函數坍塌的原因是觀察者主觀的觀察所導致,因此約翰惠勒認同了古代的唯心主義代表人物貝克萊的思想,即,存在就是被感知。這就是量子力學在近代顛覆了傳統的唯物主義的地方,傾向於主觀唯心論。


推薦兩本書:《物理學之道》、《上帝與新物理學》。


通過……想像力


量子力學都沒學過的人就不要亂答題了。


先問是不是 再問怎麼樣

不好嗎?


可惜了,研究量子物理的善知識劉俊被噴走了。 @無名


和民哲


世界的邊界就起始於人的自我意識之開始。人的意識原處於量子世界狀態,意識已分別,就進入了波函數坍塌,就有了宏觀世界的邊界,就有了文明。人的意識,就符合波幾率,就是佛學的空性。平行世界,多世界理論,只能在解釋量子狀態中有效,進入宏觀物理世界就失效了。退相干理論,應是量子狀態到宏觀世界的邊界,如何確定的理論。波函數坍塌,其實就是量子狀態的轉向過程,退 相干 過程就確定了宏觀世界。所以, 退相干理論 是可以用物理實驗進行檢驗。平行世界,多世界理論,因為處於量子狀態,不能用物理實驗進行檢驗。

引用重要論文

愛因斯坦不會高興的:量子糾纏不但真的存在,還可能是時空的本源

近一個世紀以來,還沒有人能成功統一量子力學和引力。量子力學主宰著微觀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原子或粒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多個地點,也可以在順時針旋轉的同時逆時針旋轉。而引力則統治著宏觀的宇宙——從墜地的蘋果到行星、恆星和星系的運動——它遵守愛因斯坦一百年前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是幾何化的:粒子在經過大質量物體的時候發生偏轉不是因為它們受到了力的作用,而是因為物體旁邊的時間和空間都被扭曲了。

這兩個理論都得到了無數實驗的驗證,但它們所描述的現實卻完全無法共存。從編輯的角度來看,Van Raamsdonk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十分奇怪。他認為,調和矛盾只需要一個概念——「糾纏」:即很多物理學家眼中最能體現量子理論的怪異之處的物理現象。量子糾纏使得對一個粒子進行的測量可以立刻決定其夥伴粒子的狀態,不論後者在多遠的地方——哪怕是銀河系的另一端。

Van Raamsdonk指出,儘管愛因斯坦反對這個概念,但量子糾纏可能是時空幾何的基礎,因而也有可能是愛因斯坦的幾何化引力理論的基礎,這真是莫大的諷刺。「時空」,他說,「只是表現量子系統中物質糾纏方式的一幅幾何圖形」。

物理學家Juan Maldacena在1997年公布的一項發現。 Maldacena的研究促使他開始考慮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宇宙模型之間的聯繫。其中一種和我們所處的宇宙沒什麼不同。雖然它既不膨脹也不縮小,但它有三個維度、充滿了量子化的粒子並遵循愛因斯坦的引力方程。這個反德西特空間(AdS)通常被稱為體宇宙。另一個宇宙模型中同樣也充斥著基本粒子,但它只有兩個維度,裡面也沒有引力。第二個模型通常被稱為邊界,它是一張通過數學定義的膜,這層膜距離體宇宙中的任意一點都無限遠,卻把後者完全包圍,就像是二維的氣球包裹住了三維的空氣。邊界上的粒子遵循某種量子系統的方程,即共形場論(CFT)。

Maldacena發現,邊界和體宇宙是完全對等的。就像是計算機晶元的二維電路能夠編碼電腦遊戲中的三維圖形一樣,應用於邊界的、相對簡單的無引力方程包含的信息和描述的物理原理,都是與應用於體宇宙的複雜方程相同的。

Maldacena所述的對偶性給了物理學家一個完全不需要考慮傳統意義上的引力,就可以探討體宇宙中的量子引力理論的方法:他們只需要觀察邊界上的等效量子態。自從該理論提出以來,太多的科學家爭相探索這個想法,以至於Maldacena的論文變成了物理學中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

Van Raamsdon 研究Maldancena的發現所帶來的一個核心謎題:邊界上的量子場到底是如何在體宇宙中產生引力的呢?其實早就有線索表明這其中的答案就隱藏在幾何學與量子糾纏之間的某種聯繫里。

他最初考慮了空的體宇宙,這對應著邊界上的單量子場。這個場,以及將其各部分維繫在一起的量子關係包含了系統中僅有的糾纏。但現在,Van Raamsdonk想知道,如果邊界上的糾纏消失了,這個體宇宙會變成怎樣呢?

Van Raamsdonk可以建立一個邊界上量子場的糾纏在緩慢而又有條不紊地減弱的模型,同時觀察該模型中體宇宙的反應,他注意到,體宇宙的時空被逐步拉伸並撕裂了(見「時空的量子連接」)。最終,他發現,把糾纏減少為零會把時空打破成不連續的碎塊,就像被拉扯得太長的口香糖。

量子糾纏就像幾何膠水一樣——這是Van Raamsdonk被駁回卻又獲獎的論文的核心觀點,也是一個在物理學家中引起越來越多共鳴的理論。至今沒人能找到確鑿的證據,因此這個理論仍然只能被稱作猜想。但許多互相獨立的理論推導都支持這個猜想。

2013年,Maldancena和斯坦福大學的Leonard Susskind發表了一個相關的猜想。 他們提出,如果兩個粒子因為糾纏而聯繫起來,那麼它們實際上是被蟲洞聯結起來的。反之亦然:被物理學家稱為蟲洞的時空結構其實和糾纏是等效的。它們只是同一現實的不同描述方式。

張量網路是凝聚態物理學家追蹤大量亞原子粒子量子態的技術。 。Brian Swingle在2007年使用了這個方法。

他發現大多對計算有用的網路都是從聯繫相鄰的電子對開始的,這些相鄰電子對也比其他電子更容易相互作用。接著,再把越來越多的電子聯繫起來,形成一個像族譜一樣的層級結構。但那時,在一節有關量子場的課上,Swingle學習到Maldacena的體-邊界對偶,並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體和邊界的映射展現了一模一樣的樹形網路。

Swingle 2012年,他發表了一篇文章,計算了其中的原委:他獨立地得出了與Van Raamsdonk類似的結論,也因此為幾何—糾纏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你可以認為空間是通過張量由量子糾纏精確構建而成的,」Swingle說道。他現在在斯坦福大學,並看著張量網路逐漸成為探索幾何—糾纏等效關係的常用工具。

「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在說,量子糾纏對體宇宙的形成有某種重要作用,」Harlow說,「但這是我們第一次瞥見其方式和原因」。

研究人員仍然面臨幾大難題。其中之一就是體—邊界對偶對我們的宇宙並不適用,真正的宇宙既不靜止也沒有邊界;它在不斷膨脹並且看來是無限的。該領域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使用Maldacena對偶的計算的確能告訴他們一些與真實宇宙相關的事實,但具體怎樣把結論從一種宇宙模型推廣到另一個,目前還難以達成共識。

當十年前Susskind注意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方程的一個解能讓反德西特空間中的蟲洞隨時間不斷延長後,他就開始思考計算複雜性。他思索著,這到底對應著邊界中的什麼東西呢?邊界上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

電腦模擬不了人腦。題主的問題的提出,是源於量子力學對現代人哲學觀念的重大衝擊,才有了人是不是生活於一個電腦模擬世界。

彭羅斯關於意識和人工智慧的討論,主要是在他的「科普著作」中展開。發端就是著名的《皇帝新腦》(Emperor"s New Mind)一書。他在書中,從數學,邏輯和物理學角度廣泛討論。他的基本的總觀點大致如下:

1. 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是非演算法的,故而無法通過數字電子計算機模擬。

2. 作為人腦活動的意識,其機制不能為目前所知的物理定律所描述。

第二個命題要比第一個命題更強,所以它是建立在第一個命題成立的基礎上的。

Uh???`$??????n

我個人也相信量子和意識的確有關係。但是我的這個「信仰」不是科學判斷。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我會回答說不知道,我只是相信,我沒有理由。

什麼才是真實?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論辯量子意識

2010年,美國科學家設計出一種肉眼可見的量子機械,讓一個極小的半導體「量子鼓」同時處在振動和不振動的疊加態,進一步縮小了量子力學和我們現實感之間的距離。該研究成果獲評《科學》雜誌2010年十大科學突破之首。

根據量子力學基本方程,像電子這樣的微觀粒子不會同時具有精確的動量和精確的位置,這一不確定性原理限制了人們對微觀事物認識的極限,因為存在觀測者對觀測目標的擾動,主體和客體世界必須被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一個獨立存在於客觀世界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只有結合特定的觀測手段,才談得上具體意義。

是否存在獨立於觀察者的真實事物?

喬普拉:您認為是否存在獨立於觀察者的真實事物?

奧爾福德:是的。那種執著地認為桌子上的水壺依賴於你或我的觀察的觀點,我並不認可。

喬普拉:我認為水壺的形狀、顏色、質感依賴於神經系統,不同的神經系統對這些信息的感知會完全不同。蜜蜂不會體驗到(同樣的)水壺,蝙蝠會體驗到超聲波的回聲,而蜥蜴的眼球能以兩個不同的軸轉動,我很難想像對一隻蜥蜴來說,水壺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所以,水壺本身就是作為水壺而存在嗎?

奧爾福德:是的。

喬普拉:物質是假象,唯有意識是真實。

這是今年1月29日在曼哈頓菲羅克忒忒斯多學科研究中心舉行的一場題為「真實的性質」辯論會的一個片段。彭羅斯的質疑給這場論辯提供了主題——物理學和數學能完整描述真實嗎?科學家、藝術家和學者們坐在一起探討主觀感知的世界,旨在為科學和人文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架起溝通的橋樑。

意識如何產生?

哈梅羅夫支持的觀點是,知覺和意識產生於大腦中量子糾纏電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波函數的坍塌。比如這種坍塌每秒鐘40次,而有些受過特殊訓練的人達到了每秒80次,感知的速度更快,所感知的世界就會慢下來。

奧爾福德2006年發表於《物理學基礎》上的一篇論文中稱,物理學「只是覆蓋了我們經驗世界的有限方面」。但他質疑「量子意識」的觀點,認為量子糾纏「通常非常脆弱」並且「難以組織」。物理學家認為,即使是對於少量粒子在任意長久期間的糾纏,這也是不大可能的,他說,對於量子微妙性而言,「這些非常脆弱的過程是人類大腦功能的關鍵特徵」,但這「不適用於環境」。他支持對物理學與形而上學之間的聯繫給予嚴格的限制。他說:「意識更可能從其他地方升起,按照更傳統的科學說法,你不需要到達這裡;而按最奇怪、最詭異的現代物理的說法,你不需要到達任何地方。」

而喬普拉作為神秘主義者的一方,表示希望「熟悉科學的限制」。正是奧爾福德強調了那些限制。喬普拉想把奧爾福德的實用主義界限推得更遠。他認為科學以謙虛的方式才能被理解,卻未必是打開「終極真實」之門的鑰匙。

奧爾福德指出,量子力學早正在20世紀就產生了,也可能有一天被丟掉,正像19世紀末提出的以太概念那樣。「如果你太過於依賴當前的科學範式,再過100年,它可能被替代了。你可以用『量子力學』來啟發思路,可以在多個途徑使用它。但我不認為你真的想把它當做基礎性的根本原理。

真實是什麼?在數學框架中,真實可能永遠得不到一個完整的最終描述,科學探索者正如受了傷的菲羅克忒忒斯。自然世界中,不依賴於主觀觀測的客觀真實是否存在?在當前的物理學和數學範式中探索心理過程與意識,能否完整地詮釋真實?迄今尚未發現的未來的物理或數學是否有這個能力?

當人們把目光轉向認知的主體時,卻發現量子力學這一解釋客觀世界的理論與主觀意識運行如此貼近。量子意識理論認為,經典力學無法完整解釋意識,意識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如量子糾纏和疊加作用。大腦中存在海量的處於量子糾纏態的電子,意識正是從這些電子的波函數的周期性坍塌中產生。這一假說在解釋大腦功能方面佔有重要地位,形成了解釋意識現象的基礎。

目前有幾種不同的量子意識理論。代表人物有大衛·玻姆、古斯塔夫·波洛伊德、大衛·查爾默斯、羅傑·彭羅斯與斯圖亞特·哈梅羅夫等人。

薛定諤的貓如何用量子退相干理論解釋?

量子糾纏是量子系統非定域的整體性質。 拓撲性描述是一種不依賴於空間變數的秒數。 經典(非量子)的電磁現象只是電磁勢場的局域性質的物理體現。 Hopf 鏈環 霍普夫鏈環,Borromean rings 博羅米恩環,就是量子糾纏的簡單表達。量子糾纏是非定域的,是不依賴時間與空間變數的,也就是說,量子態不含空間時間。在現在的時間空間的宏觀中,談論量子糾纏就是胡扯。量子的速度,就是一個胡扯的概念。

破壞拓撲系統的部分的環繞,或者對糾纏子系統進行測量,都會造成整體拓撲性質改變或者量子態的關聯坍塌。這意味著拓撲與代數的結構與糾纏態可能存在某種需要討論的關係。 破壞與測量量子糾纏,就要有裝置與人的參與,就對量子糾纏引入了宏觀因素,量子狀態就不存在了。

量子力學的開創者之一,埃爾文·薛定諤在1952年曾經說:「我們從來不用單個的電子、原子或是分子做實驗,我們只在思維實驗中這樣做,這總是會導致荒謬的結果。」這種結果,就是物理學家們至今也無法理解的微觀量子現象,比如量子「疊加態」,一個微觀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兩種狀態,而當它被「觀測」,或者與周圍的環境發生接觸時,疊加態則會消失,而變成某種單一的經典狀態。觀察到一個微觀粒子在未被打擾的情況下同時具有兩種狀態,或是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這正是薛定諤說的「荒謬」的結果。

佛學上有,一念一世界,一念三千世界。一念一世界,是從宏觀上論世界是來源於意識。一念三千世界,是從微觀上論世界,從量子狀態來論世界,意識世界是剎那剎那的狀態,是可用波函數來表達,在量子糾纏的狀態下,就是平行世界--多維世界的狀態。意識世界是剎那剎那,就是量子的平行多維世界。 萬法唯心,你只有認同佛學的理論,才能悟出量子力學的理論,他們的真實含義。

世界就起始於人的自我意識之開始。人的意識原處於量子世界狀態,意識已分別,就進入了波函數坍塌,就有了宏觀世界的邊界,就有了文明。人的意識,就符合波幾率,就是佛學的空性。平行世界,多世界理論,只能在解釋量子狀態中有效,進入宏觀物理世界就失效了。退相干理論,應是量子狀態到宏觀世界的邊界,如何確定的理論。波函數坍塌,其實就是量子狀態的轉向過程,退 相干 過程就確定了宏觀世界。所以, 退相干理論 是可以用物理實驗進行檢驗。平行世界,多世界理論,因為處於量子狀態,不能用物理實驗進行檢驗。

2012年10月9日,來自法蘭西學院的法國科學家賽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和來自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與科羅拉多大學的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將分享201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201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最終落在了量子光學領域。兩位實驗物理學家——阿羅什與維因蘭德通過「開創性的實驗方法使得測量與操縱單一的量子系統成為可能」,因而贏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兩位科學家以兩種相對應的方式,通過實驗研究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量子過程,體現了人類在微觀領域操控能力的最高水平,同時,這些技術潛在的應用前景也為人類社會的未來開創了各種可能。

維因蘭德領導的研究小組第一個通過實驗實現了利用兩個量子比特進行計算,為了實現這兩點,在極低的溫度下,維因蘭德通過激光脈衝作用於被周圍電磁場困住的處於疊加態的粒子來讀取它的狀態,同時又可以不破壞這種疊加態。這種實驗即使在十幾年前也會被認為是只有在科幻小說中才能實現,現在則成為現實。這不僅是維因蘭德研究組高超實驗手段的體現,同時也依賴近年來通過電磁場捕獲粒子技術、激光冷卻原子技術和光學相干理論研究的進步。

阿羅什構建了一個光學腔來限制單個光子的活動,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阿羅什布置了兩個距離只有幾厘米的閃亮的超導體鏡子,單個的光子在進入這個光學腔之後,將會被限制在這個光學腔中長達0.1秒,之後才會逃離或是被吸收。

為了研究光子的量子態,阿羅什利用一種叫作里德伯原子的特殊原子進行探測。麵包圈形狀的里德伯原子體積比一般原子大上千倍,它對於電磁場的變化又極其敏感。在光子逃離光學腔或是被吸收之前,里德伯原子以一個特定的速度一個接一個地進入這個光學腔,與光子發生相互作用,形成一種糾纏態。因此,當這些原子離開光學腔時,它們的量子態發生了改變,因此,通過測量這些原子狀態的變化,人們就可以了解光學腔內光子的狀態,計算其中光子的數目,並且了解它從量子態到經典狀態的轉變過程。

如何看待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

電腦模擬不了人腦。題主的問題的提出,是源於量子力學對現代人哲學觀念的重大衝擊,才有了人是不是生活於一個電腦模擬世界。

彭羅斯關於意識和人工智慧的討論,主要是在他的「科普著作」中展開。發端就是著名的《皇帝新腦》(Emperor"s New Mind)一書。他在書中,從數學,邏輯和物理學角度廣泛討論。他的基本的總觀點大致如下:

1. 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是非演算法的,故而無法通過數字電子計算機模擬。

2. 作為人腦活動的意識,其機制不能為目前所知的物理定律所描述。

第二個命題要比第一個命題更強,所以它是建立在第一個命題成立的基礎上的。

Uh???`$??????n

我個人也相信量子和意識的確有關係。但是我的這個「信仰」不是科學判斷。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我會回答說不知道,我只是相信,我沒有理由。

什麼才是真實?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論辯量子意識

2010年,美國科學家設計出一種肉眼可見的量子機械,讓一個極小的半導體「量子鼓」同時處在振動和不振動的疊加態,進一步縮小了量子力學和我們現實感之間的距離。該研究成果獲評《科學》雜誌2010年十大科學突破之首。

根據量子力學基本方程,像電子這樣的微觀粒子不會同時具有精確的動量和精確的位置,這一不確定性原理限制了人們對微觀事物認識的極限,因為存在觀測者對觀測目標的擾動,主體和客體世界必須被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一個獨立存在於客觀世界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只有結合特定的觀測手段,才談得上具體意義。

是否存在獨立於觀察者的真實事物?

喬普拉:您認為是否存在獨立於觀察者的真實事物?

奧爾福德:是的。那種執著地認為桌子上的水壺依賴於你或我的觀察的觀點,我並不認可。

喬普拉:我認為水壺的形狀、顏色、質感依賴於神經系統,不同的神經系統對這些信息的感知會完全不同。蜜蜂不會體驗到(同樣的)水壺,蝙蝠會體驗到超聲波的回聲,而蜥蜴的眼球能以兩個不同的軸轉動,我很難想像對一隻蜥蜴來說,水壺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所以,水壺本身就是作為水壺而存在嗎?

奧爾福德:是的。

喬普拉:物質是假象,唯有意識是真實。

這是今年1月29日在曼哈頓菲羅克忒忒斯多學科研究中心舉行的一場題為「真實的性質」辯論會的一個片段。彭羅斯的質疑給這場論辯提供了主題——物理學和數學能完整描述真實嗎?科學家、藝術家和學者們坐在一起探討主觀感知的世界,旨在為科學和人文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架起溝通的橋樑。

意識如何產生?

哈梅羅夫支持的觀點是,知覺和意識產生於大腦中量子糾纏電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波函數的坍塌。比如這種坍塌每秒鐘40次,而有些受過特殊訓練的人達到了每秒80次,感知的速度更快,所感知的世界就會慢下來。

奧爾福德2006年發表於《物理學基礎》上的一篇論文中稱,物理學「只是覆蓋了我們經驗世界的有限方面」。但他質疑「量子意識」的觀點,認為量子糾纏「通常非常脆弱」並且「難以組織」。物理學家認為,即使是對於少量粒子在任意長久期間的糾纏,這也是不大可能的,他說,對於量子微妙性而言,「這些非常脆弱的過程是人類大腦功能的關鍵特徵」,但這「不適用於環境」。他支持對物理學與形而上學之間的聯繫給予嚴格的限制。他說:「意識更可能從其他地方升起,按照更傳統的科學說法,你不需要到達這裡;而按最奇怪、最詭異的現代物理的說法,你不需要到達任何地方。」

而喬普拉作為神秘主義者的一方,表示希望「熟悉科學的限制」。正是奧爾福德強調了那些限制。喬普拉想把奧爾福德的實用主義界限推得更遠。他認為科學以謙虛的方式才能被理解,卻未必是打開「終極真實」之門的鑰匙。

奧爾福德指出,量子力學早正在20世紀就產生了,也可能有一天被丟掉,正像19世紀末提出的以太概念那樣。「如果你太過於依賴當前的科學範式,再過100年,它可能被替代了。你可以用『量子力學』來啟發思路,可以在多個途徑使用它。但我不認為你真的想把它當做基礎性的根本原理。

真實是什麼?在數學框架中,真實可能永遠得不到一個完整的最終描述,科學探索者正如受了傷的菲羅克忒忒斯。自然世界中,不依賴於主觀觀測的客觀真實是否存在?在當前的物理學和數學範式中探索心理過程與意識,能否完整地詮釋真實?迄今尚未發現的未來的物理或數學是否有這個能力?

當人們把目光轉向認知的主體時,卻發現量子力學這一解釋客觀世界的理論與主觀意識運行如此貼近。量子意識理論認為,經典力學無法完整解釋意識,意識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如量子糾纏和疊加作用。大腦中存在海量的處於量子糾纏態的電子,意識正是從這些電子的波函數的周期性坍塌中產生。這一假說在解釋大腦功能方面佔有重要地位,形成了解釋意識現象的基礎。

目前有幾種不同的量子意識理論。代表人物有大衛·玻姆、古斯塔夫·波洛伊德、大衛·查爾默斯、羅傑·彭羅斯與斯圖亞特·哈梅羅夫等人。

把酒黃昏後(作者)回復zhhoo

站在更宏觀的視角看,一切學術思想都是等價同胚的,有興趣你可以了解下「王陽明心學」,王陽明的「心外無物」這一說,其中對物的解釋和量子退相干非常相似,站在相對宏觀的視角看,這些都是殊途同歸的,平行宇宙論,在某種視角下亦是正確的

爵士貓

答的好,世界就起始於人的自我意識之開始。人的意識原處於量子世界狀態,意識已分別,就進入了波函數坍塌,就有了宏觀世界的邊界,就有了文明。人的意識,就符合波幾率,就是佛學的空性。平行世界,多世界理論,只能在解釋量子狀態中有效,進入宏觀物理世界就失效了。退相干理論,應是量子狀態到宏觀世界的邊界,如何確定的理論。波函數坍塌,其實就是量子狀態的轉向過程,退 相干 過程就確定了宏觀世界。所以, 退相干理論 是可以用物理實驗進行檢驗。平行世界,多世界理論,因為處於量子狀態,不能用物理實驗進行檢驗。

知乎用戶:今天的物理學家比較認同量子力學的哪個詮釋?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在最底層的結構中,可以認為是信息構成的,而信息類似現代物理的量子世界的表達。

人類最底層的結構,也是為了信息的接受,存儲,處理,轉換,發出信息的一個最底層的結構。這結構的整體又是一個信息的集合體,這個信息集合體也可以作為整體,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相連通。這可以用人的瀕臨死亡的體驗,人的修鍊過程的天人合一予以解釋。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的信息的一部分,也作為一個集合整體,與人類的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信息集合相連通。這就解釋了,耶穌基督認為他是神的兒子,帶來了天父的話。這就證明了,古代的巫師為何會通靈。這就證明了人為何就有了自我意識,邏輯思維,文明的發展。這就證明了為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突然就產生了。這就證明藝術家的藝術靈感為何就有了。

人體的構造是十分獨特的,人的大腦就是自我意識產生的主要結構,大腦有大量的神經元結構,神經元結構的機理十分類似計算機的信息處理過程。人的生物機體,就是為了實現信息的處理。可以說,人這個生物體,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的載體,信息處理的物質硬體結構。一旦人生物體死亡了,他的信息自動的就被【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回收了。【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是多維度的,現在超弦理論甚至推測【廣義的宇宙】的維度高於十個維度。人大腦的信息在【廣義的宇宙】的其他維度中也有備份,至於這備份機理如何就沒有理論可解釋了。

現在的人工智慧的基礎就是建立於人腦是一個信息處理機構的理論,但人工智慧理論沒有考慮人的大腦的信息結構是一個信息集合體,他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連接在一起的,人的信息是不能獨處的,人一死亡,人大腦的信息就會立刻消失,就是常人說的【人死了,魂就沒了】。由於現在的人工智慧沒有認識到人的大腦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的一體,人工智慧的成果只是人腦的模仿,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工智慧機器的行為模式還是由人來設計。

對於【存在】,海德格爾只討論了達到的方式, 沒有給定 凡聖 如何定義,沒有給定 彼岸 之定義,海德格爾只是要求現代的人學會【放棄】,【放棄】一種固定的理論和不變化的思維,所以才有【存在顯現】的不同。 【存在沒有本質】,存在只是一種狀態,人的意識與存在是相通的,但人的意識只是【存在顯現】的一種。存在的本身,不是自明的,存在是一個奧秘,存在是一個【黑洞】。 你的意識,舉例來說,類似【存在之黑洞】對周邊宇宙發生了【時空的彎曲】,從而引發彎曲時空中的物理量的變化,物理量的變化被你的意識抓住了。你的意識只是變化量的直接反應,而人的自我意識永遠只是【存在】的間接反應,只是【存在顯現】的一種。

海德格爾要求現代的人學會【放棄】,【放棄】一種固定的理論和不變化的思維。也許宇宙一詞都是人類的 兔角龜毛,石女的兒子。【存在物】的自我意識的集合,【存在】就是一個【集合】。舉例,現在【奇葩說】【知乎】就證明了【人類的自我意識就是存在集合】。 再進一步思考,人類就是【存在】的一部分,作為局部的存在的人類,如何去描述【存在的全體】。人類只能言說【存在】的局部。

量子物理學的發展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什麼影響?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在最底層的結構中,可以認為是信息構成的,而信息類似現代物理的量子世界的表達。

人類最底層的結構,也是為了信息的接受,存儲,處理,轉換,發出信息的一個最底層的結構。這結構的整體又是一個信息的集合體,這個信息集合體也可以作為整體,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相連通。這可以用人的瀕臨死亡的體驗,人的修鍊過程的天人合一予以解釋。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的信息的一部分,也作為一個集合整體,與人類的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信息集合相連通。這就解釋了,耶穌基督認為他是神的兒子,帶來了天父的話。這就證明了,古代的巫師為何會通靈。這就證明了人為何就有了自我意識,邏輯思維,文明的發展。這就證明了為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突然就產生了。這就證明藝術家的藝術靈感為何就有了。

人體的構造是十分獨特的,人的大腦就是自我意識產生的主要結構,大腦有大量的神經元結構,神經元結構的機理十分類似計算機的信息處理過程。人的生物機體,就是為了實現信息的處理。可以說,人這個生物體,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的載體,信息處理的物質硬體結構。一旦人生物體死亡了,他的信息自動的就被【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回收了。【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是多維度的,現在超弦理論甚至推測【廣義的宇宙】的維度高於十個維度。人大腦的信息在【廣義的宇宙】的其他維度中也有備份,至於這備份機理如何就沒有理論可解釋了。

現在的人工智慧的基礎就是建立於人腦是一個信息處理機構的理論,但人工智慧理論沒有考慮人的大腦的信息結構是一個信息集合體,他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連接在一起的,人的信息是不能獨處的,人一死亡,人大腦的信息就會立刻消失,就是常人說的【人死了,魂就沒了】。由於現在的人工智慧沒有認識到人的大腦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的一體,人工智慧的成果只是人腦的模仿,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工智慧機器的行為模式還是由人來設計。

對於【存在】,海德格爾只討論了達到的方式, 沒有給定 凡聖 如何定義,沒有給定 彼岸 之定義,海德格爾只是要求現代的人學會【放棄】,【放棄】一種固定的理論和不變化的思維,所以才有【存在顯現】的不同。 【存在沒有本質】,存在只是一種狀態,人的意識與存在是相通的,但人的意識只是【存在顯現】的一種。存在的本身,不是自明的,存在是一個奧秘,存在是一個【黑洞】。 你的意識,舉例來說,類似【存在之黑洞】對周邊宇宙發生了【時空的彎曲】,從而引發彎曲時空中的物理量的變化,物理量的變化被你的意識抓住了。你的意識只是變化量的直接反應,而人的自我意識永遠只是【存在】的間接反應,只是【存在顯現】的一種。 你認為的凡聖之區別,彼岸 之境界的超越,都是認為值得為之奮鬥的理念。但每一個【存在物】的自我意識,只是【存在顯現】的一種。你不能認為其他【存在物】的自我意識,不是【存在的顯現】,就不合理,就不聖潔,就沒到達彼岸 之境界。舉例,佛教徒與基督徒之間,有神論與無神論之間,他們對於【存在】的認識的差異之巨大,你不可想像!知乎,可以證明! 所以海德格爾要求現代的人學會【放棄】,【放棄】一種固定的理論和不變化的思維。也許宇宙一詞都是人類的 兔角龜毛,石女的兒子。【存在物】的自我意識的集合,【存在】就是一個【集合】。舉例,現在【奇葩說】【知乎】就證明了【人類的自我意識就是存在集合】。 再進一步思考,人類就是【存在】的一部分,作為局部的存在的人類,如何去描述【存在的全體】。人類只能言說【存在】的局部。

知乎用戶:量子物理是否說明了人類生活在模擬的世界中?


推薦閱讀:

為什麼即是粒子又是波(麻煩看一下描述謝謝)?
量子水杯是真的嗎?
什麼叫強關聯繫統?
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對物理和計算機的基礎要求怎麼樣?
量子計算機的原理和電子計算機走重疊嗎?它的出現會不會顛覆電子計算機產業?

TAG:量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