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解釋資本主義為什麼終將滅亡?


贍養人類--劉慈欣

說實話,我成為共產主義者的過程中,劉慈欣這篇作品給了我一實錘。


無論怎麼解釋資本主義如何吃人,都不是它終將滅亡的理由。科學不是空想,馬克思主義者不是道德的衛道士。

要最通俗,最準確,又能高度概況科學社會主義的邏輯的,就是下面這段話:

資本的原始積累,即資本的歷史起源,究竟是指什麼呢?既然它不是奴隸和農奴直接轉化為僱傭工人,因而不是單純的形式變換,那末它就只是意味著直接生產者的被剝奪,即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解體。

  私有製作為公共的、集體的所有制的對立物,只是在勞動資料和勞動的外部條件屬於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制的性質,卻依這些私人是勞動者還是非勞動者而有所不同。私有制在最初看來所表現出的無數色層,只不過反映了這兩極間的各種中間狀態。

  勞動者對他的生產資料的私有權是小生產的基礎,而小生產又是發展社會生產和勞動者本人的自由個性的必要條件。誠然,這種生產方式在奴隸制度、農奴制度以及其他從屬關係中也是存在的。但是,只有在勞動者是自己使用的勞動條件的自由私有者,農民是自己耕種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業者是自己運用自如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的地方,它才得到充分發展,才顯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獲得適當的典型的形式。

  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對自然的統治和支配,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它只同生產和社會的狹隘的自然產生的界限相容。要使它永遠存在下去,那就象貝魁爾公正地指出的那樣,等於「下令實行普遍的中庸」。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了消滅它自身的物質手段。從這時起,社會內部感到受它束縛的力量和激情,就活動起來。這種生產方式必然要被消滅,而且已經在消滅。它的消滅,個人的分散的生產資料轉化為社會的積聚的生產資料,從而多數人的小財產轉化為少數人的大財產,廣大人民群眾被剝奪土地、生活資料、勞動工具,——人民群眾遭受的這種可怕的殘酷的剝奪,形成資本的前史。這種剝奪包含一系列的暴力方法,其中我們只考察了那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資本原始積累的方法。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慾的驅使下完成的。靠自己勞動掙得的私有制,即以各個獨立勞動者與其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被資本主義私有制,即以剝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所排擠。

  一旦這一轉化過程使舊社會在深度和廣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勞動者轉化為無產者,他們的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站穩腳跟,勞動的進一步社會化,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進一步轉化為社會使用的即公共的生產資料,從而對私有者的進一步剝奪,就會採取新的形式。現在要剝奪的已經不再是獨立經營的勞動者,而是剝削許多工人的資本家了。

  這種剝奪是通過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內在規律的作用,即通過資本的集中進行的。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隨著這種集中或少數資本家對多數資本家的剝奪,規模不斷擴大的勞動過程的協作形式日益發展,科學日益被自覺地應用於技術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計劃地利用,勞動資料日益轉化為只能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一切生產資料因作為結合的社會勞動的生產資料使用而日益節省,各國人民日益被捲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隨著那些掠奪和壟斷這一轉化過程的全部利益的資本巨頭不斷減少,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而日益壯大的、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構所訓練、聯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並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佔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於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以個人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公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一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前者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後者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

——《資本論》

一句話,「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佔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於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

如果你能夠理解歷史唯物主義,能夠理解辯證法的運動與否定之否定,那麼理解這句話是不難的。

當然,如果你要深刻了解這句話,你必須深刻理解「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過程的必然性」指的是什麼,僅僅看前面的描述是不夠的,三言兩語也不可能解釋清楚。那就需要廣泛的閱讀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要討論的和證明的,正是這個問題。

順便一提,馬克思論述的這個「必然性」,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剖析下,與資本主義是不是人吃人沒有多大關係,與僱傭工人的減少也沒有關係(事實上,幾個世紀以來,總的工人數量反而是增加的),甚至貧富差距只是它的表現形式,不是其本質。因此,簡單地痛斥資本主義,這樣的表述對馬克思主義的科普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會加深對它的誤解,使得某些沒有調查,不學無術的人憑著自己的想入非非,也敢於嘲笑馬克思幼稚了,也敢於在內心說「馬克思搞了幾十年的研究,連三歲小孩都能理解,並且指出他的問題了」。


教材上不是講了嗎?

由於私有制的內在矛盾,使生產必然進入社會化。

而生產的社會化會導致管理的社會化,又會導致資本的社會化,必然會使社會進入社會主義。

通俗的來講。

當你開企業賣東西,你開完一個店就想開第二個店,把整個城市的店都開滿了你又想佔領全省的市場,開拓完國內市場你又想開跨國公司,佔領全球之後你會發現這個時候生產已經徹底世界化/國際化了,他不屬於你個人,你個人也沒能力駕馭這麼大的產業結構,可能你的原材料產地在非洲、製造在印度,銷售在中國,服務在美國,這麼大規模的社會化生產模式,必須使多個國家介入才能完成這一系列操作,最後不得不使整個社會介入,自然而然生產就社會化了,就比如中國這麼大體量的鐵路幹線,哪個私人的鐵路公司能修出來,又有哪個私人敢修?

同樣的,當你這麼大一個企業建立起來之後,你根本沒有能力去管了,一個大資本家就能管?會管成什麼樣呢?參見阿里的HR價值觀,這種企業體量再擴大幾倍,內部的結構就會異常混亂最終自然解體,如果國家這個暴力機器不參與其中使整個管理社會化,那麼私人是根本沒有能力管理和駕馭這麼大的公司的,私企的貪腐遠比公務員的貪腐可怕的多,數萬甚至數十萬名數百萬名員工,如果不集中國家力量去鎮壓這些分散的人力,而放任資本自由競爭,那麼最後不是貪腐使公司垮掉,就是競爭使公司垮掉。

最後,物和人都社會化了,資本自然而然就社會化了,最終這個資本體系必須引入國家介入,而且還是多個國家介入而不是一個國家介入,最終以資為本的體制就解體了,變成以多個國家為主,最後甚至以整個社會為主的體制,最後私有制就自然而然的消亡了,變成了國家所有制,也就是公有制,既然資本不得不成為了公有制,那麼資本主義就自然而然消亡了。

有人說了,關鍵問題是,為什麼我不能開一個店就停了呢?

換句話說,為什麼你會有這種「無限擴張」的想法和需求呢?

這種資本積累和資本集聚的資本無限擴張就是資本主義的內在規律,也是私有制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產生的必然矛盾,同樣是不可避免的。

這三個必然,使資本主義終將滅亡。

所以其實社會主義只是一個名字,社會主義不是什麼信仰,而是演繹邏輯可以推出的事實,是資本主義進化後的形態。

當然,這是通俗的說法,書上有更為詳細的論證,既然你問的是「通俗地解釋」,那麼用馬克思的論證方式來解釋就不夠通俗了,如果有興趣知道私有制的生產和發展到底是為何自相矛盾的,可以認真學習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


因為資本主義依賴於匱乏。下面我們來詳細論述:

一、當前世界的焦點以及未來走向

戰爭與衝突,在冷戰結束前,一直都是世界的主題。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平和發展,才成了世界的兩大主題。以至於讓很多人產生了幻覺,認為和平和發展一直都會的世界的主題。

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下一個大歷史格局,它的主題不再是和平與發展,而是幻滅與重建。幻滅,是比戰爭更深層的淘汰法則,因為它觸及了靈魂,戰爭只不過是觸及了肉體。

也就是說,人類的命運,到了僅僅依靠戰爭,都無法挽救的地步。因為人類文明的一切,都是依託匱乏機制所建立起來的。匱乏,推動著人類去競爭,競爭推動著人類去進步,進步,推動著人類去追求一個理想世界。而在這所有的過程中產生的痛苦感受,則交給各種謊言來慰藉。人們把這些謊言,叫做信仰。

我們先回顧下工業文明的歷史,看看我們是如何在匱乏機制的支配下,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地步的。

大航海運動,催生了第一批的全球性的海權帝國,西班牙,荷蘭和英國。從那之後,海權強國,如何制衡陸權強國,就一直都是海權強國經略全球的生死存亡之道。這一點,在英國和美國身上,表現的尤其顯著。

海權國家對陸權國家的制衡,是英國所主導的七次反法同盟。一旦法國確立的對歐洲大陸的統治,並進一步東進,連接歐亞大陸的亞洲部分。那麼作為海權國家的英國,就會徹底喪失霸權。全球的權力與財富,也都會轉移到大陸。

法國的陸權帝國夢,被英國所領導的反法同盟挫敗之後,反法同盟的既得利益者,德國隨後崛起。世界政治的焦點,便從反法同盟,轉向了反德同盟。兩次世界大戰的本質,就是反德同盟。

德國被摁下去之後,世界政治的焦點,轉向了冷戰。冷戰的美蘇爭霸,本質是反蘇同盟。蘇聯按照彼得大帝曾經定下的擴張戰略,是要徹底打通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太平洋。建立一個比蒙古帝國更要遼闊的歐亞大帝國。

相對整個世界島歐亞大陸來說,偏安一隅的美國,則相當於一個島國。美國取代了英國的地位,蘇聯取代了法德的地位。這依然還是海權國家對陸權強國的制衡。反蘇同盟,隨著中國的加入,完成了最後一塊拼圖,蘇聯應聲倒地。

德國是反法同盟的既得利益者,美蘇是反德同盟的既得利益者,中國是反蘇同盟的既得利益者。

很自然的,接下來,世界的焦點轉向了反中同盟,還是反霸權同盟的問題。同時,另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是,海權強國制衡陸權強國的歷史是不是結束了,陸權強國壓倒海權強國的新歷史,是不是即將開始?

而這個歷史一旦開啟,它就是不可逆的。就好比說,如果拿破崙真的打通了歐亞大陸,那麼英國這種海權國家在法國眼裡,不過就是個豆芽菜,英國永遠都不可能再翻身。所以說海權時代到陸權時代的轉向,一旦完成,它就是不可逆的。

海權強國,要制衡陸權強國,只能採取均勢策略。英國對法德如此,美國對蘇聯和中國也是如此。反中同盟,就是基於均勢策略,締結一個反對中國的軍事同盟。反霸同盟,則是基於正義策略,締結一個反對美國的反霸軍事同盟。

美國這邊忙著張羅它的反中同盟,中國另一邊則忙著張羅自己的反霸同盟。正所謂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未來,這個天平向哪邊傾斜,對於很多利益攸關國來說,取決於是反中同盟的收益大,還是反霸同盟的收益大。國際政治,在利益面前,一切都是虛妄的。

美國的反中同盟的問題在於,如果美國避免和中國發生正面衝突,只是躲在後面讓其他小國充當反中同盟的均勢主導者,那麼它會很失望的發現,沒有國家願意當這個愣頭青,因為沒有國家,能承受得起和中國發生正面軍事衝突的代價。這種買賣,就沒法做。

而對於中國的反霸同盟來說,俄羅斯和伊斯蘭,都可以沖在前面反對美國。所以相比反中同盟而言,反霸同盟,才會成為未來的主旋律。因為對於很多國家來說,反霸同盟,在美國疲弱的時候,背後還有中國拿錢砸,對他們來說不但代價小,而且收益大。

美法的航母,在地中海窺伺敘利亞戰局那麼久也沒敢動。這樣的疲弱反應只會鼓勵反霸同盟的進一步壯大。可以說,反中同盟,實際上已經流產了。無論是日本,俄羅斯,印度,越南,還是印尼,他們都無法承擔和中國發生正面戰爭的代價。再說了,美國人也拿不出來什麼錢給它們。代價太高,收益太小,怎麼看都是賠本買賣。

美國能做的,可能就就是在中國連通歐洲的中間地帶,搗搗亂,截斷中國和歐洲的陸路連接,在世界巴爾幹地區做文章。世界巴爾幹地區,並非是指巴爾幹半島,而是指連接歐亞大陸東西方兩端的廣袤的中間地帶。中東,是這塊地區的核心。

而這一地區,也正是反霸同盟的焦點地區。所以未來的衝突和戰爭,大部分都會集中在這裡。在我們的正面西太平洋地區,未來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反倒不是很大,因為美國自己都不想正面和中國在中國家門口打全面戰爭,其他國家更沒有敢上的。所以這個地方很難打起來,即便是中國梧桐灣灣,也很難引爆中美大戰。

經過上面的回顧和分析,我們會發現。海權強國,西班牙,英國,日本,美國,一個比一個大。陸權強國,法國,德國,蘇聯,中國,也一個比一個更大。在地球上,美國是海權強國的極致,中國則是陸權強國的極致。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大碰撞。

法國強大之後,生產過剩,為了得到更多的市場,它只好在全世界和英國爭奪殖民地。德國強大之後,生產進一步過剩,它迫切的需要更多的市場,但是殖民地已經被英法瓜分完了,所以它只能通過戰爭,來給世界重新劃地盤。

德國戰敗,也耗光了英法。美蘇接管地球統治權,對殖民經濟體系,進行了改造。全球經濟,從殖民體系,轉向了分工體系。蘇聯弄了一個經互會,美國則弄了一個世貿組織。因為經互會是計劃經濟體制,所以它們不存在生產過剩的現象,對經濟危機,天然具有免疫力。

在美國陣營這邊,隨著日德產能的恢復,生產再一次過剩。美國閹割了日德隨後又扶植了東南亞,隨著東南亞加入分工體系,生產再一次過剩。為了應對危機,美國直接廢掉了東南亞。再接著,中國加入世貿,這一次,全球產能史無前例的過剩。

新興強國,產能過剩,需要更多的市場,怎麼才能獲得更多的市場呢,只能通過戰爭去搶。這就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內在邏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一是中美史無前例大碰撞,二是史無前例的產能過剩。

未來全球政治經濟的一切的問題,都史無前例的碰撞,和史無前例的過剩的衍生問題。這些衍生問題所呈現出來的基本圖景,便是我們所能直觀感受到的一場史無前例的整體危機。

兩次世界大戰,粉碎了殖民體系。中國的崛起,史無前例的產能過剩,目前看分工體系,也名存實亡了。經互會前腳剛走,世貿組織後腳跟上,蘇聯人廢除了經互會,馬上美國人也要廢除世貿組織。也就是是說分工體系,已經不再適合未來的全球政治經濟的發展。

繼殖民體系,和分工體系之後,全球第三種政經合作體系,應該是什麼呢?目前看還沒有人給出明確的回答。能看到的,只是世貿組織被事實粉碎後,所飛起的反全球化的一地雞毛。

分工的前提是什麼,是一個國家生產不了所有的商品,所以必須得分工。既然現在中國有能力生產所有的商品,那麼分工的合理性,就不復存在。所以世貿組織的瓦解,也是必然的。

中國嚴重的產能過剩背後所反映的是什麼,它反應的是,世界上根本不需要很多工業國,否則就是嚴重的資源浪費,和效率上的不經濟。這些低效率的工業國,商品競爭不過中國,就只能設置貿易壁壘。貿易戰一打,大家都只會變得更加貧窮。

有中國一個工業國家就足夠了。如果需要兩個的話,那就再加上一個德國。其他國家,都應該成為農業國和資源國,或者成為中國的初級產品加工基地,包括美國在內。這樣才符合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工業生產分工體系的時代行將結束,下一個時代,是多層合作體系的時代。在合作體系時代,有的國家專門負責工業,有的國家專門負責農業,有的國家專門負責資源,有的國家專門負責旅遊。最終,世界逐步的變成一個國家。

殖民體系是近代史,分工體系是當代史,合作體系則是未來史。

在中國所主導的合作體系框架中,美國是一個很完美的農業國和資源國,這樣的國家搞工業,是浪費天賦,搞金融則是損害道德。

世界經濟從工業生產分工,到分層全面合作的升級,它背後根本的動力是什麼呢,這個推動力,便是匱乏文明,向充裕文明的根本性轉向。正是這個大變局帶來了大動蕩和大危機。所謂的危機,不過就是換擋前的車身搖晃。危機過後便將迎來柳暗花明的新世界。

這次大變局,和從殖民體系到分工體系的升級還不一樣。從殖民體系升級到分工體系,通過戰爭就可以完成。但是從分工體系,升級到分層合作體系,則無法僅僅通過戰爭來完成。因為它需要觸及靈魂,而戰爭只能觸及肉體和利益。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類文明的一切,從告別採集文明,踏上生產文明之後的一切,都是基於匱乏機制所建立的。當我們要再走進充裕文明時,那麼我們在匱乏文明時期,所積累的全部積澱,都變成了需要被否定的對象。這是多麼痛苦的自我否定,所以說,這樣的自我否定,觸及靈魂。

二、當匱乏文明向充裕文明轉向時,我們如何走出經濟危機?

特朗普正是這樣不願意被觸及靈魂的人,他能做的,也不過是痛苦而又無謂的掙扎。美國再工業化,是雪上加霜,是給世界經濟添亂。TPP,再造另一個世界工廠,也是搗亂和雪上加霜。這些做法,只會讓一個產能已經超級過剩的世界,變的更加過剩。

更多的過剩,就只會帶來更多的危機。更多的危機,則會帶來更多的戰爭。

中國這邊,很多人也不願意被觸及靈魂。他們還在像老古董那樣,絮絮叨叨的宣揚一些跟美國人學來的陳詞濫調。張口閉口的就談市場,談效率,談自由談商業情操和倫理。認為這樣可以走出危機。這都是一種迷信,說明他們還沒有意識到,經濟危機的關鍵字:過剩。

在過剩的時代談效率,是可笑的。在泡沫的時代談市場,是下流的。在危機的時候談增長,是無藥可救的。因為這樣做,都只會導致過剩的加劇。市場經濟不是經濟危機的藥方,而恰恰是經濟危機的原因。如果連這一點都弄不明白的話,只能說,要麼是故意的不想明白,要麼就是笨。

如果市場經濟真是經濟危機的藥方,那市場經濟的燈塔,美國就不會如此頻繁的發生經濟危機了。在資本主義這種社會化大生產模式中,貨幣循環是它的靈魂。經濟學家們,通常會認為,存在一種完美的常溫超導體一樣的永續貨幣循環迴路。

只要調整價格,供需就能均衡。怎麼才能調整資產價格呢,進一步認為,只要調整貨幣供應,價格就可以均衡。怎麼才能確定投放多少貨幣呢,關鍵看貨幣乘數和貨幣流速。市場原教旨主義,貨幣主義,是政治經濟學裡的兩大邪教和毒瘤。相信這種理論,跟相信鬼神,完全沒什麼區別。

貨幣循環,根本不是常溫超導迴路。就像每一個導體,都會出現電阻一樣,在貨幣循環中,每一個微觀經濟主體,它也都會出現幣阻。那麼貨幣就需要對每一個參與者做功,損耗在無盡的吃喝拉撒,無盡的儲蓄,無盡債務,和無盡的壞賬中。

為什麼西方的經濟學家們,那麼憎恨儲蓄,因為儲蓄,就意味著幣阻的最大構成部分。只要存在幣阻,那麼貨幣的超導迴路就不可能成立。流出去的貨幣流回來的時候,就會變少。為什麼說,一部經濟史,就是通脹史呢。刨除增長的因素之外,最大的因素就是,貨幣要對經濟主體做功,就跟用電器一樣,只要一直存在電阻和做功,那麼央行就得像個發電廠一樣,源源不斷的創造出來新的貨幣增量。

貨幣超導循環的迴路不存在,那麼鬼神一樣的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便不攻自破。供需均衡不存在,有效市場不存在,均衡價格不存在,貨幣投放量,也更不對應經濟增長。既然都是鬼神一樣的超現實思想,那麼對於解決經濟危機來說,也是有害無益的。

既然用市場經濟學這種神棍式的方法,解決不了經濟危機。那麼用現實中的方法,可以解決當前全球這次史無前例的過剩,所帶來的史無前例的危機嗎?我們來分析下具有可操作性的幾種方案。

戰爭方案。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因為德國生產過剩,迫切需要更多的市場,而全球市場又恰恰壟斷在英國的手裡,新興強國和舊霸主之間,為了爭奪更多的市場,所以才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當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額,佔世界第一位,全球貿易份額佔比15%。用貿易手段擴張市場份額,比戰爭手段更高效。

通脹方案。市場份額擴張不了,那麼過剩的產能就會造成大規模的庫存。庫存就意味著債務惡化。要去庫存,如果低價拋售的話,就會引發通縮螺旋,導致資產價格崩盤。怎麼辦呢,只能通過加槓桿去庫存的辦法,製造金融泡沫,以通脹的方式,來解決企業和政府債務問題。比如去年的房價暴漲,就是這樣的做法。戰爭是對外轉嫁危機,買單的是外國人,通脹則是對內轉嫁危機,買單的是本國居民。

產業方案。這大致就是供給側改革的思想。這個產業的產能過剩,可能其他的產業,我們的產能並不過剩,甚至是不足。比如大飛機,我們的產能連自給自足都做不到,再比如晶元產業,我們的產能也做不到自給自足,也是嚴重的產能不足。這是一個很好的調整產業結構,尋找新的增長點的方案。

分配方案。當前全球經濟需求不足,主要表現為西方發達國家的需求飽和。而同時,我們國家很多人生活水平還很低。一邊是我們的產能嚴重過剩,一邊是很多人生活水平很低。如果把這些需要改善生活的人,購買力提高了,那麼國內需求就會提高,需求增加了,就能拉動經濟增長。所以,現在的問題是,怎麼才能讓那些後富起來的人,富裕起來。怎麼才能實現呢,通過調整分配製度來實現。當前國內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並不是效率的問題,而是公平和分配的問題。

主要的思路,便是這樣的幾個大方向。這些思路,都可以從短期內,局部的緩解或者解決經濟危機。如果要長期的,全面的解決經濟危機,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就需要一個全局方案。

這個全局方案,便是對全球政治經濟,進行頂層設計。在分層合作體系的框架下思考和解決經濟危機,而不是在分工體系下解決經濟危機。這才是走出危機的最根本的道理。

因為在單層分工體系的框架下,當前世界的經濟危機,就是沒有解答和出路。

三、歸根到底,還是資本主義本身的問題

所謂的經濟,其實就兩件事,生產和交換。在自然經濟狀態下,老王家有個院子,裡面長滿了葡萄。老李家也有個院子,裡面長滿了葫蘆。老王家的葡萄自己吃不完,老李家的葫蘆,自己也吃不完,於是老王就用自己家的葡萄交換老李家的葫蘆。

這樣以來,老王家不用銷毀過剩的葡萄,老李家也不用銷毀過剩的葫蘆,老王家多吃了很多葫蘆,老李家多吃了很多葡萄,這對於他們來說,都意味著財富增加了。

交換的前提是什麼,是有多餘的商品。在傳統的農業資本主義時代,商品的生產都是靠天吃飯。所以,很難出現嚴重的過剩。因為商品的生產周期很長。農業如此,手工業也是如此。

而工業生產,則改變了這一切。工業生產的本質,是改變物質的結構,來獲取商品。而且,機器複製的生產方式,完全擺脫了自然生產周期的束縛。只要有足夠的能源,足夠的原材料,足夠的勞動力,那麼機器就可以一直開著,一直進行生產。

這就導致了過剩。自從機器化大生產以來,過剩就像幽靈一樣的纏著資本主義這頭巨獸。

每一個資本家,都為了自己的產品不過剩,自己能贏得競爭不破產,都絞盡腦汁的進行技術創新和效率變革。這就導致,生產效率越來越高,過剩越來越嚴重,競爭失敗者,也越來越多。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過,這種資本主義式的技術永續革新和效率永續提高,我們進行一個思想實驗,把它推到極致,那就是最後地球上只剩下一個優勝者,它發明了一台萬能機器,這台萬能機器,在技術迭代和效率革命上,永遠都處於絕對優勢。這一天,資本主義就壽終正寢了。

雖然現在還沒到那一步,但是工業的效率,現在已經進化到了世界上不再需要兩個工業國的地步。中國一個國家的工業生產,就可以滿足全世界的需求,那為什麼還需要更多的工業國呢?

資本主義具有自我強化,再被自己摧毀的內在屬性。是誰製造了經濟危機,是誰製造了過剩,沒有其他原因,是資本主義自己造就了這一切。

如果把萬能機器時代,叫做充裕文明的理想世界,那麼現在,我們則已經走到了充裕文明社會的大門口。全球多層合作體系,是走向這扇門的路,而打開這扇門的鑰匙,則是算機社會主義。

因為經互會的失敗,和蘇聯的解體,所以人們一直認為,是計劃經濟天然的劣勢所導致。因為美國笑到了最後,所以美國所代表的市場經濟,就是天然的具有優勢。這麼以來,政治正確的經濟學,就被像鬼神一樣的發明了出來。

如果市場經濟天然正確,那麼它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重的缺陷?為什麼一直無法擺脫經濟危機?為什麼市場經濟,解決不了過剩的問題?

計劃經濟的初衷,它並非是一種政治體制,而恰恰是為了解決經濟危機而發明出來的一種方案。既然市場經濟,總是過剩,那麼是不是通過計劃來生產,就不會過剩了呢。馬克思他們的想法,出發點就是這樣的。

這樣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它生不逢時,因為在過去,沒有互聯網,也沒有工業互聯網,更沒有萬物互聯等等科技。所以,計算能力達不到要求,數據到處都是孤島,也根本做不到實時計算和全網數據共享和聯動。

但是現在,我們可以通過信息科技,和互聯網科技的手段,來使經濟生產不出現過剩。這跟市場沒關係,跟計劃也沒關係,跟體制更沒關係,它只跟數據和網路,以及和計算能力有關係。

沒有過剩,沒有貧窮,恰到好處的計算一切,生產一切,滿足一切需求,機器為人類勞動,產品平均分配,這便是計算機社會主義。

在計算機社會主義時代,我們對於資本主義的所有信念,都會崩塌,我們對於經濟學的所有理論,都會失效。我們所謂的看不見的手,為什麼看不見,因為無知,因為計算能力的黑洞。而所謂的自由競爭精神,不過就是基於無知的盲目勇敢。當最優選擇可以結算出來時,它是一個確然的事,選擇變成了唯一的之後,那麼自由就是多餘的,就成了從或然到或然的災難。

人們真的是熱愛自由嗎,其實並不是。他們只是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所以才認為隨便怎麼做都行,並自我標榜這是自由。讓人們接受這些新觀念,它非常的觸及靈魂。

我們離計算機社會主義時代還遠嗎,想起來可能覺得遠,實際上已經很近了。

四、新文明的曙光

這種新的生產方式,在治癒全球空前危機的同時,還會帶來一個新世界。一個新的世界,又會帶來新文明。這個新文明,即將在中國誕生。中國,即是守護人類文明,不至於被舊世界毀滅的最後堡壘,也是為人類帶來新文明的第一道輸光。

資本主義的本質是什麼,競爭。如果對手所有的考題都能事先拿到標準答案和最優解,那麼競爭還存在嗎?顯然不復存在。我們所謂的競爭,只是在匱乏文明時代所特有的現象。

資源的匱乏,數據的匱乏,計算能力的匱乏。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是最優解,所以兩眼一抹黑的分頭行事,各選各的路,蒙對的,成功,蒙錯的,淘汰。這就是無知的代價。競爭,就是試錯的同義詞。

經濟危機的本質是什麼,淘汰。那些走錯路的人,選錯答案的人,它們生產了錯誤的商品,賣不掉就會過剩,過剩就會遭到淘汰。而在充裕文明時代,如果數據是充裕的,計算能力也是充裕的,首先企業不會走錯路,自然就不會被淘汰。可見,在充裕文明時代,經濟危機將會變成一件奢侈品。

全球化的本質上什麼,效率。之所以要進行全球分工,是因為匱乏,所以才需要優勢互補。如果新能源可以像陽光空氣一樣充裕呢,那麼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改變物質的結構,隨心所欲的決定生產的規模。在充裕文明時期,效率這個詞會失去意義。

文明的本質是什麼,生存和繁衍後代。我們現在的人,為什麼會出現拜物教和拜金錢教,也是因為匱乏。因為匱乏,導致對生存的焦慮,壓垮了生存自身原本的任務。為了囤積商品和貨幣,寧願放棄生存的快樂,和繁衍後代的天倫之樂,這是一種病態的文明。而在新文明時代,我們將治癒這種病。在充裕文明時代,崇拜商品和崇拜貨幣,就如同現在有人會崇拜空氣一樣荒唐滑稽。

如果說,中國是未來新世界的曙光,那麼美國就是舊世界的暮光。因為美國就是一個為經濟危機而生的國家。如果這次讓它僥倖躲過一劫,那麼下一次還會爆發更大規模的危機。

迎接新文明的,為什麼是中國,而不是美國。因為美國的基因里,就不具備文明這種東西。沒有匱乏,就沒有美國。失去匱乏,就失去一切。就像中國是為充裕文明而生一樣,美國便是為匱乏文明而生。

其次,從數據,互聯網,計算能力的長遠競賽看,美國具有先天的劣勢。它已經掉隊了。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過去的幾千年,支撐人類的動力,就是匱乏。人類更依賴匱乏,還是更依賴充裕呢?人類詛咒匱乏,卻又依賴匱乏,因為過去的幾千年,人類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匱乏之上的。

我們的世界正在發生著,從匱乏文明,到充裕文明的根本性轉向。這是史無前例的危機,危機過後,則是史無前例的大變局。

一個充裕的社會意味著,人類在非物質上面的一切,都將要被格式化。這是發生在文明深層根源之處的摧毀力,它所帶來的幻滅,遠超戰爭所帶來的肉體死亡。

因為,我們抹掉了匱乏,也就會抹掉離開匱乏便一無是處的那部分人類。而對於屬於新文明的那部分人來說,這只是他們走向新千年文明的出發點,舊的一切都結束了,新的一切又重新開始了。

內容來自至道學宮 當史無前例的危機到來時 - 至道學宮


資本主義即資本世襲制,資本是一種社會權力,而社會權力,本應屬於人民。

人民通過國家的革命,推翻了世襲的國王,實現了國家的人民主權。同樣能夠通過金融的革命,推翻世襲的資本統治,將資本這種社會權力,奪回人民手中。

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因為資本最終會運行國家機能而限制其他資本,而這個巨型資本會發現更好的將資源更有效利用於生存的方法

這種方法遲早會被找到


憑感覺。


「一個貧困的無產階級和一個富有的資本家差距最小的是哪方面?」

「體力」


總是有些小布爾喬亞出來瞎bb,開審核了。

...我是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分割分割線...

當你發現,到處商品多到賣不完,卻還是有人連飯都吃不飽,你就明白了。

當你發現,有人能隨意一擲千金,卻還是有人為幾塊錢奔波,你就明白了。

當你發現,世界早已流盡了鮮血,卻還是有人受到戰爭威脅,你就明白了。

這個世界,肯定有哪裡不對勁!

...我是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

看著小布爾喬亞們想給他們主子洗屁股,但是又發不出來,真的是很高興呢!

...沒錯又是我...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

參考:《大富翁》

開局亂懟:賺錢賺的多的玩家,可以買地,建旅館,收過路費(資本原始積累,佔據生產資料)

中盤惡戰:落後的玩家奮起直追,但是到處都要交過路費、租金,越來越窮。領先的玩家光是收過路費就可以賺的盆缽滿溢(壟斷,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後期形勢:落後的玩家負債纍纍,破產出局(資本家互相傾軋,無產階級數量增加)

最終結局:所有失敗的玩家憤怒的聯合起來,把最後的"勝利者"抬出去阿魯巴(無產階級革命)

所以:

資本主義必須滅亡!

勝利屬於無產階級!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在某些福利好的企業里,員工餐便宜得跟不要錢一樣。

在沙特和曾經的伊拉克,汽油便宜得跟不要錢一樣。

在世界上所有地區,空氣真的不要錢。

我們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規律,越是供應充足的東西,它就越傾向於便宜。

如果一個東西完全沒有短缺的風險,比如空氣,那他就真的不要錢。

那麼按照人類發展的趨勢,生產力水平是不斷提高的。

共產主義的條件是,物質的極大豐富。物質的極大豐富由生產力水平的極大提高而來。

人類目前可預見的希望有兩個,一是可控核聚變的實現。代表著能源的無盡。

另一個是人工智慧機器人的發展。代表著生產力的無盡。

。。。。。。

再回過頭來說私有化。當一個東西短缺或者有短缺的風險的時候,人們就傾向於私藏囤積。人們會把土地,糧食,房子,石油等等東西私有化,但是從來沒有人把空氣私有化的。因為空氣從來不短缺也沒有短缺的風險。但是如果將來空氣污染太嚴重了,那麼空氣變成商品也毫不奇怪。

如果將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極大提高,人們日常所需的物質資料都不再短缺且沒有什麼短缺風險,那麼囤積私藏也就沒有意義。

國家只需在社會層面做些管理和調配就可以了。這就是共產主義。

從人類發展趨勢上來說,這個理論毫無問題。

而至於可控核聚變到底能不能實現,我不知道,或許人類可以有別的發現。

但是,從古至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個體的生活水平和自由度不斷提高,這是毋庸置疑的。


一個基本的誤解

資本主義(Capitalism)並不是只重視資本

真正金錢挂帥的是前面有人提到的重商主義(Merchatilism)

必將消亡的是重商主義,事實上現在的歐美國家早就不是以前的純重商主義時代了,只有走了所謂共產主義路線的國家還在堅持稱他們為資本主義。

現在陷入高福利政府財政危機的已經不再是過去的我們,而是被我們視作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國家。這種諷刺局面出現的原因,就在於純重商和純福利都不可持續,真正的持續是要經濟持平兼顧情緒,而情緒只靠物質刺激是否能長期穩定,這還是很高深的社會學問題,尚未解決,同時經濟穩定也會受不可預測的科技發展和政治格局變化而變化。

所以,穩定直至永遠的制度會不會出現,一直都是個謎。也許正如同生物演化一般,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因為無產階級長這樣


請大家容我腦洞一波!

我猜測進入社會主義會伴隨著官僚階級的誕生。

社會主義的萌芽——官僚階級的誕生(官僚體系演化成為官僚階級)

官僚階級的經濟基礎是公有制。官僚階級誕生的初期,私有制尚未毀滅之前,官僚階級通過對資本的掌控來獲得利益——也就是官僚資本。

資本主義國家末期,資產階級的一部分會演變為官僚階級(亦或者是由某些國家的官僚體系直接演變而成)。我們觀察到,在資本主義後期,大資本家、壟斷資本、跨國資本逐步成為「傘公司」,一些列社會化後,企業管理層隨著企業成為「傘公司」,公司就是國家,國家就是企業,企業的管理體系逐步演化為官僚體系。而某些國家,天然存在強大的官僚體系,如果其統治世界,自然…………

官僚階級的基礎是公有制,這是蘇聯的成功經驗。社會分配按照權力或者關係、勞動來進行分配。官僚階級通過對社會分配權掌握來獲得利益,這是官僚階級的根本。

官僚階級徹底為了自己服務,這也是官僚體系成官僚階級的標誌。

未完待續…………

以上純屬胡扯蛋


終將兩字用得極好,不可證偽。


奴隸制滅亡了,封建制也滅亡了,誰給資本主義的勇氣認為自己不會滅亡?梁靜茹嗎?

根源在於商品永遠相對購買力過剩。用民科一點的說法解釋就是這樣。一個資本家僱傭了10個工人,每個工人1塊錢工資。十個工人生產了十個大餅,你一個餅賣多少錢?你賣1塊錢,工人是有錢買,那你自己就沒法生存。你十個餅賣11塊,但工人只有10塊錢,你找誰出這1塊錢?解決方法兩個:開拓新市場/借錢。市場是有限的而借錢是要還的。因為資本家追求利潤,所以商品相對購買力過剩始終沒有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不是滅亡,是消亡。一字之差,含義大有不同。同時也回答了這個問題。


因為私有制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自我否定的過程。


簡單來講吧,資本家作為人格化了的資本,必然逐利(由社會現狀可觀測到,若需理論支持,查閱政治經濟學中擴大再生產部分)。

資本由可變資本,即購買勞動力的資本,和不變資本,即購買生產資料(不一定是實體商品,比如專利授權,比如著作權)的資本構成。

在生產(指社會整體生產,同樣不一定生產實體商品),即貨幣-商品過程中,不變資本本身並不能帶來價值/資本的增值(靜止不動的生產資料並不能生產),只有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結合,價值/資本才能增殖。這被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一步提高,生產需要的資本有機構成比例進一步降低,即,同樣的不變資本所需的可變資本少了(查閱經濟學技術進步部分)。

這種情況下,如果資本家不隨之調整資本的比例,那麼必然被其他競爭對手用超額利潤所組織的擴大再生產所打倒(查閱政治經濟學競爭部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資本家必須想方設法降低可變資本所佔的比例。

但是!但是!但是!

在資本主義經濟下,資本的增值有一個很重要的鏈條,商品-貨幣,即銷售。畢竟,生產本身並不是資本家的目的,盈利才是。

可變資本所佔比例的降低,帶來的是工資的下降,無產階級消費能力的下降(無產階級從吃到穿到住,都是資本主義生產模式所提供的),如果這種下降發展到了銷售環節被打斷的地步,資本家生產的商品無法變成貨幣,資本的再現無法實現,那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繼續生產也就無從談起了。

那麼,資本家撐不起攤,生產陷入凍結,無產階級工資能維持生存就不錯了,促銷也沒有卵用。資本主義就這樣停擺了。

可人要活啊。

(之前都是卡爾馬克思的,之後是我自己的想法)

政府救市,大肆發行貨幣,強行注水,資本的循環又被打通了,但是印鈔機除了沒有價值的貨幣符號,什麼都不生產。

市場在這種腎上腺素下能撐到什麼地步,我的想法目前還沒有成熟到可以寫出來。

所以,樓主對於資本主義必然滅亡,才會有懷疑吧。(笑)


資本主義解決不了一個問題,利潤。


某種意義上講,馬克思曾經目睹的那個資本主義已經滅亡了,一同滅亡的,還有他期望的那個社會主義。

馬克思目睹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周期性的蕭條、工人暗無天日的生活、此起彼伏的工人暴動。認為資本主義中天然就有矛盾,資本主義孕育出的兩個階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天然就是對立的,所以等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帝國主義階段),無產階級會自發聚集起來反抗資產階級,最後摧毀這個社會制度。

但現實的走向完全和這位理論家的設想相左,所以高票拿馬克思時代的共產主義理論解釋這個問題,實際是在拿被現實證偽的經文解釋現實,本質上和抱著宗教經典不放的原教旨主義穆斯林一樣,和科學唯物主義背道而馳。時代變了,看看今天這個世界吧,得益於一系列無產階級運動,今天資本主義已經和馬克思時代不同,像北歐那樣的公有制經濟佔比很高、從高收入者那裡收重稅來給低收入者提供福利的資本主義社會,顯得比很多特色社會主義還社會主義。無論你認為這是種麻痹政策也好、社會進步也好,現實就是北歐型資本主義、美帝型資本主義、「特色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雖然還存在,但無產階級組織起來反抗現有社會秩序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低了。

而且說到底,即使起來反抗、反抗成功了,就能真的建立共產主義了?

奴隸起義成功了,只會把自己變成新的奴隸主,非得鐵器大規模應用了,新的生產關係代替舊的生產關係了封建社會才會建成,光靠奴隸自己是建不出非奴隸社會的。

農民起義成功了,也只會把自己變成新的地主,兩千年來王朝演替一直如此,非得工業、貿易發生新變化(大航海、工業革命)新的生產關係代替了舊的生產關係,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建成,光靠農民運動是建立不起非封建社會的。

既然限於歷史局限性和生產關係,奴隸自己結束不了奴隸制,農民自己結束不了封建土地依附,現在靠無產階級運動,沒有革命性的生產變化,就真能建立出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來?現實已經再一次佐證了上述怪圈,無產階級暴動建立起的國家,要麼直接變回資本主義國家、暴動的無產階級當權者成了新的資產階級(蘇聯);要麼當權者拒絕資本化,最後乾脆變成了現代的封建貴族(朝鮮);要麼,就掛牛頭賣馬肉,成了前兩者的結合體(不舉例)。

如果想要真正的共產主義替代資本主義,恐怕還得等到新的重大技術、新的生產關係出現才行。或許等到可控核聚變讓人類擁有無窮能源、人工智慧讓機器徹底代替人類勞動,全體人類躺著都能活下去,共產主義就自然到來了吧,雖然我對其可能性抱悲觀態度,至少我們這代是很難看到那天了。


推薦閱讀:

因無知而導致的不道德行為值得被原諒嗎?為什麼?
為了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少數人的利益是否合理?為什麼?
為什麼有些仙遊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莆田的?
這個時代需要憤青么?
犧牲一個小孩換來城市裡其他人的幸福這麼做不對嗎?

TAG:社會 | 資本主義 | 科學社會主義 | 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