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找回慈悲?


一,別把婦人之仁,爛好人,熱心腸當作慈悲。

二,人類道德的認知不是佛菩薩的智慧。佛菩薩對於慈悲的解釋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凈慈,諸法性凈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凈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大正藏第 14 冊 No. 0475 維摩詰所說經

三,慈悲是智慧的果,而不是智慧的因

王思聰有錢,買包,買表。有錢是因,買包買表是果。

菩薩有智慧,有慈悲,有喜舍。智慧是因,慈悲喜舍是果。

把菩薩的果當作自己的因,這叫倒果為因。如同說,我買了王思聰的包和表,我就有錢,我就是王思聰……

買來的都是贗品,悶頭掙錢才是王道。

四,佛說二法解脫涅槃,一曰止,一曰觀。

佛法的修行從頭到尾就倆字兒,定慧。有禪定才有智慧。

定為體,慧為用。定是錢,慧是卡,慈悲是包和表。

五,佛法的修行就像練功。王語嫣稱霸不了武林,佛學家終歸不是成就者。

實修,實幹。

修好自己的法,

持好自己的咒,

打好自己的坐,

念好自己的佛,

看好自己的心……


換位思考,感同身受

慈悲心就會出現。

當一隻蚊子飛過來。

你看到的不是一隻蚊子。

而是一位母親,饑渴難耐,腹中空虛。她因為饑渴,而發了狂,撕心裂肺的喊叫著。

她聞到你身體散發出的迷人的氣息。

就彷彿抓到了救命的稻草,她欣喜,她瘋狂,貪婪的降落到你的皮膚上,焦急插入口器,急躁的她,試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

內心對鮮血的渴望已經將她吞噬,彷彿地獄的業火在她的心頭焚燒。

終於,她找到了一條合適的血管,當鮮血流過她的喉嚨,就彷彿冰雪將業火熄滅。

她彷彿得到了新生,所有一切的痛苦,此時都不存在了,她不再瘋狂,不再焦躁。

她只靜靜地吮吸著這甘露。

良久,她滿足了,她的肚子變的薄薄的,透出裡面鮮紅光。

她輕輕的拔出口器,對她來說,她活的沒有思想。她所能知道的,只有無盡的饑渴與痛苦。還有痛苦中,偶爾吃飽喝足的喜悅。

她趴在牆上,安安靜靜地,彷彿一個淑女。先前的瘋狂都離她而去了。

這時的她,只是一個母親罷了。

理解他人的痛苦,同情別人的感受,給予你能給予的幫助,就是慈悲。

能同情蚊子的人,太少。哪怕同情一位真正痛苦中的人,的人,也太少。

不求人們能同情陌生人,但求世間的人們能同情父母,理解他們的苦厄。

若不能同情父母,但求同情自己。

人,何苦為難自己?


善良是一種內心狀態,而慈悲是一種智慧修行。

善良是一種不忍傷害,而慈悲是一種拯救眾生。

善良是有我,慈悲是無我。

善良是一種對美對弱的同情憐憫,而慈悲是一種對一切事物的平等包容。

善良是有限的,而慈悲是無邊的。

很多人只是善良,或者自以為善良。

慈悲需要修行,需要智慧,需要普度眾生的心。


這是騎馬找馬。慈悲就在眾生清凈心中,只是清凈心被眾生貪嗔痴污垢遮蔽了。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慈悲自然現前。


當對很多事悲傷絕望到極點,以至於在這個世界上不再求什麼認同,沒有對別人的期待、沒有妒忌、沒有比較、也沒有失望……已經不在意,因為徹底失去了希望。因為不在意,所以變得沒有心,冷漠反而變成同情,同情一切依然有心的人的苦。

這就是我心裡對於慈悲的感受的瞬間。


傷痛自然會難以觸碰 但時間會癒合它

長一點 再長一點時間 心性也就強韌猶如往常


孟子說過「人皆有惻隱之心」。

慈悲心本身就與我們與生俱來。何來失去找回之說?

洒家覺得,慈悲是一種人的必備情懷。看到凄慘的事情或者電視劇情,人人都被唄感觸的。

只不過慈悲心的情懷是否能讓我們的行為也受到約束則是關鍵問題。

這裡面就牽扯到了自我約束的問題了。

你晚上睡覺總有蚊子「嗡嗡」的騷擾你,叮咬你的敏感地帶讓你奇癢難耐,你是否會不動嗔念起來弄死它,而是把他當做自己的兒子一樣溺愛,不忍打罵呢?明顯!人不是佛,做不到如此,但只要能保留著自己內心的惻隱之心,讓自己為人處世,能時時受它影響,受它約束。才是我們要時刻修行的!「君子必慎其獨」呀!對此洒家與題主共勉之!

以上


修平等心,發菩提心,就能成就圓滿悲心。佛菩薩的大悲心是體,對眾生起大悲心,因大悲心生菩提心,因菩提才能最終成就菩提佛果。


推薦閱讀:

善根厚有什麼體現?

TAG: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