泅游的泅也是游的意思,這兩個字連用起到的作用是什麼?

發現漢語里有好多這種情況,兩個同義字組成詞語是為了顯得逼格高嗎?


現代漢語從單音節轉為雙音節的時候最突出的一個行為就是同近義單字詞合為雙字詞。

沉重 疾病 沐浴 玩耍 嬉戲 偷竊 誠信 歡樂 哂笑 困窘……

所以目的就是為了構建雙字詞,而構建雙字詞的目的是增強構詞能力。這種目的不是人為有意形成的,而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的語言發展的必然要求。


謝邀。

這個疑問其實針對的是漢語詞語中的「雙音節詞」。

現代漢語中遺留的「雙音節詞」大多是由 a.書面語語素(通常傳承自古代漢語)和 b.口頭語語素(即類似白話的說法)結合而成,處於「半文不白」類型的構詞。

通常情況下,現代漢語中,同一辭彙構成的兩個組成部分「書面語語素」和「口頭語語素」表達的含義大體上相同,類似「赤紅」、「清潔」、「羈旅」、「沉重」、「忠貞」等詞就屬於典型的「雙音節詞」,意義即大致類似於「紅」、「潔」、「旅」、「重」、「忠」等「口頭語語素」本身所表達的基本意義,但又與「赤」、「羈」…等「書面語語素」在古代漢語中的詞意息息相關。

這類辭彙在文學類或文史資料中使用頻繁。「現代漢語書面語」中有大量這類詞語的使用。

題主所提到的「泅」即屬於「書面語語素」,「游」即屬於「口頭語語素」。

補充一點,關於題主在評論中「自造雙音節詞」在合理範圍內也是可行的,只要「書面語語素」和「口頭語語素」含義正確,搭配合理即可。歷史上,現代漢語中許多「文白雜糅」的「雙音節詞」就是在「五四運動」時期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的。

希望能幫到對題主。祝萬事如意!


蟹妖。

語言一般不會故意追求逼格高而去發明一種語言現象的,尤其是大量成批出現的時候。

本來想說是因為古漢語向現代漢語過渡時候為了避免歧義而採取的一種湊雙音節造詞法,但後來覺得泅游也是很文縐縐的說法,所以不一定是為了順應這種語言發展才出現的。

那樣的話,很有可能除了避免歧義,另外還有幾個功能:

1、強調,加強語氣(參照前兩天在知乎討論的關於漢語中「羨餘」問題:「共同協商」有無語病? - 知乎);

2、豐富意境(因為漢字的視覺喚起功能,每個字都有自己獨特的畫面感);或

3、詩文中為了講究對偶、押韻所湊的字。

以上為在下拋的磚


類似這樣的堆砌沒有任何特殊作用,弄巧成拙。

"您去哪兒泅遊了?"

「她天生的碩尻。「

像什麼話!

對比一下"凝練"這個詞,不但詞義明確,詞素的意思也很清楚,大家都知道會用。

合成詞,不是讓你來隨便合成的。

文言是用寫的,可以依據文法,惜墨如金。講究對偶和變化,隨意增刪搭配,拆裝重組,一再壓縮,以求工整洗鍊。這很不方便,不能一氣呵成,往往需要沉吟半晌,反覆推敲才能達至。好處可以望文生義,壞處耳聞則不詳。"施氏食獅"文即是最好的例證。是的,你不用多費唇舌,反覆強調,我知道你的觀點完全正確,這種高妙文不能用拼音寫,也不能念給比如說病榻上的人聽了解悶。不能上擴播上電視。學生要老而"串講"一番才能有所領悟,背個百十遍也背不出來,更別說活學活用照樣子寫它一篇出來了。

所以這種古法跟不上時代。

現代漢語應該用說寫,合乎語法,不做作,貼近自然口語;這不是不要博大精深了,只不過需要念出來廣播出來一聽就明白,做到 user-friendly;所以本來是不允許這樣胡亂用詞素來東拼西湊的。比方說,不能這樣:

""他樣樣會,但什麼都不精擅

要耍逼格,這不是辦法。

~·~·~


推薦閱讀:

「請稍候」還是「請稍後」?
漢語中某些名詞會不會因為使用頻率或被更簡單的詞代替而消失?
姑娘為什麼在清朝變成了未婚女子的稱呼?
漢語成語為什麼絕大多數都是四個字的?
「學習一個」這個片語聽起來為什麼非常彆扭?

TAG:漢語 | 漢語辭彙 |